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蒼茫大地顧煒斌
-
2 # 問歷史
劉備死後, 為何諸葛亮不稱帝? 不是他不想, 而是他不敢。
諸葛亮,一代名相,也是忠臣的代表。諸葛亮跟隨劉備建立了蜀漢王朝,而且在劉備死後也手握了大權,雖然沒有皇帝之稱,但是卻有皇帝的權了。我想大家都知道在劉備去世之前,曾經告訴過諸葛亮,如果劉禪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那麼可以自己當皇帝。可是為何到最後諸葛亮都沒有自己稱帝呢?
大家肯定又會說了,諸葛亮不稱帝,是對蜀漢王朝的尊敬,同時他也答應過劉備好好輔佐下一任君王。當然諸葛亮的這一做飯也為他留下了千古美名,讚譽不斷,可是換一個角度想,諸葛亮真的可以稱帝,嗎?或許不是他不想稱帝,而是他根本不能稱帝。
為何說諸葛亮根本不能稱帝呢?其實諸葛亮想要稱帝有兩個很大的機會,首先就是在劉備死的時候,在劉備身邊的人並不多,此時他只要來個假傳聖旨,輔佐一個自己親近之人,接下來只需要向曹丕這樣,讓皇帝提出禪位,那麼諸葛亮稱帝是很容易的。
還有一個機會就是在李嚴倒臺之後,李嚴是唯一一個和諸葛亮擁有大權的人,也是劉備白帝城託孤的另一個主人公。可以說李嚴去世,朝中的大權都由諸葛亮所掌握了,處在權力的頂峰,他要當皇帝可以說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可是在這樣的天時地利人和狀態下,諸葛亮為何還是不稱帝呢?
其實諸葛亮不是不想稱帝,而是他知道稱帝也活不長久,因為名不正言不順。曹操可以說是三國時期的梟雄,曹操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卻到死也沒有自己稱帝。反過來在看看袁術,他在眾多人反對的情況下登基了,結果呢成為了過街的老鼠,人人喊打,沒過幾年不久被滅了。
同樣的道理,諸葛亮要是取代了劉禪,先不說有多少人反對,至少流言是不會少的,自古以來,流言蜚語就是穿得最快的,這樣一來,諸葛亮用一生換來的一代忠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名聲恐怕都付之東流了。本來劉備死的時候諸葛亮就不年輕了,當上皇帝又能過上幾年呢?為了這幾年的皇帝,留得遺臭萬年的罵名顯然是不值得的。
諸葛亮是何等聰明之人,在各種利益權衡之下,他怎麼還會想自己稱帝呢,倒不如一直輔佐劉禪到死,如今流芳千古不也證明了這一點嗎。而且說實話,每一個人的角色都是註定的,諸葛亮作為宰相,可以成為千古名相,可是當皇帝或許還真不是那塊料。
正如劉邦一樣,當年的小混混,張良、韓信等誰不比他更加有才,但到最後大家不都心服口服的讓劉邦做了皇帝,而且漢朝在劉邦的管理之下,不一直國泰民安嗎?
-
3 # 剛子聊歷史
諸葛亮在27歲那年被劉關張三兄弟架出了茅廬,開始擔任劉備集團的“執行長”。不想剛加入劉備集團,劉琮就投降曹操了,劉備又一次面臨生死關頭。但這也是考驗諸葛亮的大好時機,該諸葛亮出手了,如果不能幫劉備度過這次難關,那世人對他過去常自詡管仲樂毅恐怕要笑掉大牙了。
值得慶幸的是諸葛亮不負眾望,憑藉著自己三寸不亂的舌頭說服了碧眼小兒。赤壁一把火燒得曹操丟盔棄甲,經此一役諸葛亮徹底征服了劉備,連關羽張飛都對諸葛亮佩服得五體投地,諸葛亮就此奠定了自己當仁不讓的軍師地位。
接下來的日子裡劉備幾乎是把諸葛亮奉為神明,對軍師是言聽計從。諸葛亮也沒讓劉備失望,佔荊州下益州,劉備的地盤越來越大。但這個時候劉備開始飄了,這一飄就出了大事,從諸葛亮加入“公司”以來,劉備還是第一次沒有聽諸葛亮的忠告,但就這一次就招來了夷陵大敗,自己也丟了性命。
劉備死後,屬於諸葛亮的時代來臨了。領相父銜,阿斗性情懦弱,基本上蜀漢的軍政大權都交給了相父諸葛亮,諸葛亮是否考慮過換蜀漢的招牌呢?在諸葛亮的規劃中,可能也有過這樣的念頭。這是人的本性,但諸葛亮生性謹慎,從不弄險,改換門庭是大事,頭腦發熱是絕對不行的,諸葛亮迅速分析了改換門庭的利弊:
首先是劉備的白帝城託孤,諸葛亮雖然拿到了“假節鉞”相父的許可權,但李嚴同樣被劉備託孤,也算一個輔政大臣。而且李嚴與自己久有不和,這劉備也是知道的。劉備為什麼要用兩派不和的人同時輔政?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就是想形成權力的相互制約,這樣反而有利於權力平衡,劉備用李嚴大概就是基於這種考慮。
除了李嚴,劉備還把自己的“大舅哥”,吳壹和吳班安排在諸葛亮身邊。二吳的妹妹嫁給了劉備,史稱劉太后,也就是劉阿斗的嫡母。從吳太后的角度講,她是絕對不允許諸葛亮換招牌的,她自己都不用幹政,有兩個哥哥在軍界做高官就夠了,她的實力也是不容小覷的。
劉備在白帝城除了交代託孤大任,還給諸葛亮玩了一把“誅心”的遊戲。劉備滿臉真誠地告訴諸葛亮:“卿才十倍曹丕,必能成大事,若阿斗可輔,則輔之,若阿斗不成器,卿可自取。”從表面意思看劉備等於是允許諸葛亮換招牌的,但實質是給諸葛亮上套。如果諸葛亮真要換招牌,劉備的這句話會成為他一輩子的陰影,讓他永遠活在內疚之中。
劉備雖然給了諸葛亮絕對的大權,但同時也在他身邊佈下了這麼多棋子。諸葛亮何等的聰明,表面上自己大權在握,但文武大臣跟著自己走是有前提的,一旦自己換招牌,就指揮不動這些人了。
如果諸葛亮真的要決定改朝換代,就必須先剷除這些異己勢力,否則只能痴人說夢。也就是說雖然自己看似大權在握,但換招牌也是有極大風險的。成功了還好說,萬一失敗就是身敗名裂遺臭萬年,多年後他的侄子吳國太傅諸葛恪就是很好的例子。
在諸葛亮的潛意識中,與其冒著極大的風險去換招牌,不如做個無冕之王。比如曹操就是很好的例子,曹操雖然稱魏王,大權獨攬,但終其一生都還是漢朝的臣子。諸葛亮現在也是相父,蜀漢軍政大事都由自己掌握,實現平生抱負即可。如果能北伐成功,那麼歷史豐碑上刻的必然是諸葛亮的豐功偉績,而不是劉禪。所以自立並非明智的選擇,作為相父的好處要遠遠大於冒險自立。
那麼如果諸葛亮就是喜歡過皇帝癮,非要冒險一把會有什麼後果呢?畢竟這樣的人很多,同時代袁術就屬於這類人,後果是十分嚴重的,三國鼎立的局面隨時會崩坍。
前文已經說到,諸葛亮一旦換招牌蜀漢內部必然立時混亂。且不說諸葛亮能不能成功,內亂一起曹魏孫吳必然都會趁機入侵。蜀漢底子本來就弱,很可能會提前結束三國鼎立的局面。至於是魏一統天下還是吳一統天下就不得而知了,但蜀的快速滅亡是顯而易見的。
-
4 # 孫一諾1009
第一,諸葛亮是一個文臣,雖然是軍師,但帶兵攻城拔寨的是前線將領,這些將領在士兵中的威望是極高的,諸葛亮要造反,必然要收服這些將領。表面上蜀漢內部和諧,北伐各路大軍都服從調配,那也是打著先帝匡扶漢室口號去的。蜀漢內部有幾大派系,諸葛亮為首的荊州外來集團,李嚴的東州集團,益州本地豪強集團。
雖然諸葛亮除掉了李嚴,東州集團衰落,但益州集團慢慢抬頭,而益州原住人本來就很排外,在東漢末期,漢室宗親劉焉被任命為益州牧,也就是益州的最高軍政長官。對此益州地區豪強不服,還出現過叛亂。劉焉用東州兵才平定叛亂。因此,在益州內部有益州集團和東州集團之間的矛盾,三大派系也矛盾重重。
再有,諸葛亮作為一個文臣,就算大權在握也是很難篡位,“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中國歷史上的開國皇帝不是農民就是武將,再有就是流氓,唯獨不見文人篡位當皇帝。李世民、楊堅、趙匡胤等都是武將,像魏忠賢號稱九千歲,嚴嵩想殺誰就殺誰,趙高都能指鹿為馬還是當不了皇帝,要是比權力,他們的權力不比諸葛亮差。
古代文人和武人互相看不起,文人認為武人目不識丁,空有一身蠻力,武人認為文人手無縛雞之力,只會風花雪月,紙上談兵,哪懂得金戈鐵馬。要是你孔明當了皇帝,其它派系的勢力恐怕不會束手就擒,特別是武將,他們本來就是對劉氏忠心,最明顯的是魏延,本來諸葛亮要殺了魏延,是劉備饒了他,他還是對劉備有感恩之心的,魏延軍功顯赫,才能也不低,軍中威望甚高,於公於私,他都不會站在諸葛亮這邊,諸葛亮稱帝之路第一道坎就是要跨過魏延。
第二,外部環境,諸葛亮稱帝必然會造成蜀漢內部政局動盪。畢竟天下要換名字了嘛,魏國難保不會趁火打劫,大好機會豈能放過,逼急了,可能忠於漢室的人還會引狼入室,給魏國帶路,以魏國的軍力,諸葛亮龍椅還沒坐熱,魏軍就兵臨城下了。魏國動手了,吳國會作壁上觀嗎?一旦蜀國被破,吳國將不能久遠,唇亡齒寒,上策就是瓜分蜀國,壯大自己地盤。更為明顯的是,你諸葛亮由拯救漢家天下到奪漢家天下,這個角色一換,魏國、吳國就師出有名,結果就不言而喻了。
第三,人心,諸葛亮雖然軍事才能等其它方面異常超群,但要輪到收買人心,劉備才是老大哥。當初劉備逃難時,帶著十萬百姓,是何等壯觀,快要被曹操追上了,諸葛亮都勸他放棄百姓,自己保命,但劉備毅然不從,這等魄力,也怪不得那麼多人追隨他。靠著這一身籠絡人心的功夫,劉備集團聚攏了不少人才,漢中之戰後,實力更是達到頂峰。益州的百姓大多還是忠於漢室的,貿然稱帝,必然會造成百姓反彈,或趁機鬧分裂。
孔明的北伐大業,他是打著復興漢室、攘除奸兇的旗號,如果他篡位稱帝的話,自己不也像劉備那樣由拯救皇帝到自己做了皇帝麼,但劉備起碼還有個劉氏後人的身份支撐,沒那麼被動。諸葛亮要是當了皇帝,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打自己的臉,曹魏恐怕也會宣傳造勢,爭取人心,屆時,就算諸葛亮有三頭六臂也忙不過來,人心離散,眾叛親離是必然了。
西漢末年的王莽篡位,手握四十萬重兵,但軍心不穩,人心不向,最後還不是被劉秀打垮。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被人罵漢賊,曹賊,不敢邁出稱帝那一步,袁術剛一稱帝,馬上被諸侯圍攻,最後落個自刎下場。劉備有那麼多人跟著,是因為他有“中山靖王之後”這個稱號,是正義之師,跟著我就是擁護正統,是忠臣。百姓還是認為這個天下還是姓劉,沒到該改弦易轍的地步,終究還是人心。
更關鍵的一點是,劉備讓劉禪叫諸葛亮做相父,也就是父親了,劉備這一招把諸葛亮的後路堵死了,你要殺了你兒子自己當皇帝,整個天下會怎麼看你,就算諸葛亮的臉皮再厚也會掛不住的,難怪康熙皇帝說劉備有帝王之術。
第四,道德的因素,諸葛亮是讀書人,最看重道德理性。以他的聰明肯定知道失敗了,不管之前他多麼出色,後人只會記住他謀朝篡位,辜負劉備知遇之恩,是個不忠不義之人,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子上。他出山之前自比管仲樂毅,可見他還是把自己定位於輔助人,實現自己才能的抱負。
所以,諸葛亮更像一個管家,事必躬親,把蜀國上下管理得很好。諸葛亮雖然沒有成為皇帝,但並不影響他手中的權力,劉禪說得難聽一點就是一個傀儡。諸葛亮如果成為了皇帝,相信也是一代明君,但歷史原因,他成為了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影響深遠。
-
5 # 歷史春秋網
諸葛亮是個相才,他的理想便是做個管仲、樂毅一樣的功臣,至少在隆中種地時就立下這樣的志向了,常自比管仲、樂毅。到三顧茅廬時,遇到了劉備,從此鐵心跟定了劉備,劉備就是他一生輔佐的明主。劉備不幸去世,託孤於他,他感恩劉備對他的知遇之恩,又把一腔忠心,轉移到劉禪身上。他從來沒有想過做帝王,何談為什麼不稱帝之說呢?
從客觀上說,諸葛亮也沒有稱帝的條件。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大權獨攬,好象是個權臣,功高蓋主,但這是建立在他忠於劉禪的基礎上的。他一心為公,朝臣們以他為榜樣,樂於聽從他的調遣,心疼他事必躬親的勞累。既便他揮淚斬馬謖之時,馬謖也是引頸受戮,並不懷恨他;他去世之時,哭的最傷心的,是他的政敵李嚴。諸葛亮得到世人的尊重,是他高尚的道德。因為諸葛亮從來沒有稱帝之心,所以他並沒有培植自己的勢力。如果他懷了謀朝篡位之心,朝臣們誰會跟他走呢?那樣他就會成為孤家寡人。別說諸葛亮,強勢如曹操,當魏王時,荀彧都強烈反對。諸葛亮要起了不臣之心,豈不眾叛親離?
蜀漢之所以能夠與曹魏和孫權三足鼎立,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打著漢室宗親的旗號,合法地繼承漢統,才會得到民心的支援。諸葛亮如果稱帝,這個民心頓失。天下便會有了“討賊”之名。諸葛亮是個明智之人,豈會犯這樣小兒科的錯誤。
-
6 # 平陽侯
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說不定當丞相比當皇帝更有意思,或許人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卻樂在其中。
你理解不了,不代表世界上沒這種人。
孫中山推翻滿清,按中國傳統該當皇帝,就連袁世凱不也復辟了?
可孫大炮就絕不當皇帝,還放出話來,敢為帝制者天下共擊之。
你也理解不了孫中山吧?
-
7 # 三哥聊歷史
諸葛亮為什麼自己沒有廢掉劉禪自己當皇帝?其實他自己非常清楚,自己根本就做不成皇帝,儘管劉備死的時候對他說過,如果劉禪能扶持就扶持,不能扶持就自立為帝,但是諸葛亮是肯定不可能做皇帝!第一,沒有名義,劉禪登基為皇帝以來,一直沒有犯什麼大錯。在宮裡面也是享樂為主,沒有犯錯,諸葛亮沒有理由把他的皇位給廢掉,如果把他給費了。那些忠於劉備的人肯定是不會服他的!甚至會起兵反抗。第二,諸葛亮不敢,因為那個時候劉禪只是有名無實,當不當皇帝差別不大,但是如果諸葛亮真的把劉禪廢了,那麼篡漢的罪名就得他來背,到時候曹魏的打過來,如何抵擋?所以諸葛亮不敢把劉禪給廢掉。第三,一生忠義,諸葛亮的忠義是所有人都認可的,他忠於漢室,忠於劉家。他的出師表裡面就清楚的表明了,他這一生的目的就是興復漢室。第四,劉備的知遇之恩。當初劉備的三顧茅廬讓諸葛亮感覺到了自己存在的價值,正所謂“士為知己者死”諸葛亮心裡是非常感謝劉備的。
其實諸葛亮當時已經大權在握,當不當皇帝只是一個名頭罷了!
-
8 # 漁耕樵讀
諸葛亮有沒有能力稱帝,有。諸葛亮有沒有實力稱帝,也有。諸葛亮心裡明白,就連劉備心裡也明白。
劉備經過夷陵之戰一敗塗地,他把蜀國和劉禪交給諸葛亮的時候就索性挑明瞭說了:“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這一幕被流傳千年,可以說感動過千萬人,也迷惑過千萬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解讀。有人認為劉備非真心,一定埋伏著刀斧手。但是以諸葛亮的才智,即便劉備非真心,諸葛亮虛與委蛇一樣可保安然無事。可是諸葛亮並沒有取而代之,而是盡心輔佐劉禪,直到積勞成疾病逝在五仗原。
事實上從歷代以來,我們越來越沒有了古人那種身為士人的氣節,以至於不敢承認,也不願意承認古人確實有這種高風亮節。陳壽曾評價劉備機權幹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終成帝業。
在劉備兵敗,病逝於白帝城時,蜀漢的危機甚至超過當年的袁紹兵敗官渡,荊州三郡,上庸,南中三郡都是戰略要地,全部丟失。關羽,張飛,馬超,黃忠都已亡故。
謀主法正,馬良戰死,尚書令劉巴,甚至年輕的關平,馮習、張南、傅肜等盡皆戰死。士兵死亡超過十萬。諸葛亮所說的“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一點都不過分。當年陶謙可以因為危急把徐州託付給劉備,劉備未嘗沒有這個魄力託付給諸葛亮。因為他也明白,除了諸葛亮沒人能再保住這份基業。
劉備死後,諸葛亮大權獨攬。曹魏,東吳都以諸葛亮為蜀國之主,吳蜀聯盟盟書上甚至寫著:“諸葛丞相,德威遠著,翼戴本國,典戎在外,信感陰陽,誠動天地”,對劉禪隻字不提。可見諸葛亮無論威望,還是能力都是得到了各方認可。
諸葛亮雖然是權臣,但是並非謀逆之臣,他甚至在死前都為劉禪處理好了可能威脅到劉禪的人。他設計處死了魏延,又削了楊儀的權利。還提拔了他認為可以繼承他遺志的姜維。無論生前抑或是死後諸葛亮都做到了鞠躬盡瘁。
諸葛亮做到了一個士的氣節:士為知己者死。他一生都在報劉備的知遇之恩,就像姜維一生都在報諸葛亮的知遇之恩,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因為越來越多的人沒有了士的氣節,所以也不再相信其他人有這種氣節。可以說是一個民族的悲哀。
-
9 # 史海悠遊閭春暉
這個問題有趣,我的看法是,諸葛亮有沒有想當皇帝的念頭,自是沒有辦法求實的。但就算他有這個想法,也是不可能做到的,這一點諸葛亮自己也是心知肚明的。
《三國演義》裡給我們描繪出了劉備臨終託孤時,曾說過如果劉禪不堪輔佐,諸葛亮可自立為主的一段話。但那不過是文學化的一種渲染,在歷史現實裡,諸葛亮完全沒有自立為帝的可能性,其原因大致有三:
1.缺乏能擁立自己稱尊的足夠強大的政治勢力,在劉備政治集團裡,大概包含著三個政治派別:分別是中原派、荊襄派和川蜀派。中原派以關羽、張飛、趙雲、孫乾等劉備早期跟隨者組成,他們雖然遠離了根據,但由於資歷深厚、地位尊榮,後嗣們也往往盤踞要職,是蜀漢政權的基石之一,也是劉備家族的堅定支持者,對於任何敢於窺測神器的人,這派都會嚴厲打擊;川蜀派是指劉備攻取兩川后收撫的原劉璋、張魯的部下,由於劉備有意識地進行拉攏,並與之結親,(娶了吳氏為後),其主要人物許靖、法正、李嚴、吳懿、黃權等均先後成為劉備心腹,所以川蜀士人在劉備去世前,已經接受了劉氏家族成員為自己領袖的政治信仰,不會跟隨任何篡位謀逆之人;最後就是荊襄派了,諸葛亮本人也是屬於這個派別的,在其中有相當的影響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劉備在入川后,把留守荊襄、統御荊襄派士人的重任,交給了自己的心腹、本屬北方人的關羽及糜芳等,已經表現出了對荊襄士人一定程度的不信任。更隨著荊襄九郡的敗失,使得整個蜀漢統治階層裡的荊襄派勢力大減,完全不佔優勢。更由於諸葛亮治軍,威嚴有餘,而恩惠不足,諸將敬畏者多矣,心腹者寥寥,豈有謀逆的資本?
2.蜀漢政權自肇造以來,國力偏弱,長期處於北方曹魏的威脅、東方孫吳的覬覦之下,唯有內部穩固,方能鼎立一方。一旦出現因爭權而爆發的內訌,必然會被外敵所趁,諸葛亮作為傑出的政治、軍事家自了然於胸,不會利令智昏的。
3.兩漢魏晉以來,中國社會崇尚出身,士庶分別明顯,諸葛亮出身平民,(或者說是非名門士族的普通士人),身後無絲毫士族大戶的背景,在那個時代也就缺乏領袖天下的號召力,更不會得到士族豪傑們的真心擁戴,即使悍然行事,也斷乎不能建立穩固統治的。
-
10 # 湘中明珠Zxp
諸葛亮不想當皇帝嗎?
想的!
那麼諸葛亮能當皇帝嗎?
不能!
我們不可否認一個事實,諸葛亮基本上掌握了蜀政,但這些不足以作為取代劉禪稱帝的資本,因為他並沒有掌握蜀軍,在軍隊中勢力不強,一旦他顯露不軌之心,估計蜀軍中會湧現許多長有魏延似反骨的將領。
天子寧有種乎,兵強馬壯者為之,這句話雖是後人所說,但道理諸葛亮也是懂的,所以,他嘗試著啟用培養馬謖這樣的親信,如果不是後來因為兵敗而被自己揮淚斬了,要是在軍隊成氣候了的話估計會成為趙普石守信似的從龍功臣!
我一直認為,如果諸葛亮的實力足以覬覦皇位的話,即使他本人是謙謙君子,不計名利。他身邊的人也會躍躍欲試的。而且歷史上所有的謀逆行為都是當事人“矇在鼓裡”弄成的,我相信能演出三顧茅廬大戲的諸葛亮也是會三禪三讓的劇本的,您說呢?
-
11 # 如切如磨
因為諸葛亮就是要做自己啊。這問題的邏輯似乎有條件就應該要選擇一樣。那您不妨問問為什麼周公、霍光不當皇帝?問問岳飛、文天祥為什麼不當漢奸?
其實無他,總會有一些人會把本心的堅持、信念,牢牢構築在自己慾望和野心之上的。忠誠和信義無論在古代還是今天,都是人類心靈深處最美好的特質。諸葛亮毫無疑問就是擁有這些特質的無雙國士,整個三國時代誰能有諸葛亮般在青史上流芳千古,成為文人忠臣追慕崇拜的典範?
諸葛亮在政治上其實已經做得如曹操、司馬懿一般的獨攬大權了。三個國家都心知肚明諸葛亮才是蜀漢政權的當家人。魏、吳的外交聯絡都是針對諸葛亮施行。蜀漢朝廷中諸葛亮廢掉李嚴之後,無論軍中朝中都已經在諸葛亮的掌握之中了。如果諸葛亮有異心,不管行廢立還是篡位自代都不過是翻掌之間。就劉禪平庸闇弱的性格,諸葛亮還不是想怎麼搞就怎麼搞。
但史實記載告訴我們,諸葛亮對劉禪不但尊禮有加,而且是諄諄教誨,傾力輔助。千古聞名的《出師表》就道出了諸葛亮自己的心聲和對劉禪的期許。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詩聖的名句真正是對諸葛亮最完美的總結。先主的知遇之恩、託孤之重,後主的倚重信賴。這一切讓諸葛亮嘔心瀝血、鞠躬盡瘁,逆天而行卻最終遺憾的“星落秋風五丈原”。
拼將一身酬恩遇,丹心一片書汗青。諸葛亮為什麼不做皇帝?因為他要做他自己呀!
-
12 # 諶於
感謝邀請。諸葛亮感激劉備的知遇之恩。當初劉備的三顧茅廬讓諸葛亮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價值,而且盡情的發揮了自己的才華。對於這點,諸葛亮心裡是非常的感謝劉備的。而且他還曾經在劉備面前立下了誓言,一定會好好的輔佐劉氏子孫,所以諸葛亮不會謀權篡位。
-
13 # 朵朵佬爺
都想做皇帝,這似乎成了定式思維。當了皇帝,廣有天下,要什麼有什麼,可以集天下美女歸一人獨享。殊不知,當皇帝也是風險高的職業,尤其是當開國皇帝,沒有旁人想的那麼好。諸葛亮不選擇做皇帝,倒不是怕風險,而是為了博一個千古美名,他做到了,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美名,不比曹操、孫權、劉備、司馬懿強過多少倍?藏克佳說過:“有的人雖然活著,卻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卻仍活著。”歷史上不乏為文化而殉道的人,孔子、蘇武、諸葛亮、岳飛、林天祥……
-
14 # 歷史燒錄機
任何人要想幹事都要趁勢,俗話說,亂世出英雄,沒有勢,縱你有經天緯地之才,沒有勢,那也是徒勞,諸葛亮縱然才高八斗,蜀華人性思劉,沒有眾人的擁護,在一個諸葛亮享年不過五十四歲,這個年齡對於創業帝王來說太短了!
-
15 # 金條回收
諸葛亮神一樣的存在,肯定能觀星象什麼的。他知道自己當王能統一不了,還留下千古罵名,這樣輔佐小劉,在世間己神化。一代忠良
回覆列表
這個問答蒼茫大地來回答,孔明不可能稱帝,原因如下:
一、孔明忠君愛國,是標準的儒家。
請看《隆中對》,孔明“每每自比於管仲、樂毅。"管仲何人?管仲是齊恆公的假父兼令尹,幫助恆公九合諸侯。樂毅幫助燕國復仇,滅了齊國七十餘城。其政治上的追求可想而知,孔明只是想做管仲、樂毅之類的文臣武將,而不是稱孤道寡。
二、孔明感劉備的知遇之恩。
劉備三顧茅廬,孔明感其恩,終生相隨,孤舟赴東吳聯吳抗曹,收荊州益州,作為後勤司令功不可沒,短短几年,被劉備赤壁大戰後的軍師中郎將連升幾級,直到丞相、司隸校尉(糾察文武百官)。白帝城託孤,更是對劉備磕頭如啄米,感激涕零。現在有一說,說劉備在試探孔明,這是扯淡。蜀國在關羽失荊州之後,劉備夷陵新敗,黃忠已病逝,關羽兵敗被殺,張飛被部將所殺,夷陵一戰,四海精銳、多年糧草積蓄大半喪失。曹丕虎視眈眈,南方少數民族蠢蠢欲動,孫劉聯盟已嚴重受損,益州漢中安定工作才剛剛開始,總而言之,蜀漢政權在風雨飄搖中,劉備是真心將江山拜託:最好孔明當相父,輔佐阿斗;你要自立,我也擋不住,不如順水推舟,至少你感念我知遇之恩,保全我子孫性命及富貴,總比被他國滅了強!
三、孔明審時度勢,最佳選擇是做相父,不稱帝。分析如下:
孔明接過劉備的爛攤子之後,本身官僚集團有多個派系,權力平衡本身就相當困難:荊州的、益州的、元老派…如孔明稱帝,不但不會緩解矛盾,而且會加劇矛盾,給穿襠漏風的劉氏大廈雪上加霜,怎一個慘字了得!說不定就是壓倒劉氏這頭瘦象的最後一根稻草。孔明任相,權極大,開府視事,儀同三司,簡言之:丞相府,就是小朝廷。他完全可以擼起袖子幹,用盡平生所學,實現治國平天下的夢想。他和假子阿斗分工明確,軍國大事由諸葛負責,阿斗負責祭祀祖宗。雙方相互尊重,相安無事,豈不兩全其美?何必弄一件龍袍,讓天下人戳破衣裳?而且還有可能徹底損毀他與先帝共同打下的基業。
四、孔明像鳥愛惜羽毛一樣愛惜自己的名譽。
孔明武侯祠的待遇就能說明問題。武侯祠百姓的尊重程度超過了國君劉備漢昭烈陵的尊重程度,竭盡哀榮。“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杜甫的詩句說出了土大夫及天下百姓的心聲,孔明死,成都百姓出城幾十裡相迎。人生如此,夫復何求?何必篡位稱帝,留下像司馬昭之心一人人皆知似的罵名?說不定三國時就留下諸葛司馬一烏龜王八的罵名,遺臭萬年!孔明,作為智慧的化身,不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