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跪射俑
-
2 # 成功始於勤奮9
事實上唐玄宗時期的主要少數民族將領,除了安祿山之外,剩下的都是唐二代甚至唐三代。而且鮮于仲通人家是漢族人,而且是進士出身——人家只是姓氏罕見了點而已。高仙芝這個高句麗人是唐二代,他爹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帶著他從遼東去甘涼從軍,他從小就是在漢人的軍隊中長大的。哥舒翰這個西突厥人是唐三代,他爺爺曾經在長安任職左清道率,他爹幹到安西都護府副都護,人家是從小讀著漢家典籍長大的。而且唐玄宗時期的重要將領有一大堆呢,張孝嵩、張守珪,張忠亮,蕭嵩,郭知運,郭虔瓘,王君渙,王君毚,來曜、杜希望、湯嘉惠、蓋嘉運,李禕、崔希逸,薛訥、王晙、王忠嗣,程千里,皇甫惟明等等,這上面的人裡,多一半都是建過節的大將,隨手拎出一個都是能獨當一面帥才,不僅能克敵,更能安邊。你以為開元盛世武功赫赫真是哥舒翰高仙芝那些人打出來的?呵呵,就高仙芝哥舒翰安祿山這幾塊廢料,扔在開元初年,充其量是這些漢人帥臣們手底下的打手而已。說到底,之所以唐玄宗後期胡人將領越來越多,原因還是在唐玄宗自己身上:一是唐玄宗自己用的舒服,那些漢人將領們有很多是士族出身,底蘊深厚,在朝堂上門生故吏師友袍澤遍佈,政治影響力很高,雖然說國族同一,但是對於皇帝個人來說就不是那麼順心了。而胡人將領歸化來投,在朝廷上毫無根基,只能對皇帝絕對忠誠,鑽營邀寵,曲意媚上。二是漢人將領們,尤其是有一些獨當一面的帥臣們,對於國家邊政有自己的思考,有比較高的政治水平,強調妥善處理與周邊各民族的關係,而不是一味的依仗唐軍戰鬥力蠻橫的鎮壓周邊各民族。而唐玄宗晚年,窮兵黷武,妄求邊功,對於那些老成內斂,羅裡吧嗦的漢人將帥們很不耐煩。而那些胡人將領們卻輕銳好戰,甚至不惜為了迎合皇帝對邊功的愛好故意挑起與周邊民族的矛盾,以此邀寵。三是唐玄宗有意的摧折,唐玄宗作為所謂的雄猜之主,在晚年疑心病越發嚴重,以至於開始對於宗室嚴加防範,對於朝中在皇子之間進行政治投機的門閥和將領進行殘酷的打擊,原本立儲奪嫡是很正常的政治鬥爭,但是唐玄宗卻對此極其反感,大興牢獄。再加上任用李林甫,朝廷政治風氣敗壞,很多正直的漢人將領受到迫害,比較典型的就是皇甫惟明和王忠嗣案。所以,恰恰是因為胡人不如漢人,所以在天寶年間那樣一個政治惡化的時代,大唐軍隊中出現了劣幣驅逐良幣的逆向淘汰,因此到天寶後期才會出現朝堂上將星凋零,胡人掌權的局面。
唐朝雖有使用蕃兵和蕃將的習慣,但初唐和盛唐完全不同。初唐的主要將領都是漢人,既有李靖、李勣、侯君集、李道宗、蘇定方等開國名將,又有王方翼、薛仁貴、王孝傑、裴行儉等後起之秀,唐初的幾個蕃將不是非常主要。唐朝從唐玄宗時代才開始“多用蕃將”。初唐用府兵制,到了武則天時府兵待遇降低,府兵才開始大規模逃亡,加上均田制被破壞,到盛唐玄宗時代,不得不改成募兵制。府兵可大部分全是漢人,當然唐初對外征討會徵召內附蕃人,但這些人類似於僕從國部隊,不算唐軍編制。無論是李靖滅東突厥(630)、李靖征服吐谷渾(635)、侯君集滅高昌(640)、李道宗滅薛延陀(646),還是蘇定方滅西突厥(657)、蘇定方滅百濟(660)、薛仁貴大敗鐵勒(662)、劉仁軌大敗倭國(663)、李勣滅高句麗(668)、王孝傑敗吐蕃收復四鎮(692),都是漢族主帥帶著漢族府兵打出來的戰績。李世民可是誇耀過:“以我府兵一千,可敵胡騎二萬”。 為什麼唐時漢族府兵打仗猛?一是當時尚武,二就是勝利後他們要掠奪戰利品。唐朝軍隊任用很多胡人,但依然有漢本位思想。譬如唐朝用兵,兼用本國兵和外國兵,就稱“漢蕃步騎”。蕃人部隊想要殺戮掠奪,還得等唐軍先搶完之後。從這上可以看出漢族軍人的地位還是高於蕃人的。來原:知乎
-
3 # 長安一輪月
這才是大唐盛世的重要原因,也是自信包容的體現。當然也有無奈的原因。
大唐因為做到了唯才是舉,不問出身,收天下英才而用之,所以才會帝國鼎盛。
另外很重要一點,唐朝皇室李氏本身就是鮮卑化的漢人,是關隴集團的一員。而關隴集團前身是原先在關隴地區的鮮卑軍事集團,所以關隴集團內部不是鮮卑人,就是鮮卑化的漢人,對於民族身份並不是十分看重。
試著分一下外族將領的型別。大致情況分為四種:
1.僱傭兵型,代表李克用,唐朝當時中央朝廷一個能打的兵都沒有,只能僱傭沙陀部隊作戰,早期沙陀部隊拿錢辦事,沒有太大的政治野心,使起來很是順手。
2.歸化型,代表高仙芝,高仙芝除了血緣上屬於高句麗人之外,他從軍生涯,上升軌跡都和一般漢人將領沒有區別,而且他在西域領著漢人部隊打阿拉伯人,基本上就是8世紀國際化的典範代表
3. 羈糜型,代表阿史那思摩。漢朝有幾個內附的匈奴王爺也是這樣,只能採取羈糜統治的辦法讓他們稱臣納貢。
4. 地頭蛇型,代表安祿山。在邊區打仗其實是個技術活,地理不明語言不通都是很有可能吃敗仗的。所以帶兵打仗往往要選取一些地頭蛇領兵。像安祿山這種會說六國語言,通曉邊區風土的人實在是難得的守邊將領,任用他其實是很順理成章的事情。中央的老爺兵即便好使,卻很有可能在邊區陷入人民群眾的汪洋大海。反而是安祿山這樣的地頭蛇在河北如魚得水,打的很好。
用外族將領,通常是大帝國在地化的一種無奈也是智慧之舉。古代邁不過的坎是兵力輸送。無法兵力輸送就必須實現兵員在地化,兵員在地化了就難免要將官在地化。這很正常。
-
4 # 心向青山
唐朝以安史之亂為界,之前為對外開拓擴張,之後則為全面收縮。
1,對外擴張意味著不斷滅國
我們看一下唐朝主要滅了哪些政權:
公元627年,滅吐谷渾
公元630年,滅東突厥
公元640年,滅高昌
公元645年,滅薛延陀
公元648年,滅龜茲
公元657年,滅西突厥
公元660年,滅百濟、鐵勒
公元668年,滅高句麗
公元745年,滅後突厥
公元747年,滅小勃律
公元751年,滅石國,同年敗於怛羅斯
公元753年,滅大勃律
在安史之亂前,唐朝即使偶有挫折(包括怛羅斯之戰),而攻勢不減。
2,滅國後佔據的不只是地盤,還有當地的族群
唐朝先後在所佔領的地區建立了六大都護府:安西都護府、安東都護府、安南都護府、安北都護府、北庭都護府、單于都護府。
在這個過程中,大量的遊牧民族族群開始內遷,畢竟人類都是嚮往富庶穩定的,而河北道便成了主要的安置地,也就是後來安祿山的幽州節鎮和平盧節鎮,相當於今天的河北北部和遼寧。
3,同樣條件下,遊牧民族的將領確實更善戰
唐初名將均為漢人,比如李靖李績蘇定方等,但隨著遊牧民族的內遷,使用僱傭軍作戰成為唐朝的一大方針,比如利用突騎施在中亞擴張。
再然後,一大批外族將領開始直接指揮唐軍,比如高仙芝(高麗人)、安祿山(粟特人)、哥舒翰(鐵勒)等。
在唐玄宗時期的十大節鎮中,東北三師(范陽、平盧、河東)和西方二師(河西、隴右)實力最為強大,前者由安祿山掌控,後者屬於哥舒翰。
於是,遊牧民族的將領主導了大唐邊境的安全。
4,唐朝文武分途最初並不明顯,出將入相是常態,而後來啟用蕃將出任節度使其實是阻止邊將進入朝廷成為宰相。
這一政策在李林甫手中得以實施,此前宰相在位不過三四年,而李林甫則在宰相位上的時間長達19年。
權相的出現和節度使均為蕃將,為後來的安史亂局埋下了伏筆。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句話未必正確,但當一群人都這樣想的時候,蕃將便不可能真正被信任。
安史之亂中,李隆基一定要哥舒翰出潼關便有這一因素,兩大最有實力的邊將,安祿山可以反,哥舒翰未必不會。
平定安史之亂的功臣中,李光弼和僕固懷恩都是蕃將,李光弼憂鬱而死,僕固懷恩被逼反,其實都是朝廷不再信任蕃將的後果。
因此,唐朝蕃將眾多是因為滅國多,內遷的遊牧民族也多,之後由於蕃將更加善戰導致出任邊將越來越多。
蕃將未必一定會反,但一旦有一人造反(安祿山),便會引起多米諾骨牌效應,導致朝廷不再信任蕃將,從而使唐朝開始轉而整頓內部,無暇顧及各個都護府,前期的擴張也就付之東流。
這也就是由盛轉衰。
-
5 # 號條頭史歷hhh
唐朝萬邦來朝,與外國交流頻繁。
皇帝大量任用外族將領、官員。
例如日本的阿倍仲麻呂就曾在唐朝為官。
唐朝有些外國將領也不奇怪。
畢竟,唐朝聲威遠播、四方賓服,各民族融洽相處,李世民更是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
由於唐朝的版圖極大,很多胡人本身就是大唐的子民,為朝廷效力無可厚非。
唐朝國力有特別強盛,在唐朝謀個差事,比和唐朝為敵強太多。
唐朝的外國將領很多,例如:
1.阿史那.杜爾。
突厥人王族,唐初率部投降唐朝,被封為左驍衛大將軍後多次立功。
阿使那.杜爾去世後,被追封為輔國大將軍,幷州都督,陪葬李世民昭陵。
2.契苾何力
鐵勒族人,唐初率部歸附唐朝,被封為做領軍將軍。
3.黑齒常之
百濟人,被封為燕國公,後來被人誣陷,含冤自縊身亡。
4.高仙芝
高句麗人,唐朝名將。
5.執失思力
突厥人,歸附唐朝之後擔任左領軍將軍,唐太宗李世民還將自己的妹妹九江公主嫁給他。
6.李光弼
契丹族,唐朝著名將領。
7.哥舒翰
突騎施(西突厥別部)首領哥舒部落人,唐朝名將。
8.安祿山
本姓康,名軋犖山,營州柳城人。母阿史德氏。父為昭武九姓的粟特人。
最終引起了安史之亂。
9.史思明
唐朝叛將,寧夷州突厥人。和安祿山一起引發了安史之亂。
由列舉的幾人,我們便可得知唐朝有著不少外國將領。
這些外國將領也是有利有弊。
有如李光弼等人護佑唐朝,也有如安祿山這般禍亂唐朝。
-
6 # 帖木兒
從唐朝的建立階段,就是一個"胡氣"甚重的故事。
李世民的妻子,母親,祖母,都是鮮卑人,這早是眾所周知的。甚至有些人考證李家的父系也是鮮卑。這個不糾結,不論哪種說法,都說明李家是高度漢化的胡人,或高度胡化的漢人。在我看來,基本是古代華人的最佳狀態。
在李唐大江山的過程中,許多"胡人"否留下了濃重的一筆,當然首推凌煙閣第一功臣長孫無忌(鮮卑),還有尉遲敬德(突厥),屈突通(奚族,與契丹同源),宇文士及(鮮卑)… 不論文武,都有很多胡族,記得看過一個統計說有唐一代出過23個胡人宰相。
唐朝是處理民族問題最好的朝代,儘管造反的安祿山是粟特人,但總覽下來,胡人對大唐的忠誠度是非常高的,甚至可以說比漢人還高。這源於李世民開始的非常開放和公正的民族態度,不偏左,也不偏右。
直到晚唐時期風雨飄搖,平定黃巢之亂的是沙陀突厥人朱邪氏(賜姓李)。之後天下大亂時只有沙陀人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堅持維護唐統,對篡唐的朱溫深惡痛絕勢不兩立。
在處理多民族問題上,大唐可比古之羅馬,今之美國,都屬於處理非常出色的案例。其共通之處,在於樹立了一個遠高於民族性的國家理念,淡化民族主義屬性,同時在法律和規則上做到(至少是非常接近)公平,不偏左,也不偏右。
著名而糟糕的反例:蘇聯。
-
7 # 盜德高點
原因十分簡單,因為唐朝一直很窮。沒錯,就是窮。窮+無容人之量,才是重用胡將的原因。 老李家和老楊家一樣,都是靠鮮卑化的關隴貴族起家。自己弱小時,拿人家錢糧、用人傢俬兵。本來是說好股份制公司,皇家只是執行官的。結果得了天下就心思變了,要做獨裁官。於是:
1)忌憚於關隴貴族的錢糧私兵,就要拼命擴張,搞政治正確打高麗,實際上是消耗關隴貴族的實力。
2)消耗完關隴貴族家底。沒錢了就最好依賴粟特、鐵勒等中亞商業民族贊助,要別人贊助就得給政策允許別人養私兵,自己帶兵。自己又窮,養不起中央軍制衡粟特人、就最好玩平衡扶植另一個外族私軍集團。這跟安史之亂後為了防備河北三鎮,外圍又設一圈節度使,然後再一圈一圈節度使搞下去一個思路。
3)所以唐朝,並不是真的相容幷包。只是自己窮,又防著兄弟,所以只好把權柄分散承包給了外族。主體民族被編戶齊民,沒了武德,當然就只能讓外族打來打去了。
-
8 # 好奇觀古今
唐朝皇室李氏本身就有胡人血統,是關隴集團的一員。而關隴集團前身是原先在關隴地區的鮮卑軍事集團,所以關隴集團內部不是鮮卑人,就是鮮卑化的漢人,對於民族身份並不是十分看重。唐朝在消滅其他國家的時候,會重用這些民族中的有識之士,因此經常可以見到各種阿史那,還有高仙芝、黑齒常之之類的外族。
初唐用府兵制,到了武則天時府兵待遇降低,府兵才開始大規模逃亡,加上均田制被破壞,到盛唐玄宗時代,不得不改成募兵制。府兵可大部分全是漢人,當然唐初對外征討會徵召內附蕃人,但這些人類似於僕從國部隊,不算唐軍編制。
僱傭兵型,代表李克用,唐朝當時中央朝廷一個能打的兵都沒有,只能僱傭沙陀部隊作戰,早期沙陀部隊拿錢辦事,沒有太大的政治野心,使起來很是順手。2.歸化型,代表高仙芝,高仙芝除了血緣上屬於高句麗人之外,他從軍生涯,上升軌跡都和一般漢人將領沒有區別,而且他在西域領著漢人部隊打阿拉伯人,基本上就是8世紀國際化的典範代表。3. 羈糜型,代表阿史那思摩。漢朝有幾個內附的匈奴王爺也是這樣,只能採取羈糜統治的辦法讓他們稱臣納貢。4. 地頭蛇型,代表安祿山。在邊區打仗其實是個技術活,地理不明語言不通都是很有可能吃敗仗的。所以帶兵打仗往往要選取一些地頭蛇領兵。像安祿山這種會說六國語言,通曉邊區風土的人實在是難得的守邊將領,任用他其實是很順理成章的事情。中央的老爺兵即便好使,卻很有可能在邊區陷入人民群眾的汪洋大海。反而是安祿山這樣的地頭蛇在河北如魚得水,打的很好。用外族將領,通常是大帝國在地化的一種無奈之舉。古代邁不過的坎是兵力輸送。無法兵力輸送就必須實現兵員在地化,兵員在地化了就難免要將官在地化。這很正常。
-
9 # 學史小作坊
人們之所以覺得唐朝是一幫外族將領打來打去,其實是由大唐開明的對外民族政策導致的。
唐王朝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集大成時代,不論在中國歷史還是世界史上都留下了輝煌的一筆,國力之強盛前所未有,從至今遊走海外的華人被稱為唐人就可見一斑。
唐朝和周邊少數民族有很深的歷史淵源,李淵的妻子,李世民的妻子,都是胡人,這就決定了唐朝統治者比一般人更加了解胡人,能夠充分利用手中的權利,恢復和改善同周邊民族的關係。
唐朝大帝國中,不但包含中原各民族,還有回鶻,渤海,南詔等經過皇帝冊封的屬國,更有吐蕃,新羅等藩國,還有波斯,昭武九姓國等自願稱為唐地的州府。
管理如此大的國家,自然需要各個民族的鼎力支援,為了拉攏他們,唐朝制定了開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曾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使周邊少數民族願意擁護,人們親切的稱他為“天可汗”,願意為他效命。
其實在唐帝國建立之初,就有許多少數民族的影子,就拿凌煙閣功臣來說,長孫無忌,尉遲敬德,高士廉,劉弘基,屈突通,還有劉政會,這在歷代王朝都是沒有出現過的。唐帝國始終和少數民族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剪不斷,理還亂。
有著皇帝的表率作用,整個唐朝社會都有很強的相容能力,李靖曾說:“天之生人,本無番、漢之別,然地遠荒漠,必以涉獵為生,故常習戰鬥。若我恩信撫之,衣食周之,則皆漢人矣。在整個大環境的影響下,唐王朝大膽的任用少數民族人才,如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其中安祿山,哥舒翰還被封為王爵,似乎如今的中國也沒有外華人在華做官的現象。異族人才為唐王朝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由於過於信任異族,任其做大,也是後期邊疆問題的根源。
回覆列表
唐朝胸襟廣闊,萬邦來朝,皇帝大量任用外族將領、官員,日本的阿倍仲麻呂就曾在唐朝為官。
異族人有像安祿山那樣背叛的,但也有像李光弼這樣對唐朝忠貞的。李光弼是契丹族人,和漢族將領郭子儀並稱為再造大唐的中興名將,按軍功來算,其實他超過郭子儀,被贊為“戰功推為中興第一”,可能是因為他的契丹身份,所以他的名聲反不如郭子儀。晚年遭到宦官魚朝恩、程元振的嫉妒和陷害,致使憂鬱成疾病逝于徐州,唐代宗追贈李光弼為太保,諡號“武穆”(要知道岳飛的諡號也是武穆)。
唐朝開疆拓土,不斷收服異族部落,為了有效統治,任用外族人是明智之舉。當然,怎樣挑選才幹出眾、對唐忠誠的外族人很重要。唐玄宗執政後期貪圖享樂,開始昏聵,讓對唐二心的安祿山一身身兼三個節度使,結果才有了讓唐朝衰落的"安史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