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檸檬不再萌
-
2 # 使用者6667014578
兩崑崙所指:是肝膽相照,這裡的肝是昆,就是組織者”造血功能”,組織千千萬萬的大眾團結起來,五指併攏形成一種拳頭,疑聚一種正能量。這裡的膽是侖,就是大眾的力量膽量,領導者的組織能力和團結大眾的力量稱為兩崑崙。
-
3 # 仲尼96942246
這兩句詩不是譚嗣同所作,據說是一個太平軍將領寫的,後人硬塞給譚嗣同,卻很少有人知道,這就是歷史,唉!哪有什麼真相。不過是紅燈區的小姑娘,財大氣粗的大爺們讓她如何,她便只能如何。
-
4 # 近墨者朱
有這麼回答的麼?
去、留,肝膽兩崑崙,指的只有一個崑崙。
他是說,無論我死了、還是活著,無論我的肝還是膽,都會
象崑崙一樣巍峨凜然,傲立世間。
-
5 # 東籬178889443
兩崑崙指誰似有定論,譚嗣同慷慨赴義的意義在於:敢為國是勇獻身,視死如歸勵後人。近現代中國有兩個人值得敬佩:一個是為國圖強變法的譚嗣同,他的一段話震聾發聵: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吾觀今日中國之變法,未有因流血而成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一個是為了新中國慷慨就義的瞿秋白,面對劊子手,他大義凜然,視死如歸,從容淡定說:此地甚好!敢為國是勇獻身,凜然大義勵後人,可歌可泣,可敬可佩!
-
6 # 愛成了海
本句意,
1898年9月28日,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康廣仁、楊深秀等六人慘害於北京菜市口。譚嗣同臨刑前高呼:“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而這,是一首絕命詩,是一首表達作者全部所有的絕命詩,是一首在獄中為自己寫就的祭死之詩!詩的後兩句所寫,都是指詩人自己,而不是指他人。“崑崙”當然不是指人,“崑崙”也沒有自比自賦、自狂自傲之義。而“去留”,我認為不是有些人說的,是指一去一留或一生一死。試想想,“我自橫刀,肝膽崑崙”,這所表達的是何等的慷慨和悲壯!而這,不恰是詩人那時的真實心理寫照嗎?
另做二十意解:
山脈名,西起帕米爾高原東部,橫貫新疆、西藏,東面延伸到青海境內。亦作“崐侖2”。古代亦寫作“崑崙”。 崑崙山 。在 新疆 西藏 之間,西接 帕米爾 高原,東延入 青海 境內。勢極高峻,多雪峰、冰川。最高峰達七七一九米。古代神話傳說, 崑崙山 上有 瑤池 、 閬苑 、 增城 、 縣圃 等仙境。《莊子·天地》:“ 黃帝 遊乎 赤水 之北,登乎 崑崙 之丘。”
《楚辭·離騷》:“邅吾道夫 崑崙 兮,路修遠以周流。”
唐 韓愈 《雜詩》之三:“ 崑崙 高萬里,歲盡道苦邅。”
宋 張元幹 《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詞:“底事 崑崙 傾 砥柱 ,九地 黃 流亂注?”
古代西方國名。《書·禹貢》:“織皮, 崐崘 、 析支 、 渠 、 搜 ,西戎即敘。”
孔 傳:“織皮,毛布。有此四國,在荒服之外,流沙之內。”
一說此指 崑崙山 。 孔穎達 疏引 鄭玄 曰:“衣皮之民,居此 崑崙 、 析支 、 渠搜 三山之野者,皆西戎也。”
古代泛指 中印半島 南部及 南洋 諸島各國或其華人。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溫水》:“闇中大戰, 謙之 手射 陽邁 柁工,船敗縱橫, 崑崙 單舸接得 陽邁 。”
唐 張籍 《崑崙兒》詩:“ 崑崙 家住海中洲,蠻客將來 漢 地遊。”
《舊唐書·南蠻傳·林邑》:“自 林邑 以南,皆卷髮黑身,通號為 崑崙 。”
“ 崑崙奴 ”的省稱。唐 王維 《賀神兵助取石堡城表》:“龕中有尊像一,左右真人六,並師子、崑崙各二。”
泛指奴僕。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餘德》:“向暮,有兩崑崙捉馬挑燈,迎導以去。”
參見“ 崑崙奴 ”。
特指 崑崙 奴 磨勒 。明 王錂 《春蕪記·說劍》:“你看他乘雲駕霧憑虛走,早把那 崑崙 秘術來傳受。”
清 顧彩 《髯樵傳》:“女泣如雨,訴失身狀,願公為 崑崙 。”
參見“ 崑崙奴 ”。
古代稱面板黑色的人。《晉書·后妃傳下·孝武文李太后傳》:“時後為宮人,在織坊中,形長而色黑,宮人皆謂之崐崘。”
《舊五代史·慕容彥超傳》:“嘗冒姓 閻 氏,體黑麻面,故謂之 閻崑崙 。”
指玉製酒器。唐 李商隱 《魏侯第東北樓堂書所見成篇》:“鎖香金屈戌,帶酒玉崑崙。”
酒名。“ 崑崙觴 ”的省稱。唐 陸龜蒙 《奉和襲美贈魏處士五貺詩·訶陵樽》:“外堪欺玳瑁,中可酌崑崙。”
原注:“酒名。”
參見“ 崑崙觴 ”。
道教語。指頭腦。《雲笈七籤》卷十二引《太上黃庭外景經》:“子欲不死修崑崙。”
《雲笈七籤》卷十七:“眼為日月,髮為星辰,眉為華蓋,頭為崑崙。”
臍之別名。《黃庭內景經·治生》“兼行形中八景神” 梁丘子 注引《玉緯經》:“臍中為太一君,主人之命也,一名中極,一名太淵,一名崑崙,一名特樞。”
山名。在 西藏 、 新疆 和 青海 之間。海拔6,000米左右,多雪峰、冰川。《淮南子·原道訓》:“經紀山川,蹈騰 崑崙 ,排閶闔,淪天門。”
高誘 注:“ 崑崙 ,山名也。在西北,其高萬九千里。”
陳毅 《崑崙山頌》詩:“ 崑崙 魄力何偉大,不以丘壑博盛名。”
指 漢 代 汶上 明堂的通道。《史記·封禪書》:“ 濟南 人 公玊帶 上 黃帝 時明堂圖。明堂圖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圜宮垣為複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命曰 崑崙 ,天子從之入,以拜祠上帝焉。”
參見“ 崑崙道 ”。
古障塞名、一名 崑崙障 。 西漢 置。在今 甘肅省 安西縣 南。為宜禾都尉治所。東晉 南朝 時指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其膚色較黑。《南齊書·王琨傳》:“父 懌 不慧,侍婢生 琨 ,名為 崑崙 。”
按,崑崙,同“ 崑崙 ”。
參閱 週一良 《魏晉南北朝史札記·崑崙》。
中國古代泛稱今 中印半島 南部及 南洋 諸島以至 東非 之人為崑崙。參閱《太平御覽》卷七八六引 三國 吳萬震 《南州異物志》、卷七八八引 竺芝 《扶南記》、 唐 義淨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
古島嶼名。亦譯 軍屯山 。即今 越南 南部 湄公河 口外的 崑崙島 。為古代海舶往來東西洋必經之地。《島夷志略》和《星槎勝覽》有專條記述,《鄭和航海圖》亦有此島。
針灸穴位名。位於足部外踝尖與跟腱水平連線之中點凹陷處。《醫宗金鑑·針灸心法要訣·足三陽經總穴名》:“足太陽膀胱經,行足股後凡十九穴,左右同:至陰……崑崙,跗陽。”
廣大無垠貌。昆,通“ 渾 ”。漢 揚雄 《太玄·中》:“崑崙旁薄,思之貞也。”
司馬光 集註:“昆,音魂;侖,盧昆切。”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一》:“元氣崑崙,充滿天地。”
-
7 # 卜耐夫哲學
肝,是一崑崙山。膽,是一崑崙山。言:無論我生,無論我死,我的生命,都如崑崙山一樣環繞——你又能把崑崙山怎麼樣嗎?
-
8 # 宋詳軍
首先感謝小編提的這個問題非常好,譚嗣同的"去留肝膽兩崑崙"裡的"兩崑崙"是什麼意思,這個問題也曾困惑過梅園老人,當然那時梅園老人還是個無知的青春少年,記得初讀譚嗣同《獄中題壁》僅明白詩中的"我自橫刀向天笑"這一句,對"兩崑崙"更是找不到北,兩崑崙當然不能望詞生義,因為中國的崑崙山只有一座,稍長隨著對歷史人物的瞭解,才知"兩崑崙"的深義不簡單。
譚嗣同原詩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要讀懂這首詩,先聊點歷史,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宣佈變法,推行新政,而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保守派不斷對推行的新政進行阻撓和破壞,並預謀政變,9月,政變風聲漸緊,光緒皇帝發密詔令康有為等"設法相救",康有為等欲拉攏握有軍權的榮祿,袁世凱,實際二人是慈禧太后的親信,遭告密後慈禧勃然大怒,於9月21日清晨,攜大批隨從自頤和圓趕至皇宮,將光緒皇帝囚禁在中南海瀛臺,並宣佈再次臨朝訓政,揖拿維新派首要人士,懲辦支援新政的官員,廢除新政法令。維新派人士譚嗣同,康廣仁,楊深秀,林旭,楊銳,劉光第六人等被慈禧下令殺害於北京菜市口,史稱"戊戌六君子”,而維新派的首要人物康有為,梁啟超被迫流亡海外,至此戊戌變法以失敗告終。這首詩就是譚嗣同就義前在獄中所作。
瞭解了上面的歷史,我們再來分析這首詩就容易多了,首句"望門投止思張儉"用典,指秦漢未期的張儉被誣陷為結黨營私,雖得以成功逃亡,但逃亡路上他投奔的人都被朝廷誅連治罪。二句"忍死須臾待杜根“亦用典,東漢安帝時,鄧太后臨朝聽政(詩人暗指慈禧),杜根建議鄧太后還政給皇帝,鄧太后怒而命摔死杜根,因執行人手下留情沒有讓他死透,鄧太后不放心命人查, 杜根裝死三天左眼生蛆才得以保住性命,鄧太死後杜根復官,這一句用典的意思實質上是為另外兩位維新派大佬康有為,梁啟超開脫,說他們逃亡的目的是為了日後的革命成功。第三句"我自橫刀向天笑"詩人的就義豪情就不用解釋啦。
最後一句"去留肝膽兩崑崙"有了上面的鋪墊就好解釋了,戊戌變法失敗後,梁啟超曾勸譚嗣同趕快跑路,但他拒絕逃跑,他說:"各國的變法沒有不從流血開始的,中國還沒有因變法而流血的人,此國之所以不昌也,請自嗣同始”。句中的"去留"就是指詩人自己和跑路的康有為,梁啟超,"去留肝膽兩崑崙"的詩意是說,無論是留下等死的還是逃跑的,他們的心意都是相通的,留下等死的可以喚醒人們覺悟,而逃亡的康有為,梁啟超或其他人可以成為東山再起的資本。
分析到這裡就不難看出,"兩崑崙"就是去留肝膽的加深語,可以理解為一樣博大的意思。
-
9 # 老街味道
問題:譚嗣同的"去留肝膽兩崑崙",兩崑崙指的是什麼?
前言譚嗣同是為變法犧牲的戊戌六君子之一,兩崑崙出於他的 絕命詩,《獄中題壁》詩: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按照七絕的章法佈局來說,前後一定是相互呼應的。從前邊兩個對仗句可以看出,這是兩個典故,一走一留,所以最後一句(去留肝膽兩崑崙)一定是呼應這兩個典故。
一、去的人 望門投止思張儉望門投止出自《後漢書·張儉傳》:
“儉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門投止。”張儉是東漢末年的人,因為彈劾宦官侯覽,結果被反誣“結黨”,於是張儉就逃亡了。而在其逃亡中,大家都很同情他並樂於接待。
這個典故,應該是寫見勢不妙溜之大吉的康有為和梁啟超。
在關鍵時候,儲存力量,不做無謂的犧牲也是一件很明智的決定。因此譚嗣同也沒有怨恨之心。據說譚嗣同與秋瑾一樣,其實都有逃亡的時間,但是他們都放棄了偷生的機會。
張儉後來在漢獻帝建安初期,又被朝廷徵為衛尉。對於犧牲者來說,離開的人是一種希望。
只是譚嗣同可能沒有想到,雖然變法的種子留下了,但是革命的種子生命力更加強大。辛亥革命以後,康有為這種保皇派很快就被歷史所拋棄。
二、留的人 忍死須臾待杜根杜根,東漢潁川定陵人,漢安帝時期的郎中,杜根反對外戚專權,希望還政於漢安帝,結果惹惱了太后,被抓到大殿上用布袋裝好,差一點活活打死。太后命人檢查,以為他已經死了。
杜根被人救出後藏匿民間,為酒保十餘年。漢安帝親政時把他找回來作了侍御史。
和張儉不同,當時的杜根並沒有逃走。二人雖然一走一留,但都是鐵骨錚錚的漢子。
譚嗣同把自己比作留下的杜根,可惜他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了。
三、去留肝膽兩崑崙無論是逃走的人還是留下的人,無論張儉還是杜根,都是仁人志士,沒有孰高孰低、誰對是錯。
因此譚嗣同說: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這裡的兩崑崙,即是指張儉和杜根,也是指像張儉和杜根的人,離開的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是去的人,譚嗣同等六君子是留下的人。
不過,也有人說,兩崑崙是指康有為、梁啟超;還有人說是指大刀王五和康有為,例如郭則澐(1882~1946年)的《十朝詩乘》
其詩有云:“拔劍長歌仰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或謂“兩崑崙”者,一為長素,一即王五。長素是康有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的號,大刀王五是一個傳奇人物。·
清末民國時期的平江不肖生(1889一1957),作《俠義英雄傳》時,也說:
曾有自命知道的人,說那“兩崑崙”,系一指康有為,一指大刀王五。究竟是與不是,當時譚嗣同不曾做出註腳,如今譚嗣同已死,無從證實,只好姑且認他所指的確是這兩個。不過在下的意思,覺得這兩人當中,當得起“崑崙”兩字、受之能無愧色的,只有大刀王五一人。至於康有為何以夠不上“崑崙”兩字,不俟在下嘵舌,也不俟蓋棺定論,看官們大約也都明白,也都首肯。平江不肖生,本名向愷然,一個日本留過學的小說家,其《江湖奇俠傳》被拍成了電影《火燒紅蓮寺》,引領了中國的武俠電影。
結束語兩崑崙,我個人以為,就是代表去和留兩種人,也可以帶入離開的康梁和留下的六君子。意思是,無論去留,大家都是好樣的。離開是為了儲存力量,留下是為了理想而犧牲。至於大刀王五之說,降低了這首詩的格調。
據說這首詩還有一個版本:
望門投趾憐張儉,直諫陳書愧杜根。手擲歐刀仰天笑,留將公罪後人論。前兩句還是用張、杜的典故,與另一首意思相同,最後一句略有區別:留將公罪後人論。這是留下了一個開放式的提問,張好,還是杜好,留下這段公案讓後人評價吧。
而“去留肝膽兩崑崙”則是直接做出了判斷,去留都好。
-
10 # 滿樓書坊
戊戌年中,譚嗣同絕命詩的最末一句為“去留肝膽兩崑崙”,那麼有人要問,“兩崑崙”指的究竟是誰呢?
也有人話說,“兩崑崙”的意思是“崑崙奴”之意,那候選人除了大刀王五之外,還有通臂猿胡七、師中吉、畢永年等人。
“大刀王五”又名王正誼,鏢局出身,據說譚嗣同從他學過劍術。通臂猿胡七,和王五的身份大體接近,也屬俠士武術家之流。
除武術家之外,師中吉、畢永年之類會黨中人也可能是候選人。師中吉原為譚父譚繼洵的部下,後隨譚嗣同周遊各省,關係很不一般。
此外,師中吉還是哥老會頭目。在“圍園殺後”密謀中,其執行人畢永年很可能是其找來的會黨中人。
另外,又是士紳又是會黨的唐才常也可能是“兩崑崙”的候選人。庚子年中,唐才常組織“自立軍”起義,失敗後被殺。
當然,“兩崑崙”也可能是指能擔當維新大任的人物,康有為、梁啟超、王照可能是其中人選。
除此外,也可以兩種“肝膽”各選其一,這不過這樣一來,組合就太多了,最起碼也有十幾種,如此探討也就沒有太大意義了。
按筆者的揣測,譚嗣同的“去留肝膽兩崑崙”很可能是指康有為和唐才常,兩者一去一留,其身份、地位、能量也大體接近,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人物。
當然,由於譚嗣同對此沒有留下任何片言隻語,所以這個所謂“兩崑崙”究竟是誰,目前也只能見仁見智,各自理解了。
如您有興趣,也不妨說說。
-
11 # 宗伯正曜
譚復生(嗣同,號壯飛)先生《獄中題壁(絕命)》詩: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第一句話“望門投止思張儉”的意思是指被同鄉或變法同仁出賣。第二句話“忍死須臾待杜根”的意思是在解釋並不出逃的原因。第三句話“我自橫刀向天笑”,這句話非常明顯是被改動過的,如果看不出來則屬於對中國古代歷史文化尚未入門,還需要勤加努力讀書學習。第四句話“去留肝膽兩崑崙”的意思是指罪名還沒有判決下來,無論是生是死都不惜為國捐軀。“兩崑崙”並不是用於自詡或自比,“崑崙”是指死亡或者犧牲。
這首詩的成詩地點是在監獄裡,根據詩意推測當時壯飛先生是知道被同鄉出賣一事。網路百科說“此詩是譚嗣同死後,由刑部獄卒從獄中傳出。“並且記載了一首據說未曾改過的原詩:“望門投趾憐張儉,直諫陳書愧枝根。手擲歐刀向天笑,留將功罪後人論。”
最後留給讀者們一個關於“詩意”考題:網路記載的原詩是真的嗎?詩意和水平如何?
-
12 # 另類文史
另類君答題^_^
題主求解的詩句“去留肝膽兩崑崙”,應該放在整首詩中詮釋,才能獲取完整之涵義。全詩如下: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張儉和杜根都是東漢末年的名士,張儉被奸臣誣陷,顛沛流離中“望門投止”,其實就是在逃亡中找尋藏身之所,與張儉一樣,杜根同樣在漢桓帝時期受到權臣打擊,然而他忍辱負重,留在體制內繼續為國效忠。
張儉和杜根分別代表著“逃離魔爪流亡在外”,“存留朝中忍辱負重”這兩種政治抉擇。
我們結合譚嗣同當時的處境和戊戌政變前後政壇的風雲變幻可以得知,“去留肝膽”所指的“去”與“留”,分別是指流亡海外繼續維新主張的康梁,和留在京城繼續陪伴光緒的譚嗣同。
現在答案出來了,兩崑崙分別是流亡海外的康梁,還有留在京城的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
這個兩崑崙,並不是確切指向意義的大刀王五和唐才常等俠義之輩和維新志士。因為和譚嗣同,康有為、梁啟超以及戊戌六君子相比,這些龍套都稱不上“崑崙”。
-
13 # 智圓行方wym
這有什麼複雜的?所謂譚嗣同的這首詩是由梁啟超公開的。那麼,其是被篡改的痕跡實在是太明顯了。譚嗣同以詩明志,而且是事關生死,只可能寫自己,哪裡有心思去歌頌別人?戊戌變法,六君子血灑法場。相比之下,康有為和梁啟超等的逃走在道義上就顯得等而下之了。他們必須要有一個說法。只好借譚嗣同的口給自己臉上貼金罷了。
-
14 # 文明之父
“去”相應肝,而肝具有造血功能,意為革命火種。“留”相應“膽”字,意指自己視死如歸,用自己的鮮血煥醒人民群眾。“兩崑崙”指的就是以上的“肝膽”都具有的如崑崙山一樣的偉大意義。
-
15 # 享暢樂遊
兩‘’崑崙‘’是他自己和大刀王武。譚嗣同也會武術,在京城與王五交情很深,被抓后王五要劫獄,救他出來。這是說的感謝王五的話:不管是我要自願留下來還是你好意要救走我,我都感激你,我與你是肝膽相照的兄弟。
-
16 # 無名草2020
兩崑崙就指“去"與“留”兩者也。
回覆列表
最早解釋“兩崑崙”的,是譚嗣同的戰友梁啟超。梁啟超說:“所謂兩崑崙者,其一指南海(康有為),其一乃俠客大刀王五,瀏陽少年嘗從之受劍術,以道義相期許。”梁啟超是譚的同道,在譚嗣同被捕前夕,兩人還慷慨話別。可以說他對這位摯友的思想、行為是十分了解的,所以此說數十年間成為權威之言,凡涉及此絕命詩者幾乎皆沿用此說。錢基博亦稱,“蓋懷有為及北方大俠王正誼,所謂大刀王五者也”(《近百年湖南學風》)。今人鄭雲山《譚嗣同》和《中國近代愛國者故事》,均稱“兩崑崙,指康有為和王五”。李志等編《近代愛華人物剪影》還對王五此人作了介紹,說他原名白正誼,字子斌,父母雙亡,年輕時為北京前門外順興鏢局王五夫婦收養,始改姓王,因善使單刀,人稱“大刀小王五”,後在反抗八國聯軍侵略者的戰鬥中犧牲。近年出版的《大刀王五傳》即演其故事。據稱王五在譚嗣同被捕前幾分鐘,還催他逃走,後來還打算劫法場搭救。在梁啟超看來,王五在譚嗣同心裡,乃是屬於師友之類的大俠士。
可是,也有人反對說,“兩崑崙”中不包括康有為。參加辛亥革命的蔡寄鷗所寫的《鄂州血史》即主此說,書裡則將“兩崑崙”解釋為王五和唐才常;後者和譚嗣同肝膽與共,他們一起在湖南開辦時務學堂和南學會。詩裡寄予希望的是唐才常。
30年代,新聞記者陶菊隱的《新語林》在記述譚嗣同軼事時說,當年譚嗣同住在北京半截衚衕瀏陽會館時,有兩個俠士,即單刀王五和通臂猿胡七(胡致廷)“同時教授他武藝”,據說,譚嗣同有一身輕功夫,好氣功,而且善於耍使各種兵刃,乃得力於他倆的精心傳授。因為他倆學的是崑崙派,“瀏陽(譚嗣同)絕命詩所說兩崑崙是指你(指胡致廷)和王五的,因為你們都是崑崙派。”此處如果循照唐人傳奇裡的劍俠,似乎有些符合情理;據稱梁啟超不認識胡七此人,只知道譚嗣同有密友王五。另外為了使自己老師形象更高大,就配上康有為的大名。
而在蔡尚思等編的《譚嗣同全集》裡,譚訓聰在附註又持另一說法,“胡理臣、羅升,兩僕人,《獄中題壁詩》‘去留肝膽兩崑崙’蓋指兩僕,蓋崑崙奴之稱也。”註釋者作此說,似以譚嗣同下獄,與僕人信件有“爾等滿懷忠愛,可嘉之至”等語為憑證。
近年,對於“兩崑崙”解釋,也有稱其中之一,即是譚嗣同本人的,這大概是從詩句裡有“去留”兩字,解釋為一去一留,一死一生而已。有如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論文二集》的《論譚嗣同》篇,則將“兩崑崙”解釋為“康有為和他(譚嗣同)或去或留各有自己的抱負”。皮明麻的《唐才常和自立軍》也說“很可能一指譚嗣同自己”,作者堅持另一個“昆倉”乃是唐才常。“因為兩人為刎頸交,在此以前,譚又曾電約唐才常赴京;譚的絕命詩視才常如崑崙之傑,對他寄託無限的信賴之情。”
譚嗣同是近代中國的重要人物,他在刑場上是錚錚鐵骨的好男兒,他的思想豪邁奔放,寫得一手絕妙文章,又兼擅長武技,這樣一個文武兼備的全才人物,他筆下的崑崙客,自然亦非等閒之輩。譚嗣同良師益友可謂多矣,在此風雲際會的莽莽神州,“橫看成嶺側成峰”,因而,他臨死前夕所指的“兩崑崙”,出自後來者和生存者的猜測,當然自有見仁見智之分了。可是誰能合乎情理、準確地解剖譚嗣同此時此刻的用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