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幽默滑稽君
-
2 # 娜沐鍾
正德皇帝身體強壯,雖然貪酒好色,不服食丹藥,正常情況下是不至於三十幾歲正值壯年就駕崩的。歷史記載是回京途中在山東某湖中捕魚不慎落水,回京後不久病故的。個人認為明武宗生病與在湖中落水有莫大的關係,估計是落水肺部嗆水感染了炎症,明代中醫發展到頂峰,但是中藥對付炎症還是比較弱勢的,沒有太好的辦法,即使到了現代醫學,消炎主要還是以西醫頭孢為主。至於被楊廷和等幾位臣子所謀害的說法站不住腳,首先目的不明確,武宗無後,楊等謀害武宗的目的是什麼?繼位人都沒有確定,他不確定未來的主子是誰怎麼就能下手謀害皇帝?這不太現實。再說楊已經位居首輔,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他還要怎樣,想當皇帝嗎?太可笑了。武宗雖說貪玩但是正經事兒卻從不含糊,調邊兵鎮壓農民起義,親自與蒙古小王子對戰等,充分證明了武宗的大局觀強,比懵懂的英宗皇帝強多了。明代皇帝幹自己喜歡的事情經常會被臣子們反駁,甚至抗命(宣宗皇帝兢兢業業的還被稱為蟋蟀天子),提醒皇帝不能胡來,他們只能提高太監的權力來對抗朝臣(如錦衣衛,東廠,西廠)或者乾脆就不上朝,不跟大臣們見面。所以作為明朝皇帝,他們並不能為所欲為。大臣們就更沒有必要去謀害他們的皇帝。最後還想說的就是武宗是一個嚴重被低估的皇帝,他是大明一朝我最喜歡的一位皇帝,如果能穿越時空,我好想帶一瓶頭孢過去,救厚照同學一命。
-
3 # 聶作平
明武宗在一次郊遊時不慎落水,雖被救起,但驚醒後患病,不久即病逝於他精心修建的豹房。
關於明武宗的故事,不妨多說幾句。
在明朝諸帝中,明武宗以胡鬧任性而著稱。
其一,他在宮中修了一條仿古街道,命令太監和宮女扮作百姓、商販、妓女,他領銜扮富商,肆意狂歡。
其二,他修建了一座名為豹房的建築,作為他的享樂場所。
其三,架不住文官們的勸說和批評,他跑到遠離首都的大同。在那裡,他用皇帝的名義,封一個叫朱壽的人為鎮國公,併為朱壽修建了鎮國公府。朱壽或者說鎮國公是誰呢?就是他自已。所以說,明武宗一不小就創造了一項世界記錄:他是世界上惟一一個把自己封為自己的臣子的皇帝。
其四,寧王造反,明武宗要御駕親征。但他還沒走到前線,寧王就被王守仁抓住了。明武宗很不高興,命令把寧王放了,然後,他再帶著軍隊包圍了寧王。於是,倒黴的寧王被俘了兩次。
-
4 # 倪說歷史
明武宗是明朝歷史上較為兒戲的一位皇帝,為人喜好軍事,不務正業。
明武宗朱厚照在位16年,為人無人君之席,啟用小人而遠離賢臣。最初他寵愛宦官劉瑾,後來又極為寵幸江彬,更為可笑的是,他自稱“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在位期間絕大部分時間“巡遊”在宮外、嬉戲玩耍。
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六月,寧王朱宸濠叛亂,大名鼎鼎的王守仁很快就征討平定了這件事。但明武宗聽聞寧王朱宸濠叛亂卻極為開心,藉此南巡,要大肆“親征”。只是沒有料到,還沒等到御駕親征到叛亂場所,事件就已經被王守仁平息乾淨。為此,明武宗還頗為懊惱。
據史料記載來看,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明武宗朱厚照在南巡親征的途中,在清江浦(今江蘇淮安清江一帶)垂釣時,由於不小心落水,受寒且受到特別大的驚嚇,身體隨即跨掉,每況愈下。
生病了的明武宗趕回北京療傷,但由於此前他生活毫無節制,縱情享受,在所設的豹房和宣府都廣陳美女,大肆淫亂。明武宗為人又好貪杯,酒色交相,早就把他的身份掏空。即便有天下最好的醫生盡心治療,也無法妙手回春。所以到了第二年,也就是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他病死於豹房,時年僅31歲。
這樣一位皇帝,不僅死得早,還沒有子嗣,所以大臣只好讓明世宗繼位,結果引發了持續很長時間的大禮儀之爭,成為明朝政治動盪的重要根源。
-
5 # 順德貝勒府
正德十六年(1521年)正月十四日,明武宗朱厚照在南郊主持大祀禮,下拜六合之時,倏忽口吐鮮血,癱倒在地,大禮不得不息止。三月,武宗崩駕於豹房,時年三十一歲。史籍曾記實,“帝(開宗)工具遊幸,歷數千里,乘馬,腰弓矢,涉險阻,冒風雪,從者多道病,帝無倦容。”意思是說武宗冒風雪長途奔波,良多隨從跟隨之人是以病倒,而武宗竟無倦怠之色。武宗體格如斯強壯,怎樣會三十一歲便英年早逝了呢?今後,明武宗之死便成為一個眾說紛繁的歷史之謎。
一是房事過度說。有些人認為明武宗好色成性,舉動荒唐,他在執政時代,不僅隨意侵略部屬妻妾,還四處搜掠民間美婦,以充“幸御”,偶爾竟達“十車”之多,就連孀婦也不放過。房事過度,窮年累月,所以英年早逝。
我不怎麼認同這個說法,由於朱厚照體格非常強健,史籍上記實曾和猛虎奮鬥,並且仍是個精神旺盛之人,他曾雪夜奔襲數千裡,良多隨從跟隨之人是以病倒,而他卻沒有倦怠之色。我認為房事過度一些,是對身體不益,但還不至於要人命吧。尤其對付武宗如許體格強健,精神旺盛之人來說,房事過度應該不會是其英年早逝的首要緣故。
(圖為明武宗迷戀女色的劇照)
二是江彬弒君說。今朝,史學界良多人仍是認同這種說法的。江彬本是明朝邊將,曾隨軍與韃靼作戰,善鑑貌辨色,被明武宗收為義子,賜姓朱,封為宣府、大同、遼東、延綏四鎮的統帥。江彬千方百計奉迎武宗,屢次誘使武宗出巡作樂,是以江彬的權利和權力不竭地獲得擴大。後來寧王兵變,王守仁擒住寧王,並在其家中搜到一份朝中眾臣收受寧王賄賂的名單,而江彬也在其中。江彬得知此事後,怕武宗究查,便暗害了武宗。
我小我認為這種說法並不成靠。首要有以下幾點緣故緣由:
第一,武宗才是江彬的後臺,江彬沒有殺武宗的念頭。自“土木堡一役”後,以于謙為代表的文官體系獨大,到了明武宗執政時代,亦是如斯。江彬乃是一員武將,為何卻能平步青雲,執政堂上與文官體系抗衡,背後就是由於有明武宗的支撐。若是沒有明武宗在背後的支撐,江彬執政堂上是無法與文官體系抗衡的,後來,武宗死後,江彬沒有了靠山,皇太后張氏和文官體系代表(內閣首輔)楊廷和暗害,他們把持公佈遺詔作出了抉擇,乘江彬入宮覲見太后之機,立即拘繫了他,還在其家中搜出瑰寶無數。末了,江彬被明世宗處以磔刑。是以,我小我認為武宗是江彬與文官體系抗衡的王牌,他不成能自毀王牌,相反,我倒感受他會呵護王牌,來安靖本身的權力。
第二,武宗棄世時,江彬不在現場,並且沒有任何思惟預備。《實錄》中記實,武宗將死時,只需寺人陳敬和蘇進在身邊,江彬並不在現場,並且武宗棄世前,江彬統帥的“邊軍”被楊廷和設計調到通州,若是是江彬暗害明武宗,在武宗臨死之際,江彬怎樣可能不一直守在身邊?怎樣可能讓本身統帥的邊軍分開本身?
第三,江彬謀反反叛的違法本錢遠遠高於向武宗率直討饒的本錢。按照江彬的性格特點,我感受江彬納賄那是概略率事務,可是寧王納賄名單中的朝廷眾臣有一百餘人,有道是法不責眾,那麼多人納賄,武宗不成能全數問罪,更況且江彬與武宗的關係非統一樣平常,主動低頭認個錯,捐募出錢財,估量這個工作也就曩昔了。並且江彬手上是有一些戎行,可是就憑手上那點兵力便想謀反,別說即位為帝,就是節制北京城都怕不夠。在武宗死後,曾有人勸其造反,史料上說江彬遲疑不決,他認為造反不行,權衡利弊之後,感受仍是和太后套近乎鬥勁有把握。是以,我小我認為江彬由於寧王賄賂一事而造反是不太可能的。
三是文官體系鴆殺說。我已經看到過史學家提出如許的概念,他說自“土木堡一役”後,以于謙為代表的文官體系獨大,到了明武宗執政時代,亦是如斯。文官體系獨大後,皇權必定受到了限定,是以,明武宗成心汲引武將體系的江彬,太監錢寧等人來壓抑文官體系,他還說正德不想認可王陽明平叛功勳也是出於這一緣故緣由。在皇權和文官體系的不竭鬥爭中,文官體系創造明武宗是個很有設法和作為的皇帝,他不僅擅長軍事,獲得應州大捷,並且還擅長權略,把持武將體系和太監體系來壓抑文官體系獨大的場合排場。以楊延和為代表的文官體系很害怕,日子長遠往後,文官體系會不竭地被壓抑和庖代,故而這位史學家感受武宗早逝最大得益者是文官體系,是以文官體系是最大的疑心,他提出很有可能是以楊延和為代表的文官體系通同太醫下了慢藥殺死了明武宗。
我小我認為這種推斷過分大膽,武斷。針對這種說法,我小我認同文官體系獨大後,皇權受到了限按時,明武宗存心汲引武將體系的江彬,太監錢寧等人來壓抑文官體系,節制文官體系獨大的場合排場。我信託也以楊延和為代表的文官體系也必定很擔憂在武宗的支撐下,武將體系和太監體系不竭坐大,而文官體系不竭獲得限定。可是據此就推斷出楊延和為代表的文官體系通同太醫下了慢藥殺死了明武宗,不免不免過分大膽和武斷?
四是病死說。史料上記實,“正德十五年(九月丙寅),南巡途中的武宗於清江浦(今江蘇淮安市)垂釣,不慎落水受寒,身體日就衰敗。次年,武宗病死於豹房,終年31歲。”意思是說,正德十五年九月,平定寧王兵變後,武宗啟程回京。遊鎮江,登金山,自瓜洲過長江。八月,經清江浦,武宗見水中魚翔淺底,頓起捕魚之興,便自駕划子捕魚玩耍。成效,提網時見收成頗豐,武宗愉快得手舞足蹈,一時不慎,跌落水中,雖然後來被侍衛們救上,可是武宗驚慌驚悸過度,今後,身體便日就衰敗,第二年三月,便死在豹房之中。
(圖為明武宗)
武宗落水後抱病,久治不愈後致死,這種說法聽起來有些怪僻,可是細緻揣摩一下,還有有些事理的。明武宗乃是北方人,不識水性,入水後必定是驚慌萬分,一陣亂撲騰,江水必定會嗆到肺中,估量很有可能激發了肺炎。在醫學昌明的今天,肺炎、肺結核都只是一樣平常病症,消炎加上保養便能痊癒。可是明朝那會,肺炎、肺結核都是相稱棘手的弊端,並且那時天色起頭轉涼,武宗的肺病不竭地惡化,以致第二年正月,武宗在南郊主持大祀禮時,倏忽口吐鮮血(這也是肺病的徵兆),癱倒在地。三月,便死在豹房之中。
總之,我小我鬥勁認同病死說。正德十五年九月,武宗在清浦江不測落水,江水嗆到肺中,從而激發了肺炎,再加上天色轉涼,此病鬥勁棘手,久治不愈後,於第二年三月病死於豹房中。
回覆列表
明武宗朱厚照是大明的第十位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爭議最大的皇帝。一方面他喜好,行為荒誕,令人忍笑不禁,後世修史之時,也對其頗有嘲諷之意。另一方面他又善於指揮作戰,有抵禦邊寇之功。正德十六年(1521年)正月十四日,武宗在南郊主持大祀禮,下拜天地之時,忽然口吐鮮血,癱倒在 地,大禮不得不終止。三月,武宗崩駕於豹房,時年三十一歲。
(圖為明武宗的康陵)
正德十四年(1519年)正月,明武宗自太原還歸宣府,有史書記載道,“帝(開宗)東西遊幸,歷數千里,乘馬,腰弓矢,涉險阻,冒風雪,從者多道病,帝無倦容。”武宗冒風雪長途奔波,很多跟隨之人因此病倒,而武宗竟無疲憊之色,體格如此強壯,怎麼會三十一歲便英年早逝了呢?從此,明武宗之死便成為一個眾說紛紜的歷史之謎。
第一、房事過度說。有些人認為明武宗好色成性,行為荒誕。他在執政期間,不僅隨意侵佔下屬妻妾,還四處搜掠民間美婦,以充“幸御”,有時竟達“十車”之多,就連寡婦也不放過。房事過度,日積月累,所以英年早逝。但是朱厚照體格十分健壯,史書上記載,他尚武,曾和猛虎搏鬥,而且還是個精力旺盛之人,他曾雪夜奔襲數千裡,很多跟隨之人因此病倒,而他卻沒有倦怠之色。我個人認為房事過度一些,是對身體不益,但還不至於要人命吧。尤其對於武宗這樣體格健壯,精力旺盛之人來說,房事過度決不會是其英年早逝的主要原因。
(圖為明武宗沉溺女色的劇照)
二、江彬弒君說。江彬本是明朝邊將,曾隨軍與韃靼作戰,善察言觀色,被明武宗收為義子,賜姓朱,封為宣府、大同、遼東、延綏四鎮的統帥。江彬千方百計討好武宗,多次誘使武宗出巡作樂,因此江彬的權利和勢力不斷地得到擴大。後來寧王叛亂,王守仁擒住寧王,並在其家中搜到一份朝中眾臣收受寧王賄賂的名單,而江彬也在其中。江彬得知此事後,怕武宗追究,便暗殺了武宗,想自己登基為帝。目前,史學界很多人還是認同這種說法的,但是我個人認為這種說法並不可靠。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是武宗才是江彬的後臺,江彬沒有殺武宗的動機。自“土木堡一役”後,以于謙為代表的文官系統獨大,到了明武宗執政時期,亦是如此。江彬乃是一員武將,為何卻能平步青雲,在朝堂上與文官系統抗衡,背後就是因為有明武宗的支援。如果沒有明武宗在背後的支援,江彬在朝堂上是無法與文官系統抗衡的,後來,武宗死後,江彬沒有了靠山,皇太后張氏和文官系統代表(內閣首輔)楊廷和密謀,他們利用頒佈遺詔作出了決定,乘江彬入宮覲見太后之機,立即逮捕了他,還在其家中搜出珍寶無數。最後,江彬被明世宗處以磔刑。因此,我個人認為武宗是江彬與文官系統抗衡的王牌,他不可能自毀王牌,相反,我倒覺得他會保護王牌,來鞏固自己的勢力。
(圖為楊廷和的劇照)
二是武宗去世時,江彬不在現場,而且沒有任何思想準備。《實錄》中記載,武宗將死時,只有太監陳敬和蘇進在身邊,江彬並不在現場,而且武宗去世前,江彬統帥的“邊軍”被楊廷和設計調到通州,如果是江彬謀害明武宗,在武宗臨死之際,江彬怎麼可能不一直守在身邊?怎麼可能讓自己統帥的邊軍離開自己?
三是江彬謀反作亂的違法成本遠遠高於向武宗坦白求饒的成本。按照江彬的性格特點,我覺得江彬受賄那是大機率事件,但是寧王受賄名單中的朝廷眾臣有一百餘人,有道是法不責眾,那麼多人受賄,武宗不可能全部問罪,更何況江彬與武宗的關係非同一般,主動低頭認個錯,捐獻出錢財,估計這個事情也就過去了。而且江彬手上是有一些軍隊,但是就憑手上那點兵力便想謀反,別說登基為帝,就是控制北京城都怕不夠。在武宗死後,曾有人勸其造反,史料上說江彬猶豫不決,他認為造反不行,權衡利弊之後,覺得還是和太后套近乎比較有把握。因此,我個人認為江彬因為寧王賄賂一事而造反是不太可能的。
第三,文官系統毒殺說。我曾經看到過史學家提出這樣的觀點,他說自“土木堡一役”後,以于謙為代表的文官系統獨大,到了明武宗執政時期,亦是如此。文官系統獨大後,皇權必然受到了限制,因此,明武宗有意提拔武將系統的江彬,宦官錢寧等人來壓制文官系統,他還說正德不想承認王陽明平叛功勞也是出於這一原因。在皇權和文官系統的不斷鬥爭中,文官系統發現明武宗是個很有想法和作為的皇帝,他不僅擅長軍事,取得應州大捷,而且還善於權謀,利用武將系統和宦官系統來壓制文官系統獨大的局面。以楊延和為代表的文官系統很害怕,日子久遠以後,文官系統會不斷地被壓制和取代,故而這位史學家覺得武宗早逝最大得益者是文官系統,因此文官系統是最大的嫌疑,他提出很有可能是以楊延和為代表的文官系統串通太醫下了慢藥殺死了明武宗。
(圖為明武宗親征的劇照)
針對這種說法,我個人認同文官系統獨大後,皇權受到了限制時,明武宗故意提拔武將系統的江彬,宦官錢寧等人來壓制文官系統,控制文官系統獨大的局面。我相信以楊延和為代表的文官系統也一定很擔心在武宗的支援下,武將系統和宦官系統不斷坐大,而文官系統不斷得到限制。但是據此就推斷出楊延和為代表的文官系統串通太醫下了慢藥殺死了明武宗,我個人認為這種推斷太過大膽,武斷。
前面三種說法都被我們一一否認了,那麼武宗到底為什麼會英年早逝的呢?正史裡的記載道,“正德十五年(九月丙寅),南巡途中的武宗於清江浦(今江蘇淮安市)垂釣,不慎落水受寒,身體每況愈下。次年,武宗病死於豹房,終年31歲。”要想破解武宗之死的謎團,我們不能不說下武宗落水這件事情。
(圖為明武宗的劇照)
正德十五年九月,平定寧王叛亂後,武宗啟程回京。遊鎮江,登金山,自瓜洲過長江。八月,經清江浦,武宗見水中魚翔淺底,頓起捕魚之興,便自駕小船捕魚玩耍。結果,提網時見收穫頗豐,武宗高興得手舞足蹈,一時不慎,跌落水中,雖然後來被侍衛們救上,但是武宗惶恐驚悸過度,從此,身體便每況愈下,第二年三月,便死在豹房之中。
我個人認為明武宗乃是北方人,一定不識水性,入水後必然是驚恐萬分,一陣亂撲騰,江水必然會嗆到肺中,估計很有可能引發了肺炎。在醫學昌明的今天,肺炎、肺結核都只是一般病症,消炎加上保養便能痊癒。但是明朝那會,肺炎、肺結核都是相當棘手的毛病,而且當時天氣開始轉涼,武宗的肺病不斷地惡化,以至第二年正月,武宗在南郊主持大祀禮時,忽然口吐鮮血(這也是肺病的徵兆),癱倒在地。三月,便死在豹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