回覆列表
  • 1 # 葦說歷史

    且不說董鄂妃的通婚問題,現在的清宮劇基本全都有歷史錯誤,最大的歷史錯誤就是格格和阿哥們張口閉口的“皇阿瑪”,把導演和編劇扔到古代,絕對活不過一集。

    第一,稱謂上的荒謬。

    在明、清之前,還是最好稱“陛下”穩妥一些。還有就是皇后的自稱,常說“哀家”,其實只有死了老公的才能自稱“哀家”,皇后一般自稱都是用“吾”或者“本宮”的居多。還有一個“格格”的稱號,這可是大作家瓊瑤誤導了大家,以為只有公主才稱為格格,結果弄得許多清朝的戲都錯用這個稱謂。

    其實“格格”就相當於“小姐”,是滿族人對女性的一種稱謂,後來也用來特指貴族王公的女兒,是一個無定製的稱呼。

    第二,諡號和廟號,皇帝死後才有的怎麼能出現在生前?

    諡號和廟號都是死後才立的,但劇裡卻經常聽到什麼太宗、仁宗的稱呼,真是死人也給氣活了。另外,清朝時候皇帝的年號也不是隨便能稱呼的,不能讓臣民們隨便地直呼“康熙”、“乾隆”之類。

    第三,銀子上的事兒。

    銀子,許多歷史戲都濫用了銀兩這玩意兒,其實通行於民間的,還是以銅錢為主,不同朝代有不同的銅錢以及計算方式,普通老百姓哪來這麼多銀兩付賬啊!

    第四,“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這句算是最熟的了,可......這句話是朱元璋發明的,明朝以前的古裝劇還是別用了,赤裸裸的穿幫。

    第五,管當官的都叫大人

    稱呼當官的為大人,源於清代,源於滿清政府對於漢人思想的奴性控制。而現在,不管哪一年代的古裝戲,全稱大人,不知道誤導了多少觀眾。

    大人前面一般會加上姓,比如劉大人,但是現在的編劇都稱呼和珅為和大人,這就不對了,和珅姓和嗎?不是,他姓鈕鈷祿,和珅是他的名字,所以按照漢人的叫法叫鈕大人還差不多 。

    第六,清朝的髮式

    清初頒佈的剃髮易服令,要求漢人以及在其治下其他民族全部剃成女真族的髮式,漢人奮力反抗,當時造成了滿清的鎮壓,著名的有嘉定三屠,揚州十日等。

    清初的髮式是金錢鼠尾,也就是後腦勺留一撮頭髮然後垂直留辮子。而現在有關清朝的戲的那種後腦勺大辮子的髮式,是在清朝末年才形成了,清朝中期和清朝前期都不是這個樣子的。

      

    不過,我們也沒必要這麼較真了,古裝劇並不是歷史書,說白了都是娛樂大眾,為我們枯燥的生活添點精神食糧。難不成讓古裝劇裡的對話全是文言文?我們也聽不懂啊!

    所以說啊,樂呵樂呵得了,您說對吧?

  • 2 # 十年ye不晚

    題目就有問題,如果是歷史劇就應當儘可能的按古代的禮制來演(比如稱謂、服飾、禮節、房子等等)。如果就是古裝劇,本來小說就寫的是不正規的歷史,那就隨便拍吧,老百姓愛看不看。

  • 3 # 娉婷靈宜

    第一:康熙王朝裡面太皇太后開口就是我孝莊……我是真的被驚悚到了……話說這不是死後才有的諡號嗎?

    第二:好多清宮戲裡動不動就喊皇帝的年號……亂臣賊子也就算了,可是《于成龍》裡面于成龍揭穿科考買賣考題被貪官抓起來的時候大喊:康熙皇帝是不會放過你們的!聽到這句話的我受到了驚嚇……這樣好像對皇帝不尊敬吧?

    第三:雖然和珅真的不是什麼好人,可是人家好歹也是風流倜儻的大才子,而紀大才子雖然有才,但是好色,是個識時務的人……可是被《鐵齒銅牙紀曉嵐》一演,玉樹臨風的帥哥變成了中年猥瑣大叔,好色之徒成了有情有義、為民請命、機智勇敢的好官……我能說什麼……真真是把和珅想的太簡單,太低俗,把紀昀想的太勇敢,太高尚了……

    第四:關於清宮系列,有一個人人知道的“鐵三角”——多爾袞、皇太極、布木布泰(大玉兒)。由這個萬年不變的三角組合,從而又衍生出了清初兩次奪位之爭,而且基本上人物關係都是不會變更的。這種觀眾早已熟悉的套路給了很多人誤導:汗位本來是多爾袞的,大玉兒喜歡多爾袞,可是皇太極奪了位,逼死人家額娘,還把將來的弟媳給搶了……基本上以清太宗孝莊文皇后為原型的電視劇都是這麼拍的,可是這種思維有很多很多漏洞。首先,作為遊牧民族的女真族,建立威望一向以軍功為先,就算努爾哈赤再寵愛幼子,也不會冒險把汗位交給一個不能服眾的小毛孩,畢竟這時候的大金外有明朝,如果四大貝勒中有任何一人不服反了的話,那麼努爾哈赤倖幸苦苦征戰數十載打下來的國家就有可能因此覆滅,努爾哈赤畢竟是軍事家,這點遠謀還是有的。既然要服眾,就只剩下跟著努爾哈赤征戰四方的四大貝勒,在四大貝勒的人設上,大部分清宮戲沒有欺騙觀眾,所以,當時已經逐漸把目光放到天下的皇太極是即位的最佳人選。第二,很多清宮戲開篇就是多爾袞和大玉兒的相遇,關於這一點我是真的不想說什麼了……夢想很美好,現實很殘酷……至於大玉兒這個名字我也想想說說,其實人家明明就叫布木布泰,結果幾乎所有人一口一個玉兒,大玉兒這個名字是反清文人寫野史會用的,所以,這劇情嘛……你們自己感受一下吧,要知道叔嫂亂倫是為漢人所不容的。說到大玉兒,我就要提一下小玉兒,說真的,小玉兒早在多爾袞喪母前就嫁給了多爾袞(天命年間),根本不需要費盡心機上位好嗎?其實在皇太極死之前,或者說至少在布木布泰失寵前,這幾個人的關係很正常,很簡單,可是被導演一整就複雜了……我能說什麼才好。

  • 4 # 若羿文學屋

    前幾年看過一部電視劇《保鏢天之驕女》,那裡面出現一個場景,頓時叫我蒙逼。出現一個官署名——大理寺。奇葩的是那個大理寺裡竟然是一群和尚,而且還有一個主持!啥時候最高司法機構成了寺院了?如果大理寺住和尚,那麼光祿寺、鴻臚寺、太僕寺、太常寺又該住什麼?道士嗎?太逗比了!

    還一個一個電視劇《天下第一》,那裡面的皇帝叫朱普照,應該原型就是朱厚照了。那個皇叔鐵膽神侯朱無視,這個名字取得就不對。朱厚照的親叔輩,應該是祐字輩。不知道其他藩王譜系裡有沒有“無”字輩。叫人一看就是假的。

    《羋月傳》裡,第一集裡楚國太子的名字。女子用姓,以別婚姻。所以“羋月”這個名字是說得通的,“羋八子”也是這樣。但是她的異母哥哥太子的名字就不見得對了。楚國國君羋姓熊氏。男子用氏,以別尊卑。所以太子不應該叫羋槐而是叫熊槐。這和楚國其他君王的名字也是一直的。從鬻熊以後,熊霜、熊麗、熊紅。以及莊王熊旅,平王熊棄疾。太子熊槐應該就是後來的楚懷王熊槐。雖然並不能爆笑,但這也是一個歷史錯誤。

    最近看到一個武則天的戲,那裡的武則天是瓜子臉。可是世傳武則天是方臉。

    從前有一部電視劇《大明宮詞》,裡面有一段上官婉兒宣讀廢除李顯,立李旦為帝的詔書。出現一句:“立皇子旦為帝,帝號睿宗。”聽到這裡,我差點跳起來:“武則天也太未卜先知了吧,兒子剛登基,就把他死後的廟號都想好了,這不是存心要咒他嗎?”

    《七品芝麻官》是一出好戲,思想性和藝術性都很強。但“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這句話有問題。紅薯實在明末由呂宋島傳入中國的。故事發生在嘉靖年間,哪裡見過紅薯?

    至於《神鵰俠侶》裡,楊過去玉米地摘玉米。一個宋朝人怎麼會摘到明清才傳入中國的農作物?就不一一細辯了(玉米在《本草綱目》裡叫玉蜀米)。

    限於篇幅,就寫這些吧。

  • 5 # 夢想家V

    最不能忍的清劇的男人髮型,如果說朝代過於久遠髮型不那麼高了解就算了,清朝才多少年,現在的清朝劇無論順治還是溥儀髮型都是一樣的,這是重大誤區,清早期到乾隆根本就不是半光頭,而且幾乎全光頭的。如圖一圖二,請腦補各位阿哥貝勒的髮型。

  • 6 # 娛芋芋

    《至尊紅顏》裡說李君羨是李建成的兒子,李世民的親侄子,李世民還準備把皇位還給他。

    其實真實的歷史是李君羨先後做過李密,王世充的部下,後投奔李世民,助力打下李唐江山,後因“唐三世以後,女主武王取代李氏具據天下”的預言而遭到殺害。

    所以事實上李君羨和李唐皇室根本就沒有關係,和武媚娘更沒有瓜葛,唯一和武則天有聯絡的可能只有為“女主武王”背鍋而慘死

  • 7 # 談史論新

    古裝劇大家都看得不少了,對於其中的規矩和臺詞甚至有粉絲都能倒背如流,但是,仔細考究起來的話,古裝劇的臺詞和場景還真經不起推敲,下面就給大家列舉一些幾乎每部古裝宮廷劇總都能犯的錯誤,它們都用錯啦!!

    聖旨開頭的“奉天承運”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是古裝劇裡太監宣讀聖旨必然的開頭,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現在的古裝劇甭管哪朝哪代都是這樣的開頭,其實這是錯誤的,事實上只有明清兩朝是這樣的。

    聖旨開頭“奉天承運皇帝”六字是連續的,其餘的兩個字根據聖旨的內容和詔告物件的不同可分為三種,分別為詔曰,制曰和敕曰。

    “詔曰”是詔告天下的意思,凡重大政事須告知天下臣民的,均使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制曰”是皇帝表達皇恩、宣示百官時使用的,“制曰”只為宣示百官之用,並不下達於普通百姓。

    “敕曰”有告誡的意思,皇帝在給官員加官進爵時均會使用敕曰,意為告誡官員要勤於政務,勿貪圖享樂,要忠於朝廷,勿結黨私營,危害朝廷

    嬪妃自稱“本宮”“臣妾”

    本宮顧名思義就是指一宮之主,也就是說只有一宮之主才能稱本宮。比如說皇太極在1636年立的五宮,分別是清寧宮、關雎宮、麟趾宮、衍慶宮、永福宮,只有這五宮的女人才有資格稱本宮,剩餘的妃子都沒有這資格。

    大家可能都不知道,太子也能自稱本宮,這是因為太子是東宮之主。因此本宮並不只是皇帝女人的專有稱呼。至於現在的電視劇有的不是一宮之主的女人也自稱本宮,是錯誤的。

    對當官的都叫“大人”

    稱呼當官的為大人,源於清代,源於滿清政府對於漢人思想的奴性控制。而現在,不管哪一年代的古裝戲,全稱大人,不知道誤導了多少觀眾。

    大人前面一般會加上姓,比如劉大人,但是現在的編劇都稱呼和珅為和大人,這就不對了,和珅姓和嗎?不是,他姓鈕鈷祿,和珅是他的名字,所以按照漢人的叫法叫鈕大人還差不多 。哈~

    奴才和奴婢

    現在的影視劇不管是哪朝太監都對皇帝和后妃們自稱奴才,事實上這是錯誤的,宦官自稱奴才始於明代。清朝的滿臣和入了旗的漢臣也自稱奴才,沒入旗的漢臣只能自稱臣。

    這事實上這是清廷的一種民族歧視,因為臣比奴才地位更低。而且清朝的女官(即高階宮女)也是自稱奴才。

    現在的影視劇宮女們對皇帝和后妃都自稱奴婢,這也是不對的。奴婢的本意為奴隸,男稱奴,女稱婢,奴婢是沒有自由的。

    倒是在元朝的戲劇中有發現宦官自稱奴婢的,可以知曉宦官有自稱奴婢的。

  • 8 # 野叟雜談

    對於一個學歷史的人而言,看古裝劇簡直就是災難。戲說劇就算了,比如《戲說乾隆》、《還珠格格》,大家就是一個娛樂,誰也不去當真,也沒誰真的把他們當歷史去看。比較可惡的就是一些所謂的歷史正劇。這些東西里面簡直是錯誤百出,就如同有個別導演所宣稱的“要把歷史學家氣吐血”。

    比如前些年有過一個叫《孝莊秘史》的電視劇,裡面孝莊太后竟然說了一句“我孝莊”。這簡直是可笑之極。“孝莊”是她死後的諡號,她還活著怎麼知道自己死了以後的諡號呢?孝莊並不是孝莊太后的名字。還有一個演趙飛燕的電視劇,袁立他們演的,說趙飛燕過去很窮,只能把自己做的鞋底去換烤紅薯來吃。紅薯是明朝後期才傳到中國的作物,漢代就連皇帝也沒吃過烤紅薯啊!前年一個《羋月傳》很多人看得如醉如痴,羋月的口中愣是能說出“三生有幸”的臺詞,不覺著荒唐嗎?先秦的時候華人哪裡來的三生的觀念呢?有一個叫《護國軍傳奇》的電視劇,有一句臺詞,袁世凱說要把蔡鍔調到北平。這更可笑了,民國年間北京是改名為北平。不過那是國民政府北伐之後的事情,北京被改名為北平是1928年,而袁世凱死於1916年。這些其實還都是小問題。歷史觀唸的錯誤,就更讓人受不了。

    今年春天一部《大秦帝國之崛起》看得很多人如同看了蒼老師的電影一樣興奮!這個片子極力鼓吹所謂崛起,極力為軍國主義鼓吹。在戰國時期,秦國就是一部戰爭機器。秦國的崛起給東方各國的人民帶來了無盡的苦難。而秦國百姓也沒有獲得什麼好處。曾經有人問我怎麼看這部電視劇。我說,無論導演如何導,編劇如何編,秦朝二世而亡,秦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短命的王朝之一,僅僅存在了十五年的時間,這是他們無法改變的事實。陳勝起兵的時候,秦始皇去世才一年,陳勝起兵的口號就是“天下苦秦久矣”!崛起並不都是值得歌頌的,比如二戰前納粹的崛起,侵華之前日本的崛起。這樣的崛起帶給民眾的只能是苦難,無論是本國的民眾還是其他地區的民眾。

    我們不能渴望古裝劇拍成歷史教科書,但是一些打著正劇旗號的作品,還是要嚴肅點兒好。

  • 9 # 手機使用者7016212315

    我前幾天看河北衛視一個成語節目演了一段新《射鵰英雄傳》更可笑,明明南宋的事,竟然有一個人背誦元張養浩的元曲《山坡羊.潼關懷古》前後差幾十年,那時張還沒出生怎麼會有這首元曲,真是編劇不讀歷史啊!唐詩宋詞元曲!那個節目盡然還有酈波,趙忠祥這樣的文藝名人!竟然發現不了這樣的歷史錯誤,他們究竟是要評論什麼!

  • 10 # 二食兄丶

    1、四野跑到宋朝打仗去了

    2、戰國羋月背誦宋代歐陽修《醉翁亭記》

    3、孝莊太后:“我孝莊。。” 孝莊是後人在您死後給您的諡號啊……

    4、溥儀知得國不正,乃自稱偽朝

    5、《楚漢傳奇》裡 “報秦王,陳勝吳廣起義了!” 你要是秦二世,你說你殺不殺人。

    6、南韓拍攝大明朝的電視,背景確是毛主席《沁園春·雪》,這就很尷尬了。

    7、“我被困在這裡三年了!”就這智商,也只有被關在那裡的份兒了。

    8、電視劇《秦時明月》背景是秦朝,阿彌陀佛應該是漢朝傳入中國的佛教的吧。

    9、《尋龍訣》電影,進的是遼代墓葬,但棺槨上出現的卻是西夏文字。

    10、只要女的穿著起男人的衣服,在聰明的人也看不出來。

    11、神探狄仁傑之“穿越的玉米”:玉米是明朝才傳入中國的好麼……

    12、《大漢天子》教主一臉正氣的說出了這麼夢幻的話。

  • 11 # 路人甲Sandy

    金絲蟠龍翼善冠

    金絲蟠龍翼善冠用極細的金絲編織而成。下緣內外鑲有金口,冠的後上方有兩條左右對稱的蟠龍於頂部匯合,龍首在上方,張口吐舌,雙目圓睜,龍身彎曲盤繞。兩龍之間有一圓形火珠,周圍噴射出火焰。

    此冠製作工藝技巧登峰造極,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註釋:此冠為陪葬用品,生前皇帝戴的是烏冠。

  • 12 # 一直下不去

    小時候看還珠格格,後來才知道皇帝的女兒應該是公主,格格在清前期也是貴族女子,妾的統稱,你看王爺貝勒的後院就有格格這個位份稱呼。後來看宮鎖連城的時候,發現楊蓉演的謙貴人直呼自己為“本宮”,按照清朝那時的后妃制,只有嬪以及嬪以上才能稱呼自己為“本宮”,作為一宮之主。貴人只能是小主。

  • 13 # 宸言舊事

    最近被捧得老高的央視開年大戲《于成龍》裡,臣子們直呼皇帝的名諱,為了凸顯主人公的政委式光輝,把圈地、科舉案等子虛烏有的“史實”強加給於成龍。於公一代廉吏的盛名原本是令人敬仰的,可這種為了杜撰而杜撰的行為竊以為實在是畫蛇添足之舉。一個歷史劇活生生的變成了樣板戲,實在是滑天下之大稽,估計於公泉下有知也要氣得翹鬍子吧……

  • 14 # 哈哩路亞

    不要譁眾取寵,明明就是娛樂大眾的東西,非要貼上歷史的標籤,懂那些東西又能咋滴?為穿越做準備嗎?不是應付考試誰會研究這些?說皇帝上朝天不亮就要去的,歷史上沒有皇帝不上朝嗎?還有做木匠的呢,還有沉迷女色的呢,最該學的是怎樣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 15 # 羊倌王大爺

    在皇權至上的年代,朝中臣子是不能直視皇帝的。

    為了防止一不留神犯了龍顏,臣子們一點點開始使用一種有遮擋視線功能的工具-笏板。一方面遮擋視線,另一方面即是把條陳寫在笏板上,做備忘錄的功能。

    現在很多電視劇裡,臣子盯著皇帝在大殿上奏告的時候,把笏板這個東西跟太監拿拂塵的姿勢一樣,甚至還有的倒著拿著笏板。。。

    這要是穿越回古代,早就被架出去了。。。

  • 16 # 嵩嵩呀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美人心計》了,把歷史毀的真的是無力吐槽了,歷史上著名的慎夫人竟然是王娡的媽,拜託王娡的媽是臧兒好嗎???還有竇漪房以前竟然還有個名字叫杜雲夕還和漢文帝相親相愛,最離譜的是張嫣最後竟然嫁給了周亞夫,請問編劇你看過史記麼,你知道袁盎的故事麼,真的是天雷滾滾

  • 17 # 小人革面

    只能說你搞錯了,不是滿漢不得通婚,而是旗人不對外通婚,旗人不只是滿人,還有蒙古八旗,漢八旗,都屬於八旗。八旗中漢人包衣奴才還有抬旗的漢人都屬於旗人,年羹堯是漢人他妹妹就入了宮當了雍正妃子。滿清劇錯誤很多這裡只提一個大家不注意的,漢臣稱臣,滿人漢人蒙古八旗都稱呼為奴才,不過還有一些滿人不能成奴才的,不是他們身份低,而是他們姓愛新覺羅,皇帝本家向皇帝不能稱奴才,像漢人大臣一樣都稱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龐統之死是個陰謀,是劉備害死了龐統,為的是一個攻打益州的藉口,果真如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