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風悍馬
-
2 # 曉曉曉
中國歷史上等封禪的皇帝有七位: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宋真宗。要到泰山祭祀,就要有偉大的功業,這點朱元璋符合條件,但大家可以看看最後一位上泰山祭祀的老總--宋真宗,就是一個窩囊廢,跟秦皇漢武他們相差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朱元璋肯定看不起這麼個讓人耀武揚威,第一個向契丹稱臣的宋朝皇帝。如果他親自去了,那豈不是顏面喪盡---居然排在窩囊廢的後面!所以打發幾個親差大臣去就行了,那個時候上泰山又不是證明功績的什麼好方法。
-
3 # 有鋰行天下
泰山“封禪”是古代皇帝的最高榮譽!歷史上共有六位皇帝真正在泰山舉行封禪大典。分別是: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和宋真宗。
明朝的皇帝為何都不舉行封禪大典的呢?
秦始皇和漢武帝曾經封禪泰山,司馬遷因此在《史記·封禪書》記載“每世之隆,則封禪答焉,及衰而息”。這個記載後來成為了帝王封禪的基本條件:
1.更朝換代之後,國家疆域統一。
2.帝王在位政績卓著,國泰民安、國富民強。
3太平盛世,有祥瑞出現。
總的來說,皇帝泰山“封禪”,意在告訴天下,“君權神授”,我是替上天統治天下,恩澤四海,你們順應天命,忠於皇權。
是矇蔽平民,鞏固皇權的重要手段。
宋朝滅亡,蒙元統治天下。崇信暴力政治統治,拋棄儒家思想,漢人地位卑下。所以元朝皇帝不會舉行“封禪”典禮。
明朝皇帝不去泰山“封禪”,原因有三:
二、泰山在當時中國政治地位的減弱。秦、漢、唐、宋等朝代是中原國家,政治中心在泰山一帶。明朝國家版圖擴大,泰山只不過在版圖東邊的一座大山。況且朱家王朝的“龍興之地”是在南方。
三、明朝的中央集權高度集中。朱元璋把丞相一職都給撤了,權力抓在自己手裡。他的兒孫用太監來掣肘內閣,天下沒有人能威脅他朱家的皇位了。
四、宋真宗這個平庸皇帝都能去泰山“封禪”,後面的皇帝可不想把自己拉到跟他一個級別,索性派大臣去祭祀就可以了。
紫禁城裡的天壇地壇成了皇帝祭拜天地的神聖場所。
-
4 # 神兜兜三國
封禪和祭祀泰山不是一回事,封禪本身也是二回事。這是歷史文化,必須薪火相傳的。
一、“封禪”不是一回事,而是兩件事!
古代帝王,到泰山主峰山上,去祭天,特稱之為“封”;
古代帝王,到泰山主峰之外的其它山的山下,去祭地,特稱之為“禪”。
“封”,就是在泰山主峰的山上,去祭天,就是祭祀上帝老天爺,請務必分清,不是去祭祀泰山之神的,是去祭祀上帝老天爺。
“禪”,就是找一座山,除了泰山主峰外,在那座山的山下,去祭地,祭祀“後天祇”。
“封”和“禪”,是古代帝王到泰山祭天和其它山下祭地的特殊稱呼。“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
《史記-封禪書》記載,“神農封泰山,禪云云(山);炎帝封泰山,禪云云(山);黃帝封泰山,禪亭亭(山)”;”舜封泰山,禪云云;禹封泰山,禪會稽(山)”,“周成王封泰山,禪社首(山)”等。都是“封”泰山,“禪”其它山,大禹跑得最遠,“禪會稽(山)”,到長江南面的紹興會稽山祭地。
二、封禪是祭天祭地,還有一種祭祀法:郊祀。
到泰山主峰山上祭天,稱之為“封”,泰山主峰旁邊的小山或其它山的山下祭地,稱之為為“禪”。
祭天,就是祭祀老天爺,祭祀上帝,就是祭祀昊天上帝(皇天上帝)。
祭地,就是祭祀大地之祖,就是祭祀“神后土祇”。天、地,故統稱為“皇天后土”。
古代帝王祭天祭地,除了特殊的“封、禪”外,最主要的,是採用“郊祀”方式。在都城的南、北郊,分別建圓丘和方丘建築,圓丘祭天祭上帝,方丘祭地祭后土祇,在清代,圓丘、方丘改名為“天壇”、“地壇”。
這種“郊祀”方式,就相對比較簡單,不需要興師動眾勞神去泰山了。皇帝的“祭天”、“祭地”、“祭祖(太廟)”,是“三大祀”,等級最高,必須是皇帝(或太子)親臨的。其它一切祭祀,等級就低了,屬於“中祀”或“小祀”。
三、明朝皇帝沒去“封、禪”。
宋代,大概只有一個皇帝去“封、禪”,應該是北宋仁宗。到了明朝,就沒有皇帝去“封、禪”了。
明成祖時代,曾有大臣多次建議去封禪。“夏四月壬申,禮部尚書呂震請封禪”,明成祖以為,在《六經》中沒寫到封禪,封禪屬於不正統的方式,“且《六經》無封禪之文,事不師古”,就拒絕了。又有“禮部郎中周訥請封禪”,禮部郎中周訥也建議封禪,狀元胡廣,文淵閣大學士,就寫了一篇《卻封禪頌》,反對封禪,博得明成祖的賞識,“(胡)廣上《卻封禪頌》,帝(明成祖)益親愛之”。
西漢大文學家司馬相如寫過著名的《封禪頌》,渲染封禪,而胡廣針鋒相對,寫《卻封禪頌》,反對封禪,完全符合明成祖的心意。
四、明代為何不封禪?就是為了壟斷“祭天祭地”也。
明代皇帝,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等,都嚴格實行整頓“天下淫祠”,取消了大量亂七八糟的神靈、神靈稱號,甚至包括文宣王孔子、武成王姜太公(武廟),篩選整頓後,進行集中管理,京都“九廟”或“十三廟”,其它地方,只能建造朝廷允許的祠廟,不得違章搭建,這裡的“祠、廟”,都是官方統一管理的,不屬於釋教、道教的。
明朝集中管理祭祀,似乎就是為了壟斷祭祀。如果任何人都可以去和(官方)神靈打招呼,豈不亂套?
尤其是“祭天”、“祭地”,如果有異心之人,跑到泰山去“祭天”,再去“祭地”,那就麻煩了。於是,從明朝開始,祭天祭上帝,只在圓丘,祭地祭后土祇,只在方丘。換言之,皇天上帝老天爺,只住在圓丘,后土祇,只住在方丘,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皇天(上帝)、后土祇的。
一言蔽之,只有皇帝,才能接近皇天后土。
五、祭泰山,不是祭天,是祭祀泰山之神(東華大帝)。
明代朝廷官方定期祭祀泰山,這不是“封”,不是祭天,而是祭泰山,是祭祀泰山之神,是祭祀東華大帝。
天上(官方)星宿,都配享在圓丘;地上(官方)神靈,都配享在方丘。地上的神靈,都屬於后土祇的下屬,在方丘裡面,享受一些餘香,包括“五嶽五鎮四海四瀆”等主要(官方)神靈。地上的這些神靈,除了配享方丘外,還有自己的“自留地”,可以在自己的地方,由官方出資建立自己的祠廟,並由官方進行定期祭祀,這個祭祀等級就不是“大祀”了。
泰山之神,從唐代到宋代,不斷加封尊號,尊號為“天齊仁聖帝”。到了明代,取消了一切尊號,就稱之為“泰山之神”。泰山之神,在泰山,有官方建立的專享祠廟,稱之為“泰山廟”。“泰山廟”,還在今日泰安市。
祭泰山,就是祭祀泰山廟,祭祀的是泰山之神,不是祭天,泰山之神,在清代,又允許稱為“東華大帝”。
《史記》
《宋史》
《明史》等二十五史
-
5 # 知歷史看未來
泰山封禪的神聖性
封禪是中國古代的最高祭祀儀式,是每一個皇帝都夢寐以求的,皇帝在泰山之巔行封禪禮儀,以此來接受老天爺的肯定,是多麼至高無上的榮譽啊。
按照《史記.封禪書》張守節《正義》解釋:“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
泰山是中國的神山,是當時百姓心目中的最高山,是中國東部地區第一時間看到太陽昇起的地方,古人都是非常崇拜東方、天地、高山這些高大雄偉又有點遙不可及的東西,所以泰山被古人稱為“直通帝座”之地,就有越來越多皇帝來泰山祭祀和封禪,當然百姓也是可以來泰山祭祀的。
漢武帝曾面對泰山,感慨地說:“高矣、極矣、大矣、特矣、壯矣、赫矣、駭矣、惑矣。”所以人們逐漸對泰山產生了極高的崇拜,歷代以來的文人墨客都會不遠萬里來到泰山,只為目睹泰山的真面目,並且留下了很多有名的書畫作品,詩詞歌賦,所以泰山就逐漸成為中華民族的神山。
所以古代帝皇在做出巨大的功績後,都會選擇來到泰山封禪,讓天下百姓和後人知道自己所做的豐功偉績。
但是中國古代古代皇帝那麼多,是不是每個皇帝都可以去泰山封禪呢?或者說有哪個皇帝敢去呢?
中國古代只有6位皇帝去過泰山封禪,分別是: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但是宋真宗去泰山封禪可不被之後的皇帝和天下百姓所認可,故有人說是宋真宗破壞了“封禪”的規矩,破壞了“封禪”的神聖性,導致宋真宗後面的皇帝不再進行泰山封禪了,所以重點來了,明朝皇帝不再泰山封禪,宋真宗的自以為是的做法也是原因之一。
明朝皇帝為何不準泰山封禪,只派大臣前往祭祀?
宋真宗破壞了泰山封禪“規矩”朱元璋作為明朝的開朝皇帝,一統中國,僅憑這點就應該可以泰山封禪了,然而朱元璋並沒有這麼做,因為之前有最後一個上泰山封禪的皇帝--宋真宗。宋真宗真是太窩囊了,丟完大宋的臉還不夠,還要把泰山的神聖形象和“泰山封禪”給踐踏了。
一個讓契丹人耀武揚威,一直任契丹侵略,卻不想辦法抵抗,還一味地求和,與契丹簽訂了檀淵之盟,真是宋朝的奇恥大辱啊。就是這麼一個窩囊皇帝,也敢去泰山封禪,秦始皇和漢武帝如果醒過來了,非得把宋真宗殺了不可,還會立刻出兵討伐契丹,重振國風。
還有很多的皇帝比宋真宗還要厲害得多,他們都還不敢去泰山封禪,比如:唐太宗,他開創了著名的“貞觀之治”,唐太宗時期的唐朝非常的強盛,邊境的小國都得向唐朝進貢,向唐朝俯首稱臣,根本就不會出現宋真宗的“檀淵之盟”的情況。即使唐太宗的功績如此之大,但是唐太宗也沒敢上泰山進行封禪,所以再次強調,宋真宗真的是太不要臉了。
所以朱元璋也不再進行泰山封禪了,自己不想排在宋真宗這個窩囊廢的後面,因為這實在是太丟自己的臉了。
勞民傷財,封禪是一個巨大的工程講封禪是一個巨大的工程都不為過,因為進行泰山封禪需要金錢鋪路、黃金開道,是非常勞民傷財的,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明朝也才剛建立不久,朱元璋自己的統治還沒有得到完全地鞏固,如果一上位就這樣勞民傷財,興師動眾,花費大量的人物力,只怕會激起民憤,自己也會不好過的。
朱元璋自己也是貧苦人家出身,懂得這樣的道理,認為當務之急還是要先想一些實際有效的辦法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守住自己九死一生打拼來的江山。其他的事情都不重要了,去泰山進行封禪也只是為了證明自己的皇權,證明自己做了非常值得驕傲的事而已,所以朱元璋一上位就進行了很多事以鞏固自己的統治,如廢除宰相,打擊功臣、大興文字獄等等。
基於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了明朝皇帝為何不準泰山封禪了,一是宋真宗摧毀了封禪的神聖性,二是朱元璋不想搞這種勞民傷財的活動了,更希望做一些實際的措施。
-
6 # 世界全史羅銳
《左傳》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對國家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兩件事:打仗和祭祀。這其實也很好理解,打仗是確保帝國外部環境安穩不被他人欺凌,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國家穩定發展;而祭祀則是透過祭拜祖先和鬼神來提升國家凝聚力,在百姓和官員們心中建立起對君主的信仰和崇拜性,為君主的統治正名。
在中國古代各種不同的祭祀活動中,規模最大的莫過於封禪。
封禪(fēng shàn),封為"祭天",禪為"祭地 ",是指中國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時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禮。遠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禪的傳說。
古人認為群山中泰山最高,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間的帝王應到最高的泰山去祭過天帝,才算受命於天。在泰山上築土為壇祭天,報天之功,稱封;在泰山下樑父或云云等小山上闢場祭地,報地之功,稱禪。這是古代帝王的最高大典,而且只有改朝換代、江山易主,或者在久亂之後,致使天下太平,才可以封禪天地,向天地報告重整乾坤的偉大功業,同時表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世。
封禪儀式在中嶽嵩山和東嶽泰山中都曾舉行過,但以泰山的次數多且影響大而出名,自秦皇開始,至宋真宗止,共有六帝十次封禪泰山,武則天一帝封禪嵩山。較為著名的封禪有:
秦始皇封禪泰山,統一六國,建立大一統的封建國家;漢武帝封禪泰山,武帝雄才大略,掃除邊患;武則天封禪嵩山,女皇政啟開元,治宏貞觀。除此之外還有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
宋真宗是歷史上最後一位封禪的皇帝。他的封禪把天降祥瑞、粉飾太平玩到了極致。也正因為宋真宗享受到了泰山封禪大典的甜頭,往後更加沉浸在各種各樣的祭祀活動中,粉飾太平、自欺欺人。也正因如此,自宋太祖建國以來的深厚積蓄消耗一空,北宋國力日漸,積貧積弱的局面形成,為北宋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以後歷朝歷代的皇帝嘴上不說,心裡估計也頗為不齒,經宋真宗這一番折騰後,原本崇高神聖的封禪之事徹底成了笑話。
元朝建立後,蒙古人對泰山封禪就不怎麼重視,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後直接將前朝皇帝加封給泰山的榮譽封號全部撤銷,而這一撤銷行為也就讓泰山的地位大不如前,所謂的“封禪泰山”的含金量更是一落千丈。清朝的康熙、乾隆也只是祭祀泰山,再也不敢提封禪泰山一事了。
-
7 # 小禕說史
泰山為五嶽之尊,它以雄偉高大的外貌屹立在東方,被世人所折服,最重要的是,泰山在中國古代有著非凡的政治意義。泰山被認為是離天最近的地方,歷代帝王認為自己受命於天,碰到天平盛世就會去泰山封禪朝拜以彰顯自己的功德。
封禪是古代皇帝最高的祭祀儀式。而封禪的條件也是極其苛刻,既要皇帝本身功德無量、國泰民安;還要位出正朔,人皆鹹服。連李世民這般創下大唐盛世貞觀之治的明君聖主,也因為得位不正而不敢有所僭越。因此封禪泰山,也成為眾多皇帝夢寐以求的功績。
封禪活動是封建帝王為了鞏固皇權、統一思想、粉飾太平的一種政治手段,歷代帝王透過封禪、朝拜、祭祀泰山,無不是藉此樹立自己的至尊地位,證明自己的橫空出世,鞏固自己的封建統治。正是由於歷朝歷代帝王對泰山的頂禮膜拜,才使泰山封禪在中國封建王朝起到了舉足輕重的政治象徵作用,併成為每一位皇帝畢生追求的大事。
可是就在朱元璋建立不世之功,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統一中原,再建漢人王朝;更兼作為貧賤農民出身的他,得位之正可謂是無出其右者。但是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的他,卻並沒有封禪泰山。原因如下:
一、宋真宗拉低了封禪的檔次。泰山封禪歷史上有且僅有六個皇帝去過,分別是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和宋真宗。宋真宗因為覺得自己佔優勢還被迫簽了澶淵之盟,面子上掛不住,為了給自己長臉,厚著臉皮去封禪了。對比前五個人,朱元璋完全和他們一個量級,可有了宋真宗去泰山這事,直接降低了封禪門檻,關鍵是我還要排名在宋真宗之後,這就更不用去了。
二、作為一個開國皇帝,朱元璋出生在元朝末年的橫徵暴斂之中。貧農出身,作為出身貧賤的他,自然深知民間疾苦。泰山封禪既然是個純粹的儀式,燒錢的玩意,那派大臣去祭祀一下就行了。這樣既延續了封禪儀式又維護了皇權。
-
8 # 研途旅遊
不是明朝皇帝不對泰山封禪,是從宋代·宋真宗後所有帝王都不對泰山舉行封禪活動,把封禪活動改為祭祀活動。為什麼呢?有一段真實的歷史故事,與宋真宗有關。
中國古代帝王想對泰山舉行封禪活動,是有條件的:1.天上有吉祥的徵兆出現。2.老百姓日子過得富裕,國泰民安。3.帝王有德。所以很多帝王把能夠對泰山舉行封禪活動看作自己的最高榮耀。宋真宗統治時期,金人不斷入侵,民不聊生,他沒有資格對泰山舉行封禪活動。但是真宗為了粉飾太平,一門心思想封禪,遭到眾大臣的反對。宋真宗想了個辦法,假降天書,所以泰安市區有“天書觀遺址”。假降天書後,大臣們見阻擋不住了,不再勸阻皇帝,所以,真宗舉行了轟轟烈烈的封禪大典。
宋真宗這一鬧騰,後世帝王就不再對泰山舉行封禪活動了,而是改成非常隆重的祭祀活動。
明清兩代的帝王每逢國家遇到大事,都會對泰山舉行祭祀活動。
-
9 # 永生196045664
宋真宗在簽訂城下之盟後,靠著賄賂大臣去泰山封禪。他拉低了封禪大典的檔次,後面的帝王都不屑與他為伍。所以那些皇帝都不會再去泰山封禪。
回覆列表
明朝皇帝不封禪我想有兩個原因。
一 是宋真宗實實在在拉低了封禪的檔次。泰山封禪歷史上有且僅有六個皇帝去過,分別是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和宋真宗。宋真宗為什麼要去呢?因為澶淵之盟簽訂後,宋真宗面子上過不去,覺得自己佔優勢還被迫簽了城下之盟比較丟人,雖然沒人敢說出來,為了滿足面子上的榮耀,或者給自己洗洗,厚著臉皮去封禪了。如果宋真宗沒有去封禪的話,對比前五個人,朱元璋完全和他們一個量級,可有了宋真宗這根蔥之後,後人品評封禪先對比的自然是他,單純這個,朱元璋就不會去。
第二點,朱元璋起身布衣,是實打實的草根,治理天下也更強調的是實際,不玩這些虛的,封禪這事明眼人都明白是給自己貼金,再說都有了宋真宗這個笑柄,他是不會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