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觀古識今
-
2 # 未濟
漢武帝壽命很長,當了54年皇帝,丞相自然是換了又換,前面的丞相結局都不太好,後面的人自然怕當丞相。漢武帝搞了那麼多改革,尤其是打匈奴需要錢糧,沒點本事還真當不了丞相。
超過一半的丞相不得善終
漢武帝時期有13位丞相,其中有7位被漢武帝給收拾了。要麼被殺,要麼自殺。其他的自然死亡的都少。武帝的舅舅田蚡雖然沒被治罪,但是他因為和竇嬰爭權,最後感覺被鬼魂纏身,精神都不好了,由此去世。竇嬰好歹還和漢武帝是親戚,說被殺就被殺了。舅舅田蚡也是兩度為相,說罷免就罷免。人家有這麼近的關係,都不好使,其他人又怎敢保自己當了丞相能善終?
沒有作為就被罷免
越是想幹大事的君主,對丞相的要求越高。僅僅是沒有差錯是不夠的,還有有能力,能辦事,能提出改革意見。比如說薛澤,中規中矩,沒有差錯,也沒有建樹,自然要換掉。不過這樣已經是很好的結局了,畢竟被罷免了,不用擔驚受怕了,可以善終了。後來的人自然是看明白了,比起當丞相,還是善終更重要。
很難摸透漢武帝脾氣
漢武帝是一位很有想法的帝王,在治國理念上與大臣不同的時候,大臣們是該迎合還是提出自己的意見呢?這個度很難把握。漢武帝第一任丞相是他的老師衛綰,即使是自己的學生,二人的理念還是有分歧,衛綰為了善終,自己辭職了。要是沒點想法,漢武帝說啥就做啥,就像薛澤一樣,還是被罷免了。所以給漢武帝當丞相真的不容易。公孫弘是做得非常好的,他能揣摩漢武帝的心思,本身也有能力,漢武帝一直沒捨得換掉他,公孫弘一直在丞相任上去世,這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做的太好吧,大家又說他是小人,迎合君主,做事不夠正派。
皇帝越是有性格,丞相越是不好當。像朱元璋,直接廢除了丞相制度,讓你連當的機會都沒有。漢武帝也確實比較狠,能讓他滿意的丞相不多。再加上漢武帝要做的事多,丞相辦的事也多,難免出錯。被罷免都是幸運的,體現吊膽是最最難受的,不如不當丞相,安心又平安的過日子。 -
3 # 李合禮律師
強君弱相,弱君強臣。自古以來皇權和相權就是一對天然的矛盾體,再說了生死伴隨著是非,根本就沒有對錯之分!巨大的利益必然是存在巨大的風險的。
-
4 # 遙望歷史AJ
漢武帝是大有為之主,他在位的54年間,就曾換了13位丞相,可以說是頻繁的換相,就憑這個,以後的大臣們誰換有勇氣來接丞相這個位置。
至於大臣們畏懼擔任丞相這個問題,我的理解是這樣的。
第一. 漢武帝性格強勢且怪異。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雄主,一般有作為的人性格也比較怪異,尤其是像漢武帝這樣長於深宮之中,對宮廷鬥爭,爾虞我詐以及匈奴人欺負,凌辱漢人的事更是耳濡目染,這樣的環境養成了他強勢的性格。我們可以看他的生平作為,打擊匈奴,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削弱諸侯王的權利,後來的巫蠱之禍,逼死太子,他不是一個庸弱之主。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在這樣的皇帝身邊,有功不一定賞,但是有過就會受到處罰,群臣誰還敢取做這個丞相。
第二.漢武帝不斷削弱相權。丞相的職責本是統轄百官,上傳皇帝,起到一個上承下達的作用。漢武帝上臺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他深感相權權利過大,有時甚至會對君權構成威脅,漢武帝怎麼允許自己權利受到制約,他開始設定內朝,所有軍國大事都交由內朝處理,丞相好像漸漸變成了一個虛職,即使當這個丞相,似乎也沒什麼用。
第三. 前車之鑑,後人借鑑。漢武帝在不同的階段用的人也不同,例如,重用魏綰是因為剛剛登基,魏綰是漢武帝的老師,他可以相信並且委以重任;任用竇嬰當丞相是為了在朝內節制周亞夫,況且那時竇嬰還是太子的老師。而這13位丞相的下場也都不太好,要麼被罷免,要麼被殺,要麼自殺,善終者少,大臣們也許是看到了這點,他們有點怕了,為了一個丞相的虛職,把身家性命丟了也不值當。
漢武帝的一系列作為,讓其他大臣對這個相位望而卻步了。
-
5 # 十八里書簡
中國的封建王朝是從夏朝開始的,秦朝以前大體還都是封建制,也就是天子將土地分封給宗室、功臣或將領。秦朝滅掉六國,一統天下,改分封制為郡縣制,全國土地均歸中央所有,此後的制度應該叫“中央集權制”。
丞相的職位就是從秦朝確定下來的,在這之前的分封制都是“家天下”,也就是天下的事都是天子的家事,所有的官員都是在為天子管家,最早的宰相稱為,就是由諸侯王的管家演繹過來的。丞相確定後,丞相實際上處理國家政府大小事務,皇帝處理戰略性、關鍵性事務,雖然君權與相權有了區分,但皇帝還是國家的絕對權威,這時候皇帝和丞相的關係就會變的微妙。
對丞相而言,漢武帝五十四年的統治時期中,共有十三位丞相先後當政,按時間順序分別是:衛綰、竇嬰、許昌、田蚡、薛澤、公孫弘、李蔡、莊青翟、趙周、石慶、公孫賀、劉屈氂、田千秋。其中李蔡、莊青翟、趙周都是被迫自殺,而竇嬰、公孫賀、劉屈氂則是最終被斬殺。田蚡被罷相後,也瘋掉了。這樣計算,丞相善終率不足50%,也就是一半以上的機率不得善終,對於如此高風險的職位,大臣們自然非常懼怕。
對於漢武帝而言,他要掌握核心權力,當然不希望有一個不聽話的丞相。另外一點,君主強勢,苛求發展,罷免丞相也是不可避免的。因為隨著社會的發展,局勢在變,需要處理的事情也在發生變化,政府的處事也要相應的跟著變化,特定的人才處理特定的事務。這時候,現任丞相也就不能滿足君主的要求。比如,唐朝李隆基開創開元盛世也用了超過二十任的丞相。唐玄宗用姚崇緩和了登基後朝廷各種勢力的矛盾,用宋璟建立禮部各項法度,用張嘉貞整治吏部,用張九齡扭轉了官僚風氣。丞相的更換也意味著,事務在不斷髮展進步,這是很好的事情。
那麼,當皇帝和丞相長時間相互瞭解時,如果皇帝強勢,丞相很難滿足皇帝的需求,就很容易不得善終;如果皇帝不強勢,就會出現皇權旁落,丞相專權的局面,比如唐玄宗後期銳氣衰減,任用了李林甫、楊國忠等奸相,以致安史之亂。所以兩者相比,皇權旁落帶來的危害往往更大,這也就是後來明朝不設丞相職位的原因。所以,當君主強勢時,無論從發展角度、還是從權利分配角度,丞相的更迭與罷黜是不可避免的,也自然此時大臣們都懼怕當丞相了。
回覆列表
在漢武帝時期,朝廷曾有過十多位丞相,比如:衛綰、竇嬰、許昌、田蚡、薛澤、公孫弘、李蔡、莊青翟、趙周、石慶、公孫賀、劉屈氂和田千秋等人。
其中,李蔡、莊青翟和趙周,都是被逼得走投無路自殺的,而竇嬰、公孫賀、劉屈氂則是被人斬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