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這兩句話單獨來看都容易理解,重點是這兩個關係應該怎麼來處理,我們應該如何既有憂患意識又要樂觀快樂? 最近有個學生跟我談話,說每次想起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就覺得自己不該樂觀快樂,覺得樂觀就彷彿要面對災難,是一種很危險的心理狀態。 我本能上覺得他這樣想是不對的,但是又沒法從理論上給他講清楚。 大家是怎麼理解這個問題應該怎麼來處理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呢? 其實想想咱們中國有些話裡邊吧,確實容易對人造成一些壓抑,比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比如說人患無好事等等,如果理解不當的話,很容易就讓人不那麼積極不那麼樂觀,但這樣好像又不是太對的,怎麼能清晰的把這個兩者的關係理順呢? 這方面一般的道理我和學生都能清楚的,能否有一些就是更深刻一些的闡述。 請大家指點一下,能從一定的哲理高度說一下,結合生活實際清晰的分析一下兩者的關係說,謝謝。
6
回覆列表
  • 1 # 茫茫長夜

    "智"者無敵。

    誰是智者?我嗎?不是!

    是村夫嗎?是也不是!

    那是誰?是汝嗎?俺不知道!

    傻瓜,害怕別人指著鼻子說傻!

    好人,也厭奇人掘佳!

    瘟疫肆無忌憚了、人人都怕!

    做好了自己,卻還怕錢不夠花!

    忽視了道德,好像人人都是老大!

    鑽進了衚衕,才知死角乃差!

    憂患重了,不知天涯!

    安樂輕了,自明咫尺芳華!

  • 2 # Forest醫生祥子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選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論證嚴密、雄辯有力的說理散文。

    從句子表面意思來看,可以這樣解釋:

    憂愁患害使人生存發展,安逸享樂使人萎靡死亡。

    這是孟子激勵後人,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反一正,一是一異,相輔相成地說明了同一人生哲理的兩面。既不使人因正面說教而感沉悶,又不為邀人眷顧而故發驚人之談;既娓娓動聽,又給人警策;既不庸,又不妄。

    身處逆境的憂患之中,心氣鬱結,奮發而起,置之死而後生。

    對人的一生來說,逆境和憂患不一定是壞事。生命說到底是一種體驗。因此,對逆境和憂患的體驗不僅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也是一種成功後的快樂。

    當你回首往事的時候,可以自豪而欣慰地說:“一切都經歷過了,一切都過來了!”

    這樣的人生,是不是比那些一帆風順,沒有經過什麼磨難、也沒有什麼特別體驗的人生要豐富得多,因而也有價值得多?!

  • 3 # 臘廿七

    前者是生存狀態,後者是處事待物心態。

    人有了憂患意識,處在順境中也要未雨綢繆,為將來不確定做打算。這時樂觀的心態更多是對別人,包容缺點,理解難處,謙虛謹慎,不狂妄,不傲慢;在逆境中,更多是自己保持一樂觀積極的心態,不氣餒,不妥協,努力走出艱難的時刻。

    個人淺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向是一座右銘,時刻提醒自己;樂觀是自己需要保持一個狀態。

  • 4 # 麗春辰諾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這是孟子著名篇章中精華的一句,我以為與我們現實生活並不矛盾。

    自古以來,人從生到死,“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已成經成為激勵無數仁志士,在逆境中奮發,在苦難中站起。成為一代風流。經歷挫折,面對憂患,未必是一種災難,而是一筆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比如:經歷磨難的成功人士,遠比一帆風順的姣姣者的幸福感強百倍。

    由此看來,“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應是我們現實人生中,鼓舞鬥志,催人上進的座佑銘,而不是生在苦難中,只要樂觀就要面對死亡的這一說法。不知我這樣理解是否正確。

  • 5 # 會搬磚的陸訊同學

    死於安樂,人的前半生是為自己的未來奮鬥,去博來更好的生活。生死一直就是因果輪迴,人的後半生就是如何平靜下來,用樂觀的心態去看待這個世界,包容這個世界的缺點。讓我們的心胸更加的開闊。也許我們很多人前半生碌碌無為,到了後半生更是憂慮不斷,也許到死去的那一天都還有很多遺憾,這樣的人生也許是不完整的。

    也許這句話告訴我們的是一種人生處世的態度,可是放到現在更像是人生的真實寫照,少壯不努力,老大圖傷悲。

  • 6 # 五秒魚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可譯為“處在憂慮禍患中可以使人或國家生存,處在安逸享樂中可以使人或國家消亡”。與“溫水煮青蛙”的原理頗有相似之處,也有人當做憂國憂民的意思。

    樂觀是一種抱著Sunny、積極向上的心態去面對生活的態度。

    兩者需要注意其中的一個度,取中間值。“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側面說明人不能一度的碌碌無為,得過且過。大自然的法則是優勝劣汰,適者生存,這就註定著弱者必將被淘汰,所以憂患意識是必需要有的。但也不能過於擔心,“杞人憂天”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所以,面對問題,必需要先分析形勢,才能做出合理的判斷。

    “杞人憂天”是過分憂患的代表,但是八國聯軍侵華也是鐵錚錚的事實。憂患意識必需得以慣實,怎麼慣實呢?這裡我們就要說到實際行動了。“杞人憂天”是憂了,但完全沒有做出實際行動,若是當時杞人因憂天而願意探索,說不一定還會做出一些天體研究的成就呢!所以,憂患意識存在的意義必需是有所行動。

    而樂觀心理,在一定程度上講究的是積極向上,因為人生之事,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九,過度消沉只會讓事態嚴峻,根本上得不到解決。樂觀也是一種心理的強大,可如果思想上樂觀了,卻沒有任何行動。這樣的樂觀,“溫水煮青蛙”,實屬一種混吃等死的表現。

    綜上所述,兩者應該結合,“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盡人事”,“樂觀快樂”中聽天命!

  • 7 # 使用者4388871735878632

    古語通常微言大義,對於初學者來說,很容易因為沒有足夠的人生閱歷和生活體驗而導致理解不夠透徹。甚至如您的學生所說,感到過於沉重。

    實話說,個人認為孟子確實是個少樂而多憂的人。孟子的憂樂寄託在萬民。但我們凡人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的時候,並無需從治理天下、撫卹萬民的角度切入,因為我們大多數人的憂樂只寄託於一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還遠遠沒有達到後兩步……

    從這個角度我們就能說,“生於憂患”哪裡是教人“不能開心”,相反正是要啟發人在最艱苦困難的時候也要“開心”,不可沉淪。《孟子》原文中,列舉了六位經過挫折磨鍊而終於擔當大任的人的事例來告訴我們,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有為。這一方面是告訴人們,憂患可以鍛鍊人的心志,安樂則會使人麻痺;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理解成,如果你正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不要難過,這恰恰是你磨鍊心志的機會。

    如果參照我們熟悉的現實,可以舉出更多政治家、思想家“生於憂患”的例子來。如今,多少高校的知名學者曾坦言“上山下鄉”對他們刻骨銘心的磨礪和提升(並非要推崇上山下鄉)。沈志華教授甚至在獄中完成了《新經濟政策與蘇維埃俄國向社會主義過渡》。他說當時:

    “沒有紙,我看俄國小說裡,革命者坐監獄時就拿牙膏皮寫東西,我一試,還真行!”

    就這樣陸陸續續,曲曲折折,一部40萬字的著作誕生了。

    所以,只要一個人不管在困境中還是順境中,維持對世界的好奇心、求知慾,保持思考,不忘初心,就符合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教誨。每日愁眉苦臉,反倒不利於有效思考。

    綜上,我們也無需用過於高深的理論來向別人解釋這句話,如果非要借用一個哲學家的話,我想到了羅素的比喻:

    "一個人的一生,當如江河。開端,是一道細流,夾在兩岸間,越岩石,跨瀑布,奔騰而下。時光推演,河面漸寬,兩岸漸遠,水勢漸緩。及至末端,江河融入大海,個性泯然不復,無聲無息,無痕無跡,無痛無苦。"

    希望與君共勉。

  • 8 # 書為徑

    我覺得“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與樂觀快樂地生活是統一的,不矛盾,但不意味著樂觀後面會緊跟憂患。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淺析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出自孟子的同名說理散文。此文先是以舜,孫叔敖等六人的事蹟為例,然後講磨難困苦給人們增加了痛苦,再講克服磨難痛苦給人們增加了才能,最後得出結論:人和國家都一樣,處在憂慮禍患中生存,處在安逸享樂中消亡。

    我們現在常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是作單句用,意為:人要居安思危,保持一定的憂患意識。

    除了此種意思,我認為這篇文章也暗含了孟子對待外在磨難的態度。他強調人面對磨難,困苦等外在環境時的一種態度即不避讓,不懼怕,積極樂觀地用磨難滋養才能,用才能改造客觀外在。

    態度屬主觀範疇,所以,從哲學上分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整篇文章闡明的是人在客觀外在的磨礪下,主觀世界應該怎樣作用於外在,而不是簡單地要保持憂患意識。

    “樂觀快樂地生活”淺析

    “樂觀”的意思是觀盡世人世事,仍覺快樂而知足的一種永續性心境,是一種Sunny積極的生活態度。

    從關鍵詞“心境”“態度”等詞可以看出樂觀快樂屬於主觀世界。

    周海中有一句名言:當遇到挫折和困難時,需要保持樂觀健康的心態。

    所以,在面對困難和磨礪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和“樂觀快樂的生活”是統一的。因為,它們都主張用主觀去作用於客觀。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和“樂觀快樂的生活”的關係

    1.首先,可以明確的一點是:“憂患”和“樂觀”沒有直接聯絡,我們所認為的聯絡只是哲學上講的“習慣性期待”,並不是事情的本質。

    哲學家休姆說:一件事情發生後另外一件事情也會發生’的想法,只是我們心中的一種期待,並不是事物的本質,而期待心理乃是與習慣有關。

    舉個例子:我喜歡一個人併為他做了很多事,那麼是不是意味著他一定喜歡我呢?相信很多人都會說不一定,因為,這只是我付出後的期待,喜不喜歡最後由他決定。

    同樣的道理,有了憂患後,人們只是習慣期待積極樂觀的處理辦法,但同樣也有人採用悲觀的態度。反證,積極樂觀就一定會有憂患嗎?不一定。事實上,樂觀的人常常運氣好。

    2.其次,這個學生過度誇大“憂患”在客觀世界的存在,小視了樂觀在主觀世界的能動性。

    如圖所示,人生活在主客觀組成的矛盾世界中,帶有磨難特性的客觀外在僅為人生的一小部分,樂觀也是主觀精神世界的一小部分。

    在同一矛盾體中,樂觀和憂患既對立又互相轉化。具體表現為磨難膨大來臨的時候,更為強大的積極樂觀心態,能促使個人做出正確的努力,最後憂患減少心態更為樂觀。反之,如果生活中樂觀很少,那麼憂患就會蠶食樂觀。

    誇大了外在憂患,憂患就無處不在,心態很難樂觀。小視了樂觀,外在磨難已經壓垮了精神世界。這兩者都是不可取的

  • 9 # 暢談國學生活

    我覺得這兩句話表達地是一樣地思想。

    首先來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這句話是說,一個人如果想要更好地發展,一定要具備危機感,而不是整天得過且過。

    一 保持危機感可以更好地提升生活品質

    以當代大學生為例,很多人考上了大學之後就基本上不學習了,因為在他們的觀念裡,大學畢業就可以有一份好工作。

    而現實卻不是這樣地,大學畢業之後需要具備適應社會的能力,在工作中需要有過硬地本領,才能更好地發展。

    而現在很多大學生的現狀是,只要保證考試過關,順利拿到畢業證就可以了,在他們的意識裡,有了大學文憑就可以找到更好地工作。

    從而在大學裡渾渾噩噩地度過了三年或四年的時光。

    而有些大學生就在大學期間不斷地鍛鍊自己,以至於這一部分人,畢業之後就能夠有一份理想的工作。

    以這個例子,我想說明的是,我們在太過安穩的環境裡容易頹廢和墮落,而是要時刻保持危機感,才能有更好地發展。如何理解樂觀快樂生活

    我覺得樂觀快樂生活是一種生活地態度,並不是生活地安穩,當我們遇到困難地時候,保持一種積極樂觀地態度,更容易讓我們走出困境,為什麼這樣說呢?

    一 吸引力法則

    一個人是什麼樣地人就會吸引什麼樣的人和事,積極樂觀地生活,可以讓我們吸引更多正能量的人。

    沒有人喜歡和整天愁眉苦臉的人在一起工作,生活,反而微笑,積極樂觀更容易促進我們與他人的相處。

    總結: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要告訴我們要學會時刻保持危機感,而不是整天呆在一個舒適的環境中。保持積極樂觀地生活,是一種心態,也是我們對生活地態度。

  • 10 # 綠葉小杏

    溫室裡的花草經不起風雨,更長不成參天大樹,這是人們的共識,比喻一個人只能在磨礪中才能成長,所以孟子才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歷史上在憂患中成長起來的“大樹”太多了 ,如忍受胯下之辱的韓信,當過和尚,討過飯的朱元璋,在外逃亡十幾年的晉國公子重耳等等。不過,死於安樂的人也不少,如能說出“百姓無粟米充飢,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昏庸無能的蜀漢後主劉禪,“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他們三個安於享樂,不思進取,都葬送了繼承的祖業,自己也沒有好下場。

    既然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那為什麼還要樂觀快樂生活呢?因為樂觀快樂有利於人們的身心健康,作為一個人來說,不論何時何地,都要善於調整自己的情緒,以應對一生可能發生的各種狀況。人的一生不會是一帆風順的,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有時甚至會面臨“山窮水盡”的局面,但我們絕不能放棄,要依靠優越的社會制度,勇於解決問題,保持樂觀精神,才能衝過一個又一個險灘,到達成功的彼岸。“莫道浮雲終蔽日 ,嚴冬過盡綻春蕾。”要保持樂觀,不在逆境中倒下,才會迎來人生的春天。

    快樂生活是人們的普遍追求,因為我們的“中國夢”就是讓祖國強大,也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但對個人來說,幸福的生活是靠努力打拼得來的,“不經風雨,哪能見彩虹?”春暖時節,可愛的小燕子辛辛苦苦地構築香巢,在柳蔭花叢下演繹動人的風景,同樣,我們也要依靠自己的雙手,精心建設自己的家園,有那麼一天,風和日麗,美景如畫,我們也悠閒地徜徉在花海柳堤,盡情享受勞動的果實,深刻領悟奮鬥的意義,此時此刻,即使無緣豪車別墅,不是一樣很快樂嗎?

    在憂患中保持樂觀,保持“定力”,努力奮起,迎接光明的到來,享受人生的快樂,向古今“大人物”學習,才能活的充實,對得起上天賦予我們的錦繡年華。

  • 11 # 什麼都要懂一點

    脫離實際的妄談都是在耍流氓!不同的觀點當然要適合各自的環境!辯證的思維才能獲得對立面的統一!

    首先,“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警示作用並沒有錯。

    往大了說:其一,中國近現代的沉淪與新生已經給出了活生生的例子。其二,當代中國仍然遠沒達到可以停下腳步安逸享樂的本錢。

    往小處講:如今國內雖然有基本生活保障,但想要更好的生活質量,等“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肯定行不通,得靠規劃和奮鬥。

    其次,追求“樂觀快樂生活”也沒有錯。

    印象里歐美人似乎天性樂觀,時常表現出快樂的一面。

    一方面是因為歐美處在全球生產鏈上游,積累了大量財富,待遇高、福利好,具備輕鬆工作、追求快樂的物質基礎。

    另一方面則是歐美實行快樂教育,加上宗教信仰,所以民眾在精神上易於滿足。

    而中國自開放以來,雖然改革沒有“一切照搬西方”,但“那樣”的物質生活卻成了華人內心深處的嚮往。

    我們勤勞奮鬥、快速成長、逐漸復興、看齊西方,所以追求美好快樂也是我們應有的權利與抱負。

    最後,“憂患意識”與“樂觀快樂”互為剎車,缺了任一都可能造成不良後果。

    要清醒認識到現狀,處於生產鏈上游的西方對中國並不友好,在極力阻止華人向他們看齊、甚至超越,而祖國仍在謹言慎行、步步為營。

    更要清醒認識到我們的人均財富還遠遠不足,樂觀快樂的生活更多得靠個人居安思危、不辭辛苦。

    同時成熟的思想理應明白“先苦後甜”、“苦中作樂”,必須懂得“鬆弛有度”、“過猶不及”,最後防止“得意忘形”、“功敗垂成”!

  • 12 # 紹興李珍

    您怎麼理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與樂觀快樂的關係?

    感恩邀答: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出自《孟子·告子(下)》,是孟子的論點,對個人他講了三點,對國家他講了二點,共計五點:

    一是作為個人經常有過錯,才能夠改正;

    二是心靈受困,思慮被塞才有所作為;

    三是表現在臉上,發出聲音然後才會讓人明白。

    對國家:一是內沒有世臣和賢士;二是外沒有敵國和外來憂患,國家就會消亡。

    五點是孟子講的論據,他用了六個論證來說明他的話正確性:

    一是舜在歷山耕地被堯發現;

    二是傅說在傅險築城被選拔;

    三是膠鬲從販賣魚鹽的商人中被選拔;

    四是管夷吾從獄官手下被選拔;

    五是孫叔敖隱居海濱時被選拔;

    六是百里奚在交易場所被選拔。

    為此說了流傳千古的話:“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如何樂觀快樂?當苦難來臨,意識到:所有的不快樂是為了增益其才能,就會欣然接受,這是孟子的結論,也是自我鼓勵的力量,自我成長的源泉。

    當然,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生活在當下,每天一睜眼就開始自己對自己微笑,還活著,身體好好的,家人親朋都在,衣食無憂,如此可樂也。敬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太極拳是清朝的陳家溝人發明的,武當山怎麼不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