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科比394942
-
2 # 尚未了凡
【觀點:選擇研究主任的導師!原因有三個!】
第一,研究所主任具有更為開闊的視野和能力以及資源。讀他的研究生可以間接的認識你圈子裡面的一些人,關鍵你要科研做的好才是真理。
第二,就算你以後研究生畢業了。當你在科研上遇到問題的時候求助自己的導師,也是能夠幫到你的。
第三,能夠更好的利用好科研平臺。一定要在這個平臺中好好努力做科研,才是真理的,不能覺得自己導師是研究所主任就高高在上,這是不行的。
-
3 # 在職MBADBA薛老師
我認為比較牛的老師選學生以下幾個點:
二、務實,不喜歡太油膩的學生,喜歡明事理但不市儈的人,在他們看來太會social的學生必定只是來我這兒走過場,結合上一點這個度就要你自己拿捏了,既social而又不風塵。
三、有備而來,能接得住話,如果複試他開始詢問你問題了不管與課業相關與否你都要接的住,說明他對你有興趣才來問你,提前大致瞭解他的研究方向以及為人性格,有備無患。說話帶腦子不緊不慢想清楚回答他的問題
四、死穴。千萬別否定他、面帶怒色、打斷他,多數老師看你就如看幼兒園的小孩一樣,你會認為幼兒園的小孩說話(不管正確與否)能讓你信服嗎?當然少數老師反而欣賞你展現自己的觀點即便與他不相符合,但是這樣的人在中國科研圈太少太少,特別是大牛。
如果有機會做幾手準備多去找一些自己認為不錯的老師仔細篩選如果你有條件的話。選老師這個事情可能你千挑萬選最後選了個坑,但是仔細看看他們的背景和風評能加大容錯率,不要被表象迷惑。
就題主所言問題,你又不是非的二選一,一個學校這麼多老師,可以看看別的老師,有自己比較有感覺的主動聯絡。別給這些橄欖枝所迷惑了,就我周圍經驗而言橄欖枝都不是什麼好歸宿。
-
4 # 一葉碧雲
這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出選擇:
一、根據你的專業類別選擇:首先,如果你的專業是文科類的。因為不需要做科學實驗,需要查閱大量資料的。這種選擇經驗豐富的,54歲的導師更適合。
其次,如果你的專業是理工科類的。因為需要做實驗,並且需要對新科技、新技術的發展有前瞻性思維和敏銳把握的,並且能有時間陪你做實驗的,40歲左右的更好!因為40歲左右的相對年輕,對新技術的發展把握更敏感一點,且外語好,能及時獲悉網路資料。年紀輕,帶的學生少,能有更多的時間輔導你!並且為了出成績,帶你也會更盡心。
二、根據你的需求去選擇:首先,如果你的需求是獲取更多的知識。兩位導師都可以選擇,研究生階段主要知識還是課堂上,導師主要還是負責論文。不管導師年齡多大,不影響你獲取知識,知識豐富與否,與年齡關係其實不大的。年齡大的傳統知識更豐富一點,年紀輕的獲取新知識、發現新機遇的能力更強。
其次,如果你的需求是為了完成研究生論文。兩位導師也都可以選擇,導師指導論文主要就是那幾步:一是開題,選擇好論文研究方向。二是稽核論文大綱。三是稽核成型稿件。經反覆修改後定稿。這個過程都是一樣的,不會因為年齡大或年齡小而省略的。
其三,如果你的需要是獲取更多的資源。那無疑選54歲的研究所主任為好,能擔任研究所主任,本身在校內校外有一定的地位,獲取社會資源的能力相對來說更容易一點。
三、導師選擇是雙向的:你選導師,導師也會選擇你。因為每一位導師都自己特別擅長的領域,也有一般擅長的領域。因為每一位研究生的具體研究方向不同,同一個導師可能有多個學生選擇。這樣教務部門就會和導師、還有學生進行協商,儘量讓學生的研究方向和導師最擅長的領域進行匹配,這樣既發揮導師特長,也會充分發揮導師團隊資源,實現皆大歡喜。
當然還會有一些人情世故的因素,但影響不是太大。以上建議,僅供參考。
-
5 # 小鳥教育記
關於研究生選導師的問題,首先,看你這情況,都不是博導啊,在這種情況下,選擇誰,就看這個導師的人品了。
先看人品針對你的情況,建議首先聯絡下這個導師的研究生師兄或者師姐,瞭解下情況。主要是54歲的這位導師,這個導師54歲了還是碩導,那就得具體瞭解下他的學生好不好畢業。
如果自己不想讀博士的話,那碩士主要還是以畢業為主,能找個輕鬆點的有專案的老師是最好的,前提是這個導師人品要好。
要不然,你在研究生這幾年,會非常難受,甚至會讓你自己後悔讀研。雖然這種導師一般在學校是極少數的,但是你要是遇到了,那就入坑了。
再看專案看看這兩個導師的專案,當然這點你自己可能不一定能夠了解到,不過透過第一個老師的學生,你應該是可以瞭解到一些情況的。
有專案的導師,當然對你是有利的,讀研期間會比較充實,回頭研二是讀博還是工作,自己的選擇會更多點。
課題組其實40歲的年輕老師,雖然說只帶研究生兩年,但往往這種老師有幹勁,可能對學生管的嚴點。容易搞出來成果,而一些年齡大的老師,基本都到瓶頸了,大部分都沒了幹勁。
不要看40歲老師年輕,他們往往都是屬於某一個大的課題組的,多數不會自己單幹。你需要了解這個課題組的情況,看看自己導師屬於什麼層次。
總結一下要是以上的資訊,你都沒法瞭解到,而僅僅是想透過上邊的情況來做選擇的話,我的建議是,只要這兩個導師,在學校沒有啥人品問題,兩個都可以選,隨你便。
畢竟碩士階段的畢業不像博士那樣困難,只要你努力了,一般都能夠按期畢業的。因此,僅僅想拿個碩士文憑,畢業找工作,就依靠老師的人品選擇吧。
-
6 # 廣州關節科王教授
現在在大學找一個,非常有責任心,又有成績,也有能力的碩導是需要提前調查的。
以我們學校為例,有60歲的碩士生導師,也有30多歲的碩士生導師。年齡層次相差很多。30多歲的碩導本身就很不錯,他本身就需要不斷的充電,當然嘍,他也希望一個助手一塊去充電。如果這個導師能夠對你非常關心。那你是走運了。你們兩個可以一起狂奔。壞處是因為環境條件有限,你想幹出一番成績,要花出非常大的力氣。好處就是你可能以後就是個大師兄。並且是一個經歷豐富的大師兄。
再說說60歲的碩導,這個年齡社會閱歷豐富,在這個行業內都有一定威望,可以很順利的把你帶入行。並且你一入門就有50個60個師兄弟,這是個很大的資源。
-
7 # 桌椅博士說教育
桌椅認為:既然說選擇,那麼一定要想清楚你想要得到什麼。
一個事業穩定,資源充沛的“老導師”,一個年輕有為,幹勁十足的“新導師”。這是很多研究生在選導師的時候都會面臨的一個兩難的抉擇。
世界上大多的抉擇都是難以兩全其美,正所謂有得必有失,選擇導師也不例外。但正是如此,在做抉擇前想清楚自己想要得到什麼顯得尤為的重要。
選“老導師”你能得到什麼?你能得到一個充足的資源,這個資源不僅僅能在你讀碩士的時候,能少受甚至免受資金不足對你課題造成的影響,甚至在你畢業之後,“老導師”所擁有的資源都能讓你以後的道路走得更加的平坦。
選“老導師”你會失去什麼?桌椅是在中科院理科類的研究所讀博士,根據自身和周圍朋友的經歷發現了一個普遍的現象:那就是“老導師”基本上是不會自己親自指導學生做實驗的,一般都是把低年級的學生丟給二老闆或者是高年級的學生去帶,讓學生處於一個“放養”的狀態,這種放養非常考驗學生的自制力,自制力不足的學生很容易放飛自我走上歧途,在畢業的時候毫無收穫一事無成。
所以選擇“老導師”你會失去導師手把手親自帶你的機會並處於一個放養的狀態。這會讓你自身的成長走得與有老師手把手帶的人相比,要慢一些。但如果“老導師”課題組內的二老闆或者高年級學生實力強悍的話,這個差距也不至於很大,但很考驗一個人的自制力和自學能力。
選“年輕導師”你能得到什麼?我們一般用來描述年輕導師都會不約而同的用到一個詞——幹勁。
是的與“老導師”相比,年輕導師要有幹勁的多。“年輕導師”對科研的熱情還沒有受到漫長時間的消磨固然是一方面的原因,但更重要的一點是:目前國內對年輕導師的考核是很苛刻的。
這裡苛刻指的是:如果年輕導師沒有在一定的時間內(一般是4-5年)發表足夠數量和質量的論文,那他能受到的資金贊助就要大幅度的減少,甚至可能就要丟掉這份教職。
在這種緊迫的大背景下,為了“生存“”。年輕導師往往都會手把手地向年輕學生用心地傳授畢生所學,想盡快的把學生培養起來,讓他們能獨當一面的做實驗,以便加快課題的進展速度。
但這個學習的過程往往是煎熬的,畢竟“年輕導師”中的年輕二字,往往也意味著他們還沒有大量與學生打交往相處的經驗,再加上學生與他們之間的學術差距又過於巨大,學生對於這種傾囊傳授並不能做到一個完美的吸收,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少補了一些摩擦。
桌椅的室友就是選擇了一個“年輕導師”。剛從國外回來就評上了中組部青年千人的“年輕導師,可謂是年少有為,對桌椅的室友的培養也正如桌椅上文所說的盡心盡力,桌椅的室友雖然進步非常之快,但是其中付出的代價與心酸只有他自己清楚。
所以說如果選擇“年輕導師”,一定要做好打硬仗的一個準備。
選“年輕導師”你會失去什麼?這一點正好就是與選擇“老導師”的好處相反的。年輕導師畢竟自己的事業也是剛剛起步,資源難免有些不足,可能很難給你提供一個學習之外的幫助。
文章尾末:無論是“老導師”還是“年輕導師”都是各有優缺,所以沒有一個完美的答案。都是要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具體分析。
所以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什麼最適合自己很關鍵。
-
8 # 教育改變未來
關於這個問題,我有以下幾點思考,僅供參考。
第一,導師與研究生是雙向選擇,不是你個人意願決定的,只有導師與研究生互相認可才可能成為師生關係。在看待這個問題上,我認為研究生很多應該是被動選擇的,主動權並不是在研究生身上,道理很簡單,研究生是來求學的,應該以當下手和助手心態來看待,剛考上的研究生有什麼要素能夠入導師的法眼呢?有什麼資格和導師談這個或者那個呢?我說的也許難聽一點,但事實就是這樣的。
第二,在選擇導師這方面需要把自己位置放低一點,謙虛一點,不要認為自己考上研究生就了不起了,要記住這個社會總有比你優秀的人,比你優秀的人比你還要努力,還要謙虛謹慎,不要總是好高騖遠,要擺正自己作為一個學生學習的心態。
第三,科學研究工作很枯燥,日復一日研究自己的課題,有時會讓你感覺很枯燥,要耐得住寂寞,不要浮躁,堅持不懈的科研攻關才有可能取得成果。如果把讀研究生比作攀登山峰,登山的路是要自己走的,一步一步去丈量,導師扮演的角色就是給你指明大概的登山方向,很多需要自己的悟性去領會與實踐。
第四,不要以為資深導師就是好,剛帶研究所的導師就是沒有經驗,據我所知,越牛的導師對待研究生教育親自帶的不多,很多交給下面的小導師或者博士生幫忙帶,說實話,現在很多剛入學的研究生你連問最基本的專業問題都不知道怎麼去提問。所以好好學習,科研的路很長。剛帶研究生的導師也許更為負責。
第五,今天揭底一下目前的大學生和研究生群體,雖然你們考上研究生,但是你們捫心自問一下,你們在大學學習了多少知識?你們每天拿著電腦都在幹什麼?你們在大學讀了多少本書?學習了多少專業知識?你們如此充滿激情的考研究生當真是為了為科學研究的興趣嗎?你們如此迫切的找到自己的喜歡的導師真的是為了導師研究的方向感興趣嗎?真正為了找到心儀的導師而在讀老師的論文嗎?真正是找不到工作嗎?研究生有多少真正在做科學研究的?如此這樣挑選導師無非就是為了今後研究生好畢業、好找工作、走捷徑、這才是真相!
第六,我親愛的研究生們,請你們擺正一個良好的心態面對今後的研究生生活,不要過於的現實,簡單一點,純樸單純一點,不要表現的過於老道,感覺很熟練的樣子。研究生關鍵看你所在專業領域研究的深入水平才是最重要的,把冷板凳坐熱,迎難而上,這才是根本。
-
9 # 喝奶茶不長胖
第一,兩位導師的年紀和地位懸殊,兼任行政職務的花在學生身上的時間精力相對少。
當然,這樣推測只是從一般普遍情況出發,也有兼任行政職務,教學崗位任務依舊完成得很盡心盡力的情況。深夜秒回學生郵件,修改畢業論文精細到標點,這些都是我親身經歷的;非常感恩,也非常佩服。
但也有行政職務已經身兼數職,自己招來的研究生是手下副教授在帶,畢業論文開題出現一下,答辯出席一下。然後就歡送孩子畢業。
選擇怎樣的導師,就選擇了未來三年的學術生活。選擇有職務的導師,花在學生身上時間精力確實有限,在學生就業、讀博時,願不願用自己的影響力幫忙,這也取決於導師性格。
沒有行政職務的老師,帶研究生第二年(雖然40歲才帶第二年進步有點慢,但是對他本人來說,還處於帶學生充滿熱情的狀態),相對更多時間和精力可以放在學生這邊。畢竟無論職務高低,一個人一天都是24小時。
第二,導師年紀不同,知識結構不同,業內權威還是先銳,需要結合自身需要選擇。
導師的知識結構對學生有什麼影響?一是你論文選題的自由度,一是你論文進行中的助力。
業內權威的優勢有三,
專案資源豐富,入學之後不愁沒有工作。收入和補助水平看導師,最低是平均水平吧,高於平均水平機率大。專案組人手多,師兄師姐可以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前提是組裡氛圍好哈),即使是跟著導師的大徒弟副教授,幹起活來也不會有孤獨感。畢竟科研之路是孤單的,師門人數眾多,出去開會的時候也熱鬧一點。(這是什麼奇怪的點?你入學之後就懂了)導師是業內權威,發論文的難度稍低,如果有版面費,基本專案經費都能承擔;還能與各種資料處理專案組合作。這是對學術最顯而易見的助力。年輕(相對)導師的優勢有三,
對學生論文的研究方向相對尊重,可以花時間精力跟學生磨合研究方向。同時,因為知識結構較新,對學生的某些腦洞大開的奇思妙想接受度較高(此處為一般情況,有些年紀大的導師也十分包容)對學生個性相對尊重。因為學生少嘛,不涉及到什麼統一管理。就像公司一樣;學生少的專案組,是家庭式管理,導師對學生也比較寵,能給的資源都會給到,不會有什麼特殊偏倚;學生也不需要太多精力在勾心鬥角上(當然,這也取決於個人性格),人少輪也會輪到你。 與學生溝通更順暢。40歲應該各種社交媒體用得比較順暢,而且也能理解學生的個人生活;說不定還能幫你做個媒,解決一下個人問題。第三,如果有可能,儘量見一見自己未來的師兄師姐,看看他們的狀態就對自己的未來有個大概印象。只要涉及到選導師、選學校,我最後的建議都是這一點。不是因為沒話說,是因為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模擬一下這個場景。“你覺得某老師怎麼樣?”
“某老師啊,……”以下省略誇獎3000字。因為這種社交場合,能夸人為什麼要貶損呢?能做到碩導,肯定有過人之處啊。除非你剛好問到導師的死對頭,不然你很難收穫真正中肯的評價。
見見師兄師姐就不一樣了。大家都是小朋友,聊起來也相對隨意;看看他們的精神狀態——是否因為發論文而焦慮?看看他們的外表是否整潔乾淨——是否因為專案工作徹底喪失了個人生活?看看他們是否單身——一般單身這件事,一人單身,一門單身。啊,多麼痛的領悟。擔憂地看著我隔壁的學生們。
題外話選導師是雙向選擇,有時你做好了各種比較,結果導師心儀的是另一位。所以,在考察導師的時候,只要確定了心意,先下手為強。我遇見過不少選導師的時候,猶豫不定,本來注意他的導師,選擇了另一個更主動的學生。
除非科研能力差距有壁,在水平都差不多的情況下,導師喜歡更主動爭取的學生。如果你是導師,你會喜歡一個在心中比較你與另一位老師的學生,還是一直堅定選擇你的學生?對吧,人之常情。
祝你一切順利。早日跟自己喜歡的導師開始快樂(並不)的學術生涯。加油!
-
10 # 冷靜的含羞草
通常情況下,一般都是第一個,因為他身上的光環帶來的資源,比如讀博,工作就業以及社會關係網。但是,他有精力指導你嗎?可能連見面都困難!第二個年輕,他會盡心盡力教你,可以及時溝通和交流專業問題,如果從專業角度,當然選他。我還是建議你選年輕的,因為你要學東西啊!
-
11 # 夕辭39
如果那個主任能親自帶你,當然他也有時間帶你,那麼建議你選那位主任。如果那個主任只是讓你自己讀文獻做實驗,一年也見不到幾次,那你最好不要讀他的研究生。
回覆列表
一般情況選第一個,做實驗不愁資源,甚至以後讀博或者工作也能提供幫助。
但是,如果自己科研能力特別差,或者人際交往能力特別差,就選第二個吧,至少可以手把手教你實驗。
很多人認為40歲年輕,科研潛力大。事實上高校的碩導年輕些的是二十來歲三十出頭的。畢竟35歲截止青年基金的申報,接近40才能帶碩士研究生不能說有多大潛力。在大多數學校只能算中庸。如果是30歲的是可以好好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