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周志鳳
-
2 # 悠優閒語
企業應該做強。
第1:企業所謂的做大,可能是指攤子大,那運營成本就大。攤子越大,可能員工成本,場地成本,水電費用,裝置成本等都是巨增。如果哪一天,經受不了市場衝激怎麼辦?接著就是員工失業,裝置折舊,房租水電都交不起……所以啊,做大,不等於做強。
第2:能夠做強的企業,管理一定很好,它不一定大;貌視很大的企業,它也會有很多管理者,但可能是守舊的管理,低階的管理,得過且過,庸庸碌碌的管理。如果是第二種,這些元老佔著位置,出不了新思想,新策劃,只會把公司帶垮。
第3:所以本人覺得企業的好壞,不要看花架子,而要看核心價值,也就是人才價值觀。可以讓企業細水長流,持續經營的管理人才是企業做大做強的關鍵!
第4:做強了再做大,而不是做大了再做強。經營管理,危機意識比什麼都重要。初創企業要嚴控,不要隨便擴大攤子,以防市場不測。多請優秀的管理人才來公司。
就說到這吧!
-
3 # 壹玖捌伍資料分析課堂
我先分享下自己第二次創業的經歷:
2013年的時候,餓了麼、美團還沒有形成外賣平臺,我和朋友就開始做中央廚房+餐飲配送的生意,主打“扣肉套餐”(客家菜)。我們花了3個多月的時間去做市場調查,請來了四星酒店的大廚,又將500平方的廠房改造成了中央廚房,然後透過麵包車把快餐送到寫字樓下的聚集點……第一週的資料特別給力,每天500-600份的下單量(30棟寫字樓),驗證了我們產品、團隊、商業模式是多麼“完美”。
結果,不到9個月,專案破產,團隊解散,當初設想的有多美好,現實就有多打臉。
所以,第三次創業的時候,我們的唯一目標就是:長久地活下去,最好能像阿里巴巴一樣,活個三生三世,102年。
分享完自己的經歷,我也談談自己對經營企業的一些愚見:
1小而美,可能是未來企業最佳商業模型
股神巴菲特,幾乎人盡皆知,他所領導的公司“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在2019年的時候,市值5240億美元,創造利潤450億美元。然而,作為總部總部的員工卻僅僅只有25人,而巴菲特本人自己的辦公室不足16平方。
另外,共享經濟的普及(包括“共享員工”),也會極大降低企業的成本投入,小而美、輕資產運作將會是企業經營的未來趨勢。
2大,不僅是規模,更是壓力
所以說,規模越大的企業,各項支出也特別高,真正剩餘的純利潤可能寥寥無幾,甚至為負數。
從上圖看,美團點評、蔚來汽車、拼多多、愛奇藝……這些耳熟能詳的大企,淨利潤基本為負。所以,王興(美團)也好,李斌(蔚來)也罷,他們承擔的壓力,是我們無法想象的。
3強,關鍵在於持續性。
什麼樣的企業可以稱之為“強”呢?柯達?摩托羅拉?諾基亞?亦或者聯想?確實,這些企業足夠稱之為偉大,更不用說是“強”。可是,再強的企業,如果未能緊跟時代的腳步,持續創新,保持活力,也很難在殘酷的競爭中存活下來。
反而,那些歷經變遷,及至百年之久的“小店”卻笑到了最後。可見,唯有活著,才是根本。
(完)
-
4 # 雒源公說
對於一個創業者來說,創業的初衷可能是今後要把企業做大,做強。願望和美好,要實現這個目標缺不容易,每年都要那麼多創業失敗的例子,一個企業的平均壽命不到兩年。
一個企業能夠活下去,要有業務,資金,人員……而我們創業初期,專案不一定成熟,沒有訂單,沒有收入做支撐,我們背資金就拖垮了。我們首先做的是活下去。我們只有活下去了,才有機會做大做強。
我們活下去之後是考慮做大還是做強。有些人覺得這不是一回事嗎?其實不然,規模大,但不一定強,看似很大,卻經不住風險的考驗,戰線長,資金壓力大,如遇突發事件,破產的很多。
強,是抗風險的能力強,競爭優勢強。有強的基礎,就有做大的潛力。
-
5 # 狐亦斐
分享我近期看到的兩個案例:
一:中國的高鐵發展舉世聞名,可以說引領著世界的潮流,但在高鐵上有一個部件,確只能依靠進口,進口的螺母,永不鬆動,生產這種螺母的是一家來自日本的名叫哈德洛克的公司,這家公司成立了20多年,然而公司確只有45個人,但就靠著這45個人,生產出來的螺母,得到了世界上很多國家的認可,真正的做到了緊韌體螺母世界最強。這家公司就是具有這種精神,專注的發展研究自己擅長的,不求做大,只求做強。
二:國內著名飲料企業,規模很大,前幾年的廣告人盡皆知,其創業老闆,以前是商業成功教父,現在卻負債上百億,成為了老賴,其失敗有各方面的原因,但其瘋狂的做大,且投資了多個領域,絕對是其失敗的原因之一,反關其對手,某泉,專注自己所擅長的,現在做的風生水起,行業無人不知。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我認為企業應該先把自己擅長的做到最好,再慢慢謀求壯大發展,如果只是不管其他,只是一味的壯大,肯定要為自己的根基不穩買單。
-
6 # 李風華律師
企業做大還是做強,真不是企業家說了算,要看企業所選的行業,所處的時間點,以及市場情況,一般是先做大,後做強,小企業強不到哪裡去,很快會被超越的。初創企業先考慮怎麼活下去吧!
-
7 # 老康說事
老康觀點,初創企業是先生存!做大不是廠房和市值做大,而是使用者群和現金流做大!做強不是產品做強,而是營銷渠道做強!您品,您細品!
-
8 # 預設主人
這題目的問?企業做大做強可以想,但不容易。創業應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做好自己內功基礎,有了真功夫,才有用武之前途。
-
9 # 沈坤策劃
謝謝邀請!我是沈坤,財經領域創作者!關於企業應該做大?還是做強,企業管理界一直存在各種不同觀點的爭論,有的人為要做大,有的人為要做強!其實做大和做強,兩者並不矛盾,但一定關乎企業自身和競爭環境的。所以我個人認為,在企業還難以做大的前提下,我們可以先將自己做強!
我是做營銷策劃的,深知我們中國的企業,抗風險能力和競爭能力都比較薄弱,大家也可能知道,我們有很多本土品牌被外國品牌兼併收購,然後雪藏,最後退出市場。如日化行業的“小護士”、“舒蕾”、“活力28”和中華牙膏等。大部分品牌已經消失,僅有中華牙膏還在!
為什麼會被外國企業收購?因為我們的品牌,其實在某一個地方已經挺強大了,導致外國品牌很難進入這個領域,所以,他們乾脆花巨資給你收購,說穿了,打不過你,我就招安你,給你你想要的真金白銀,然後,外國品牌就能借到進入這個市場,最終我們自己的品牌卻慢慢消失了。
所以,我們本土企業首先就是要做強,這個強有三層意思,第一層是我們的創新能力強,擁有核心技術,就像格力空調;其次品牌強,有強大的號召力;第三是競爭信念強,不要一看到外國品牌丟擲真金白銀,我們就眼紅了,然後忘了自己的初心。
譬如馬雲的阿里巴巴,擁有68000名員工算不算大?馬化騰的騰訊呢?任正非的華為呢?說到底。我們的目的不是要做大,如果不夠強的話,大又有什麼用?強是什麼?那就是在某一領域一支獨大,沒有任何競爭對手進入。這一點華為做到了,在5G領域做到能與外國巨頭分庭抗禮的程度了!這是強,不是大!
企業只有做強了,你才能做大!一味求大,就會使得企業臃腫,反而對企業發展不利!所謂大企業病,就是由於企業過於龐大,從而導致各種管理矛盾的激化。譬如,曾經的保健品企業三株,就是過於龐大,銷售組織一層層深入到了農村村鎮。營銷人員浩浩蕩蕩接近20000人,最終還是由於產品問題和管理問題而倒閉!
作為初創企業,更是要抱著先做強的戰略方針,這個做強,可以先鎖定一個焦點,譬如技術、產品、品牌、渠道、服務、公關或者營銷等。我們都知道,十個手指不能一樣長短,所以,我們也不能要求初創企業什麼都很強,但可以結合市場環境和競爭態勢做出精準分析,然後做出戰略決策,自己究竟先做強哪一個方面,然後,結合資源傾斜這個方面!
一個方面強大到沒有對手了,再選擇一個焦點,把它做強,這樣久而久之,企業就成為了一個真正強大的企業!所以,我才說,強和大,不矛盾,關鍵是先後順序,以及知道自己為何要強?為何要大?如何強?如何大?什麼時候強?什麼時候大?這其實就是一個企業的戰略思考!
-
10 # 首席策劃家嵩嶽
這是一個專業性比較強的問題,也是近30年來一直困擾著企業界的實際問題,更是企業戰略管理必須要回答的問題。我願意結合我們的企業策劃,管理諮詢和管理實踐經驗,來回答這個問題。
先回答前半部分問題,即企業應該做大還是做強的問題?對此,我們需要弄清並解決以下問題:
1,什麼是大,什麼是強?
通常,所謂大,是指企業生產經營規模大,資金實力雄厚,體量大。所謂強,至少要運營效率高,市場競爭力強,投資回報率高。但是,對於企業整體而言,大和強之間的關係很複雜,並非簡單二選一的問題。這也正是令許多企業家頭痛的問題。
2,目前中國企業大而不強,強而不久的問題比較突出,遂有所謂的國企7.8年和民企2.9年平均壽命之說。
3,做企業究竟大好還是強好,要根據行業屬性和市場競爭特點具體來定。比如,是資本密集型還是勞動密集型或技術密集型等,不能籠統的下結論。
4,大和強的辯證關係和關聯點,是由規模經濟決定的。小於規模經濟要求,企業就強不起來;超過規模經濟界限,過猶不及,企業也會開始衰弱。
5,我認為企業經營管理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既不是大也不是強,而是健康!只有健康的企業,才能長久發展下去,才能成為百年老店。
6,要想成為健康的企業,就必須在整個企業經營管理中,以問題為導向,牢牢抓住不同時期和不同發展階段,企業存在的各種問題,尤其是核心問題和關鍵性問題,並採取措施有效的加以解決。
7,企業存在的問題如同新冠肺炎病毒一樣,不僅能橫向各部門、單位之間傳染而且還能發生變異,迅速放大,任何倒下陣來的企業最終無一不是被致命的問題擊潰的。
8,所以,我認為,及時有效的解決企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式各類問題,是管理者的根本任務。
後半部分,關於對於初創企業怎麼辦的問題?
我覺得,中國目前一次創業的平均成功率大概不到1%,所以活著才是硬道理,任何一家初創企業,每時每刻都要思考的問題,就是如何活下去?然後才有資格考慮如何成長,如何壯大,如何從行業追隨者,上升到挑戰者,最終做成領導者。
總之,我始終覺得,在當今激烈的全域競爭背景下,做企業是非常不容易的,成功就難上加難了。所以,大家不僅要看到成功者的鮮花和掌聲,更要敬畏哪些默默無聞的一路走來的創業失敗者,他們個個都是英雄,是社會進步的推動者。
-
11 # 崑山代傑
與其糾結於做大還是做強,不如好好考慮如何讓企業活的更長!
大也好,強也罷,如果活不長有什麼用!
但是,活的長的企業,要麼大,要麼強,或者兩者皆有。當然,也還有很多小而精、小而美的隱形冠軍企業,這些企業活的也長。
他們為什麼能夠活得長?
還是因為強。
大和強只是表面,背後是企業的文化和理念。
中國的哲學裡有物極必反的道理。大到一定規模肯定會小,強到一定程度肯定會變弱。
無論是大還是強,活下去才是根本。
對初創企業而言,活下去才是根本。
能夠好好的活下去了,才考慮是做大還是做強的問題。
祝您早日成功。
-
12 # 壹號哥順田
企業做大是指企業的市場份額,在市場的份額中找多少比例,稱之為做大。企業做強是指企業銷售指標,也就是企業的營業額,在市場的份額找到多少比例。初創企業內容指的是先做大,還是先做強。
一個初創企業,做大做強是企業的目標,但是企業,千萬不要急功近利,否則不但企業還沒有等到做大做強的時候,就出現了倒閉,一個初創企業,基礎工作很重要,在基礎工作沒有做紮實的情況,千萬不要擴張,或者有大的動作,企業一般做三年的規劃,第一年是建章立制,第二年是夯實基礎,第三年才是飛黃騰達的時候,也就是做大開始,做大需要一年到二年的時間,一個企業能做到這個城市的老大,就是做大了,然後在做省級的老大,才有機會做全國的老大,最後再做全球的老大,比如,福耀玻璃,就是全球的老大,當企業做到一個城市的老大市場份額,就要停止擴張,因為你是市場份額老大,不等於的營業額和利潤老大,因此要花精力,做營業額和利潤,透過我的分析,就能詳細瞭解企業的做大做強的內容,但是企業為什麼要做大,做強,企業有利潤就慢慢發展就行了,為什麼要這麼做,透過分析,主要表現這幾個方面。
老闆想讓自己的企業成為有實力,有影響力的國際品牌。老闆想做一個城市或者一個省級市場的老大,有成就感。老闆想創辦成一個上市集團或者成為大企業。上述三個方面,一個老闆在初創企業時候,有個想法,然後企業就按照老闆的意思,往前走,我本人也創業做企業的,我認為,企業不一定非得設計做大做強的目標,只要這個企業能活下來,每年能給員工發工資,企業能正常賺到費用,老闆每年賺到幾百萬元或者幾千萬,就挺好了,沒有必要加大投資,讓企業超負荷去運轉,保持好企業的現金流,保持好企業每年能持續盈利,就是一家好企業了,一個企業如果能存活幾十年,那麼老闆的創業就是非常成功的,企業最難的就是存活下來,企業越大,你的競爭對手就越多,每個行業的老闆,首先的目標就幹掉行業的老大,是他企業的使命,因此你做大了,你的對手就多了,企業的風險就非常的大。
最後我們來總結下,企業可以先設定小目標,比如這個城市的市場份額,做到前三位或者前十位,都可以了,每年利潤去掉費用,老闆剩下100萬以上,就可以了,這樣老闆不累,企業不累,很容易達成目標,這才是成功的企業。
-
13 # 企業經營管理思維
做大還是做強其實都可以,這主要取決經營者的經營的意志,老闆想要往哪方面發展,到底是要走第一(NO1)路線還是唯一(only1)路線。就好比安卓和蘋果一樣,你的戰略決定了你的方向,那個方向可以走,兩條路都可以做成功。走第一(NO1)路線,路可能已經鋪好了,只是路上很多人都已經走在你前面了,就像一個競賽一樣,你想要追上他們必須要速度夠快才行,而且路上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別人超過或者被淘汰,也就是說你要哪方面做的比他們好才行這樣你才能生存下去,需要你不斷地提升自己,讓自己慢慢的加速靠前,最後和別人拉開差距,就像是華為一樣。而另外一條路線是唯一(only1)路線,這是一條新路還沒有被別人走過你要自己開路,前期肯定非常困難會遇到很多問題,而且沒有人可以幫你,因為這條路上只有你自己,只能靠你自己。修路的過程肯定很難,但是路修好了就走的很好了,發展也會變得很快,就像蘋果一樣。兩條路都可以通向最終的目的地(企業願景),只是路線不一樣,做了張圖,方便大家更好理解。歡迎大家關注交流
-
14 # 宣城企業服務
如果是初創企業,那麼就要先把規模做大,迅速地佔領市場,如果所在行業的市場還不成熟,那就更要把握住這個時機,一旦市場被其它企業擠滿了,就很難有機會生存下去。
中國小的創業公司的平均壽命在三年左右,如果不先搶佔地盤,在做強之前就會失去活力。
任正非就曾經說過,企業沒有規模,就難以應對未來的低成本競爭,競爭一定會出現低成本階段,而市場規模不大是不可能有低成本的。
企業快速發展起來之後,機會就越多,選擇的餘地也越大。
當走到平穩期之後,就要開始做強。很多行業都不是做一次性生意的,並不是把產品、服務賣出去之後就可以走人,要更深入地瞭解自己的行業,發掘別人還沒有到達的領域,這才是在新的形勢下的企業生存之道。
企業的產品、服務質量也要跟得上成長的速度,一味的求快而忽視了企業內部的自我完善,則是在透支企業的生命,有太多企業是想快速做大而忽視了現金流和企業內部問題而倒閉的。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做強是為後面繼續做大鋪墊,規模再擴大之後企業也就能進入新階段,這應該是一個良性的迴圈。
在這個迴圈中,要控制做大和做強之間的節奏,任何事物的前進都有波浪式的曲折,當有下降趨勢時,要找到新的方向、新的策略,再重新往上走,如此迴圈往復,才會是一個有競爭力、適應能力強的企業。
在企業的初創期,創業者們可能不會想得那麼長遠,但是當企業初具規模的時候,就要為下一個階段考慮,無論是做大做強都是企業的目的,初創時期還是要按部就班,經營穩定之後再向更強大的方向發展。
-
15 # 盧鬆鬆
很多人往往會問:“你的公司有多大?”這句話的潛臺詞是數字越大越有腔調,如果你說有100多人,他們會恭維你;如果你說10人不到,他們會禮節性的、言不由衷的恭維你一下。
為什麼會這樣?除了虛榮心膨脹,還有就是發財夢,以為公司規模越大就越有錢。不是的,相反小企業老闆的幸福指數是相對最高的,馬雲也說過如果有可能,他願意做一個小企業。
公司規模做大的機率實際上是很小的,全球小企業約佔企業總數的90%以上,國內也是一樣。你不得不相信,企業能做多大是命中註定的。
動不動就喊做大做強的老闆,基本上沒有一個做大的,只要動了這個念頭,還沒等起動,就已經死在沙灘上了。
所以說,公司做成多大規模,根據業務量和公司發展走就行,也許你的公司和你的業務最佳規模就是3~5個人,也可能是30~50個人,當然也可能是300~500個人,千萬不要刻意強求和為了好面去偽裝!
回覆列表
1.做大跟做強是相輔相成,一致的。企業只有綜合實力強,才能富有競爭力,在市場有一塊立足之地,從而做大,做大之後不斷改善,變得更強,因此二者不矛盾。
2.企業有幾種競爭策略,廉價型競爭策略,靠低價衝量取勝;優質型競爭策略,靠產品品質取勝;創新型競爭策略,靠差異化產品取勝,人無我有。具體選擇哪個看公司定位。
3.初創型企業首要目標是活下去,再才是盈利,可以先採取廉價型競爭策略,迅速佔領市場,取得贏利,再向優質型跟創新型轉變。如果公司啟動資金充裕,可以從一開始就定位為優質型跟創新型,獲得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