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明朝初期,北京並非國門;而崇禎帝一死了之引起的連鎖反應也讓人咋舌。
5
回覆列表
  • 1 # 熊雄32

    我想應該是諷刺。為什麼呢?應該說滿清韃子的溥儀,給日本人當狗,作偽政府滿族的皇帝。(要麼學那個誰八國聯軍打過來了,他跑了,他在後花園被人家一把火燒了,那樣才叫聰明嗎)

  • 2 # KindaWang

    首先我認為這句話說的就是明朝,天子守國門指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君王死社稷指崇禎自縊。

    遷都北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認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朱棣做燕王時的封地就在北京彼時稱為北平,而他被封北京的原因是抵禦蒙古人。自古北京就是漢人所觸及的邊境地帶,北京以南,華北平原最適合耕種,北京以北就不適合耕種了,漢人對不適合耕種的土地不感興趣,所以長城就修在了北京,用來抵禦外迪,早年的匈奴,中間的契丹,最後的蒙古人。長城的代表如八達嶺長城,慕田峪長城,(如今我們看的這些長城大多都是明代所修建,明代也是最後一個修建長城的王朝),所以雖然明代的邊境雖不在北京,但是因為守住北京就能阻擋蒙古騎兵南下,所以才將北京看做是邊境一樣的重要(感興趣的可以參考五代十國到兩宋時期,因兒皇帝石敬瑭出讓幽雲十六州,南方漢人政權備受契丹人摧殘的歷史)

    君王死社稷,雖然聽起來很有氣魄,讓人欽佩,但也不得不說是悲哀,作為末代皇帝的崇禎,非亡國之運而當亡國之君,祖宗作孽,報應在他的身上,只能說命運跟他開的玩笑,出生在和平時期,可以當一世的帝王,出生在亂世,就要付出生命的代價。自古中國朝代的末代皇帝能保命的就已不多,漢獻帝,三國時後主劉禪,吳國等,最後就是溥儀,其他大多數都是被殺或自殺,說明歷史的殘酷,成王敗寇!

    最後,“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完整的應該是“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 3 # 1314吐槽星君

    半夜被一個噩夢驚醒,正好來回答一下問題。

    這句話在我看來是後人給先人臉上貼金呢。

    什麼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我就想問:哥們,你早前幹嘛去了?非得要死到臨頭才英雄一把?典型的給廢材找吧理由呢!你說你死就死唄,可百姓就苦咯,你煤山上一根褲腰帶解決了問題,逃避了活受罪,但你的臣民卻要為你的行為付出血的代價,揚州十日、嘉定三屠!

    而那些個明粉,姑且這麼說吧(我也是明粉,但和那些人不同,我不喜歡封建制度和皇室,我粉的是那些用雙手和智慧創造歷史的勞動人民),他們為了心目中想象出來的東西不惜一切的粉飾,脫離了人最基本的三觀,這是不客觀的,違背唯物主義的!

  • 4 # oOo獨自傷神oOo

    明朝為什麼被三番五次黑,原因大家都知道,滿清韃子為了統治合理,把明朝統治全部黑一遍,作為漢人最後一個王朝,大明的悍勇剛強如同一團烈火,點燃漢族之魂,任何一個漢人就算不喜歡封建王朝,也不會黑大明。

    黑大明的都是什麼人,漢族的仇人,血海深仇還沒有清算,現在又跳出來來作死,把漢人當愚民愚弄,漢族文明覺醒,第一個就拿你們開刀。

  • 5 # 瀛史拾貝

    崇禎拿著三眼銃想突圍而不可得,為了報復李自成,而跑到煤山上吊。請注意,按照明末的風俗,在仇家門口上吊自殺,是一種對仇家的詛咒,意為做鬼也不會放過你,給你帶來晦氣。後來崇禎的行為被滿清和南明文人包裝為殉國。清廷追諡其為莊烈愍皇帝。

  • 6 # 起風了110030906

    一個國家有骨氣,一個國家的皇帝有骨氣,這也能被說成壞事了?

    難道你希望一打仗就賣兒賣女,送兒送女嗎?

    沒事就跪舔外國人,外國人來了都高人一等,你們喜歡這樣?

    一個皇帝,最後失敗了?難道真的都是他的錯麼?

    史實證明那些文人才是罪魁禍首。隻手遮天。說三道四,毫無家國大義。

    最終皇帝的行為,負起了責任。把命留下。

    在你們眼中也可以拿來攻擊了?這和剖腹區別大嗎?你見過日本天皇自殺謝罪麼?

    日本剖腹自殺被稱為最高榮譽。

    崇禎是個失敗者,自殺謝罪,最起碼不自私,配得上骨氣二字。

    歷史上膽小怕死皇帝太多了,要跑早就跑了。誰還能擋得住麼?

  • 7 # 紅黑聖西羅

    這句話在史書中並無記載,是後人說的。

    第一句說的是朱棣,他當上皇帝后,國家形勢並沒有太平,當時明朝的主要威脅就是來自北方。眾所周知,朱棣是個超級能打的皇帝,動不動就親征,再加上北京又是自己的大本營,不管從國家防禦和個人喜好來看遷都北京是個好選擇。

    而且,朱棣自己也說過“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後世子孫也的確都遵守了祖訓。

    至於第二句,應該是按照結果來說的,崇禎最後自縊於煤山,以身殉國。但據說,崇禎之前也有意和皇太極議和談判,但還沒開始就洩露出去,滿朝譁然,罵聲一片,只能殺了當事人了之,以至於崇禎再無議和之心。

    我個人理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是陳述句,說了一個事實,也表明了明朝的悲壯之處。不管朱棣的內心怎麼想,他遷都北京的效果和意義都是非凡且影響深遠的。朱由檢在可以逃跑的情況下,選擇了殉國,比後面的咸豐、慈禧和光緒要好的多吧。

  • 8 # 明月清風141987013

    明朝皇帝是很有骨氣,寧可自殺也不投降,可是有骨氣也救不了中國,身為一個皇帝,治理國家的才能才是最重要的。明朝永樂帝,為明朝打下了大片疆土,10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不亞於清朝,可是永樂死了之後,他的子孫,不斷的丟失國土,努爾哈赤還沒出生呢,就丟了一半的土地了,從10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縮水到500萬600萬,丟失了遠東庫頁島,貝加爾湖蒙古新疆西藏緬甸越南東南亞。不和親不納糧,有什麼用呢?丟失了那麼多的領土,光有骨氣頂個屁事

  • 9 # 安平144796971

    這完全是對朱明朝的諷刺。一、天子守國門,是指中期,北京的東、北方已失,國都成了邊城。二、君臣死社稷,1、朱祁鎮乖乖就俘,當上了帶路黨叫門賊。復辟後殺救朝救己的于謙,叫“臣死社稷”。2、崇禎一直想南逃,但沒有成功。李自成攻下北京,又從皇宮中逃出,最後怕被千刀萬剮,上吊了。其臣,投闖降清,如過江之鯽。

  • 10 # 使用者18177028401

    這句話要看是誰說的,朱棣這樣說顯豪氣,祟楨這樣說顯愚氣,網友現在也這樣說就顯傻氣了,因為這句話已經讓崇禎說壞了,說蠢了,說無知了。

  • 11 # 94310417小云

    表現了種民族氣節,皇族精神,天子守國門,,實數無奈之舉,,,朝堂之上以無大臣入值,,未世皇帝崇貞在斬殺了妻兒孝女後,才和王承恩上了煤山,上吊而亡,以發赤面羞見列祖列宗,,,其節可敬其心可憐,然這一切均是黃口小兒太不成熟而至,其疑心太重,自命不凡,有那麼多忠臣良將,不知合理使用,其施政大略有誤,,,陝甘大災,不去扶貧濟弱,而是去震壓打擊,,勢的其反,反被其害,天子守國門也是一種恥辱和羞澀,,,,

  • 12 # 永曆天子守緬甸

    在萌粉看來,此乃讚美,當然在懂歷史的看來是諷刺無疑了。永曆天子在緬甸守國門,弘光天子不在南京死社稷居然逃蕪湖,就這樣被開除了。

  • 13 # HuiNanHistory

    當然是諷刺。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其實就很有邏輯問題,再參照明朝皇帝做的事情,就更覺得很可笑了。

    倘若真的有“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種事情,就需要高人來回答這些問題了:

    為什麼在土木之變時,瓦剌還會長驅直入呢?

    為什麼明英宗被俘虜後沒有在第一時間自盡殉國,卻反而有一系列恬不知恥的行徑呢?

    為什麼在庚戌之變時,明朝任由俺答汗燒殺搶掠呢?

    你的國門算在北京城,那從北京到邊境前線這些地段算什麼?與蒙古的共主甌脫之地?

    不要丟人顯眼了,鐵一般的事實告訴大家,明朝天子何曾守國門,君主又何曾死社稷?!

    有些人喜歡拿崇禎之死來說事,但是,崇禎好像並不是死於清朝攻打北京城吧,他是被李自成這些農民起義軍隊逼死的,根本談不上什麼“守國門”吧?這是國門裡邊發生的慘案啊。

    還有,崇禎自己真的有“死社稷”的覺悟嗎?事實上崇禎本人是非常想要南遷保命的,但是他又不願意主動出來抗丟棄祖宗陵寢的罵名,希望由臣下提出遷都的請求;然而,臣子們又深知這位皇帝喜歡將過錯甩鍋給別人的毛病,所以誰都不會出來找死。最終,崇禎南逃的時機被拖沒了。

    總而言之,明朝的軟弱與無能,被這句話體現的淋漓盡致。

  • 14 # 庭州行者

    實際上,這句話本身是一群不懂歷史的人編造出來“讚揚和緬懷”明朝的,但是在史實面前,這句話成為了赤裸裸的諷刺。因為實際上,明朝根本配不上這十個字。

    何為天子守國門?從字面意思來說,就是天子將國都建在邊境線附近。然而,在朱棣遷都北京的時候,此地並不是所謂的“國門”,只是由於朱棣的子孫無能,長城以北的土地基本上丟得差不多了,所以都城便成為了“國門”。且不說朱棣強行遷都,大量徵用民夫,導致了山東地區民力疲敝,爆發了大規模農民起義,單說遷都的目的,也不過是為了更好地鞏固朱棣本人的權勢而已。

    而且,朱棣的子孫也從來沒有能夠守住國門。且不說也先和俺達兩次兵臨北京城下,就說其他地方的國門比如河套,哈密衛,都被老朱家的後代拱手送人。所以,明朝的天子,從來沒有守住過國門。

    再說所謂的“君王死社稷”,這句話更是毫無根據。崇禎皇帝因為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而自殺,的確算是有氣節,但如果說他這是“死社稷”,那便過於牽強。因為崇禎本人對明朝的滅亡也有很大的責任,此人根本不是一個合格的君主。除了崇禎皇帝之外,其他皇帝和“君王死社稷”這個形容差的更遠,明英宗幫助瓦剌叫開自己的關口,嘉靖皇帝無視蒙古軍在京郊搶劫,,這簡直是無能到了極致。

    因此,這兩句話是對於明王朝赤裸裸的諷刺,可惜有人卻不斷用這兩句話來證明明朝所謂的氣節,這豈不是更加諷刺?

  • 15 # 小川說史

    不割地、不賠款、不和親、不稱臣、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我大明朝威武呀。大明朝遠遠超過其他任何朝代,大明王朝世界第一,這是多少明粉的心聲呀! 那麼為什麼明朝在我們今天某些人的眼裡會有如此高大全的形象呢》

    第一、明朝特殊的歷史地位

    明朝之前是元朝之後是清朝,而這兩個朝代都是由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王朝,也就是說明朝是最後一個由漢民族為主體建立的王朝。這就讓很多有著漢民族情節的人對明朝情不自禁的偏愛,有意識的去美化、迴避他的缺點,無限放大他的優點。

    實際上明朝如同我國其他朝代一樣都是一脈相承,別無二致。他也和其他王朝一樣有光輝偉大的一面,為我國留下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但是不可否認明朝同樣也有他黑暗,無能一面。明朝最鼎盛的時期應該是,太祖、成祖、宣宗,明初這70餘年,從明英宗開始,尤其是土木堡之變以後,明朝無論從武備還是國力都有了大幅衰弱,最明顯的就是內部由於土木堡一站明朝精英武將幾乎全部戰死,文官勢力極速抬頭,導致皇權受到了很大的制約,對武將進行打壓,導致明初那種,開疆擴土,建功立業的精神蕩然無存。對於蒙古部落入侵,大量領土丟失最終導致明朝的國土有鼎盛時期的900萬,收縮至只包含兩京十三省在內的350萬。可以說明朝200年間一直在被迫或主動的放棄原有領土,明朝積極研發火器,其主原因也是由於明朝士兵的戰鬥力遠遠敵不過蒙古騎兵,必須研發火器,才有制衡蒙古騎兵的武器。

    第二、文化宣傳導致的盲目跟從

    其實明朝熱主要是近幾年隨著一部明朝的那些事兒的歷史通俗讀物的推出,才變得火爆異常,在此以前,明朝幾乎都快被黑的體無完膚了,簡直是歷史上最黑暗的王朝沒有之一。在這個時候明朝的那些事兒打著為明朝正名的口號推出了,小編也通篇看過,確實寫的很不錯,足見作者功底及耗費的心力。但是,書中有些部分確實對明朝有美化之嫌,比如薩爾滸大戰真實的歷史明明是清朝將帥一心,佈置得當,明朝內部將帥失合屢次貽誤戰機,各自為戰,導致了被清軍大敗的結果,作者卻巧妙的迴避了這一事實,讓人覺得明朝失敗事出有因,令人惋惜。由於一部書明朝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很多都是盲從心理在作怪。

    值得一提的是,不和親、不割地、不納貢、不賠款、不稱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出處,正是當年主講明亡清興60年的的清史專家閻崇年提出的,怎麼樣沒有想到吧?某些人恐怕想要殺之而後快吧?

    小編認為無論、元朝、明朝、清朝,都為我國的歷史發展做出過歷史貢獻,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固然豪邁,但是有些時候不是光豪邁就能解決問題。我國曆史上的漢唐都有過和親、稱臣納貢的歷史,但是他們完成了漂亮的反擊,贏得了自己的尊嚴。相反如果看重的不是骨氣而是面子的話那麼恐怕就會像明朝崇禎一樣失去了最後的機會。

  • 16 # 明月清風閣

    大明王朝,是網友公認的中國古代封建王朝裡鐵骨錚錚的帝國。特別是那句:不割地、不賠款、不和親、不稱臣、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看似剛強堅骨,實際是認真一想漏洞百出。這句話如果對於瞭解歷史的人來說對明朝的確是諷刺,但對於不瞭解歷史的會被明朝迅速圈粉。這句話原文出自明成祖朱棣在北伐成功時後大臣們說的話。

    我朝國勢之尊,超邁前古,其馭北虜西番南島西洋諸夷,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

    後來慢慢的被簡練,總結,就成了我大明一朝不割地、不賠款、不和親、不稱臣、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朝只是中國曆朝歷代封建王朝最普通的一個朝代。沒必要整天把明朝推到風口浪尖上,封建王朝沒有一個值得歌頌讚揚的,即使可圈可點,也不過是一家之天下,世人皆為奴僕!整部二十四史,不過是一本二十四姓家譜,是帝國統治者的輝煌,不是天下蒼生的輝煌!

    不割地、不賠款、不和親、不稱臣、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可事實真的如此嗎?(明成祖朱棣)

    事實大相庭徑!明成祖在奪取皇位的時候僱傭朵顏三衛的騎兵,許諾事後給予他們一塊土地。成功之後朱棣不想兌現自己的承諾,但苦於這些蒙古騎兵戰鬥力強悍,還是把朵顏三衛及大寧地區“賞”了他們。這就導致了京師直接暴露在虎口之下,只有長城這一條拱衛京城的防線。其實朱棣遷都出了以上原因還有一個原因,朱棣皇位來歷不正,在南方根基又不穩,急於回自己的大本營。對於朱棣來說,這個選擇在當時的確是非常正確的。

    那天子守國門是真的嗎?

    當然是真的,明成祖北征蒙古,南誅安南,望海堝痛擊倭寇,永樂朝大閱兵時萬國來朝,鄭和六下西洋(宣德朝一次)。可謂功勳赫赫,彪炳青史,即使放在中國曆朝歷代那麼多帝王裡面排名前十也是完全沒有問題。但他的後代卻沒有了祖先的雄才大略,明英宗時期,英宗率大軍御駕親征,結果大敗,在土木堡被瓦剌也先俘虜,也先大軍圍困京師,英宗還叫囂開門。幸得千古忠臣良將於謙,率領二線軍民死守京師,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靜熄。不然又是一個靖康之恥,或者是胡人亂華了,英宗復辟後卻誅殺了于謙寵信奸佞,著實讓人氣憤。

    後來韃靼俺答大軍入侵河套,甚至圍困大同,最後在京師附近燒殺搶掠一通,京城守軍懼不敢戰。最後被迫答應了俺答開放邊關貿易。這就是僅次於土木堡之變的另一個恥辱庚戌之變,也稱俺答封貢。大明一朝二百七十六年,連一個蒙古問題都解決不了,實在是太普通了……

    那君王死社稷呢?

    這句話我們都知道說的是崇禎帝,崇禎是一個普遍讓人同情的皇帝,即便清朝君王評價崇禎時也不例外。(明思宗朱由檢年號崇禎)

    但崇禎是心甘情願死嗎?未必!李自成進攻京師時,京師一圍即破,崇禎連忙帶領幾名太監駕馬而逃,無奈卻沒有了士兵駐守,他們打不開宮門,太監把斧頭劈斷也沒開啟。崇禎又轉身去投奔他的王爺,卻避而不納。崇禎無處可逃,見大勢已取,有李自成活煮福王的前車之鑑他也不敢落到李自成手裡,還是死的體面一些吧!可是到崇禎臨死時還不知道自己有何錯!還在推卸責任,痛罵大臣誤他!試問?你誅殺了魏忠賢導致東林黨一家獨大,偏向士紳壓榨百姓,各種賦稅多如牛毛,百姓能不恨你?冤捕袁崇煥嚇得祖大壽(吳三桂舅舅)連夜毀關投靠清朝這不是你的錯?在位17年,換了50多為內閣中樞,即使對待封疆大吏,地方將領動輒怒斥,流放,誅殺,大臣們能忠服於你?導致君臣上下離心,互相仇視,互相利用也是千古以來一大怪事!最後一句“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還真是讓人淚流滿面啊!這裡的賊是何人?他們曾經哪一個不是你的臣民?為何對你明朝恨之入骨?甚至活烹福王。完全是你明朝咎由自取,只說明朝末年,陝西和河南兩省一年的賦稅還不夠這些王公子弟一年的賦稅,堂堂中原,地域遼闊,人口富庶卻不夠這些寄生蟲吸血鬼盤食的,百姓流離失所,飢餐露宿卻還要肩挑各種理由編造出來的賦稅,不返你才怪,惺惺作態,噁心至極!崇禎即使嘔心瀝血一心中興大明,但明朝已經爛到骨子裡了,從朱元璋毫無遠見的衛所軍戶制和大開歷史倒車的藩王制時就為明朝都滅亡埋下了隱患,到明朝後期又趕上天災,君王無為,和歷朝歷代都沒有那麼嚴重的土地兼併問題,吏治問題,明朝大限以到,亡國不冤,崇禎也不冤,冤的是天下蒼生,黎民百姓!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不割地、不賠款、不和親、不稱臣、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這句話看來實在是可笑至極!不提也罷!天子守國門,天子守國門。哪個天子守國門了?守國門就要龜縮在京師任人欺凌嗎?(明武宗朱厚照)

    天子守國門,也就明成祖永樂大帝一人做到了,明武宗朱厚照做到了一半,其他一群軟弱無能之輩,枉為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子孫,到了下邊,朱元璋和朱棣能抽死這一群混蛋!長城真能抵擋住遊牧民族?笑話,萬里長城萬里空,長城充其量不過是一條高速路上的緩衝帶!背後靠的還是天道所至,人心所向!

  • 17 # 舜日堯天

    天子守國門,這不是嘲笑武將無人嗎?

    君王死社稷,這不是諷刺文官無能嗎?

    一句話:都是說明朝滿朝文武都是廢物!

  • 18 # 爛好人i713

    那些說明朝最有骨氣的怎麼想的?就幾句煽風點火的話就認定有骨氣了?朱祁鎮御駕親征被俘虜有骨氣自戕呀 當什麼俘虜

  • 19 # 零落的心緒

    滿清簽了一千多個賣國條約,割讓了幾百萬平方公里土地,賠了幾十億白銀,十幾個國家在中國設立了租界,淪為半殖民地,到新中國建立國家一窮二白,直到今天還沒有真正崛起

  • 20 # 關河南望

    當然不是諷刺。

    有些別有用心的人拿著這句話來諷刺明朝的時候,卻忘了他們的背後也有句話“天子床上丟社稷,君王東瀛換祖宗”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種政策或許不是那麼的合適宜,也就是說政策可能不對,但這種政策帶來的氣節和精神,是值得提倡的

    其實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對於永樂皇帝來說或許是正確的,因為他有能力,有技術,傳說中征服了世界的蒙古騎兵在他手下也就是被攆成喪家犬的命,這位永樂大帝一生都在砍人,連死也是死在砍人的路上,但自從他把首都遷到了北京以後,對後世子孫的影響就可以用這兩句話來說了,我個人認為這種政策其實是錯誤的。

    明朝的時候,中國財富的中心是在南方,所謂湖北熟,天下足,北邊軍民的所需便全賴江南供給,國都遷到北京使漕運錢糧的一半,要浪費在費用加損耗上。也就是說,江南百姓要承擔比現在重一倍的賦稅。 而其次,為了支援偏在一隅的北京城,必須在幽燕一帶牽置大量人口,進行大量投入,這就等於把舉國的財富搬到國門口!國力強盛時還好說,一旦國力衰退,就成了把個大保險箱放到蒙古,後金這些強盜團伙的面前,雖然說保險箱堅固吧,但有句話叫沒有打不開的保險箱,那麼好吃的肉,狼怎麼能不想吃呢?

    最後就是遷都北京把國家的政治中心遷到了第一道防線,自此,國家沒有了戰略縱深,保衛都成為邊防第一要務,破壞了北防系統的均衡。大明耗盡國力,全面翻修長城,增築從晉北到山海關的‘九邊’來拱衛北京。而依賴的錢糧供給只能靠漕運千里迢迢運送而來,為了鞏固九邊,保護北京,大明不得不將北防系統退縮內守。先是廢撤了西線——由哈密衛撤退到嘉峪關,再縮到河套,以後又放棄河套,退守到晉北。

    這樣的國策給了蒙古各部的死灰復燃創造了機會。而後又在東北大踏步後退——從鴨綠江畔一直退到松花江以南,繼而放棄了能同時威懾蒙滿的開平衛,向南退守至居庸關至山海關一線。給女真的興起留下了空間。正是這一國策失誤,使大明日後長期處於韃靼瓦剌部的進逼肆虐之下。更埋下了日後滿清崛起亡國滅種的巨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活得像一個哲學家一樣,總想尋找活著的意義,不想隨波逐流,有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