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記錄歷史人生
-
2 # 精彩小頻道
原因有一下五點
原因一:鄴城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它地處於北方地區的道路要衝地帶自鄴城向東,經倉亭津(即今山東省聊城市陽穀縣)過黃河,可以到達兗州西部,從兗州再往前可以輻射到山東各地;從鄴城向西,過滏口並穿越太行山脈,可以進入山西高原的幷州地區;從鄴城向北,經邯鄲地區可以直達幽州的首府薊城(即今北京);自鄴城向南,經黎陽(今河南省鶴壁市浚縣) 過河之後,可以直達豫東平原。
原因二:鄴城道路四通八達再加上鄴城周邊地區地勢平坦,屬於平原區域,道路四通八達。與此同時,鄴城境內的漳水、洹水等水系與黃河、白溝等水系互通,水運十分發達。
原因三:鄴城處在中原大地的中心地帶最重要的是,鄴城所在的位置,恰好在冀、青、幽、並、兗、豫、司隸等七州的偏中心地帶,以此地為中心向外輻射,人員與物資的來往與補充都較為方便。
原因四:鄴城具有非常好的防禦優勢鄴城的東、南兩面有黃河天塹,只要在黎陽、倉亭津、白馬等幾個主要地點設防,就可以阻止兩面敵軍的進攻;鄴城之北,又有漳、洹等水系流經,也是兩道天然的阻敵防線;尤其是鄴城之西,有太行山系作為天然屏障,只需要守住滏口,就能阻擋幷州地區的來敵。
原因五:鄴城一直都是黃河下游地區最為富庶的城市鄴城具備的地理位置和環境特點,也使此地成了一處天然的福地,人口、農業、經濟等各方面都較為發達。
獻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袁紹在經歷了官渡之戰的慘敗後,最終在老巢鄴城(今河北邯鄲臨漳縣)鬱鬱而終,袁氏集團隨著袁紹的病逝走向了分裂。
為了得到集團的控制權,袁譚與袁尚出現多次火併,使得本就遭受重創的集團勢力雪上加霜,加速了袁氏集團的覆滅。一年之後,曹操經過了短暫的休整,對袁氏集團發起了最後的攻擊。
獻帝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率部對袁氏的老巢鄴城發起總攻。不過,此次戰役的過程卻出乎曹操的意料。袁氏集團勢力雖然屢遭重創,但是老巢鄴城仍是一塊難啃的骨頭。
此戰中,曹操動用了幾乎所有的精銳力量,還得到了黑山集團的配合,實力上佔有絕對優勢。即便如此,鄴城之戰從二月份正式展開後,卻持續了半年之久,直到同年的八月,曹軍才得以攻克該城。
在此戰的過程中,曹軍採用了堆土山、挖地道、挖塹壕引水灌城等多種手段,仍無法取得勝利,最後是在城內袁氏集團內部叛將的配合下里應外合,才結束了這場曠日持久的戰役。
此戰結束時,鄴城城牆嚴重損壞、城內一片狼藉。不過,曹操入城後,立即下令對舊城進行了修復、增建、駐軍、遷民,此後又將曹氏集團的大本營放在了該城,該城後來也成了曹魏帝國的國都之一。
那麼,鄴城究竟有什麼優勢,先後成為袁紹和曹操這兩大集團的大本營呢?答案非常明確,這是由鄴城所處的地理位置、環境特點及當時的特殊歷史時期決定的。
鄴城始建於春秋時期。根據《管子小匡》中的記載,齊桓公出於爭霸的需要,於公元前685年左右連建了五座城池,鄴城就是其中之一。春秋末期至戰國時期,鄴城幾經易手,先後由衛、晉、魏、趙等國控制。在此期間,鄴城一直都是軍事堡壘和屯兵重地。
秦統一六國之後,全國實施郡縣二級管理制度,鄴城成為一個縣級行政單位,隸屬於邯鄲郡。
西漢初期,鄴城仍舊是縣級區域,隸屬於魏郡管轄。至漢武帝時期,實施州、郡、縣三級管理制度,鄴城隸屬於冀州併成了州治所,已經成為了北方軍事重鎮,這樣的地位貫穿了整個東漢及魏晉時期。
鄴城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它地處於北方地區的道路要衝地帶。自鄴城向東,經倉亭津(即今山東省聊城市陽穀縣)過黃河,可以到達兗州西部,從兗州再往前可以輻射到山東各地;從鄴城向西,過滏口並穿越太行山脈,可以進入山西高原的幷州地區;從鄴城向北,經邯鄲地區可以直達幽州的首府薊城(即今北京);自鄴城向南,經黎陽(今河南省鶴壁市浚縣) 過河之後,可以直達豫東平原。
再加上鄴城周邊地區地勢平坦,屬於平原區域,道路四通八達。與此同時,鄴城境內的漳水、洹水等水系與黃河、白溝等水系互通,水運十分發達。
最重要的是,鄴城所在的位置,恰好在冀、青、幽、並、兗、豫、司隸等七州的偏中心地帶,以此地為中心向外輻射,人員與物資的來往與補充都較為方便。
從軍事角度來看,鄴城具有非常好的防禦優勢。鄴城的東、南兩面有黃河天塹,只要在黎陽、倉亭津、白馬等幾個主要地點設防,就可以阻止兩面敵軍的進攻;鄴城之北,又有漳、洹等水系流經,也是兩道天然的阻敵防線;尤其是鄴城之西,有太行山系作為天然屏障,只需要守住滏口,就能阻擋幷州地區的來敵。
根據《讀史方輿紀要》中的記載,自春秋時期,鄴城就是歷代統治者重點防禦及出兵攻伐的軍事重地。
此外,鄴城具備的地理位置和環境特點,也使此地成了一處天然的福地,人口、農業、經濟等各方面都較為發達。自戰國至西漢時期,鄴城一直都是黃河下游地區最為富庶的城市之一。雖然在東漢後期,鄴城發展有所停滯,但其本身所具備的天然優勢、戰略地位等方面仍具有相當的優勢。
在東漢末期的亂世之中,袁紹選擇鄴城作為集團的中心和根基,也是基於鄴城在當時的有利因素,進行綜合考慮之後決定的。討董之戰結束後,袁紹對於自己的發展和壯大就有了明確的目標,即佔據長江以北的青、幽、並、冀四州為根基,在取得北方塞外烏桓、鮮卑等的支援之後,南下中原、西定關中,直至統一全國,鄴城自然成了最適合的大本營。
曹操以鄴城作為大本營,除了上述的這些因素之外,跟當時群雄割據的局面和戰略方針也有很大的關係。曹操攻佔鄴城之前,一直都是以許都所在的潁川郡為根據地。但是河南地區在經歷了漢末時期的常年戰亂之後,全境之內已經處於一種非常蕭條的境況。
除此之外,潁川郡周邊的局勢非常複雜,張繡、劉表、袁術等眾多割據勢力圍繞其外,不僅發展空間狹窄,還要面臨眾多勢力的威脅。
在這樣的情況下,以鄴城中心向四周擴散,無論是在發展空間、防禦地域及四方攻伐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優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曹操將鄴城作為大本營,其實是延續了袁紹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