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公子靈均

    皇甫嵩就是一箇中規中矩的職業軍人,評價為忠臣良將不為過。皇甫嵩早年事蹟未見史載,因平黃巾亂而名聲大振,加官晉爵。平黃巾期間連戰連勝,先後擊破張梁和張寶所部,之後又平王國叛亂,前後多立戰功而無敗績。

    光是這些就足以得到比較高的歷史評價了,何況皇甫嵩沒有多少汙點,還有體恤百姓與士兵的記載。唯一的汙點就是破黃巾期間殺戮較重,不過對方已被定性為賊,殺戮越重同時也說明戰功越大,以此為依據官職還有升遷。

    皇甫嵩因戰亂而成名,等到真正的亂世開啟後反倒無所作為了,大概跟中規中矩的性格有關。皇甫嵩手握強兵,與董卓有矛盾,但幾次放過了問罪的機會,跟孫堅那種果敢性格完全兩樣。接到董卓召喚后皇甫嵩便不顧危險去就職,可見他沒有爭天下之心,但並不懦弱。從董卓之亂起,皇甫嵩便沒什麼大作為,官職的任免也隨朝廷心願,當然都是三公九卿或級別近似的將軍,但都沒有什麼實權,也無須完成什麼重大任務。最高當過太尉,但因為流星被免職,說古人迷信吧倒也未必,可能就是找個藉口騰位置。

    皇甫嵩對三國曆史的發展其實沒多大助力,真正亂世開啟后皇甫嵩幾乎出世了,始終掛著幾個閒差養老。早年皇甫嵩最輝煌的時候就是破黃巾,但黃巾亂對三國的發展不過是提供一個契機使地方坐大,在當時地方坐大已不可避免,皇甫嵩破黃巾的快與慢倒是不那麼重要了。

  • 2 # 劃過天空的拖鞋

    亂世之中,任你風起雲湧,我自巍然不動,忠君愛國,兢兢業業,最後得意善終,既贏得了民心,又功成名就,亂世中的大智者。這就是皇甫嵩這個人的特點,雖然容易讓人誤解他是愚忠,但他的的確確是忠臣良將,同時也有著常人沒有的大智慧。

    東征北戰,戰功赫赫

    漢朝末年,黃巾起義爆發,皇甫嵩被任命為左中郎將,先後大破黃巾軍於長社會、汝南、廣宗,將張角“剖棺戳屍,傳首京師”。黃巾軍餘孽張梁、張寶也先後被皇甫嵩斬首,可以說在平定黃巾軍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朝廷任皇甫嵩為左車騎將軍,領冀州牧,並晉封他為槐裡侯,食槐裡、美陽兩縣的租稅,食邑共八千戶。沒過多久涼州又發生叛亂,皇甫嵩與董卓一起平亂,董卓屢戰屢敗,皇甫嵩連戰連勝,最後平定涼州。

    為國獻策,為民請命

    黃巾起義之出,漢朝國力不濟,軍隊戰力低下,皇甫嵩和中常侍呂強建議,解除黨禁,赦免天下黨人,拿出中藏錢和西園廄馬賜給將士,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漢朝當時的問題。而在平定黃巾主力之後,皇甫嵩奏請免除冀州一年田租,用來贍養饑民,此外他在任期間,上表陳辭、勸諫一共五百多次,史載百姓作歌說:“天下大亂兮市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賴得皇甫兮復安居。”

    仗義直言,剛正不阿

    在討伐黃巾軍時,盧植遭人誣陷入獄,皇甫嵩仗義直言,多次設法營救,最終使盧植逃過一劫。討張角時,途經鄴地,發現中常侍趙忠住宅超過了規定,便上奏皇帝予以沒收。另外,中常侍張讓向他索要五千萬錢,他不肯給。於是趙忠和張讓聯起手來,劾奏皇甫嵩連戰無功,耗費錢糧,導致皇甫嵩被貶官。而平定黃巾軍後,當時朝政日非,海內空虛,漢陽人閻忠勸他把握機會,南面稱制,皇甫嵩嚴詞拒絕。

    然而只有這些,皇甫嵩只能稱的上是忠臣良將,最讓人值得稱讚的是他能夠在亂世得以善終的大智慧。皇甫嵩一生戰功赫赫,卻遭遇了多次貶謫,而他正是運用這些危機,讓自己在亂世中巍然不動。

    第一次危機是上文講到的,中長仕張讓向其討要金錢,皇甫嵩拒絕被貶。在當時宦官當權力極具膨脹的時候,張讓向其索取金錢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按理說已經在宦海沉浮了多年的皇甫嵩即使不行賄,也會給張讓一個臺階下,但皇甫嵩卻嚴詞拒絕,弄的人盡皆知,最後誣陷被貶,這又是為何?其實這正是皇甫嵩的大智慧,當時以張讓為首的宦官勢力和以何進為首的外戚勢力相互爭權,雙方一直僵持不下,但畢竟軍權在何進手中,張讓宦官一方早晚會失敗,而此時的皇甫嵩功高蓋主,身處權力的漩渦之中,此時拒絕張讓,既可以與其劃清界限,又可以避開朝野爭鬥,實在是明哲半身的大智慧。果然,皇甫嵩被誣陷僅僅被收回了將軍印信,而張讓與何進最終卻爭的你死我活,兩人慘死,可見皇甫嵩實在是大智若愚。

    第二次危機是因為董卓進京,上文說到,討伐涼州叛亂時,董卓屢戰屢敗,皇甫嵩卻一路高歌猛進,因此造董卓嫉妒,董卓當權後就有剷除皇甫嵩的想法,而此時也有人勸皇甫嵩起義反抗,在洛陽的皇甫嵩孤立無援,此時反抗只能是慷慨就義,於事無補。於是皇甫嵩低調行事,一方面讓兒子利用與董卓有舊的關係緩解矛盾,一方面一心一意孝忠漢室,只要你董卓還以漢室釋出指令,那我就避重就輕的去執行,最終讓董卓對他放棄了誅殺的想法,等到呂布王允謀殺董卓之時,皇甫嵩召集舊部,徹底誅滅董卓餘黨,可謂是臥薪嚐膽,厚積薄發。

    可以說,如果在盛世,皇甫嵩這個人會得到更高的榮譽,然而深處亂世能夠巍然不動,進退自如已經很不容易了,從這點上看,皇甫嵩還是有些大智慧的。

  • 3 # 尋根拜祖

    皇甫嵩是東漢末年,西涼豪門士族集團的傑出代表,是平定黃巾軍之亂,和西涼王國叛亂的首功之臣。正是憑藉皇甫嵩的軍事才華,東漢政權才得以苟延殘喘,所以,皇甫嵩的個人特點之一體現在軍事上:能力超強,殺伐狠毒!

    在政治理念上,皇甫嵩又體現出對皇權的絕對忠誠,不顧形勢的一味愚忠。這也是他個人悲劇的根源之一。

    本質上講,皇甫嵩是政治家,他缺少政客的投機和靈活,對軍閥的危害性缺乏深刻認知,自縛手腳,自斷前程,錯失了安定天下的好機會。

    皇甫嵩的特點,總括起來就是:他是軍事家,又是格局狹窄的政治家!

    才能出眾,卻又洗不掉一個“毒”字

    “黃巾之亂”跟一般的叛亂不同,它是依靠宗教信仰,多點開花,在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同時暴動,人數接近四十萬,聲勢浩大。

    “黃巾之亂”的另一個特點是,有官府人員配合,連京師洛陽的宦官都牽涉其中,不單純是農民暴動,所以危害性極大。

    漢靈帝雖然採取了應對措施,但是平叛並不順利,先有朱儁失利,後有盧植受冤獲罪,緊接著“五斗米教”跟著從益州起事。倘若不是皇甫嵩在關鍵性戰役中,重創黃巾軍,形勢必然惡化。

    皇甫嵩先後在長社之戰、廣宗之戰和下曲陽之戰中,大顯神威,接連平定潁川、汝南、陳郡及河內、河北之地。不過在這系列戰鬥中,皇甫嵩表現出了讓人詬病的狠毒:

    一、長社之戰斬首數萬

    “五月,嵩、操與朱儁合軍,更與賊戰,大破之,斬首數萬級。封嵩都鄉侯。”

    二、廣宗之戰殺敵近十萬

    “明日,乃閉營休士,以觀其變。知賊意稍懈,乃潛夜勒兵,雞鳴馳赴其陣,戰至晡時,大破之,斬梁,獲首三萬級,赴河死者五萬許人,焚燒車重三萬餘兩,悉虜其婦子,係獲甚眾。角先已病死,乃剖棺戮屍,傳首京師。”

    三、下曲陽之戰做十萬人“京觀”

    “嵩復與鉅鹿太守馮翊郭典攻角弟寶於下曲陽,又斬之。首獲十餘萬人,築京觀於城南。即拜嵩為左車騎將軍,領冀州牧,封槐裡侯,食槐裡、美陽兩縣,合八千戶。”

    四、平涼州之亂斬首萬餘

    “連戰大破之,斬首萬餘級,國走而死。”

    戰爭雖然殘酷,但皇甫嵩有明顯殺戮過度的嫌疑,他甚至連張角的死屍都不放過,更不放過手無寸鐵的義軍家屬子女,對敗亡的黃巾軍及其家屬,一律採取屠戮政策!下曲陽之戰後,為了誇功,竟然以十萬顆人頭做成“京觀”!

    皇甫嵩每一步升遷,背後都是累累血痕!

    忠誠不二,卻又脫不掉一個“愚”字

    黃巾軍被剿滅後,涼州名士閻忠,悄悄向皇甫嵩進言:

    “夫難得而易失者,時也;時至而不旋踵者,機也。故聖人常順時而動,智者必因機而發。今將軍遭難得之運,蹈易解之機,而踐運不撫,臨機不發,將何以享大名乎?”

    閻忠的意思是說,如今國祚不興,朝綱敗壞,你手握重兵,佔領河北,這是大好時機,乾脆自立吧!

    客觀來講,閻忠的形式分析不假,東漢帝國已經朽透,而皇甫嵩在冀州得到軍民一致擁戴,其軍事實力也無與爭鋒,但是皇甫嵩毫不猶豫地否決了閻忠的建議。

    果然,黃巾之亂剛一平定,皇甫嵩遭受誣告,被削奪兵權。

    涼州之亂爆發後,皇甫嵩不計前嫌,再次領兵出征,消滅了王國叛亂。面對董卓的公然抗命,拒絕交出兵權,皇甫嵩的侄子皇甫酈建議乘機討伐董卓,皇甫嵩說:董卓抗命有罪,我不請示皇命行征討,不也是有罪嗎?必須向皇帝請旨再說。

    董卓控制洛陽,掌握大權後,蓋勳計劃與皇甫嵩聯合征討董卓,在當時的狀況下,這恐怕是唯一抗衡董卓的方法了。就在二人秘密計劃之時,董卓以皇帝的名義,徵招皇甫嵩入宮。

    很顯然,董卓假天子之命,欲除皇甫嵩。面對這個天大的陷阱,皇甫嵩竟然決定應徵入宮,結果落入董卓圈套。若不是皇甫嵩的兒子皇甫堅壽與董卓有私交,苦苦哀求,皇甫嵩就被殺了。最後命雖保住了,但自己的政治生涯也終結了!

    以上三件事可見,皇甫嵩保持著對皇權的敬畏,心懷忠誠,即便自己受到委屈、威脅,依然保持忠誠不二,實屬難得。但是從另一面來說,忠過了頭,就是“愚”!

    董卓圖謀皇甫嵩,進而危害天下的跡象早就顯露,皇甫嵩依然死守狹隘的“忠”,錯過了剿滅董卓的大好時機,蠢透了。尤其是,明知陷阱,就因為董卓打了皇帝的旗號,就毅然往陷阱跳,真不知道皇甫嵩的腦子是不是被洗壞了!

    愚忠之人的殺身成仁固然可敬,但是貽誤時機,遺禍天下,往往更讓人可恨!皇甫嵩就是如此,你對他敬佩的同時,又恨不得踹他兩腳!

    恪守正道,卻又甩不掉一個“淺”字

    皇甫嵩這類人,是皇權最喜歡的一種,這類人永遠不會對皇權形成了威脅,因為他是有道德約束,守規矩的政治家。而董卓則不行,董卓是唯目標是圖,不守規矩的政客,破壞力太大。

    所以,董卓能成為軍閥,皇甫嵩實力再強,永遠只是皇權的工具!

    放在帝制環境的立場固然不錯,可是放在東漢末年,皇權被架空的客觀現實之下,他的這個政治觀念,則顯得有些狹隘,暴露出皇甫嵩的“淺陋”。

    皇甫酈在勸皇甫嵩討伐董卓時,就已經說得很清楚:

    “本朝失政,天下倒懸,能安危定傾者,唯大人與董卓耳。今怨隙已結,勢不俱存。卓被詔委兵,而上書自請,此逆命也。又以京師昏亂,躊躇不進,此懷奸也。且其兇戾無親,將士不附。大人今為元帥,杖國威以討之,上顯忠義,下除兇害,此桓、文之事也。”

    董卓已經公然違抗皇命,其奸畢露,如今能夠制住董卓的只有皇甫嵩一人,果斷出手才是真正的忠義,才是國家大義!

    皇甫嵩卻固守僵化的規矩,太愛惜自己的羽毛,固執地認為,不經皇命的軍事行動就是不忠,跟董卓一樣。這種只識其表,不領本質的膚淺,既害了自己,也害了國家!

    離偉大,就差那麼一步之遙的皇甫嵩

    當我們看到皇甫嵩屢屢力挽狂瀾,扶東漢政權於將傾,滿以為又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冉冉升起。可惜皇甫嵩做了個漂亮的開場白之後,立刻讓人大跌眼鏡。皇甫嵩的表現,看起來無可指摘,實則貽害無窮,離偉大政治家看起來一步之遙,實則差之千里。

    這個一步之遙差在哪裡呢?

    1.缺少高度,侷限性太大

    皇甫嵩將自己與董卓的衝突,始終侷限在兩人之間私人關係,而沒有站在天下大勢,和國家大義的立場上來度量,高度的缺失,讓他失去了突破條條框框的動力,變得縮手縮腳。

    我們講,“義”和“利”是對立的,其實如果高度足夠,我們也可以看到“義”和“利”統一的一面。皇甫嵩就是視角不夠,光是看到他與董卓私人爭端,糾結於“利”,可是這個利,如果擺脫個人的層面,難道不是符合國家大義嗎?

    2.缺少擔當,不敢為大任

    皇甫嵩在戰場上把自己的勇耗盡了,在政治上變得縮手縮腳,缺少為大任而擔當的決絕。

    這一點讓人不可思議,疆場上滾過來的人,生死不懼,怎麼會缺少擔當?事實上皇甫嵩就是這樣,一面戰場上屢屢建功,既狠又毒,回到政治上又變成了小綿羊,任人宰殺。所以,世間的勇,不光在有形的刀劍之間,更在無形的刀劍之間。

    3.缺少至純,化作小我

    最後一點實在不忍說,又不得不說:皇甫嵩其實不是純粹的人,其忠、其勇都打了折扣,表現不力的根,在於他有私心雜念,即自我保護!

    這麼說似乎有汙衊皇甫嵩的嫌疑,如果我們對照被董卓赦免後的皇甫嵩,與董卓的關係,就不難看出,皇甫嵩之所以不願意討伐董卓,有不想與董卓私人關係鬧僵的成分,有私心作祟的成分:

    “及嵩拜車下,卓曰:‘可以服未?’嵩曰:‘安知明公乃至於是?’卓曰:‘鴻鵠固有遠志,但燕雀自不知耳。’嵩曰:‘昔與明公俱為鴻鵠,但明公今日變為鳳皇耳。’”

    如此小心翼翼地奉承董卓,肉麻的話說盡,難道就是韜光養晦?還不是自保罷了!

    所以,皇甫嵩此人確實有本領,東漢政權能剿滅黃巾軍,皇甫嵩居功至偉。但是皇甫嵩的狹隘,決定了他算不上偉大政治家,甚至連政治家都勉強。他錯失了在董卓作亂前,就將他消滅於萌芽狀態的機會。

    正因為如此,後來活躍在中國政治舞臺的,是曹操、劉備這樣的小人物,而不是皇甫嵩這樣的大人物,原因就是,皇甫嵩表面上的“大”,掩蓋不了其內心的“小”!

  • 4 # 君山話史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第一,皇甫嵩的漢末最出色的將領

    皇甫嵩出生於將門之家,伯父乃是一代名將皇甫規。他自幼好學,在兵法上深得伯父皇甫規的真傳。

    黃巾起義給了皇甫嵩大放光芒的機會。在鎮壓黃巾軍起義的過程中,皇甫嵩無疑是第一功臣。他的穎川之役殲滅數萬黃巾軍,這也是政府軍的第一次大勝。在廣宗之戰中,皇甫嵩攻破黃巾軍的老巢,殺死黃巾首領張梁,黃巾軍死傷超過八萬人,這也是鎮壓黃巾軍之戰中的關鍵一役。

    鎮壓黃巾起義後,皇甫嵩又揮師西向,進剿韓遂、馬騰的叛軍,取得了重大勝利。可以說,他是漢末最出色的將領,也堪稱中國歷史上的一位名將。

    第二,皇甫嵩為人正直

    皇甫嵩為人正直。東漢末年政治黑暗,其中以黨錮之獄最為慘烈,大批清流黨人被殺或逃放。黃巾起義爆發後,皇甫嵩挺身而出,上書皇帝,提出解除黨錮的要求,恢復黨人的政治權利,以避免黨人與起義軍合流。在皇甫嵩的努力下,清流黨人終於得以自由。

    東漢後期另一問題是宦官專政,其中以趙忠、張讓兩個大宦官權勢最重。皇甫嵩不畏強權,他曾經上書彈劾趙忠的宅第堪比皇室,嚴重超標,結果趙忠的宅第被朝廷沒收。張讓曾向皇甫嵩勒索,皇甫嵩不屑巴結大宦官,嚴辭拒絕。也正因為如此,皇甫嵩最終遭趙忠、張讓陷害而遭撤職。

    第三,皇甫嵩的缺點:政治上的矮子

    皇甫嵩是軍事上的巨人,政治上的矮子。論打仗,他是一流的,論搞政治,他搞不來。

    當時董卓是皇甫嵩的部下,為人跋扈囂張,甚至對皇帝的命令陽奉陰違。侄子皇甫酈建議皇甫嵩,剷除董卓,既是為朝廷解除後患,也是為天下除害。

    以皇甫嵩的能力,要剷除董卓應該說是容易的。但是皇甫嵩的弱點在這時暴露出來了,他認為:董卓公然違抗朝廷的命令,這當然是有罪的,可是如果擅自殺死朝廷委派的將軍,那也是危險的。最好的辦法,還是寫份奏章,上報給朝廷吧。

    皇甫嵩沒有殺伐決斷力,最終讓董卓有了投機的機會,竟僥倖操縱朝廷,成為一號權臣。而皇甫嵩從此失勢,從帝國中心舞臺的主角到被徹底邊緣化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同階層的父母,傳授給子女的生存之道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