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楊角風發作
-
2 # 小朵愛看劇
我們故事的男主角沃特是一個細菌學家,在一次舞會上愛上了來自中產家庭的吉蒂。
但吉蒂對沃特沒有感覺,當她無意中聽到母親的一個電話之後,她答應了沃特的求婚,並跟隨沃特涉洋來到中國上海,其時是上世紀20年代,沃特在上海為英國政府的實驗室工作。
枯燥的生活使吉蒂被迷人的已婚男子,同時又是政府官員的查理引誘。沃特得知後非常惱怒,他決定離開這個是非之地,他給吉蒂兩個選擇,要麼跟隨他去梅潭府一個霍亂正瘋狂肆虐的重災區,要麼離婚並且非常不體面。吉蒂在查理那裡沒有得到肯定的答覆,非常失望地答應了沃特。
沃特來帶梅潭府,跟隨他一起前來的還有兵荒馬亂、軍閥割據、疾病肆虐、因外國殖民入侵而引發的無理由排外行為,等等。
沃特全身心地投入到當年災民的救助當中去,吉蒂在百無聊賴地度過了一個月之後,終於決定跟隨當地的修女一起做義工。
沃特的無私行為感動了吉蒂,她試圖重歸於好,經過她的努力,在災難和死亡面前,沃特原諒了她,這時候,周邊災區爆發了更大的疫情,為了阻止疫情的擴散,沃特和當地軍方一起建造了難民營,以隔離疫情,遺憾的是在得知吉蒂懷孕後不久,沃特終於被病毒傳染,不久離世,吉蒂離開了中國。
這就是好萊塢導演約翰•卡蘭執導的新電影《面紗》的故事梗概,改編自毛姆的小說《華麗的面紗》。
從故事梗概就能看出來,這幾乎又是一部災難片。好萊塢有這個愛好,總是喜歡在災難中尋找真諦,愛或者寬恕,似乎只有經歷生與死的考驗,人性中美好的部分才會得到彰顯。
我自己有一個看片經驗,一般來說,結局是相互寬恕的,則主角有可能死亡,而歷經災難的考驗且變得比新婚夫妻還恩愛的,主角必死無疑。彷彿所有不愉快的悲傷的記憶也隨之而去,從而賺取觀眾更多的同情與眼淚。
《華麗的面紗》不是毛姆最好的小說,毛姆本人對自己的評價很謙虛:“我只不過是二流作家中排在前面的一個。”《面紗》曾被利頓•斯特雷切譽為,“二流小說中最好的”。
需要告訴大家的是,愛德華•諾頓的表演真棒。如果說這個故事既通俗又乏善可陳的話,那麼我告訴你,有諾頓在,電影就會很好看。
請問你還記得他與羅伯特•德尼羅狂飆演技並且幾乎不分伯仲的《大買賣》嗎?據說為了《面紗》,已經是中國通的諾頓足足準備了六年,他在電影里加入了原著中沒有提及的歷史背景與當時的政治局勢,使電影更為真實。而他的演技,也是一如既往的好。 -
3 # 麻瓜電影學院
《面紗》
沃特是一個細菌學家,在一次舞會上愛上了來自中產家庭的吉蒂,但吉蒂對沃特沒有感覺,當她無意中聽到母親的一個電話之後,她答應了沃特的求婚,並跟隨沃特涉洋來到中國上海,其時是上世紀20年代,沃特在上海為英國政府的實驗室工作。枯燥的生活使吉蒂被迷人的已婚男子,同時又是政府官員的查理引誘。沃特得知後非常惱怒,他決定離開這個是非之地,他給吉蒂兩個選擇,要麼跟隨他去梅潭府——一個霍亂正瘋狂肆虐的重災區,要麼離婚——並且非常不體面。吉蒂在查理那裡沒有得到肯定的答覆,非常失望地答應了沃特。沃特來帶梅潭府,跟隨他一起前來的還有兵荒馬亂、軍閥割據、疾病肆虐、因外國殖民入侵而引發的無理由排外行為,等等。
沃特全身心地投入到當年災民的救助當中去,吉蒂在百無聊賴地度過了一個月之後,終於決定跟隨當地的修女一起做義工。沃特的無私行為感動了吉蒂,她試圖重歸於好,經過她的努力,在災難和死亡面前,沃特原諒了她,這時候,周邊災區爆發了更大的疫情,為了阻止疫情的擴散,沃特和當地軍方一起建造了難民營,以隔離疫情,遺憾的是在得知吉蒂懷孕後不久,沃特終於被病毒傳染,不久離世,吉蒂離開了中國。
這就是好萊塢導演約翰•卡蘭執導的新電影《面紗》的故事梗概,改編自毛姆的小說《華麗的面紗》,愛德華•諾頓和娜奧米•沃茨領銜主演,黃秋生、夏雨、呂燕配角。從故事梗概就能看出來,這幾乎又是一部災難片。好萊塢有這個愛好,總是喜歡在災難中尋找真諦,愛或者寬恕,似乎只有經歷生與死的考驗,人性中美好的部分才會得到彰顯。我自己有一個看片經驗,一般來說,結局是相互寬恕的,則主角有可能死亡,而歷經災難的考驗且變得比新婚夫妻還恩愛的,主角必死無疑。
彷彿所有不愉快的悲傷的記憶也隨之而去,從而賺取觀眾更多的同情與眼淚。發表於1925年的小說,時隔9年之後,曾經被搬上銀幕,當時的主演是葛麗泰•嘉寶,據說此後還被改編過一次,但我們都無緣看到。我們看到的諾頓版已經基本遠離了毛姆的原著精神,在毛姆的筆下,沃特醫生不是中國的白求恩,而吉蒂同樣沒有得到靈魂的皈依,沃特帶吉蒂到疫情嚴重的災區,其動機可能是讓吉蒂體面地死亡,從而達到報復的目的,不幸的是他報復了自己。
在沃特死後,查理繼續和吉蒂在一起。這樣的結局顯然不是傳統價值觀下讀者所能忍受的,就毛姆本人一生對自己私生活總是小心翼翼而言,他也不能接受一個墮落的結尾,於是,原著的結尾是吉蒂做義工獲得了新生,這和愛已經沒有太大的牽連,而是責任。這是毛姆一貫的風格,刻薄而不墮落。
雖然這個風格是通俗的,也是迎合的,但它顯然比目前我們看到的電影結尾更具有現實意義。《華麗的面紗》不是毛姆最好的小說,毛姆本人對自己的評價很謙虛:“我只不過是二流作家中排在前面的一個。”《面紗》曾被利頓•斯特雷切譽為,“二流小說中最好的”。這樣的榮譽可能使毛姆微微覺得尷尬,但沒有到影響他小說的創作,有做助產醫師的經歷使毛姆在處理沃特這個人物時駕輕就熟,甚至有評論認為沃特就是以毛姆自己為原型的。
毛姆的很多小說總能找到現實的依據,《刀鋒》影射了哲學家維特根斯坦,《月亮和六便士》說的是畫家高更,他最著名的《人生的枷鎖》,則是二合一,一部分以畫家勞特累克為原型,另一部分則是自傳,《尋歡作樂》說的是哈代……就是小說《面紗》,在第一次出版後,也有人找到了自己的原型,那就是與沃特同名的香港助理布政使雷恩(原著中故事的發生地就是香港,而不是電影裡的上海),他起訴毛姆在小說中惡意中傷他,為了避免麻煩,毛姆值得改名,並把書收回來重印。女人在毛姆的小說裡一旦成了主角,則很有可能變成毛姆個性的犧牲品。
創作《面紗》的十年前,也就是1915年,毛姆與茜瑞生了一個女兒,此時的茜瑞是有夫之婦,次年成功離婚之後才正式與毛姆結婚。但這次婚姻對於茜瑞來說是一場悲劇,因為兩年前,毛姆在西線服役時認識了小他18歲的美國青年哈克斯頓,兩人發生了長達30年的同志戀情,直到哈克斯頓離世。因此在與茜瑞結婚之後,毛姆便與哈克斯頓攜手同行,遊覽了中國、印度、拉美等地。毛姆是口吃患者,而哈克斯頓正好成了他與外界連線的橋樑,在旅行過程中,哈克斯頓提供了大量的奇聞軼事,這正好為毛姆的創作提供了便利。
因此,在飽受了長期的冷落之後,1927年茜瑞與毛姆離婚。在原著中,吉蒂的角色並不受人歡迎:“吉蒂成了一朵交際花。她既美麗又風趣,很快便使十多位男士墜入愛河。不過他們當中沒有一個合適的,吉蒂高雅地與他們繼續友好地交往,同時小心和他們保持著距離。”“吉蒂和每個人打情罵俏,同時從不忘了在這群男士中挑撥離間,從中取樂”……
你可以在閱讀中感覺到毛姆刻薄的個性,在發現吉蒂的私情之後,沃特就變成了毛姆自己:“我知道你愚蠢、輕佻、頭腦空虛,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的企圖、你的理想,你勢利、庸俗,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是個二流貨色,然而我愛你。為了欣賞你所熱衷的那些玩意我竭盡全力,為了向你展示我並非不是無知、庸俗、閒言碎語、愚蠢至極,我煞費苦心。我知道智慧將會令你大驚失色,所以處處謹小慎微,務必表現得和你交往的任何男人一樣像個傻瓜。我知道你僅僅為了一己之私跟我結婚。我愛你如此之深,這我毫不在意。”
毛姆之所以被後人稱為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同時又是最流行的通俗小說家,其中也許包含著在作品裡毛姆從不隱諱自己的個性與觀點這個原因,除了同志戀情。毛姆的創作從不違反人性,在沃特與吉蒂的關係上同樣如此,“她承認沃特有著讓人欽佩的人品,但不幸的是她偏偏沒有喜歡他,卻只是厭煩。”
品質從來就不是決定愛情的唯一要素。在毛姆看來,愛決不是一種包治百病的救贖,否則他大可使吉蒂洗心革面,而沃特亦對她鍾愛有加,就像電影裡說的那樣。顯然,那樣做,就不是毛姆了。需要告訴大家的是,愛德華•諾頓的表演真棒。如果說這個故事既通俗又乏善可陳的話,那麼我告訴你,有諾頓在,電影就會很好看。
請問你還記得他與羅伯特•德尼羅狂飆演技並且幾乎不分伯仲的《大買賣》嗎?據說為了《面紗》,已經是中國通的諾頓足足準備了六年,他在電影里加入了原著中沒有提及的歷史背景與當時的政治局勢,使電影更為真實。而他的演技,當然是我一如既往的評價——簡直沒說的。
-
4 # 蓋世英雄Mr
這部電影是一部由愛德華•諾頓和娜奧米•沃茨主演的愛情片,主要講敘的是倫敦的中上流女子吉蒂為了躲避浮華的交際圈子和父母的催促而嫁給對她一見鍾情的細菌學家沃特,之後隨沃特抵達中國上海,吉蒂並不愛沃特,也不喜歡他的專業,於是在上海她與幽默風趣的已婚男子查理有了婚外情。男主角沃特知道後傷心不已,但由於對吉蒂愛的深沉,選擇了原諒,為挽回這段感情,他帶著吉蒂到了中國霍亂橫行的地方治病救人。在行醫救人的過程,吉蒂終於發現了沃特高尚的人性之光,捨己救人的大無畏精神,兩人終於敞開心扉,感情昇華,最終重新真心相愛了。但此時沃特也身染霍亂,不幸犧牲在這場瘟疫之中,吉蒂傷心欲絕,帶著身孕回到了英國。本片男主角沃特不僅對愛情忠貞不渝,而且有著行醫救人的大無畏人道主義精神,折射出了人性的美好光輝。你們覺得呢?
-
5 # 電影笙簫堂
以前看過這部電影, 我深信,象這樣一部優秀的電影,你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欣賞它,從男主角的演技,從女主角的美麗,從劇情,從音樂,甚至從吉蒂走下樓梯的那一瞬間,你可以從任何你喜歡的地方,走入它。
沃特在經歷了漫長的不被自己所愛的人愛著的煎熬,經歷了不忠妻子的背叛帶來的難以忍受的傷害,在最終得到了吉蒂同樣深沉的、勇敢的愛情之後,在生命彌留的最後一刻,他所說的話是,“FORGIVE ME”!出於對這部電影的理解,我更願意把它翻譯成“寬恕我”。也許,除了沃特自己,吉蒂和其他所有人,都不會認為沃特還有什麼需要別人寬恕的。是的,沃特為我們詮釋了一個真正的英國紳士,這樣一個,優雅、謙遜、富有愛心又寬容的男人,還有什麼值得別人寬恕的?但對於沃特自己,我想完全不是這樣。這一句“寬恕我”,和那句革命者在臨刑前寫給妻子的信中說的,“我願死在你之後”所表達的情感同樣深沉和無私。寬恕我,因為我不夠浪漫,沒有帶你遊山玩水,帶你去的是威尼斯無聊的畫廊;寬恕我,因為我不夠活潑,我和你玩的是你根本不感興趣的橋牌;寬恕我,在你有了情人之前,沒有讓你愛上我;寬恕我,在你出軌之後,我用我的方式懲罰你,懲罰我自己;寬恕我,因為在我們最後的日子裡,才讓你揭開我的面紗,讓你愛上了我;寬恕我,因為我即將死去,無法繼續照顧你,疼愛你,無法完成在花店裡,求婚時對你的承諾,“我傾盡我的一切讓你快樂”;寬恕我,因為我即將死去,而我的死亡會帶給你悲傷。
回覆列表
張愛玲喜歡毛姆,說他是“人世間的挑剔者”,他善用現實主義的刻薄手法揭示現代人的孤獨、荒誕與幻滅,他筆下的故事引人入勝,合情合理得一片蒼涼。
此時的我們都在密閉的空間,根本出不去的門,唯有手機在不停刷著資訊,不時無聊的從客廳到臥室轉一圈。大家都穿著睡衣,甚至臉都沒有洗過,就這樣大眼瞪小眼地望著,請問你多久沒有這麼和家人在一起過?
電影 《面紗》就是這樣一個精彩的故事,且唯美的拍攝,完美的展現了毛姆善於環境描寫的筆下之美。
“面紗”比喻人與人之間近在咫尺,且觸手可及,卻無法逾越的情感隔閡,比喻將愛恨都拒之門外的桎梏。欣賞這部影片,就像我們撩起自己的面紗,在一個作家天才的作品中,重新發現了被自己忽視的存在。
故事說的是天生活潑的英國女子凱蒂,為逃避恨嫁的家庭壓力,嫁給了訥言敏行的研究細菌的醫學博士瓦爾特·費恩。隨後凱蒂隨丈夫瓦爾特遠赴神秘的東方城市香港(在電影中是上海)就任,婚後因為缺乏有效的溝通與交流,很快激情散盡,夫妻也僅剩虛名,彷彿漸行漸遠,就像現代無數家庭婚姻的寫照。
這種情況下,極度無趣的凱蒂確信自己把香港助理布政司(電影中是英國外交官)查理迷住了,以為自己嚐到了愛情的滋味。瓦爾特發現妻子的不忠後,展開了他奇特而可怕的報復計劃,要求妻子凱蒂隨他前往瘟疫肆虐的湄潭府。湄潭府是一個半虛擬的中國城市,推斷,應該是遵義市的湄潭縣。
瓦爾特對凱蒂說:
“我對你根本沒抱幻想,我知道你愚蠢、輕佻、頭腦空虛,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的企圖、你的理想,你勢利、庸俗,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是個二流貨色,然而我愛你。”
正是由於這種愛,在妻子凱蒂跟查理的事情東窗事發之後,他對妻子提出了一種悖論式的選擇,這種選擇也讓凱蒂認清了自己跟查理的愛情:
如果查理願意與妻子離婚,並在一週之內願意娶凱蒂的話,瓦爾特便可成全他們。
“我從未奢望你來愛我,我從未設想你會有理由愛我,我也從未認為我自己惹人愛慕。對我來說能被賜予機會愛你就應心懷感激了……一個丈夫的權利,在我看來卻是一種恩惠。”
從小養尊處優,只聽得奉承話凱蒂,從未遭遇過這樣的混賬說辭。她的胸口頓時升起無名的怒火,但是她沒有發作出來:
“如果一個男人無力博得一個女人的愛,那將是他的錯,而不是她的。”
凱蒂也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她一點都不喜歡瓦爾特的一些行為,這些行為在她看來不能理解。而且她認為自己也不是丈夫口中的自己,自己其實很簡單,是一個很簡單的女子:
“我認為你根本不配做個男人。你既然知道我和查理躲在屋裡,為什麼你不衝進來?”
瓦爾特:
“或許是源於一種古老的品格,我因高傲而不屑武力。”
凱蒂:
“我認為你根本不知道真正的愛情是什麼。你沒有想象過我和查理如何不顧一切地彼此相愛。如果為了愛而不得不付出犧牲,我和查理都會毫不猶豫。”
瓦爾特嘲笑凱蒂:
“有時對人撒謊是不得不為之,但是自欺就不可饒恕了。”
揭開面紗後,凱蒂與查理的談話令天真的令凱蒂心中的“真愛”不堪一擊:
“呃,親愛的,當一個男人愛上了你,他說的話是不能字字當真的。”
就這樣凱蒂跟著丈夫瓦爾特去了瘟疫肆虐的湄潭府……
感謝上帝,他們還在一起!
近代史學家呂思勉在寫給大眾的《中國文化史》中曾經指出:
“人之性,本是多婚的,男女皆然,所以愛情很難持之永久。”
然而,每一位憧憬愛情婚姻的少女,幻想的是:
“從此以後王子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面紗》毫不留情的揭露出,不好的結局不是因為當事人誰的錯誤,而只取決於你遇到的是什麼人。
瓦爾特聰明、內斂、溫柔、高尚、有濟世情懷,但凱蒂只覺得他缺少情趣,難以溝通。我們從來都無法得知,人們是究竟為什麼會愛上另一個人。縱觀瓦爾特與凱蒂的婚姻悲劇,其根本來自雙方無效的溝通,瓦爾特說:
“從社會的角度看,研究科學的人跟不存在似的。”
說對於他比做難得多,溝通不僅是他的弱點,簡直就是他的死穴,聊不來的婚姻生活死氣沉沉。環境的改變,給與了本想給凱蒂以報復的瓦爾特夫婦一次奇特的互相瞭解的機會。
在湄潭府,瓦爾特從一塵不染的研究室走向了瘟疫流行的最前線,凱蒂也得以第一次走進瓦爾特的世界。她到他所工作的修道院兼醫院中做義工,看到了瓦爾特所從事的工作的意義。
小說中修道院裡的老修女肯定凱蒂的美貌,她說:
“美麗是上帝賜予的禮物,最罕有、最珍貴的禮物。如果我們幸運地擁有美麗,就應該心懷感激。如果我們沒有,那麼就應該感謝別人的美給我們帶來了愉悅。”
電影中,老修女形容她對上帝的愛,最初的熱情隨著時間總會改變,就像兩個坐在沙發上的老人,卻很少說話,因為他知道她不會離開,而漸漸她甚至知道上帝並不存在,但是信仰,她說:
“你知道,我親愛的孩子,安寧,在工作中是找不到的,它也不在歡樂中,也不在這個世界上或者這所修道院中,它僅僅存在於人的靈魂裡。”
凱蒂自我發現的同時,瓦爾特也漸漸領悟,他甚至從未真正去看到凱蒂。在凱蒂年輕美貌的外表下,她有著怎樣的靈魂,原來愛一個人並不是把你的所有給她,而是真正去看到她、用對方想要的方式去愛她,是愛與責任並行。在有交集的生活中,他們漸漸有了越來越多共同的話題。
揭開一層層的面紗,瓦爾特和凱蒂在一場病毒肆意蔓延時期中完成了對愛情的救贖,懷孕的凱蒂說:
“我希望是個女孩,我想把她養大,使她不會犯我曾經犯過的錯誤。當我回首我是個什麼樣的女孩時,我非常恨我自己,但是我無能為力。我要把女兒養大,讓她成為一個自由的獨立的人。我把她帶到這個世界上來,愛她,養育她,不是為了讓她將來和哪個男人睡覺,從此把這輩子依附於他。”
這時候,對於凱蒂而言,孩子是誰的已經都不重要了。
故事是個悲劇,瓦爾特臨終說的一句話耐人尋味:
“死的卻是那狗。”
這是戈德·史密斯的詩——《輓歌》的最後一句。大意是:
一個好心人把狗領回來,起先人與狗相處融洽,但是後來狗卻發瘋了,還將人咬傷。但最後人活過來了,死的卻是那狗。
是的,對於救贖的行為,結局中往往死的是救人的那一個,但過去的結束了,讓過去該死去的死去吧,這樣的想法無情嗎?
凱蒂在心裡已經準備好了,她沒有灰心,她還有希望和勇氣,無論未來發生什麼,她都會以輕鬆樂觀的心態去接受:
“山上遍佈著整整齊齊的稻田,農舍都是蟄居在竹林裡,顯得安逸而溫馨……或許所有她做過的錯事蠢事,所有她經受的磨難,並不全是毫無意義的——那將是一條通往安寧的路。”
此時的我們同屬於一場病毒蔓延時期,我們發現能和我們共處一室,被共同隔離的人,我們究竟有多久沒有好好的,真正的看到他/她了?
我們近在咫尺卻有著各種無法逾越的情感隔閡,是誰造就了那些將愛恨都拒之門外的桎梏?
我們共同經歷了一段不敢相信的時刻,我們各自控制不住地刷屏,突然一天,誰說起了渾身難受感覺不適。
匆忙的人生中,從沒有這樣一段時間,可以讓我們這樣緊密呆在一起。什麼婆媳矛盾,夫妻爭吵,熊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通通不再是煩惱。
什麼事都商量著來,誰管買菜,誰管晾曬。互相關心著幾點睡覺,有沒有不舒服。互相提醒著,我們要鍛鍊,我們規律不要亂。從沒有一個時候,我們那麼關心出門和歸家的成員,不厭其煩的輕聲叮囑,路上小心,戴好口罩,早些回家。
清晨醒來,有時候自己安靜的喝杯茶,靜靜地待著做自己的事。有時候和親人一起看部電影,有時候和孩子玩得遊戲聲整天響。
撩起我們自己的面紗,重新發現了生活中早已被自己忽視的,甚至是不屑的人與人之間的親密。我們此刻患難與共,生死相隨,這一場傾城之災,何嘗不是我們自己的救贖。
才發現,那曾經以為麻木的生活,不可逾越的障礙,都是可以揭開的面紗。
真正去看到吧,看到身邊的他,或者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