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堅果林twmr168
-
2 # 新鄉貓MAO醫聖
蠶病的發生原以中腸型膿病、空頭性軟化病為害為主,目前由於養蠶時間和氣候條件的不同以血液型膿病、僵病等蠶病為主。
一、血液型膿病(俗稱爬蠶、奶奶蠶)
血液型膿病的病毒寄生在病蠶的血液中,健康蠶的血液為無色透明,而病蠶的血液為乳白色,所以病蠶又稱為奶奶蠶。蠶兒一旦發病隨著病情加重病蠶要拖著乳白色膿汁狂躁爬行,所以又稱爬蠶。病蠶透過爬行把大量病毒傳播在桑葉、蠶座上,使健康蠶食下帶病毒的桑葉後感染髮病。
1.發病主要原因。由於清毒不徹底有病毒存在、桑葉偏嫩含水率高、養蠶環境高溫多溼、蒸熱和眠起處理不提青造成健康蠶與病蠶混養相互傳染。
2.防治方法。每次給桑前把蠶體乳白、狂躁爬行的病蠶提取放入有石灰的容器中統一深埋,然後洗淨手,用新鮮石灰粉進行蠶體蠶座消毒,每天1―2次。在飼養中重視桑葉成熟,不吃嫩葉、不成熟葉(一齡用葉為新梢第2―3葉,二齡用葉為新梢*葉,三齡用葉為三眼葉,四齡用葉為全芽葉),並注意室內通風換氣,1―2齡眠中蠶室內要有空氣對流窗,3―4齡室內空氣要流通,5齡要開門窗養蠶,如碰到陰雨天桑葉溼的話更要重視開門窗養蠶。
二、僵病
僵病的分生孢子(白毛毛)透過風吹、桑葉等外界帶入,落在蠶體上後經10―12小時鑽入蠶體內,吸取蠶體的營養和水份來維持生命,經*後又鑽出蠶體生成菌絲和分生孢子,透過分生孢子再傳染給健康蠶。
1.發病原因。有僵病分生孢子存在,加上空氣中溼度大,有利於僵病分生孢子的生長,一般在多雨的春、夏、晚秋期易發病。
2.防治方法。及時淘汰病蠶,掌握在病蠶屍體發白前捉去,防止傳染,捉出的病蠶統一燒燬或深埋,在飼養中要及時淘汰遲眠蠶和不眠蠶,同時要做好蟻蠶、起蠶、熟蠶等蠶兒易感期的蠶體蠶座消毒。
輕度發病時防治:在對蟻蠶、起蠶、進行常規蠶體蠶座消毒以外,五齡期堅持*一次的蠶體蠶座消毒,眠中多撒焦糠石灰,保持蠶座乾燥。
嚴重發病時防治:在對蟻蠶、起蠶、熟蠶進行常規蠶體蠶座消毒以外,五齡期還要堅持*二次的蠶體蠶座消毒,眠中壓物由石灰改為防僵粉。
僵病防治特效藥劑有:“滅僵靈”防僵粉、“優氯淨”防僵粉、抗菌劑“402”,也可用“燻消淨”進行燻蒸消毒,大蠶期也可用“消特靈”200倍液體噴消毒。
-
3 # 農村雷雷
蠶病的發生原以中腸型膿病、空頭性軟化病為害為主,目前由於養蠶時間和氣候條件的不同以血液型膿病、僵病等蠶病為主。
一、血液型膿病(俗稱爬蠶、奶奶蠶)
血液型膿病的病毒寄生在病蠶的血液中,健康蠶的血液為無色透明,而病蠶的血液為乳白色,所以病蠶又稱為奶奶蠶。蠶兒一旦發病隨著病情加重病蠶要拖著乳白色膿汁狂躁爬行,所以又稱爬蠶。病蠶透過爬行把大量病毒傳播在桑葉、蠶座上,使健康蠶食下帶病毒的桑葉後感染髮病。
1.發病主要原因。由於清毒不徹底有病毒存在、桑葉偏嫩含水率高、養蠶環境高溫多溼、蒸熱和眠起處理不提青造成健康蠶與病蠶混養相互傳染。
2.防治方法。每次給桑前把蠶體乳白、狂躁爬行的病蠶提取放入有石灰的容器中統一深埋,然後洗淨手,用新鮮石灰粉進行蠶體蠶座消毒,每天1―2次。在飼養中重視桑葉成熟,不吃嫩葉、不成熟葉(一齡用葉為新梢第2―3葉,二齡用葉為新梢*葉,三齡用葉為三眼葉,四齡用葉為全芽葉),並注意室內通風換氣,1―2齡眠中蠶室內要有空氣對流窗,3―4齡室內空氣要流通,5齡要開門窗養蠶,如碰到陰雨天桑葉溼的話更要重視開門窗養蠶。
二、僵病
僵病的分生孢子(白毛毛)透過風吹、桑葉等外界帶入,落在蠶體上後經10―12小時鑽入蠶體內,吸取蠶體的營養和水份來維持生命,經*後又鑽出蠶體生成菌絲和分生孢子,透過分生孢子再傳染給健康蠶。
1.發病原因。有僵病分生孢子存在,加上空氣中溼度大,有利於僵病分生孢子的生長,一般在多雨的春、夏、晚秋期易發病。
2.防治方法。及時淘汰病蠶,掌握在病蠶屍體發白前捉去,防止傳染,捉出的病蠶統一燒燬或深埋,在飼養中要及時淘汰遲眠蠶和不眠蠶,同時要做好蟻蠶、起蠶、熟蠶等蠶兒易感期的蠶體蠶座消毒。
輕度發病時防治:在對蟻蠶、起蠶、進行常規蠶體蠶座消毒以外,五齡期堅持*一次的蠶體蠶座消毒,眠中多撒焦糠石灰,保持蠶座乾燥。
嚴重發病時防治:在對蟻蠶、起蠶、熟蠶進行常規蠶體蠶座消毒以外,五齡期還要堅持*二次的蠶體蠶座消毒,眠中壓物由石灰改為防僵粉。
僵病防治特效藥劑有:“滅僵靈”防僵粉、“優氯淨”防僵粉、抗菌劑“402”,也可用“燻消淨”進行燻蒸消毒,大蠶期也可用“消特靈”200倍液體噴消毒
-
4 # 千鴿坊劉曉慶
病毒病是養蠶生產上最常見的一類疾病。病毒病一旦發生,將使蠶農受到嚴重損失。據云南省農科院蠶研所董佔鵬等的調查,病毒病在我省陸良、曲靖、沾益、巧家、鶴慶、鎮雄等地都有發生;在氣候溫和、飼養條件好的陸良、曲靖、沾益等蠶區發生率較低,一般危害率在2%-5%,高的達10%,個別蠶戶由於病毒病的發生甚至顆粒無收;氣候條件差、飼養水平低的新平、廣南、勐海、箇舊老礦等蠶區發病率相對偏高,一般危害率在5%-7%,高的達10%,最高的損失率在5%-7%,高的達15%,最高的損失在90%以上,極大地影響了蠶農的積極性。對農村常見病毒病的種類、病症、防治方法有所瞭解,會對蠶農早期識別病毒病並採取措施降低損失有所幫助,也是有效控制病毒病大面積發生的必要條件。 病毒病常因病毒的種類和寄生部位不同,分成血液型膿病、中腸型膿病及病毒性軟化病,各種病都有其典型症狀,下面逐個介紹。
1 病毒病的種類和發病症狀
1.1 血液型膿病
1.1.1 典型症狀 在生產上多見於三齡後,特別在五齡中期到老熟前後較多。一般體色乳白,體軀腫脹,狂躁爬行,體壁易破。大蠶常爬行到蠶匾邊緣墮地流出乳白色膿汁而死。
1.1.2 特殊症狀 會發生不眠蠶、起節蠶、高節蠶,膿蠶、斑蠶。斑蠶為蠶體上顯現對稱性病斑。有腹腳變成黑褐色的焦腳蠶。有在氣門周圍出現黑褐色圓形病斑的黑色氣門蠶。
1.2 中腸型膿病 本病屬於慢性傳染病。其症狀為:蠶得病後發育緩慢,體軀瘦小,食桑很不活潑;群體發育大小開差懸殊。大蠶期發病,由於消化道內空虛,因此,外觀胸部半透明,呈空頭狀。此外,還有縮小,吐液及下痢等病徵。嚴重時排出的糞便有乳白色,肛門附近有乳白色粘液。如撕破病蠶背面的體壁,可見中腸後端有乳白色褶皺,隨著病勢的發展而愈易識別;病蠶至死體壁完好,死後屍體逐漸變癟,腐爛較血液型膿病慢。夏秋蠶期本病常和病毒性軟化病併發
-
5 # 鄉下二妹子
家蠶病毒病屬於傳染性蠶病(病毒病、細菌病、真菌病和原蟲病)的一種。病毒病又分為血液型膿病、中腸型膿病、濃核病和病毒性軟化病。
中國蠶病的總髮病率大約在10%左右,因地區和季節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一般養蠶批次多,密度大的地區容易爆發蠶病,夏秋季比春季容易發生蠶病,病原積累多,數量大的時候,蠶病容易發生。1、家蠶病毒病病毒來源:毒病病原體的存在是傳染性蠶病發生的必要條件。家蠶病毒病的病原來源很廣,主要來源於病蠶及其屍體。其次,在病蠶的排洩物、吐出物中也潛藏著大量的病毒。病原的檢出率與發病率呈正相關。病毒透過病蠶及其屍體、排洩物等汙染蠶具蠶室。洗滌過蠶具的水池,堆放蠶沙、舊蔟的地方也會有大量的病毒存在。消毒不徹底會重新感染家蠶,造成病毒病的爆發。
2、家蠶病毒病擴散方式:病毒的擴散是指病毒在宿主群體中及整個環境中分佈的過程,包括自然擴散、人為擴散和透過畜禽的擴散等。養蠶過程中一旦發生病毒病,病蠶中的病毒就會透過多種方式汙染蠶室內外。
①病蠶的屍體和膿汁附著於蠶具上,隨蠶具的搬移會擴散開來。
②洗刷蠶具的時候,病毒就會隨水流而擴散。
④蠶室內的蠅類也可充當病原微生物的搬運者。
⑤病蠶屍體、糞便及其蠶沙用以餵雞、豬、羊等家禽畜後,病原物不僅可以隨畜禽的走動而擴散,而且也可隨畜禽的糞便擴散。
3、傳染途徑:病毒病的傳染途徑主要有食下傳染和創傷傳染。核型多角體病兩種傳染途徑均可,但食下傳染的機會較多,而創傷傳染的發病率較高。質型多角體病、病毒性軟化病和濃核病主要是透過食下傳染,特別是病蠶排出蠶糞中帶有大量的病毒,汙染蠶座內的桑葉,造成蠶座傳染。
3、傳播方式:蠶座傳染是傳染性蠶病的重要傳播形式,對病毒病來說尤為顯著。核型多角體病蠶在發病過程中體壁組織逐漸破壞,最終導致破皮流膿,這種膿汁中帶有大量的病毒,且病毒新鮮、致病力強,透過汙染桑葉被蠶食下或由體表傷口進入體內就會引起健康蠶發病。質型多角體病、病毒性軟化病和濃核病病蠶的病變都發生在中腸組織中,由於被寄生的細胞、組織碎片會隨同蠶糞一同排出體外,故這類病蠶的糞便中含有大量的多角體或病毒,一旦汙染桑葉就會成為新的傳染源。
△家蠶病毒病的垂直傳播:主要是指上季殘留的病毒對下一季的傳染。上一蠶期因蠶發病,養蠶環境中有病原的存在,而導致下一期蠶感染髮病。垂直傳播發生的程度主要取決於上一季蠶的發病程度、病原在自然環境中的生存能力、兩季蠶的間隔時間、病毒對消毒劑的抵抗力以及兩個蠶期之間的氣候條件。家蠶核型多角體病、質型多角體病的病毒多角體對各種理化因子的抵抗能力強,在自然界也不易失活,很容易引起垂直傳播。
4、防治方法:家蠶病毒病防治應根據其發病規律,結合具體的環境及飼養條件,運用綜合防治的措施群防群治,才能收到防治效果。
(1)合理養蠶佈局,切斷垂直傳播:全年養蠶佈局合理安排,相鄰兩個蠶期之間必須留出一週左右的時間,便於清洗消毒。各蠶期飼養的量也要合理安排,防止缺葉或餘葉。
(2)嚴格消毒,殺滅病原,切斷傳染途徑:殺滅病原是防治病毒病的根本措施,必須掌握時機,靈活機動地做好消毒工作。可採用氯製劑、甲醛製劑或石灰漿進行消毒。養蠶前七天,用含有效氯1%的漂白粉液對蠶室、蠶具及養蠶周圍環境進行消毒,蠶具可用2%濃度的甲醛石灰水浸泡消毒。消毒時蠶室內溫度控制在25℃左右,保持溼潤30min。病毒病特別是質型多角體病、濃核病、病毒性軟化病感染能力強,傳播蔓延機會多,單靠養蠶前消毒很難保證蠶期不發病。要經常用含0.3%~0.5%有效氯的鹼性溶液或0.5%~1%的新鮮石灰漿對蠶室、貯桑室、走廊及蠶室周圍的環境進行噴霧消毒。
▲養蠶過程中蠶體蠶座消毒應注意:“膿病清”1袋配新鮮石灰粉4kg,充分混勻後,用塑膠袋密閉。從四齡起蠶開始至上蔟前,每天早晨喂葉前均勻撒於蠶匾內,呈薄霜狀即可。如發現膿病蠶等,應將病蠶撿出,早晚喂葉前各用藥一次。蠶期結束後立即進行全面徹底消毒。
(3)控制桑園害蟲,防止交叉感染:桑園多種害蟲都能感染病毒病,其中許多病原可以與家蠶相互感染,成為蠶病的傳染源。染病害蟲透過流膿、排糞、吐液等汙染桑葉,從而引起蠶感染髮病。因此必須做好桑園治蟲工作。
(4)嚴格提青分批,減少蠶座傳染:感染病毒病的蠶總是發育遲緩,遲眠遲起,不僅造成養蠶的不便,而且對健康蠶有很大的威脅。病蠶與健康蠶混養在一起,增加了健康蠶染病的機會。在養蠶生產中,凡是發育遲緩的蠶都應該採取分批、提青的措施與健康蠶分開。堅決淘汰病蠶,以減少蠶座傳染的機會,並在每次餉食及加網除沙前,用蠶體蠶座消毒劑或新鮮石灰粉進行蠶體蠶座消毒。發生了病毒病的蠶沙,需在適當地點堆漚,待充分腐熟後才能作肥料,不能隨便撒施到桑園或攤曬作為飼料,以避免造成人為的病毒擴散,汙染環境。
(5)選用抗病品種,加強飼養管理,增強蠶的體質:蠶體抗病能力的強弱受遺傳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響,生產中選用抗病力、抗逆性較強的蠶品種在病毒病防治上具有重要意義。在生產上要根據不同地區養蠶季節的特點和飼養水平,決定該地區的飼養品種。對於某一個特定的品種,精心飼養,提高蠶的體質,是病毒病防治的重要一環。堅持每個齡期採適熟葉喂蠶,精心飼養,做到良桑飽食,飽食就眠,及時淘汰弱小蠶、遲眠蠶。小蠶期要防低溫乾燥,大蠶期要防高溫多溼悶熱,同時操作要輕巧仔細,不要造成傷口,以避免病毒入侵。
【總結】:
傳染性蠶病病原的來源很廣泛,還包括患病的蠶及野外患病昆蟲屍體,排洩物(如蠶糞、蛾尿等),分泌物或滲出物(如消化液、體液等)脫離物(蛻皮、卵殼、鱗毛和繭殼等)和病蛾所產生的卵等,都可能帶有病原體。而經口傳染,是傳染性蠶病最主要的傳染途徑,病原微生物汙染桑葉,並隨桑葉給蠶食下,進入蠶的消化道而引起感染和發病。在養蠶過程中要特別注意。
回覆列表
村家蠶常見病毒病有血液型、中腸型膿病和病毒性軟化病,各有其表現症狀.需從消毒、管理、選用抗病品種等方面著手進行病毒病的防治。
最常見的病症為軟化病,是由細菌之直接或間接以致發病,或參與後,病勢激進之蠶病,且斃死後,屍體軟化腐爛,發出異常惡臭之蠶病之總稱。軟化病依其發病型式,分為下列四種:細菌性胃腸病(普通軟化病),為細菌侵入蠶兒消食管內,寄生繁殖,致胃液性發生變化,因而發病,謂之細菌性胃腸病,通常所謂的軟化病,大部分屬之。如卒倒狀軟化病、起縮病、空頭病、下痢病和糞詰病等是。
細菌性中毒症(卒倒病)蠶兒嚥下特產毒性細菌於體內,由其毒素之中毒而發病。發病之初,食慾停頓,舉動不活潑,頭部下垂,左右振動不息,後腳部不能支援,身體乃倒下。屍體軟腐,吐綠色之消化液,糞不呈液狀。細菌性敗血症,各種敗血性細菌,侵入寄生於蠶體血液中而發病。
中腸型多角體病(細胞質多角體病):由濾過性病毒侵入胃壁圓柱狀細胞之細胞質中而發病。發病原因,是蠶骿虛弱是導致本病發生之主要原因,家蠶得軟化病後,顯出蟲體縮小,下痢,吐出胃液,且門外翻等各種症狀。又有所謂空頭病者,因不吃桑葉,消化管前端部份空無食物,胸部(互看像是頭部)乃至腹部變作透明,這也是軟化病。
總之,蟲體變軟而死亡為其特徵。會得軟化病原因:氣象條件及飼料不佳致仗蠶作不安定。催青溫度過高或溼度太低(60%以下),使蠶體虛弱。蟲體體質不強健,病菌抵抗力差。桑葉不良,日照不足,泥桑萎凋桑等桑的餵食。不良飼育環境,如稚蠶(小蠶)飼育於低溫低溼或者壯蠶期高溫多溼。空氣不流通或不潔。蠶座太厚而除沙。飼育中病蠶未撿拾清除。蠶兒眠中不齊一或給桑是太多,把蠶兒蓋任而悶在葉裡面。蠶兒起蠶(脫皮)參差不齊,沒有將早脫皮的蠶兒利用桑葉引走,而將慢脫皮的蠶也悶在桑葉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