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子彈劃過的青春377

    《四庫全書》全稱《欽定四庫全書》 。是清代乾隆時期編修的大型叢書。由紀昀等360多位高官、學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耗時十三年編成。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據文津閣藏本,共收錄3462種圖書,共計79338卷(相當於《永樂大典》的3.5倍),36000餘冊,約八億字 。

    乾隆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庫全書》,下令分別藏於全國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貯於紫禁城文淵閣、遼寧瀋陽文溯閣、圓明園文源閣、河北承德文津閣珍藏,這就是所謂的“北四閣”。後抄好的三部分貯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和杭州文瀾閣珍藏,這就是所謂的“南三閣”。

    《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對中國古典文化進行了一次最系統、最全面的總結,呈現出了中國古典文化的知識體系。 《四庫全書》可以稱為中華傳統文化最豐富最完備的整合之作。中國文、史、哲、理、工、農、醫,幾乎所有的學科都能夠從中找到源頭和血脈。

  • 2 # 醒世恆言丶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安徽學政朱筠奏請自《永樂大典》中輯錄古代亡佚典籍,弘曆親自批准設定四庫全書館,準備以十年時間,集中大批人力物力纂修一部規模龐大的叢書《四庫全書》。編纂工作從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開始,至五十二年(1787年)《四庫全書》繕寫完畢,歷時十多年。以後又檢查書籍內容,校對錯誤缺漏,並補充一批書籍入四庫,直至五十八年(1793年)編纂工作才全部告竣。它基本上包括了中國曆代的重要著作,分經、史、子、集四部,共收圖書三千四百五十七種,七萬九千零七十卷,包羅宏大,豐富浩瀚,收錄書籍遠遠超過歷史上任何一部官修的大類書,為中國古代思想文化遺產的總彙,使許多有價值的古代典籍得以儲存和流傳下來。但是所謂全書,其實也在毀書,禁燬書籍總數高達2629種。因每種書籍由幾部至十幾部不等,據學者統計,所銷燬的書籍總數至少在10萬部左右。為了鞏固清王朝統治。修改書籍更是不計其數。

    清朝入關後,歷經順治、康熙、雍正三朝勵精圖治,至乾隆中葉已臻全盛,乾隆在武功方面自稱“十全武功”,在文治方面也有頗足道者,那就是親自主持《四庫全書》的編纂。《四庫全書》所以得名,是因為整全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44類,其中包括《論語》、《大學》、《孟子》、《中庸》、《周易》、《周禮》、《禮記》、《詩經》、《孝經》、《尚書》、《春秋》、《爾雅》、《說文解字》、《史記》、《資治通鑑》、《孫子兵法》、《本草綱目》等經典著作。

    (欽定《四庫全書》)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他親自諭令彙集古今群書,“宜及時採集,會送京師,以張千古同文之盛”,“以光冊府,而裨藝林”,做到“四庫七略,益昭美備”。於是,乾隆第二年即決定以《四庫全書》來命名此次盛舉。

    (乾隆)

    乾隆把江南作為搜書的重要區域,尤其對民間的藏書之家極為熱心,如寧波範氏的“天一閣”、嘉興項氏的“Teana閣”等。清朝屢興文字獄,文人動輒得咎,不能不對乾隆此舉抱有看法,而乾隆則“開誠佈公”道:“書中即有忌諱字面,並無妨礙……不過將書譭棄,轉諭其家不必收藏,與藏書之人並無干涉,必不肯因此加罪”。在乾隆的“交心話”之下,徵書得到了很大的進展,民間藏書家進獻甚巨,乾隆並將其表彰,以鼓勵天下臣民積極進獻。

    (天一閣)

    乾隆並下令充分利用官方藏書,特別是從前朝《永樂大典》中,摘錄罕見書籍,並收入和存目了西洋傳教士參與撰述的著作。並組織強大的官方編纂機構,正Quattroporte、副Quattroporte、總閱官、總纂官、總校官等任用有序,互相配合,彙集了當時一大批飽學之士、博學鴻儒,如紀昀、姚鼐、戴震、邵晉涵等人。

    從乾隆三十七年開始,至四十六年冬,《四庫全書》才完成第一部繕寫工作,乾隆並自三十九年起陸續設立“文津閣”(避暑山莊)、文源閣(圓明園)、文淵閣(紫禁城)、文溯閣(盛京)、文宗閣(鎮江)、文匯閣(揚州)、文瀾閣(杭州),每閣存放一部《四庫全書》,以昭人文之盛。

    四庫全書共收錄書籍3488種,存目更高達6783種,其中對於散佚、殘損等書多有補獲,失而復得。但之所以說《四庫全書》“寓禁於征”,是因為在徵集編纂過程中,統治者對於不利於自己統治的書籍採取了銷燬、刪改等手段,未能呈現某些古書的原貌。據當時官員的上報統計,禁燬書籍總數高達2629種。因每種書籍由幾部至十幾部不等,據學者統計,所銷燬的書籍總數至少在10萬部左右,這對中國傳統文化古籍無疑是沉重的打擊。

  • 3 # 魚羊讀史

    《四庫全書》全稱《欽定四庫全書》,是清代乾隆時期編修的大型叢書。在清高宗乾隆帝的主持下,由紀昀等360多位高官、學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耗時十三年編成。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據文津閣藏本,共收錄3462種圖書,共計79338卷(相當於《永樂大典》的3.5倍[1] ),36000餘冊,約八億字。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初稿完成,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全部完成。乾隆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庫全書》,下令分別藏於全國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貯於紫禁城文淵閣、遼寧瀋陽文溯閣、圓明園文源閣、河北承德文津閣珍藏,這就是所謂的“北四閣”。後抄好的三部分貯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和杭州文瀾閣珍藏,這就是所謂的“南三閣”。《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對中國古典文化進行了一次最系統、最全面的總結,呈現出了中國古典文化的知識體系。《四庫全書》可以稱為中華傳統文化最豐富最完備的整合之作。中國文、史、哲、理、工、農、醫,幾乎所有的學科都能夠從中找到源頭和血脈。

  • 4 # 墨非699

    《四庫全書》是乾隆皇帝親自組織的中國歷史上一部規模最大的叢書。1772年開始,經十年編成。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據文津閣藏本,該書共收錄古籍3503種、79337卷、裝訂成三萬六千餘冊,儲存了豐富的文獻資料。

    《四庫全書》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按照內容分類分經、史、子、集四部分,部下有類,類下有屬。全書共4部44類66屬。 經部收錄儒家“十三經”及相關著作,包括易類、書類、詩類、禮類、春秋類、孝經類、五經總義類、四書類、樂類、小學類等10個大類,其中禮類又分周禮、儀禮、禮記、三禮總義、通禮、雜禮書6屬,小學類又分訓詁、字書、韻書3屬; 史部收錄史書,包括正史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類、雜史類、別史類、詔令奏議類、傳記類、史鈔類、載記類、時令類、地理類、職官類、政書類、目錄類、史評類等15個大類,其中詔令奏議類又分詔令、奏議2屬,傳記類又分聖賢、名人、總錄、雜錄、別錄5屬,地理類又分宮殿疏、總志、都會郡縣、河渠、邊防、山川、古蹟、雜記、遊記、外記10屬,職官類又分官制、官箴2屬,政書類又分通制、典禮、邦計、軍政、法令、考工6屬,目錄類又分經籍、金石2屬; 子部收錄諸子百家著作和類書,包括儒家類、兵家類、法家類、農家類、醫家類、天文演算法類、術數類、藝術類、譜錄類、雜家類、類書類、小說家類、釋家類、道家類等14大類,其中天文演算法類又分推步、算書2屬,術數類又分數學、佔侯、相宅相墓、占卜、命書相書、陰陽五行、雜技術7屬,藝術類又分書畫、琴譜、篆刻、雜技4屬,譜錄類又分器物、食譜、草木鳥獸蟲魚3屬,雜家類又分雜學、雜考、雜說、雜品、雜纂、雜編6屬,小說家類又分雜事、異聞、瑣語3屬; 集部收錄詩文詞總集和專集等,包括楚辭、別集、總集、詩文評、詞曲等5個大類,其中詞曲類又分詞集、詞選、詞話、詞譜詞韻、南北曲5屬。除了章回小說、戲劇著作之外,以上門類基本上包括了社會上流佈的各種圖書。就著者而言,包括婦女,僧人、道家、宦官、軍人、帝王、外華人等在內的各類人物的著作。

  • 5 # 讀書是福

    《四庫全書》是乾隆皇帝在“文字獄”的背景下親自組織的中國歷史上一部規模最大的叢書。1772年開始,經十年編成。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據文津閣藏本,該書共收錄古籍3503種、79337卷、裝訂成三萬六千餘冊,儲存了豐富的文獻資料,但編纂過程毀書則更多。“四庫”之名,是初唐官方藏書分為經史子集四個書庫,號稱“四部庫書”,或“四庫之書”。經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圖書分類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圖書,故稱“全書”。清代乾隆初年,學者周永年提出“儒藏說”,主張把儒家著作集中在一起,供人借閱。

    《四庫全書》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和珅等 360多位高官、學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費時十三年編成。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共有3500多種書,7.9萬卷,3.6萬冊,約8 億字,基本上囊括了中國古代所有圖書,故稱“全書”。當年,乾隆皇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庫全書》,下令分別藏於全國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貯於紫禁城文淵閣、遼寧瀋陽文溯閣、圓明園文源閣、河北承德文津閣珍藏,這就是所謂的“北四閣”。後抄好的三部分貯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和杭州文瀾閣珍藏,這就是所謂的“南三閣”。

    《四庫全書》共收書3503種,79309卷,存目書籍6793種,93551卷,分裝36000餘冊,約10億(一說約8億字)字,分為經、史、子、集四部,44類66屬。經部分10類:即易、書、詩、禮、春秋、孝經、五經總義、四書、樂、小學;史部分15類: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別史、雜史、詔令奏議、傳記、史鈔、載記、時令、地理、職官、政書、目錄、史評;子部分14類:儒家、兵家、法家、農家、醫家、天文演算法、術數、藝術、譜錄、雜家、類書、小說家、釋家、道家;集部分5類:楚辭、別集、總集、詩文評、詞曲。

  • 6 # 雜談小部落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開始編纂,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初稿完成,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全部完成。

    《四庫全書》全稱《欽定四庫全書》,是清代乾隆時期編修的大型叢書。在清高宗乾隆帝的主持下,由紀昀等360多位高官、學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耗時十三年編成。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據文津閣藏本,共收錄3462種圖書,共計79338卷,36000餘冊 。

    《四庫全書》謄繕七部,分藏於紫禁城內的文淵閣、盛京(今瀋陽)宮內的文溯閣、北京圓明園的文源閣、河北承德避暑山莊的文津閣,此為北四閣,又稱為內廷四閣,僅供皇室閱覽。另三部藏於揚州的文匯閣、鎮江的文宗閣、杭州的文瀾閣,即浙江三閣,又稱南三閣,南三閣允許文人入閣閱覽。中國近代,由於戰亂不斷,七部《四庫全書》中現僅存四套(其中3套完整和1套殘缺)。

    鎮江文宗閣本、揚州文匯閣本在太平天國運動期間被毀。

    圓明園文源閣本在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火燒圓明園時被焚燬。

    故宮文淵閣本原藏北京故宮,後經上海、南京轉運至臺灣,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瀋陽文溯閣本於1922年險些被賣給日本人。1966年10月,因中蘇關係緊張,為保《四庫全書》安全,將文溯閣《四庫全書》秘密從瀋陽運至蘭州,藏於戈壁沙漠中,後藏蘭州甘肅省圖書館。

    避暑山莊文津閣本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這是目前唯一一套原架原函原書儲存的版本。

    杭州文瀾閣本藏書樓於咸豐十一年(1861年)在太平軍第二次攻佔杭州時倒塌,所藏《四庫全書》散落民間;後由藏書家丁氏兄弟收拾、整理、補抄,才搶救回原書的四分之一,於光緒七年(1881年)再度存放入修復後的文瀾閣。文瀾閣本在經歷1915-1923年的乙卯補抄和1923-1925年的癸亥補抄後大體恢復舊觀,現藏杭州浙江省圖書館。

  • 7 # 詩宇末

    《四庫全書》全稱《欽定四庫全書》,是清代乾隆時期編修的大型叢書。在清高宗乾隆帝的主持下,由紀昀等360多位高官、學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耗時十三年編成。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據文津閣藏本,共收錄3462種圖書,共計79338卷(相當於《永樂大典》的3.5倍[1]),36000餘冊,約八億字[2]。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初稿完成,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全部完成。[3]乾隆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庫全書》,下令分別藏於全國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貯於紫禁城文淵閣、遼寧瀋陽文溯閣、圓明園文源閣、河北承德文津閣珍藏,這就是所謂的“北四閣”。後抄好的三部分貯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和杭州文瀾閣珍藏,這就是所謂的“南三閣”。

    《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對中國古典文化進行了一次最系統、最全面的總結,呈現出了中國古典文化的知識體系。[4]《四庫全書》可以稱為中華傳統文化最豐富最完備的整合之作。中國文、史、哲、理、工、農、醫,幾乎所有的學科都能夠從中找到源頭和血脈。

  • 8 # 民粹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安徽學政朱筠提出《永樂大典》的輯佚問題,得到乾隆皇帝的認可,接著便詔令將所輯佚書與“各省所採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諸書”,彙編在一起,名曰《四庫全書》。這樣,由《永樂大典》的輯佚便引出了編纂《四庫全書》的浩大工程,成為編纂《四庫全書》的直接原因。《四庫全書》的編纂過程共分四步:第一步是徵集圖書。徵書工作從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開始,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結束,歷時七年之久。為了表彰進書者,清廷還制定了獎書、題詠、記名等獎勵辦法:“獎書”即凡進書500種以上者,賜《古今圖書整合》一部;進書100種以上者,賜《佩文韻府》一部。“題詠”,即凡進書百種以上者,擇一精醇之本,由乾隆皇帝題詠簡端,以示恩寵。“記名”即在提要中註明採進者或藏書家姓名。在地方政府的大力協助和藏書家的積極響應下,徵書工作進展順利,共徵集圖書12237種,其中江蘇進書4808種,居各省之首;浙江進書4600種,排名第二。私人藏書家馬裕、鮑士恭、範懋柱、汪啟淑等也進書不少。

  • 9 # 愛鏟史的貓

    盛世鴻闊,需要鉅作來彰顯,於是《四庫全書》就應運而生了。這部中華史上最大最全的文化著作,成書於乾隆中期,是乾隆皇帝的文治成績最為亮耀眼的一部分,足以讓他在後世文人學者裡生根。

    乾隆爺想要修一部中華最大的書,於是就有了《四庫全書》

    經過一百年的發展,大清王朝到了乾隆時已經是繁榮穩定,於是乾隆皇帝就有了修書之心。於是以紀昀為首的三百六十位官員學者開始了長達十三年的辛苦整理編撰,用38000人抄寫,最終,這部分為經、史、子、集四部的文學著作在乾隆四十七年初步成書,後又經過十年的矯正,最終成書於乾隆五十七年。《四庫全書》是中國最大最全的文化典籍,在這部浩瀚鉅作裡,醫、文、史、哲、宗教等學科的知識都能找到。全書共八億字,成書後乾隆皇帝命人抄寫七部分藏在全國各地的圖書館裡。

    四庫全書

  • 10 # 呆萌小索隆

    四庫修書之前,出版業高度發達,典籍充分積累,藏書興盛,文獻整理工作全面展開,漢學成為主流學風。在時代學風下,學者們需要閱讀大量藏書,以及許多完整的原著,以徵引材料,考證學術源流。而對於自明末以來進入中國的西學,如何對待,到自覺檢討並總結以引導臣民認識西學,確立西學政策的時候了。在這種形勢下,需要更大規模的行動,來做一次徹底全面的學術文化總結,也必得政府親自出面主持方能完成這個任務。而擁有良好的文化素養和雄才大略的乾隆帝,希冀超邁前人,並且他自己也完全有能力識斷、調理文化。

    《四庫全書》全稱《欽定四庫全書》,是清代乾隆時期編修的大型叢書。在清高宗乾隆帝的主持下,由紀昀等360多位高官、學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耗時十三年編成。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據文津閣藏本,共收錄3462種圖書,共計79338卷(相當於《永樂大典》的3.5倍 ),36000餘冊,約八億字 。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初稿完成,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全部完成。乾隆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庫全書》,下令分別藏於全國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貯於紫禁城文淵閣、遼寧瀋陽文溯閣、圓明園文源閣、河北承德文津閣珍藏,這就是所謂的“北四閣”。後抄好的三部分貯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和杭州文瀾閣珍藏,這就是所謂的“南三閣”。

    《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對中國古典文化進行了一次最系統、最全面的總結,呈現出了中國古典文化的知識體系。《四庫全書》可以稱為中華傳統文化最豐富最完備的整合之作。中國文、史、哲、理、工、農、醫,幾乎所有的學科都能夠從中找到源頭和血脈。

    《四庫全書》儲存了中國曆代大量文獻。所據底本中,有很多是珍貴善本,如宋元刻本或舊抄本;還有不少是已失傳很久的書籍,在修書時重新發現的;也有的是從古書中輯錄出來的佚書,如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的書有385種。《四庫全書》的編纂,無論在古籍整理方法上,還是在輯佚、校勘、目錄學等方面,都給後來的學術界以巨大的影響。《四庫全書》儲存中國曆代不少接近失傳的典籍,並校正典籍中的訛誤脫漏。但修書期間同時抽毀及禁制一些書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水滸傳》中史進的故事有哪些,覺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