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隻小烏龜電影院
-
2 # 滬說
可是仔細想來,遺體換頭術完成離真正的活人換頭術還差很多。在相關媒體對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教授王嶽的採訪中,可以看到王嶽教授對這一新聞的反應比較平靜,並提出了最關鍵的問題“所有血管肌肉的連線還是比較容易的,最關鍵的是眾多神經離斷的連線。”
我等吃瓜群眾沒有更多的渠道瞭解這一過程的具體細節,只能從新聞裡看到是“遺體換頭術完成”而非“活人換頭術成功”。遺體就表示是在死人身上做的實驗,完成只是說把頭接上去了。字面的理解也頂多就是把肌肉接在了一起。這離真正“換頭術”的成功恐怕還有很遠吧。
評價換頭上成功至少應該驗證以下幾方面吧:
1.對活人換頭,至少應該換頭以後的存活要能夠保證。今天換頭明天死掉了這是沒有意義的。
2.換頭以後應該所有生理機能包括神經都不應該存在問題,如果神經沒能連線,那跟頭上頂了個飯桶有什麼區別。
3.思維方式,即使以上的存活跟神經連線都成功了,道德這方面該如何考慮,換了頭的那個人他原來的記憶還在嗎?換了頭以後他的記憶是什麼樣的?他的親戚朋友能夠接受這種事實嗎?
所以面對這種新聞還是冷靜一點的好。
人類頭部移植手術在一具遺體上成功實施,
這到底意味著什麼?
術後小鼠們能睜眼、呼吸以及完成一些其他基本動作。從動物到人的遺體,該團隊向人類活體頭移植手術目標又邁進了一步。
昨晚,任曉平教授接受中國之聲專訪時表示,關於用捐獻者遺體完成人體頭顱移植的第一個解剖學外科學的研究成果將於下週發表。
遺體上的實驗成功的標誌是什麼?移植之後符合哪些指標就算成功了?
任曉平:
因為這套方案外科學上從來沒有,我們把它設計完成了。之後,我們把這個研究成果投到學術期刊。期刊經過嚴格的審查,這個領域世界級的專家,他認為我們的設計非常合理,這就是我們的成果,也就是我們的成績。
目前的成功對未來活體的手術有什麼意義?
任曉平:
它為我們未來的實驗提供了外科學整個的手術原則、手術入路、手術解剖結構的選擇,以及各種組織的修復方法和技術。
什麼樣的病人適合進行頭移植這樣的手術?
任曉平:
簡單劃分一下,就是目前臨床上的不治之症。
但人類頭顱移植,並不僅僅是個簡單的醫學問題,更是倫理、法律,甚至是哲學方面的問題。首先在醫學方面,關於“死亡”的定義是怎樣的?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王嶽教授接受中國之聲採訪時說:
死亡的定義,在我們國家醫學界和法學界有很多爭議。到目前為止,我們並沒有立法上的標準,但我們目前行業內通行的標準是兩套,一套標準是一部分三甲醫院現在在執行的腦死亡標準,特別是在器官移植方面,還有更多的臨床宣告病人死亡,實際執行的是一個混合標準,因為對死亡標準的界定,法學界認為這不是個單純的技術標準,它涉及到一個自然人出生和死亡這樣重大法律事項的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