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時光永作渡

    不請自來,個人觀點,純屬參考!

    朝廷風氣在那裡擺著,有沒有燕雲十六州的北宋結果都是一樣!

    就算北宋收回了燕雲十六州也不會改變歷史!因為它秉承的國策重文輕武,致使國家軍事實力從未能一統天下,武將受多方掣肘,帝王猜忌,如李綱岳飛都得死!

    需要指出的是,在冷兵器時代,燕雲十六州的地理位置真的很重要。沒有了燕雲十六州,整個開封就變得一馬平川,遼軍可以長驅直下。

    檀淵之盟以後,宋遼劃分了疆域範圍,燕雲十六州的十四個都劃給了遼朝,基本上整個北京和天津都變成了遼的疆域。這一塊的地形屬於黃土高原和燕山山脈,基本上都為山地,易守難攻。那麼,如果北宋失去了北方的屏障,除過河流以外,遼軍基本上可以長驅直入,就連都城開封也只剩下了黃河這道天然屏障。公元1127年,金軍向南進攻開封,開封不久便淪陷。宋徽宗、宋欽宗以及一眾妃嬪被俘虜,歷史上稱之為靖康之難。

    所以說,整個燕雲十六州對北宋至關重要,相當於一道地形上的天然屏障。所以當宋朝組建成立後,一直想收復燕雲十六州,宋太宗兩度北伐,卻兩度慘敗;宋真宗上任後,御駕親征,但他是個軟蛋,面對遼軍鐵騎,結果以宋朝每年向遼國繳納三十萬歲幣為條件談和!

  • 2 # 愛古典的好娃娃

    其實沒有什麼有效防禦,宋朝對遼的征戰,幾乎全部都失敗了。唯一有效的方法,只能說是賠款納貢,歲歲稱臣。

    自從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以賄賂契丹人,就鑄成了中國有史以來從未有過的奇恥大辱。

    宋太祖趙匡胤不過是區區一個殿前都檢點,相當於現在的衛戍司令吧,從一開始就不曾有過赫赫之功,也不曾想過要做皇帝。但陳橋兵變,在他醉酒尚未起床之時,黃袍已經披在他的身上了,並從孤兒寡母手裡奪取了江山,太陽還沒落山,事情已經辦好了。

    這麼容易就得來的皇帝寶座,讓宋太祖身心不安,很害怕被別人用同樣的方法奪走。所以宋朝從大政方針制度上,開始削弱軍隊,最終使得宋朝處處碰壁,不堪一擊。

    其實,陳橋兵變,其最初發端確實是說要北伐。當時,參與謀劃的將士也說先把趙匡胤立為天子,然後繼續出征北伐。

    假如宋太祖真能夠乘契丹衰敗之機,趁全國驚恐慌亂的時候,動用全國軍隊,及時地出兵北伐,那麼傳世功績也是不難達到的。

    但是,這件事沒有辦成也就罷了,此後曹翰向趙匡胤出謀劃策,要率兵奪取幽州,也讓趙普一句話給斷然拒絕了,並使得趙匡胤完全打消了北伐的計劃。

    從此以後,遼國就變得強大起來,並開始像對待奴才一樣對待宋朝人。

    宋太宗上臺後,發動了全國的軍事力量,興兵北伐,結果一敗塗地,將士死傷過半。宋太宗也被流箭射中,後來箭傷潰爛發作,輾轉病榻,痛苦至死。

    於是,北宋更加不敢再提興兵北伐的事了,只有俯首帖耳,拿出國家賦稅的一部分用作每年供給遼國的歲幣。儼然成為別人的奴僕了。

    宋真宗時,宋軍在澶淵,即今天的河南濮陽,與遼軍打了一仗。當時,王欽若主張遷都南京,陳堯叟主張遷都成都,如果不是寇準堅持主張抗戰,鼓動宋真宗親至澶州督戰,最後與遼國簽訂了澶淵之盟,則宋朝的南渡,大概也就不用等到紹興(南宋高宗趙構的年號)之時了。

    然而,到了宋仁宗的時候,每年送給遼國的歲幣又增加了大約一倍。

  • 3 # 登哥讀歷史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首先我們要知道,燕雲十六州失去後,北宋將失去那些重要的戰略優勢。

    燕雲十六州在今天大致的位置就是北京,山西北部,河南北部等地區,這個地區有我們抵禦遊牧民族最重要的戰略屏障長城。

    失去燕雲十六州,我們就失去了長城這一重要的軍事堡壘,以及燕山山脈和太行山脈兩座阻擋遊牧民族的天然屏障

    北宋防禦方式

    1,修建工程—塘濼工程和榆塞工程

    當時由於燕雲十六州被佔據後,遼國一旦過了燕雲十六州,就一馬平川,為了抵擋遼國的騎兵,就在河南南部開始搞塘濼工程,也就是挖河流,修塘泊,種水稻。既能給遼國騎兵造成阻擋,也能種植糧食。但這種效果非常差強人意。

    在山西地區則建設榆塞工程,也就是植樹造林。透過大量種植榆形成林帶,用來減緩遼國騎兵的威力。

    2,修建城堡

    北宋在北宋新建太原城作為抵禦遼國的基地。在沿邊一線州、軍大量修建堡、寨,並屯有重兵。

    3,談和

    也就是能不打就不打。

    以上這些就是北宋對遼國的主要防禦方式。

  • 4 # 中華小故事

    先是打,然後和,最終簽訂了澶淵之盟。之後宋遼雙方保持了上百年的和平。

    宋朝是在後周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也延續了後周統一中國的方針,不過趙光胤改為先南後北。其實歷史上任何一個君主都有統一中國的願望,這是主流也是大勢。後周世宗就是在攻打遼國收復燕雲十六州時得病去世的,要不然這哥們很可能就把燕雲十六州給收復了,當然也沒趙光胤什麼事了。歷史沒有如果,還是來說宋朝,宋朝在掃清南方的地方政權後,開始對付依附遼國的北漢政權,先後四次北伐消滅北漢。舉目四望整個華夏只剩下燕雲十六州還在遼國手中。此時收復燕雲十六州就是宋王朝的最高目標。宋朝先後兩次出兵攻打遼國,準備收復燕雲十六州,結果都是大敗而歸。而遼國卻是越打越強,開始有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遼軍終於在公元1004年逼近了大宋的心臟,即進軍到離大宋國都開封不遠的澶淵城下。皇帝北渡黃河御駕親征,抵擋遼國的進攻。宋遼雙方在澶淵城下先後發生幾次小規模的軍事衝突。然後開始講和,最後達成協議,概括起來有三點:

      其一,宋遼兩國約為兄弟之國;

      其二,大宋每年向遼國提供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其三,宋遼以白溝河為界,雙方撤兵;雙方於邊境設定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 5 # 跪射俑

    在宋遼邊界曾廣植樹木,廣挖湖塘,起到阻礙兵馬行動的目的;在邊境駐守重兵防守;每年贈給遼國“歲幣",安撫遼國。

  • 6 # 小民學歷史

    燕雲十六州丟失以後,整個大宋一直處於守勢,沒有什麼好的防守趨勢,我們分為北宋和南宋分別來看看他們各自的做法

    北宋

    一 趙匡胤早逝,制定的策略沒有來得及實行,趙光義兩次大規模北伐全都失敗,全軍覆沒,後來宋朝的北伐基本停止,對北方產生了恐懼感二 幾次作戰都失敗,無奈只能稱臣,最後都城被攻破,徽欽二帝被劫持

    南宋的做法

    一 南宋以淮河為界,金朝幾次南下,也未能消滅南宋,一直是僵持多年二 加大武將的地位,南宋給了鎮守邊疆的大臣很大的許可權,軍權,民生和財政大權

  • 7 # 鐵烏龍

    石敬瑭為了做皇帝,向契丹借兵,在太原登基稱帝,攻入洛陽滅了後唐。契丹當時已經立國二十年,正有窺視中原之意,所以借兵給石敬瑭捧其當皇帝,而代價則是燕雲十六州。

    石敬瑭借契丹兵立國,但這後晉也不過僅有九年國運,而且後晉也是契丹滅國的。947年正月,契丹攻克後晉首都汴京,後晉滅亡,契丹佔領中原大部分地區。二月,遼太宗改國號為大遼,遼朝正式成立。雖然遼太宗有意正式入主中原,但契丹人因縱兵掠奪,對原本中原各鎮節度使嚴厲鎮壓,最終招來中原民眾的反抗,遼兵北撤,遼太宗途中病逝。自此,後漢,後周,北宋,都失去了燕雲十六州,沒了萬里長城這個屏障,河北地區門戶大開,無險可守。

    宋太祖開國時,對開國武將還是相當信任的,當時命令一些開國大將長期駐守河北軍事防禦要點,並給予其相當大的自主權。這樣有些類似五代時期的藩鎮節度使,在建設邊防方面可以起到積極作用,對反攻遼國奪回燕雲十六州可以起到積極作用,但是也會造成日後的藩鎮割據,要知道五代各國的皇帝,除了朱溫,全部都是各地藩鎮節度使擁立的。

    到了宋太宗時代,兩次對遼作戰失利,對遼政策轉為防禦,在河北沿邊依託塘泊佈置防線,並大力調整州軍設定,以增重邊防形勢,顯示出步步為防的特點。宋真宗時期重新設定河北軍事防禦區域,佈置了三道防線以形成對遼的縱深防禦,逐漸打造成大名府,真定府,太原府的縱深防線,整個河北路常年備戰二三十萬兵員。而兩國以白溝河下游為兩國的分界線。白溝河以南的今白洋淀、文安窪一線,多沼澤窪地,在這一條水路基礎上,再不斷開挖渠道,使塘泊之間連成彼此溝通的水系網路,成為了北宋的水上長城,阻擋遼國騎兵挺進。

    在對外政策上,檀淵之盟後,北宋年年納貢,相當於用錢買和平,居然也買來了百餘年遼宋邊境太平。但這失敗的對外政策,還有長期備戰的兵員,年年耗費巨大轉運糧草,這些給予北宋朝廷沉重負擔,導致北宋銅錢外流,北方中原地區經濟長期落後,當地民眾困苦不堪,可以說北宋後來的滅亡,也是因為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造成的。

  • 8 # 一家之說

    沒有燕雲十六州確實使得北宋門戶大開,無險可守。主要是失去了燕山山脈和太行山脈的翼避,導致遼國可以直接從華北平原,一馬平川,直接打到黃河邊上。一旦渡過黃河,開封汴京就直接裸露在敵人面前。

    擁有燕雲十六州,遼可以從兩條路南下,一是上面所說的路線,二是經雁門關,到太原後向東南,過黃河直逼開封。這條路,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的雁門關和太原這所重鎮互為犄角,遙相呼應。這條路線易守難攻,遼也曾嘗試過,但都無法攻破雁門關。故遼國鐵騎多從第一條路南下。

    面對無險可守的第一條入侵路線,宋以黃河為屏障,在黃河以北建立多個軍事重鎮,堡壘等,據城而守。若遼國騎兵攻城,那就會拖慢遼國鐵騎的進攻速度,而且攻城騎兵的優勢無法體現。這樣宋朝就可以有時間調兵遣將,進行防守或反擊。如果不理這些城市,軍事重鎮,繞道南下,那戰線就會拉的太長,且把後背面向敵人。這些重鎮、堡壘會出兵騷擾或前後夾擊,甚至斷遼軍糧道,到時會進退兩難。在北宋初期,軍隊實力還線上的情況下,這確實形成了有效的防禦體系,後期就只能呵呵了。

  • 9 # 漩渦鳴人yy

    真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我之前回答過一次,但是我覺得這個問題確實挺有意思的!所以不介意我再回答一次!

    其實對於北宋來講確實丟了燕雲十六州,以後很多東西都成了一個問題,尤其是自己首都的安全!大家想想,如果黃河防線丟了,那人家的騎兵渡過黃河直衝你的汴京,你根本就連反應的時間都沒有!

    同時這很大一片的土地,你無論是生產秩序,生產條件以及生產力都跟不上去,為什麼你生產了人家派騎兵過來打打秋風,你這種出來的東西,你這生產出來都物資直接拱手相讓!你說這樣的情況之下,你會吃這種啞巴虧嗎?那這個地方的生產你要不要了?同時你還要不要保證你首都的安全了?

    所以為了應對這種情況,北宋可以說是想盡了辦法,在自己的邊境線上看似沒有防備的一條防線,上面建立起來稀奇古怪各種各樣亂七八糟的防禦!

    為什麼要把弓箭的射程給他增長?為什麼要增加自己甲冑的防禦能力就是為了敵人在攻擊我的時候傷不到我,而我的弓箭卻可以遠距離的殺傷敵人,這樣的話在打防預站的時候我是佔盡優勢的,這種條件在打防禦戰的時候那是簡直無敵呀!

    也正是因為這種防禦上面提供了大量優秀的兵器,讓北宋在組織防禦戰的時候不用那麼吃力,甚至於可以得心應手!北宋擅長打防守戰,無論是在北宋時期的平夏城,還是在這之後南宋時期的仙人關和和尚原,宋朝都以自己優秀的軍械武器裝備,讓敵人在攻擊自己城池的時候屢屢吃癟!

    這是一個條件,同時第二個條件北宋建立起了一條漫長的複雜的,而且現在看來也是具有一定軍事前瞻性的工事!

    你能想到在北宋的時候,人們就已經開始打的到賬了嗎?抗日戰爭的時候,中國的抗日居民透過地道戰讓日偽軍不停地吃虧不停地受到損失,這也是讓人們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但是隨著現如今考古研究以及對於各地的挖掘探究表明北宋時期存在著大量的優秀的地下防禦體系,我們統稱為地道戰,因為在中國曾經發現了大量北宋時期修建的地道,這些地道具有軍事作用,也就是具有射擊孔觀測孔以及各種各樣抵禦敵人進攻的一種方法!

    這是所有防禦體系裡面其中普遍的一個環!可以想象的就是在漫長的北宋與遊牧民族的邊界線上面,北宋的老百姓建立起了一套又一套的防禦體系,而這些防禦體系就是阻止這些遊牧民族不聽南下不停劫掠,並且儲存自己的一個重要的東西!

    第三。北宋建立起了一個大型的軍事據點,作為北方抵禦遊牧民族南下的一個重要的緩衝地,這個地方在《水滸傳》裡面曾經有所記載,這個就是大名府!

    《水滸傳》裡面大名府記錄的時候寫的很輝煌漂亮,但事實上輝煌漂亮並不能掩飾大名府他本身的作用,這個地方就是一個北方對付遊牧民族的一個臨時據點!這個據點可不簡單!

    事實上,在失去了幽雲16州以後,北宋方面急需要一個戰略據點來抵抗遊牧民族的,等下如果遊牧民族繞開這個軍事據點進攻後方,那麼這個軍事據點裡面的布裝部隊就可以出擊騷擾遊牧民族的側後!如果遊牧民族選擇進攻這個據點,那麼這個據點可以佔據這個地方據城而守,那麼遊牧民族軍隊就一直被牽制在了這個地方,無法繼續騷擾四周的地點!

    總之,透過一種又一種的防禦手段,北宋可以說在雞蛋上面完成了自己的跳舞!

  • 10 # 竹維居士

    一談及這個問題,無數的歷史迷情緒開始波動,心中億萬個草泥馬開始奔騰,數不清的汙言碎語朝著龜兒子石敬瑭噴去,連帶他的祖宗十九代都被罵得體無完膚。這世上從來沒有無緣無故的愛與無緣無故的恨,如此招黑的石敬瑭自然有其獨到的蓋世“神功”。

    要說誰是最恨他的人,非大宋集團的“董事長”們莫屬。

    他讓“大宋集團公司”毫無機密可言,幾乎處於裸奔狀態。然而,生活還是要繼續的,“大宋董事長們”是如何召開會議,如何落實公司避免被擠壓,被滅亡的呢?過程是艱辛的,也是恥辱的,但“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翻開歷史的這一章,我們一瞧究竟。

    說起這個話題,就不得說下“燕雲十六州”,這地兒到底有多重要呢?它是中原王朝和遊牧民族的天然屏障。石敬瑭割讓之前,一直掌握在中原王朝手中。所以漢唐之所以威名遠揚,主要因為他們可以依託燕雲主動出擊,勝則驅虜大漠,敗則退回關內,進可攻退可守。但宋朝就悲催了,你想北伐,首先得攻破燕雲十六州的城防體系。當你十八般武藝盡顯,耗盡洪荒之力,欲將破城時。大遼北方援軍到了,北方騎兵加燕雲城防,簡直就是BUG,宋軍又一次被吊打,潰散而終。

    面對這麼棘手的問題,北宋可是絞盡腦汁,費盡心思,面對如同披了盔甲的北方狼族,他們是如何搞定的呢?

    第一階段、和平友好

    北宋剛剛建國時,太祖的戰略計劃是先南後北,先易後難。他經歷過周世宗柴榮打燕雲時的困難,所以他覺得應該把最難啃的骨頭放在後面。甚至還專門設立“封樁庫”,準備用金錢來贖回燕雲十六州。此時北宋的政策就是,政權還未穩定,暫時不想與遼國戰爭,以和為貴。宋遼之間關係密切,互不侵犯。

    第二階段、主動進攻

    宋太宗即位後,僅僅五個月就幹掉了遼國小弟北漢。南方一統讓太宗極度膨脹,他不顧大軍疲乏,毅然決定北伐。結果可想而知,太宗身中兩箭,狼狽而歸,宋軍大敗,元氣大傷。但太宗雄心不減,休養生息數年後,再次組織北伐,結果同上次如出一轍,先勝後敗,太宗仰天長嘯,信心大受打擊,抑鬱而終。

    第三階段、被動防禦

    兩次北伐失敗後,北宋軍隊計程車氣一瀉千里。開國之初,他們是指哪打哪,勢如破竹,然而這兩次慘敗如當頭棒喝,再也沒有資本發動進攻,被迫實行被動的防禦政策,提出了“來則御之 ,去則勿逐”的國策。他們基本放棄了奪回燕雲的計劃,故而在本土實行防禦,

    1、大量增加邊防駐軍,加強邊防兵力。河東防線,東起太行山、 恆山,向西緣雁門,將險要的關隘全部控制;無險可守的平原地帶佈置重兵,來防範遼軍。

    2、修築人工防禦工程。建立密集的中驛站,只要遼軍行動,第一時間被宋軍偵查;修建方田,就是類似於絆馬坑之類的東西,限制了遼軍騎兵的機動性。

    第四階段、和談

    自雍熙北伐慘敗後,北宋朝對遼國就一直心存畏懼,逐漸由主動進攻轉為被動防禦。相反,遼朝對北宋卻是步步緊逼,不斷南下侵擾宋朝。遼朝騎兵進退速度極快,戰術靈活,給宋朝邊防帶來的壓力愈益增大。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遼蕭太后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要不是寇老西的苦口婆心,威逼利誘,北宋南遷估計就要早100多年。宋真宗硬著頭皮御駕親征,起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最終宋遼達成了互不侵犯條約——澶淵之盟。至此,兩家結束戰爭,百年友好,各自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由此可見,北宋在無燕雲十六州的情況下,基本只有被動挨打的份,遼國騎兵來去自如。北宋唯一能做的就是在邊界大量屯兵,被動防禦。好在雙方最終達成協議,結局完美,但也給各自留下了隱患,雙方安逸良久,軍備廢弛,讓白山黑水間的大金笑開了花。

    有人說:“戰爭沒有贏家”,可也有人說“秀恩愛,死的快”。宋遼的恩愛秀過頭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一個月了,夜裡醒三次,哭的厲害,我現在很崩潰,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