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史宴
-
2 # 北洋海軍炮手
被吹上天的三段擊沒什麼特別之處,因為火槍輪換射擊是火繩槍時代各國的金科玉律,並不是誰獨創,也沒有人對此擁有專利。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在當時火槍步兵壓制騎兵是常事,即便是使用射程近、威力低的火門槍的明軍,也往往可以壓制無甲的蒙古騎兵。但是,在同時代歐洲已經大規模使用火繩槍,並且開始逐步淘汰鎧甲的時候,明軍的火門槍卻無法對八旗部隊取得優勢。
很多人有一種誤解,認為八旗兵騎射無雙。但是根據明末清初戰爭的記載,八旗部隊是以重步兵起家。八旗重步兵往往身披多層重甲,在衝鋒的時候明軍的火門槍和弓箭無法擊破重步兵的鎧甲,而當時重步兵裝備的複合弓卻可以精確射殺明軍。即便是明軍組成車營也無濟於事,車營僅僅針對防禦蒙古騎兵的衝擊時候可以起到作用,但是重步兵卻可以憑藉優良的防護衝入車營,不僅可以用肉搏戰殺傷明軍,還可以搬開車營的拒馬和戰車為大部隊衝鋒掃清障礙。而且,在八旗部隊組建重炮部隊後,車營在重炮的打擊下灰飛煙滅,也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再一點,八旗其實很重視火器,努爾哈齊就利用繳獲的明軍火器(多是火門槍以及小型佛郎機)裝備部隊,不過當時並沒有獨立成軍,而是分散在擺牙喇兵當中。到了皇太極時期不僅繳獲明軍紅衣大炮,並且自身也積極仿製,大量裝備後就組建了自己的重炮部隊。八旗重炮部隊不僅摧毀了明軍的車營,還在松錦大戰時候成功壓制了明軍炮兵。明朝官員曾經記載八旗在很遠的距離放空槍,誘使明軍發動衝鋒,結果到了近距離用火槍密集射擊,明軍衝鋒陣型被打亂,導致明軍最終被消滅。可見在火器運用上,八旗並不弱於明軍。
而且,明軍序列中也有使用日本火器戰術的部隊,由援朝戰爭中的降倭組成,雖然這支降倭部隊面對八旗的時候曾經取得戰術上的勝利,但是最終還是同明軍一道被八旗消滅,這進一步說明有限的效仿他人的戰術並不能決定最終的戰略走向。
不過,清軍最終大規模使用騎兵是在入關之後的事了。清軍入關後火器大規模普及,鳥槍和紅衣大炮、西洋輕型野戰炮大規模取代了火門槍和佛郎機,清軍步兵也因此演變成了全火器步兵,同時清軍的戰術也轉換成了大規模使用火器的九進十連環陣。這種陣型除了中間的火槍和火炮之外,還在兩翼佈置了大量的騎兵來承擔保護側翼、迂迴包抄以及追擊敵軍的任務。不過即便如此,騎兵除了弓箭和馬刀、長矛這種傳統騎兵武器外,還要再背上火槍以及火藥和彈丸。
-
3 # null156312920
不行,武田赤備最多時也不超三千人馬(日本缺馬,在戰國時尤缺戰馬)。所以織田信長可一戰破之。八旗軍則明顯強於武田軍,並且明軍裝備的手銃,三眼銃等則弱於織田軍的仿葡制火繩槍,明軍強在炮上,裝備有紅夷炮,佛郎機,虎蹲炮,將軍炮等等,威力大,射程遠,但射速慢,野戰中限制大,不易抵抗騎兵快速進攻。明朝在戚繼光建立車營時就有了類似織田信長"三段擊"的疊射,由於武器效能上的原因,明軍可在北韓痛擊倭寇,卻打不贏八旗。當然如果明軍裝備十萬支火繩槍,歷史可能改寫,但那火繩槍的價格!唉,太貴了。
-
4 # 真武衚衕16號
比如薩爾滸之戰,戰役本身勝負就不是武器所能決定的,還有其他很多因素造成明軍潰敗,同樣的幾個人比如劉鋌,李如柏,他們都參加過抗日援朝,打小日本可以說是碾壓似的,杜松,馬林也是和蒙古常年交戰的悍將,可他們還是敗給努爾哈赤,那是因為滿清戰鬥力可是要強的多的多了,可以說是當時亞洲最強騎兵團了。戰略戰術清軍主將制定的非常正確,集中優勢兵力分而擊之,而且當時心態也不同,清軍是保衛家園,三軍用命求死而生。明軍卻都是趕鴨子上架硬著頭皮倉促遠征。還有總指揮主將楊鎬的瞎指揮發分兵而進,還有士兵的軍事素質,據記載見到騎兵突擊,還沒等到騎兵進入射程一次齊射就沒了,毫無統一鎮定的指揮和執行力,等等,這些情況分析不用打就勝負已分了,所以說武器不論好壞還是要人來使,關鍵是人。
-
5 # 遼寧資深球迷二代
企圖用火槍和其他火器對抗騎兵,明朝也嘗試過,最終的結果那叫一個慘!這就是不得不提到的永定門之戰。
公元1629年11月,正在河北固安一線進行劫掠的皇太極,在得知袁崇煥被定罪入獄,屬下祖大壽更驚慌失措的帶領上萬關寧軍逃往山海關。敏銳的皇太極意識到了明軍在北京城的內外力量已經出現了空虛,便再一次率軍兵鋒直指北京城。在北京城外為全殲趕來增援的明軍副將申甫率領的7000明軍之後,永定門之戰打響。
簡單的來講,在外軍“謝絕進城”的模式下,明軍在永定門數里之外駐紮著四萬明軍,作為北京城外圍重要的防守力量。而為了阻擊接下來可能發生的來自後金軍隊的進攻,這四萬明軍也做好了充足的防禦準備,除了擺好陣式羅列各種火器之外,更在自己的外圍豎起了木柵欄,以防被後金騎兵軍隊的衝鋒。而如同此前遼東戰場一樣,要想進攻城池首先就要解決城外的軍隊,重新殺到京城下的皇太極再一次率領軍隊向永定門外的這四萬明軍發起進攻。
論人數,有著四萬人的龐大規模;論武器裝備,這支明軍不但配備了規模龐大的騎兵(稍後再談),更配備了數量充足的火器(清史資料中也有所記載);論防護,早就駐紮在這裡的明軍已經準備好了壕溝和木柵欄,那接下來的結果呢?
1、一天之內四萬明軍全軍覆沒,雙方的史料中都沒記載有過明軍的傷亡情況,但大部被殲滅肯定是事實。
2、參加指揮的四個總兵,滿桂陣亡孫祖壽陣亡,麻登雲和黑雲龍被俘,主帥團隊全滅。
3、後金在此戰中繳獲馬匹6000匹,這還沒算被擊斃的馬匹,按照以往的明清作戰,明軍崩潰後最有可能突圍成功的就是騎兵,畢竟速度在那裡擺著,然而永定門之戰,光是戰馬就損失這麼多,也間接推斷了這四萬明軍肯定是傷亡殆盡。
而後金方面的損失是多少?按照《清太宗實錄》所記載,“敵軍矢石鳥槍如雨,我軍無一傷者”。顯然這是吹牛一般的胡說,四萬人就算赤手空拳也不可能讓後金存在零傷亡,清朝的史料顯然再一次規避了傷亡的敏感數字(這是歷來特色),但後金的損失遠低於明朝,這個結果肯定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明朝能不能用長篠之戰的防守方式來抵擋後金的進攻,答案也是顯而易見的。
事實上長篠之戰雖然是日本歷史上的經典戰役,但防守方織田信長家族能夠取勝,依靠的也不是什麼獨特的戰術,而是自己的實力本來就遠強於對手。
這一戰雖然被很多人吹噓成火槍破騎兵,但實際上處於進攻方的武田家族,拿到戰場上的撐死也就是3000騎兵左右,幾乎還都是屬於機動轉移的騎馬步兵,換言之整個戰役中,武田家族基本保持期步兵衝鋒。
更致命的是,明明自己處於進攻方,但武田家族卻處於兵力不足的地位,整個戰場的參戰兵力大概也就在15000人,兵力方面遠少於防守一方。即便如此在先後五次衝鋒當中,武田家族的軍隊還是多次衝破了織田擺下的3000只火槍+木柵欄防線,最終還是依靠步兵的肉搏,才將武田的軍隊重新趕出陣地。
沒辦法,那個時候的火繩槍效能實在太過於有限,實戰條件下一分鐘能開一槍已然不錯,3000只火槍要分配到不同的方向,每個方向為了保持火力的延續還要分隊開火射擊,即三段擊。一次齊射能打出一二百槍都算多,以當時火槍的精準程度別說一二百槍,就是3000只火槍齊射,能打倒百八十個人,都算效能好!
這種戰術,可打不倒武裝到牙齒,並且有著數萬規模的後金軍隊!
-
6 # 上將噯福斯
不行,絕對不行。
織田信長的打敗武田騎兵。一靠火槍隊,二靠木柵欄。在己方陣地設立木柵欄,掩護火槍手設計,阻止武田騎兵前進。這並不是什麼稀奇的戰術。
明軍也有類似的戰術。那就是車營。用各類戰車做掩護,火槍手,火炮手,槍炮齊發。比織田信長還要高明。照樣打不過清兵。為什麼?
因為,清軍有大炮。武田騎兵隊,沒有大炮這樣的重火力,只能靠騎兵衝擊,導致了重大傷亡。清軍裝備了先進的紅衣大炮,面對明軍車營,清軍往往先用重炮轟擊,造成明軍重大傷亡。再派出重灌步兵,推著厚重的盾車前進,一直到明軍陣前,搬開車營的戰車。然後騎兵衝擊,這時,明軍就崩潰了。
所以說,在國力恢復之前,在軍隊戰鬥力恢復之前,憑堅城,用大炮,是最正確的策略和戰術。等到打過幾次勝仗,軍隊得到鍛鍊,信心士氣恢復,才能逐步開展野戰。
-
7 # 深度工場
織田信長組織了防止戰馬衝突的木柵欄,還集結了3萬軍隊,有火繩槍部隊,弓箭部隊和步騎兵部隊。而武田家的軍隊是1.5萬人,騎兵大約為6千人。我們以薩爾滸戰役為例子,明軍的工事比織田信長要起碼高了2個檔次。
在尚間崖,明軍馬林部隊,設立了3處大營,在大營外,挖掘三道塹壕,同時還設立了木柵欄。壕溝附近,排列著大炮,在後面則是騎兵,火槍兵,還有白刃戰步兵。同時,還設立了車陣,使用裝備火箭大炮的車營進行防護。
說起來檔次比織田信長的陣地設定,高明太多。八旗軍以500名步兵在盾車防護下,就整體破壞了明軍的木柵欄在內的各種障礙,其他500人搶先發動衝鋒射殺明軍,在後續八旗軍增援下,明軍5000人全滅。
隨後,八旗軍開始進攻明軍第2座大營,明軍佛郎機,將軍炮,一窩蜂和鳥槍一起發射。1萬八旗軍則全然不顧的發動衝鋒,從正面和後側形成突破。明軍幾乎全部戰死,“死者彌山谷,血流尚間崖下,水為之赤。”僅僅數人逃生。最後,八旗軍以重甲步兵,輕甲弓手攻擊明軍第3座大營。
明軍“奮呼衝擊,膽氣彌厲”拼命戰鬥。很快,八旗軍的複合弓壓制住了明軍,明軍主將潘宗顏,渾身箭洞,骨頭都被射得酥爛,當時記載“骨糜肢爛”。其他明軍5000人也全部死於箭陣。
要說當時日本和女真的實力,李如梅警告說:賊精兵七千,而帶甲者三千;此賊七千,足當倭奴十萬。西北雖有韃子,皆不如此賊,須勿忽。也就是說,明軍將領認為,7千八旗軍足以頂10萬日軍,甚至比蒙古軍更厲害。
-
8 # 陶短房
長筱合戰中織田-德川聯軍能夠用火槍擊敗武田騎兵是有特定條件的。
首先,織田-德川聯軍總數多達3.8萬(德川八千,織田三萬),而武田軍僅約1.5萬,武田方事先偵查不充分,未料及織田全軍赴援,仍按照以前兩次武田-德川戰爭的經驗認為自己兵力佔優或至少不佔劣勢,實戰中遭到對方壓倒性兵力優勢的碾壓,戰爭勝敗其實並無懸念,火槍戰術的成功只是讓武田方傷亡更大(上陣的三大家臣全部戰死,全軍傷亡逃散一萬多人,武田勝賴撤到本方地盤時身邊只剩幾十人,武田家世代相傳的御旗與楯無鎧丟失,有形和無形損失不可勝計),織田-德川方傷亡更小(一般認為傷亡數是武田方一半不到)。
其次,織田-德川方採用了比較巧妙的戰術,迫使原本圍城打援的武田軍迫於後顧之憂不得不解圍應戰,進入不利於自己、有利於織田-德川方的狹長谷底決戰,而這個決戰戰場因為是織田-德川方選定的既設戰場,後者可以充分利用地形地物並進行野戰築壘,具體說就是戰場狹長不便武田方利用馬力打擅長的兩翼包抄、正面狹小有利火力阻擊,以及織田-德川預設的三道柵欄迫使武田馬步隊不得不花費時間敵前清障,讓自己更多暴露在對方火力下。
第三,武田方是戰國諸侯中相對不重視槍炮的,且完全未料到織田方會砸鍋賣鐵地集中數千挺鐵炮(後來規模更大的合戰也未必在一方集中如此數量),因此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事實上日本戰國時的鐵炮技術並不成熟,如果擺開陣勢在開闊戰場上對決,發揮的作用是有限的,武田方的“鐵騎”雖然其實也沒有小說裡那麼大的威力,而更多是一種“騎馬步兵”,但在那個時代還並不能說就打不過鐵炮隊——事實上在同時代前後發生的大多數野戰戰役中,騎兵甚至步兵隊在對抗鐵炮時的戰績都不錯。
從壬辰戰爭可知,明炮強於日,但槍不如,而八旗的步、騎兵都要勝過同時代日本戰國諸侯武裝一籌,以弱於日本諸侯的火槍隊去迎戰強於日本諸侯的步騎兵,除非能在比長筱合戰更有利於自己的戰場條件下對決,否則勝算未必很大。
-
9 # 無月文化館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長蓧之戰長蓧之戰是日本戰國曆史上一場著名的戰役,此戰宣告了甲斐武田氏的滅亡。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長蓧之戰就是織田軍躲在柵欄後,武田的赤備隊呼嘯而來,噼裡啪啦迎面一陣火炮聲後,武田就敗了。感覺就是肉體堵槍眼的一場自殺式戰鬥。
看多了之後,無月對這場長蓧之戰就產生了疑惑。因為日本戰國時的鐵炮威力並不是很大,鐵炮更多的作用是殺傷士兵而不是殺死士兵,鐵炮鳴放時的響聲可以在戰場上起到很大的震懾效果。因此,加入武田的騎兵大隊快速襲來,織田的鐵炮隊真的能在柵欄外就將武田大軍全部消滅和擊潰嗎?
帶著這個疑問我找了很多資料,後來有一種關於“長蓧之戰”的不同描述,讓我比較信服,在此做一個轉述,和大家共同探討一下。
真實的長蓧之戰
1575年5月21日武田軍從6點開戰至下午2點間,綜合《信長公記》及《長筱日記》的記載,總共有五波攻勢,第1波為山縣昌景,第2波為武田信廉,第3 波為小幡信貞,第4波為武田信豐,第5波為馬場信房。武田軍並非所有部隊都是騎馬隊,戰術應用為步兵先前進,待敵陣出現空隙才運用騎兵突擊。
武田軍第1波攻勢被防馬欄欄阻下來後就遭受鐵炮的洗禮,損傷相當多,然而隨時間流逝,鐵炮攻擊火力不再,因此防馬欄間成為白兵戰。
武田軍第2波攻勢沒有像第1波那麼積極,聯軍數度主動跳出防馬欄與武田軍作戰,但皆被擊退,而信廉追擊至第2道防馬欄被擊退。
武田軍攻勢逐漸猛烈,投入赤備隊,據《信長公記》及《長筱日記》記載,第3波攻擊就衝破第3道防馬欄,直逼信長本陣,然而指揮第3波的主將--小幡信貞戰死(此處為誤記,實際上小幡信貞一直活到1592年,陣亡者為其父),《信長公記》寫到是由鐵炮隊亂槍打死。隨後武田軍派出第4波突擊,朝第3波的縫隙進行突破,《信長公記》提到調動信長本陣的步兵防衛,辛苦的激戰終於擊退第4波。
第5波馬場信房隊早在第3波攻擊時就迂迴繞到聯軍的左翼去了,而後進入欄內突擊佐久間隊,羽柴隊、瀧川隊馬上調動向馬場信房隊攻擊。武田軍終於呈現劣勢敗退,織田德川聯軍開始追擊。
此戰聯軍斬獲武田軍的首級高達7000~12000顆不等,但依照《信長公記》所述武田軍的傷亡主要是在落敗後遭到追擊而落水或迷失在山中。
此戰織田德川聯軍共有兵力38000人,而武田軍只有15000人(在圍攻長篠城的過程中應該還有損失)。
騎兵的優勢在於以凌厲的攻勢將敵陣衝散,從而一舉擊潰敵軍。而織田德川聯軍的鐵炮和柵欄阻擋了武田赤備的攻勢,使騎兵失去了衝鋒的效果,這和中國古代戰場上的拒馬具有相得益彰的效果。此後,本來就人數佔優的織田德川聯軍擊敗武田軍就不足為奇來。
因此,無月覺得這個版本的“長蓧之戰”可信度相對比較高。
八旗軍這個就簡單說幾句吧。
無月的觀點是沒啥效果。因為事實上八旗兵並不只是善於野戰,八旗兵也並不都是騎兵,很多時候,他們都是在攻城,而明朝是在防守。所以,用柵欄加鐵炮的戰術對付八旗兵,感覺沒什麼效果。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
10 # 指尖看日本
長筱合戰的成功有非常多的因素,能成功不僅僅是因為火槍,所以如果要明朝採用火槍破除八旗軍的話,也是需要這樣的條件。
長筱合戰的勝因有哪些呢?
1、織田軍鐵炮多鐵炮就是日本火槍的稱呼,當時織田信長集結了三千挺鐵炮投入了正面戰場,加上酒井忠次帶去偷襲鳶巢山的信長從馬廻眾裡抽調的五百挺鐵炮以及德川軍本身擁有的鐵炮數量,織田·德川聯軍的鐵炮數量有可能達到將近四千挺,幾乎是參加長筱合戰的武田軍數量的一半了。
2、武田勝賴輕敵當時長筱城守軍不過數百,武田軍人數達一萬五千人左右,武田勝賴之所以不強攻下長筱城,就是為了吸引織田·德川聯軍出來野戰。
武田勝賴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呢?主要是因為在長筱合戰前兩年,武田軍對德川家進行侵攻的時候,德川家幾乎都是保持著守勢,絕對不出城迎戰,而織田軍對德川家的救援也十分有限。武田勝賴為了消耗德川軍的有生力量,就想要圍點打援,逼迫德川家康來援。
但是,武田勝賴的戰略眼光實在太差了,這一年織田家的局面已經比之前幾年好太多了,淺井、朝倉家滅亡,室町幕府滅亡,長島一向一揆被殲滅,越前一揆被控制,京畿的反信長勢力也被討伐。前幾年之所以救援力度有限,是因為各地都在打仗,這一年織田信長已經完全有條件從各地抽調部隊來抽你了。
3、奇襲武田軍後方按第二條所述,武田勝賴大意輕敵,得知織田·德川聯軍出城後,還得意洋洋地朝著敵人進軍,以為德川家康中計了。
結果,武田軍進軍後,鳶巢山和長筱城被酒井忠次的奇襲隊偷襲,武田軍陷入被前後夾擊的境地。在這個時候,武田勝賴只能趁織田軍的奇襲隊沒有趕到戰場前,先對正面的敵人發起攻擊,這也是為什麼長筱合戰明明在戰場上有優勢的武田軍是進攻一方的緣故。
4、戰場地形現在很多人都知道織田信長為了抵禦武田軍的進攻,在戰場上修築了很多馬防柵。這些馬防柵其實就是戰國時代的一些小型城砦的城牆,也就是說,武田軍對織田·德川聯軍的進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變成了攻城戰,攻城戰吃虧的始終是攻城的一方。
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馬防柵前其實是有一條叫“連吾川”的小河的,也就是說,即便武田軍要“攻城”,想碰到馬防柵還必須先過河。在過河途中,聯軍的這些鐵炮就發揮了威力,直接把武田軍幹趴了。
-
11 # 薩沙
長篠之戰由於勝利一方是織田和德川,在江戶時代由德川幕府修改了歷史。
德川幕府的歷史記載,武田家的騎兵被防馬欄攔截,隨後遭遇了火槍隊的三段射擊,由此慘敗。
其實,真實的長篠之戰不是這樣。
只說幾點。第一,武田家的騎兵主要是騎馬機動,下馬作戰。
日本戰國時期的戰馬,都是非常矮小的日本馬。
這種馬的力量弱,速度慢,不適合作為衝鋒的戰馬,只適合運輸後勤物資和平時機動運輸。
事實上,武田的騎兵主要是透過騎馬高速行軍,遭遇敵人以後立即下馬進行傳統的步兵肉搏作戰,這也是武士擅長的方面。
誠然,長篠之戰存在騎兵的衝鋒,但沒有超過幾百人的規模,通常只有一二百人而已。
主要仍然還是步兵的廝殺。
而火槍對於速度較慢的步兵,具有很強的殺傷力,對騎兵則比較困難,因為火槍裝彈速度很慢。
第二,武田家的騎兵並不多。
以往吹噓武田家兵力3萬,其中至少1到2萬是騎兵。
事實上,武田總兵力不過1萬5000人,估計騎兵不超過3000人,甚至只有1000多人,還不如織田聯軍的騎兵數量多。
這主要是武田的地盤都不是戰馬的產地。
而當時武士需要自己配備武器裝備和馬匹。
以武士的經濟實力來說,只有上層高階武士才能平時在家養戰馬,普通武士和底層武士是絕對養不起的。
相反,織田聯軍卻真的有3000杆火槍,還有防馬欄的幫助。
所以,相對武田家所謂的騎兵,火槍兵有絕對的優勢。
第三,防馬欄其實是野戰防禦工事。
電影上防馬欄只是一道柵欄,實際則不是如此。
織田聯軍不僅僅修建了防馬欄,還包括壕溝、土牆等等野戰工事。
武田進攻之前,正巧連續大雨,戰場泥濘不堪,對於進攻一方極為不利。
此戰,武田軍隊其實是在進攻敵人的野戰防禦工事,絕非一道柵欄而已。
第四,武田家失敗是必然。
3萬多對1萬5000,織田聯軍實力佔優絕對優勢,而且又是戰鬥力強悍,裝備精良的精兵。
這種情況下,兵力還不到敵人一半的武田家竟然主動進攻,反而織田聯軍進行防禦。
在當時野戰條件下,修築大量防馬欄,裝備大量火槍的織田聯軍,實力具有壓倒性的優勢。
此次勝利,完全是單純的實力碾壓的結果。
-
12 # 超級兔子15
橫向對比豬明王朝是歷代大一統王朝裡外患最弱的局面,一個常年四分五裂的蒙古,只在也先與達延汗兩代人短暫統一,然後是野豬皮之前同樣四分五裂的東北,最後是三百年沒有強大勢力的新疆與西藏。然而就這麼大好局面下,豬明卻是歷代大一統王朝裡內部崩潰前棄地第一多,沒有之一,北韓東北,外東北奴兒干都司,長城外內蒙,新疆哈密,西藏青海,緬北越南全都是主動放棄。縱向對比同時期全世界所有主要勢力,包括西歐,毛子,土雞,波斯,莫臥爾,都在擴張,只有豬明一個內部沒有大亂卻不斷萎縮,還有一群書呆子美其名曰不割地,笑死人。
豬明前期各個領域都可以說領先世界,然而掛機二百年無所作為,後期各方面都落後,文化不如文藝復興的意呆利,軍制不如古斯塔夫的瑞典,集權不如英法,航海不如兩牙,貿易不如荷蘭,結果是全世界小冰河,只有豬明一個把自己玩掛了,應對災變能力還不如同樣遇到小冰河的毛子,大波波與土雞。豬明最後幾十年沒有拿出哪怕一個有用的政策應對危機,然後今天一群智障還在吹豬明猶如掛機一般無能的內閣體制,笑死人。
吹得神乎其神的豬明火器更是個人類歷史上的大笑話,全世界擁有火器的部隊都在毆打蠻子的時代,只有豬明被蠻子毆打,毛子依靠一些粗製濫造的火器反推遊牧的同時期,擁有所謂精銳火器的豬明被漁獵遊牧們打的只能龜縮長城,更是創造了火器軍隊被農民軍打進首都的奇蹟。然後今天一群鍵盤俠整天大明天下無敵,笑死人。
豬明財政也是個奇葩,統治億萬子民,歲入不過五百萬兩白銀,同時期法華人口1700萬,歲入折白銀六百多萬兩。三餉加起來不過兩千萬兩就把國家壓垮,為什麼呢?因為國家被書呆子們綁架,只知道欺負農民,既得利益者全部免稅,江南一片所謂的資本主義萌芽,中原西北餓殍千里流民遍地,一邊餓死人一邊不收稅給豬都能萌芽,笑死人。
豬明末年更是造就最壞社會風氣,一眼過去滿朝都“君子”,朝廷全“聖賢”,一個個和皇帝吵架來勁,真的國難當頭全跪迎新主子。豬明王朝更是培養了人類歷史最強漢奸團,兩年半從山海關打到廣州,比三百年後擁有大炮卡車的某黨還快一年,同時精準屠殺自己全部能人,豬明末年的有能力者只有兩個下場,被自己人害死或者投降滿清,看不到李鴻章曾國藩之流,碩大的王朝最後只能靠一個土匪李定國一個海盜鄭成功支撐,體制內那群滿口正氣的大人們呢?不是已經被搞死了就是在對面跪舔滿清呢,就這個最不要臉的時代還吹噓最有骨氣的王朝?呵呵,笑死人。
就這麼一個二百年無所作為,糟蹋光中華千年優勢,敗壞民族風氣,棄地千萬裡的王朝,一群智障天天吹,我只能微微一笑,呵呵。
回覆列表
明朝並不是沒有使用這種辦法去對付八旗軍,但八旗不是武田氏,八旗比武田強多了,所以明朝用火器來對付八旗的辦法不頂用。
織田信長的所謂三段擊並不稀奇,明初,沐英在平定雲南的戰鬥中,面對元軍的象兵,已經發明瞭三段擊,士兵輪流射擊;到了明朝中後期,戚繼光在對抗倭寇的戰爭中甚至發明的六段擊,這些都遠勝於織田信長的水平,而且織田信長得到三段擊是否真實存在,史料上還有存疑的地方。
織田信長的另一個法寶就是樹立柵欄,抵禦騎兵衝擊,同時使用鐵炮,延長鐵炮的使用時間。這一點明軍也更早的使用了,戚繼光調任北方後設立的車營,就是用戰車抵擋蒙古騎兵的衝突,留給車陣內步兵放箭和發射火銃的時間,在對蒙古的戰爭中效果也十分明顯,後來孫承宗在對滿清的戰爭中照樣模仿戚繼光建立了車營,掩護弓箭手和火銃手。
但滿清可比武田氏強多了。首先,武田氏的馬就不行,跟驢子似的,滿清的馬則是蒙古的馬種,雖然個頭也不大,但比日本馬畢竟強多了;武田氏的當主武田勝賴有勇無謀,打仗偏重於恃勇衝鋒,滿清的奴兒哈赤、皇太極等皆奸狡如狐,猛惡如狼,可謂有勇有謀,難纏至極;武田氏以騎兵為主,雖也有鐵炮、足輕,但完全沒有形成協同作戰,滿清則透過收編蒙古八旗和漢八旗,實現了步兵、騎兵、炮兵協同作戰,是當時東亞最強大的武裝集團,不但是明軍,蒙古、北韓也都是打一仗敗一仗,簡直所向無敵,這都不算武田氏可以比的,比武田氏是在強得太多。
而明朝隨著政治腐敗,後期還出現了欠餉嚴重、兵無戰心,野戰中一觸即潰的情況,火器製造也因為工部的腐敗而不過關,開槍容易傷著自己,很多士兵拒絕使用,加上明軍精銳部隊在與滿清最初的薩爾滸等幾戰中被殲滅殆盡,後來的部隊差遠了,自然不是滿清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