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豆豆ww

    應該是受家庭影響,而且孩子發現他打自己會引起你們的注意和關心。首先在家父母如果有意見不合時最好揹著孩子或是好好溝通,儘量不在孩子面前爭吵。其次,當孩子再自己打自己時儘量把孩子抱在懷裡,讓孩子安靜下來,在跟孩子講明道理,如果這樣孩子還是沒有改進,那麼他下次再打自己時,作為家長就不要阻止了,疼得受不了了,他自然就停了,而且有過一兩次這樣的經歷,他基本就不會在自我傷害了,因為他知道這種方法沒用了。孩子在用這種行為控制父母的情緒和決定,而且他找到了父母最害怕和最擔心的東西,就是他的生命安全,所以他以自身生命為要挾,來滿足自己的意願,或是在阻止他不想發生的事情。家長應該引起注意,孩子現在還小糾正不晚,如果長大了就真管不了了。

  • 2 # 肉丸兒的成長記

    1、玩耍。用手使勁拍頭等有節奏性的動作一般出現在寶寶六個月以後,這時的寶寶可以感受到規律的節奏,會隨著音樂節奏搖搖擺擺,也會不斷跳動或者用手拍頭。用手拍頭不僅是寶寶滿足自己的韻律感的一種方式,也是一種學習動作的方式,可以使寶寶以後的動作更協調。這種情況一般會隨著寶寶長大而消失,家長可以在寶寶用手拍頭的時候引導寶寶,讓寶寶不要太使勁。

    2、頭不舒服。如果寶寶的頭不舒服,平時感覺到頭痛或者頭癢的話,也會手使勁拍頭,這時家長要看看寶寶是不是由於感冒而出現了頭痛的症狀,或者由於頭上被蚊蟲叮咬而覺得癢了,然後根據情況幫助寶Bora消除症狀。

    3、缺鈣。如果寶寶缺鈣的話,也會由於神經系統的抑制功能不強而出現搖頭或者用手使勁拍頭的症狀,這就需要家長給寶寶及時補充鈣質。

    4、發育異常。如果一歲寶寶在用手使勁拍頭的同時,出現了自殘傾向和語言發育延遲的情況,一定要帶孩子去看醫生。

  • 3 # 育兒心理諮詢師

    我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了,我特別注意父母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也就是原生家庭的影響,因為我知道這是對孩子性格形成有很大關係的。一般父母恩愛的,孩子性格也特別溫和、孝順、自信!父母經常戰爭的,孩子也常會有暴力傾向,缺乏安全感,沒有自信,甚至如你說的自殘!

    現在看似自己打自己,實際上是打給你們看的,他現在不知道怎麼做,會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樣自殘的行為,並不是本意,他肯定是有過這樣的方式誤打誤撞的滿足了他的心理需求,所以才會再次做出這樣的舉動。如果不加阻止後面會越來越嚴重,可不是自己打自己那樣簡單了,我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警醒!

    所以作為父母該拿出行動遏止這樣的行為了。首先建議你們夫妻倆好好溝通一下,就為了孩子這塊,你們該做出怎樣的讓步,彼此之間多多包容,在孩子面前不說恩愛有加吧,那至少也得相敬如賓。其次,父母要多關注孩子,給他關愛,讓他更有自信的表達出自己的需求,讓孩子參與到你們的生活裡。最後,每天給孩子一個愛的抱抱,多陪陪孩子,讓他弱小的心靈,不再恐懼!

    祝你們幸福!給你我愛的抱抱![點亮平安燈]

  • 4 # 育兒有計

    首先,當孩子打自己的時候抱住孩子,以防孩子傷到自己!然後溫柔地對孩子說:“你現在一定很生氣很難過對嗎?”(共情)這時寶貝得到理解,很多時候會停下來!

    你接著對孩子說:“媽媽知道你現在很生氣很難過,需要發洩對嗎?你看這樣可以,我們來打枕頭髮洩吧,好嗎?”然後示範給孩子看!

    然後在平時孩子不生氣的時候,可以跟孩子分享生氣和難過的時候可以怎麼做,如聽課,坐在自己的床上,看書等,幫助孩子找到發洩的正確途徑!

    我們要告訴孩子生氣難過是正常的,要接受孩子的情緒,並且教會他辨別自己的情緒,然後正確發洩!

    接下來,我們需要好好反思一下大人的做法!孩子都是透過模仿來學習的,我們大人應該是讓孩子看到這樣的行為,孩子才懂得這麼做!所以如果大人有什麼爭吵,不要當著孩子的面!

    而且我們說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夫妻恩愛和睦!

    所以從現在開始修煉我們自己,提升親密關係,您會發現孩子也會慢慢改變哦!

  • 5 # 丹妮美食

    寶寶在情緒激動時,往往會有一些行動上的表現。如跺腳、打人、摔東西等。你家寶寶的表現是打自己。在情緒激動狀態下,人的耐受力會增強好幾倍。所以這種時候寶寶並不感覺很疼,否則他就不會這麼做了。

    寶寶打自己是想尋求發洩,開始時可能是偶然的,發現很刺激,而家長沒有及時制止,於是慢慢就形成打自己的習慣了,解決的辦法主要是讓他的注意力分散到其他地方去,他就會漸漸不做這個動作了。

    1、防患於未然。知道寶寶在生氣時有這種表現,重要的是不讓他發急到打自己的程度。當發現他快要打自己的時候,馬上抱他起來,或者用他喜歡玩的玩具轉移他的注意力 (1歲5個月的寶寶注意力是比較短暫的)。

    2、在他打自己的時候表示關心,讓他知道你是很愛他的。替她揉揉手,摸摸頭,吹吹打的部位並對寶寶說:“寶寶乖,不要打了,打多了會疼的對不對?寶寶疼了媽媽會心疼的。”

    3、教寶寶一些宣洩情緒的方法。比如捶打枕頭、塗鴉、大聲唱歌等,把激動的情緒轉移到其它的活動上去。

    4、告訴寶寶如果有什麼不高興的事,可以找媽媽,尋求媽媽的幫助。這樣可以避免寶寶情緒激動,他也就不會自己打自己了。

  • 6 # 小丸子的一說

    題主碰到這樣的問題相信很多家長都或碰到的,不用太著急。

    每個寶寶情緒激動時反應會有不一樣的,心理學分析:當一個人因為另一個人產生類似悲傷、自責等種種負面情緒的時候,隨之而來的就是憤怒。

    孩子的心理變化,會在短短几分鐘內上下起伏:

    做錯事(恐慌)→ 父母不理解(悲傷)→但又無法改變現狀(憤怒)+無處發洩(壓抑)

    當這種憤怒和痛苦交織的感覺,壓抑不住,但又找不到發洩口,不能對其他人發洩的時候,他們就會轉向攻擊自己,進行自我傷害。

    孩子從一歲半起,自我和獨立意識增強,希望所有事情都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發展,如果遇到挫折,很容易情緒爆發。這個小孩的行為其實一點也不奇怪。

    如果父母發現了孩子的“自虐”行為,非但不加以控制或介入干預,反而還去刺激孩子、質疑他們的話,這種行為習慣一旦養成,很容易帶來更嚴重的後果。

    當他不高興時可帶他換一下環境,或給他喜歡的玩具,他樂意做的遊戲等分散一下。也可告訴他打頭部是不好的,慢慢會改善的。

    而父母們,需要有足夠的耐心、細心、關心,才能及時發現孩子情緒的變化,幫助他們、引導他們控制情緒,成為一個有自控能力的人。

    當孩子情緒穩定下來後,才能聽得進去道理,也更願意聽從父母的建議。

  • 7 # 大白黑俠

    疏導溝通!這是一種小孩子沒辦法清楚表達自己而急躁的表現,生活中估計你與孩子的溝通也存在類似的情況,首先改變自己下,讓耐心多一秒,多兩秒,給孩子一個緩慢表達的機會…

  • 8 # 慧智學前教育說

    孩子一歲零5個月,這麼小的孩子對自己的情緒,是不太會表達的。

    所以,當他的要求“沒被滿足時”,他就會用錯誤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如:打自己,打別人,咬人等行為。

    像這種不會控制和表達自己情緒的孩子,是很常見的一種現象。有些家長遇到這種情況,就會不知所從。

    遇見孩子發脾氣,打自己的情況時,家長不要著急。其實,你教育他的過程,也是在幫助他成長的過程,這是不是也是一種好事情呢?

    當孩子發脾氣,打自己時,家長要有足夠的耐心和高情商的處理方式,來教育自己的孩子。

    現在,用下面的小例子 ,告訴您怎樣“對付”不高興就打自己的寶寶吧:

    假如:你的孩子看見別人的小汽車時就想要。人家沒給他(沒滿足他),寶貝立刻就會發脾氣。

    這時的家長,千萬不要是斥責孩子。

    你要這樣說:“寶貝,媽媽知道你喜歡這個小汽車,可是卻得不到,那多著急呀?這要是換成媽媽,得不到它,也會很著急的。”

    (站在孩子的角度,先理解孩子,孩子心理會得到安慰,心情會平靜一些的。)

    孩子心情稍平復以後

    再告訴孩子:“其實,自己大哭,大鬧,是不解決問題的。別人的東西想給你玩,你可以玩,人家不給你,你發了脾氣打自己,人家還是不給你的。”

    這時,家長該說的已經說了,該做的已經做了。

    若這時候孩子,還是有些情緒。家長就把它放在一個安全,無危險的地方:讓他自己冷靜反思自己去。

    (這期間,家長不用太多說話,只表示出對她關心就可以。比如:用熱毛巾給孩子擦擦臉,等關心他的行為。但是,態度上絕對不能妥協。 )

    最後,媽媽再給孩子買個小禮物(小沙袋)

    對孩子說:“媽媽送你一個小禮物,寶寶若是不高興了,實在憋不住了,寶寶不要打自己,媽媽會心疼寶寶的。你就打一打這個小沙袋好嗎?”

    (按照這樣的方法,教育引導孩子的次數多了,孩子發脾氣,打自己的次數也會越來越少。)

    當孩子的要求,沒有被滿足,發脾氣的時候。需要家長有足夠的耐心,用高情商的方法去引導孩子。讓孩子,逐步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只要您的方法對了,孩子一定會變成會控制自己情緒的人。

  • 9 # 育兒鵝

    首先給媽媽一個大大的擁抱,您是一位優秀溫柔的媽媽,不僅及時發現寶寶的問題,同時還擅長觀察周邊環境對寶寶的影響。其次我們要相信我們自己和我們的寶寶,在成長的路上遇到任何的問題,我們都可以一起解決的,我們要對自己和寶寶有足夠的信心。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一下我們寶寶,在這個月齡遇到了什麼,為什麼採取這樣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我們需要怎樣做才能幫助到我們寶寶呢?

    1歲5個月月齡寶寶遇到什麼?

    首先我們可以看到寶寶外在最明顯的變化是可以自己獨立行走了,雖然在我們看來是很正常的發育現象,但是對於寶Bora說是個翻天覆地的變化,因為他們從爬行到走路,視線水平是不同的,發現周邊環境更加大,新的事物更多了,心情甚是激動,這是寶寶在這個階段遇到的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是我們看不到的內在變化,寶寶開始進入“自我意識”發育階段。這個階段他們不僅因為視線的高度發現周邊環境不同,同時也發現了“自己”。發現自己原來跟周邊環境是不同,自己是獨立的。發現自己是有情緒的,有需求的,還有能夠跟你表達需求,跟你溝通,特別神奇。

    當寶寶遇到這2件事情的同時,又恰巧剛好碰上語言表達初期,能夠用上的語言少之又少,而自己又有很多的想法還有需求想跟爸爸媽媽說,怎麼辦呢?我只能用自己的行為跟你表達,告訴我長大了,不一樣了。這就是為啥我們會遇到寶寶在這個年齡段出現打人,咬人,甚至是打自己的情況,因為他們這個階段同時得到了這3種能力,但是還沒有學會去適應且運用這3種能力。因此面對這個階段出現這些問題的寶寶,我們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跟我們寶寶一起去接納這個成長的變化,去適應這個變化,同時,在適應的過程中,引導寶寶學習接納自己情緒,瞭解自我,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

    為什麼用咬人,打人,打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需求呢?

    我們在前面可以瞭解到寶寶因為自身發育內在的原因,為了表達自己的需求,因為語言表達能力受阻而產生了打人,咬人,打自己的行為。但這不是寶寶產生這個行為的全部原因。

    0-3歲的寶寶像海綿一樣無條件的吸收周邊環境所有的資訊,自身的行為也會受到環境的影響,所以在媽媽提到的,您與爸爸的性格以及家庭環境會不會對他產生影響,是會有的。0-3歲對周邊所有吸收回來的資訊,儲存在大腦裡都是隱性記憶,在3歲之後才會慢慢展示出來,如果這段期間給到寶寶一些不好的行為讓他接受到了,我們還是有機會去幫助到寶寶。

    除了受環境影響,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寶寶想要增加你或者爸爸對他的關注,之所以會有這原因的出現,是因為寶寶對你們還不是完全信任的,0-18個月的寶寶對於世界和自己的態度徘徊在“信任與不信任”之間,他們會透過跟你們的互動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如果發現自己的需求,你們都及時迴應,他們會很信任你們,也會很相信自己是被需要的。但是反之,如果你們對他的需求沒有及時迴應,沒有及時關注,他們會很懷疑自己,產生對周邊不信任的態度,所以在下次寶寶打自己的時候,媽媽可以觀察一下自己是否沒有及時迴應寶寶,是否對寶寶的關注少了。

    我們該怎樣去幫助我們的寶寶呢?

    (1)不要給寶寶貼行為標籤,接納寶寶所有行為,相信我們寶寶

    在寶寶沒有學會用語言能力來表達自己需求前,他們用行為來表達自己的需求是正常的。而當這種行為的出現,我們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去接納我們寶寶的這種行為,不要馬上去給寶寶貼打人或者打自己的標籤,他們是想透過這個方式跟我們溝通交流,是希望讓我們幫他解決遇到的問題的,這個時候我們的重點一定要關注寶寶的需求,而不是行為,所以接納寶寶的行為,幫助寶寶解決需求。

    (2)讓寶寶學習用語言來代替動作來表達需求

    我們要怎樣做才能夠讓寶寶學習用語言代替動作來表達需求呢?每次寶寶用動作表達需求的時候都是語言學習和語言表達的黃金時期。當寶寶出現打自己的行為的時候,我們需要去跟寶寶進行語言溝通,但是,不是去給寶寶講道理。我們溝通的方式是這樣的:肢體交流→眼神交流→語言交流。舉個例子,寶寶發現你在陪他玩的時候玩手機,想讓你不玩手機,然後透過打自己來表達需求。這個時候我們看到寶寶這個行為,第一件事擁抱寶寶,讓我們先在肢體上回應寶寶的情緒,然後注視我們寶寶,讓他不僅從身體上感受我們在迴應了他的情緒,同時透過眼神的交流再次確認我們在迴應他們的需求,當然我們在做以上交流的同時,請在語言上也讓寶寶感受到你關注他,迴應他了,我們可以說:寶寶,媽媽在的,媽媽在的。當我們做完以上事情的時候,寶寶心情平復下來的時候,我們需要幫助寶寶把剛剛的事情表達出來,像這樣:寶寶剛剛打自己是想媽媽了是不是,如果下次想媽媽,就叫“媽媽想”,“媽媽想”,媽媽就知道寶寶在想媽媽了。一開始寶寶會不說,但是我們每次都這樣去做,重複多次的,寶寶也就會慢慢用單個詞語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情緒了。這個過程需要我們不斷重複多次的去跟寶寶練習,寶寶才會慢慢的學會用語言來代替動作的表達。

    (3)在處理寶寶行為與情緒前,接納自己的情緒,並且先處理自己的情緒

    我們在處理寶寶的行為和情緒前,媽媽一定要接納自己的情緒,處理自己的情緒。在我們跟家人的相處中,吵架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我們溝通交流的方式,如果怕寶寶受到影響,我們可以跟爸爸去溝通,是不是隻有吵架才能發洩我們情緒達到我們溝通的目的,如果不是我們可以用什麼方式來代替這個行為。如果是,在我們吵架的時候請避開寶寶,不要當著寶寶的面直接吵架,這樣可以減少對寶寶的影響。如果讓寶寶感受到了,你可以直接跟寶寶說明的。爸爸媽媽因為生氣,所以用這樣的溝通方式,你的說明不僅會讓寶寶感受到你們跟他一樣有情緒表達的方式,同時也讓他感受到你對他的尊重。千萬不要因為這些行為覺得影響到寶寶所以有愧疚感,我們都是第一次做父母,請允許自己的不足和情緒,允許自己也需要成長的。而且當我們處理好自己的情緒的時候,才能更好的處理寶寶咬人,打人,打自己的行為,才能更好的理解寶寶的需求,幫助到寶寶。

  • 10 # 夢醒不知歸路

    我家孩子小時候特別生氣的時候偶爾也會打自己兩下,之後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的時候就好了,你現在就是要用語言引導他,培養他的表達能力和耐心,隨著年齡的增長自然會好的。

  • 11 # 悅凝YN

    先轉移注意力,例如:在家裡的臥室就把他帶到客廳,換一個環境,給玩具或做一件他平常卻

    喜歡的事情,放一段他平常喜歡的音樂,然後在慢慢引導,耐心告訴他生氣打自己不僅自己疼,大人也會心疼的,要愛惜自己的身體之類的,有些話雖然寶寶可能現在還不是很懂,但我相信寶寶是可以感覺得到的.

  • 12 # 豆兒一家日記

    這樣的孩子可能有點缺少愛,多和孩子交流給他關心和愛護,聽聽音樂多接觸快樂的事情,孩子正在成長中需要父母的愛,家人在孩子面前做事說話要注意,孩子在成長中什麼也不懂,只是一味的模仿他人,讓孩在健康舒適快樂中成長,給孩子創造一個溫馨的家庭環境,讓未來的社會棟樑更活潑可愛。

  • 13 # 河南小玉兒

    首先這跟大人吵架有很大關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導師,父母的一舉一動每時每刻都在影響著孩子,父母吵架是避免不了的,但無論怎樣也要忍住不在孩子跟前吵架。

    很現實的一個例子,我女兒三歲了,偶爾我跟她爸爸吵兩句也沒避諱孩子,剛開始沒覺得,但每次吵過之後我就發現我女兒脾氣也變得很暴躁,跟她說話一不順心就特別生氣,甚至哭鬧。後來我就儘量避開孩子,慢慢發現孩子脾氣也好多了。但有時候我女兒愛哭鬧,我跟她說話她不耐煩聽的時候還用手撓我,然後我就說她撓媽媽是不對的,不光是媽媽,撓別人也是不對的,不能動手,想要什麼得用嘴巴說出來。有時候我女兒不稱心時愛哭,然後我就跟她說:你想哭就哭吧,等你不哭了再跟媽媽說話,然後立馬就不哭了。有兩次我女兒還跟我說:媽媽,你跟爸爸別吵架了可以嗎,當時我就感覺孩子雖然才三歲,但心裡好多事情都明白一樣,從那兒以後我就下定決心堅決不在孩子跟前吵架,影響太大。

  • 14 # 六六家蓓趣

    和孩子保持良好的互動,積極方面是為他創造寬鬆和諧的成長環境,消極方面是隨時以和緩的話語和關愛的身體語言協助孩子放鬆情緒。放慢生活節奏,說話輕柔,做事有條不紊,家居清潔整齊,別堆滿雜物,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樂觀隨和,就不會有太多焦慮,問題自然解決。

  • 15 # 90小夫妻沙雕生活

    明白他生氣的原因,跟他講道理,平常生活中要溫柔的相處,家庭氛圍都是很重要的,如果生活在有講道理和平有愛的家庭中,嬰幼兒也會潛移默化的受影響的

  • 16 # 貝兒莎莉

    這個年齡懂什麼呀?就是大人引導並且耐心說!怎樣消處情緒上衝動!讓他平靜下來!在說這樣行為不是男孩做為!從小就讓他知道他是一個小男子漢!不可自殘式洩憤!

  • 17 # 時間留給了我們什麼

    每個人都有脾氣,小孩子也不例外。愛發脾氣是孩子在1歲前後出現的現象,一旦不如意,便會“動肝火”,有時候還會衝著自己。發脾氣高峰在兩到三歲,這和他們的自我意識地初步形成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有限性有關。愛發脾氣大多與過分的溺愛有關,所以想要培育正確的人生觀,就要正確的引導孩子,出現這種問題的時候及時的糾正,耐心的講解。

    小孩生氣自己打自己是什麼原因呢?

    過分的溺愛,生活的氛圍,父母的影響都會造成這種情況的發生,聰明父母巧對孩子發脾氣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父母首先要了解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其次應該瞭解孩子發脾氣是想要得到怎麼樣的訴求,然後因該多和孩子溝通,多多瞭解和滿足孩子合理的需求,並且明確告訴孩子這種表現是不對的,要讓孩子從小就正確的知道對於錯的區別。

    小孩生氣自己打自己怎麼辦?孩子的脾氣性格雖說與遺傳有關,但是後天的培養也是不可忽視的問題。所謂的言傳身教都是教育孩子的因素,讓孩子從小就有是非觀,正確的判斷事物的對錯,不要過分的溺愛,這樣不僅對孩子不好,還會影響到孩子的一生。最後建議大家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一定要更加耐心,畢竟這關乎著孩子未來的路不可大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清平樂·村居》是什麼風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