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泥古丁
-
2 # 天高雲淡ght
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是當時社會中的弱者,對於別人的譏諷、欺侮,沒有絲毫的反抗能力,每次受到欺負之後都會用自我解嘲的方式來釋放自己內心的憤懣與不滿,是一種無可奈何的解壓方式。這種自我宣洩的方式對他人和社會基本不構成任何的危害。而現今社會的羨慕嫉妒恨,並不完全是弱勢群體對於強勢集團的不滿。現實社會中,很多人的貪慾沒有盡頭,只要看到別人有比自己強的地方,或者別人有的自己沒有,就在內心升騰起一種負面的情緒,無端的讓自己變得不愉快,會產生一種巴不得別人倒黴運的心態,這種不喜歡別人強過自己的心態是一種陰暗的心態,無論對自己還是對別人、對社會都有害無益。
-
3 # 千乘萬騎走北邙
中國近代是一段備受屈辱的歷史,自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以來,人民遭受著鴉片對精神上的腐蝕;同樣也遭受到侵略者對肌膚的踐踏。這個時候,中國陷入內憂外患的境地,內有腐朽不堪的清朝政府,外有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曾經的中國是一個大國,全世界的中心,外國向中國借鑑學習,中國君王便以“天朝”的身份而自居,古代的中國人民面對“蠻夷”時還是有相當大的優越感。以一個例子來說明,同樣是兩個窮人,但一個要比另外一個好過一點,好過一點的便以優越者的身份對待另外一個略微不如他的人,在富人面前也得表現出闊綽的角色,這是一種病態的心理。對於阿Q 來說,也有這樣病態的心理,書中原文說道:
阿Q又很自尊,所有未莊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神裡。加以進了幾回城,阿Q自然更自負,然而他又很鄙薄城裡人,譬如用三尺三寸寬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莊人叫"長凳",他也叫"長凳",城裡人卻叫"條凳",他想:這是錯的,可笑!
阿Q一邊用著優越者的眼光看待同屬一類的未莊村民,又以優越者的眼光看待城裡的人。阿Q用著自己“獨特”的眼光看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其實這是完全獨立出來的一種人格。總是以為世上的人大都不如他,自己才是這個世上最優越的人,有著優越的身份和高明的眼光。文中的阿Q不僅表現出這樣一種病態的心理,還因為這樣的心理催生出一種精神理療法,用今天的專業術語,就稱之為“精神勝利法”。阿Q在運用這一“精神勝利法”的時候,暴露了同時代國人性格上的缺點,對於強者,懦弱,而不敢反抗;對於弱者,便擺出一副強者的身份。書中對阿Q的“精神勝利法”有著真實的寫照:
閒人還不完,只撩他,於是終而至於打。阿Q在形式上打敗了,被人揪住黃辮子,在壁上碰了四五個響頭,閒人這才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裡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於是也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走了。
阿Q在面對閒人的欺辱時候,總是以“精神勝利法”安慰自己,不會為之反抗。相較於身體上所受的屈辱,阿Q總是以一種“樂觀”的心態來面對,魯迅先生在文中寫到阿Q的自尊,“阿Q又很自尊,所有未莊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神裡”。為了他自認為的“自尊”,輕視別人和滿足內心的愉悅也是理所當然的。
其實早在此之前,作者在表現阿Q這一人物的時候,就已經從外貌入手:
“最惱人的是在他頭皮上,頗有幾處不知起於何時的癩瘡疤。這雖然也在他身上,而看阿 Q的意思,倒也似乎以為不足貴的,因為他諱說”癩“以及一切近於”賴“的音,後來推而廣之,”光“也諱,”亮“也諱,再後來,連”燈“”燭“都諱了。”
如果別人擁有這樣的外貌,那一定會產生自卑的情緒。最初為了相貌,他要避諱,而避諱是古代君王才做的事情;所以阿Q是一個典型封建遺留的人。在遭受到別人嘲笑的時候,他不認為這是對他外貌的嘲笑,而是認為對自己無比“光榮”象徵物的嘲笑,因為嘲笑者沒有這種獨特的外貌。這正是他和別人所不同的地方,也是他無上光榮的象徵,是一種榮耀。所以阿Q在最初遭受嘲笑的時候,總是會怒目相視,但在這種怒目主義卻沒有達到效果的時候,他便又會說“你還不配”。老話說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但是阿Q並沒有不用“相貌”評價的水平,更沒有不用“斗量”的能力。他類似於小丑的行為更像是為自己“加戲”,達到符合自己幻想中的身份。
當然阿Q不僅激勵自己的精神,以此獲得滿足感,還會從別人身上找尋值得嘲弄的地方,以此換取別人的傷痛,建立自己的快樂。文中的阿Q在遭受別人毒打以後,內心十分不滿,祖傳的精神法也失去了效力。迎面走來了一個小尼姑,阿Q於是在打這個小尼姑的主意。原文這樣描繪到:
但對面走來了靜修庵裡的小尼姑。阿Q便在平時,看見伊也一定要唾罵,而況在屈辱之後呢?他於是發生了回憶,又發生了敵愾了。
" 他迎上去,大聲的吐一口唾沫:"咳,呸!"
小尼姑全不睬,低了頭只是走。阿Q走近伊身旁,突然伸出手去摩著伊新剃的頭皮,呆笑著,說:"禿兒!快回去,和尚等著你……"
"你怎麼動手動腳……"尼姑滿臉通紅的說,一面趕快走。
酒店裡的人大笑了。阿Q看見自己的勳業得了賞識,便愈加興高采烈起來:
"和尚動得,我動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頰。
就文中的阿Q來說,就是市井流氓,抱著要將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並且以此為快樂的源泉。魯迅先生對這種行為曾經有過歸納:“遇見強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這些話來粉飾,聊以自慰。所以中國人倘有權利,看見別人奈何他不得,或者有‘多數’作他護符的時候,多是兇殘橫恣,宛然一個暴君,做事並不中庸”。當時的社會就是如此,腐朽的政府催生出一批又一批的“皮囊廢物”,以取悅強者,欺凌弱者為樂。阿Q也是如此,人是最容易受到社會因素影響的。社會的潮流是什麼,那人的主導思想就會變成什麼樣子。對於阿Q來說,他一定不會一開始就如此,而是經過不斷的經歷找尋到了精神自慰這一方法。阿Q對這樣的行為一開始肯定會有清楚地認識,但是他卻選擇繼續如此。一是因為社會的風氣侵蝕了阿Q的精神,使得阿Q成為精神奴役者;二是因為他已經不是第一次感受這種“快樂”帶給他的滿足,他需要這樣的方式來獲得自己賴以生存的精神食糧;三是本身的優越感已經使一個正常的人逐漸成為不正常的人,從一個有良知的人變為一個思想麻木的人。
阿Q除了以上的精神治癒,還有類似於向別人求饒,罵自己是蟲豸的行為。這些行為在一向“軟骨”的他身上,所見不新,也很能被大家理解;以至於後來有了自己扇自己耳光的片段。
“他擎起右手,用力地在自己的臉上連打了兩個嘴巴,熱刺剌的有些疼;打完之後便心平氣和起來,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別一個自己。不久也就彷彿覺得是自己打了別個一般……”
在這個片段裡,我們看見驚人的一幕,阿Q居然用手扇了自己的耳光。在看到本段的第一眼,或許還以為阿Q開始回心轉意,重新做人;但現實是真實存在的,人性是不容易被改變的。阿Q這樣做的用的用意和以往一樣,為了滿足自己精神的滿足。面對搶走自己錢財的“強者”,他不敢反抗,於是選用一種下賤的方法來緩解尷尬的局面,以挽回丟失的小小“尊嚴”。阿Q在這個時候不僅表現出了自身的愚昧,更加體現出自輕自賤。這樣的行為更可以看做一個社會的縮影,因為社會上吸食鴉片的人民也是這般自輕自賤。暫且不論在坑殺同胞旁大笑的病態分子,魯迅先生對這樣的現象有著深刻的認識,“他們對帝國主義侵略已到了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地步,但偏要自稱“天朝”,沉醉在“東方的精神文明”中,鼓吹中國文明“為全球所仰望”,這句話像是兩個耳光扇在我們的左臉和右臉。正是由於這樣的思想使得人民愚昧,思想禁錮,不思進取,所以透過阿Q這個人物縮影表現的是哪個時期,大眾社會的投影。
到了小說的結尾,阿Q這個人物的命運似乎也走到了盡頭,被稀裡糊塗的拉去殺頭。對於阿Q而言,沒有什麼能夠改變自己的精神勝利法,連死也不能。在阿Q被抓住,認罪的時候,因為不識字,只能用畫圓來代替認罪的文書:
阿Q要畫圓圈了,那手捏著筆卻只是抖。於是那人替他將紙鋪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盡了平生的力氣畫圓圈。他生怕被人笑話,立志要畫得圓,但這可惡的筆不但很沉重,並且不聽話,剛剛一抖一抖的幾乎要合縫,卻又向外一聳,畫成瓜子模樣了。
他第二次進了柵欄,倒也並不十分懊惱。他以為人生天地之間,大約本來有時要抓進抓出,有時要在紙上畫圓圈的,惟有圈而不圓,卻是他"行狀"上的一個汙點。但不多時也就釋然了,他想:孫子才畫得很圓的圓圈呢。於是他睡著了
對於阿Q來說,唯獨不能使用精神勝利法的時候才是恐懼的時候,其餘的都並不可怕。死亡是終結一個人生命的時候,也是一個生命從開端到達結束的象徵。按照常人的想法,死亡便是最大事情,但是在臨近死亡的時候,阿Q卻還在自我激勵著。失敗受辱成為了治癒他的良方,羞恥在他面前猶如無物,他反而而會感到極大的安慰和滿足感。結尾的這一段也算是對阿Q這個人物真正的交待,從小說的開端便是奴性,到了末尾依舊奴性不改,奴性一輩子,迎接的也只有死亡。作者在結束這個卑微人物命運的時候採用一種“合乎情理”的方式,總是不會將故事的情節表現得突兀,用更直白,簡敘的方式來展現人物的悲劇一生。
關於阿Q而言,他曾經可以看見假洋鬼子拿著哭喪棒向自己走過來,知道馬上要捱打,於是抽緊筋骨,聳了肩膀等候著。看見穿長衫的人,還會不由自主的跪下來。這就是奴性,赤裸裸的奴性。討好中趾高氣揚,偷竊中不斷炫耀。環顧阿Q的一生,是悲劇的,悲劇在於扭曲地運用精神勝利法;失敗在於被這樣的現實社會中,身處壓迫,卻不敢反抗。自認為沒有力量去抵抗和鬥爭,骨子裡流露出的奴性也像極了社會上的某些人,習慣自輕自賤,自欺欺人和自然而然。中國惟有國魂是最可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人才真有進步。如果說阿Q是一類人,那阿Q身上的精神則是國人普遍擁有的,而更讓人吃驚的是:這絕不是單一的人物,而是大群體下的縮影。
-
4 # 魯中居士
這只是千人萬變之態中的一種,魯迅先生擷取一段說事兒而已。"阿Q式的",是某種"態"式,生活中常見現象,只是從魯迅先生拿來類比,不存在什麼區別。
-
5 # 北方網路文學
阿Q精神是弱者的表現,無法自救,也沒人幫助他,只能透過這種自欺欺人的方式來撫慰受傷的靈魂,近似一種變態的性格扭曲。我認為當時社會意識形態,改變了他。
羨慕,嫉妒,恨,則是個人心態的弱點。存在的人多,修養不夠。
二者在本質和出發點是有不同。
-
6 # 經典智慧國學
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一種自我安慰,自我心態的一種調解。他並不存在對那些在各方面強於自己的人的嫉妒恨,阿Q的精神勝利法只是針對自己,不涉及到任何人,可以說是對他人無害的。
而現實生活當中的羨慕嫉妒恨是一種針對那些比自己生活得好,在各方面優於自己的人惡劣態度,這就涉及到了人的內心深處的一些不良品質,對人對己百害無益。
-
7 # 光速三千
阿Q的精神勝利法和現實中得羨慕嫉妒恨還是有差別的!
首先,就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來講,“精神勝利法”是阿Q思想性格中最突出的特點:他能想象或者誇耀自己的過往,以此來解脫現實中的苦惱,也能用虛無的未來,慰籍眼下的窘迫,並且還可以以這種方法獲得心理得滿足感!
換而言之,在那個時代,阿Q這樣的人無異於現實社會中生存的弱勢群體,也唯有精神勝利法可以讓他們精神的到滿足和安慰,帶來一點光明得生存力量。
有光就有暗,有強就有弱,弱勢的人會永遠存在,總之:阿Q在生活中經常遇到屈辱和挫折,但他在精神上卻總是優勝得,不得不說,阿Q的精神勝利法就是一種可悲的自我滿足。
後者“羨慕嫉妒恨”最早出現在小說中,一句話5個字,卻包括了很多內容,這是一種層層疊加得情緒,透過緊湊的形式,表達了強烈的情感!因羨慕而嫉妒、因嫉妒而恨、因不如別人而嫉妒!羨慕嫉妒別人會無意流露出自己的自卑,羞愧和不甘!
所以,我覺得兩者的不同之處在於:精神勝利法是一種卑微的自我滿足,羨慕嫉妒恨是一種內心深處的不甘和不如人的表現!一個人也正是透過這種情感,才可以認識到自己不如人,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
8 # 水流芳2019
阿Q的精神勝利法和現實生活中羨慕嫉妒恨區別很大
魯迅 在《阿Q 正傳》小說中塑造了阿Q的形象,把這個人物的精神勝利法稱為阿Q精神。具體表現為他妄自尊大,自輕自賤,欺弱怕強,麻木健忘等等。魯迅先生正是透過對阿Q精神勝利法淋漓盡致的描繪,表現這種普遍存在於“國人魂靈"中的精神病症。
阿Q的精神勝利法和現實生活中羨慕嫉妒恨區別很大。
實質分析阿Q的精神勝利法的實質就是阿Q的心理防禦機制。
阿Q及未莊同時代人的思想中等級觀念之強已深入骨髓,他們的本我中有一種強烈的權利慾望,一味地要凌駕於一切人的頭上。
在現實中,阿Q的這種慾望不但得不到滿足反而犧牲自己,滿足了別人。為了平衡內心的衝突,阿Q尋找可行的方法。
倘若對手是他心目中“高一等”者,經過自我調節還是可以“忘卻”或者“接受”的。
如果對手是那些全不在他眼裡或者甚至於低他一等者,他就只好採用核心的防禦機制——自欺式精神勝利法,其實質主要是弗洛伊德及其女兒提出的下列防禦機制:替代、壓抑、合理化。
替代是指把個人衝動轉向一個替代物,阿Q受了秀才的氣.發洩在小尼姑身上就是例子。
壓抑是指把不能接受的意圖、情感或行為在不知不覺中壓抑到潛意識中去。具體在阿Q身上的表現就是“忘卻”。
阿Q拍拍頭就能“忘卻”的關鍵就是要把屈辱壓抑到無意識中去。合理化主要指選擇一些合乎內心需要的理由來減輕心理上的痛苦,宣揚一些可以接受的資訊,在阿Q身上表現為“接受”。
當然,阿Q的防禦機制還遠不止這些,比如他還會“迴避”:自己是“癩頭”就對一切與此相關的字眼諱莫如深。阿Q心理防禦機制的核心內容還是一種等級制度的權勢攀比,他只能在精神上給阿Q一定的滿足,不能獲得內心真正的充實。阿Q過多地使用心理防禦機制體現著他人格的不健全。
-
9 # 學林金喜鵲
百分之九十八的人都錯讀了魯迅,當然更錯讀了魯迅的“阿Q”,魯迅用滴血的心寫成“阿Q”,是因為魯迅對“阿Q”的深切同情與關愛,魯迅的匕首是對準迫壓“阿Q”的反動封建文化、封建精神、醜陋的自我麻醉甘於受奴役的卑賤心態。阿Q,就是清未明初的廣大民眾,甚至可以代表整個封建時期的普通百姓,魯迅寫“阿Q”的目的,是號召社會振奮鬥爭精神,敢於為自己應有的幸福生活進行精神革命,以致社會革命,打破封建舊制度,建設新的文化文明制度。
一、一般人不是對“阿Q”同情關愛,而是鄙視,企圖證明自己不是“阿Q”。其實,阿Q就是我們自己,就是我們自己骨子裡的不良文化。我們應該以“阿Q”為鏡,自我洗滌精神靈魂,而不是忙於在別人身上找阿Q。
二、“阿Q”文化,是深厚的,頑固的,可憐可悲的,但阿Q文化的存在,是幾千年封建文化教化的結果,因此有“阿Q”心態並不恥辱,能發現並克服是光榮。
三、“阿Q”文化與嫉妒陰毒的區別。“阿Q”心態,總體上是善的,是為了在黑暗沉重的生活中尋找,生存下去的虛幻理由,是痛苦悲傷的自我施放,錯誤是長期麻木忘記了奮爭。而嫉妒陰毒,總體上是惡的,看不得別人好,千方百計壓制別人。
(蔣榮清,2019.11.26)
回覆列表
看到這個問題,那我就闡明一下我的看法。
我不認為阿Q精神有什麼不妥,也不認為“羨慕嫉妒恨”就完全不對。
阿Q是魯迅先生筆下的一個小人物,魯迅對他所思所行所為進行了詳細的刻畫,全方位展示了那個時代普通人的生活狀況和麻木心態。一個貧窮的僱工,沒有多大的生存物質保障,難道說也不能有些許的精神勝利來自我安慰,自我疏導,自我平衡嗎?我至少認為阿Q很懂得生存的道理,雖然是無奈的選擇,他同樣用自己的“為人所不齒”的方式在包容、平淡甚至有些快樂的生活著。
可以說只要現實生活中存在弱勢群體,就存在精神勝利法這一事實,否則弱者的生活中將沒有一絲光明,他們就沒有生活下去的勇氣,甚或揭竿而起——搶或盜,誰又希望這樣呢?
所以,阿Q的子孫不會消失,而且永遠不會消失,因為弱勢永遠存在,他們也要相對樂觀地生活下去!
再來說一下羨慕嫉妒恨。
羨慕是指看到別人有某種長處、好處或有利條件,希望自己也有;嫉妒則是指看到別人擁有這些東西,情緒牴觸,心有恨的意識。可以說這兩種心態人人都有,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是人的一種本能。
羨慕是一種積極的心態,而嫉妒則有輕重之別,重則生恨,恨則害人害己。據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微妒”可以激發人的進取心和競爭意識,似乎並非什麼壞事。所謂“微妒”,猶如菜餚中起調味作用的佐料,而佐料終究不能當飯吃。如果一個人的嫉妒心過於強烈,“中夜恨火來,焚燒九迴腸”,整日裡痛苦著別人的幸福,幸福著別人的痛苦,長之以往,人何以堪!
對一個人來說,被人嫉妒即等於領受了嫉妒者最真誠的恭維,是一種精神上的優越和快感;而嫉妒別人,則會或多或少地透露出自己的自卑、懊惱、羞愧和不甘,對自信心無疑是一個打擊。
學到知羞處,才知藝不精。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羨慕也好,嫉妒也罷,但都要理智。不要恨人家夠猛夠強,要恨就恨自己頑鐵不成精鋼,化嫉妒為力量,自覺地把對別人的“恨”轉化為對自己的“狠”,下苦用力,自強不息,使自己真正在羨慕嫉妒中成長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