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小小竹排江中游

    景帝是勤儉的明君,用法謹慎公平,對特殊罪犯給予照顧。“黷罪之法” 不但減輕了內地百姓的徭役,而且爭取到一個安定的社會環境。景帝也不再嚴厲禁止其他學派的發展,主張無為而治,輕徭薄賦,社會風氣良好,國家積累了豐富的物質和大量戰馬。景帝年少時失手殺死了劉濞之子劉賢。使劉濞懷恨在心伺機造反。晁錯死的也不冤,晁錯的過激見意是七王之亂的導火索。周亞夫採用精準的戰術,只用三個月平息七王之亂,未給國家造成嚴重損失。

  • 2 # 晚來風L

    開闢文景之治,給兒子留下了一個穩定的基礎,算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

    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削藩,平定七國之亂!軍事上盡力維持和匈奴的關係,採取積極的以防禦為主的策略!經濟上與民休息,勸勉農桑,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法律上輕刑慎罰,實行賣爵令及贖罪之法!文化上相容幷蓄!外交上和匈奴和親,對匈奴採取安撫政策!

    總之,綜合各方面來看,劉啟是一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

  • 3 # 年年有餘談古今

      漢景帝,劉啟。漢文帝長子。公元前157~前141年在位。是中國歷史上比較開明的君主之一。漢景帝繼續推行文帝發展農業生產的政策。

    他即位後,節儉愛民,與民休養生息,田賦三十稅一,人民負擔減輕。還大力興辦水利事業,以促進農業生產。針對地方各諸侯割據勢力越來越大而直接威脅到中央權力,景帝採用晁錯之策,著手削藩,削弱各諸侯王的權力,結果引起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為名的七國之亂。景帝派遣周亞夫率軍抵抗,於公元前154年平定叛亂。之後,下令把諸侯王任免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打擊了割據勢力,鞏固了中央集權。

    漢景帝在位期間,由於他採取比較開明寬鬆的政策,社會經濟呈現繁榮景象,百姓安居樂業,政治上相對穩定,統治得到加強,社會十分殷實富足。歷史上把這一段時期和漢文帝時期並稱之為文景之治。

      公元前188年臘月初五,一個小孩的啼哭聲劃破了王宮莊嚴肅靜的上空,這個小孩叫劉啟是漢文帝劉恆第五子,他的母親是孝文皇后竇氏即竇太后,而他以後也會是這個王朝的統治者。劉啟,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漢文帝劉恆的兒子,母親是竇氏。他出生的時候,父親劉恆在代國為代王,在生下劉啟之前他還有幾個孩子,不幸的是他的幾個孩子都相繼病死,父親即位不久,劉恆就被立為太子,隨即他的母親就成為了皇后。

      公元前157年,漢文帝去世,同年六月初九,太子劉恆就走上了寶座是為漢景帝,而此時他才僅31歲。尊祖母皇太后薄姬為太皇太后,尊母親皇后竇氏為皇太后。年輕的帝王登基後,滿腔熱血勵精圖治,在政治上的確有為。

     上臺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平定藩王,當時的藩王勢力割據,不削弱一些貴族的力量國家很難維持執行,甚至還會威脅到國家的統治。於是,劉啟即位後,提拔晁錯做內史,晁錯是個很聰明的人,在對國家形勢進行了分析後,他建議劉啟提防諸侯勢力,特別是吳王劉濞。

      談到劉濞,早先劉啟為太子時和劉濞的孩子劉賢,曾入京陪伴劉啟下棋,因為劉賢棋品不好人品更不好,在爭執中劉啟就把劉濞打死了,由此劉濞對劉啟多有怨恨。劉濞在封地吳國私自鑄錢,又煮鹽販賣,不斷壯大自己的實力,看來是做足了充分準備,所以,晁錯極力主張劉啟削奪各王的封地,即削藩。

      浩蕩的削藩運動觸及到貴族的利益,必然會引起諸侯國的動盪,即使這樣,劉啟也是勢在必行。劉濞是最早被削藩的封王,他見朝廷開始向自己下手,他在漢景帝前元三年,聯合其他七個藩國一起反對劉啟的統治,史稱為“七國之亂”。

      劉啟知道七國聯合後的訊息,立馬組織軍隊進行打壓,他派名將周亞夫帶領三十六個將軍去攻打吳國、楚國,把最頑固、叛逆,也最難搞定的兩個國家先給平定了。然而,這一場戰爭雙方一時難以分高下,陷入僵局的時候,有人建議把晁錯給殺了,暫時平息事件,結果晁錯的死也並沒有帶來和平,無奈劉啟又調派周亞夫等將領領兵平叛,歷時三個月終於把叛亂給平定了。平定七國之亂的劉啟,又把地方的權利收歸中央,大量裁撤諸侯國的官吏數量,諸侯王的割據問題得以徹底解決。

      這場在他登基後不久的動盪,在經歷了大約一年的時間後,終於平定下來。解決了藩鎮問題,現在是時候解決關乎民生之事了。在經濟上,繼續執行重農抑商這一既定國策,注重休養生息,很重視對農業的發展。他也繼續採用文帝時期無為而治的手段,實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恩威並施,使人民負擔得到減輕。

      在法律上,實行輕刑慎罰的政策,文帝時期晁錯提出的“賣爵令”及“黷罪之法”都在景帝時期得以繼續推行,並使它更為完善。這一系列的法律措施,不但減輕了內地百姓的徭役,而且爭取到一個安定的社會環境。

      在文化上,更加重視文教事業的發展。景帝末年任命文翁為蜀郡太守,文翁首創了郡國官學。對其他的學說也是持較寬鬆的態度,文化思想上算是比較開放的,景帝在提倡黃老的同時也讓包括儒家學說的其他各派存在、發展,這為後來董仲舒學說的發展以及被漢武帝的重視採用提供了前提條件。此外,在軍事上也是加強了對匈奴的防禦,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匈奴的騷擾。

  • 4 # 西域鷹眼

    對於漢景帝的評價歷來就是褒貶不一,《史記》《漢書》對漢景帝都有很高的評價,“天下翕然,大安殷富”“周雲成康,漢言文景,美矣!”當然也有人持不同的觀點,說漢景帝“忌克少恩,無人君之量。”

    對於一個歷史人物的評價,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場上肯定會有不用的看法和見解。再說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即使是一個帝王或者聖人也有自己的不足之處,也有自己的缺點,當然也有人不會喜歡他。

    從正面來說,漢景帝時期的社會經濟的確取得了很大的發展,這就是歷來對帝王是否成功最重要的一個評價標準,漢景帝絕對是值得表揚的。在漢武大帝的時候博士狄山就對漢景帝時期的社會做出了評價:“漢景帝不言兵,天下富實。”之後的司馬遷、班固、東漢人杜篤都有相當高的評價。這些溢美之詞雖然有著一定的讚美,但是漢景帝時期社會政治安定、經濟繁榮、人民較為富足的社會現實是無可爭議的。

    在法治方面,漢景帝採取的一些措施也受到後人關注,漢景帝能夠注重冤獄,刑法方面也是具有人性化,謹慎用刑,深得民心。漢景帝還輕徭薄賦,倡導節約,把一些不必要的浪費都杜絕了。另外在用人方面,雖然有很多非議,但是也算是知人善用。

    對漢景帝負面的評價也有很多,如“文帝曉事,景帝不曉事”“寡恩忍殺”等等。在用人上,漢景帝重用衛綰,而對周亞夫卻是誅殺,讓很多人不爽,還有漢景帝任用酷吏郅都、寧成之後,有人對此進行了尖銳的批判。

    還有對漢景帝的人品有爭議的,宋人王應麟說:景帝天資刻薄,錯又以刻薄佐之,遂激七國之變。嘗觀擊七國之詔曰:‘深入多殺為功。’可見帝王之心術,豈非錯以刻得幸,習與性成歟。而我覺得漢景帝之所以做出有些在別人看來刻薄的決策,那也是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遇到一些問題,必須要用特別的手段才能解決的。

    可以看出,漢景帝在發展經濟、移風易俗、堅強中央集權、完善刑法、重用人才、發展教育等方面卻是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受到了人們的高度評價。但是在用人問題。個人行為、人格品質等方面卻是存在一定不足,我覺得是可以理解的。

  • 5 # 朝聖的小蝸牛

    漢景帝劉啟,是西漢第六位皇帝。漢文帝劉恆的長子,孝文皇后竇氏(即竇太后)所生。

    他在位16年之久。諡號孝景皇帝,和其皇后王氏同塋異穴合葬於陽陵,位於今陝西省咸陽市渭城區正陽鎮張家灣、後溝村北的咸陽原上。

    據記載,陽陵修建時間長達28年,佔地面積20平方千米,工程浩大,建築壯觀。現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

    歷史上的漢景帝,是一位勵精圖治、勤勞有作為的皇帝。

    既繼承和發展了父親漢文帝的未盡事業,開創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又為其子漢武帝劉徹的“漢武盛世”奠定了基礎,完成了從文帝到武帝的過渡,對國傢俱有承上啟下的卓越貢獻。

    在軍事上:他實行鞏固中央集權制,推行了“削藩策”,減少收取諸侯的封地,有效加強了國家的統一和戰亂的發生,遏制了各藩國的勢力。

    調派周亞夫等將領平定“七國之亂”,僅用三個月便將叛亂平定。並趁機將諸侯王國的權利收回中央,大量裁撤諸侯國的官吏數量。

    經過七國之亂後,諸侯王的割據問題得以徹底解決。

    在政治上:他勤儉治國,奉行“與民休息”的政策,注重農業生產,減輕勞役賦稅,勵精圖治,極大程度上減輕了人民負擔。

    在法律上:他實行“輕刑慎罰”的政策,修正刑法的不合理處,強調司法過程的公平性,有效加強了社會的安定。

    在文化上:他任人唯賢,發現提拔了諸多有識之士。除了倡導皇帝和老子的學說之外,也允許包括儒家學說的其他各派存在和發展,為漢武帝時期董仲舒學說的被重視和採用提供了基礎。

    在外交上:他和匈奴保持貿易往來和和親政策,減少了匈奴的騷擾和侵略。

    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裡說在他的統治下,天下安寧,國家富庶;曹植稱讚他明德懷安,省役薄賦,百姓殷昌,推陳出新等;班固蘇軾等也對漢景帝的治國策略讚不絕口。

    漢景帝劉啟絕對稱得上一位治國有方的好皇帝,只不過被父親和兒子的耀眼光芒遮蔽了。

  • 6 # 少顏翁

    漢景帝減少賦稅,興修水利,減少刑罰,使得百姓在和平穩定的環境下,創造了大量的財富。其間百姓富裕,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天下太平安樂,一派盛世景象,漢景帝與其父親漢文帝統治時期,並稱為文景之治!

    歷史上的漢景帝,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人,他性格懦弱,但又不乏暴虐兇殘。有人評價他自私自利,薄情寡義,尖酸刻薄。過河拆橋,翻臉不認人!

    我認為是一個深諳政治之道的帝王,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也確實做過幾件,在後人看來是過河拆橋的事情。

    第一件事就是,漢文帝時期寵臣鄧通,在文帝生病時幫文帝吸膿瘡,這一點連身為兒子的景帝都不願意做,景帝看到鄧通的行為,感到了慚愧,同時又對鄧通記恨在心。鄧通對文帝悉心照料深得文帝信任。文帝賜予鄧通鑄錢權,一時間鄧通可謂富貴之極。景帝繼位後,追奪鄧通爵位,並沒收全部財產,導致鄧通的晚年潦倒去世。

    第二件事:漢景帝身為太子的時候,與吳王劉濞的兒子劉賢下棋,景帝輸了耍賴,劉賢也不相讓,二人相互之間起了爭執,情急之下景帝用棋盤砸死了劉賢。因此為吳楚七國之亂埋下的伏筆。

    第三件事:晁錯的削藩之策,本意是為了鞏固皇權,沒想到自己卻成了景帝的刀下之鬼。晁錯是景帝的老師,一生為景帝獻計獻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漢景帝卻因為,七王之亂而誅殺晁錯,並且滅其九族,而後來的事實證明晁錯的建議是完全正確的!

    第四件事:漢景帝冤死周亞夫,周亞夫為平定七國之亂,立下了不小的功勳。而漢景帝翻臉不認人,等到戰亂平息,社會穩定之後。立馬過河拆橋,完全不念周亞夫昔日的功勞。漢景帝這一點,與昔日的文帝對待周勃。不可同日而語,此外,漢景帝在對待自己的兄弟梁孝王時,完全不顧兄弟之情打擊梁孝王,導致梁王早逝。

  • 7 # 一個人的歷史

    說到漢景帝劉啟,很多人說他刻薄寡恩、心胸狹窄,會舉出三個例子:廢太子劉榮,腰斬晁錯,逼死周亞夫。但看問題有不同的角度,從個人德行來看,確實是不夠厚道。但如果從國家大局來看,漢景帝劉啟的做法就不是刻薄寡恩的問題。

    劉榮並沒有犯什麼過錯,但是他的母親慄夫人卻和漢景帝劉啟之間的關係很僵,因此劉徹的母親王夫人在長公主劉嫖的幫助下,上位成為皇后。這個時候的劉榮,已經很尷尬,劉啟廢掉劉榮太子之位,是為劉徹上位掃清障礙。如果不廢黜劉榮,兄弟相殘的事情恐怕會繼續上演,劉啟對於這件事一直心有餘悸,畢竟自己和父親漢文帝劉恆都是最後的受益者,在權力誘惑面前哪有什麼親情可言。至於後來被廢為臨江王的劉榮被郅都逼迫自殺,恐怕也是漢景帝授意下的作為。

    至於晁錯之死,這是宗室諸侯的逼迫,和功臣們施壓的情況下,漢景帝劉啟做出的一次艱難選擇。吳王劉濞發動叛亂,提出的口號就是:“清君側,誅晁錯”,意思是晁錯是奸臣,挑撥了自己和劉啟之間的關係,因此必須誅殺,實際上是為自己起兵作亂找一個藉口而已,殺不殺晁錯都沒關係,因為劉濞膜的目標不是晁錯,而是劉啟和大漢江山。

    這時候功臣也擺起了架子,你不殺晁錯,我們就不替你賣命,晁錯這個小人害死了丞相申屠嘉,這筆賬一定要和他清算。這個話不是周亞夫說的,而是透過袁盎說的,袁盎是功臣們的代言人,也是申屠嘉的忘年之交,袁盎的髮際離不開申屠嘉的提攜之恩。

    叛亂被平定了,周亞夫也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很多時候他並不聽從漢景帝劉啟的安排,總是要提出自己的看法,還動不動就把辭職拿出來說事。這對漢景帝劉啟來說,是一種脅迫。因此才有劉啟對周亞夫的評價:“非社稷之臣!”這樣的人連自己的話都不聽,怎麼會聽劉徹的呢?到時候再上演一次“諸呂之亂”行動,恐怕周亞夫又要扮演一次他父親周勃的角色,安漢興劉是沒錯,但是興劉是哪家的劉就不好說了。為了防微杜漸,必須當機立斷,因此周亞夫的解決就不言自明瞭。

    劉徹的太子之位得以穩固,宗室諸侯的勢力被削弱,功臣們的囂張氣焰被打擊,這就是漢景帝所謂的“廢劉榮,誅晁錯,害亞夫”。

  • 8 # 呆萌小索隆

    漢景帝劉啟,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漢文帝劉恆的兒子,劉啟的兒子,就是鼎鼎大名的漢武帝。

    當下的讀物對於漢景帝評價特別好,理由無非是漢景帝平息了七國之亂,此外,漢景帝還延續了文景之治,所以被視為明君。

    結果開啟才知道,漢景帝的記載只要一頁(盜版書字小),而不論是《項羽本紀》《高帝本紀》《呂后本紀》還是《孝文字紀》,篇幅都比漢景帝的內容多很多,

    那時候對漢景帝的認知,依舊是停留在主流通俗讀物的評價上,還沒有質疑的意識。

    二、絕世昏君

    如今的我感覺,漢景帝堪稱絕世昏君。

    漢景帝這一生的主要成就:平定七國之亂,而我們看看這位皇帝在這七國之亂前後到底幹了些什麼:

    1、拍死吳王太子

    七國之亂,領頭的諸侯國是吳國。

    早在漢文帝在世期間,吳國太子曾經造訪長安,和還是漢朝太子的劉啟下棋,結果在下棋之餘發生口角。

    其實下棋就是個娛樂,因為爭個輸贏吵一架可以理解,而劉啟呢,則是用棋盤把人家吳國太子打死了。

    而漢文帝對自己兒子殺人的事情,處理的十分輕描淡寫,這讓吳王劉濞心裡如何能平衡?合著你兒子是兒子,人家吳王的兒子就是撿來的?就該死?

    後世明太祖朱元璋對此事也有評價:認為這事兒,確實是漢景帝過分。

    當然,吳王劉濞造反的原因不能說全怪劉啟打死人家兒子,但確實與此有關。

    2、敢做不敢當,殺害晁錯

    漢景帝登基以後,對於諸侯國勢力過大,十分忌憚。而晁錯給漢景帝提出削藩的建議。

    漢景帝得此建議以後,開始大刀闊斧的削起藩來:其實削藩本身也是一種改革,而對於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來說,在改革方面,是不會做出太激烈的行為的。

    因為任何改革,步子、動作太大,都會釀成動盪。

    終於,漢景帝的削藩,激起諸侯王反抗,吳楚七王之亂拉開序幕。

    而這時候的漢景帝,把責任全都推給了晁錯,說這都是晁錯的主意,和自己沒關係,希望七王不要誤會云云。

    當然,漢景帝很有誠意,為了表面誠意,還把晁錯給殺了。

    試問,晁錯提出意見,漢景帝如果不採納,那麼晁錯的意見能得到採用和落實麼?

    等到諸侯王起來造反了,漢景帝怕打不過人家,於是讓晁錯背黑鍋,還殺了人家,這是典型的敢做不敢當行為,用窩囊和怕事來形容都不為過。

    甚至可以說,漢景帝稱不上一個大丈夫。

    3、後宮干政

    漢景帝晚年,擔心太子劉徹(就是後來的漢武帝)當皇帝,掌控不住局面,於是逼死了名將周亞夫,認為這樣,朝政大權就不會被外人把持了。

    但實際上,漢景帝駕崩以後,漢武帝雖然做了皇帝,但是在太皇太后竇氏的控制下,漢武帝依然是個傀儡,漢朝朝政也處於竇家的控制之下。

    這一切直到竇氏去世以後,才被漢武帝結束。

    當然漢武帝在位初期淪為傀儡不能全怪漢景帝,但是逼死周亞夫也沒有改變漢武帝一度成為傀儡的局面,這無疑是對漢景帝巨大的諷刺。

    三、僥倖平息叛亂

    不過好在,在梁國的支援下,漢朝朝廷算是僥倖平息了七國之亂。

    而倘若七國之亂沒有被漢朝朝廷平息,那麼,所謂的文景之治,充其量就是個文帝之治。

    換句話說:漢景帝的兩大成就:平息七國之亂、文景之治,其實都是建立在僥倖基礎上。

  • 9 # 大神曹84

    漢景帝劉啟,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漢文帝劉恆的兒子。景帝在位的時候,改良政治,恢復民生,後世把他和他父親的時代稱為文景之治,同時他也為兒子漢武帝劉徹的時代打下了堅實的根基。

    景帝在經濟上延用了爺父兩輩重農抑商的國策,大力發展農業,下令官員以勸課農桑為首要的政務,同時他又能減輕百姓的徭役賦稅,恢復了被戰亂破壞的經濟民生,還實行馬政建設,擴大馬苑,鼓勵各封國和民間養馬,他的這些舉措,既發展了生產力,又為之後漢武帝打下了基礎,尤其是漢武帝消滅匈奴之患。

  • 10 # 升龍0q3g

    縱觀歷史,漢景帝劉啟, 他是一位中興之主,是一位愛戴百姓的好帝皇,減負稅,平七王之亂,免百姓受戰亂之苦,讓大漢國力經濟,蒸蒸日上,政治手腕,也是剛柔並用,使權力集中,是權力和榮耀加身的一位帝皇

  • 11 # 追趕光速

    劉啟乃是當朝漢文帝的太子,吳世子劉賢是吳王劉濞的兒子,倆人為堂兄弟。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劉賢會在劉濞老死後繼承吳王位,如今被劉啟一棋盤砸死,老父親劉濞懷恨在心,生出反叛之意。這個吳王劉濞,來頭也不簡單。其父親劉仲就是漢高祖劉邦的親哥哥,劉濞與漢文帝劉恆是堂兄弟關係,當年年僅20歲的劉濞追隨劉邦征討淮南王英布有戰功,劉邦見他勇武過人於是封為吳王鎮守吳地。

    話說劉邦封劉濞後,請來相士給劉濞看相,結果不看不打緊,一看居然瞅出個反相來,驚得劉邦一身冷汗。然而君無戲言,已經敕封吳王,不便反悔,劉邦敲山震虎:“五十年後東南有叛亂,該不會是你這小子吧?天下姓劉的同為一體,我希望你不要做反賊。” 劉濞剛被封了吳王,帥不過三秒,就被劉邦懷疑他日後謀反,這一口黑鍋砸下來,劉濞有點蒙圈,嚇出一身冷汗,立馬跪在老叔劉邦跟前,搗頭如蒜,口中多次重複:“豈敢謀反,豈敢謀反”。 劉邦要的就是這效果,加上對剛才的相面結果也不是很肯定,以為這麼一嚇唬,劉濞應該會夾起尾巴小心翼翼一些,也許就不會有反叛之心了。這個大意,給孫子劉啟埋下了天大的禍根。 吳地民風彪悍,春秋乃是吳越兵家必爭之地,劉邦見自己兒子年紀尚小,恐怕鎮不住這裡的刁民,因此不得已用劉濞這個貌有反狀的狠角色。吳國物產豐饒,豫章郡有銅山精礦,可以低成本鑄造銅錢;封地又有沿海優勢,可以曬海製鹽,吳國不用向民間徵稅就富得流油。 《漢書·荊燕吳傳》記載吳地如此富饒:“吳有豫章郡銅山,即招致天下亡命者盜鑄錢,東煮海水為鹽,以故無賦,國用饒足。”

    家裡有礦,自主造幣,國營鹽務,吳國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富甲一方,劉濞算是撿了個天大的便宜。腰包充實了,說話自然也硬氣,吳華人越來越不把長安當回事。 吳王劉濞派世子劉賢到長安向天子彙報工作,工作幹完了,就由堂兄弟太子劉啟作陪,吃喝玩樂一條龍。劉賢君臣骨子裡透出一股傲氣,有天劉啟下棋時想要反悔,劉賢竟敢抓住劉啟的失誤,出言不遜不依不饒,絲毫忘了對面的棋手乃是天下儲君,沒有半點君臣禮數。 劉啟惱羞成怒,一不做二不休,舉起棋盤就照著劉賢腦門來了一下,結果用力過猛,劉賢當場死於非命,把旁邊伺候而立的吳國太傅嚇得心驚膽戰。 吳國世子命喪長安,兩虎相爭死於非命,訊息傳到漢文帝這裡,文帝拉了偏架,沒有怪罪寶貝兒子,而是好言勸慰了吳國太傅,下令將劉賢屍身運回吳國厚葬。

    誰知到了吳國,老吳王劉濞看見兒子被太子打死,怒不可遏,撂下狠話:“都是一家人,死在哪裡就葬在哪裡,拉回吳國給誰看?”劉濞拒絕簽收長安來的屍身快遞,下令退貨,成心是要漢文帝下不來臺。 《史記·吳王濞列傳》記載這出鬧劇:遣其喪歸葬。至吳,吳王曰天下同宗,死長安即葬長安,何必來葬為!”復遣喪屍安葬。吳王由此稍失籓臣之禮,稱病不朝。 漢文帝無奈,只得把劉賢厚葬於長安城。劉賢屍首被兩度長途運輸,生前受太子劉啟殺身之辱,死後不得入土為安多日,幾欲發臭,被當做政治皮球從長安踢到吳國,又從吳國踢到長安,一代王子,落得如此結局,可憐兮兮。 劉濞心恨文帝偏袒太子,害自己老年承受喪子之痛,於是經常稱病不去長安面聖,連天子使者來也推託有病不肯應詔前往。私底下劉濞密謀反叛,等待合適的時機揭竿而起。

    漢景帝上位,重用晁錯推行削藩政策,藉著諸王的罪過,蠶食削減其城池,趙王的河間郡、楚王的東海郡、膠西王的七個縣先後被褫奪,連劉濞的豫章郡和會稽郡也被長安這邊收歸國有。 割讓別的郡還無傷筋骨,把豫章郡搶回去,這就斷了劉濞的財路。豫章有銅礦山,是他劉濞的命根子,晁錯就是故意要剜劉濞的心頭肉。劉濞勃然大怒,長安欺人太甚,先殺世子,再奪豫章和會稽,是可忍,孰不可忍!

    劉濞勾聯膠西王、膠東王、菑川王、濟南王、楚王、趙王一起發動叛亂,打著清君側誅殺權臣晁錯的旗號。聯軍聲勢浩大差點把景帝的弟弟、梁王劉武打成殘廢,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實在突破不了劉武的防線,又被條侯周亞夫部截斷糧道,陷入飢餓危機。叛軍最終在周亞夫、劉武、竇嬰、灌夫、欒布幾路漢軍合擊下土崩瓦解,被斬首十餘萬,劉濞兵敗身死,六國君王相繼自盡,天下恢復太平。

  • 12 # 雙腦子

    記得當初上學的時候學過“文景之治”,堪稱盛世!所以對漢景帝劉啟的印象很好,評價也很高!所以在給兒子取名字的時候就用了這個“啟”字。

  • 13 # 蔣科進

    漢景帝劉啟執政十六年間一方面透過晁錯削藩和平定七國之亂為漢武帝大規模北伐匈奴/征服南越/西南/北韓半島掃清了藩王障礙,另一方面繼續發展國力奠定漢武盛世乃至昭宣中興基礎!

    至於漢景帝的歷史侷限性也是很大的!任用晁錯削藩不能操之過急,眾藩王一起削,而是先將吳王劉濞先削,暫緩削弱其他藩王!這樣就算吳王反,其他六國諸侯既得利益不受損害,不會形成吳楚七國之亂這麼大的勢頭,可以集中兵力剿滅吳王劉濞一家,殺猴儆雞,趁吳王劉濞敗亡推行《推恩令》永絕後患!

    漢景帝明知殺老師晁錯只會助長吳楚叛軍氣焰,減輕天下士子忠於朝廷之心卻聽信袁蠱借刀殺人的讒言無故上朝途中殺害恩師晁錯,結果反而導致吳楚叛軍更加看輕漢朝中央政權,吳楚叛軍變本加厲!

    漢景帝無故廢長子劉榮立幼子劉徹己經眾臣不滿,後來又找藉口將宅心仁厚的臨江王劉榮召回京師長安意欲興師問罪,真是欲加無罪,何患無辭!致都沒有間接害死劉榮,主要責任人在於漢景帝毫無父子親情,刻薄寡恩到極至!

    漢景帝是一代守成明君,文景之治西漢存續之本,但不是好兒子/好丈夫/好父親/好學生!希望晁錯和劉榮從當時政治格局原諒漢景帝劉啟這位忘恩負義的學生和不近人情的父親吧!

  • 14 # 虛回若谷

    開創了文景之治,國庫充盈,但用人有點刻薄,乃至過分,但那都是帝王之術,也無須責怪,封建專制思想在當時統領一切。

  • 15 # 寫史的琮子

    他是好皇帝,但不是一個好學生、好兄弟、好父親(劉徹除外)。文景之治光耀千古,也透過七國之亂為漢武帝的各項改革奠定了基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韓國電影不談“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