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景不將就

    教育,其實只要盡力幫助每個孩子找到他們人生適當的位置。以孩子為中心,才不會迷失教育的方向。

    升學不是教育的目的,不是告訴他們,人生只有一種選項。

    教育不是強調競爭,而是培養合作,怎樣才會使未來更好,透過更多的合作,來確保國家的競爭力。

    學生考不好時,老師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進一步弄懂,而不是責備和懲罰,另外是否檢討自己教得夠不夠好,進度是否太快?老師與學校又是否探討如何往好的方向發展?

    最後,教育是讓每個孩子正常成長和學會終身持續學習的能力,而不是隻重視分數與競爭而毀掉很多孩子學習的自信心。

  • 2 # 小馬班長

    我只說說大學裡的課程,大學四年要學的課程很多,大約40-50門課。很多課程確實讓人感覺到乏味。

    1.大學課程的分類

    大學課程分為通識必須課,包括英語、政治、數學、心理等課程。

    通識選修課:人文社科、素質教育等等課程

    專業必修課:本專業的所有基礎課程。

    專業選修課:一般是專業方向的課程。

    可以看出,大學課程多種多樣,對於必修課,學生沒有自主選擇的權利,不論你喜歡還是不喜歡都得上。

    像數學、英語這些比較難的科目,學起來困難,肯定就缺乏興趣。

    我們對什麼樣的課程感興趣?肯定是自己覺得學起來容易的課程。對課程不感興趣,不喜歡這門課,主要原因還是覺得它困難。

    2.如何解決這種困境?加大選修課比例

    很多學校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大多透過增加選修課比例的方式來解決。

    把一部分的必修課改成選修課,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

    但是,一個專業的培養體系是有其合理性,有些基礎課程是必須要掌握的,所以選修課也只能被限定是一定範圍內供學生選擇。

  • 3 # 設計師西客匠

    不清楚您問的是哪一個階段,這得分階段來回答問題,是義務教育階段?大學階段?技校?社會培訓學校?另外不能光從孩子角度分析,還得從教學角度分析問題。

    我們先從義務教育階段說起,小學初中階段一般不至於到不感興趣的程度,除非是那種嚴重跟不上教學節奏,在班級裡抬不起頭,老師或家長對成績的多少又十分在意,這時候導致孩子失去自信心而導致厭學,但絕對不是不感興趣,孩子們內心是十分渴望把成績提高起來了,但苦於沒有尋找到學習方法。這時候家長一定要注意正面教育的重要性,防止孩子在這個階段就對學習產生惰性。

    我家孩子上小學3年級,對英語學習熱情高漲的很,我也很奇怪,我們並沒有像其他課程一樣用太多的心思去管教。對語文數學就相對差很多,我和孩子談心能明確感覺到,孩子不是不願意學,而是感覺自己老是吸收不完全,老師就講下一個內容。在這裡我想補充說一下,一些孩子確實接受能力要快一些,一些孩子就相對慢一些。一個班裡60個學生,也理解老師無法顧及到所有孩子的節奏。這也是讓我對孩子的學習成績很是焦慮,也在努力尋找方法引導孩子。

    高中階段的孩子要進行文理分科,一般來說是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挑選,其學習積極性就會提高。當然除非是被迫的,被迫的孩子們可能會出現對學習的惰性。雖然北京、上海等城市已經取消了文理分科,其他省份也在陸續取消這項制度,但是大部分省份的考生目前仍需面臨文理分科這個艱難的抉擇。面臨著決定將來人生方向的文理分科,我們究竟該如何選擇呢?

    再說說大學階段,這時候也分兩派了。一是能按照自己的報考意願和興趣選擇了理想的院校和專業,另一個是按照分數被迫上了自己不願意去的學校和不願意學的專業。選擇自己理想專業的孩子們大部分能如飢似渴地去學習,當然也會有部分學生在學習期間感覺到並不是自己特別理想的專業,會出現對本專業的學習惰性。不過大學校園課程豐富,這些孩子還可以去讀很多選修專業,其學習熱情也是很高的。另一撥孩子沒有考到理想的院校和專業,相對比第一波孩子來說學習熱情就會低很多。但有人生明確規劃的孩子來說,也會積極地去選擇一些選修課來彌補這一切。

    其他如技校或社會培訓學校,來學習的人大部分價值觀非常明確,我就是來學習技能用以生存工作的,基本不會出現厭學,尤其是在社會上工作過的人,自費去學,知道時間與賺錢的不易,學習精神相對會更強一些。

    分析完學生角度再從教學角度分析一下問題,每個教學內容都會有特別願意學習的人在聽課,但其中也會有一些不太願意學習的孩子,這都是必然的。這時我們的教學引導方法就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最後總結一下:對學生來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老師來說善於教學是其努力的方向。

  • 4 # 籤翁

    朋友們好,我是鄉戀。題主問,為什麼感覺現在的學生普遍對學校所開設的課程不感興趣?

    我不知道題主從哪兒得到這一結論,更不知道這一結論有多天真。因為從小學到高中,學校開設什麼課程?什麼課程一週幾節,學校無權,縣市區也無權,是省和國家教育部決定的。是政府行為。

    既然是政府行為,有哪一個學生有權利挑三揀四、喜不喜歡?你不喜歡可以,考試科目和內容你自己說了算不?

    人啊,還是活的實際一點好,不要想入非非、雲山霧罩。你不喜歡試試,看吃虧的是誰?

    筆者有權認為,題主的題目是偽命題,是不值反駁的謬論。

  • 5 # 中學數學深度研究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只有在對課程數學的學習感興趣時,才能具備更高的學習積極性,發揮更好的學習狀態;有了興趣,學生的學習效率、掌握速度才能夠提升,教學效果才能夠真正的發揮作用,從而完成課程學科的學習。

    原因綜述

    在學校教育過程中,學生們有時出現厭學現象應該是很正常的事,因為學習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很容易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干擾,並會引發學生個體或群體對某門功課的厭倦或產生學習障礙。

    換一角度看,學習並無天生的厭惡或興趣,大都是後天因教育和引導而逐漸形成的人們在探討學習問題時,經常會將此二者作為對立的兩面同時提起,可見不能籠統地僅談問題的一個側面,而忽略了對立面和參照系的作用。

    多年來,由於教學方法、進度安排、難度設定、考試評價、學法引導等方面的缺陷,在中小學形成了學生容易厭學的典型學科,如數學、外語、物理、化學等,其共同特點是抽象、邏輯推理相對複雜、不直接對應實體和實踐;而對語文、歷史、地理、生物、政治等學科而言,厭學的原因則多來自繁瑣無味的教學、教材與社會解讀的差異等。

    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這樣被傷害的嗎?

    學生一踏入中學的大門,課程的考試科目就從小學的主要的語文、數學、英語三科增至七科,除語數外以外,還有道德與法制、歷史、地理、生物、資訊科技。初二增加物理(同時,生物、地理、資訊科技會考),初三增加化學。中考科目除了語數外三門以外,另加理科理化和文科史政。高考普遍實現“3+1+2”模式,即即語數英必選,物理歷二選一,化生政地四選二。

    多年來全國中學數以億計的學生都在學習這些課程,遵照中高考的安排經歷一生中的兩次重要的人生考驗。在此之前,每學期要參加期中考試、期末考試、聯考、會考、月考、周清等十幾次大大小小的考試,每一次考試都要按分數排名,寫有姓名和阿拉伯數字的表格被張榜公佈於學校宣傳欄、教室黑板的一側等醒目之處。於是,有了重點中學、普通中學、好學生、差學生;於是,學生有了努力方向,教師有了工作重點;於是,校長有了被提拔的業績,教師有了評職稱的依據。

    全國各地如此,歷年如此,校校如此,人人如此,如此程式經過多年實踐彷彿成為了具有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經典教育模式,只差包裝整理走出過門走向世界了。

    我是一名中學教師,多年來在如此“經典教育模式”裡勤勤懇懇誠惶誠恐,驚弓之鳥般害怕所任科目排名下降所帶班級成績落後,像盡職盡責的警察盯著小偷一樣盯著那些考試分數排名靠後的“差學生”,從來沒有想想這樣做給孩子們帶來了什麼,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多元智慧理論”。

    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心理發展學家霍華德·加德納真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他早就注意到了人在學習能力上的差異,他告誡那些學校管理者和廣大教師,在關注學生各方面智慧的同時,必須留意每一個學生在某一、兩方面的智慧發展情況;而當學生未能在其他方面追上進度時,不要讓學生因此而受到責罰。他研究發現,人類的智慧至少可以分成九個範疇,即語言、邏輯、空間、肢體運作、音樂、人際、內省、自然探索和生存智慧,而每個人在這些智慧點上的發展是不一樣的。

    根據多元智慧理論,每個人都有其獨特之處和適合於自己學習方法,所以,讓每個學生都使用同樣的教材和教法是不合理的。每個學生都有閃光點和可取之處,教師應從多方面去了解學生的特長,並相應地採取適合其特點的有效方法,使其特長得到充分的發揮。學校教育的宗旨應該是開發多種智慧並幫助學生髮現適合其智慧特點的職業和業餘愛好,應該讓學生在接受學校教育的同時,發現自己至少有一個方面的長處,學生就會熱切地追求自身內在的興趣。

    現在,我們回頭看看原來連我也認為是天經地義的具有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經典教育模式。以7年級為例,進入分數排名的考試科目有7科,分別是語文、數學、英語、政治、歷史、地理、生物。排名的依據是總分,這就是說,要想獲得理想的名次,必須7門功課都得考出高分,有一門兩門偏科落分,也不能達到理想的目的。

    我們那些“7—1=0”“8—1=0”的經典說辭就來源於這樣的事實分析。而眾多學生的實際情況是,總是有的科目學得好一些有的科目差一些,這與多元智慧理論是相符的。對於一個個不同智慧的學生來說,那些學得好一些的科目往往是他感興趣的,反之,就是他不感興趣或者興趣不高的。多元智慧理論要求我們,當學生未能在其他方面追上進度時,不要讓學生因此而受到責罰;要了解並鼓勵學生的特長,相應地採取適合其特點的有效方法,使其特長得到充分的發揮。但是,我們的做法恰恰相反。我就反覆多次這樣給學生談話:

    老師:你哪幾科考得好啊?

    學生:歷史,還有語文。

    老師:那這兩科你就先放放。哪幾科考得不好啊?

    學生:英語、地理,還有政治。

    老師:那你就在這幾科上多下功夫。

    學生的話不多,儼然觸犯了刑律站在被告席上的嫌疑人,老師說什麼他就點點頭,沒有一句解釋和辯解。我們只知道這樣的談話是我們的責任,至於孩子的英語、地理,還有政治為什麼考得不好我們並不知道,我們無暇也沒有意識去問問孩子的興趣在哪裡,只簡單地要求他們考分高的科目就少下或別再下功夫了,把時間和精力用到分數不高的科目上來。

    現在想想,我是在犯罪,在以職責為藉口冠冕堂皇地摧殘孩子們的興趣。生物、數學學得好,那是他對它們有興趣,他有那方面的智慧,如果我們按霍華德·加德納要求的那樣對比分數寶貴得多的興趣加以保護鼓勵和引導的話,不久的將來,我們國家說不定會出現一個法布林或者華羅庚。而我們卻告訴他“那這兩科你就先放放”。這實際上就是摧殘了孩子們的興趣,與犯罪沒有什麼兩樣了。

    考得不好的科目很有可能是他不感興趣至少是興趣不濃,但是,他所尊敬的老師卻要求他“在這幾科上多下功夫”。話說得簡單,讓你去對你不敢興趣的事情下下功夫試試!如果你不喜歡京劇,而你必須長時間地坐在那裡看和聽,如果你不喜歡吃辣椒,但你每一頓必須得吃下足夠量的辣椒,那是一種什麼滋味。事實上,有許多孩子就既不不喜歡“京劇”也不想吃“辣椒”,我們卻在那裡諄諄告誡苦苦勸說要他聽要他吃。我們是在幹什麼?是在摧殘孩子啊!

    終於明白那麼多孩子為什麼對學習沒有興趣了,老師是抹煞孩子興趣的劊子手,而現行考試模式就是劊子手的領導,那這位“領導”的領導又是誰呢?

    毛主席在《對中央音樂學院的意見的批示》中寫道“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要求批判地吸收外國文化中一切有益的東西,為我所用。現在看來,美國哈佛的那位名叫霍華德·加德納的人提出的理論還是有道理的。

    我們不妨減少考試科目,建議中高考實行“1+1”考試模式,把漢語作為必考科目,另在現行其他科目中任選其一,(其餘的統統作為選修科目)。這樣一來,全國的中小學必效仿之,我談話的那位同學只學語文加生物、數學(選其一)即可,再也不用在他不感興趣的科目上煎熬。誠如是,不久的將來,中國才會出現更多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厭學與減負有必然聯絡嗎?

    也許有人會說,厭學在當下是因為教師要求過嚴、學習負擔(壓力)過重。筆者認為,嚴而有度、嚴而有針對性是非常必要的,即要讓學生感受到所學知識或技能的功用和價值,又要讓學生體會到老師的關懷和真誠,確立“一分辛苦一分才”的意識和志向。

    嚴格的教師有時會招致學生短時的反感或不適應,不當或過分的嚴格甚至會引發厭學,但學生遲早還是會感謝這些教師的,因為他們的嚴格說明了教師的盡責和用心,一旦方法正確就會產生良好的指導或培養效果。

    至於“負擔過重”也是一個相對的說法,因為,每一個學生的負擔“需求”是不一樣的,而沒有或缺少負擔也是不可能取得良好學習效果的。有興趣的學生,教師和家長認為已經負擔過重了,但學生還沒有得到滿足;已經厭學的學生,即便作業很少也會覺得負擔過重。所以,簡單地講學習負擔過重是不負責的,也是容易產生消極效果的。

    多年來,在嚴格教學和作業負擔方面,中外教育工作者都有過許多積極、有效的嘗試,包括分層教學和評價、加強個性化指導、在嚴格要求的基礎上給予學生更多自由探索的空間等。總之,嚴格和負擔的“適度”與“個性化”非常重要,“因材施教”還應是教育教學須遵守的最重要原則。

    當然,學生對學科學習產生興趣或厭學有時也會有“愛屋及烏”的情況,既有學生因為對某科教師的顏值、行為、做派、打扮、品格等不認可進而產生厭學的,也有學生因為高度認可某位教師而拼命學習,進而產生濃厚興趣的。如果遇到這些情況,班主任要加以正確引導,將這些缺乏自主認知和判斷的浮躁情緒引導到理智的水平上來。

  • 6 # 三味聊教育

    現在的學生普遍對學校所開設的課程都不感興趣,這倒是一個真實現狀。要說其原因嘛,我認為:主要是因為學校教育方式存在嚴重問題(當然,這與當前的教育評價制度、高考制度有直接關係)。

    ♦學生對課程不感興趣的常見表現

    “這節課怎麼又是數學課啊?唉!”

    “物理老師,這節課給我們看一場電影好不好?”

    如果說學生這些表現還不足以說明學生對課程不感興趣的話,那麼,學生上課睡覺不聽課,不主動完成作業,平時考試成績大部分不及格,等等,這種狀況,老師並不陌生吧?

    一些鄉鎮學校或普通班級的老師,時常訴苦:一個班級裡,每堂課認真聽課的學生就那麼十來個,大部分學生睡覺的睡覺,看課外書的看課外書,講話的講話……

    這種狀況,學生哪還談得上對課程學習有興趣呢?

    ♦學生對課程學習的興趣去哪兒啦?真有嗎?

    現在的學生,無論是優等生,還是那些差生,確實很難讓科任老師感覺出有多少學生對學科感興趣,是憑興趣在學習的!

    成績優秀的學生,雖然看似學習認真刻苦,成績也很優秀,但他們大多不是因為感興趣才學得刻苦,更多是因為被父母所逼,被老師所逼,被升學所逼,才不得不強迫自己去學。

    看看那些高考成績很好的考生,在填報志願時,又有幾人清楚自己的興趣專業在哪?

    現在的教育,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長,所要結果就是考試分數和升學,極少從孩子的興趣出發培養孩子的專長。

    有句話叫“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知,天下所有的孩子最願乾的事就是自己感興趣的事。只有幹自己感興趣的事,效率才是最高的。

    作為教育工作者,能培養學生對課程的興趣,自然是最理想的教育方式。但做到這點真的很難。原因就是:

    學生必須各科要考出高分數,才有希望升學!

  • 7 # 佩玉的爸爸

    學習本來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很少有人對學習能夠產生興趣。

    但其實我們現在所開設的課程主要是語文數學以及其他的一些初中階段高中階段的語數之外的課程,對於我們的生活都是非常有幫助的,這是人生存的一種基本技能,所以說不管你喜歡不喜歡都得學習。

    如果說興趣有問題的話,大概是因為天天考試,什麼人也沒有了樂趣,這才是關鍵中的關鍵,對於學生對於大多數家長來講,他們關注的就是學習成績,他們不在意一個學生到底喜歡不喜歡這些知識,畢竟他們要的就是這種成績,有時候成績可能是一種能力的表現,不過成績對於學生特別是不喜歡學習的學生來講,他們恐怕不是興趣了,有時候可能會起到相反的結果。

    我們看到了那些稀奇古怪,因為父母或者學校逼迫孩子學習,最終孩子走上了人生的極端,也是很多的。

    所以說學習這種事情,最關鍵的還是自己願意自己喜歡,否則的話很難做到,把成績提升上去不是有句話說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想就是這個道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啟蒙教育期的孩子怎麼學算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