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把我做成我們
-
2 # Muassy
曾經,一直很喜歡劉備,覺得他興復漢室,又有臥龍鳳雛,五虎上將,代表著正義。後來看網路小說,電視劇,迷上了曹操,覺得劉備真是“大耳賊”,臉厚心黑,好不要麵皮。再後來參加工作卻覺得劉備真心不容易,都是逼出來的,曹操,孫權出生顯貴,自有幫手,劉備聽著是皇叔,卻不知是哪裡的破落戶,白手起家,辛苦打拼,硬是弄出給天下三分的局面。
-
3 # 江左風
從一個織鞋販履的市井之徒,白手起家,提三尺劍草創天下,屢敗屢戰,百折不撓,終成一代帝王!古往今來由此毅力和成就者有幾人?劉禹錫說得好“天地英雄氣,春秋尚凜然”
-
4 # 我是南瓜菜
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劉備有四哭保江山的說法:一哭佔荊州,二哭出仁義,三哭當皇帝,四哭扼諸葛,真是哭出新高度;那麼,劉備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
一、城府極深,善於運作
劉備家境不怎麼好,靠織蓆販履為生,說白了就是個擺地攤的小販,當然現在擺地攤還是挺賺錢的,言歸正傳,劉備年少輕狂,想謀一番事業,但一無錢財,二無背景,想起家很難,劉備很聰明,中山靖王劉勝,乃是漢武帝的異母兄,劉勝這輩子沒幹啥事,孩子倒是生了不少,大概120多個,而距東漢末年隔了三百年,冒充他的後代,根本無從考證,這樣劉備的背景就出來了;關羽、張飛、劉備都是在一條街上擺攤,時間長了也能看出來,關羽買棗,日子也不好過,但是身材魁梧,武藝高強,張飛是個屠戶,有點家底,莽夫一個;當關羽和張飛賭鬥打架時,抓住時機出面調和,一起喝個酒,各自報了家門,劉備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和一窮二白的關羽不謀而合,張飛腦子直,被忽悠的熱血澎湃,腦子一熱,變賣了家產,為三人各定做了一件武器;劉備真是空手套白狼,得了經費還收了兩小弟,這忽悠能力真可謂不一般。
二、籠絡豪傑,深得人心
劉備寡言少語,喜怒不形於色,能謙恭待人,劉備善於收買人心,曹操行事殘暴,動不動就屠城,挾天子以令諸侯,劉備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每到一城都留下忠厚的印象,連跑路都帶著百姓,這做法深得民心;三顧茅廬、摔孩子、請黃忠可以看出劉備善於籠絡豪傑。
三、膽識過人
劉備到東吳招親,手下皆不同意,劉備認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只帶了細心的趙雲,最後順利脫身,白撿了個媳婦。
總得來說,劉備確實是個人物,能屈能伸,知人善用,喜怒不形於色,帝王之術把控的很到位。
-
5 # 歷史趣事聽我說
劉備,字玄德,是三國時期蜀國的領袖,自稱為漢室後裔,世人稱劉皇叔。網友們對他的看法也褒貶不一,今天就來說幾個比較普遍的看法。
第一種,仁義之君,但有時候太過仁義會誤事。荊州劉表死時再三勸劉備接受荊州,以防他死後被曹操奪取,結果劉備以仁義之名拒絕了,導致後來荊州被奪,自己無立足之地,被迫和東吳合作。在奪取西川時,劉備以劉氏宗親不能自相殘殺為明,拒絕鳳雛的次次納諫,最終逼迫鳳雛死於落鳳坡才得以師出有名攻打劉璋。
第二種,劉備的天下是哭出來的。劉備的哭在三國演義中非常著名。前期敗曹操,哭投袁紹,中期三顧茅廬哭出臥龍、長坂坡摔阿斗哭服趙雲,後期關羽戰死一日三哭,到了張飛被殺,日日哭,所以說他是哭出來的江山並不為過。
第三種,假仁義,真小人。曹操赤壁戰敗,東吳周瑜於曹軍連戰數日,結果劉備這個時候也不管仁義道德了,趁機奪取荊州。搶佔荊州後,東吳派魯肅前來討要,先以幫劉表之子劉琦奪回父業之名拒絕,約定劉琦死後歸還荊州,劉琦死後,魯肅又來劉備以無安身之所借荊州安身為由還是不歸還,魯肅無奈只能迫使劉備立下借據,立言奪取西川后歸還,直到幾年後西川到手,還一直沒有歸還的意思。
-
6 # 江山如畫5965
劉備,字玄德。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可堪稱一代政治家,軍事家。
劉備,說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號稱“劉皇叔”
家境貧寒,常做些小生意來填補生活。此人寬厚仁慈。
後來參加鎮壓黃巾軍起義。也立下不少戰功,給他做個縣尉,由於官場黑暗,劉備和關羽張飛投奔公孫瓚,因當時勢力太弱,屢次作戰失敗,又投奔曹操袁紹劉表劉璋等人。
屢次作戰失敗,使劉備更加毅力堅強,在此之間,結交不少豪傑賢士。他的賢德征服許多各地梟雄。使他們放棄地盤拱手相讓。劉表讓荊州,劉璋讓益州。
劉備在諸葛亮,法正龐統,關羽,魏延等輔佐下,取得川中,完成三國鼎立格局。常和東吳聯盟共抗曹魏。並取得赤壁之戰的偉大壯舉!
劉備每到一處,都能做到愛護人民,也深得民心。
劉備又能夠識人善用,能夠團結和諧集團。比如,魏延不是荊州集團人,但是他看出魏延軍事才能,並能讓他做漢中縣令,鎮守要地。
也能和少數民族融合,七擒孟獲,七放孟獲。
劉備做到審時度勢,從大局出發。
後來關羽被殺失荊州,劉備深知荊州地理位置重要性,想奪回荊州。才發動“夷陵之戰”,以致兵敗,病逝白帝城。
縱觀劉備一生,是個厚德明智之人。在他主政期間,蜀漢還是比較穩定的,用人上做到唯才善用,對百姓寬厚仁慈。堪稱三國時期一代明主!
-
7 # 愛新覺羅四爺
說真的,這個問題真的不好回答,因為他牽扯到方方面面的問題,就個人而言,我覺得劉備就是一個政治家,一生以信義立本,在那麼複雜的社會背景下,戰亂不堪的年代能取得自己的一片天地,實屬不易,真正做到了能屈能伸,察言觀色,以靜制動反敗為勝的一代梟雄,在強大的對手面前可以示弱,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可以哭泣,為了逃過曹操的試探,他裝作天上打雷都害怕的要命,最終成為曹操最大的對手,劉備最拿手的殺手鐧就是哭,可以說他的江山是哭來的,前前後後哭的次數有很多,最經典的哭也有五六次,一哭打動了趙雲,二哭請出諸葛亮,三哭感動張松獻出了西川地圖,四哭保住了錦州,五哭哭張飛之死,六哭哭關羽之死,其實很多哭也並非劉備惺惺作態,當然裡面包含了很多的真情流露,因為他本事一路走來就很不容易,和曹操一樣,他也是惜才如命的政治家,最不可思議的是趙雲從千軍萬馬中救回阿斗,交到劉備手裡的時候,誰曾想他居然一把摔出阿斗,對趙雲大哭特哭,問趙雲為了救一條小兒的命而失去一條英雄好漢的命值得嗎?這樣的舉動能不讓趙雲為其所感動嗎?能不為其出生入死嗎?也許就是那次摔壞了阿斗,才使得阿斗成為弱智。
-
8 # 大爆炸98
劉備 字玄德 三國時期,蜀漢的開國皇帝。
劉備的江山:哭佔荊州"、"哭出仁義、哭當皇帝、哭扼諸葛。哭出了新高度[靈光一閃]
參加鎮壓黃巾軍起義,也立下不少戰功。
品質:寬厚待人,不是那種奸詐之人。
-
9 # 煙雨樓主
劉備其實還是挺歷害的,不過有些生不逢時。因為三國時期出的人才實在太多。曹劉孫其中任何一個如果生在其它朝代,絕對可以一統天下。可惜他們都有一統天下的能力,卻沒有一統天下的運氣。三人只能互相鉗制,相生相剋。
劉備相對於曹孫兩人,根基相對於較弱,這是劉備的先天不足。曹操出生於官宦世家,不說其祖父曹騰因策劃迎立東漢桓帝有功,被封為費亭候,就是其父曹嵩在漢靈帝時也是官至太尉,位列三公,可以說曹操雖然比不上出身於四世三公的袁紹,但也是出身於豪門大族。
而孫權雖然身世比不上曹操,但也因父兄早已為他打好了基業,相對於三人來說是最幸運的。因為其兄孫策去世時給他留下了較好的班底,文有張昭,武有周瑜魯肅。其中周瑜更是文武雙全,其能力也完全不下於諸葛亮,如果不是因為早逝,因該有更大的作為。
最後我們再看一下劉備,劉備雖然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但劉勝有一百多個兒子,兒子又生兒子,到劉備父親劉弘這一代離第一代中山靖王劉勝也有三百多年。光劉勝這一枝,在三百多年的時間裡,沒有上萬也有成千了,更何況西漢東漢四百多年的時間裡還有很多其他的皇族。
所以說劉備雖然是皇族,但其實就跟現在有人說自己是明朝皇帝的後裔一樣,雖出身皇族後裔,不過是空有名號而已。
更何況劉備的父親劉弘這一枝早已沒落,劉備的父親劉弘又早逝,劉備從小與其母相依為命,到了二十八歲依舊是一個一事無成的大齡單身青年,以致於落魄到在大街上以擺攤賣草鞋為生。
如果家境稍微好一點,劉備會上街賣草鞋嗎?尤其劉備自視甚高,從小有大志,如果不是到沒有辦法了,劉備不可能上街去擺攤賣草鞋。如果按現代的標準,劉備就是一個無車無房無業的三無大齡青年。
如果換作是普通人,一輩子恐怕很難出人頭地,很可能連找個媳婦都難,還可能會打一輩子光棍,但人家劉備不同於一般的普通人。《三國志》裡記載劉備少有大志,雖然快三十了一事無成,但劉備沒有自暴自棄,因為劉備一直在等待機會,劉備缺的也只是一個機會而已。
幸好劉備一出場就遇到了關張二人,關張二人也都是三國裡頂尖的武將,就好比鬥地主時開局就摸到了兩個炸,至於後面的諸葛亮在三國裡至少也是王炸的存在,可以說劉備雖然先天不足,但自身的運氣其實還是不錯的。
劉備運氣雖好,但沒有其先祖劉邦的運氣好,劉邦不僅手下能人比劉備還多,最主要的是劉邦對手只有一個項羽。項羽雖然勇武,千古無二,但玩政治肯定玩不過已沒成了人精的劉邦。這也許是劉備的悲哀,生在三國這個群星閃耀的時代,真的是有些生不逢時!
以愚之見,三國之所以三分,曹操佔天時,因為其比孫劉兩家根基好。孫權佔地利,因為孫權接手江東時已歷父兄二世,江東已基本穩定,只要是一正常守成之主不作死,江東已基本無大的問題。
最後只剩下人和,而劉備只能占人和,天時地利已被曹孫兩家佔盡,劉備想佔有一席之地,只能禮賢下士,只能用自己的仁義,才能爭取到更多的人才和民心。所以劉備才會三顧茅廬,如果換成曹操或孫權,諸葛亮的茅廬可能變成火廬了。所以也正是因為劉備的仁義,哪怕劉備兵敗新野,也有大批的百姓願意跟隨劉備。
所以愚認為劉備在歷史上各位開國的皇帝當中,劉備的創業難度係數是最大。不僅天時地利先天不足,而且還同時碰上了曹操和孫權這兩個強大的對手,如果換成能力一般的諸候,早就被滅了好幾次。劉備能在這樣艱難的環境生存下來並三分天下,可以說劉備是相當的不容易了。
總之還是那麼一句話,劉備有當皇帝的能力,卻沒有當皇帝的命。也許有些東西,真的不是人力可以改變的,這也許是劉備的宿命。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有我們自己的宿命,我們每一個人只要盡我們最大的能力做好我們自己就可以,人算不如天算,這何嘗不是我們自己最好的一種歸宿呢?
回覆列表
可以說,劉備是真正的政治家,是一個人民比較喜歡的帝王形象,是東漢末年、三國時代的梟雄。
一個人的行為是由他的思想,性格及環境際遇所決定的,作為現實生活的典型概況――現實主義小說,其人物形象也應當如此,因此,當我們分析劉備這一人物形象時也應從劉備的思想、性格及其環境際遇來分析。
《三國志通俗演義》中的劉備,給人的印象好象是一個沒有多大才能的人,但他競能最後成為蜀國的皇帝,著實讓人好些不解。
首先,他出貧寒之家,雖然口口聲聲稱自己是宗皇成員,但誰都知道,他是編革席賣革鞋的,來自社會底層;其次,論智謀,好象也無特別之處,在未得孔明之前,他一直疲於奔命,得孔明之後,又好象成了孔明的傀儡,對孔明言聽計從;再次,論武藝,書中寫到他顯示武藝的地方並不多,比較突出的是他和關、張三英戰呂布,可惜三打一仍不能取勝;最後,帶兵打仗的水平是人所共知的低,親自打仗能取勝很少,最後一次是御駕親征東關,以優勢兵力卻慘敗在一個年青人手裡,真令人嘆息。
如此種種,劉備好象無可驕人之處,為何能耐群雄競奪的亂世三分天下有其一呢?分析小說劉備的所作所為,我認為確有他成功的因素,劉備備似無能,實側“有能”,有成為領袖政治家的能力。具體表現如下:
第一,劉備善於強調自己的皇室身份,抬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在第一回中,劉備剛與張飛見面,就說:“我本漢室宗親,姓劉名備。”本來兩人初次見面,按理只需介紹姓名,沒必要連自己的血統都霽出來,而且是放在前面強調講。當督郵詢問“劉縣尉是何出身”的時候,劉備連忙回答:“備乃中山靖王之後。”在三顧茅廬的時候,劉備也先後打著這個招牌。第一次叩門時,對童子說:“漢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皇叔劉備行來拜見先生。”二訪不遇,留書自稱“漢朝苬裔”。見到孔明以後,在下拜進自稱:“漢室末冑,涿郡愚夫。”看似謙虛之言,實則是怕別人不知道他高貴的血統。
為什麼劉備喜歡這樣做呢?當然不是淺薄的虛榮心在作怪,而是有特別的目的。漢末群雄競函,許多人懷著做皇帝的野心,紛紛割據自主。這些人中,有的是世家大族,如袁紹“回世三公,門多故吏”;有的則是兵強糧足,如孫權;有的是甚至“挾天子以令諸侯”如曹操。劉備和他們比起來,條件差了許多。首先,他出身貧寒,“家貧,貶屨織蓆為業”,處處被人瞧不起。
破黃巾時,救了董卓,由於是“自身”沒有官職,反面被董卓看不起。在兩軍對陣時,劉備往被人罵作“織蓆”“賣草鞋”的,其次,起初他既無軍隊,又無土地,一會兒逃到這裡,一會兒又投奔那裡,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也因此常常受到別人的輕視。
第二,強調仁義道德,爭取人心。在本文第二部分時講到,劉備是一個“難得的好皇帝”,他有愛護人民,待人忠厚等優點,可說是一個好人。但分析全文,我們可以看出,劉備的朝不謀夕道德並不單純,是有特定的政治目的。小說第六十回劉備對龐統說:“今與吾水火相敵者,曹操也。揉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老以小利而失信於天下,吾不為也。”“事乃可成”可以說是道出了劉備了“仁義”為手段奪取天下的目的。
縱觀那個時代,許多手中有權的人對百姓並不加以安撫,而之以暴力統治百姓。董卓專權殘暴,殺戮人民;袁紹、袁術想當皇帝,連年征戰,不顧人民死活;曹操為報文仇,攻打徐州時,殺戮人民,發掘墳墓。對這些人,人民只有害怕怨恨,而並不心服。作為真正的政治家,都會懂得“載舟覆舟“的道理,只有得民心者,才能最終得天下。因此,劉備的做法就與他們形成鮮明的對比,以一套”仁義道德“來武裝自己,使自己成為萬眾歸心的仁義皇帝。
並且劉備從事的政治活動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需要他和許多人通力合作,而他是白手起家,開始時無權無兵無錢,靠什麼來使人為自己出力賣命呢?劉備作為聰明的政治家就懂得用高尚的理想來吸引部下,讓他們心甘情願地為自己的大業服務,讓部下心服口服地聽命於自己。因此,宣揚”仁義道德“,又成了成功的另一種有力的方法。
第三,堅持不懈地進行政治鬥爭,從28歲到去世都在努力。大凡偉大的事業,都不是一噈而就的,都心必須經過長期的奮鬥。劉備的政治目標就是能最終統一天下,當個大一統的皇帝,因此,他為了這個目標進行著持久的奮鬥,無論遇著多大的障礙,他都是堅持不懈地奮鬥。縱觀他的一生,可謂是出生入死、困難重重。
出身不好,被人看不起,他沒有妾自菲薄,機會將自己抬高到皇叔的地位,沒有地盤,他先後投靠了曹操、袁紹、劉璋、劉表等,寄人籬下,但他最終都選擇自主的道路,不肯屈尊人下,當領袖的慾望始終在激勵著他。
在許多人看來,劉備好像並無多少英雄氣概,在得意之前,總是默默地做事,不在別人面前以英雄自居,竭力地隱蔽自己的英雄本色,甚至有時還有“學圃”“結帽”的興趣,面臨大事發生,往往會哭,表面看來,確有些庸碌無能,但是他都是胸有大志的,如在第三十四回,劉袁寄託在劉表處,久不騎馬賓士,“因此已身髀肉復生,亦不覺潛然流涕。”
劉表問起,他長吧到:“備往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散;今久不騎,髀。日月蹉跎,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看見髀肉復生,猶不覺潛然淚下,若是平常的人會那樣嗎?
第四,有政治家的手腕魯迅先生就曾指出地過:“慾望劉備之長厚而似偽”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這的“偽”就是說劉備的寬仁長厚、愛民下士有時顯得不近情,不自然,好像有些做作;不全是由衷而發,內中可能包含更多的用意和心機。有句歇後語:“劉備摔孩子——邀買人心。”
十分具體地說明了人們的這種感覺。魯迅的原意,應是批評《三國志通俗演義》在塑造劉備這一形象上寫得並不好,本想把劉備寫成一個君子,但過分的渲染卻把他寫得虛偽了。
劉備能成功是與他既宣揚仁義道德而不又不所拘於仁義道德分不開的,也許有人根據這些事說他是奸雄、梟雄,甚或是“極梟雄”,但這又何妨,在群雄競奪的亂世中,如果只是一名單純的老實人,能最終成為皇帝嗎?
小說中的劉備,雖然號稱“皇叔”,但由於出身於沒落的小官僚家庭,早年喪父,曾經“貶席織履”為生,親身體驗過老百姓的困苦生活。因此,他比較能關心人民的疾苦,加之以他和關張的關係,符合封建社會中人民急難相救的風尚,所以他這一形象較為人民所稱讚和喜歡。
劉備註重仁義道德,有著不平凡的政治才能,懂得“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因而 定出自己戰略必須與曹操相反,即所謂“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志。”
因此,民間產生了較好的藝術效果:人民越是痛恨曹操,就越覺得劉備可愛。在這樣的描寫下,一個比較符合人民利益的“好皇帝”的典型形象就形成了。劉備形象,是作者依據歷史創造的比較成功的人物形象,是一個人民比較喜歡的帝王形象,是一個時勢所造的梟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