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鄉野大衛

    孫策是三國時期的重要人物,儘管他只活了短短的26歲,但對三國曆史程序的影響卻是巨大的,最直接的就是他打下了吳國的江山,奠定了三分天下中的一鼎,而他死後吳國的國土基本上沒有太大的變化,這更證明了他存在的意義,在這裡我們假設一下,如果孫策不死,三國的歷史會不會改變?有多大的改變? 既然是假設,那就應該有一個參照,同為君主,我們就先看孫策與孫權的區別。應該有很多三國迷還記得,孫策死前對孫權說過這樣的一段話:“若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使各盡力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創業之艱難,善自圖之!”話中說的很明白,那就是孫策在兩軍對戰乃至奪取天下這一方面比孫權要強,而孫權則在任用賢能保持國家穩定這一方面見長,兩者似乎是一武一文,一猛一穩。那麼歷史上的孫策是不是像他自己評價的那樣呢? 首先明確一點,孫策的第一句話相信大家是沒有異議的,孫策17歲就隨父孫堅征戰四方,到二十來歲的時候已經是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兵了,軍事經驗十分豐富,甚至比諸葛亮還要好(要知道軍事指揮能力的提高需要戰場的歷練,而不是光讀讀兵書就行的,諸葛亮在劉備死前一直未獨立帶過兵,劉備一直把他當蕭何來用,劉備死後諸葛亮在前幾次伐魏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低階失誤,到後期才依靠他的天賦慢慢成熟),雖然可能和曹操比還有差距,但在統兵用兵上很有自己的一套辦法。相反孫權在參加的僅有的幾次戰役中表現了拙劣的軍事指揮才能,要不是幾位大將的拼死保護,恐怕連命都沒了。所以孫策在這一方面強於孫權是可以肯定的。 關鍵在於孫策的第二句話,按照意思就是孫權比孫策穩重,孫策可能保不住江東,而孫權反倒可以保住江東。在這裡我們要了解一個問題,就是保江東需要什麼?很明顯第一點就是人才,有人才才能制定出正確的國策,才能讓國家向正確的方向發展,人才是最重要的(這一點到現代社會仍然適用)。在這一點上我個人認為兄弟倆的態度是一致的,史書《三國志/孫策傳》記載孫策“性闊達聽受,善於用人”,像吳國中的“二張”還有一大批武將都是孫策任用的,說明孫策是能夠舉賢任能的,而孫權也是一位能夠聽取部下意見的君主,因此兩人都是能用人的明主。而保住江東的第二點就是民心,只有國民同仇敵愾,才能抵禦外敵,而這個又需要君主的威望來聚攏民心,在這一方面孫權顯然不如孫策。當時吳國人不僅呼孫策為“孫郎”,還叫其在戰場上得來的稱號“江東小霸王”,大家可不要小看了這個稱呼,想想之前有誰擁有“霸王”之稱呢?項羽阿,再聯想到吳中子弟多敬愛項羽,由此可見吳國人把孫策當成了項羽式的英雄,他們願意如他們的前輩一樣為這個“轉世的項羽”而赴湯蹈火。而孫權在在孫策死前都少有露面,繼位時都有不少江東元老遲疑,市民們就更是懷疑了,可見他沒有他哥哥那樣的威望。至於施展仁政提升民心是兩個人都可以做到的,在這裡沒有必要討論。 經過這一番討論說明孫策在安邦定國這一方面絕對不比孫權差,甚至由於早年的英武表現而比孫權有更強的資源。至於為什麼孫策會在臨死前說這一段話,個人估計,由於孫權當時繼位才17歲,沒有威望,而孫策為了讓弟弟擁有信心,才說這段話讓弟弟知道他也有比哥哥強的地方。同時也是給江東元老們吃了一顆定心丸,告訴他們:“我這個弟弟爭天下雖然不行,但保住已有的成果還是可以的。”以防這些人覺得君主無能而叛變。 說完君主的對比,我們知道孫策如果在位,那麼東吳不僅可以保住,且有更大的發展可能。那下面就來討論孫策在位對天下大勢的影響。 首先明確一點,孫策這個人是不會甘願在江東做他的“小霸王”的,那麼征戰就成為必然,而矛頭毫無疑問會指向劉表,不僅因為那是他的殺父仇人,更重要的是那裡有荊州這個兵家必爭之地,已打拼多年的孫策應該能夠預見到這一點,即使預見不到,周瑜這樣的戰略家也應該會給出相應的建議。而綜觀孫劉兩家的實力,不論是從統帥的才能,將領的實力還是士卒的精銳程度上看,孫策顯然要比劉表強,那麼戰爭的結果就很明顯了,劉表必敗,關鍵就看孫策要花多長的時間來征服荊州。(這裡有人可能會提到劉備會幫劉表守荊州,我的意見是,劉備這時候實力很弱,幾乎無法對戰爭程序造成多大的影響,至多延緩一下,更何況他還要時不時地應付曹軍的進攻和劉表的猜疑;而從孫權殺敗黃祖之後劉表詢問劉備時劉備的回答可以看出,劉備是不希望招惹孫氏的) 為什麼要看時間呢?因為別忘了,另一位強大的對手曹操也在向荊州步步緊逼,勢頭相當猛。那哪一個更可能搶先開入荊州呢?答案是孫策。為什麼?因為第一,孫策手下的吳軍熟悉水軍戰術,要知道防守荊州或進攻荊州都必須熟悉水軍的使用(像關羽兵敗之前雖然徐晃擊敗了關羽在襄樊北部的陸軍,但對南面圍城的水軍卻無可奈何,要不是呂蒙背後偷襲,關羽最終很有可能攻下襄陽),而曹軍顯然在這一方面要差得多,自然進攻的腳步會比較慢。其二,孫策畢竟是江東來的人,也就是南方人,而曹軍是北方人,荊州人可能會更樂意接受孫氏的統治,更何況孫策相比於曹操,名望,實力一點都不差,還沒有曹操一直流傳的“漢賊”之名,所以孫策更容易獲得荊州的民心一鼓而下。 假如孫策能夠按照設想中的情況搶先奪下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荊州,那麼此後一系列的重大事件都會因為這一局面而改變,因為劉備當陽兵敗之後就是經過荊州向南逃竄的,而曹操也是在攻下荊州之後才威脅要攻打江東的。 那麼劉備能不能為孫策所接受?會不會被曹操滅了?曹操還會不會輕易地向孫策宣戰?這些在孫策不死且佔領荊州的情況下都是值得從新討論的。 按照常理,孫策征戰一生,從來都是身先士卒,從未懼怕過任何對手,所以對於曹操雖不會輕視但也決不會懼怕。而當初劉備投靠孫權得到接納是因為孫權本人對於自己的實力不夠放心且對於劉氏的仇恨沒有父兄輩那麼強烈(注意此時劉備與劉表已認了同宗,所以江東有些人認為劉備和劉表一樣是敵人)。現如今在孫策信心百倍且很可能敵視劉備的情況下,劉備是否能得到孫策的接納呢?還是投奔他勢力而滅亡?(據當時情況下,投奔其他勢力為曹操所滅可能性很大,且其他勢力也不一定能接受)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孫策仍會接納劉備。因為孫策本身就是具有戰略眼光的君主,加上週瑜這樣的戰略家的輔佐,他們一定能夠預見到曹操一旦消滅劉備,剩下的對手就只有自己,而面對曹操的威脅,對策也只有一個,那就是戰,投降這個字眼是不會存在於孫策和周瑜的腦中的,因為他倆天生就是鷹派。那既然要對抗強敵,有幫手總是好的,雖然孫策可能因為劉表而不喜歡劉備,但一個優秀的戰略家一定會放棄個人的恩怨為自己的集團謀取根本的最大利益,更何況和劉備合作可以獲得巨大的政治優勢(劉備是“皇叔”,且一直是振興漢室的代言人)。所以劉備是能為孫策接納的,這也直接避免了劉備的滅亡。 那麼反過來,曹操還會不會進攻孫策呢?如果進攻,結果又如何?對於第一個問題,似乎有太多的理由說會,也有太多的理由說不會。因為一方面,曹操對孫策是很敬畏的,當年得知孫策風捲殘雲般地攻下江東後,曹操嘆到:“獅兒難與爭鋒也!”由於忌憚孫策,還與其聯姻,可見曹操是絕對不敢小視孫策的(青梅煮酒中曹操說孫策籍父之名非英雄,其實那是為了單說劉備而如此,未見得是曹操的真實想法,要知道江東基業實際上是孫策開創的,他用短暫的一生做了很多人一輩子都做不完的事),所以曹操是不是會進攻孫策就很難說。而另一方面,既然孫策這麼強,那要是在準備上幾年,孫策只會變得更強,到時候就更難對付,那還不如趁現在把他連劉備一起除掉,這個也是不一定的。總之,這個問題還是留給各位自己去想象。 而如果曹操決議開戰,那麼我想戰役的結果是不用說的,曹操仍然無法取勝,因為孫劉聯軍取勝並不是因為有了東風或者某某人的詐降,其根本原因是曹軍在水戰方面的巨大劣勢和曹操本人的輕敵與準備不足,所以不管吳國的君主是誰,孫劉聯軍都將取得勝利。 現在來看,不管曹操是兵敗還是屯兵江北,劉備的生存環境都會被壓縮到極限(這裡的假設是荊州已被孫策佔領,而劉備也不可能借到荊州,因為歷史上劉備借荊州是在佔領荊州的情況下再向孫權借的,有點強搶地盤造成既成事實的意思,而在這裡這一條件已不存在)加上孫策的霸氣和周瑜的謀略以及東吳整體實力的相對強大,本人認為此後進取西川的很可能是東吳,而最後劉備只會成為一個發展不大的小勢力,進而天下就會逐漸演變為孫曹兩家的對決。

  • 2 # 哥哥123

    應該是孫堅孫策父子不死會如何,直接可能是劉備建立不了蜀漢政權,孫堅父子有野心有能力,不是孫權可以比的,更重要的是,孫堅和孫策對江東士族有著直接的威懾力,對山越人來說,他們兩個就是魔鬼,有他們在,士族只能夾著尾巴做人,山越人更不敢輕舉妄動。江東靠孫堅一己之力奠定了東吳基業的基礎,孫策更是鞏固了這一政權,父子兩人也為一代英雄

  • 3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回顧孫策遇刺前後的歷史,孫策若不死,三國的歷史一定會更加精彩,但我認為,大的歷史走向並不會改變。

    孫策去世前的計劃:未必是襲擊許都

    各類史書中,都記載了孫策在遇刺前,正在計劃襲擊許都,迎取天子。

    但有的記載(如《三國志》),或許有明顯的問題。《三國志》記載,孫策聽說曹操與袁紹相持於官渡,決心襲擊許都。

    可是,孫策死於200年5月。5月時,曹操正與袁紹進行白馬之戰,怎麼能相持於官渡呢?

    況且,孫策要襲擊許都,或要取道曹操地盤,或者要取道死仇劉表地盤,這要如何襲擊呢?即使能夠襲擊成功,又如何返回呢?

    因此,合理的理解,應該正如裴松之所言:“先圖陳登,縱橫淮泗”。

    自古以來,江東政權要北向爭奪天下,通常依託兩條路,一條出荊州,依託山脈,進去宛、洛;另一條,就是經淮、泗,西向爭雄。

    關羽攻討襄樊之前,孫權和呂蒙分析的兩個方案,除了襲取江陵,就是攻徐州、經略淮泗。

    《江表傳》載,孫策準備徵陳登,至丹徒,等糧草期間出獵遇刺。

    因此,攻徐州南部,經略淮泗也應該是相對靠譜的可能。至於“欲襲許都”,應該是當時的政治宣傳或者時人的猜測。畢竟,臨江按兵,要圖北方是瞞不住的。

    孫策實施計劃的後果

    “圖陳登,縱橫淮泗”,只是孫策一貫發展方向的自然延續。

    孫策渡江東後,風馳電掣,掃平六郡,實際上,採取的是“趁虛而入”的方略。

    當時的江東地區,不要說曹操、袁紹這樣的對手,就是呂布這樣的強悍軍事領袖,劉表這樣的割據之才都沒有。

    孫策橫掃的,都是王朗這樣不善軍務的官員和嚴白虎這樣的豪帥。

    當時徐州、淮南的情況,與江東頗為類似。

    曹操平定徐州後,為了儘快部署對袁紹的戰爭,並沒有來得及徐州進行強力控制,青徐方向的軍事,多委託給了臧霸這樣的泰山諸將,和陳登這樣的當地士族。

    泰山諸將,也多是嚴白虎這樣的豪帥出身,他們中許多人對曹操並沒有忠誠度。

    比如,昌霸。諸葛亮後來說曹操“四越巢湖,五攻昌霸”,昌霸就是泰山諸將的一員,對曹操時叛時附,直到206年,才被于禁消滅。

    淮南地區也與徐州類似,曹操擊敗袁術後,也沒來得及消化。因此,當地土豪,甚至一些袁術餘部都在當地橫行。

    因此,孫策攻略徐州、淮南,延續了他一貫“向薄弱地區發展”的思路。

    早在199年,孫策就曾經派人攻略過陳登,但遭到挫折。不過,當時孫策的主力正集中於對劉勳、黃祖的作戰,與陳登作戰的偏師(史書只說是孫策的大將,卻連大將名字都說不出)。

    考慮到孫策與袁術(原割據淮南者)的特殊關係,考慮到張昭在徐州士族中的影響力,再考慮到孫策過人的軍事能力,他確實有很大的機率平定徐州、淮南。大的歷史走向可能依然不會改變

    後面的影響,再推下去就難免過於臆想了。

    但是,個人依然更看好曹操統一北方。

    1、曹操、袁紹集團的官渡決戰,本就與徐州、淮南關係不太大。

    不論袁紹、曹操,都來不及消化地盤,充分動員戰爭潛力,因此,他們的區域都是一個核心地帶,加上若干其他區域,而勝負的角逐,主要依靠動員核心地帶的力量。

    因此,孫策的作為,對官渡之戰的結果影響不會太大。

    2、孫策一旦入徐州、淮南,官渡之戰後,中原將形成孫策、袁紹、曹操三股力量的對峙。

    在這種對峙中,考驗的是政治集團的綜合能力。無疑,在經濟恢復、政治管理上,曹操的綜合能力還是要明顯強於孫策、袁紹的。

    3、就說軍事吧。

    我始終認為,在擊敗呂布後,在中原戰場上,曹操軍的軍事素質是最高的。

    後來的歷史表明,不論是周瑜指揮的江陵之戰,還是孫權指揮的合肥之戰,江東軍隊在面對強敵時,陸戰、攻堅能力都明顯不足。這個軟肋,不是孫策短期內可以改變的。

    人生,如歷史,有許多的偶然、遺憾,讓人浮想翩翩。因為人的心理偏差,遺憾往往會被誇大,甚至給人“抱憾”之感。

    其實不必過於抱憾,瞭解當時的計劃、思想即可,至於那些遺憾的後果,倒不必過於開腦洞,很可能並沒有那麼大!

    親愛的朋友,不知道您怎麼看呢?

  • 4 # 相忘於江湖7555

    不會有什麼大影響,其實孫策一直在打徐州的主意,不過在陳登面前幾次勞而無功。孫策強有一部分原因是江東對手太菜,所以顯得出類拔萃。一旦北上,遇到北方雄強的軍閥,江東集團陸戰和攻堅的短板就露出來。

  • 5 # 肉郎阿漆

    孫策不死的話,不存在赤壁之戰,荊州必定被孫策吞併,劉備還是從中得到機會,那孫策和曹操就會在荊州邊境和曹操決戰,孫策軍團也是騎兵陸戰勇猛,鹿死誰手不知道,

  • 6 # 民工愛歷史三國

    如果孫策不死,很可能沒有三國,孫策文武具備,和周瑜即是連襟也是周瑜最佩服相信的人,武力和名將太師慈不分上下,用御璽換來了袁術的兵馬,帶上了他父孫堅的老部下,程普,黃蓋等以為他舅舅復仇為名義,打下了江東六郡東吳的基業。

    是一個文武具備的雄主,但是生性剛強經常獨來獨往,被仇人暗殺英年早逝,如果孫策不死可能歷史重寫,荊州可能提前被孫策戰領,不可能在等到赤壁之戰,曹操和袁紹官渡之戰時,孫策如果在世就有機會偷襲許昌。讓曹操首尾難護,很可能就沒有劉備建立西蜀的機會,孫策能力強於他弟弟孫權,

    如果孫策在世也不可能,有合肥之戰的恥辱,張遼的八百敢死隊破十萬東吳大軍,孫策的死是東吳最大的損失,可能與曹操爭奪天下。

  • 7 # 寄暇學宮

    就算孫策沒有遭遇到刺殺,依然改變不了割據對峙的局面。只不過這個對峙的局面,還會不會是後來的魏蜀吳呢?

    吳郡太守許貢曾經說過:“孫策驍雄,與項籍相似!”江東偌大一塊兒地盤,就是孫策給打下來的。

    孫策被許貢門客所刺殺時,也正是孫策風頭正勁的時候。就連曹操都直呼“猘兒難與爭鋒也”。

    孫策沒有像歷史上那樣過早離世,最直接的一個改變就是沒有孫權什麼事兒了。雖然孫策的軍事才能遠遠高於孫權,但這也並不代表使江東就能吞併劉表。

    劉表雖然是江東孫策的宿敵,但孫策的戰略重心卻並沒有放到他身上。孫策反而將眼光投向了北方的曹操。

    孫策暗中訓練一支人馬,準備前去偷襲許都。偷襲許都的目的,就是為了要迎取漢獻帝。

    歷史上因為孫策的離世,江東迎取漢獻帝這件事兒也就沒有實施。那麼孫策還繼續活著,這個計劃還會繼續實施嗎?

    說是迎取漢獻帝,其實就是把漢獻帝從曹操手中搶過來,哪有那麼容易!這有點兒特種作戰的意思,所以孫策才要秘密地進行準備。

    孫策的偷襲許都的計劃,卻被曹操那邊獲取了。不要看《三國志》裡記載著“眾聞皆懼”,就覺得孫策這招很有殺傷力。

    很多人都知道迎取了漢獻帝意味著什麼,但那些人都沒有去做。沒有強大的實力做保證,即使迎取了漢獻帝還是會被別人搶走。

    曹操既然敢搶先一步迎取漢獻帝,就是因為曹操能夠保證漢獻帝不會被別人搶走。

    袁紹的謀士許攸,就曾經建議袁紹偷襲許都,把漢獻帝給迎取過來。袁紹沒有采納許攸偷襲許都的建議,恐怕原因還是在於成功機率太低吧。

    曹操已經獲取了孫策偷襲許都的訊息,那麼曹操必然就會提前做出防範。孫策偷襲許都的成功機率就是個零。

    偷襲許都這件事兒還有這麼幾個因素:孫策知不知道曹操已經得知偷襲許都的計劃?孫策是自己率兵前去偷襲許都,還是派其他人前去?

    孫策知道曹操已經得知訊息,通常也就會取消這個計劃。孫策不知道曹操已經得知訊息,那就會去偷襲許都。

    孫策派其他人前去偷襲許都,雖然註定了會失敗,但那也只是沒有成功而已,不會使江東遭受到重大損失。

    如果孫策為了增加成功的機率,派周瑜前去偷襲許都,一但周瑜失敗被殺,江東的損失也是巨大的。

    如果孫策忘了自己是江東之主,親自率兵前去偷襲許都,那麼孫策這一去可謂是凶多吉少。

    如果孫策死在偷襲許都的途中,孫策又沒有提前安排好,那麼繼任江東之主的人將會是孫翊。歷史上張昭等大臣,都是推薦孫翊繼承孫策的位子。

    如果孫策回到江東之後才死,繼任的人員那就是孫權。歷史上孫權繼任孫策的位子,那就是孫策的意思。

    不管孫策是取消偷襲許都,還是孫策偷襲許都失敗安全返回江東。孫策的戰略重心還會是在北方,他將致力於奪取淮、泗地區。

    孫策致力於奪取淮、泗地區,那必將延遲曹操統一北方的步伐。而在孫策、袁紹、曹操爭霸的這段期間,劉備佔據整個荊州的可能性就會加大。

    劉備佔據了整個荊州,和只佔據部分荊州,那是截然不同的。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沒事兒不打電話,一打電話就借錢的兄弟姐妹該怎麼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