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書新說

    一個詞:大意

    首先看背景:

    為了取得益州,龐統給了劉備四個計策。上上計,在涪陵趁著和劉璋會面趁機抓住劉璋。上計,偷襲成都,直取益州。中計,設計殺掉劉璋大將楊懷高沛,取得他們的軍隊,然後進軍。下計,撤退到白帝城然後慢慢進攻。

    劉備採取了中計。殺了楊懷高沛,然後進軍。

    這時劉備已經和劉璋撕破臉了。

    然後才有了雒縣中埋伏。

    ……

    所以,龐統是搞死自己為了劉備找藉口什麼的,根本不成立。已經撕破臉了該扯什麼藉口?看看龐統的前兩個計策,有考慮什麼藉口不借口的嗎?沒有!怎麼這個計策就需要藉口了呢?

    劉備有考慮找藉口嗎?也沒有!殺掉楊懷高沛根本找藉口,說殺就殺了。宣戰沒借口,怎麼奪城就需要了呢?劉備不考慮前兩個計策理由很明顯:益州勢力錯綜複雜,直接擒劉璋未必能讓益州投降。搞偷襲的話,實在太過冒險,只要有人不服,自己就是身處敵營而無後援。跟藉口無關。

    至於諸葛亮就更無關了。諸葛亮和關羽張飛都在荊州。取益州是劉備陣營大戰略,所有人共識,而取益州的方法純粹由劉備龐統自行決定。計策是龐統出的劉備選的,進軍路線是劉備龐統自行決定的,諸葛亮千里之外怎麼背這個鍋?

    ……

    所以,這事情很清楚,純屬意外。劉備龐統都覺得益州缺乏戰備,進軍很容易,於是不慎被射死了。就這麼回事。

  • 2 # 一半秋色

    若要問,誰是三國最厲害的謀士?估計大多數人選擇諸葛亮,小部分人選擇龐統。

    之所以作此選擇,是因為三國那句炸天的廣告語“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

    可笑的是,劉備得了孔明,又得了龐統,可到了最後,龐統被亂箭射死,而劉備並沒有一統天下。看來不能光信廣告,得看療效啊!

    《三國演義》中,龐統是被亂箭射死的。

    龐統帶著一隊人馬,從小路而過,但見兩側山勢陡峭,叢林茂密,龐統問了一句:“此地叫什麼名字?”

    軍士答:“落鳳坡!”

    龐統一聽,頭皮發麻,兩腿發抖,大叫一聲:“不好,此地於我不利啊,快撤!”

    話音剛落,只聽一聲炮響,飛箭如蝗蟲般飛了過來,龐統被射成了篩子,當場斃命!

    按照演義,龐統是可以不死的,他替劉備死了一回,本來他騎著一匹劣馬,有一次劣馬犯了犟脾氣,把龐統生生地掀了下去,吃了個狗啃泥,這一幕恰好被劉備看到了。

    劉備疼惜龐統,就把坐騎“的盧”讓給了龐統,後來,龐統騎著“的盧”經過了落鳳坡,伏兵以為騎白馬的是劉備,於是一起朝白馬亂箭,龐統被射成了刺蝟。

    從這一點來說,確實是劉備害死了龐統,倘若他不把“的盧”馬讓給龐統,說不定龐統就不會死,而劉備事先知道“的盧”是個兇馬,還故意把“的盧”馬讓龐統騎,到底是何居心啊?

    PS:的盧馬眼有淚槽,額邊生白點,是千里馬,也是兇馬,必妨死一人。

    劉備是不是故意讓龐統騎“的盧”,替他破了這個詛咒呢?

    也許是的!

    按照《隆中對》的戰略規劃,劉備佔了荊州之後,要繼續西進佔領益州,但益州是劉璋的地盤,而劉璋是正兒八經的皇室宗親,皇族的成份比劉備純度高的多。

    劉備雖然內心極為渴望得到益州,而他如今的軍事實力也足以攻下益州,但明搶兄弟的地盤似乎不妥,一則擔心天下人罵他,二則與平日偽裝的仁義愛民形象不符。

    劉備急於尋找一個合適的藉口,一個攻打益州不被人罵的藉口,而龐統之死恰恰是最合適不過的藉口。

    劉璋殺了軍師,劉備替軍師報仇,一切合情合理!

    這麼細細思量,居然有點恐極了,龐統之死,真有可能是個陰謀,一個天大的陰謀!

    要知道,龐統一開始是個鬱郁不得志的小丑,長相奇醜,不受待見,到了東吳吧,東吳不待見他,只讓他幹了個小官。龐統又跳槽到了劉備這,劉備也嫌他醜,僅僅給了他一個縣令做做。

    然而,突然有一天,劉備找到了龐統,拜他為軍師,龐統由七品芝麻官,一躍成了三號人物,僅次於劉備、諸葛亮,這提拔速度堪比坐飛機!

    之後,龐統就被帶到了戰場,然後莫名其妙地死了,這一切是不是太過巧合了呢!

    本來,劉備有了軍師諸葛亮,為何故意把諸葛亮放在荊州閒置不用,反倒帶著初來乍到、能力尚不明確的龐統呢?

    這會不會是個陰謀呢?

    真有這個可能!千萬不要被劉備表面所迷惑,劉備外表仁慈、內裡陰險的傢伙,他是個梟雄,是搞政治的,搞權謀的,以龐統之死,換來一個益州,太值了!

  • 3 # 唐古看今

    “伏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伏龍即諸葛亮,鳳雛指龐統,這兩個人都是三國時期的頂級謀士。劉備在赤壁之戰後,有了自己的根據地荊州,後來龐統來投,再加上之前的諸葛亮,此時的劉備武有關、張、趙,文有伏龍、鳳雛,真可謂是志得意滿!

    正在他們盤算如何三分天下時,一個天大的好訊息從天而降。益州之主劉璋,因為益州正逢內憂外患,所以派人來請劉備帶兵前去助戰。這個千載難逢得益州的好機會,劉備怎麼能錯過呢?於是他讓諸葛亮守荊州,自己帶上軍師龐統,點齊兵馬就出發了!

    起初劉備在益州,得到了劉璋的熱情接待,劉備也幫助劉璋對抗外敵。但是不久後,兩人因為手下挑撥翻了臉,於是雙方人馬打了起來,在龐統帶兵攻打雒縣時,當軍隊途經落鳳坡時遭遇埋伏,龐統被亂箭穿心而死!

    到這裡有人就要說了,龐統之死其實是劉備的一個陰謀,劉備把自己防主的“的盧”馬給龐統騎,其實就是想要害死龐統,為自己攻打益州找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以免落人口舌!

    其實這都是《三國演義》裡的說法並不靠譜。歷史上龐統雖然是被亂箭射死的,但並不是在落鳳坡,是在龐統帶兵包圍雒縣攻城的過程中,由於自己大意而被亂箭射死的,也跟是否騎“的盧”馬無關。

    《三國志·蜀書》中記載:進圍雒縣,統率眾攻城,為流矢所中,卒!

    而劉備當時身陷益州,正需要軍師龐統來為他出謀劃策,他怎麼會故意借敵人之手害死龐統呢?再說了劉備跟劉璋的衝突本來就已經有了,不需再犧牲龐統來挑起戰爭了!

    對於龐統之死,劉備應該是非常痛心的,因為龐統一死等於自己少了個左膀右臂,在這種情況下,劉備不得不讓鎮守荊州的諸葛亮來幫自己奪取益州,而他的這一舉動,也為後來關羽失荊埋下了伏筆!

  • 4 # 公明淏

    龐統之死,是個陰謀?這種說法要從哪個角度去論。倘若是從龐統獻計陰謀奪取益州,而死於他與劉備的卑鄙勾當,是完全可以按照搞陰謀詭計的人不得好死去理解這場陰謀的。

    如果是從劉備或諸葛陰謀謀害龐統的角度去論,那到是滑天下之大稽了!因為這是不可能的。(張任)

    然而,龐統是死了,就應該說明點什麼!說明什麼呢?我們看看劉璋投降的時候的場面,就有答案了:

    《後漢書》建安十九年,進圍成都,數十日,城中有精兵三萬人,谷支一年,吏民鹹欲拒戰。璋言:“父子在州二十餘歲,無恩德以加百姓,而攻戰三載,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遂開城出降,群下莫不流涕。備遷璋於公安,歸其財寶,後以病卒。官吏百姓都想抵抗,開啟城門,出城投降的瞬間,部下沒有不哭的。

    法正這個王八蛋有的時候也說人話?劉備與劉璋決裂,向成都進軍。益州從事鄭度向劉璋建議以堅壁清野拖垮劉備。劉備知道後十分憂慮,法正卻認為”劉璋雖然沒有什麼才能,但還算是個愛民的州牧,因此不可能採納這個會損害百姓利益的計策。”果不其然劉璋認為:“吾聞拒敵以安民,未聞動民以避敵也。”於是罷黜了鄭度。(劉循)

    劉璋是個愛民的州牧!,這可是法正說的喲。法正讓劉備利用劉璋愛民的胸懷!!!他認為是弱點,而攻擊劉璋,是不是就意味著要讓劉備打擊劉璋愛民的“弱點”?!但是,對於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來說,劉璋的的確確是個仁政之主,他當然能得到益州人民的廣泛擁戴了!為劉璋效勞,是出於益州人民的本能。而這種自發的本能所展現出來的力量卻是無窮的!

    兵強馬壯的劉備被拒於雒城,益州軍民同仇敵愾,奮勇作戰,打得劉備捉襟見肘,無力支撐。不得不招趙雲、諸葛入川增援,三年了,這面雒城打不下來,那面沒打到的州郡遙不可及,諸葛、張飛一路定德陽、巴西;趙雲一路定江陽、犍為。

    獲悉大軍逼近成都,劉備發動對雒城的猛攻。雒城軍民在劉璋兒子劉循的率領下,與劉備展開了激烈的戰鬥,沉重的打擊了劉備的囂張氣焰,其最輝煌的戰績就是擊斃龐統!一下子把劉備打入了萬丈深淵,使他陷入了苦戰。(泠苞)

    劉備怎麼能謀害龐統呢?曾幾何時,他與龐統爾虞我詐、勾心鬥角、大言不慚地互相揭短,醜態百出:在涪城,劉備大會將士,置酒作樂,志得意滿。他乘著酒興對龐統說:“今天這場宴會應該快樂吧。”龐統卻說:“把討伐別國當作快樂,不是仁者之兵。”時劉備已醉,怒道:“武王伐紂,前歌後舞,難道不是仁義之師嗎?你話說的不好,快點出去。”於是龐統起身退出。但是劉備馬上後悔,請他回來。龐統回到原來的位置上坐下,不看劉備,也不道歉,只顧自己吃喝。劉備問道:“剛才我們的討論是誰的過失?”龐統說:“你我兩人共同的過失。”劉備大笑,酒宴上又恢復了歡樂的氣氛。

    龐統這個時候竟然沒有想到,益州的軍民會為劉璋拼出老命!讓他和他的陰謀一道去見鬼了。活該!

  • 5 # 濤哥聊趣史

    隨著《三國演義》的傳播,人們對龐統的死,有所懷疑,就是所謂的陰謀論,有人說是諸葛亮的陰謀,有人說是被劉備害死的,真的是這樣的嗎?個人以為不是。我們分析一下。

    東漢末年,各方勢利相互混戰,希望得到的是什麼?人才,像曹操不拘一格降人才,而劉備更是“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而龐統是和諸葛亮齊名的人物,在投奔劉備後,受到劉備重用,和諸葛亮成為劉備的左膀右臂,在需要人才的的時候,劉備不可能自斷一臂。

    劉備入川時,帶的是龐統,留下了諸葛亮等人,希望按照《隆中對》的策略發展,諸葛亮和關羽鎮守荊州,而他和龐統奪取益州,從隨後一系列事情的發生,也不是劉備想看到的結果吧。

    法正迎接劉備入川拒張魯時,龐統使劉備下定決心奪取益州,並在葭萌關獻上三計,劉備對龐統可謂言聽計從。在涪城犒勞宴會時,龐統頂撞劉備,被劉備趕走,後又被劉備請了回來,兩人又和好如初,說明兩人關係不錯,也說明劉備還需要龐統出謀劃策。

    那時候劉備和劉璋已經撕破臉皮,不存在藉口不借口,並且演義和正史有很大出入,龐統是在包圍了洛城後,不幸被箭射中,並不在落鳳坡,那時候的落鳳坡也不叫這個名字,龐統死後劉備很傷心難過,為表彰他的功勞,任命他的父親為議郎,並追賜龐統為關內侯,諡靖侯並親選墓地葬於落鳳坡。

    所以不管從內部環境還是外部環境,在當時的情況下,劉備都不可能自斷一臂,也許是龐統他太建功立業,衝鋒在前了,內心也許會有和諸葛亮一爭高下想法吧,龐統的死只是誰都不想看到的一場意外,也是他的不幸。

  • 6 # 夜雨滿秋池

    我認為龐統之死,並不是劉備的錯,更不能說是劉備的陰謀,理由如下:

    龐統的死有幾種說法,一為龐統的急功近利造成的,龐統被劉備啟用之後,受的是和諸葛亮一樣的待遇。而此時的諸葛亮已經為劉備立下了好幾樁大功,龐統士為知己者死,無功不受祿,也想立下大功以報效劉備的知遇之恩,急功近利下放下錯誤以致生死。二為的盧馬妨主,襄陽時,蔡冒想殺死劉備,當時劉備說過,的盧馬妨主,結果的盧馬救了劉備。龐統出征時,劉備將的盧馬賜給龐統使用,所以傳言龐統是被的盧馬妨死的!三為落鳳坡的地名,龐統號鳳雛,傳言也說此地落鳳,落得就是龐統這個鳳雛了。

    至於劉備的陰謀一說,第一,劉備此人性情可以說是非常好的,而且深知一個好謀士對他的大業有著非常大的幫助,三顧茅廬就可以說明了,所以用龐統去換一個攻打益州的藉口是很不明智的!第二,劉備沒有那份心機,即使有,也不可能去用,一個走這種心機路線的人是不可能取得最後的成功的,這一點有很多例子,比如陳友諒!第三,假設這是劉備的陰謀,聰明如諸葛亮能看不出來?他還能死心塌地的跟著劉備?他就不怕有一天劉備也將他這麼處理了?

    所以,綜上所有的原因,我認為龐統的死不可能是劉備為攻打益州找藉口而用的陰謀!

  • 7 # 玉潤萬古

    歷史上對於龐統之死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說龐統這個人過分自大、太想要出風頭、想要增加劉備對自己的信任度、想要和諸葛亮爭搶頭功,所以才不聽從諸葛亮的勸說選擇了親自帶兵上陣,再加上劉備對龐統這個軍師疼愛有加,在臨行前將龐統的雜種馬換成了自己心愛的白馬,隨後龐統帶兵進入落鳳坡,中了張任的提前設好的埋伏,讓張任誤以為他就是劉備,最終被亂箭射死。

    龐統曾經想要勸說劉備攻打併且佔領西川,可是卻被劉備拒絕了,他說:“如果沒有任何緣故就攻打西川的話,這就和我的信仰仁義背道而馳了呀,所以我不能去攻打西川”。話雖如此,但是劉備心中卻不是這麼想的,他只是怕在事成之後,失去民心,所以他不肯這麼做。龐統理解劉備,於是就自下決策,說劉備即將從落鳳坡經過,並且命令手下故意將這個訊息洩露出去,讓劉璋知道,劉璋自以為掌握了確切訊息,便立刻命令讓張任蹲在落鳳坡守候,之後,龐統身騎白馬走向落鳳坡,張任也不知道來者是何人,於是看到白馬便下令放箭,就這樣,龐統最終被亂箭射死於落風坡。但是龐統也不是白白的前去送死,早在他行動前,他就將這一切寫了下來,讓將士在他走後交給劉備,還讓將士們到處宣揚劉璋無緣無故射殺劉備軍師,這樣劉備便可以正大光明的攻取西川,不用再擔心任何事情了。龐統真是個英雄。

    所以我認為龐統的死主要是由於自己心急、想爭頭功,還有劉備的仁義導致的

  • 8 # 歪史

    首先,歷史上劉備進攻雒城的時候,督戰的龐統被流失射中,傷重不治而死。

    也就是說當時已經和劉璋翻臉,已經處在事實交戰狀態,不需要在找什麼藉口開戰。

    既然不需要藉口,那就不需要損失一員重要謀士而故意害他。

    既然沒有必要害他,那就不是陰謀。再說當時正是用人之際,害死自己將領完全是智障行為。劉備還沒有蠢到這個地步。

  • 9 # 歷史從哪說

    龐統,字士元,荊州襄陽人,潁川司馬徽稱之為南州士之冠冕,襄陽龐德公稱之為“鳳雛”,可見龐統之才。龐統的仕途生涯是作為周瑜的功曹開始的,由於其外貌不佳及恃才自傲,在周瑜死後並未得到孫權的重用。在魯肅及諸葛亮的推薦下被劉備賞識,與諸葛亮同拜為軍事中郎將,足見劉備對龐統的器重與喜愛。

    劉備,字玄德,西漢中山靖王之後。東漢末年,皇帝昏庸無道,宦官專權,朝廷腐敗,百姓苦不堪言,經十常侍之亂、黃巾起義、董卓專權、二袁孫曹等群雄並起,東漢王朝已岌岌可危,到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於許都後,東漢王朝名存實亡。作為漢朝皇室後裔,劉備以“恢復漢室”作為自己畢生之志,破黃巾、討董卓、拒曹操,由於沒有足夠強大的軍事實力,總是處於被動挨打的處境,有領地的事那就更不敢想了。直到遇到徐庶,這種的處境才稍有改善,可是好景不長,當曹操軟禁其母親的時候,徐庶不得不離他而去,此時,劉備才知道自己最需要什麼樣的人,幸好徐庶臨走時向劉備舉薦了諸葛亮,才徹底改變了劉備的處境。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三國志·諸葛亮傳》

    “隆中對”中諸葛亮為劉備量身定做了一個“恢復漢室”的計劃,此計劃讓劉備對”興復漢室“有了信心。先取荊州,以荊州為根據地,再奪益州,依仗益州的天險,安撫周邊的各個民族,向外與孫權結好,對內革新政治。劉備佔領荊州後,準備奪取益州,荊州剛剛入手,根基還未穩,需有人鎮守,攻取益州也需有人出謀劃策,而劉備的身邊除了諸葛亮再無第二個人能擔此重任。此時,龐統的到來,解決了劉備的難題。龐統給劉備的建議與諸葛亮的”隆中對“不謀而合,且其才不在諸葛亮之下,由於諸葛亮出謀佔領荊州,自然是其鎮守,所以,龐統是攻取益州的不二人選。

    依”隆中對“的計劃,將來需從荊州、益州兩處起兵。劉備憑藉早年的經驗判斷,此兩處均需有能人鎮守,諸葛亮和龐統正是合適人選,可見,龐統是幫其實現”興復漢室“不可缺少的人才,所以,劉備不可能為奪取益州而害死龐統。只可惜,龐統在率眾進攻雒縣時,不幸被流矢所擊中,卒年三十六歲。

    劉備直接攻打益州的藉口是張松敗露被殺。於是與劉璋反目,攻打益州。

    張松書與先主及法正曰:"今大事垂可立,如何釋此去乎!"松兄廣漢太守肅,懼禍逮己,白璋發其謀。於是璋收斬松,嫌隙始構矣。璋敕關戍諸將文書勿復關通先主。先主大怒,召璋白水軍督楊懷,責以無禮,斬之。乃使黃忠、卓膺勒兵向璋。《三國志·先主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國小留學生將包機回國,你怎麼看?這麼多人回國隔離是怎麼處理的,都安置在什麼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