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現男友影視
-
2 # 一乙0206
一位是2018年的獲獎者,來自波蘭的女作家奧爾加·託卡爾丘克(Olga Tokarczuk);一位是2019年的獲獎者,77歲的奧地利劇作家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
奧爾加·託卡爾丘克在2014年出版的新作《雅各書》中,就因為公開了18世紀波蘭在歷史上犯下的可怕的殖民罪行,引起波蘭人的強烈抗議。
人們認為這汙衊波蘭國家的形象,指責託卡爾丘克為“叛國者”,揚言要剝奪她在新魯達的公民資格,出版社也不得不派保鏢保護她。
而正是這本讓她成為全名公敵的書,獲得了當年的“尼刻獎”。當時評委的一番話值得深思 “特別是今天,我們似乎有一種民族主義的復興,而這種民族主義傾向於將孤立和本土化作為世界的方式。”
雖然是波蘭炙手可熱的國民作家,但託卡爾丘克的小說不止一次惹起眾怒,為此,她遭到過多次死亡威脅和網路暴力。
彼得·漢德克的書不光對內在情感進行了具象化的書寫,漢德克還極為關注物質世界的風景。才華橫溢的漢德克此前幾乎沒有人看好他拿下諾貝爾文學獎。 他的發言總是激烈大膽,但不符合西方主流的要求。
雖然兩人的文學脈絡截然不同,有意思的是,前後拿獎的他們個性又有相似之處:都很剛烈,有一說一, 絕不退讓。
-
3 # 田野0427
文學無界限,首先恭喜波蘭和奧地利作家分獲2018年和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獎分別授予波蘭女作家奧爾加·託卡爾丘克和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
漢德克1942年出生於奧地利的克恩滕州,他創作了大量作品,包括小說、雜文、戲劇和電影劇本等,成為二戰後歐洲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
奧爾加·託卡爾丘克,波蘭著名小說家,出生於蘇萊胡夫,畢業於華沙大學心理學系,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是當代波蘭最受人矚目、也是最暢銷的波蘭作家之一。
在我看來能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的,都不是凡人,他們的寫作水平實在是我不敢隨意點評的。
根據瑞典文學院常任秘書馬茨·馬爾姆當天在揭曉獲獎者時說,託卡爾丘克“充滿激情的敘事想象力代表了一種跨越邊界的生活形式”,
而漢德克用其“富有語言學才能的、有影響力的著作探索了人類經驗的外圍及特異性”。
託卡爾丘克從未將現實視為永恆的事物,她在文化對立面之間構建自己的小說,比如“理性與瘋狂、男性與女性、家庭與疏離”等。她的作品反映了波蘭的歷史和現實,其代表作品有《太古和其他的時間》《航班》等。
彼得·漢德克, 其文學創作之路從反傳統起步走向近乎寫實的自傳體,筆風尖銳,耐人尋味。他曾獲畢希納獎、海涅獎、托馬斯·曼獎、卡夫卡獎等諸多文學大獎,代表作品有《卡斯帕》《罵觀眾》《自我控訴》等。
託卡爾從事物的文化對立面構建自己的小說,可以看出她的寫作是有充足的想象力的,超越了事物邊界的,矛盾之說,引人入勝。
而漢德克以豐富的語言才能,寫作超乎常人想象,卻有深意,叫人反省。
-
4 # 熊貓頭電競
今年頒佈的2018年和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分別由波蘭女作家奧爾加·託卡爾丘克(Olga Tokarczuk)和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獲得。
對奧爾加·託卡爾丘克的授獎詞是彰顯其“以百科全書式的激情,將跨越邊界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敘事想象力”
對彼得·漢德克的授獎詞是彰顯其“用語言的獨創性探索了人類經驗的邊緣和特殊性的有影響力的作品”
奧爾加·託卡爾丘克,當代波蘭最具影響力的小說家之一,代表作《太古和其他的時間》、《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等。
奧爾加·託卡爾丘克畢業於華沙大學心理學系,作品富有魔幻現實主義色彩,透過適當地誇大扭曲現實來展現現實,以《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為例,世界籠罩在一種較為神秘的氛圍裡,夢成了潛意識的寓意。夢與醒、生與死交錯,凸顯了小說的魔幻性。
在現實生活中作者本人也表示自己的夢對寫作有啟發性。
彼得·漢德克,奧地利著名小說家、劇作家,代表作《罵觀眾》、《痛苦的華人》等,寫作風格較為硬漢。
PS:痛苦的華人寫的不是中國,寫的是南斯拉夫,翻譯的問題,大家理智愛國。
-
5 # 山水容態
橫空出世兩位諾貝爾文學得獎者,他們的作品沒有拜讀過,其實擺到你的面前,你也不會通讀的,一則你不一定喜歡,二則是人家評選的。每次諾貝爾文學獎的作者的作品我都會粗略地去翻閱一下,立馬就放下了,因這是人家篩選出來的大作,這般小說不一定招你的喜歡,這是很正常不過的。我不能因為他們是大名鼎鼎的諾貝爾文學獎非得從頭到尾的讀了。沒有這個必要。他們說好,不等於你說好。評委們評的理由,是他們的理由。更何況只是國外學者的評委,遠隔千山萬水。就算是國內的權威機構評選什麼獎,那也是評委千挑萬選推出來的,也不能保證大家就喜歡不得了,就會愛上他們的。
我總是認為諾貝爾文學獎這是一種榮譽,承認作者在文學領域裡的貢獻,僅僅就此而已。它與你一位作者的知名度,和創作手法有一定的關聯,當然也不是多大的成分。你說好就好,你說不好,你是從你的目光當中看的,這一點不足為奇。每一次的諾貝爾文學獎背後是對他們的作品無休止的爭論。也許兩位得獎者,事後也會對自己的小說在那個章節發現了不滿意的地方。我想評獎這是權威們的事情,他們站在他們的立場觀點去評選一部作品。而對於讀者來說,你裡裡外外都是一個局外人,渾身不搭界的。你看的是故事,你看的是情節,你看的細節,至於箇中的藝術有時候可以忽略甚至可以不計較。
有沒有諾貝爾文學獎影響了世界的文學創作大的潮流?沒有的事。但是會影響小部份的作者在探索他們的手法,他們對文字的駕馭堆壘,並且自己做一個小小的嘗試,這也未嘗不可,即使他們不是諾貝爾文學獎的作者,如果我們發現了他們的長處,一樣可以向他們學習借鑑,文學創作歷來是沒有模式的模式,那就是講好自己的故事,把筆下的人物說得頭頭是道,來龍去脈,顛來倒去,逐一的、也可跳躍式的敘述,讓讀者在有限的閱讀中享受作者騰雲駕霧的故事。
每次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前,不乏有這樣那樣的聲音,各種各樣的猜想紛至沓來,把整個網路都炒的熱了,就是那些文人們關心的痛癢嗎?中聽與不中聽言語冷嘲熱風什麼都有,到最後一笑了之。有人去採訪著名的作家,問他(她)在幹嗎?他們回答還是在寫作。是的,回答的真好!其實真正的作家沒有必要熱衷於諾貝爾文學獎與自己是否有份。該是你的,你睡你的覺,是一樣的道理。
瞧瞧他們:託卡爾丘克是波蘭女作家,擅長詩歌、小說散文。女性在諾貝爾文學獎中佔據的因少,而引人注目。她的知名作品有《書中人物旅行記》、《太古和其他的時間》和《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等。揣摩她的文學創作手法和異性作家的相似之處,又有不同之處,小處和大處顯示了女性在創作領域的優異之處。 另一位是漢德克,奧地利著名小說家、劇作家,他還是德語文學的作家。他的代表作包括劇本《冒犯觀眾》、小說《守門員對點球的焦慮》等。好像他的創作另類與眾不同壓倒一切的手法,飽受爭議,他的筆端所觸之處,鋒芒畢露。 祝賀兩位作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0、12
-
6 # 十年書蟲推書
彼得漢德克是我一直看好的作家,非常先鋒,語言實驗性很強。國內那位殘雪號稱很先鋒,但和漢德克比起來,她的創作太缺乏靈氣和底蘊。漢德克才是真正先鋒作家。
但殘雪狹隘得可笑,她覺得除了玩先鋒文學,其他都是低階的。甚至認為以往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是“通俗作家”,水平也不怎麼樣。看來這個地球真的容不下這位大神了。
相比較而言,漢德克卻很包容。作為真正先鋒作家,他甚至覺得自己是很“傳統”的——
【在不同場合,他都再三宣告,自己是一個很傳統的作家,甚至討厭叛逆,認為那是年輕女孩才幹的事情。他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把自己看作是托爾斯泰的後代。“這個世界充滿了誤會。至少可以說,中國的世界誤會了我。】
————
這位女作家奧爾加,不是很熟悉。聽過她的名字,還有介紹過來的兩本書。翻了一點點,我的直覺是一位優秀作家,但並不是一位大師級。
很遺憾。
這些年諾貝爾錯失了很多文學大家。
以色列大師奧茲去年也去世了,美國的菲利普羅斯也去世了。昆德拉老得走不動了。阿特伍德不知道還等不等得到。
————————
國內媒體天天說村上,可以反映出這些從業者對文學的無知。
村上水平如何姑且不論,但比村上重要的作家,世界上太多了,一抓一大把。
之所以華人天天說村上陪跑,是因為除了村上說不出其他作家了。
米蘭昆德拉不陪跑?拉什迪不陪跑?阿特伍德不陪跑?
唐德里羅不陪跑?阿多尼斯不陪跑?特雷弗不陪跑?班維爾不陪跑?
麥克尤恩巴恩斯也不差吧,他們不陪跑?
回覆列表
非常感謝能回答這個問題,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探討兩位作家的作品風格及代表作
當地時間2019年10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瑞典文學院宣佈了2018年和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分別是波蘭作家奧爾加·託卡丘克和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
由於瑞典文學院在2017年因捲入性醜聞等事件陷入信任危機,取消頒發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所以這一懸念留到了2019年。
一位長於敘事想象力,一位曾飽受爭議,瑞典當地時間10月10日下午,諾貝爾文學獎揭曉。
瑞典文學院常務秘書馬茨·馬爾姆宣佈獲獎名單。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波蘭作家奧爾加·託卡爾丘克,“她以百科全書式的激情,將跨越邊界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敘事想象力”;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他用語言的獨創性探索了人類經驗的邊緣和特殊性的、有影響力的作品”。
奧爾加·託卡爾丘克,是當代中最受人矚目,也是最暢銷的波蘭作家之一,特別以神話、民間傳說、史詩與當代波蘭生活景緻風格著稱。她曾在華沙大學受過心理學培訓。託卡爾丘克已經出版一系列詩歌、小說以及散文等作品,她被稱為“寫下了波蘭的百年孤獨”。
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他既是詩人也是小說家,既是編劇也是電影導演。作為德語世界最重量級的作家,漢德克是所有戲劇史無法跳過的篇章。和其它大師一樣,他的成名作雖然寫於1960年代,卻依然能超越我們這個時代。他的代表作包括劇本《冒犯觀眾》、小說《守門員對點球的焦慮》和維姆·文德斯的電影《歧路》《柏林蒼穹下》。彼得·漢德克在西方也是一名極具爭議的作家,曾多次公開支援前塞爾維亞總統斯洛博丹·米洛舍維奇。
兩位作家分別獲得900萬瑞典克朗的獎金,約合人民幣650萬元。
復旦大學中文系比較文學專業副教授梁永安觀察認為,此次諾貝爾文學獎的頒佈結果走了一個傳統、經典文學的路子:“因為去年有停止頒獎的事情發生,它今年是走了一個比較傳統的經典文學的路子。像彼得·漢德克,他對於人類處境、個人價值在一個荒蕪崩潰的世界上的危機狀態,其實這個是各種文學裡一直在寫的東西。他就在文學的獲獎性上,不斷地支撐起一個一個的點,他對人類命運的思考滲透著一種悲憐,同時又有哲學的、對人的希望的探尋。”
作為諾貝爾文學獎史上第15位女性得主,奧爾加·託卡爾丘克談及自己的創作時說:“我的習慣讓我善於活躍並深入地傾聽他人。這世界上到處都是未被寫成的小說。我意識到,我要獲得其中的精髓,從人們的生活中提煉出不可思議的故事。”
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主席安德斯·奧爾森說:“託卡爾丘克的作品以移民和文化變遷為中心,充滿了智慧和精妙的魅力。”
在諾獎的歷史上,已經有13位德語作家獲獎,今年這是第14位,就此與獲獎法語作家數量齊平。此外,西班牙語獲獎者11位,英語獲獎者29位,涵蓋了很多國家。在梁永安看來:“波蘭是在東歐,在複雜的歷史語境裡,它有獨特的文學語言和文學聲音。我覺得諾貝爾文學獎它有點像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既有大眾的口味,也有社會的總體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