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吃飽撐得小群眾
-
2 # 第五玥璋
李鴻章是位近代優秀的外交家,政治家,但生不逢時。居老師曾國藩後,李鴻章在洪亂時建立起了一支“淮軍”,其戰鬥力在清屬於佼佼者,這方面李為維護大清統一作出了貢獻。當被任命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時,洋務運動已經蓬勃發展,北洋水師凝結著李畢生心血,然而作為北洋大臣是無法統治全清的水師,這被大清慈禧太后的“分而治之,不使大權歸落一人”所拖累,北、南兩大臣相互掣肘,致使北洋水師在甲午戰爭潰敗,而南洋水師卻原地不動看熱鬧,李鴻章“施夷之長以制夷”的幻想破滅。由於大清“強國”的外殼在甲午戰爭後被戳破,李鴻章屈辱地在日本馬關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李鴻章又開始幻想“以夷制夷”的策略,在外交上的確起了一定的作用,不然遼東半島就被日本踐踏。李鴻章的民族氣節是後人學習的榜樣,有一次應邀參加德皇宴會,要奏國歌,升國旗,大清只有國旗不曾有國歌,各國元首都鄙夷地看著李鴻章,在升大清國旗時音樂戛然而止的情況下邁步走到前臺,用他那沙啞的嗓子清唱自己家鄉的曲子《七板子》(現在稱廬劇),他唱得高亢激昂,充滿對國家和家鄉的愛、對各國列強的忿怨,聲音洪亮,沙啞中帶著抗爭,讓各國元首肅然起敬!自從《馬關條約》簽訂以後,李鴻章發誓絕不踏入日本本土一步,李訪問美國回國時郵船在日本橫濱補充,李必須換乘去中國輪船,在橫濱岸邊夾道歡迎的日本官員和民眾面前,李頭都不回,在船上靜等中國輪船,當中國輪船抵近李的輪船時,由於風太大,70多高齡的李被旁人攙扶著,步履蹣跚地走在由兩塊木板搭成的浮橋上……
-
3 # 武器介紹
李鴻章一生共簽下30多個條約,大多為不平等條約。近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史料出現,對這位清末重臣也逐漸評價多元化。
首先看看李鴻章的自我評價
李鴻章說:“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一間淨室,雖明知為紙片糊裱,然究竟決不定裡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風雨,打成幾個窟籠,隨時補葺,亦可支吾對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預備何種修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術能負其責?”
李鴻章在八國聯軍侵華期間,與西方列強談判
李鴻章這句話說得很明白,也就是說他的洋務運動是一種“裱糊匠”的工作,後來清政府想要真正的改革,但是又沒有相應的準備,“真相破露,不可收拾”,我只負責裱糊,責任不在我。
老上司曾國藩的評價:
曾國藩曾說“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蔭甫(俞樾)拼命著書”。曾國藩認為李鴻章熱衷官場,亦深得朝廷倚重,歷數十年而不衰,顯然得益於他的為官之道。
清朝對李鴻章的評價:
《清史稿》是清朝的遺老遺少寫的,《清史稿》可以說能代表清朝官方對李鴻章的評價。《清史稿·李鴻章傳》說:“中興名臣,與兵事相終始,其勳業往往為武功所掩。鴻章既平大難,獨主國事數十年,內政外交,常以一身當其衝,國家倚為重輕,名滿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為己任,忍辱負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氣自喜,好以利祿驅眾,志節之士多不樂為用,緩急莫恃,卒致敗誤。疑謗之起,抑豈無因哉?”
李鴻章與淳親王奕譞,奕譞即是光緒皇帝的生父。
《清史稿》對李鴻章的評價總的調子是肯定的,認為李鴻章是名滿全球的中興名臣,但是李鴻章“惟才氣自喜,好以利祿驅眾,志節之士多不樂為用”。
梁啟超的評價:
梁啟超說:“自李鴻章之名出現於世界以來,五洲萬華人士,幾於見有李鴻章,不見有中國。一言蔽之,則以李鴻章為中國獨一無二之代表人也”。
美華人和俄華人的評價:
美國總統格蘭特稱李為當時世界上四大偉人之首,與當時英國首相本傑明·迪斯雷利,法國總理甘必大,德國宰相俾斯麥齊名。
俄羅斯帝國財政大臣謝爾蓋·維特評論對李鴻章的印象時說:“我認為李是一個卓越的人物,當然他是華人,沒受過一點歐洲教育,但受過高深的中國教育,而主要的是他有一副出色的健全的頭腦,善於清晰地思考。正因為如此,他在中國歷史上,在治理中國方面起過重要的作用,這就不足為奇了。當時治理中華帝國的實際上就是李鴻章。”
以上都是正面評價,關於李鴻章還有負面評價
1895年因馬關條約簽訂,臺灣割讓給日本,臺灣人丘逢甲寫下一詩:“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迴天。扁舟去作鴟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意在諷刺李鴻章。
當年在北京有一個飾演丑角的名演員劉趕三,在戲臺上罵李鴻章,突然冒出一句臺詞:“拔去三眼花翎!”,正好下面聽戲的有李鴻章的侄子,上去就打了劉趕三好幾個耳光,劉趕三感覺自己遭到侮辱,又敢怒不敢言,鬱悶不樂,不久以後竟然去世了,當時的人為此事作了一副對聯嘲諷李鴻章:“趕三一死無蘇醜,李二先生是漢奸。”
中法戰爭結束後,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清政府被迫放棄對越南的宗主權,左宗棠評價李鴻章說:“對清朝而言,十個法國將軍,也比不上一個李鴻章壞事”;“李鴻章誤盡蒼生,將落個千古罵名”
李鴻章和法國駐華公使巴德諾簽訂《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後留影。
李鴻章訪問德國,會見德意志帝國鐵血宰相俾斯麥。俾斯麥問他:“你當了一輩子的中國宰相,告訴我,你有什麼足以自傲的政績?”於是李鴻章就說,他怎樣領導清朝軍隊剿滅了太平天國和造反的捻匪。俾斯麥聽了以後告訴李鴻章:“真的是很崇高啊!不過,我們歐洲人卻認為,打仗要戰勝外族人才是功勞;國內自相殘殺來保持一國的穩定,我們歐洲人不拿出來談。”
俾斯麥後來聽說李鴻章被稱為“東方俾斯麥”,於是就說“我可不要被說成是‘歐洲的李鴻章’”,這話其實是在諷刺李鴻章,俾斯麥羞於與李鴻章齊名。
當時的人對李鴻章的評價有正面,也有負面,呈現多元化的現象。那麼後世之人,也跟當時的人一樣,褒貶不一,李鴻章的正面頭銜是“改革家“、“中興名臣”,負面頭銜是“漢奸”、“賣國賊”。
-
4 # 相忘江湖71941665
李鴻章: (1823年2月15日一1901年11月7日)晚清重臣,淮軍,北洋水師創始人,與張之洞,曾國藩,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慈禧太后把他看做再造“玄黃之人“,日本伊騰博文首相稱他為“大清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與俾斯麥,格蘭特並稱為19世紀世界三大偉人。他代表清政府簽訂了《中俄密約》《馬關條約》《越南條約》《中法簡明條約》等條約。1875馬關條約簽訂至1895年甲午海戰慘敗的二十年可以說是李鴻章人生最輝煌時刻,更可以說這二十年是李鴻章時代:位列樞要,炙手可熱,權傾一時,具斂了鉅額的私人財富。這同時也是華夏曆史最為黑暗時代:國威淪喪,強夷橫行,國將不國,各族人民在水深火熱中苦苦掙扎。在這二十年裡,李鴻章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挖,煤礦,請開鐵路,建設海軍,建造兵工廠,給中國帶來了先進的科技軍事技術。各方面都寄於厚望的北洋水師可以說是李鴻章洋務運動的最高成果,然而這一切都隨著北洋水師覆滅,甲午海戰慘敗,李鴻章黯然下臺結束了。
洋務運動失敗的主要原因是:
一:不重視國民教育,提高國民素質,民不知有國,低劣的國民素質也是落後捱打原因之一。:在中國傳教多年的英華人李提摩太1875年在山東第一次拜訪李鴻章時和他談到了中國的教育問題,他請李鴻章呼籲清政府每年投資100萬兩白銀用在教育上,李問要多長時間,李提摩太回答要二十年,李說時間太長了,國家沒有錢。而1875年到1895年的甲午戰爭慘敗正好是二十年的時間。
二:不進行生產力方面的改革,世界歷史上每一次改革都是富民強國為目的展開的,:而當時的中國是以農業為本的大國,農業興,則國家興,而當時的清政府只以強國為目的軍事變革,而忽略了國民經濟方面的建設,致使民生凋敝,生產力落後,形成了民越窮,越橫徵暴斂,越暴徵,民力就越衰竭惡性迴圈,結果使得稅源不足,國庫空虛,國家財政就困難,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國弱民窮,落後捱打。
李鴻章自嘲為晚清王朝的裱糊匠,可以說是對自己精闢的概括總結。所謂裱糊匠,就是哪裡出窟窿補哪裡,這種做法從根本上是無法挽救晚清王朝覆滅的國運,只能苟延殘喘而已。從李鴻章這種治標不治本的做法來看,李鴻章是個極為現實的人,對大清王朝是談不上什麼忠心的,:和清王朝只能算是一種一榮俱榮,一辱俱辱的關係,所以李鴻章兩手抓,兩手都很硬,一方面拼命努力延長清王朝國運盡心維護清王朝統治,一方面拼命斂財為自已的將來預做謀劃。
從李鴻章幫助革命黨人和扶持袁世凱的角度來看,更是李鴻章的實主義淋漓盡致的表現,也表明他喪失了對晚清王朝的信心,開始為自己的身後事和子孫預做謀劃,避免自已的子孫重演歷次王朝重臣人亡政息後慘造政敵清算,以及歷次王朝的改朝換代更迭後前朝重臣子女慘造後繼王朝繼任者血洗屠戮,進行社會資源再分配的政治慘劇。:不得不佩服李鴻章的精明與深謀遠濾。
晚清王朝為什重用貪腐成性的李鴻章而不重用清廉耿忠的左宗棠呢:在清王朝統治者的眼中,李鴻章貪腐成性,自毀清名一定是一個沒有野心,貪圖眼前享樂容易控制好使喚的奴才,對大清朝來說只能算肌膚之疾,對少數族滿清統治的大清朝構不成什麼威脅。而清廉耿忠的左宗棠則不同,左宗棠在收復新疆的過程中:戰前積極準備,籌措糧款,編練兵將,購置先進武器,可以說是殫精竭慮,一心為公而無私心,戰後又成立善後局,妥善處理善後,墾荒屯邊,可以說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而滿清王朝最忌憚的就是左宗棠在人們心中贏得民心的威望,可謂功高震主,民心都跑左宗棠那裡,滿清又何以自處呢,而對當時的清王朝來說國難思良將,國危思忠臣,對左宗棠這樣的良將而是既用之,又防之,要是清王朝平定外患,天下太平之時,像左宗棠這樣功高震主漢族良將,就是免死狗烹的下場。粱啟超: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這也算是對西方列強極為了解,又深知在中國變革之難的李鴻章客觀評價了。
對於處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特定歷史時期的李鴻章,我們既不能否定他在洋務運動中給中國帶來變化革新之功,也不能寬恕他因一己之私給我們國家民族帶來的災難與損失。
-
5 # 歷史205
雖說簽了那麼多的不平等條約,不能把罪責全部算在李鴻章身上,但他作為國家重臣不能對時局有所補益,尸位素餐,並且在國家積貧積弱之時,聚斂了鉅額財富(有興趣的人可以查一下李鴻章留下遺產,我相信其中絕大一部分都是貪汙得來的),我認為李鴻章一生過要遠遠大於其偶爾立下功,他是國賊,大貪官無疑。
-
6 # 清水空流
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覓封侯。這是李鴻章少年時代寫的詩句。頗有王侯氣度。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安徽合肥肥東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號少荃(泉),諡文忠。
李鴻章是曾國藩的弟子。他在初次會試落榜後的“乙丙之際”。即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在湖南大儒曾國藩門下,學習經世之學,奠定了一生事業和思想的基礎。
李鴻章建立近代中國的諸多第一,河北磁州煤鐵礦、江西興國煤礦、湖北廣濟煤礦、開平礦務局、上海機器織布局、山東嶧縣煤礦、天津電報總局、唐胥鐵路、上海電報總局、津沽鐵路、漠河金礦、熱河四道溝銅礦及三山鉛銀礦、上海華盛紡織總廠等一系列民用企業,涉及礦業、鐵路、紡織、電信等各行各業。在經營方針上,也逐漸由官督商辦轉向官商合辦,是中國近代化開始的標誌。他支援鋪設的中國第一條電報電纜線在大沽口到天津城之間開通了。李鴻章能夠完全不理會“地脈”,也能夠完全不理會洋人,因為他知道電報業蘊藏著極高的軍事和民用價值。之後,由清朝國政府的銀子作為投資、以贏利為目的的電報公司成立。李鴻章稱此舉為“官督商辦”,因為在中國創辦擁有自主權的企業“事體重大,有裨國計民生,故需官為扶持並酌借官帑以助商力之不足”。由於李鴻章的主持和參與,洋務派創辦了中國近代第一條鐵路、第一座鋼鐵廠、第一座機器製造廠、第一所近代化軍校、第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等。
作為儒家弟子,李鴻章思想開通,積極引進外來技術。這是值得稱道和讚賞的,但為人詬病的是他簽訂大量賣國條約,但不簽有趙鴻章。王鴻章。簽訂最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的時候,八國聯軍制定必須由李鴻章來籤,別人籤不認、最終簽訂以後,李鴻章吐血而死。
梁啟超對李鴻章鳴不平,說他有霍光的能力而無霍光的權力,梁啟超在他所著的《李鴻章傳》中為李鴻章所處的境地感到無盡的悲慟。書中寫到:“當戎馬壓境之際,為忍氣吞聲之言,旁觀者尤為酸心,況鴻章身歷其境者。
唐德剛說,李鴻章是弱國裡的大外交家,他說近代以來,中國有二個半外交家,周恩來,顧維鈞。李鴻章。由於顧維鈞是職業外交官。是半個外交家。而周恩來和李鴻章還是政治家,可以說啊。在那個時代,換成任何一個人都未必做得比李鴻章好,而且,李鴻章只是一個執行者,並非最高統治者和皇帝,慈禧對 李鴻章更多的利用。並非完全信任,可以說,李鴻章政治生涯是悲哀的。再一點,李鴻章的作為是維護大清,而並非推到重建。不從根本和體制對中國進行變革,其他任何的洋務派的運動都是徒勞的。
就我個人而言,我詬病李鴻章是。過於避戰和重視海防而願意犧牲整個新疆放棄疆防;1885年在完勝日本的情況下籤訂的《中日天津會議專條》,給予了日本可以派兵進入北韓的權利;與日本的中日甲午戰爭中的指揮失誤導致軍艦在威海衛被全殲;中法戰爭勝利後反而簽訂了不平等條約等。雖然這些不利條約和做法受制於各種客觀條件,但他依然要為這些事件的誤國行為承擔很重的責任。
李鴻章 的後代都很低調,大都經商,後代都是鉅富。長子李經方後來當駐日本,英國,大使,李鴻章的4代孫,李道豫在20世紀90代的時候任中國住美國大使,和駐聯合國大使。可見李中堂後代很有祖上風範。
這裡值得一提是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和母親,很值得今天我們借鑑。
在李文安年輕的時候,有一年他父親抱回一個正在出天花的女孩。那女孩在路邊啼哭不止,渾身發燙,顯然是個被遺棄的病孩。李家的人,略懂些醫道,尤擅長兒科,見了心憐之,於是抱回家收治,幾番調治後居然治癒。女孩病雖好了,但臉上卻留下了稀稀落落的白麻點,這對女孩來說,是個不小的缺陷。女孩沒有地方去,就成了李家的一員,長大後就在李家幫著幹活,她要以辛勤的勞動來報答李老太爺的養育之恩。她既然要整天跑進跑出地幹活,也就沒有必要像深閨裡的小姐一樣裹小腳了,同時也沒有親生母親在旁監督她裹腳,那雙自由自在的大腳就成了她生活中的好幫手,什麼重活兒都不含糊,但久而久之成了村民們的笑料。一個臉上長了麻點,蹬著一雙大腳,又整天在地裡幹活兒的姑娘,長大之後是無法找到一門好婆家的,何況還是個被丟棄的孩子。但她不知道,有一雙善良的眼睛早就在注意她了,這就是李家的四少爺李文安。李文安是個心慈面善的人,見不得人家受苦。有一天他晚上從外面回來,看見姑娘勞累得倒在灶門口就睡著了,就順手脫下外衣蓋在姑娘身上。其父聞知後,知道兒子對姑娘有情,遂命之結為夫婦。孰料新娘子有很強的幫夫運,她的非凡才能在婚後不斷地表現出來。原來她也姓李,是同縣李鴻謨的女兒,李鴻謨本是貧民,後因女貴贈榮祿大夫振威將軍。特殊的身世,使她不僅吃苦耐勞,潑辣能幹,遇事有“豁出去”的氣概,而且有很高的智慧。她善於治家,前半生非常辛苦,後半生極其享福,應驗了華人的那句“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老話,可見娶妻必須以德為先,上蒼也回報了這位苦心的女人,讓她在後半生大富大貴,活到八十三歲,比丈夫李文安多活了二十八年。有一年總督“換防”,李鴻章從湖廣總督的位子上北調京畿,去任直隸總督,留下的湖廣總督的職位恰好由他的哥哥李瀚章接任。當時她正跟兒子住在總督署內。總督要掉換了,而老母親是同一個,老太太是不需要“挪窩”的,走了一個總督是她的兒子,再來一個總督還是她的兒子。鄉間鄰里不無羨慕地傳出話來:“人家李家是總督換防而老太太不用換防。
可以說,李鴻章的是毀於參半,非議頗多,但隨著時間推移和時代進步,對李鴻章的評價也客觀了許多。
回覆列表
興國之人皆有功,亡國之人皆有罪!成王敗寇是有道理的!不管怎麼他造反自立,保清洋運,中國只要強盛了就有功,但那時候中國那熊樣,他的功在哪裡?日本打仗不是個,因為資源不行!真打美國那時候能拖死他。中國那時候是腦子有病,滿清愚民做的太好,再加上冷熱武器歷史性變革,才導致的日本侵華這麼順溜!歷史上日本都在中國的陰影下過日子,要不日本不這麼怕中國崛起。發展才是硬道理,做好軍備,真開仗,忘死裡打,打贏了,中國的腰才真正硬起來,日本才能放正自己位置。李鴻章功過也就沒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