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整形之家

    《清平樂·村居》是南宋大詞人辛棄疾的作品。

    清平樂·村居

    辛棄疾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裡蠻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賞析:此詞呈現出一種清新、寧馨的風格。

    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藉此表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作者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以及他們的美好的農家生活描寫得惟妙惟肖,活靈活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表現出作者對農村和平寧靜生活的喜愛。

    全詞以白描手法,有聲有色、形象生動地描述了農村的鄉土風俗,呈現出一種清新、寧馨的風格。

  • 2 # 平陽一虎

    《清平樂.村居》以寫實手法,敘述了一副祥和的農村景象,是一首不折不扣的田園詩。田園詩,就像美國西部的鄉村音樂,恬靜、淡然卻充滿詩意,如在畫中讓人憧憬,沉醉其中而流連忘返……

  • 3 # 秋月如眉

    《清平樂·村居》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的一首反映村居生活的田園詞,詞的內容為“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用平實如話的語言,描繪出一幅美麗恬淡安逸的村居圖。

    而這個家庭裡的其他成員都在幹什麼?詞用白描手法,描繪出了一個和諧家庭的畫面,大兒扛起鋤頭,要到溪水東邊去整理田間荒草,這是家人賴以生存的土地;二兒子則喜歡手工製作,此時正在為剛剛孵化(或買來)的小雞雛編織籠子,好讓這些可愛的小雞有一個溫暖的家;只有小兒子沒有什麼活可幹,現在他正趴在小溪邊,從溪水裡摘下一些蓮蓬,專心致志地剝出裡面的蓮子,他也要為家裡做出一點貢獻呢。

    總之,村居透過對農村自然風光的描寫,對家居之樂和家人精神風貌的描寫,展示了作者對村居生活的無比熱愛之情。

  • 4 # 浪子oo

    清平樂·村居

    辛棄疾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裡蠻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清平樂村居是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的一首作品,全詞構建了一幅平和、寧靜而溫馨的農家畫卷。

    眾所周知辛棄疾最知名的身份是豪放詞的代表人物,讀辛詞印象最深的是挑燈看劍,是金戈鐵馬,是氣吞萬里,也是壯志難酬。這一首村居是辛棄疾在政治上被打壓而閒居期間所作,也讓我們看到了其作為普通人的一面,寧靜而又祥和。

    男兒到死心如鐵是悲壯美,溪頭臥剝蓮蓬是閒適美。

  • 5 # 環宇一統

    辛棄疾文韜武略,其詞風格多豪放,曠達雄渾,壯美遼闊。當然,他也有很多田園風格的小詞小令,閒適中飄逸著情趣,大自然的靈動跳躍而美妙。這首詞就是田園風格中的一首。充溢著自然美,田園風。更主要是謳歌了天倫之樂,人性美。讚美了農家的辛勤勞作,祥和安逸的幸福生活,令人嚮往。

  • 6 # 專利小妞

    自然是田園風格的啦,讀著這首小詩,彷彿自己處於那樣一個閒趣無邊的河邊,深感愜意,古人的生活雖然簡單,但是簡單的生活定能帶來快樂。

    現代的生活雖然豐富多彩,但是有幾人能夠村居中的田園心情呢?有時候還是有點羨慕這種無憂無慮的田園生活!

  • 7 # H黃先生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歷城(今濟南)人。他出生時北方久己淪陷於女真人之手。其祖父辛贊希望有機會“投釁而起,以纖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憤”,常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辛棄疾又常常親眼目睹異族統治下漢人的屈辱與痛苦並感受到北方人民強烈的反金情緒,這一切使少年的他就立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

    1161年,二十二歲的辛棄疾聚眾起事,加入耿京義軍,共圖恢復。在耿京被叛徒所殺、義軍潰散後,他率五十多人突襲敵營,生擒叛徒。驚人的勇敢和果斷,使他名重一時,宋高宗任命他為江陰鑑判,二十三歲的他抱忠仗義從此開始了在南宋的仕宦生涯。

    初來南方,辛充滿恢復失地、報仇雪恥的銳氣,他熱情洋滋寫了不少有關抗金北伐的建議,如《美芹十論》、《九議》等,都為人們廣為稱誦。

    他本“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可是,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卻只讓他治理荒政、整頓治安。南歸幾年,竟是“官不為邊闊,手不掌兵權,耳不聞邊議”,馳騁沙場、收復失地的理想始終未能實現,而他“剛拙自信”的性格也使他難容於當時的官場,多次被彈勃罷官。“南歸後的四十五年中,他前後總共被棄置閒居了二十年之久。就是在任職期間,也總是進進出出,呼而來,魔而去,最終是“大仇不復,大恥不雪,平生志願百無一酬。”

    辛棄疾生當亂世,“負管、樂之才,不能盡展其用”。他以英雄自許,以恢復中原為己任,可卻壯志難酬、報國無路。在晚年他含淚自嘲道:“不妨舊事從頭記,要寫行藏入笑林。”(《鷓鴣天。不寐》)殘酷的現實一遍遍撕扯著詞人那顆永不甘沉寂的心靈,他只能把他的壯志、他的熱血、他的悲憤和無奈一起溶入他的詞作,向世人表白。於是,他的詞就更多地體現出一種英雄的豪情與悲憤。因此,主觀情感的濃烈、個人理想的執著,構成了辛詞的一大特色。正如《四庫總目提要》雲:“其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於倚聲家為變調,而異軍特起,能於剪紅刻翠之外,屹然別立一宗。迄今不廢”。

    因此,當宋詞在蘇軾手中開創出一種豪放闊大、高曠開朗的風格之後,辛棄疾又繼承發揚了這種豪放的浪漫主義的詞風,創造了更為雄奇闊大的意境。他善詩文,但以詞明世,其《稼軒詞》有六百二十餘首,無論數量之富,質量之優,皆冠兩宋。其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他的詞向來被人譽為“英雄之詞”,詞風慷慨悲壯,激情洋滋,筆力雄厚,與蘇軾並稱“蘇辛”。

    一、豪壯慷慨裡見忠肝義膽

    辛棄疾與蘇軾同為豪放派的代表,他們都是至情至性之人,詞作都以境界闊大、感情豪邁開朗著稱,但是辛詞的這種豪邁與蘇軾還是有不同之處。

    蘇軾一生坎坷,但他的憂鬱多為個人的懷才不遇而慨嘆,以曠達的腳襟與超越的時空觀來體驗人生,常表現出哲理式的感悟,並以這種參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從衝動歸於深沉的平靜。而辛棄疾生長於被異族蹂嘴的北方,恢復故土的願望比一般人更為強烈,而且他在主動承擔民族使命的同時,也積極尋求個人生命的輝煌,他的詞就表現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義精神。再者辛以報國為己任,卻生不逢時,鬱鬱而終。他的憂鬱多為國為民。他的詞中也常作曠達語,但帶上國家、民族及個人重負的心卻讓他無法把衝動的感情化作平靜之語石政治理想和社會現實的矛盾決定了他的詞沒有也不可能有蘇軾詞的那種空曠灑脫的風致,而更多地是用他那摩天大筆抒寫出英雄報國無門的悲憤與無奈,給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飛揚之感。如:“我最憐君中宵舞,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賀新郎》):“待他年整頓,乾坤事了,為先生壽,(水龍吟》)產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國”(《滿江紅》)等。

    在他膾炙人口的《破陣子》中,我們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他的詞作中哪種英雄的豪壯與絕望交織扭結,所形成的大起大落,反差強烈的高崖瀑布般的衝擊力:“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旅得生前身後名”,之後,突然一句“可憐白髮生”,情緒陡轉直下,夢醒了,理想落空了,人也老了:詞至此收尾,如一首壯曲戛然而止,無聲處更可見壯與悲、理想與現實強烈的反差,給人更多難以言表的苦悶與悲憤。

    辛棄疾在他南歸的第十二年重遊當年南歸的首站建康時,想起當年的滿腔熱血,南歸後卻投閒置散,不得一遂報國之志,感慨萬端,寫下了著名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答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他胸懷壯志,所以起筆意境開闊,楚天千里,秋色無邊。因人心中有愁有恨,似乎美麗的遠山也在“獻愁供恨”。愁恨為何呢?北望江淮前線,效力無由;再遠即中原舊疆,收復無日,南望山河雖好,僅存半壁。而自己就如閒置身邊的這把“吳鉤”,空有沙場立功的雄心壯志,卻不得一遂報國之願。以物比人,怎不引起詩人無限感慨呢!北望故鄉難歸,南渡又遭排擠,孤獨的遊子看著空自佩戴的寶刀,一遍遍地拍打著欄杆,“無人會,登臨意”,這是對山河破碎的悲哀,對壯志成空的悲哀:歲月無情流去,這種悲哀更顯休目驚心。然而,即使詞人在寫他的孤獨和悲哀,寫他的痛苦和眼淚,我們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許、絕不甘沉沒的心靈。辛棄疾表面上常常領略著山水田園風光的恬靜之趣,但心靈深處卻不停地湧起波瀾,令他常常不能自己,時而為一生的理想所激動,時而也因現實的無奈而悲憤,時而又作曠達之想,強自寬慰。辛詞就在這種矛盾的交織和碰撞中形成了它特有的豪壯蒼涼、雄奇沉鬱的風格。瞭解了辛當時的境遇再來讀他的這首詞,讓人在千百年後還能感受到這種發自肺腑的英雄的慨嘆!

    二、婉約含蓄中顯赤子丹心

    都說辛詞豪壯,但他的婉約細膩也一樣搜長。他的《菩薩蠻》:“青山欲共高人語,聯翩萬馬無數。煙雨卻低迴,望來終不來。人言頭上發,總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鷗,一身都是愁”是一個典型。上片由眺望青山開始引出對知己葉衡的稱讚和對青山的聯想。辛詞的想象總是離不開他渴望報國殺敵的戰場。青山連綿,如縱橫疆場的戰馬無數,能讓他揮戈躍馬,實現多年的夢想。可是煙霧迷濛中,青山隱沒了,一個“終”字寫出了他的盼望之久,含蓄中更隱隱透出了深切失望。下片由望青山轉為挪愉沙鷗。由人愁才發白引出對沙鷗全身白色的嘲解。表面上愁的是沙鷗,但隱約感到鳥愁是虛,人愁是實,作者想用幽默灑脫來強自解愁,但帶著上片隱隱的失望,在他不能自解的痛苦的痴笑中,讓人在淡淡的恍悟中情不自禁地為之落下辛酸的眼淚。

    他的《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常怕花開早,況且落紅無數。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簷蛛網,盡日惹飛絮。”這首詞表面寫充滿哀怨愁情的深閨女子,實際是作者落寞悵惘的內心寫照。辛棄疾南渡十幾年可抗金主張一直未被朝廷採納,如今卻要被調到離抗金前線更遠的湖南,內心失望惆悵可想而知,“作者發洩剛強之氣,不是振臂疾呼,而是“斂雄心,抗高調,變溫婉,成悲涼’,將感慨寄寓於美人香草的具體形象描述當中”,以一女子的身份層層抒寫哀怨落寞悵惘之情,曲折委婉、迴腸蕩氣,用筆極為細膩,在婉約含蓄的外衣之內,有一顆火熱的心在跳動,那是他渴盼國家強盛的一顆耿耿忠心啊!

    三、揮灑縱橫中透真性真情

    辛棄疾不僅沿續了蘇詞雄放闊大的氣勢,而且以其蔑視一切陳規的豪傑氣概、豐富的學養和過人的才華,在詞的領域中“橫絕六合,掃空萬古”,進行極富於個人特色的創造。

    從中唐起,詞一直是以“詩餘”的角色出現,即“作詩之餘偶而為之”。到蘇軾,雖將懷古、遊仙、詠懷幾類題材入詞,但大多是歌酒應酬、迎來送往、贈妓遺詩、留連光景之作,政治鬥爭、社會生活等多隻在蘇軾的詩中出現,而“真正使豪放詞達到“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還待稼軒”。“前人曾說杜甫每飯不忘君,那麼辛棄疾則可說是每飯不忘抗金了。“詞在辛棄疾手中,無論是贈別、祝壽,也無論是酬答唱和,都把民族的災難、抗金的情懷、現實的苦悶·“·注入詞中”。如《水龍吟·渡江天馬南來》,本為友人韓元吉祝壽,卻又批評了投降派,抒發了自己“整頓乾坤”的壯志豪情;如《木蘭花慢·席上送張仲固帥興元》,本是宴別,可又是由懷想劉邦偉業寫起直至現實“胡塵未斷,塞馬空肥”,極盡慷慨悲涼。而他的抒情述志、登山臨水、懷古詠史的詞作,則更加自如地抒發其抗金豪情與感慨。如《永遇樂·千古江山》《南鄉子·何處望神州》《菩薩蠻·鬱孤臺下清江水》《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等。

    詞發展至此,只有到辛的筆下,才將大量的時事、政事、國事、軍事和生活瑣事融為一體,寫入詞中,至此,詞徹底擺脫了“詩餘”地位,辛開拓詞境範圍的功續,在文學史上光照千古。除了內容,在形式上辛詞還呈現出一種極度率真自由的風格。都說蘇軾以詩為詞,辛是以文為詞,在辛的手中,詞的語言變得更加自由奔放,變化無端,他開拓了詞的更為廣闊的天地。在辛詞中,有嚴整的對句,形式整齊,內容相對,音韻和諧,朗朗上口。如“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破陣子》),用簡潔明瞭的語句刻劃出戰鬥迅猛快捷的場景,尤其“的盧~霹靂”還能給人帶來明顯的音響效果,使人如臨其境。也有許多隨手可拾的古書中現成理語,使詞具自然流暢的散文美。如“八百里分庵下炙”(破陣子》)、“生子當如孫仲謀“(《南鄉子)、“莫射南山虎,直覓富民侯”(《水調歌頭》)。還有夾雜許多語氣助詞的文言句式,如“意倦須還,身閒)貴早,豈為苑羹妒膾哉?”(《沁園春·帶湖新居將成》),意即厭倦了官場就應急流勇退。難道是因為家鄉味美的妒魚和純菜羹而棄官還鄉嗎?用了“豈為。?,哉”的反問句式加強了“不是”的語氣,強調了退隱之因是“倦”和“早”。他用形式不拘的語言形式,有對話、問答乃至呼喝,如“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南鄉子》),自問自答,即引出懸念又自己強化了答案。又如“杯,汝來前!老子今朝,點檢形骸”。(沁園春》),起始就以“汝”呼杯,責怪酒杯緊隨自己,自稱“老子,’(老夫),將酒杯人格化,用對話的形式讓它和自己上演了一出喜劇,使全詞富有諧趣,成為辛詞中很獨特的一種型別。在辛詞中,還有大量俗語、口語也揉入詞中,如“些底事,誤人那。不成真個不思家”。(《鷓鴣天》)、“七十古來稀,人人都道,不是陰功怎生到?”(《感皇恩》)、《消平樂村居》全詞等,純粹的口語,自然清新、樸素活潑。

    這種內容和形式上的自由率真,究其原因,首先因為辛是在金人統治下的北方長大,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規蹈矩的傳統文化教育,作事行文都較為奔放自由。其次他不是以一個文人來給自己定位,而是作為一名武將或是政治軍事家,在他的詞作中沒有那種文人難以擺脫的媚俗之風;再次辛棄疾不是“為賦新詞強說愁”,而只是用語言表達自己最真實的心緒和狀態,因此辛詞在內容和形式顯得更加自由奔放,無拘無束;最後是因為辛棄疾始終把他個人施展才華的渴望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地融合在一起,他的情緒的感染力也因此被充分擴大了,他詞中的歡喜、哀愁、憤怒等種種情緒才更加強烈,更能打動人心。這樣,辛將豪放一詞的創作風格發展到了一個極致,“前人固無可企及,後人接踵亦無復達到其高峰”。

    辛棄疾的詞,是發自英雄心靈深處最真切的吶喊,穿過千年的時空,至今依然強烈地震撼著每個讀者的心靈。這種永遠不忘民族國家、永遠不能在平庸中度過人生的英雄本色,伴隨了辛棄疾的一生,也始終閃耀在他的詞中。辛棄疾雖然最終沒有實現他的英雄之夢,但他慷慨激昂的呼號和悲歌卻在後人的心中塑造了一個永遠不朽的英雄形象,並以此感染和激勵著一代代的後來人!當然辛詞中也有許多的弊端,比如用典繁複,在格律上不甚在意,豪放中帶有粗放之疑,不過也無損其詞作所散發出的高尚愛國情操及人格魅力,也許這就是讀辛詞給我的最大的震撼,吾輩當共勉之!

  • 8 # 申卜元

    宋代詞人、辛棄疾 【清平樂.村居】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蠻音

    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

    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辛棄疾的這首詞主要風格:呈現出

    一種安逸溫馨的田園山村的美好生活,

    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聲有色的農村

    風俗畫。

    此詞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

    和美好生活的畫面。藉此表現人情之

    美和生活之趣。作者把這家老小的不

    同面貌和情態,以及他們的美好農家

    生活描寫的維妙維肖,活靈活現,具

    有濃厚的山居生活氣息,表現出來作

    者對農村和平寧靜生活的喜愛。

    辛棄疾的這首詞具有濃厚的農村生活

    氣息,字裡行間處處洋溢著作者對山

    居生活的喜悅之情,客觀上反映了作

    者對當時黑暗官場生活的憎惡!

  • 9 # 夢之芬芳麗

    《清平樂•村居》是宋代著名詞人辛棄疾所作,辛棄疾在中國詞史上的地位很高。

    強烈的愛國主義和戰鬥精神是辛棄疾詩詞的基本思想個美容。他的詩詞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藝術風格多樣,其獨特的詞作風被稱為“稼軒體”。在文學上,他與蘇軾齊名,並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清平樂•村居》原文如下:

    茅簷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

    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亡賴,

    溪透臥剝蓮蓬。

    《清平樂•村居》的風格清新淡雅,富於詩情畫意,給我們展現了一幅悠然自得平靜安寧的鄉村生活畫卷,這也是辛棄疾內心所期待的畫卷——老有所養,壯有所為,幼有所樂。

    辛棄疾從政做官,一心為國為民。他一生堅決抵抗金國,與當權者的主張相悖時,他沒有違背自己愛國愛民的心,寧願放棄自己的政治生涯,不與當權者同流合汙。寧肯不被重用閒居鄉村,不違背內心的道義。辛棄疾是官員裡的一股清流,更是百姓心中的英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影視劇中,有哪些經典的白髮美男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