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們怎麼過?
12
回覆列表
  • 1 # 烈酒封猴

    《重陽節》每逢佳節倍思親

    好文章分享給和我一樣在外奔波的〈不孝兒女〉們!

    12歲,離開家去讀中學,一星期回家1次。

    18歲,離開家去讀大學,半年回家1次。

    22歲,離開家去追逐夢想,一年回家1次。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越跑越快,父母卻越來越跟不上我們的步伐。正如龍應臺在《目送》裡寫的: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世間所有的愛都指向團聚,只有父母的愛滿含別離。長大後的我們,對於父母越來越缺乏耐心。我們不曾想過,每個假日為了迎接我們回家,冒雨到市場挑選最好食材,做了一大桌我們愛吃飯菜的父母,在接到我們不回家的電話後是何等失落;

    有一種重陽叫陪父母,不管離多遠,不管多少年,有愛的地方就是家。今年的重陽節,趁我們還有機會,哪怕一頓飯,一通電話,一個輕輕的擁抱,這些您力所能及的行動,就是最好的重陽禮物。

    生活中父母的無數次嘮叨和牽掛,是一種蒙恩,我們又何嘗不知他們的苦心,只是有些話總是不習慣說出口。這個重陽節,就讓我們大膽把心中的話說出來。快快行動起來吧,讓我們一起過一個有“愛”的重陽節!請您把本文分享給身邊的朋友,為自己積福,也讓“愛在重陽”成為我們的一個傳統!

    ——想念白家城的一切!

    二零一七年《重陽節》

  • 2 # Sandm舊夢顏

    重陽節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而“重陽節”名稱的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到了唐朝時,重陽節才被定為正式節日。從此以後,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並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

  • 3 # l湖湘客

    謝邀。農曆九月九日,是中國傳統的重陽節。:《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九”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九九相重故曰重陽或曰重九。重陽節起於戰國時期盛於唐代,也即從唐開始民間節日定型但作為節日名有正式記載是三國時期據曹丕《九日與鍾徭書》:"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漢初。據傳漢高祖劉邦愛妃戚夫人被呂后陷害,侍奉戚夫人的宮娥賈氏被趕出宮,嫁於貧民賈氏傳言,每逢九月九日,宮中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只有這樣,才會長壽,漸成習俗流於民間。現在,我國將九月九日定為敬老節。九月九日,雙陽並重,中國傳統文化中九為尊,為長,重九寓意人們的健康長壽的渴望與追求。

  • 4 # 張少華1314

     

    重陽節

    的過法有很多種,但形式並不是最重要的:單位發的錢只是意思意思,社群的歌舞肯定達不到專業的水準,兒女帶老人出去

    旅遊

      我們中國人是一個有著尊老傳統的群體,早在三千多年前的《

    詩經

    》中,就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的

    詩句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更是膾炙人口。而現階段,大量老年人口的增加,“未富先老”的社會壓力,賦予了文化色彩濃郁的重陽節更多更沉重的現實意義。

      不管怎麼說,重陽節只有一天,就像廖主任說的那樣,我們不能指望在一天的時間裡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只有以此為契機,形成長效機制,從

    制度

    上加以保證,從風氣上加以影響,從觀念上加以調整,這才是重陽節真正的意義。

      中秋前夕,傳來我國

    端午節

    榮登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佳訊。

      約有2000年曆史的重陽節,曾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民俗節日,上至宮廷皇族下至平民百姓,都要在這一天登高飲酒、賦詩賞菊,舉國同慶、萬民同歡。在今天,重陽節又承載著超過1.49億的60歲以上的老人、佔全國人口11.3%比例的一個銀髮社會。政府將它定為“老人節”、“敬老日”。

      既然是一個全民敬老的節日,就需要創造一個全民表達敬老、愛老的環境和條件,但就多年來的現狀而言,重陽節特殊的節日功能並沒有收到很好的效果。調查顯示,過半的年輕人不知道重陽節在哪天,不知道重陽節的特殊意義,更不知道“重陽節”與“敬老日”同為一天。絕大多數傳媒在重陽節那天報道的中心話題是“工會”、“領導”“送溫暖”,“看望孤老獻愛心”。而大部分老年人對重陽節的期待僅僅是單位的“慰問”。重陽節僅僅成為單位退管會一年一度的“一項工作”。調查還尷尬地顯示,假如重陽節不在週六、週日,人們不可能請假去看望父母、祖父母,當然更談不上在這一天陪同父母外出走走。

      筆者認為,要使今日之重陽節真正實現其作為一個有特殊意義的節日,突出其歷史內涵,彰顯其文化功能,就在於將重陽節列為“國定假日”——在重陽節到來的這一天,全民

    放假

    ,使兒女能夠放下工作探望父母,兒孫可以暫停學習問候爺爺奶奶,鄰家的孩子可以知道樓下的阿婆要過節了。這其實正是一種家庭的和諧、鄰里的和諧、社群的和諧乃至整個社會的和諧。倘若重陽節作為國定節日,就有機會與週末相接,形成一個三天的小假期,特別適合探親訪友,或作短途旅遊。而重陽節外出登高遊樂的傳統節日特點,也正是現代旅遊的最基本的要素,是任何其他傳統節日無法比擬的。

      前幾年,“

    兩會

    ”中不斷有代表、委員提出將傳統節日

    清明

    、端午、中秋定為國家法定假日,卻將“重陽節”遺漏了。重陽節是中華民族創造的文化財富,只有先設為國定假日,才可能讓年輕人記住這個節日並關注它的內涵。一味指責年輕人“崇洋節”是不客觀的。從清明、端午、中秋這兩年的受關注程度來看,也

    證明

    了這一點。

      重陽節在國外也是一個有影響的節日,日韓東南亞,至今還或多或少地保留著一些民風古蹟,沒準兒哪天某國再來一個“申遺”,教我們愧對祖先愧對子孫。對鄰國的民俗文化考察證明,重陽節及其相關的文化遺產比我們傳承得好。 “端午”之爭是前車之鑑,重陽節不是沒有可能重蹈覆轍。

  • 5 #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重陽節是道德節,十七孔橋是其標誌,揭秘其文化內涵:

    一一正確處理德與道的關係,永保青春

    農曆九月九日是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有登高、敬老、頭上插茱萸的傳統習俗。人們對其文化內涵一直不十分清楚。現在我破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至十這一條龍、應用數學所代表的內容,就明白了重陽節的文化內涵:極端的重陽(九九)思想意識要節制;登高的文化內涵是:九九八十一的意思,即避免極端,更上層樓,回到開始的初心(一),返老還童;插茱萸的文化內涵是:永保青春“朱”紅色須“臾”不變,像茱萸果這一長橢圓形一樣,至極而返,完成交換、票決之道的驚險跨越,所以,茱萸又叫"越椒"。為什麼?

    我們看一個重陽節、道德標誌模型十七孔橋(如附圖)就清楚了。

    十七孔橋位於北京市西郊頤和園內,是連線昆明湖東岸與南湖島的一座長橋,也是古代橋樑建築的傑作。 橋由十七(17)個橋洞組成,長四十五丈(150米),飛跨於東堤和南湖島,狀若長龍臥波。其造型優美,橋上石雕極其精美,每個橋欄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態各異的獅子,大小共五百四十四(544)個,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學術價值和使用價值。十七孔,從兩邊數,中間為共有的一個第九中心(而不是二九十八)。九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至十這一條龍、應用數學中代表龍的猴眼、管理、品德(繁體德是“直”壓"心”),如象棋中的車、眼、車前燈,走直線一樣,變成數字,就是"十(九回到一為十),不看重七(代表龍的馬首、道)叫德;四十五丈,意即以法規矩(四丁兔)改變以往傳說(十酉雞),掩蓋、壓制以交換、票決(七午馬)為首的龍(五戊龍)狀況;尊重五百四十四,意即尊重交換、票決為首的道(五戊龍),統一思想法規矩(百四十四)。

    簡而言之:不看重交換丶票決發財當選榮耀的德、橋,要敬重交換丶票決的道,即敬老敬道(古典“七十曰老",七十即道),二者對立統一,叫"道德、路橋”。十七孔橋的文化內涵在此,所以叫"道德橋”。例如有德的人如橋,參加票決的人如道,你道不選走我橋,正好休息一下,無官一身輕,選擇了我橋,擔子更重,義不容辭;道不造擇橋,就是斷路,過不去,必須選擇橋才能經過,道如不選擇橋,就是選擇了下地獄的奈何橋,死不能返回。如果橋看重、賄賂道的選擇,那叫腐敗無德的剪徑橋(不是橋),“要從此橋過,留下買橋財”。

    因此,要正確處理道與德的關係,不要走極端,“任重(九重)而道遠",意即:任命權重,職務重疊、任務過重的小路,懂規律、票決制的得道之人要疏遠 它。九九歸一,要更上層樓,回到開始的初心(一),返老還童,遍插茱萸,永保青春“朱”紅色,須“臾”不變!《紅樓夢》就是把第八十一回放回到第一回中,詳見《解密紅樓夢真味道》。《論語.雍也第六》二十四章中說“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就是本篇序數六乘二十四章序數,等於“百四十四”,道即龍七(十七孔石橋獅子數五百四十四)。《論語》“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意思不是特指年齡七十,是讓人在此節點上明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用數學、龍學的內涵:在交換、投票、婚姻(七十)上,要順從心所欲的意願決定,不受規矩約束。

    一句話:重陽節,不單是老年人節,也不是敬老年人節,而是道德節。敬老就是以德敬道,社會走上了正道,“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劉樹成 )

  • 6 # 旅遊老爹

    我對重陽節的認識,起自於念小學三年級時,語文老師教我們讀唐代王維的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我初步知道了每年農曆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後來,我又讀過了毛主席的詩詞《採桑子.重陽》: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這進一步加深了我對重陽節的瞭解:重陽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期。戰國時代,重陽已受到人們重視,但只是在帝宮中進行的活動。漢代,過重陽節的習俗漸漸流行。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呂后的謀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氏便把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賈氏對人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我再到後來,自已唯一的女兒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重陽節這天出生,所以,我對九月九更是異常熟悉,銘記於心了:

    九為陽數,漢語中的第一大數,與久同音,喻意陽氣旺盛,天長地久!九是吉利之數,兩九重合,人壽年豐!自古以來,人們過重陽節都要有爬山登高,遠晀山河。遍插茱萸,觀賞菊花,吃重陽糕,喝菊花酒的慶祝儀式。先讓老人吃糕,先敬老人酒的規矩也在其中包含!

    為了宏揚中華優良的傳統,延續中華民族敬老的美德,我國在一九八九年規定,每年農曆九月九日,為老人節!到2012年又以法律形式確定了下來!重陽敬老,意義非凡!它為整個社會樹立起了愛老,尊老,助老的新風尚!為中華文明增添了一絲新亮色!為世界做出了好榜樣!讓中國現有的2.3億多老人感到國家的關心,社會的關愛!從而產生晚年幸福的上升指數,使廣大老人活得開心快樂!

    夕陽西下近黃昏,九九登高添壽程。重陽節日有關愛,敬老就是中華人!

  • 7 # 怎樣的對白1

    九九重陽,九九與“久久”同音,被賦予長久長壽的寓意,西漢時就已在此時設宴求壽。1989年,農曆九月初九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

  • 8 # 巫女阿滿

    相傳遠古之世,民神雜糅,天人之間的來往並非什麼異事,後來到了顓頊時代,顓頊讓手下的重、黎二人隔絕了天地之間的通道,從此天地相分、人神不擾。

    而至於為什麼這麼做,後人也很疑惑。

    在《國語》中,楚昭王就有此一問:

    昭王問於觀射父,曰:《周書》所謂重、黎寔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無然,民將能登天乎?

    觀射父回答了很長一段話,大意是說,古時民風淳樸、神風浩正,人神和諧相處,所謂“ 民是以能有忠信,神是以能有明德,民神異業,敬而不瀆,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禍災不至,求用不匱。”

    可惜到了少皞時代,南方九黎亂德,不敬天神,亂象叢生。直到顓頊在位,乃命重黎,絕地天通,正是所謂的“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復舊常,無相侵瀆,是謂絕地天通。

    關於掌管天的南正,與掌管地的火正,眾說紛紜。有說重和黎本是一人,又有說重也曾擔任火正之職。種種說法,未有定論,但有一點是相同的:

    火神祝融。

    帝高陽之子重黎為“夏官祝融”。

    祝融,楚人的精神領袖,公認的先祖。對於先祖絕地天通這一件事,昭王大惑不解,故而由此一問。

    觀射父絮絮叨叨回答了一大通,最後指出事到如今我們只需要做好祭祀就行了。而祭祀的時間,也是玄妙,是那“日月會於龍狵, 土氣含收, 天明昌作, 百嘉備舍, 群神頻行。”之時。

    龍狵,東方蒼龍之一,亦即龍尾星。

    後世學者對比各項文獻,最終確定觀射父所言,應是龍尾伏辰之時——農曆九月十日前後。

    由此可見,在昭王之後,至少在楚國,每年九月十日登高祭祀祝融是非常普遍的,也無怪乎屈原有“集重陽入帝宮兮.....祝融戒而還衡兮”的美好想象。

    與楚人對祝融的崇拜相同,其它地域的人們也極其崇拜火和火神。我在寫“熒惑守心”的時候曾經介紹過心宿二星,在古人看來,心宿二就是火神的標誌,又被稱作大火。

    《夏小正》中曾記載“九月內火”,意思是九月火星將從星空中隱匿,這代表著冬季即將來臨。

    冬季對於先民來說,是死神一般的存在,因此火星的隱匿就意味著生命的消亡。

    在古人看來,天下萬物皆分陰陽,就連數字也是如此——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為奇數之極,九月九日便是極陽之日。盛極必衰,重九之後便是頹勢,於是古人又有“陽九之厄”一說。

    而正因為對死亡的畏懼,才有了對長生的渴求,九月九日,也就有了登高逃避死亡的美好祝願在。

    因此,先民們常在九月舉行祭祀火神的儀式,來祈求保佑。再加上九月是一年豐收的季節,因此豐年慶典與祭祀也常安排在九月。

    《禮記月令》中就曾有“是月也,大饗帝,嘗犧牲”的記載,《呂氏春秋》中也言“乃命冢宰,農事備收,舉五穀之要,藏帝藉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

    到了西漢,重陽節一改先秦之時祭祀的功用,越趨於娛樂與世俗,奠定了辟邪、延年的文化內涵。

    到了晉代,重陽節更是法定節日之一,這一點文武百官聚在一起盡興玩耍,也有了“孟嘉落帽”這等風流瀟灑的典故。

    《世說新語》中記載,庾亮過世之後,桓溫繼任江州刺史。又是一年重陽日,桓溫帶著文武百官登高遊覽,並在龍山之上設宴歡飲。當時氣清風卻不和,竟將孟嘉的帽子吹走,可孟嘉沉迷良辰美景,卻是毫不自知。

    桓溫玩心大起,示意大家不要告訴孟嘉,但見孟嘉依舊痛飲酒,與他人談笑風生。中間孟嘉離席,桓溫命人將帽子放到孟嘉的桌子上,並留下小紙條調笑。

    孟嘉回來,看到桌上的帽子,方知自己失禮。但孟嘉面色不改,裝作什麼都沒有發生的樣子,自自然然的將帽子戴上。孟嘉再看了那調笑的字句,命左右拿來紙筆,奮筆疾書,寫下一篇文采斐然、詼諧有趣的答詞來解釋自己落帽之失,滿座賓客為之傾倒。

    孟嘉落帽的從容瀟灑,後世仰慕不已,詩詞當中經常提及,諸如李白的“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杜甫的“羞將短髮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辛棄疾的“誰與老兵共一笑,落帽參軍華髮",如此種種,不勝列舉。

    單是孟嘉落帽的詩詞已是耳熟能詳,與重陽有關的詩詞更是俯拾皆是,像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種千古絕唱,孩童也能朗聲背誦,“每逢佳節倍思親”這種佳句更不知勾起過多少人的共鳴,幼時不明白其中的情感,長大了後,佳節多是客中過,才理解了其中的那份思念情意。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

    《西京雜記》中有云:

    “九月九日佩帶茱萸,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自古相傳,莫知其由。”

    登高、佩茱萸、飲菊酒的風俗千年未更。

    登高、佩茱萸、飲菊酒這些習俗對於今日來說操作性可能不高,但一份對親友的祝願也算容易,最難的是獨在異鄉、與家人分離的那份羈旅之情的排解。這份思念,就是重陽節對於今人的我們的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款macbook pro充電時感覺有靜電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