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7
回覆列表
  • 1 # 孟達1478507127

    曾國藩是十足的儒生,修身齊家治國平下,是其一生的準則,忠君思想很重,再一個當時他也不敢,吳三桂事例不是明擺著嗎 ,清朝雖然腐敗到底,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當李秀成準備策反他時,他裝聾作啞,不敢言此事,將李早殺掉,以免惹事生非,引起清庭懷疑,還把家鄉子弟兵解散部分回鄉,等以免功高震主,時時處處都做得使清庭放心,這是與他忠君思想們儒家思想分不開的。

  • 2 # 手機使用者50065758687

    曾國藩在討太平天國楔文中說是為了征伐凶逆,重整綱紀,自己要做忠臣烈士,所以他本無心稱王。其次曾國藩雖然是湘軍的靈魂,但是湘軍的組成成分複雜,各自的思考不一,若要說有統一的思想就只有升官發財,讓老婆孩子過得幸福富足,要想稱王思想不能統一。第三就是戰爭中後期部分核心將領各自組織自己的武裝,能否全面支援曾國藩稱王,不好說,但肯定不會。第四曾國藩後期主戰場在江蘇,朝廷其他部隊已對湘軍形成戰略包圍,尤其是四川的駱秉章,佔據長江上游,隨時可順流而下!

  • 3 # 倪說歷史

    亂彈春秋之曾國藩為何不稱王?

    這個提問需要做一點修改,不是曾國藩為何不稱王,而是曾國藩為什麼不稱皇帝。因為在清代,稱王是需要皇帝加封的,而在當時的滿漢分野、民族矛盾比較激烈的情況下,就算是曾國藩的功勞再大,貢獻再大,清朝皇帝也不可能封他為王的。所以曾國藩提升自己地位的唯一辦法,就是稱皇帝。當然,他沒有這麼做。

    其實,當時曾國藩是有條件這麼做的,在平定太平天國的過程中,曾國藩一手建立的湘軍勢力最為強大,他的門生故友幾控制了全國的大部分督撫和重要職權部門。

    當太平天國後期最重要的將領李秀成被活捉後,曾在被審訊過程中,勸力勸曾國藩做皇帝,並表示會收集太平天國餘部,來支援曾國藩做皇帝,以反對愛新羅覺家族和滿族人,從而建立漢族人自己的王朝。但顯然曾國藩不想這麼做,結果李秀成很快就被處死了。

    是不是曾國藩認為清朝的皇族比自己高明呢?顯然也不是。曾國藩曾對朝廷決策者做過點評:“兩宮才地平常,見面無一要語。皇上衝默,亦無從測之。時局盡在軍機,恭邸、文(祥)、寶(鋆)諸人,權過人主。恭邸極聰明,而晃盪不能立足。文柏川正派,而規模狹隘,亦不知求人自輔。寶佩衡則不滿人口。朝中有特立操,當推倭艮峰(仁),然才薄識短。餘更碌碌,甚可憂耳。”可見在他眼中,這些掌握國家前途和命運的人,國家主政者不過爾爾。

    曾國藩不稱帝的唯一原因,其實很簡單,他要為自己留一個好名聲,做一個名臣,而不是背叛朝廷的人。結果他得償所願,死後被封為“文正”。

  • 4 # 萊茵哈特9

    沒有把握,他的湘軍不是鐵板一塊,內部派系很多,對他不見得都是死忠。加上他封建禮教思想很重,對外也用這套來約束部下,他不能打自己臉。但是自他開始漢人掌握了兵權,清政府也就此種下了覆亡的禍根。殺馬新怡而慈禧不敢深究就是明證。

  • 5 # 浩騫

    曾國藩的湘軍在鎮壓太平軍,維護清王朝統治的過程中不斷髮展壯大,成為清王朝最具實力的軍事力量。而此時,清政府八旗軍的戰鬥力早已孱弱不堪,因此曾國藩成為晚清的柱石。曾國藩身為朝廷重臣,又手握兵權,且政客門生滿布天下,可以說清政府的半壁江山都在他的掌控之下。

    天京陷落之後,李秀成被俘,曾國藩的實力進一步增強。此時的他就像三國的曹操,北宋的趙匡胤。趙匡胤在適當的時機黃袍加身,成為一代帝王,留名青史,與趙匡胤情況極為相似的曾國藩為何沒有造反呢?如果他以自己實力強大的湘軍為主力,聯合李秀成的太平軍,共同抗擊清軍,那麼成功的機率不謂不大,但為何曾國藩放棄瞭如此好的契機呢?

    其實,早在安慶戰役後,曾國藩部將胡林翼、左宗棠便開始勸進了。而攻克金陵、平定太平軍以後,清朝統治者違背了自己“克復金陵者王”的諾言,使得曾國荃、彭玉麟、左宗棠、鮑超等勸進分子再一次擁戴曾國藩,想讓他出面反抗清廷。隨後名滿天下的學者王闓運也力勸曾國藩造反。面對這麼多人的提議,曾國藩依然拒絕,這其中也有他自己的思量。

    第一,從曾國藩自身而言,曾國藩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忠君衛道的觀念根深蒂固,造反的可能性不大。而且,曾國藩熟讀史書,深知造反會給國家百姓帶來極大災難。晚清時期的朝廷,列強環繞,已經經不起一點內亂了,過大的動亂只會帶來亡國的危險。況且當時洋務事業蓬勃發展,曾國藩對實業救國懷抱一絲希望,所以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國家的建設之中。另外,曾國藩不想學趙匡胤,可能還與曾國荃有關,他也不想再重演趙匡胤與趙光義的故事,曾國荃積極勸進,甚至比趙光義更有野心,曾國藩即使黃袍加身,也難保曾國荃“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第二,從實力上講,湘軍雖名義上有30萬,但曾國藩能調動的僅有10餘萬人。李鴻章淮軍勢力早在太平天國未滅之前就獨樹一幟了,左宗棠自立楚軍。可見曾國藩的湘軍內部並不團結。而且曾國藩手下幾員大將都已自成一派,關鍵時刻也難保他們不投靠清政府轉而對付自己。況且,湘軍經過長年的征戰,已不復當年的朝氣,軍紀腐敗情況甚至超過當年綠營,戰鬥力也明顯減弱。此外,曾氏集團的下屬官宦都是恪守封建教義的地主階級,並不願意與李秀成的太平軍勢力合作,因為這有損他們的聲望。

    第三,從中國當時的現狀考慮,內憂外患,即使打敗清政府,坐上了皇帝寶座,曾國藩所接手的江山也是殘破不堪的,更何況還要面對列強的侵擾。

    第四,從朝廷的角度來講,清政府早已對曾國藩有所防範。咸豐四年,曾國藩自主招兵數萬攻陷武昌時就引起了清政府的警覺。一介閒官竟有如此大的號召力,對清政府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反而有芒刺在背之感。所以天京陷落之後,清政府當即派了重兵把守天京,實際也是在監視曾國藩。

    正是由於以上原因,曾國藩才會放棄了勸進,反而採取措施,自削兵權,以釋清廷之疑。

  • 6 # 史有餘故

    說到這個問題,我們應該首先把時間推回到當初的歷史時間中,才能得到想要的答案。曾國藩其實是一個充滿爭議的人物,有人說他接近於完人,無論是做人做事還是為官為臣都沒毛病。也有人說他是罪臣,幫助清政府。那麼話又說回來,這樣一個曾國藩為何沒有稱帝呢,今天猥員長就來說說曾國藩不稱帝的原因。

    首先,曾國藩是一個讀書人,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印象,他的起兵更多是保護地主階級的利益。如果稱帝對於他的初衷不同,要知道中國歷史上計程車大夫都是從骨子裡就有忠君愛國的思想的,曾國藩起兵的口號也是保衛儒教和忠君愛國。如果忠君愛國的曾國藩突然調轉船頭做起了皇帝,那麼這個皇帝根本就坐不穩,大清怎麼說也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怎麼能說推翻就推翻呢。

    其次,曾國藩稱帝一直沒這個時機。當和太平天國打的時候,是湘軍戰鬥力最強,身邊能臣最多的時候。包括左宗棠、李鴻章都是從這兒出來的,但是等太平天國被徹底消滅期間,包括李鴻章另起爐灶搞起了淮軍,左宗棠也拉桿子起了一部分部隊。其實可以說曾國藩已經錯過了稱帝時機。如果此時強行稱帝,那麼除卻增格林沁為首的清政府壓箱底的騎兵部隊不會善罷甘休,就連李鴻章和左宗棠等人也不會站在曾國藩這邊。

    最後我們還要考慮的一點就是國際地位,這一點在中國歷史上只有晚晴得考慮這一點。當時的清政府還是得到國際上多多少少的幫助的,而且清政府也是有地位的。如果曾國藩貿然稱帝,那麼之前簽訂的條約意味著就有不能實現的危險,因此各國不會坐視不管,看著清政府滅亡的。

    這裡猥員長還想說句題外話,曹操做了一生漢臣,因此不想做不忠之人而沒有篡位。司馬懿做了一生魏臣,因此有生之年也並沒有篡位自立。猥員長猜測或許曾國藩多多少少也會有點兒這方面的思想吧。畢竟世受皇恩,不想死後落個不忠之名。

  • 7 # 密探零零發

    曾國藩為晚清重臣,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他一手創立的湘軍日益壯大,成為清王朝最具實力的軍事力量。他身為朝廷重臣,又手握重兵,政客門生遍佈天下,控制了清政府的半壁江山。特別是在湘軍攻破天京後,曾國藩的實力進一步增強。此時的他就像北宋的趙匡胤,完全可以在適當的時機黃袍加身,但他為何沒有反了清政府?

    實際上在安慶戰役後,曾國藩的部將已經開始勸進,他斷然拒絕;而後在攻破天京,平定太平軍後,清政府違背了“克復金陵者封王”的諾言,似的曾國荃、彭玉麟等再一次擁戴曾國藩反清。面對這麼多人的提議,曾國藩依然拒絕。這樣好的局面,他為何不反清以自立?

    一、從曾國藩自身來說,他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忠君衛道的觀念根深蒂固,讓他造反不大可能。而且他熟讀史書深知造反會給國家帶了極大的災難。晚晴的中國,列強虎視眈眈,國家經不起一點動亂,他不想給百姓帶了災難。並且他積極參與洋務運動,對洋務救國充滿信心,因此他不想反。

    二、從實力上講,湘軍名義上有30萬大軍,可是曾國藩能調動的也只有10萬人。李鴻章的淮軍早在太平天國未滅之前已成氣候,左宗棠自立楚軍,並且湘軍內部並不團結,曾國藩的手下大將各成一派,難免不在關鍵時刻投靠清政府對付他。況且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在湘軍攻破湘軍天京之後,一直虎視眈眈,可謂一勁旅。面對這麼多勢力,曾國藩即使有反叛之心,也不敢輕舉妄動。

    三、從當時國家的現狀來看,內憂外患,國家殘破不堪,即使他打敗清政府,做了皇帝,他接手的也是一個爛攤子,他有能得到什麼呢?還不如做一個富貴翁,頤享天年。

    四、在清政府方面,早就對曾國藩有所防範,在天京攻克後,清政府當即派重兵把手天京。

    正是以上諸多原因,曾國藩才會放棄了勸進,反而自請朝廷削減兵權,以釋清庭之不安,最終換來自己的善終。一代能臣曾國藩,自己有自己的智慧來選擇自己的人生。他的一生是創奇的,他的很多為人處世的思想是值得後人學習的。

  • 8 # 宋安之

    曾國藩不稱帝,基於現實當時西方列強虎視眈眈不宜內亂,基於傳統觀念其深受儒家忠君愛國思想影響。

    1864年,湘軍攻陷天京,平太平天國,達到巔峰時期,次年,清廷最後的倚重大將僧格林沁在鎮壓捻軍時中伏而死,湘軍一枝獨秀,之後幾十年清廷只能依靠漢人曾國藩的湘軍及其敷衍出的分枝左宗棠之楚軍李鴻章之淮軍。

    曾國藩為什麼不反呢,其實有著各方面的原因的,權衡利弊之下最終自廢武功,請裁湘軍以示忠心,最重要的原因在於,雖湘軍之精銳在當時全國獨一無二,的確有爭霸天下的資本,但當時的環境不能侷限於國內,剛剛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西方列強對中國已是虎視眈眈,都想再分得一杯羹,清廷為了穩固統治,要地割地要錢賠錢,某種意義上是西方列強代言人,或者稱之為提款機,太平天國的覆滅就有西方列強明裡暗裡的支援,曾國藩如果起兵,輸了不消多說,晚節不保身敗名裂,贏了取清廷而代之,面對西方列強的步步緊逼,如清廷一般割地賠款定是遺臭萬年,不割地賠款面對西方列強也是死,何必造反呢,以大局為重,西方列強虎視眈眈之際,又起內亂,讓其坐收漁翁之利,何苦呢,而且曾國藩身為傳統文人,儒家忠君愛國思想已烙印在心中,力挽狂瀾的中興大臣與舉旗造反的亂臣賊子之間,一把年紀了,當然選前者做流芳百世的中興之臣,而以當下來看,曾國藩的確流芳百世了,主流看法都對其評價甚高。

    大局觀之下還有一些其他原因,湘軍自成一派,但李鴻章左宗棠同樣不可小視,雖這二人或同鄉或其一手提拔的,但真舉旗造反就不好說了,這兩方勢力支援清廷的話,曾國藩造反的勝率就小很多了,湘軍雖眾,明面上幾十萬,卻早已墮落,攻下天京時,燒殺擄掠無惡不作,真正的精銳嫡系部隊只有十幾萬,而且剛剛平定太平天國,華夏大地生靈塗炭,百姓已經厭倦了戰爭,此時舉旗,不得民心,曾國藩已過知天命之年,年事已高,其九弟曾國荃正當壯年野心勃勃,曾國藩也害怕成為下一個宋太祖與宋太宗之例,最後成全了其九弟,深思熟慮之後,曾國藩選擇了急流勇退,做一個忠心臣子歸隱太平。

  • 9 # 三多學歷史

    這個我有靠譜的回答。我們都知道曾國藩這個人很牛,不管是治學、領軍、為政等都有很突出。為什麼不稱帝,有四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他本身的儒家思想很重,正統忠君意識讓他過不去那個坎,這個不是最重要,歷史上很多人都是實力到了才敢冒險;二是在征伐太平天國後期,滿清朝廷將他的實力拆散了,像李鴻章、左宗棠等都實力起來了,雖然他們的私交都不錯,甚至是師生,但如果曾老師想自立,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三是中央集權制度,自宋以後,中央都是高度集權,很難成為權臣,沒有兵權的權臣也沒用,朝廷對地方上的忠君宣傳非常強,在大一統王朝沒有民眾基礎,造反只能找死;最後就是士大夫普遍對軍閥沒有好感,從宋以來,三次改朝換代都是因為外族入侵,而後又從外族手裡奪過來,士人對能領兵打仗的都是防之又防,更別說曾老師這樣既能治民、又能領軍的人了。

  • 10 # 去火星挖礦

    其一:普天之下,莫非皇土,四海之內,皆是皇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忠孝仁義根深蒂固!

    其二:各派勢力並不一心反清,滿清統治近兩百年多年,經過最初剃髮易服與文字獄壓制思想意識,全國沒有多少有識之士了,反清熱潮不高,誰還敢陷入這樣一個泥潭中!

  • 11 # 清水空流

    曾國藩不稱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現實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個人原因,但更多是當時條件已經不具備了。

    稱帝這件事曾國藩肯定想過,左宗棠,彭玉麟,胡林翼也都暗示和旁敲側擊過。但深有城府的曾國藩都沒有表示,或者是假裝糊塗。但實際上曾國藩知道,現在不是晚唐,有槍便是草頭王,自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以後,就再沒有過,武將造反,權臣篡位成功的,他曾國藩何德何能就可以成功?作為深諳歷史的曾國藩是很明白的。自宋朝以後,歷代已經把一切謀逆的道路都給封死了,自己除了硬造反之外,別無他圖。稱帝不過是妄想而已。

    清朝作為異族統治,對於漢族官員,尤其是掌握軍權的漢官防範尤其厲害,曾國藩對此深有體會,而滿清也的確是這樣做的,曾國藩攻克南京以後,滿清就讓官文駐守長江上游,讓左宗棠的楚軍守長江下游,馮子材守安慶,徹底堵死了曾國藩的進退之路,而且如果曾國藩一但造反稱帝,滿清一定任命左宗棠為主帥剿滅曾國藩,而在當時,就領兵作戰而言,曾國藩自認不是左宗棠的對手,而左宗棠也一定會為了自己的錦繡前程,拼死剿滅曾國藩,絕對不會和曾國藩兵和一處。共同造反。

    也許會有人說,李鴻章呢?李鴻章的淮軍,那可是曾國藩的門生弟子,恰恰是這個門生弟子,他是絕對不會和曾國藩一起造反,因為曾國藩什麼都給不了他,而滿清可以給他想要的一切 ,功名利祿是李鴻章的渴望。為了自己富貴榮華,李鴻章會在第一時間與曾國藩一刀兩斷,分道揚鑣。面對造反稱帝的曾國藩,對曾國藩最狠,最絕的也許就是李鴻章。

    再來看曾國藩的湘軍,攻克南京的湘軍彷彿用完了最後一口力氣,已經徹底的衰敗和萎靡了。沒有了當初的奮發有為,朝氣蓬勃。在曾國藩看來現在的湘軍已經是暮氣沉沉。和自己當初所看不上的八旗和綠營有過之而無不及。指望這些湘軍為自己打天下,無異於痴人說夢。太滑稽。

    在主觀上,曾國藩深受儒家思想薰陶和教育,亂臣賊子之名讓曾國藩如芒刺在背,青史留名是曾國藩的渴望,他可不願意在白紙黑字上留下亂臣賊子曾國藩這樣的名聲。

    最後一點,當時的滿清已經融入到國際社會了,一旦造反,必將引來國際干涉,這也是曾國藩不得不考慮的問題。可以說,從各個方面來看,曾國藩造反不會成功,曾國藩會從當時的現實出發不會造反。

  • 12 # 滾蛋吧豬隊友

    當皇帝是無數人夢寐以求的夢想。據傳在湘軍平息了洪楊之亂後,有兩個人攛掇過曾國藩。

    一個是王闓運,這人是一個奇葩,(他有個很有名的徒弟名叫楊度,就是袁世凱稱帝的拉拉隊隊長。)積極謀求光復漢室,慫恿曾國藩乘清室衰微、湘勇鋒芒正盛之際,義幟高張,稱帝當是時也。結果曾文正認為其狂妄,否了!原因很簡單,時機不對。要知道,當時除了湘勇以外,能打的還有左宗棠統帥的楚勇、李鴻章的淮軍以及林則徐女婿沈葆楨統帥的綠營,這些人的態度不明朗,曾國藩如何敢背叛有恩於己的朝廷?既無勝算又落個亂臣賊子的名聲,何必?

    另一個是人稱九帥的曾國荃。此人好勇鬥狠,是個角色。天京就是他熬下來的。但曾國藩認定老九想讓自己當趙匡胤,終是老九想做趙匡義,不肯為老九當槍使,所以沒有聽從。

    事實上,真正的原因是曾國藩歷經多年戎馬生涯,目睹生靈塗炭,早已看穿世事,於權力爭鬥心生厭倦,雄心不在罷了。君不見, 曾氏家訓為耕讀傳家不就是文正公看破功名利祿的佐證嗎?

  • 13 # 張博力

    最重要的一點,是曾國藩自身的原因,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又是在戰爭中屢戰屢敗成長起來的,他不願意再做鋌而走險的事情了。

    攻打太平天國之時,他擁有了天下一半的兵權。這時,部下的一些人開始慫恿他了。勸他稱帝,和清王朝、太平天國形成三國之勢,以爭天下。但是風險確實太大了,天平天國內患,外國侵略者虎視眈眈。這樣的環境極其容易引火自焚。而且,湘軍打了那麼多年仗了,早快堅持不下去,哪裡還能繼續作戰?

    而且曾國藩受儒家影響極深,他是個忠君愛國的人。他一生奉行的三字真經是“慎”,“忍”,“誠”。他是不會做有違內心的事得。因此,攻克太平天國,他就著手遣散湘軍。

    在同治年間,他有了歸隱之心,在湖南老家建了一座大房子,取名字叫做“富厚堂”。湖南有風俗,築新屋,必誦上梁文,工匠是個阿諛奉承的人,他在上梁文中寫到:“兩江總督太細(小)哩,要到南京做皇帝。”他立即呵斥了工人。鄉下人什麼都不懂,但是可以看出他在鄉下人中的威望。

    而且,當時清政府雖衰落,但僧格林沁還是擁有一支強大的以騎兵軍隊的,還可以一戰。最後湘軍攻陷太平天國後,減員嚴重,戰鬥力銳減,並且大家都不想打仗了,想回家。再說,在國際大環境下。也沒有所謂的外國“友邦”的幫助,曾國藩稱帝也是會非常困難的。

  • 14 # 記者李滿

    世間沒有完人,被尊為“聖人”的曾國藩也是如此。

    在很多史學家眼裡,曾國藩不僅不是聖人,還是一個惡貫滿盈的屠夫。之所以持這種觀點,是因為曾國藩手上:不僅沾滿起義軍的血,還沾滿了無辜老百姓的血!

    《能靜居日記》記載了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攻入南京城的狀況:沿街死屍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滿二三歲亦被戮以為戲,匍匐道上,婦女四十歲以下者皆被擄。

    這是天京啊同志們,這是太平天國的首都,滿城皆是漢人。自以為天降正義的湘軍攻入城內之後,無論老幼全部殺死,然後仍在路上;但凡遇到年輕的婦女,全都擄走,擄走她們幹嘛我就不必細說了吧?肯定不是請她們喝茶的。

    僅僅是在攻略天京之後,湘軍在燒殺擄掠全城之後,留下來將近三十萬無辜老百姓的遺體。這樣的軍隊,怎能讓人不害怕?

    曾國藩的這般“功績”,擱在東漢末年就是董卓啊。董卓也想稱帝來著,問問十八路諸侯願意不?

    也正是在這場殺戮之後,曾國藩被很多人稱作:大漢的屠夫,滿清的走狗。

    自打曾國藩開始剿滅太平天國,他手下的將士不止一次勸進,其中最積極的人便是曾國荃。最明顯的一次是在湘軍佔領天京後,曾國荃帶著三十餘位幕僚,半夜勸進。

    曾國藩悉知他們此來是為勸進,於是一句話不說,以手蘸水在桌上寫下: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山高心自知。隨後拂袖而去。

    事實上,自從曾國藩開始武裝團練,滿清對他的防備就不曾減弱。在佔領天京之後,這種防備心理更是寫在紙上遞給曾國藩看。

    原本這場戰役結束之後,朝廷該加封的加封、該行賞的行賞,可是清廷在封賞湘軍之後,卻嚴令曾國藩追查太平天國繳獲的財務,這不是赤裸裸的質疑嗎?

    與此同時,蒙古親王僧格林沁已經從北方南下,他的主要任務就是盯著曾國藩。對於滿清而言,雖然對外戰爭打的憋屈,但是剷除內部腫瘤,卻是一拿一個準。

    很多人以為湘軍攻下捻軍後,便實現了內部統一。實質上,此時的湘軍內部早已四分五裂。

    與此同時,湘軍中組成如左宗棠的楚軍、李鴻章的淮軍等,雖然都歸曾國藩調遣,真要到關鍵時候,必然會第一個反水。

    而在這場戰爭中消耗的兵力,絕大部分都是曾國藩的嫡系,曾國藩對此豈會沒數?

    不要說什麼忠君報國,也不要說什麼儒道影響。

    如果有一個當皇帝的機會擺在你面前,而且十拿九穩的就能坐上去,你坐不住?

    曾國藩深夜裡定然不止一次的思考過這個問題,腦子裡經過無數次推算,其結果都是篡位必死,還會留下千古罵名。

    如此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利於曾國藩的情況下,他拿什麼去拼這個皇位?袁術與袁紹的故事,他又不是不知道,為了過一個皇帝癮,真是坑壞了子孫基業。

    太平天國運動結束之後,曾國藩已是53歲高齡,站在上帝視角的我們,心知他已時日無多。他對自己的身體能沒有了解?只有他當上了皇帝,他所面對的,必然是舉國上下的謾罵!統領這樣一支不得民心的湘軍,又與太平天國何異?

    在這些之外,還發生過一件小事,這件小事,也是讓曾國藩拒絕稱帝的原因之一:他打太平天國時,買過一次外華人的槍炮。就只那一次,他就見識了外國先進武器的威力。

    此時的曾國藩勢必明白,即便自己稱帝成功,面對外國列強進攻時,他勢必也只會成為炮灰,一不小心謀權篡位不說,還頂上一頂“亡國之君”的帽子,真真得不償失啊!

    結論:他不稱帝,實乃不得已罷了。

  • 15 # 青衿述簡史

    曾國潘擁有了強大的湘軍並且雄據東南,他完全可以與清朝分庭抗禮,可為什麼在打敗太平天國後就把解散了大部分湘軍。

    傳言一次曾國潘生日時,湖北巡撫胡林翼來賀,交談間書寫一紙條:“東南半壁無主,我公豈有意乎?”曾國藩見之,惶恐無言,將紙條悄悄撕個粉碎。浙江巡撫左宗棠也曾贈曾國藩一副對聯:“神所依憑,將在德矣:鼎之輕重, 似可問焉!”曾閱後將“似”字改為“未”字,退回。安徽巡撫彭玉麟則送密信稱“東南半璧無主,老師豈有意乎?”尤其是太平天國覆亡後,彭玉麟、左宗棠、曾國荃更與湘軍悍將鮑超等密謀擁戴曾國藩自立,企圖重演- -場“趙匡胤黃袍加身”的歷史劇。曾國藩則書寫出一副對聯 “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委婉地表明瞭無意自立的想法。當時,就連太平天國陣營內也有人勸曾國藩稱帝。曾國藩勸太平天國前期高階將領石達開降清時,石則說曾國藩是舉足輕重的韓信,何不率眾獨立?忠王李秀成被俘後也表示:願以長江兩岸數十萬太平軍餘部,擁戴曾國藩為帝。

    可見,當時天下真是人心思變,不甘人下者人人似乎都想抓住每一個機會自 立門戶。但鑑於湘軍可能由此分裂,考慮到自己稱帝后可能被狼子野心的曾國荃等人火中取栗,或受到已經羽翼豐滿的淮軍勢力威脅,以及八旗騎兵主力在北方的存在,曾國藩最終沒有稱帝的政治風險。

  • 16 # 讀萬卷書破萬里浪

    曾國藩,晚清最著名的中興之臣,他創立的湘軍集團一舉剿滅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太平天國起義,暫時挽救了風雨飄搖中國的清王朝。當湘軍攻克天京時,曾國藩為什麼沒有順勢一擊,覆滅腐朽的滿清王朝呢?

    從思想根源看,曾國藩是中國傳統文化薰陶出來的的典型知識分子,滿腦子都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具有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封侯拜相、光宗耀祖就是他的最高追求,因而其造反的思想動力不足。同時,曾國藩文士出身,深受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浸染,曾飽讀史書的他深知,如果起兵造反,將會給黎民百姓帶來更大的災難,也會給虎視眈眈的英法列強提供更大機會。

    從兵力對比看,湘軍雖名義上有30萬,但他的嫡系部隊僅僅12萬人,而且湘軍連年在長江下游的富庶地區征戰,昔日淳樸憨厚的三湘農夫,早已成了當兵混飯吃的老油條,早已不復當年之悍勇。大清王朝雖已窮途末路,卻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在廣闊疆域尤其是長江以北地區依然擁有堅實的社會基礎,京城附近有十餘萬八旗兵,在各地駐紮著近60萬綠營,連番慘敗後已經開始重新整訓精練,鎮村有大量防備捻軍的團練,這都不是侷限於東南數省的曾國藩可比。

    從準備情況看,清王朝已經起了戒心,安排備受清廷倚重的蒙古親王僧格林沁,率領大軍在湘軍背後的河南虎視眈眈,隨時準備南下。僧格林沁的軍隊以蒙古騎兵為主,曾經剿滅了林鳳祥、李開芳的北伐軍,並在第二次大沽口之戰與英法聯軍較量,戰鬥力非常強悍。此時的湘軍連年在長江下游的富庶地區征戰,昔日淳樸憨厚的三湘農夫,早已成了以當兵為職業的老油條,戰鬥力明顯減弱,早已不復當年之神勇。

    從集團內部看,湘軍、楚軍、淮軍雖然同出一系,互為聲援,但基本是各自為戰,各級將領和基層官兵之間並沒有十分親密關係。在湘、楚、淮三巨頭中,曾國藩和左宗棠已經漸生嫌隙,李鴻章雖然表面對曾國藩十分恭敬,但從後來追剿捻軍的戰況看,也僅僅停留在表面,淮軍各部對曾國藩敷衍應付以致追剿失敗,不能不說受李鴻章影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影片段擷取哪個軟體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