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超級視野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孫策被刺身亡,死之前他將江東基業傳給了弟弟孫權,由於江東剛平定不久,人心不服,孫策在世的時候,大家懼怕小霸王的赫赫威名,還算穩定。現在孫策身亡,孫權還不到十九歲,各方勢力蠢蠢欲動,原先的敵對勢力李術,公然反叛;宗親裡孫輔暗通曹操,孫暠則伺機奪權。面對這樣的局面,孫權是怎樣迅速穩定人心,站穩腳跟的呢?

    孫權自身足夠優秀

    孫權聰敏好學,很早就嶄露頭角,哥哥孫策也比較注重培養他,行軍打仗經常把他帶在身邊,讓他參與重要事情的討論和決策。孫權十五歲就當了縣令,孫策舉行宴會的時候,會向下屬們著重推薦孫權,經常稱讚孫權比自己強。時間久了,孫權也增長了不少見識,提高了能力,最重要的是,在孫策的臣屬中間有了一定得威望。所以,孫權是在有了幾年工作經歷的情況下接的班,並不是小白一枚。

    得到張昭,周瑜的支援

    俗話說的好,獨木難成林,孫權再優秀,想要穩定亂局,成就一番大業,也是需要強有力的幫手的。孫權足夠幸運,張昭和周瑜這兩位幫手,不但能力強,而且足夠忠誠,就像兩根擎天大柱一樣,支撐起江東基業。孫策死後,孫權傷心過度,幾乎處於崩潰的狀態。張昭此時出來勸諫,將軍現在應該以國事為重,遇到這種事情,怎能像普通人一樣,一蹶不振呢?快起來換身衣服,隨我出去巡視軍營,安定軍心。於是孫權就跟隨張昭,騎著馬出去巡視一圈,張昭向眾人宣佈,以後江東的新的繼承人誕生,就是孫權。周瑜聽說孫策暴斃,帶兵著素服前來奔喪,之後就留在孫權身邊輔佐孫權,此時東漢朝廷給孫權封的官是討虜將軍,群臣對待孫權也是以對將軍的,相對簡單的禮節,周瑜卻帶頭以君臣之禮侍孫權,提高孫權的威望。

    張昭和周瑜聯手,掌握了東吳的軍政大權,朝中安定以後,孫權又派人剿滅了李術,平定了宗室動亂,迅速站穩了腳跟,接下來他又廣招賢才,安定江東士族,穩定住了江南局面,三國時期一方雄主已正式登場。

  • 2 # 白衣小太爺

    最重要的是孫權當時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

    他繼位時天下動盪,亂世出英雄,此乃天時。

    地盤位於江東,有天險隔斷,易守難攻,此乃地利。

    江東人才濟濟,擁有一批忠心耿耿的手下,此乃人和。

    年僅十九歲就繼位,面對威震天下的曹操顯得太稚嫩,但是他有周瑜,張昭為他頂住壓力。

    孫策臨死時候告訴孫權:“張昭、周瑜等謂權可與共成大業,故委心而服事焉。”

    孫策死後給他留下一大批人才,同時他也組建了自己的親信幕府。

    待張昭以師傅之禮,而周瑜、程普、呂範等為將率。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魯肅、諸葛瑾等始為賓客。

    孫權一個18歲的少年就要扛起家族的興衰。他穩固江東任用賢能,後來與劉備這種年紀都能當他爹的老狐狸鬥智鬥勇,他力排眾議,同劉備結盟,後於赤壁擊敗曹操,孫權統治癒加穩定。曹操南下無望,空嘆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無疑是個英雄。

  • 3 # 打碟小迪

    守業更比創業難,有勇猛無敵的哥哥開疆拓土打下來的江東之地,本可以舒舒服服做一個官二代,但是無奈哥哥早亡,年幼的孫權成了江東之主,當時他面對的是內憂外患。

    內有大後方山越族頻頻作亂,帶兵圍剿吧,見機不對的山越就縮排深山老林,不管吧,治下百姓村莊不能不管呀,否則失民心。

    外有當時氣勢洶洶的曹操領著二十萬大軍,勢要統一江東,收二喬。手下見狀,大臣們左右思量,覺得投降曹操,只不過是換個老闆而已,可週瑜,黃蓋主戰立場非常堅定,大家都把眼光望向孫權。

    孫權左右不定,五萬水師打二十萬步騎軍,真的找死,可不打總不能把夫兄的基業這麼白白讓給曹操,投降派越說越過分,孫權最終心一橫砍桌子之後說了一句決定東吳未來的話,誰再敢說投降有如這個桌子!這是孫權沉住氣改變東吳危亡的決定!

    江東多才智,而那個時候的能人絕大部分都在世家裡面,從他重用陸遜,重用魯肅就可以看出,因為陸遜和魯肅可代表的是江東最有權勢的家族,這點比曹操用人不分貴賤更討世家們的歡喜。

    還有孫權這個人前半生都是非常有氣魄的一個人,為什麼這樣說,因為他無條件信任周瑜和陸遜,把指揮權全部交到他們手裡,於是吳國才能二次危難而不滅,曹操在最後一次討吳國的時候就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

  • 4 # 東邊大馬灣

    易中天在《品三國》中說,與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一樣,孫策建立的其實也是一個外來集團。年僅十八歲的孫權繼位時,集團內部危機四伏,內憂外患。那麼孫權是如何一步步穩定局面,最後三分天下的?第一,孫策託孤好兄弟周瑜和重臣張昭。孫策託孤前,先講他之死,大家都知道孫策是遇刺的,據記載刺客三人,均暗中偷襲,三人都被孫策和侍衛所殺,而其中一人射中了孫策的臉。孫策和周瑜在江東地區均被稱為帥哥,平時很注重個人形象,很為自己出眾的容顏而感到自豪。臉部中箭,肯定有些發炎,包紮象個粽子,當然難看,原本郎中叫他不要照鏡子,但他不聽,一日照鏡,面目全非,頓時悲從中來,急火攻心,一聲大吼,傷口開裂,因失血過多而亡。另一說是毒箭。總之,臨死前,急召周瑜和張昭,並對張昭說,如孫權無才,你可代之。這一武一文為集團內部起了穩定作用。大喬,小喬證明了孫策和周瑜的關係,軍隊無憂,張昭是“流亡北士”的代表,很有影響,相當於總理,主政一切。第二,還有兩個人,魯肅和呂蒙。魯肅有智慧,他集軍事兼外交才能如一身的人才,開始他根本沒投靠孫家的想法,經過周瑜的苦勸,投奔孫權,交談後,相見恨晚。從此忠心孫權。後來三國的故事,魯肅的登場,聯合劉備諸葛亮抗曹,有許多動人的故事。再說呂蒙,他出身貧寒,沒有文化,有勇無謀,孫權一手提拔他,勸他多讀書,成語手不釋倦說的就是此人。呂蒙大敗關羽和劉備是後話。後來,魯肅也看對了他,指定他做自己的接班人。笫三,孫權就是靠這四個人各司其職,團結一心,形成梯隊,從一個小軍事集團變成吳國是有其原因。在三國中他最後一個被滅亡,也是有道理的。

  • 5 # 沉澱積累學習

    三國演義說過,孫權能成功主要因為繼承了"父兄之基業",其實孫權繼位之初內部可以說東吳政權危機四伏。

    三國志記載當時的東吳政權"業非積德之基,邦無磐石之固",可以說孫策短暫的政權在東吳根基很淺,靠的是殺戮和強權建立。況且孫氏並非氏族大家,出身於寒門子弟,又不是江東本地人,最早在"江西"發展起來(這裡的江西並不是現在江西省),他們的武裝屬於淮泗班底,對於江東來說屬於外部勢力。並且孫氏集團早期依附袁術,在江東人眼裡袁術稱帝屬於亂臣賊子,從而孫氏集團也屬於亂臣餘孽。

    孫策在位時候已經發展了這個嚴重問題所以在選擇繼承人問題上他我考慮過很多,選擇孫權我經過深思熟慮。孫策對孫權說過"孫權馳騁疆場不如自己,但是安邦得人心比他好",言外之意希望孫權能穩定政權。

    當時東吳政權從大方面是三股勢力:

    孫氏舊部俗稱"淮泗集團",其中孫堅留下的主要代表為黃蓋、程普、韓當,孫策留下的主要蔣欽、周泰、陳武。但是他們最大的代表就是周瑜,可以說得周瑜,相當於得到了武裝槍桿子。而周瑜確實對於孫氏集團忠貞不二,全力的支援孫權,並且當時孫權屬於將軍,但是周瑜對其行"跪拜之禮",可以說對孫權行的是臣子之事。對於當時的孫權來說為非是一劑定心丸。

    還有一股勢力簡稱"流亡北士",因為北方戰亂所以來南方躲避,而且有很多有識之士和有威望之士,如諸葛瑾,魯肅,步騭,張紘嚴畯等人。他們能否認可和歸附孫權是個未知數,但是張昭在其中起到了決定作用。張昭對孫權的不僅是認可而且全力支援,當時孫權只是哭泣,張昭不僅勸解還給予鼓勵,並且為啥孫權規劃發展。張昭的態度無非對於孫權是一劑強心針。

    最後還有"江東士族",可以說孫策時期他們對於孫氏政權處於牴觸情緒,對於孫權來說這股勢力想要拉攏必須循序漸進來做。他倚仗張昭的影響力對流亡北士拉攏和任用,比如魯肅,開始並未效力孫策,但是透過張昭的勸說後來服務孫權。開啟廣開言路,求賢若渴的態度。並且孫權繼位之初馬不停蹄平定叛亂,保證江東穩定,同時也彰顯出我能保佑你們"江東士族"在當地的利益不受到少數民族和劫匪強盜的損壞。此外他還檢閱部隊,開設幕府,從地方中招募提拔人才,從而拉攏當地人,以便得到士族們支援。孫權的政治目的其實就是把自己的政權江東化,從幾十年以後就可以看出,東吳政權在後期丞相是顧雍,而武將代表是陸遜,他們全是江東氏族的代表。

    還有一點不得不說孫權本身確實是有才能的人物,俗話說的好"打鐵還需自身硬",對於一個有政治頭腦遠見的人,才能在亂世中力挽狂瀾,才能讓那些文臣武將心悅誠服盡心的輔佐,開創帝王業。

  • 6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守業更比創業難,對孫權來說,尤其如此!

    岌岌可危的形勢。

    200年,年僅26歲的孫策被刺殺,剛成年的孫權繼位。

    孫權接過的江山,危機四伏。

    一、孫家兄弟的威脅

    孫家的江山,是以孫堅、孫策建立的武裝力量打下的,但是,孫家兄弟都曾擁有很大的話語權。

    孫堅起兵時,孫靜也招募勇士5、600人一起參加!孫策起兵後,孫靜也率軍一起作戰!

    孫堅死後,孫賁一度代管孫堅舊部一段時間,在軍中也非常有話語權!

    如果把孫氏集團比作股份公司,這些兄弟都有股份!

    由於孫權年幼,威望不足,接位之初,面臨著孫家人的激烈競爭。

    孫靜的兒子孫暠,此時就企圖奪取會稽,與孫權爭奪領導權;

    孫賁的弟弟孫輔,認為孫權無力守江東,暗中與曹操聯絡。

    二、跋扈將領的威脅

    既然連孫家親戚都蠢蠢欲動,下面的一些將領自然也不乏企圖趁勢而為者。

    廬江太守李術,就試圖割據一方,他接收孫權的流民,並公然叫囂:你有德,人民就會跟隨你,無德,就怪不得我了!

    三、地方勢力的威脅

    名義上,孫權坐擁“六郡八十一州”,牛得不得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

    孫策打江東的速度非常快,但也帶來了一個隱患:人心為附。甚至連孫策本人,也是死於這種隱患引發的刺殺!

    而且,江東多山,各郡內的強宗、山越,都各自強橫,不服調遣!

    同時,那些外來計程車人,也憂心忡忡,隨時可能繼續跑路!

    四、外部勢力的虎視眈眈

    江東出現重大變故,像曹操這樣的梟雄當然不會坐視良機。

    儘管此時曹操面臨的主要威脅是袁紹,但一方面,孫吳政權內部有人與“朝廷”積極聯絡,引誘曹操干預;另一方面,一旦曹操形勢緩和下來,曹操當然會虎視眈眈!

    形勢如此複雜,即使是孫策本人,也不敢確定孫權是否能接好班!他和張昭說:“請您盡心輔佐我弟弟,實在不行,您可自己取而代之,再不行,您還可以西渡長江,回老家去!”

    那麼,孫權是如何一步步坐穩江山的呢?

    依賴張昭、周瑜,穩定基本面

    孫策留下了“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的遺命。事實證明,這兩位對孫權順利接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內事依賴張昭:

    我們知道,孫吳政權的基本統治力量,是由外來士族和江東本地士族一起構成的。

    張昭,在當時的士族中擁有極高的威望!不管是外來士族,還是江東士族,甚至不屬於江東的荊州、徐州等地士族,都對張昭極為信賴!

    在張昭的輔佐下,民眾、士族們都安定了下來,成為支援孫權的中堅力量。

    外事依賴周瑜:

    亂世,誰能打,誰就更容易擁有威望!此時的孫權軍功不足,而且只有將軍名號,自然在軍中威望不足!

    周瑜從巴丘回來,帶頭尊敬孫權,畢恭畢敬,眾將自然也跟著尊起孫權來!

    同時,面對曹操的一系列政治訛詐,如要求孫權派遣人質的要求,周瑜都處置得當,既沒有提前得罪曹操,也沒有受到曹操的挾持!

    搞定孫家兄弟

    孫權得知孫輔聯絡曹操後,假裝不知道情況,與張昭一起召見孫輔。

    見面後,孫權說:“兄弟之間有什麼不愉快的,咱們自己溝通,何必與外人去說道呢?”

    隨後,孫權拿出孫輔與曹操暗通款曲的證據來。

    孫輔無言以對,羞愧無比。

    孫權對自己親戚還是手下留情,但斬殺了孫輔身邊的親信,沒收了他的部曲,把孫輔流放。

    平定內部不服者

    面對李術的挑釁,孫權借力打力,輕鬆解決。

    孫策去世前,曾授意李術殺害了曹操任命的揚州刺史。孫權把這個鍋甩給了李術。他對曹操說:李術擅自殺害朝廷刺史,罪不容誅,我將出兵討伐他,請您批准!

    孫權起兵攻打廬江。李術急忙向曹操求救!

    曹操本來也還沒餘力來搭理江東的事情,正好得了個臺階,也就沒理會李術的請求了。

    廬江平定!

    調整與曹操關係,靈活處理

    短期內,曹操正集中精力對付北方,為了安定後方,對孫權採取拉攏政策;但長期來說,江東又是曹操要平定的目標,因此,也用各種手段,爭取加強對孫權的控制!

    在周瑜的輔佐下,孫權採取了靈活的外交策略。

    一方面,借力打力,大大方方接受曹操的籠絡,該聯姻聯姻,該接受官職接受官職,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

    另一方面,對於曹操“遣子為質”的控制性要求,堅決拒絕!

    透過與曹操的周旋,孫權既提高了政治地位,又不受曹操的控制,獲得了將來與曹操長期相持的機會!權力制衡,掌握主動

    張昭、周瑜是當時不可或缺的人物,孫權自然要大加利用。但是,孫權可不能不防兩位“託孤重臣”權力過大,真的“取而代之”。

    因此,孫權採取了靈活的措施,適當地控制了周瑜 、張昭的影響力。

    一方面,孫權透過吸納當地士族中的年輕人進入自己的幕府,組建了“內朝”的班底。

    後來吳國丞相顧雍、大都督陸遜,都是出自孫權幕府。

    另一方面,透過吸納魯肅、諸葛瑾、甘寧等外來人才,提高他們的地位,削弱了周瑜、張昭的影響力;

    最後,利用江東內部矛盾,制約權臣。

    比如,孫權任命老將程普與周瑜分任左右都督,相互牽制。(當然,這麼做,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軍事效率,值得斟酌!)

    上下五千年,不過一本書,隨手一翻,就是幾百年的歷史。因此,後人常常詬病孫權的各種失誤、不足。孫十萬甚至一度成為網路上的笑料。

    誠然,孫權終究不是劉秀、李世民這樣渾一海內的人物,但是,他在亂世中,小小年紀,就撫定形勢,與當世最傑出的人物長期鼎足而立,比之任何時代的接班人,都足以以英雄相稱了!

  • 7 # 有史記載

    孫權年輕統事,權力日臻鞏固,直至彌留,未稍動搖。論者常謂,孫氏政權所以比較穩定,並且後於蜀、魏而亡,是靠世家大族,特別顧、陸兩姓,或謂顧、陸、朱、張四姓的支援建立起來的。自然有一定道理。但這只是相對的,問題的回答還可以而且應該倒過來講,即孫權成功地利用、控制了他們,有獎賞,有懲罰,雙方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利用的關係。因此,更準確地講,孫權政權的鞏固,同他自始至終特別注意「任才尚計」,善於御將,適時優賞、擢升、提拔名臣謀將及其後人有很大關係。前述「臨兵設督,不置長久性軍帥」以及「地方上實行軍事統制政策」,屬於「制」的一面,使他獲得了重大成功。以下所述,屬於「優賞」的一面,是御將用人的另一手,他同樣獲得了成功。

    孫權待下,不吝封賞。文武臣僚,尤其是武將們,大都升遷很快。因此,將領們願為其戰,樂為所用,甘為其死。從而,加強和鞏固了他的統治地位。

    有功即賞,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每戰必賞,二是逢典同升。事實很多,例說如下:

    顧雍,做縣長「有治跡」,即拔為郡丞,代理太守事;討「賊」有功,吏民歸服,即升為左司馬;權為吳王,累遷雍為大理奉常、領尚書令,封鄉侯;權為帝,進封雍為縣侯,拜相十九年。

    諸葛瑾,初為長史,從討關羽有功,封縣侯,授綏南將軍,領南郡太守;夷陵戰前,奉命「以大義責劉備」,戰後擢為左將軍,假節,督公安;權稱帝,授瑾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

    步騭,初為東曹掾,出領鄱陽太守,遽拔為交州刺史,持節,徵南中郎將,「南土」賓服,由是加授平戎將軍,封縣侯;後平零陵、桂陵諸郡「蠻夷」有功,升右將軍、左護軍;權稱帝,授驃騎將軍;都督西陵,「鄰敵敬其威信」,上書言事常被採納,命為丞相。

    大的戰事之後,孫權一般都大行封賞。

    赤壁戰後,眾將升官。蕩寇中郎將程普升裨將軍,不久又遷蕩寇將軍;徵虜中郎將呂範,授裨將軍,遷平南將軍;丹楊都尉黃蓋,升武鋒中郎將,不久又因平定蠻夷立功,加偏將軍;中郎將韓當被授偏將軍;將軍甘寧拜西陵太守,從攻皖城有功,升折衝將軍;將軍周泰拜平虜將軍,督濡須,繼拜奮威將軍,封縣侯;承烈都尉淩統升為校尉,不久又以從破皖有功,拜蕩寇中郎將,從攻合肥有功,授偏將軍;中郎將徐盛升建武將軍,封都亭侯。

    擒殺關羽及夷陵戰後,眾將再次升官。朱然,以偏將軍從討關羽立功,升為昭武將軍,封鄉侯,繼而又因破襲劉備有功,升徵北將軍,封縣侯;呂範授建威將軍,封縣侯,不久又因拒戰曹休有功,升前將軍,假節;朱桓因抗曹仁有功,升奮武將軍,改封縣侯;韓當升威烈將軍,封都亭侯,不久改授昭武將軍,加都督之號;徐盛遷安東將軍,封縣侯;偏將軍潘璋升振威將軍,又拜平北將軍,封縣侯,後來成為右將軍;建忠中郎將駱統,授偏將軍,不久因拒破曹仁別將成功,封亭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人成熟的表現:愛獨處,儘量不麻煩別人,也不喜歡別人麻煩自己”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