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好雨知時節杜

    白起活埋趙軍四十萬、項羽坑殺秦卒二十萬都是窮兵黷武的軍閥作風,這是由於個人格局所限,以燒殺立威成就英雄之名,靠暴力淫威震懾天下人。劉秀能夠君臨天之,胸襟與氣魄就要足夠裝得下天下,得天下靠的是爭取人心而不是斬下多少人頭。在歷朝歷代帝王中,劉秀不僅沒有殺降之名,還能夠善待功臣傳為佳話,此帝王氣相也。

  • 2 # 西府趙王爺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把這三個不同的歷史事件給大家縷一縷!

    首先,白起殺戰俘四十萬。

    歷史背景是秦趙兩國的國運之戰,長平之戰!當時秦趙兩國因為上黨之爭,雙方在長平對峙。

    最終,趙軍大敗,主將趙括在突圍過程中被亂箭射死,數十萬趙軍投降。而這些投降的趙國士兵,並沒能逃過一劫,被白起盡數坑殺。最終趙國四十五萬大軍,僅餘240名年紀尚小者存活。

    此戰,趙國元氣大傷,再也無力單獨和秦國全方位對抗,此戰後秦國的統一隻是時間問題。

    而斬殺趙國45萬人的白起,也因此而震動天下,成就"殺神"之名!

    然後是項羽殺戰俘二十萬。

    歷史背景是鉅鹿之戰,是由秦末起義軍首領項羽對陣秦將王離、章邯所率領的秦軍。當時,作為起義諸侯之一的趙王,被秦軍圍困於鉅鹿。趙王向楚懷王求救,項羽領軍北上救援。最終項羽在兵力劣勢,諸侯作壁上觀的不利形勢下,破釜沉舟一舉擊潰王離20萬大軍。

    而此戰也徹底擊垮了秦軍計程車氣,八個月後,秦將章邯,率20萬秦軍,投降項羽。而項羽將這20萬降卒盡數坑殺。

    最後是劉秀,其歷史背景是劉秀平定河北的蒲陽之戰,收服銅馬軍。

    時值王莽篡漢,天下大亂,各地紛紛起義。後來劉秀輔佐更始帝擊敗王莽,入主長安。但是當時諸侯割據,天下依舊動盪,尤其是河北一帶,起義軍閥割據尤其嚴重,於是更始帝派劉秀河北平亂。當時河北起義軍勢力中最強大的是銅馬軍,有數十萬之眾。蒲陽一戰劉秀率軍大敗銅馬軍,數十萬人投降,而對於這數十萬降卒,劉秀並沒有像白起、項羽一樣把他們都殺了。而是將他們收歸己用,銅馬軍大小首領都封為列侯。

    而劉秀也因此擁有了一支真正屬於自己的力量,這些被收編的農民軍部隊成為了劉秀軍隊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劉秀爭奪天下的本錢。

    那麼同樣是面對數十萬降卒,劉秀的選擇為何與白起項羽截然相反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其所面對的對手不同!

    首先,白起面對的是趙國,秦國的死對頭,是秦國東出,進而統一天下的最大擋路石和攔路虎。不削弱,甚至消滅趙國,秦國的目的就無法達成。所以,秦軍與趙國的戰爭,實際上是滅國戰,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而這數十萬降卒,如果放了,就是放虎歸山,回到趙國他們依然會拿起武器反抗秦軍。如果,不放也不殺,秦國可沒那麼多糧食來養這些俘虜。所以,白起用了最簡單的方法,快刀斬亂麻。

    而項羽面對的問題和白起其實差不多,當時秦軍降卒都來自於關中,項羽恰好正要進軍關中,如果收歸己用,帶他們一起回關中,絕對是不穩定因素。而且由於之前起義軍們大都是貧苦百姓,沒少受官軍欺負,起義軍們與秦軍的矛盾頗深,所以根本無法達成有效的信任。早在項羽決定殺他們之前,這些降卒就出現了反叛的跡象。

    所以,為了消除後顧之憂,項羽也動了殺心。

    至於劉秀,和他們情況則不太一樣。首先他與銅馬軍沒有太大的矛盾,都是起義軍出身,不同派系而已。而且當時劉秀受到更始帝猜疑排擠,劉秀需要積蓄自己的力量,銅馬軍恰好是他的機會。而對於銅馬軍來說,他們本就是農民出身,是因為沒飯吃才起義。對於他們來說,跟誰混區別不大,只要能讓他們過上好日子,這就少了許多的不穩定威脅。

    而後來結果也證明了劉秀選擇的正確性,正是這幾十萬降卒,最終幫助劉秀奪取了天下!

  • 3 # 不是我血色青竹

    殺俘不是目的,白起是怕戰俘反覆。畢竟,四十多萬人造起反來難以收拾。並且趙人自胡服騎射以來,兵卒善於野戰。敗因主要是缺糧而鋌而走險。一旦吃飽有精神了,不好控制,所以白起僅留下二百多戰俘,放回趙國以傳播恐怖,其餘全部坑殺。

    其實戰爭本就如此,但這成了白起的最大汙點,並且終生難以釋懷。此役除慘烈之外。有許多軍事閃光點凸現。反間之計,帥將之換,前方血拼,後方謀戰。其實是一場秦趙之間的國戰。是一場大的決戰,誰都輸不起,但戰爭沒有雙贏。

    自此以後,攻守之勢易,鼎爭之勢成。

    並且至此以後,在對待俘虜的問題上,大家多少有一些畏懼。除了日本人外。因為他們不是人。連程咬金都為殺俘捱過處分。一般條件允許,是不殺俘的,少數族政權也除外。畢竟開始時一般文明不高,所以,屠城殺俘的事兒不少,像蒙古人喜歡割耳朵之類。劉秀自然有些不殺俘的道義,何況一經教化,今天的俘虜可能就是明天的戰鬥力。看我們三大戰役後的國共力量對比就明白了。

  • 4 # 小胖愛解說

    漢武帝以前沒有思想上的大一統,秦國武安君白起之所以坑殺趙軍是一個國家坑殺另一個國家的有生力量而發起的戰爭。是為了滅了趙國作準備。項羽坑殺秦軍也是為了消滅秦軍有生力量使其滅亡。項羽並沒有繼承秦制他自封為西楚霸王和分封諸侯就可以看出來。但是到了漢光武帝劉秀這兒就不一樣了經過東漢200多年。前人已經打好地基直接“蓋房”就好。全國人民已經接受了大一統思想不會有大的反抗而自己又是劉姓正統所以就不需要大規模屠殺換來被統治人民臣服。

  • 5 # 伊樂園世界

    這是歷史的侷限性和統帥個人素質綜合造成的。

    1、歷史文化背景:白起所處春秋戰國時期,當時各個國家相互征討以此擴大自己地盤,各國之間也使用不同文字、不同標準(車軸距都不同),各國並沒有相互的認同感,秦人、趙人、楚人等彼此分的很清楚,沒有情感上的認同就沒有戰場上同情,這是白起坑殺四十萬趙軍的歷史文化背景。

    項羽繼承父志,一生最敬重的楚國名將項燕兵敗自殺殉國,項羽揹負國破家亡的深仇大恨,一生為復仇所生,因此在鉅鹿之戰勝利後將秦人殺之而後快,這是項羽自身從小教育薰陶的結果。

    而且當時兵卒戰功以殺人耳計算,和當代相比冷兵器時代的戰爭畫面血腥。當時的社會主流認為建功立業、戰場殺敵是理所應當之事,這也為白起和項羽提供了相對合理的歷史輿論背景。

    2、個人綜合素質:一代殺神白起成名於武王贏蕩與昭王時期,其親體驗了六國在贏蕩舉鼎意外死亡之後各國趁火打劫無恥,趙國更是當時的最大贏家。身為主帥,勢必想一雪前恥。另外,古代衡量一個國家戰爭潛力的最重要的資料之一就是人口,趙國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國力大增,白起作為秦軍軍隊統帥,只有結束趙國發動戰爭的能力,才成長久的消除來自趙國的威脅。因此白起選擇坑殺四十萬趙軍。

    鉅鹿之戰作為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一直為軍事學院所研究。注意:“以少勝多”,降軍也是需要吃飯的,在戰亂年代軍需很難解決,況且項羽破釜沉舟自身軍需都有問題,拿什麼來養活這些降軍,人餓了什麼事情都會發生。因此,項羽選擇殺二十萬秦軍來解決這一難題。

    3、至於光武帝劉秀,在經歷秦始皇一統天下,書同文車同軌和西漢王朝統治200後,大一統觀念深入人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關鍵為天下世人所認同,因此已經失去了殺伐的歷史文化背景。 另外,光武帝劉秀一生坎坷,前期半生擁立義帝,最終大哥和家族被權力之爭所害,後期透過河北勢力擁戴一舉統一天下,所以他對伴君如伴虎多了一分諒解,因此沒有大規模殺降將和有功之臣。其子更是繼承父志,建立二十四星宿來封有功之臣。

    漢光武帝劉秀是少有的開國之君、胸懷廣闊、缺點幾乎沒有,這也造成了歷史對劉秀的忽視和研究。 建議大家用空可以看看袁弘和林心如主演的《秀麗江山之長歌行》,是少有的以光武帝劉秀為題材的大型歷史劇。

  • 6 # 刨根兒問底兒攔不住

    我認為做人就得有點不一樣才好!同是一個時期項羽殺降了,劉邦就不殺。能體現仁慈!戰國那時候不殺降,白起就殺了!那就是震懾!劉邦入蜀就約法三章,劉備入蜀就用重典!就得有點特色!

  • 7 # 荊州紅星

    白起,項羽,,是敵國交戰,消滅對方有生力量,,,劉秀之時,,,各方義軍交戰多時,勢力都很強大,唯劉秀崛起,不外乎拉攏各方力量,,,,,後如朱元璋,,都是收編各個義軍才快速壯大,,,,喜殺俘都是統帥者性格所至,再加上自方力量強大,震撼對方,成吉思汗老玩這一套,

  • 8 # 蕭孫申子

    情況不一樣。白項面臨的戰俘數字龐大。甚至多出自己部隊數倍。而且是一群很有戰鬥力的戰俘。笫二是吃的。自己尚不夠 。還要養活大量戰俘是不可能的。坑俘就自然而然成行。

  • 9 # 蕭湘居士__

    白起為人殘忍,連妻子殺掉也不心痛。活埋坑殺趙軍四十萬不但無辜而且無仇又是降卒。

    項羽到有一說,秦滅楚,父祖死於秦兵。楚雖三戶,滅秦必楚,起兵目標是除暴秦。相比前者有那麼一點報仇之恨。

    至於真命天子心善行正比他祖老劉邦還好,他也有殺兄之仇,但從不濫殺無辜。堂正的帝皇君子。

  • 10 # 地丁老師的情感世界

    這個問題很簡單。

    請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真實觀點和經驗吧!

    之所以劉秀能夠的得天下。 而白起和項羽卻空有虛名呢!

    自古以來,一個帝王和一個草莽英雄的境界就是不一樣。

    就像象棋大師和一般棋手的境界,真的有天壤之別。

    象棋大師可以看到走過的每一步棋,以後的五、六步棋的結果。而一般棋手只是走一步看一步。他們能夠贏得最後的勝利,那才是神話故事呢?

    一個人要成功的話,必須具備,一,高瞻遠矚的目光。能夠看透五年六年,甚至十年二十年以後社會發展的結果。二,雄才大略,不拘小節。雞毛蒜皮的事情根本沒有放在心裡。

    比如,劉秀一開始他誠心實意,心甘情願的娶了意中人陰麗華,就不應該有非分之想了吧!以後,他為了自己後路和實力著想而又娶了郭聖通做妻子。

    三,手段高明,善於用人。能者多益,慫者多勞。

    劉秀對待手下的大將。比對待他的父母都要好,時不時的經常和他們嘮家常,一點高高在上的樣子都沒有。

    而白起、項羽呢?親近小人,遠離賢臣。湯麵耳朵,心無主見。把身邊的能者統統的給趕跑了!比如,項羽身邊的謀士范增。

    這就是光武帝劉秀的過人之處。。。

  • 11 # 浪淘天空

    白起殺趙軍俘虜是因為沒有辦法收服那些人,放回去的話,還能參加戰鬥,這一戰就白打了。項羽殺秦軍俘虜除了害怕秦軍人心不服,還因為楚國和秦國的仇恨。所謂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楚國的國都被淹,歷代先王的宗廟被焚,項燕也死在秦人手中,楚國貴族項羽,這些仇恨一直沒忘。劉秀沒有這麼做,是因為有把握收服他們。

  • 12 # 劉一千五

    不管怎麼說殺俘虜是不人道的。至於為什麼要殺俘虜,那又有各自的原因。

    白起殺四十萬趙軍出於三個原因:一,商鞅的軍功制,用什麼體現?不就是多殺為功,以人頭(或者耳朵)計數麼。殺得越多,軍功越大,福利越好。秦兵幾十萬人,春著四十餘萬活的敵人,他們不是白打了這場大仗麼?白起又用什麼安慰部下?二,糧食,一個一天半斤,也得每天消耗二十餘萬斤,秦兵千里饋糧,尚且不足,這當然顧不上俘虜了。三,放也不是,整編也不是,都是禍害,只是時間遠近而已。基於此,白起夜坑趙兵,一了百了。

    項羽殺秦兵於新安城外二十餘萬,是因為這些降兵有怨言,企圖逃跑或者叛亂。所以,項羽讓鯨布盡殺章邯手下部屬,入關的只剩下三個秦人。

    至於劉秀,對手己徹底降服。放下武器解甲歸田,則是新漢臣民,是回家種地,繁殖人口,上交賦稅的壯勞力,為什麼要殺。再說劉秀有吃的給他們,這點很重要。

    更主要的一點,劉秀是老闆,今天的俘虜就是明天的臣民。懷柔治國,仁以待民,是劉秀的風格。白起,項羽是比不上的,僅僅是方面大員而己。

  • 13 # 君山話史

    劉秀不殺俘虜,不等於劉秀的部下不殺啊。

    光武帝劉秀麾下的悍將吳漢,就幹過屠城的事。在伐蜀之戰後,吳漢攻入成都,把公孫述家族全體屠殺,一個活口不留;連獻城投降的延岑,也遭到族誅的下場;不僅如此,吳漢縱容士兵燒殺搶掠,焚燒皇宮,成都城內的軍民,被殺了無數。

    這位殘暴的將軍制造了駭人聽聞的暴行,光武帝劉秀也被吳漢的暴行驚呆了,下詔深責吳漢。當時與吳漢一起搞大屠殺的,還有劉氏宗室、武威將軍劉尚,光武帝痛心疾首道:“城降三日,吏人從服,孩兒老母,口以萬數,一旦放兵縱火,聞之可為酸鼻!家有敝帚,享之千金。尚宗室子孫,嘗更吏職,何忍行此?仰視天,俯視地,爾等所為,良失弔民伐罪之義也!”

    其實在光武帝一統中國的戰爭中,漢軍屢有暴行,對此劉秀雖然不滿,可是戰事頻繁,必須倚賴這些戰將,故難以杜絕。在光武帝統治後期,他偃武修文,不喜談論軍事,這大概是不想讓歷史的慘劇重演吧。

    對於劉秀本人來說,是比較仁慈的,比較人道。他從來都不是一個窮兵黷武的好戰分子。他從平民到帝王,是經過艱苦的奮鬥,其間沉沉浮浮,歷盡滄桑,對戰爭帶給人的苦難是有深切的體會。他不是一個野心家,而且從內心深處厭惡戰爭,在他看來,“武”的本意就是“止戈”,戰爭的目的是為了和平。在統一中國的戰爭中,他幾乎對所有的對手,都是一而再地勸降,儘可能地避免流血。

    東漢建國後,他下令興建太學,設定博士,傳授儒家經典。他對儒士十分敬重,經常與大儒徹夜談論經典。正所謂上行下效,皇帝的做法,自然也影響到了大臣們,於是從上而下形成了一股學習儒學的風氣。

    在完成統一大業後,光武帝更不願把精力投放在軍事上。據史書所記:“帝在兵間久,厭武事,且知天下疲耗,思樂息肩,自隴、蜀平後,非警急,未嘗復言軍旅。”有一回,皇太子向光武帝請教攻戰之事,光武帝沒有直接回答,只是淡淡地說:“以前衛靈公問及戰陣之事,孔子不答。這不是你該問的事。”

    正是這種人道主義的胸懷,光武帝的軍隊,在統一戰爭過程中,暴行相對較少,在和平期間,以保全功臣,這在歷史上都是罕見的。

  • 14 # 千古名將英雄夢

    物件不同嘛!白起和項羽殺得都是正規軍,而劉秀面對的敵人大部分是綠林、赤眉、銅馬這些流民軍,所以關於這一點,劉秀的想法是這樣的:流民之所以為流民,就是因為他們沒有土地,只能靠劫掠為生。那麼與其讓他們去掠百姓,不如讓他們去掠地盤,幫自己平定天下。所以,當四十萬銅馬軍向劉秀繳械投降後,劉秀便決定將銅馬軍諸首領封為列侯,再將其部隊打散編入各軍,這樣是既解決了麻煩,又增加了兵力,日後還不用拉壯丁擾民了,一舉三得!兩千年後一場淮海大戰,中共也是用這個方法成功消化了國民黨數十萬俘虜部隊,兩者雖然時代大不同,卻也頗有些異曲同工之妙。

    然而兵法有云:“受降如受敵。”收編數十萬部隊,這可比打敗數十萬部隊難多了,它需要極強的政治手腕與政治魄力。當年項羽和白起,算得上中國數一數二的名將,可就是解決不了受降問題,所以只能採取屠殺之下下策,從而造成了極壞的政治影響。而劉秀雖然有心,卻沒有中共那強大而嚴密的政工體系,他要怎樣憑一己之力,完成這個幾乎不可能的任務呢?

    據《後漢書光武紀》記載,劉秀收編銅馬的工作一開始非常不順,諸將怕流民軍降而復叛,畢竟流民軍的人數是漢軍的數倍;而流民軍也心懷憂懼,生恐繳械後被殺戮清算,總之雙方各懷主意,危機一觸即發。劉秀雖焦急萬分,但他這人有個非常大的優點,那就是自信。正是這種冷靜而淡定的強大自信,在劉秀身上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感染力、吸附力與人格魅力,引得東漢無數英雄盡折腰,這幫銅馬流民當然更無法抵擋。

    於是劉秀別出心裁,來了一個“單騎勞師”。他竟然一人一馬,孤身來到幾十萬曾經的敵人中間,逐營看望投降將士,噓寒問暖,殷勤慰問,並給將士們送錢送糧送官爵,握手擁抱拍肩膀。他的親切與真誠,他的膽識與帥氣,就像一股清泉,緩緩流過原野,緩緩流入將士們的心田,使他們如沐春風般溫暖,於是都相互說道:“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成語“推心置腹”典出於此。)

    劉秀這麼做不是作秀,有人會拿別人的命作秀,但是沒人回拿自己的命作秀。所以,劉秀這麼做就是為了表示自己對銅馬軍的絕對信任,而銅馬軍將心比心,也必然會對劉秀報以更大的信任與效忠。從這件事情來看,劉秀的政工水平,已經達到了古代帝王中的巔峰水平,無論是他的祖先劉邦,還是他的後輩劉備,都差光武遠矣!

    所以,民國名將蔡鍔嘗言:“軍隊之為用,全侍萬眾一心,同袍無間,不容有絲毫芥蒂,此尤在有一誠字為之貫穿,為之維繫。否則,如一盤散沙,必將不戢自焚。惟誠可以破天下之偽,惟實可以破天下之虛。”對待敵人,當然可用詭謀;但對待屬下、特別是降卒,則一定要推誠示信、推心置腹,不僅要把對方提上來的心放回肚子裡,還要把自己的心也放進去,這才是軍隊管理的王道。至於其他什麼“獎懲分明”、“殺人立威”、“愛兵如子”之類的方法都只是“術”,而非“道”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本人25歲,想在農信社上班,看到很多網友都說不要進銀行,裡面很累,不知道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