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劃過天空的拖鞋

    蜀漢政權由盛轉衰於荊州之敗,而讓接下來的夷陵之戰使蜀漢爭權徹底失去了問鼎中原的機會。

    蜀漢政權最興盛的時期是劉備奪取漢中,關羽圍困樊城,此時完全按照諸葛亮《隆中對》中的戰略方針進行,是蜀漢氣勢最盛,最有可能削弱曹魏勢力的時機。然而,接下來的兩場戰爭,讓蜀漢政權由盛轉衰,從此難求一勝。

    一、荊州之敗

    荊州的失敗首先導致了蜀漢的戰略規劃全盤打破,也使諸葛亮六次北伐只能一路推進。其二,荊州的失敗使荊州一路兵馬全軍覆沒,更使大將關羽身死,導致國力受損,人才流失。其三,荊州的失敗直接導致了劉備發動對吳戰爭,導致了張飛被部下謀殺。最後,荊州的失敗斷了蜀國的運勢,在荊州失利前,劉備一路攻佔漢中,關羽一路圍困樊城,蜀漢形勢空前明朗,此時也正是削弱魏國勢力的最好時機,如果孫權同時北伐,那麼魏國形勢岌岌可危,問鼎中原也未嘗不可,但孫權卻奇襲荊州,導致蜀漢就次衰弱,吳蜀發動戰爭,互損國力,曹魏坐收漁翁之利。

    二、夷陵慘敗

    夷陵之敗是蜀漢政權損失最慘的一場戰爭,陸遜火燒聯營八百里,使得劉備孤身逃回白帝城後不久便死亡,將士更是死亡無數。

    備將杜路、劉寧等窮逼請降。備升馬鞍山,陳兵自繞。遜督促諸軍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萬數。備因夜遁,驛人自擔燒鐃鎧斷後,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漂流,塞江而下。

    此戰過後,蜀漢多年攢的家底一仗敗光,夷陵之戰發生在公元221年,此戰過後蜀國國力銳減,一直沒有能力對外作戰,直到公元228年才有所緩解,諸葛亮進行了第一次北伐。而此時的蜀漢僅佔益州一州,國力不濟,人才凋零,無論是軍事、經濟、還是人口都遠遠落後於曹魏,北伐也只是垂死掙扎。

  • 2 # 物質丶主流

    很高興被邀請回答,我對三國曆史比較有興趣,蜀是何時註定失敗的,大多數人的想法應該都是關羽大意失荊州,我覺得是從赤壁之戰,關羽放走曹操那一刻,註定了失敗。我認為,曹操當時以是中原霸主,若他身死,中原大亂,劉備便可渾水摸魚,有諸葛亮頂級謀臣支援,關羽張飛兄弟幫忙,入駐中原,指日可待。中原比巴蜀富得多。人口勞動力充足,國家生產力提高,在那段時間打著恢復漢室的名號,定會吸收大量人才,為以後擴大領土,發展軍事能力有著大大的幫助。關羽放走曹操,後面佔荊州,入巴蜀,巴蜀地理位置優越,可防守有餘,進攻不足,這也是導致蜀失敗的原因。

  • 3 # 拭血論茶

    蜀漢失敗的原因我認為有兩點∶一個是劉備的死,夷陵之戰後,這個白髮蒼蒼的老人看了一眼自己征戰一生的天下,依依不捨的走了。劉備一死整個蜀漢集團沒有了主心骨,其子劉禪實在爛泥扶不上牆,一個公司若沒了董事長,還能轉多久呢?蜀漢也是這樣,從劉備去世的那一刻起已經無一統天下的可能。

    其次,魏延被殺。後三國時期的陣容與前三國時期完全不是一個檔次,魏延有帥才,有勇有謀,若是能兵出子午谷或許能攻取長安,可諸葛一生唯謹慎,未能採納,後來魏延被諸葛亮遺計所殺,蜀漢失去了可以扭轉局勢的大將,失了城池可以再打 可失了英才便不可尋回了。

  • 4 # 西府趙王爺

    劉備“衝冠一怒為二弟”發動夷陵之戰,百萬雄兵直攻東吳,沒想到被對方“反手”一把火燒到了“解放前”!

    沒錯,蜀國的敗亡從夷陵之戰那一刻開始就已經被註定!

    為什麼這麼講?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劉備到底帶了多少資源打這場仗。蜀漢經過諸葛亮的苦心經營,在劉備當政後期實力大增,無論是軍糧錢財,還是勇壯軍士。在當世之中已經足夠偏安一方,不過張飛和關羽的慘死讓劉備失去了“理智”,有人說劉備是被衝昏了頭腦,才會以傾國之兵打東吳,但我覺得劉備之所以有這樣的行動,還是因為他非常有自信。

    當年劉備伐吳的軍隊號稱百萬,我們除去其中的“吹牛”成分,那當時的劉老闆至少也是不輸東吳的。而東吳的家底有多少呢?從起派出的兵力來看,相對於當時的劉備,較為劣勢,所以這兩個選手根本不是一個“重量級”的,劉備在哪個時候可以說是“勢在必得”,既給兄弟報了仇,也可以順勢拿下東吳。

    除了軍隊家底以外,劉備出征畢竟算是“御駕親征”,身邊的謀士將領肯定也必須是最出色的,根據歷史記載,當時跟隨劉備的有十位蜀國名將(除了小說中的還有別的名將,太多了,不介紹了就),六位“國家級”謀士組成智囊團,這樣的陣容絕對稱的上“華麗”,而且這些人裡面大都是年輕將領,是蜀國未來的希望。 但是劉備畢竟也算戎馬一生,知道“兵驕必敗”的道理,所以在打仗的過程中也步步為營,沒有一下吃掉東吳的打算。

    可是到了後來卻被陸遜的一把大火燒了個大敗而歸,其中的發展我們就不多贅述了,後來的劉備上演了“白帝城託孤”一幕,因為“演技”是奧斯卡級別的,所以很多人的注意力都放到了劉備身上,可是除了劉備去世以外,其內部損失也是“驚世駭俗”的。

    首先是智囊團和將軍團,十位大將四位生還,剩下的六個中有四個戰死,二個投降。這其中就有號稱“二世趙子龍”的傅彤,趙雲因為年歲已大,劉備也不得不培養新的“警備團司令”,而傅彤就是他重點培養的物件,不過還沒等對方展現實力,他就已經落幕了。當然,這位將領只是一個代表,類似他這種情況的多的是。

    再者,六位智囊團成員“戰死”三人,投降一人,回國兩人,而戰死的人中就有未來諸葛亮的接班人:馬良。此人本就是諸葛好友,又深通謀略之道,本來是非常合適的丞相接班人,不過也跟隨劉備一起走了。所以在未來人才的接班方面,劉備已經把能用之人全部“霍霍”了。

    正是因為夷陵之戰的消耗,才導致蜀漢後期人才匱乏,以至於“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廖化何許人也,那是黃巾軍時代的人啊,得多大年紀了。

    再者是資源方面,無論是哪個時代,打仗都是一種“燒錢”行為。打贏了還好說,佔領城池繳獲物資慢慢就可以恢復,但是打敗了可就萬劫不復了。(主要是這次玩的太大)諸葛亮嘔心瀝血幹了五年,才積攢下來了一支鐵血雄師,還沒等發揮作用就被自己的主子給“霍霍”了,諸葛亮的心“在滴血”啊。

    夷陵一戰,蜀國大部分的青壯年都報銷了,國家失去了重要的發展力量,這也是蜀國開始衰敗的重要原因。 無可用之將,無可用之相,無可用之兵,無可發展之希望,別說是諸葛亮死了,就算是再給諸葛亮十年又能怎麼樣呢?

    “巧婦無米難為炊”,諸葛亮的死也正好逃開了這樣的爛攤子,蜀國的敗亡也正是從夷陵慘敗以後就已經註定了。

  • 5 # 史趣盎然

    個人認為蜀漢從丟失荊州就已經註定了敗亡!

    為什麼這樣說呢?如圖所示:

    這是赤壁之戰後,荊州當時的勢力劃分。劉備奪得了荊州南郡,武陵郡,零陵郡;孫權則把持江夏郡,長沙郡,桂陽郡三郡之地;唯有南陽郡還在曹操手裡!荊州七郡之地三家各有所屬,這種犬牙交錯的地帶必然是兵家必爭之地。

    下面談談荊州此地的戰略地位,為什麼說荊州之地如此重要呢?

    荊州乃東漢天下十三州之一,物產豐饒,形象的比喻就是後世的江南魚米之鄉!誰佔得荊州,兵甲錢糧無憂矣。魯肅就對孫權說過:“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下,外帶江漢,內阻山險,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安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矣”,可見荊州的戰略位置如何險要與富饒了吧!

    這就是為什麼劉備得荊州後派出最信任的大將關羽扼守,就是為了圖謀荊州全境,得之可以順江東下,水陸齊頭並進數月可滅東吳;往北則兵鋒直指曹操老巢鄴城,此時曹操嚇得已經考慮遷都了。當時關羽兵鋒正盛,所向披靡,連下荊州數城,水淹曹魏七軍,斬龐德,降於禁威震華夏!當時劉備得蜀漢集團沉浸在成功的喜悅裡不能自拔,可以說興復漢室指日可待!然而可惜的是此時蜀漢集團過於樂觀,關羽面臨兵微將寡的窘境,面臨曹魏孫吳夾擊驟然敗走麥城。至此劉備痛失荊州,使得蜀漢再無東出北擊之優勢,失去了掃平天下的戰略要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英國那麼一個孤懸海外的小島,可以產生那麼多影響人類歷史程序的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