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依依寶媽
-
2 # SS135409617
我們家當時是買了一個助步車,孩子推著就可以去逛街了。你不知道他有多神氣!自己去逛街!想走哪兒就走哪兒別提多開心了!
我們天天都用嬰兒車載著寶寶和助步車一起去商場,畢竟商場的空地多,又沒車嘛,到了就讓他自己推著走,我們就後面跟著,他那小腿啊,蹬蹬蹬得就往前走,有時你還得小跑一段,等看到他感興趣的東西,他就會停下來東看西瞧,超好玩。加上週圍人都會看他,誇獎他,他就更來勁。這樣沒多久就會走路了。
當然最開始需要你用腳控制一下方向,但是2、3周後,他就會自己控制方向了。
-
3 # 凌亂14473292
我家走路比較早,並沒有特意去教他,一直是在沙發和遊戲床上自己玩,剛開始是扶著沙發扶手蹲著,然後站立,半個月自己不用扶著東西站立,再半個月會邁一兩步,那時候十個月,沒想讓他那麼早走路,沒管他他就自己在沙發,遊戲床,床上自己邁步,樂此不疲,十一個月就會自己溜達了,我老公還說別人都說孩子學走路大人很累,我們家挺快也不用教,
之後和朋友交流,他家比我們家大三個月還不會走,我覺得沙發扶手和遊戲床起到關鍵作用,他可以扶著站立自己走路,還有就是飲食很關鍵,我家從開始加輔食後我就開始燉肉湯,大骨湯給他泡米糊吃,八九個月我就燉了土雞土鴨給他吃,我兒子會自己站立就是喝了土鴨湯,推薦給另一個朋友女兒喝,他也說很有效果,剛好他家會走路了不是很穩,吃完走的很好,
自己練習根基比較紮實,不會像大人扶著他影響他的平衡感,二來自己摔倒了懂得怎麼保護自己,走路的時候摔倒才不會害怕不再敢走,朋友家的孩子就經常摔倒,然後不敢再走,摔倒了腦袋著地經常磕到頭,我家直接坐地上,爬起來繼續走完全不用太在意他,
-
4 # 濟州運河印象
當寶寶過了一週歲後就開始蹣跚學步了,在這個階段,新爸媽可要仔細觀察寶寶走路的姿勢,因為不良的步態,或許是某些疾病的訊號。
♦ 正確的走路姿勢
1、抬頭挺胸、上身正直、目視前方、雙手自然下垂;
2、手指併攏自然彎曲,兩臂以肩關節為軸心前後自然擺動;
3、上下肢協調運動,兩腳腳尖向前,左右交替前進或後退。
♦ 常見的幾種異常步態
剛學走路的寶寶,走路時兩足呈“八字”分開,身體搖搖晃晃,兩臂外展,顫顫抖抖地向前走,有時足尖著地,有時足跟放平,這是他們在探索用哪種姿勢走路比較舒服,屬於正常現象。
但是出現以下幾種異常步態時,新爸媽要特別重視。
▪ 剪刀步
剪刀布是指步幅小而慢,表現出雙腿僵直,兩腳向內交叉,兩膝靠近,呈剪刀狀的步態。
這種步態多見於腦性癱瘓的寶寶、有早產史、缺氧搶救史或高熱、抽搐史。
▪ 鴨步
這種步態的寶寶在走路時軀幹兩側搖擺,使對側骨盆抬高來帶動下肢提足前進,每往前走一步,軀幹就要向對側擺動一下,看上去就像鴨子在行走。
這種步態多見於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寶寶,且年齡越大,跛行越明顯,成年後容易形成骨性關節炎。
▪ 跟行步
寶寶表現為足跟不能自由抬起,常需依靠外展下肢,過度屈髖屈膝,以使下垂的足離開地面。
這是由於小腿三頭肌癱瘓所引起的。
▪ 踮足步
常見於馬蹄內翻足寶寶,一部分寶寶是先天性馬蹄內翻足,另一部分寶寶則是由於神經系統疾病所引起的,如腦癱、脊髓脊膜膨出等。
▪ 八字腳步
八字腳指的是寶寶在走路時兩腳分開像“八字”。
八字腳步態很難看,不僅姿勢不正,且走路時腳費力、平衡感也較弱,給運動帶來不便之餘,還容易使鞋子變形、變壞。
八字腳可分為內八字和外八字,內八字的人走路時足尖相對,獨跟朝外;外八字則正好相反。
走這種步態的寶寶,多因過早學習步行、過早穿皮鞋以及體內缺鈣所致。
出現以上異常步態,家長應及時帶寶寶去醫院請專科醫生進行診斷,以免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期。
♦ 兩種常見的異常腿型
▪ O型腿
醫學上稱為膝內翻,即人們常說的羅圈腿,是指兩下肢自然伸直或站立時,兩足內踝關節能相碰而兩膝不能靠攏為主要表現的畸形疾病。
▪ X型腿
醫學上稱為膝外翻,指兩足並立時,兩側膝關節碰在一起,而兩足內踝無法靠攏。
造成O型腿、X型腿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常見的原因是缺乏維生素D。
因為寶寶的身體處在生長髮育時期,若體內缺乏維生素D,就會引起鈣、磷代謝的紊亂,嚴重的話還會導致骨骼發育不良,從而出現O型腿或X型腿。
此外,若寶寶過早站立或學步也容易造成O型腿或X型腿。
這是由於寶寶骨骼的骨質較為軟弱,肌肉組織的肌力也較小,站起來時全身的重力都壓迫到下肢中,在這種重力的作用下,寶寶腿部的骨骼容易彎曲變形,長期下來就會變成O型腿或X型腿。
TIPS:
Sunny是最好的維生素D“活化劑”,所以,一般當寶寶出生3~4周後就可以到室外進行曬太陽了。
一般上午6時~10時Sunny中的紅外線強,紫外線弱,可以促進新陳代謝;下午4~5時紫外線中的X束光成分多,可以促進腸道對鈣、磷的吸收,增強體質,促進骨骼的正常鈣化。
建議選擇寬鬆、柔軟的棉質類衣服,曬太陽時,可以給寶寶戴一頂有帽簷的小帽子,以保護眼睛。
-
5 # 羽媽幸福成長記
我覺得不用引導孩子學習走路,更不提倡孩子做學步車用學步帶。我覺得尊重孩子成長規律,等孩子自己順其自然的邁步走。
我家孩子學步期的時候沒有過多的干預,只是給孩子充足的機會去爬。他到處爬,各個屋裡爬,只要他想去的地方,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隨他自己去爬。當他不滿足於爬,想讓大人拉手扶走的時候,我們家在我的堅持下沒人拉他。所以他自己從爬到自己扶沙發站起來,沿沙發走。再到有一天晚上突然自己爬行墊上面玩著自己站起來邁步走了幾步。從那之後時不時的自己站起來走兩步,半個月後就自己可以走很遠的,基本學會了走路。
我的建議就是順其自然,但是也要給孩子提供機會,不過多幹預。
-
6 # 快樂慧媽育兒
孩子學走路的時候是家長最累的時候。孩子剛開始會特別願意走路,很新鮮。那麼怎麼幫助孩子呢?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做:
第一,帶著他走。我家寶貝學走路時我們會兩手各放在他的腋窩下帶著他走。當然這需要夫妻兩個人輪流來帶著孩子走,不然很累。第二,利用椅子。帶著他走累了,會讓他扶著椅子走。椅子可以選擇塑膠椅子,比較輕,孩子能推動。剛開始可以扶著孩子點兒,等孩子熟悉了,有安全感了再試著慢慢放開,讓孩子自己推著椅子走。第三,藉助其他傢俱走,比如說床,牆,沙發等等。我家寶貝那時在家就是扶著自己的小床,牆壁,衣櫃等慢慢鍛鍊走路的,也是透過這樣的鍛鍊開始自己學會放手,敢向前邁步子的。當他會敢於放手以後就會學的很快。因為會放手了說明他在學著怎麼平衡自己了。
其實孩子學走路說慢也慢,說快也快。需要我們多鼓勵他,多帶他走走,要有耐心,不能急。我們著急了,孩子也會著急的。另外您說您的孩子膽小,我是不太認同的,他只是覺得沒有安全感,不敢放手而已。只要他找到自己平衡身體的方法,確定走路是安全的,他就會向前走了。孩子還小,不要給孩子貼標籤,他還在成長階段。
-
7 # 媛子221339088
孩子學會走路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其實不止是走路,像坐、爬、說話都是自然而然的成長規律,到了一定時候,不需要家長過多幹預,孩子自己就會了,所以我認為這些事情都不需要刻意引導。每個孩子每項能力的發育時間都不一樣,家長只需要適時提供相應的環境就好了。
比如我女兒10個月就會走路了,1歲的時候已經可以滿世界跑。但我從沒給她用過學步車,也沒用過學步帶,更沒有像很多家長那樣,腰都彎疼了去教孩子走路(我腰不好,而且我比較懶,哈哈)。
我只是在客廳騰了一塊兒地方出來,鋪了色彩亮麗的遊戲墊,然後周邊加了圍欄,再放一些玩具、書籍在裡面。這樣有兩個特別大的好處:第一個好處是孩子可以自己在圍欄裡玩兒,即使一個人帶孩子,要做飯、上廁所、做家務什麼的,也不怕孩子磕著碰著。第二好處就是,孩子自己會去扶著圍欄站起來,慢慢地學會扶著圍欄走,再然後就會嘗試著不扶圍欄,在遊戲墊上東倒西歪地走起來,即使摔跤也不會受傷。等孩子適應一陣子之後,就可以帶她到戶外去,讓她感受在更廣闊的地方行走。
我女兒就是這樣很自然地學會了走路,等我把她放到公園裡去,第一次在水泥地上走的時候,雖然還是有點東倒西歪,但是平衡感已經很好了,快要摔跤的時候她自己就能馬上穩住,大人在後面稍微保護一下就行了。
上圖,給大家參考一下:
-
8 # 兜媽愛叨叨
從坐著到爬行,再到走路,寶寶的每一次進步都讓人驚喜。下面介紹4-15個月寶寶學會走路的過程。
行走的基礎知識
4-15個月的寶寶會先學會如何坐起,然後慢慢能獨自在房子裡走動。在這個階段,你可以透過簡單的遊戲和表揚來幫助寶寶建立自信,邁開人生第一步。
1.坐起當寶寶能夠不靠學坐枕自己坐起來的時候,就初步獲得了移動的能力。坐起會鍛鍊小寶貝的肌肉,這些肌肉在學習站立時,會有很大的作用。
年齡:4 - 7個月
你能做的:在玩耍的時候,帶著寶寶玩滾球遊戲,或者堆東西的遊戲來增強他的小小肌肉。
2.爬行寶寶在爬行階段最重要的鍛鍊就是練習手腳一致(即使是趴著匍匐或坐著用腿往前扒拉也要注意)。在走路的時候,他會用到這項技能。
年齡:7 - 10個月
你能做的:讓寶寶在房間裡爬行,幫助他學會手腳一致。然後隨時表揚他。
3.試站隨著寶寶變得越來越強壯,越來越好奇,他會開始扶著傢俱,或者爸爸媽媽試著站起來。這時你就可以開始鍛鍊他的平衡能力,讓他熟悉站立的姿勢。
年齡:8個月
你能做的:幫助寶寶站起來,然後教他如何彎曲膝蓋跪到地板上。當他開始自己走路時,這能幫他減輕跌倒帶來的恐懼。
4.初試行走當寶寶可以扶著別的東西站起來,並拉住你的手保持平衡時,可以帶著他試著走幾步。這對下一個階段的行走很有幫助,還會幫助他獲得信心,開始自己的第一步。
年齡:8 - 9個月
你能做的:寶寶在這個階段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斷練習,練習,再練習。他對站立越習慣,跨出第一步的時候越不會感到害怕。
5.扶牆練習寶寶會開始扶著牆壁和傢俱四處走動,就好像巡邏一樣。當寶寶變得更靈活時,一定要確保家裡的安全,最好能把所有的傢俱都固定住。
年齡:8 - 9個月
你能做的:鼓勵寶寶多走,建立自信,試著讓他放開牆壁或傢俱。確保他不會摔倒在堅硬的地方。
6.自己站立平衡能力是行走的關鍵。如果寶寶能夠站起來和並保持幾秒鐘平衡,他很快就會嘗試邁出第一步。
年齡:9 - 12個月
你能做的:把平衡練習變成遊戲。和寶寶一起坐在地板上,然後幫助他站起來,接著數數在他跌倒之前能堅持多久。每次嘗試後都要表揚他。
7.第一步對於你的小寶貝來說,第一步是他人生中的里程碑。因此,你也要重視。學習走路靠的是自信,所以要多表揚和鼓勵寶寶,讓他邁出人生第一步。
年齡:9 - 12個月
你能做的:坐在地板上,引導寶寶慢慢的走,當他跨出第一步時為他加油。當寶寶能保持平衡時,讓他自己走走。
8.走路在寶寶真正能走路之前,可能會蹣跚的走幾次。當他開始慢慢試著自己走的時候,一定要繼續表揚他。記住,有些寶寶更喜歡爬行,而且在他能習慣自己走路前會邊爬邊走,交替進行。
年齡:12 - 15個月
你能做的:多鼓勵寶寶步行。例如,當你把寶寶放下時,把他放成站立的姿勢,而不是坐著的姿勢。
學步車不可取美國兒科學會(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強烈反對使用學步車。因為學步車不僅減慢了嬰兒學習走路的過程,而且也極其危險;每年有成千上萬的幼兒因為學步車出意外。
加拿大已經禁止在該國銷售學步車,美國兒科協會也建議本國採取同樣的措施。
-
9 # 懶媽育兒路
走路可以說是人的天性,根本不用刻意教的,只要寶寶身體健康,很快他就會透過模仿而學會走路的。
不過,很多家長卻總想幫助孩子,例如給孩子準備學步車等等,實際上這種幫助有害無益。尤其是學步車,很多文章和專家都已經討伐過它了,我就不多說了。
總之,寶寶學走路,家長很辛苦。因為剛剛站立起來想要走路的寶寶,對於自己的這個新技能很感興趣,所以總是到處走。這個時候,家長只得彎腰扶著寶寶的,很累人的。
但你也會很快發現,寶寶很快就能學會走路,並且運用的越來越熟練。剛開始會走路的寶寶很喜歡走路,不喜歡被抱著的感覺。家長需要給寶寶足夠的空間和機會讓他們走路。
而且,學會走路的寶寶很快就會專門撿那些不平的道路走,哪裡不好走走哪裡。這種情況家長也不要擔心,是寶寶在用腳來感知世界呢!
-
10 # 蜜桃姐姐
寶寶會從坐到慢慢站立,然後靠著客廳傢俱進行“巡航”,最後完全獨立行走。孩子在學習走路的過程正處於獨立的邊緣。這個月或下一個月,他可能開始“巡航”。他的新的自給自足和流動性將促使他去探索。同時,這也是一個介紹極限概念的好時機。偶爾說“不”會教會孩子自由有一定的界限。這有助於保護他脫離危險的境地。
在幾個星期內,寶寶會學會將自己拉到站立的位置,大多數嬰兒在走路的同時也會堅持把著傢俱。這是一個叫做“巡航”的活動,開始時,嬰兒雙手抱著一件傢俱,在他腳下滑動的同時,慢慢地向前移動。漸漸地,他會鼓起勇氣把所有的重量放在腳上,只用雙手來平衡。
注意一旦孩子開始巡航,爸爸媽媽要確保家裡的傢俱都很穩定。為了幫助他練習,安排結實的物品,這樣他就可以在房間裡四處走動。
保護他不在光滑的地板上跌倒,只讓他赤腳走路(這也有助於加強腳掌的抓地力,加強腳踝),或者,如果家裡地板很冷、很滑,那就選擇帶有防滑的鞋子和襪子。
協助爸爸媽媽不能指導寶寶比自己走路快,但是可以做一些事情來促進他的運動發展:
不要讓寶寶只呆在遊戲床或遊戲場上20分鐘以上,適當活動。
一旦寶寶可以爬行,鼓勵他透過爬到你的大腿上或柔軟的軟墊傢俱來增強他的肌肉。要抵制把孩子帶到任何地方的衝動,試著讓寶寶自己走,而不是依靠家長。
試著培養這樣一種觀念:運動是嬰兒生活中一個有趣、健康的部分。爸爸媽媽自己心裡要認可活動的積極性,才能帶寶寶也動起來。
-
11 # 吃熱狗早教育兒
小寶寶10月之後就開始喜歡扶東西站立了,13月—15個月期間,開始有走路的願望了。在這個過程中家長怎樣更好的保護孩子、幫助孩子學會走路呢?本文詳細介紹了這一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
體能練習。從寶寶小時候就有注意體能的訓練,按照孩子的發育規律進行,千萬不能因為心急,對寶寶提前訓練,否則可能會讓孩子受傷。有不少家長都說,“我家寶寶都5個月了還不會翻身”,如果孩子其他反應都正常,排斥疾病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孩子過胖影響了運動。家長可以用玩具、食物,吸引孩子進行運動。
循序漸進。俗語說“三翻、六坐、七滾、八爬”,這些是普遍規律,有的孩子可能早一些、晚一些,因為每個個體是有差異性的,不要急於求成,孩子在練習爬的時候一定要讓他充分爬行,不要急於扶他練習站立。爬行對孩子的身體協調性、甚至大腦的發育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待孩子自己有站立慾望後,家長可以適當幫助,1週歲左右可以從扶站慢慢過渡到扶寶寶雙手邁步,逐漸變成扶單手,直到完全獨立。獨立後也需要家長跟隨保護。
慎用學步車。很多家庭都給學步期間的孩子購買了學步車,有的人覺得可以幫助寶寶學走路,有的覺的很省事。其實,過早、過多使用學步車會影響寶寶發育。孩子的骨骼、肌肉還沒有達到可以走路的時候,就將孩子放入學步車,對孩子的身體無疑是一種壓力。再者,其實使用學步車走路和正常走路用力的部位是不同的,如果習慣了學步車的輔助,孩子獨自走路時,重新調整到腰部用力也是比較麻煩的過程。
透過遊戲練習。單純的練習走路,寶寶會覺得枯燥無味,家長可以設計一些遊戲,讓寶寶開心的練習。比如,爸爸媽媽面對面的、有一定距離的坐在地板上,這個距離根據寶寶走路的能力確定,媽媽手中有一個小玩具,吸引寶Bora拿,寶寶衝過來,投入媽媽懷裡拿到玩具,再交給爸爸。或者幾位家長坐成一圈,其中一位喊寶寶過去,寶寶跑過去後,另一位再招呼,每次都有一位家長招呼寶寶,因為這個人是不確定的,所以寶寶會感到非常的新奇有趣。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寶寶的識字經驗,我家孩子3歲開始我就和他一起看書,但不會動的書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歡,後來我開始尋找動畫類的教育材料,前後使用過多款早教類的應用,普遍存在廣告頻繁、在未知孩子學習效果的時候就開始收費,直到我發現了,;貓‘小;帥。學、漢。字、、應用,可積累識字量,養成閱讀好習慣,快速適應幼小銜接。
-
12 # 小林子啦啦啦
寶寶從爬行到走路是個自然發育過程,因為每個寶寶的自身特質不同,在發育過程中會存在一些差別,有些初做父母的朋友當發現自己的寶寶比其它寶寶走路晚的時候,會操之過急,其實大可不必,筆者在這裡會給大家一些有價值的建議。
從爬行開始:
爬行可以鍛鍊寶寶腿部肌肉的張力和力量,發展身體協調性和靈活性,有利於學步,所以家長要經常鼓勵和誘導寶寶在地板或硬的墊子上爬行。
鼓勵寶寶攀爬:
站立是走路的前提,攀爬是寶寶的天性,在安全的前提下,家長要鼓勵寶寶多攀爬,可以將寶寶喜歡的玩具放在與寶寶高度差不多的床、沙發或茶几上,鼓勵他扶著站起來抓取玩具。
放手站立練習:
寶寶開始會因為害怕不願意放手站立,爸媽可以遞給寶寶單手拿不住的玩具,如皮球、布娃娃等,讓寶寶不知不覺放開雙手,獨自站立。也可以把玩具放在另一邊,逗引寶寶轉動身體,獨自站立,摔倒是不可避免的,爸媽不宜過度緊張,過度緊張反而會加劇寶寶對學步的恐懼。
扶走訓練:
讓寶寶在可以扶走的環境裡活動,如讓他扶著牆面、沙發、茶几、小床、欄杆、學步的推車、輕巧的凳子移步。爸媽還可以在寶寶身後,扶住寶寶的胳膊,帶動他向前邁步走,慢慢地過渡到握住寶寶的一隻胳膊讓他自己走,可以配合口令,以調動寶寶的興趣。建議爸媽不要給孩子使用那種把寶寶放中間的學步車,過多的站立和走動對寶寶有害無利。
少抱多走,自由探索:
不要把寶寶抱著不放,或者把他困在一個地方。應多給寶寶自由活動的機會,鼓勵他四處遊走,進行探索。清理雜物和容易發生意外的物品,給寶寶一個安全的空間。當寶寶學步跌倒時,媽媽應給予安撫和鼓勵,讓寶寶有安全感。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寶寶的識字經驗,我家孩子3歲開始我就和他一起看書,但不會動的書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歡,後來我開始尋找動畫類的教育材料,前後使用過多款早教類的應用,普遍存在廣告頻繁、在未知孩子學習效果的時候就開始收費,直到我發現了,;貓‘小;帥。學、漢。字、、應用,可積累識字量,養成閱讀好習慣,快速適應幼小銜接。
-
13 # ______青衣251681608
其實在寶寶1歲左右,我們就可以開始教寶寶去學習走路了。
生活當中大家有個很大的誤區,就是現在網上有很多可以幫助寶寶走路的工具,比如說學步車、學步帶,其實這些都是不靠譜的,這樣子會讓孩子過多的去依賴這些工具,反而讓他自己得不到好的鍛鍊
正確的方式是:
1、在寶寶7-9個月的時候,讓他慢慢的去嘗試著扶著自己家裡的傢俱或者說是圍欄,讓他去嘗試著先站一站。
2、等他下肢的力量越來越好了之後,10個月左右讓他扶著東西站的時候,在遠處不遠的地方放一個他喜歡的玩具,讓他慢慢的去學會扶著東西走過去,去抓取那個玩具。
3、等他的動作越來越靈活了之後,我們就可以嘗試著把玩具放到地上,讓他去學會一隻手抓著欄杆,一隻手到地上蹲下來,去撿取那個玩具。
你會發現,透過這樣子的鍛鍊,你們家孩子他運動的協調能力、下肢的力量就會越來越好,站的時間也越來越長,身體的靈活性也越來越好。
4、那麼這個時候開始雙手扶著欄杆去走,慢慢的就會發現,他可以一隻手扶著欄杆在那裡走,一隻手還在拿著小玩具玩,這個時候家長就可以嘗試著讓寶寶牽著你的雙手,然後去走一走啦。
家長一定要注意的是,是你牽著寶寶走,不是你提著孩子去走,家長只是給予一定的平衡感,讓孩子他主要的身體還是要靠他自己腿部的力量,來支撐自己的身體去向前慢行。
5、當他慢慢的這個動作越來越靈活,掌握的越來越好,腿部的力量也越來越足,平衡感也越來越好之後,媽媽就可以嘗試著鬆開你的雙手,讓孩子自己慢慢的學會邁開他的第一步了。
-
14 # 孕媽學堂
寶寶1歲左右雙腿開始蠢蠢欲動,。但是寶寶學會走路還不夠,如果姿勢不正確,是會傷害寶寶健康的哦!媽媽趕緊看看你家寶寶走路是不是有這些情況?
1、跌跌撞撞
剛開始學走路的時候,所有寶寶都難免會跌跌撞撞。一般情況下需要大約3-6個月的時間,寶寶才能很好地控制腳步。但如果寶寶生長髮育比較成熟了,但走路還是容易跌倒,那就要注意了。
小建議:媽媽不妨多多加強寶寶腿部肌肉的鍛鍊,多帶寶寶參與戶外活動。如果你發現寶寶情況沒有改善,建議首先去醫院神經科進行排查,如果不是這類問題,就應去小兒外科或骨科檢查是否是骨骼的問題,如跟腱偏短等,一旦發現,要給寶寶及早治療矯正。
2、內外八字
走路時,足的長軸和步伐前進方向有個夾角,稱為足的前進角,通常是輕度的外旋,大約有5到10度左右。少於這個範圍稱為“內八字”,大於這個範圍就稱為“外八字”。寶寶走路如果有“八字”腳,實際上是寶寶的下肢出現旋轉畸形。
危害:影響大腦血液迴圈
其實,每個新生兒出生時脛骨是極度內旋的,但是隨著發育成熟,脛骨逐漸向外旋轉。因此如果你發現寶寶走路出現“八字”,不需要過分緊張,因為絕大多數的此類畸形屬於正常變異,是會逐漸消失的。但是如果寶寶到了8歲左右還是老樣子,甚至更嚴重,那就需要到醫院進行進體格檢查。
小建議:到醫院檢查。透過體格檢查對旋轉畸形的狀況進行全面的評價是否有其他疾病(如痙攣性癱瘓、髖關節發育不良、股骨頭骨骺滑脫等),8歲以後,寶寶的“八字”腳引起功能障礙或明顯影響美觀,那就需要考慮手術矯正了。
3、“鴨子步”
如果你發現寶寶走路像鴨子那樣一擺一擺的,兩條腿移動得很慢,拖拉著往前走。那就有可能是因為寶寶有扁平足。
危害:扁平足影響長高速度
扁平足的寶寶站立或者行走都會受到影響。一般扁平足的寶寶都不能走很多的路,或者站立很久。這樣從而導致了寶寶運動量的減少,因此會影響著寶寶的長高哦!
學齡前的孩子有平足現象也是很正常的,那是因為他們腳底的肌肉還不夠。小寶寶在日後的走路過程中,足底自然會慢慢形成弧度。所以這個“鴨子步”情況會隨著寶寶成長而逐漸消失。但如果寶寶的“鴨子步”是因為他的肌張力低,那就是一種神經性運動障礙,應及時就醫檢查。
4、O型腿,走路像騎馬
通常在2歲以前能夠觀察到寶寶兩側對稱的膝內翻,大多為生理性O型腿,這是會隨著寶寶發育而逐漸消失。但若有不對稱或角度過大,或是隨著年齡增長情況沒有改善,那麼媽媽就應該考慮寶寶是不是“病理性O型腿”了。
危害:長期缺鈣影響骨骼生長
如果寶寶是病理性O型腿,大多是因為寶寶缺鈣。鈣是人體正常生長髮育所需的微量元素,寶寶缺鈣會引起的全身鈣磷代謝異常,鈣不能正常沉著於骨骼的生長部分,導致骨骼發育畸形。
表現:寶寶走路時雙腿叉開,兩腿間形狀像個括號,這是典型的O型腿特徵,暗示孩子缺鈣和維生素D。如果屬於比較嚴重的O型腿,可以去醫院矯形。
5、X型腿,易摔跤
兒童成長到一歲半至三歲間,會逐漸腿型的發育會逐漸轉變為外翻,兩腳併攏時站不穩,兩個膝蓋朝內扣,外觀看起來為X型腿。
危害:缺鈣;不愛運動長不高
寶寶走路時總夾著大腿,是因為他的雙腿呈現x型,而且這種現象一般在不願意走路、不好動的寶寶中較為常見。寶寶出現這種情況的常見原因是缺鈣和運動量小。寶寶缺鈣會影響骨骼的生長髮育,而不愛運動,不願意走路的話,寶寶的運動量不足,這樣會影響著寶寶的身高成長。
表現:有的孩子雙腿併攏站直後,雙腿呈現“X”型。這類腿型的孩子走路時一般會夾著大腿,跑步或走路時也較易摔倒。
小建議:因此,一方面,家長要及時給孩子補充鈣質和維生素D;另一方面,要積極督促孩子加強體育鍛煉,也可以多幫他按摩腿內側肌肉。
-
15 # 七寸憂傷
寶寶終於到了蹣跚學步的階段,年輕的父母們肯定都滿心歡喜,那我們怎麼幫助寶寶學走路更好呢
方法/步驟從爬行開始
寶寶的身體是逐步發育的,6個月左右寶寶會坐,之後可以開始爬行,最後才是站立和行走。爬行的過程必不可少,能鍛鍊寶寶的身體協調能力,透過爬行的鍛鍊,寶寶腿部力量得到加強,平衡能力獲得提高,這些為他獨立行走打下堅實基礎,所以等寶寶能爬行了,想站立了,就是學走路的最佳時機。媽媽不妨經常利用玩具進行誘導,讓寶寶在地板或硬的墊子上練習爬行。
練習放手站立
學習走路前寶寶要先學會站立,用腰和腿部的力量學會支撐身體。一些寶寶開始會因為害怕不願意放手站立,爸媽不妨遞給寶寶一些單手拿不住的玩具,比如皮球、小箱子等,讓寶寶不知不覺放開雙手,獨自站立。
在訓練寶寶站立時,媽媽可以讓寶寶先扶欄杆獨自站立片刻。一開始可用一隻手扶著站,或靠著後面牆站,逐漸使寶寶獨自地站立。要知道寶寶還不能站得很穩,所以媽媽一定要在一旁做好保護,並適當延長時間。
扶走訓練
在寶寶學獨站的時候,往往已經能扶著東西走了。此時,媽媽可以趁熱打鐵,在他前方拿寶寶喜愛的玩具戲逗他,讓他學會挪步,移動身體。推著椅子或小推車走也是嬰兒邁步行走的好方法哦!在平坦的地面上,媽媽雙手分別握住寶寶的手一步步後退,讓寶寶練習邁步行走,以後可用小木棍或粗繩子代替雙手,逐漸強化寶寶的扶走能力。
蹲在寶寶的前方
當寶寶扶著床沿或者沙發站立的時候,媽媽可以蹲在寶寶的不遠處,用玩具吸引他或者用語言去鼓勵寶寶,讓他勇敢地自己走過來,等他快走近時可再加長距離。媽媽也可以嘗試和爸爸面對面相蹲下,伸展雙手相接,形成一個長方形的安全範圍,讓寶寶在這段距離內自己獨立來回行走,並慢慢地不斷加長距離。
使用學步帶
寶寶開始學走路時,可以適當使用學步帶訓練寶寶行走。學步帶的功能相當於爸爸媽媽的雙手,使用它時,大人就不必彎腰扶著寶寶走路,而且寶寶能在學步帶的幫助下主動地掌握平衡和邁步的技巧。學步帶雖好,但不能操之過急,一定要等到寶寶腿部肌肉發育相對成熟(建議12個月以上)才可以使用哦!不然當寶寶獨站的能力還不具備的時候就使用學步帶,容易養成向走路向前傾或向後傾的姿勢。
學走路是寶寶比較重要的時期,是孩子身體的快速成長期,同時也是寶寶開始培養識字的最佳階段。當然學習這種東西不能強迫寶寶,容易讓他對學習產生反感牴觸,導致以後教育事倍功半。最好的方法就是培養興趣。一是尊重孩子興趣想法,多陪伴他,透過玩的方式讓他喜歡上學習。(百度搜索【貓小帥學漢字】有驚喜哦) 比如:我家閨女喜歡搶手機,我就根據她的喜歡,下Zai了識字Apipi給她玩,效果非常贊。裡面很多冒險故事,教寶寶識字,還有遊戲鞏固。
-
16 # 小林子啦啦啦
走路對孩子說是個難題,心裡早已有所願望走路。因為爸爸和媽媽都可以走,孩子也想走路,於是小寶寶們就學著走起來,寶寶時不時的站在桌子旁邊想走路,扶著周邊的物體蹣跚學步,這些都是寶寶開始走路的特徵。那麼寶寶多久學走路好呢?
孩子大都在10個月左右的時候,此時寶寶很活躍,開始學走路了,這個關鍵的時期,家長要特別關注,不可錯過。具體的方法可以參考下面的論述。
練習蹲起動作。寶寶學走路前,必然得做好身體上一些前奏,而蹲起動作就是非常完美的練習腿部肌肉的方法,對於能站立的孩子,儘量時常讓寶寶撿拾地上的物品,這樣一蹲和一起的動作,可以鍛鍊腿部的肌肉。
第二使用學步車鍛鍊。學步車是孩子小時候學走路的重要物品,學步車能降低孩子對走路的害怕程度,促使放大膽子地往前慢慢行走。但是學步車不可總是使用,它可能導致腿變形的不良影響。
第三是短途走路的方法。這種行為好實施,兩個人站在1米距離的兩頭,讓孩子離開大人的手,自己走到一邊即可,雖然很短,也是練習走路的具體措施,練習的久了,再不斷擴充套件路,練習走路也是需要循序漸進的。
另外三歲之後是寶寶比較重要的時期,是孩子身體的快速成長期,同時也是寶寶開始培養識字的最佳階段。當然學習這種東西不能強迫寶寶,容易讓他對學習產生反感牴觸,導致以後教育事倍功半。最好的方法就是培養興趣。一是尊重孩子興趣想法,多陪伴他,透過玩的方式讓他喜歡上學習。搜尋【貓小帥學漢字】應用有驚喜哦,比如:我家閨女喜歡搶手機,我就根據她的喜歡,效果非常贊。裡面很多冒險故事,教寶寶識字,還有遊戲鞏固。
-
17 # 早教育兒唷
在孩子的成長中,
最重要的前提是身體健康。
曾經那個軟乎乎只會爬的小寶寶,
已經可以依靠自己的雙腿站起來了,
身軀逐漸長開,
四肢更加有力。
為了讓孩子有更健康的體魄,
爸爸媽媽們要傾注自己最大的熱情與關懷,
鼓勵孩子邁出的每一步。
13~24個月之間,
在孩子學習走路及提高身體免疫力上,
爸爸媽媽需要知道這些:
一
學習走路對孩子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變化。
孩子剛開始走路時,
靠雙腳往前移動,
同時需要用雙臂來維持平衡,
所以常走的搖搖晃晃。
在孩子慢慢習慣後,
可以引導孩子把手放下來。
二
爸爸媽媽可以透過一些輔助方法
來幫助孩子走得更好:
用玩具或食物吸引孩子,
誘惑不願走路的孩子多走幾步。
並在孩子走過去之後給予獎勵。
給孩子能推著或拉著走的玩具,
提高孩子走路難度。
要注意選擇輪子滾動較慢的玩具,
避免孩子跟不上。
三
雖然走的還不穩當,
但孩子喜歡四處探索,
對於危險還沒有概念。
爸爸媽媽要注意時刻讓孩子在自己視線範圍內,
並採取一些安全預防措施,
比如脫掉孩子的襪子防止滑倒、
提前拿走危險物品。
四
孩子走路只會整個腳掌著地,
而不像成年人從腳跟到腳尖地移動,
因此可以多帶孩子做踮腳練習。
比如將食物放在略高於孩子頭頂的位置,
讓孩子踮起腳來夠,
鍛鍊腿部和足部肌肉。
五
很多1~2歲的孩子體重都超出了標準值,
不過,這只是固有的生長節奏。
大部分孩子會隨著發育慢慢瘦下來,
不用過早操心減肥的問題,
繼續正常的生活飲食習慣就行。
六
按摩可以刺激孩子的生長點,
幫助孩子長得更高。
有研究顯示,
經常得到媽媽溫柔按摩的孩子身體發育會更快,
情緒更穩定。
七
和很多同齡人一起玩耍成長的孩子
免疫力會比較高。
滿週歲後,
爸爸媽媽就可以常帶孩子去公園了,
增加孩子與其他孩子共處的機會。
八
感冒可能導致中耳炎,
而中耳炎患者中有三分之二是3歲以下的孩子。
孩子患了中耳炎後應儘快治療,
避免導致聽力障礙。
九
堅果可以幫孩子提高免疫力。
核桃、松子、花生等,
含有大量人體必需的脂肪酸、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
有條件的爸爸媽媽可以幫助孩子攝入相關食材。
十
13~24個月的孩子,
每天應保證13小時以上的睡眠時間。
如果睡眠不足,
孩子可能會情緒煩躁、愛粘人,
甚至免疫力降低。
兒童成長小知識:
很多媽媽不僅希望孩子身體健康,
還想要孩子未來身材高大,
雖然後天的努力無法改變遺傳的力量,
但良好的生活習慣
對孩子的生長是一定的幫助的。
正確的按摩法就有助於孩子的生長!
在刺激孩子生長的同時,
爸爸媽媽還能與孩子親密接觸,
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另外三歲之後是寶寶比較重要的時期,是孩子身體的快速成長期,同時也是寶寶開始培養識字的最佳階段。當然學習這種東西不能強迫寶寶,容易讓他對學習產生反感牴觸,導致以後教育事倍功半。最好的方法就是培養興趣。一是尊重孩子興趣想法,多陪伴他,透過玩的方式讓他喜歡上學習。搜尋【貓小帥學漢字】應用有驚喜哦,比如:我家閨女喜歡搶手機,我就根據她的喜歡,效果非常贊。裡面很多冒險故事,教寶寶識字,還有遊戲鞏固。
-
18 # 辣眼睛的大腦斧
01不可以用學步車!
許多爸媽讓孩子用學步車學走路,或者為了減輕帶孩子負擔,把學步車當做一個安放寶寶的地方,這樣對寶寶的發展是沒有好處的,學步車也不可以代替爸媽對寶寶的照顧。
眾所周知讓寶寶用學步車的安全問題非常大,而且對寶寶的學步沒有好處。寶寶在學步車裡到處跑,完全沒有自我保護意識,很容易出現安全問題。而且寶寶容易依賴學步車而形成不良的走路姿勢,對腿部發育也有害。用學步車的寶寶比其他寶寶學會走路會更晚,因為寶寶依賴學步車走路後,很難再適應沒有學步車的情況。
02也不可以依賴學步帶很多爸媽知道不可以用學步車,就轉向用學步帶。爸媽給寶寶用學步帶,陪伴著寶寶學步,較之於學步車,確實大大降低了安全性隱患,但常用學步帶對寶寶的學走路也是不好的。
長期依賴學步帶教孩子學走路,會讓寶寶處於被動走路狀態,無法主動去學習掌握平衡,還容易導致孩子踮腳走路。
03教寶寶走路,切不可心急!如果爸媽心急,在寶寶腿部發育還不完全、力量還不夠的時候,利用學步車、學步帶或者爸媽牽著,一定要讓寶寶走路,會對寶寶的下肢發育有不良影響。還容易讓寶寶習慣以不正確的姿勢走路,長出不正常的腿型,後面再去矯正孩子的走路姿勢和腿型就非常麻煩了。
04我們需要根據寶寶自身發育情況去引導寶寶學走路寶寶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是比我們想象中更加強大的。我們只需要給寶寶一定的監護力度,不讓寶寶靠近家中的熱水、玻璃器具、電器、樓梯和門窗等危險地帶,可以適當地攙扶,讓寶寶在寬敞且不容易碰撞的地方引導寶寶學習走路。
將寶寶放在空曠無危險障礙物的地方,媽媽到離寶寶一定距離的地方,喊寶寶往媽媽身邊走。
寶寶的下肢慢慢發育完全後,腿部力量增加,就會自主地從爬到站再到走這樣自然發展。寶寶學會走路本身就是一個水到渠成的事情。
05寶寶碰疼或摔跤時,爸媽切不可過於緊張寶寶剛開始學習走路,可能會摔倒或者碰頭,但是寶寶透過總結經驗,就不會讓自己摔疼了,並且會慢慢掌握平衡。
在寶寶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摔倒弄疼了,媽媽切不可表現出太緊張,否則會讓寶寶產生負面情緒,影響學步程序。媽媽要鼓勵寶寶,並且告訴寶寶要注意那個把他碰疼的東西,下次小心,不要再碰到。
三歲之後就可以教寶寶開始識字啦,我閨女就是這個時候開始認字的,用了 很多方法培養她的興趣,最有效的還是用Apipi,你百度搜索【貓小帥學漢字】挺不錯的,我閨女用了1年多了,特別喜歡,現在還經常給我講故事,棒棒噠。
回覆列表
教寶寶學走路要注意這八項
1.寶寶營養需均衡
寶寶的營養需均衡,平時多帶寶寶去戶外曬太陽,在醫生指導下新增鈣劑與魚肝油,以促進寶寶骨骼的健康發展。每天必須保證一定份量的奶製品和品種豐富的輔食,細心、精心為寶寶準備好每一餐,也是爸媽特別要做的呢。
2.按部就班,特別是學會爬
在寶寶6個月前,先學會抬頭、翻身,8個月左右,學習爬行,10個月的時候,再讓寶寶開始扶著蹲立,學會掌握站立的平衡。學走路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這過程中爬行非常重要,爬行能鍛鍊寶寶的手腳腰臀等肌肉,還能促進眼、手和腳協調能力的發展,媽媽應讓寶寶盡情地爬,順其自然,直到他的能力發展到可以站起來的時候,寶寶自然就會站會走了。
3.耐心等待,學會放手
寶寶剛開始學走路,需反覆實踐,所以家長需要耐心與等待,學會放手,不要因為寶寶摔跤,就不練習。有些寶寶學走路時經常跌倒,讓父母十分擔心,事實上,這是由於寶寶的平衡感及肌肉運動協調能力還沒有發育完全,容易出現重心不穩,這是很正常的現象,請在平時多多觀察,只要寶寶跌倒的情形在逐漸改善,或是跌倒次數日益減少,那就表示寶寶一直在進步,也就不用太過緊張。
4.注意寶寶走路的姿勢
在學走路的時候,由於下肢尚未發育完全,所以容易出現不正確的走路姿勢,但大多數都屬於正常現象,隨著寶寶逐漸成長,大多會慢慢自行調整,恢復正常的走路姿勢。
偏內八字的姿勢可說最為常見,除此之外,有些寶寶也可能出現腳板重心偏內而出現腳丫外側翹起的現象,這是由於寶寶的筋很柔軟,而且還不會完全控制腳板的肌肉,所以會在腳板內側發力,造成外側有些翹起,對此父母不需要過於擔心。
在寶寶剛出生時,小腿多會向內彎。另外,在人體發育初期,大腿骨會偏向內旋,導致寶寶兩腿與膝關節向外遠離,形成O型腿,也就是醫學上所謂的“膝內翻”。在開始學站或學走路時,寶寶O型腿的情形會更加明顯,但隨後便漸漸好轉,會自行調整回來,在1歲半以前幾乎都會恢復正常。如果寶寶的O型腿超過2歲仍未改善,就需要請醫師診斷治療。
5.為寶寶選購舒適的鞋子
媽媽要根據寶寶的腳形來選鞋子,要選擇有帶扣或綁帶的鞋子,鞋底要軟硬適中。舒適的鞋子能幫助足部肌骨、關節處於發育期的孩子保持身體平衡,養成正確的走路姿勢。
6.多給寶寶鼓勵
家長在語言和表情上多鼓勵寶寶,給寶寶信心,讓寶寶不再膽小、勇敢向前邁步,當寶寶不敢向前走的時候,你一定要用諸如“寶寶,你過來吧”、“媽媽在這裡等著你哦”等言語加上微笑的表情和張開雙臂努力迎接寶寶的姿勢,讓寶寶樂於向你走近。
寶寶走到目的地了,要拍拍手錶明他做得很好;也可以抱住他再拍拍他,讓寶寶感覺到你對他的重要性;還要用言語“寶寶,你做得真好”、“寶寶,你真棒”、“真是個好寶寶”等來激勵他;對他微笑,寶寶也會很高興地笑出聲的,時間長了,你會發現寶寶對自己的行為也會很滿意,他還會學著拍手稱讚鼓勵自己呢。
7.學步時可用學步車和玩具輔助
寶寶學走路可以藉助於學步車、學步帶。學步車依媽是不推薦使用的,有些寶寶會坐在學步車上搖晃,有些寶寶會用力推學步車,容易導致學步車翻車,學步車很大可能就都壓在寶寶身上了,安全隱患很大。學步帶教小朋友學走路倒是挺實用的,就是家長會很累。
寶寶學走路,父母不要忽視玩具的重要性,玩具也能幫寶寶行走,有些玩具可以為寶寶的行走助力,如一些品牌玩具就提供相應的學行車,它們有著非常可愛的造型,融坐車與學步於一體,寶寶坐著時可以鍛鍊腿部肌肉,這是學行車的一個重要特點,而等到寶寶會走之後,學行車所附的拉桿與音樂等又吸引寶寶走得更快更好。此外,拖拉玩具也可以吸引寶寶,鍛鍊他行走或倒退。
8.給寶寶一個安全的學步空間
當寶寶開始學走路、愛上走路之後,不要讓寶寶遠離你的視線;要避開溼滑的地面,注意路上的障礙物;小心傢俱邊邊角角的潛在危險;不讓寶寶進入廚房;別讓抽水馬桶成為寶寶愛玩的寶貝;尖銳物品、器具儘量放置到寶寶夠不著的地方,藥品或細小用品也要妥善藏好;容易拉下的蓋布、桌布上不要放置其他物品,以免寶寶將兩者同時拉下而被物品砸傷;燙手的食物也不要讓寶寶碰到;在寶寶行走之時不要喂他食物,以免嗆住喉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