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科技之重

    二戰時期的魚雷,根本不能和現在的相比!目前來說,能夠製造重型魚雷的國家也就中,美,俄,英,法,德,意,日,瑞這幾國了。但是可以製造出中型,輕型魚雷的國家就比較多了。重型魚雷的研發難點主要在“動力系統,導引頭,耐壓雷體”三點上,這也是制約很多國家無法邁入重型魚雷研發行列的基本原因。重型魚雷的動力系統

    要知道魚雷的直徑可不大,比較常見的有610毫米,533毫米,450毫米,324毫米。也就是說,要把動力系統做的足夠小型化,才能塞進口徑這麼小的魚雷裡面。這裡面涉及到發動機的小型化,高密度的燃料等等。現在重型魚雷的射程在40千米—50千米之間,而且水下的阻力又大的很,沒有高密度的燃料是無法保證其射程的。另外,發動機的小型化也是個問題,這都需要精密加工技術來支撐的。

    重型魚雷的導引頭

    沒有了導引頭,魚雷也就是失去了跟蹤目標的基礎。魚雷的導引頭必須能夠在海洋中精確的識別出目標的聲紋,因為海洋裡面會產生較多的聲音。魚雷的導引頭如果區分不出目標和海洋背景噪音,那也沒什麼用處。此外,導引頭還必須具備敵我識別能力,不能發射出去後,轉個彎直衝自己的潛艇過來了。這裡面就涉及到了對敵方潛艇,艦艇聲紋的蒐集,這也是美國核潛艇,偵察船,驅逐艦時不時來南海轉一圈的原因。

    重型魚雷的耐壓雷殼

    魚雷是在海洋中使用的武器,就必須要能夠抵抗海水的強大壓力,這就與製造魚雷殼體的材料有關了。事實上,魚雷殼體使用的材料和潛艇耐壓艇殼所用的材料大同小異。都必須具備高強度,耐腐蝕性。只有這種鋼材製造出來的雷殼,才可以滿足魚雷在海洋中使用的要求。

    除此之外,就是魚雷所用的對轉螺旋槳了。其對轉螺旋槳的製造流程包括了“冶金,鑄造,鑽,拋光”等百十道製造工藝,由此可知,對轉螺旋槳的加工步驟是極其繁瑣的。為了降低螺旋槳旋轉產生的噪音以及可能產生的偏航問題,還必須嚴格控制螺旋槳葉片的角度。所以說,沒有高精度的數控機床,就連對轉螺旋槳都製造不出來。

    話說回來,魚雷之所以用對轉螺旋槳,就是為了抵消單螺旋槳旋轉產生的反作用扭矩。如果使用單螺旋槳的話,產生的反作用扭矩就會造成魚雷航線的不穩定。而兩個螺旋槳對著轉,就可以抵消每個產生的反作用扭矩了。

  • 2 # consoon

    魚雷攻擊最早優勢在於隱蔽性和威力大,二戰之前鐵烏龜懟慫,雷擊艦很容易衝進魚雷射程展開雷擊,二戰魚雷機送雷到家也不要快遞費,再有潛艇隱蔽襲擊一發入魂。現在雷達,聲吶,預警機進步很大,神識離體上千海里,太空衛星還開了天眼。想要艦對艦發動雷擊剛正面,基本不可能,除非軍事實力太懸殊。魚雷潛對艦,艦反潛,飛機反潛,魚雷基本就是唯一手段,不可能灑把深彈。但是魚雷畢竟是海戰威力最強的武器,誰都不敢說不研製,不裝備,畢竟大規模戰爭一旦爆發,不可能總是在汪洋大海作戰,狹窄水域刺刀見紅真碰面了,光靠一門艦炮吐口水也不是個事,艦艦魚雷這時候追著對手打,讓對方兔子亂竄,我方安心開炮,自然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 3 # 風中一路的迷茫

    什麼叫魚雷在二戰時就用爛了?其實能造魚雷的遠遠不止九個國家。二戰到現在,也就是這幾個造魚雷的大國有強大的海軍,掌控著世界的風雲,必須要造。其它國家知道自己的份量,小泥鰍翻不起波浪,造魚雷沒有多大意義而已。

  • 4 # JuanLiu

    能獨立開發造潛艇的國家本來就少,此外,隨著時代發展,潛艇在對面攻擊中更依賴導彈,魚雷成為較為邊緣化的武器,因此願意投入資源進行開發的國家就更少了。世界上魚雷生產國魚雷的迭代速度相比導彈明顯緩慢,只有中國保持後發追趕狀態,型號迭代較快,但是海軍武器發展的重點始終是導彈。目前各主要海軍強國反潛作戰體系以航空反潛為核心,作戰體系決定了重型魚雷的未來暗淡。所以從以上幾個方面來看,只有少數國家生產魚雷也就不為奇了。

  • 5 # 熊貓說

    在海軍之中,各種武器裝備不少,在水面艦艇上,就裝備有各種口徑的火炮、各類反艦導彈、防空導彈等導彈,但是在水下領域,卻只有魚雷這一種可以制導的武器,魚雷早在一百多年前都面世,至今仍然是各國水下作戰時的不可替代的主力武器,但是就是這種重要武器,卻只有寥寥幾個國家能研發生產,這是為什麼呢?

      武器裝備的研發門檻相當高,而魚雷則是各類武器裝備中的佼佼者,根據軍事專家的說法,魚雷看似簡單,已經誕生百年,但是其技術難度卻相當高,甚至比核彈、洲際導彈甚至核潛艇還要難。

      魚雷的研發門檻之所以高,主要是由於以下幾點原因,首先是研發魚雷需要有相當完備的工業體系,魚雷除了是一次性武器之外,其他的技術難度和研發潛艇不相上下,而且由於魚雷體積小,在一部分領域甚至比研發潛艇還要難,魚雷的技術需要有完善的工業體系和科技儲備的支援,其主要的幾個部分:戰鬥部、導航控制和動力系統中,除了戰鬥部相對來說簡單一些,只需要有高能炸藥就可以,其他的導航系統和動力系統都相當難,動力系統中的發動機基本上就是工業體系頂尖的明珠,不過目前國際貿易發達,發動機雖然貴一點,也可以買到,但是導航控制系統就難了,線導魚雷需要拖導線靠潛艇制導,聲自導魚雷需要將聲吶整合在魚雷上,尾流制導則需要追蹤船隻的航跡,不論那種制導方式都需要多種高技術密集產業的配合,才能研發出來,所以魚雷的技術難度相當之高。

      第二點就是經濟基礎了,由於研發魚雷的技術難度高,配合產業多,其上百的配套產業就需要鉅額的資金支撐,一般的小國家不說沒有這麼完備的工業和科技體系,就算有也支撐不起研發魚雷的鉅額投入,而就算是經濟發達、工業能力相對強悍的大國,在研發魚雷這種大殺器的時候都要肉疼一段時間,由此可見研發魚雷的成本有多高了。

      目前魚雷分為普通魚雷和重型魚雷兩種,不管是哪一種,其技術難度都相當高,而且由於魚雷在深海特殊的工作環境,其抗壓能力要強、速度還要快、精確度還要高,深海環境水壓高、水下環境複雜,魚雷隨隨便便出一點問題都非常難修正,所以到目前為止能製造魚雷的國家滿打滿算也就十個左右。就算是我國也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才成功研發出了我國的第一款魚雷,目前我國的魚雷已經形成家族,成為我國水下利器。

  • 6 # 兵說

    魚雷是一種古老的海戰武器,在二戰時期就已經大範圍的運用到了戰場上,德國的U型潛艇在二戰時期利用魚雷擊毀了大量盟軍的運輸船和軍艦,直到美國研發出聲吶探測裝置後,才終結了德國潛艇稱霸海洋的時代。然而讓人感到意外的是,直到今天,全世界真正掌握現代魚雷研發和製造技術的國家屈指可數,只有9個。它們分別是美國,俄羅斯,中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義大利和瑞典。那麼魚雷技術真的這麼難嗎?

    首先一點是二戰魚雷和現代魚雷兩者存在很大差別。二戰時期最優秀的魚雷是日本的93魚雷,德國的G7魚雷,以及美國的MK15魚雷。其中93魚雷的推進動力用的是氧化劑,壓縮氧裡面不包含氮氣,減少了魚雷在航行中產生的氣泡,降低了被探測到的風險。但它效能很不穩定,出現過自爆的情況。二戰魚雷發射後只能按照既定方向前行,能不能打中就看運氣了。而現代魚雷採用的是先進的制導技術和控制技術,動力系統也用上了電動機和核動力,完全不是一回事。

    第二點是魚雷研發成本高昂,很多國家負擔不起。現代魚雷是一種集大成的水下武器,從技術含量角度出發,它和巡航導彈不相上下。目前國際上有能力自研巡航導彈的國家也是屈指可數,比能研製彈道導彈的國家要少。魚雷的難度可想而知,前期要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去試驗。對於遠離海戰風險的國家來說,是否有必要研製都是個問題。

    第三點是自主研製魚雷的國家普遍要自研潛艇,潛艇的研發難度很高。如果某個國家集中力量研製出了魚雷,那麼它一定要走獨立發展潛艇技術的道路。相比於魚雷研究費用,潛艇的難度更大,註定是持續幾十年上百年的科研持久戰,願意長期從事潛艇科研的國家並不多。

    第四點是即使研製出來了,使用成本也太高,外銷很難出口。美軍目前的MK-48型魚雷單價在350萬美金左右,比80萬美金的戰斧導彈貴了幾倍。一發打出去,幾十輛寶馬車就沒了,經費不多的部隊用不起。自主研製潛艇的國家都能自己生產魚雷,不採購別國的。購買潛艇的國家一般都是配套買,不會單獨買魚雷。魚雷很難單獨出口外銷。

    第五點是魚雷已經走向高階化,落後國難以追趕。尤其是俄羅推出波塞冬魚雷後,魚雷的新時代就來了。它採用核動力和核彈頭,成了一款能在水下無限潛航的“幽靈核彈”。結合現代魚雷已經掌握的各種無線傳輸技術和各種靜音技術,它已經是一種高階裝備。目前沒有研發經驗的國家很難追趕了,如果需求不多,還不如直接購買。

  • 7 # 過河卒子and與非門

    不知道是不是隻有九個國家能造,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能造魚雷的國家不多。為什麼呢?我來仔細說說。

    一、魚雷是個什麼樣的武器?

    魚雷是一種水中兵器。它可以從水面艦艇、潛艇、飛機上發射,發射後可自己控制航行、自己控制深度、自己尋找目標(線導雷除外),遇到目標後,只要一接觸就可以爆炸。用於攻擊敵方水面艦船和潛艇,也可以用於封鎖港口和狹窄水道。

    現代魚雷的特點是:速度快(50節以上)、航程遠(50公里以上)、隱蔽性好(在水裡不易發現)、命中率高和破壞性大的特點,所以又叫“水中導彈”。

    魚雷的種類很複雜,各種分類很多,大致有以下這些:

    魚雷在水裡航行攻擊目標,水裡的目標只有水面艦船和潛艇,所以,就有反艦魚雷和反潛魚雷;根據發射平臺的不同,分為艦艦魚雷、艦潛魚雷、空艦魚雷、空潛魚雷、潛艦魚雷、潛潛魚雷;

    根據個體的大小,分為大型魚雷、中型魚雷、小型魚雷;

    根據制導方式分為自導魚雷、線導魚雷、複合制導魚雷和程式控制魚雷;

    根據動力分為熱動力(燃氣、噴氣)魚雷、電動力魚雷和火箭助飛魚雷;

    根據裝藥不同分為常規魚雷和核魚雷。

    二戰時,日本還發明使用了一種人操魚雷,就是一個小型的自殺攻擊魚雷,這東西就不好分在哪裡了。

    二、魚雷的技術含量很高

    早期的蒸汽瓦斯魚雷和無自導魚雷很簡單,早已經淘汰了。現在的魚雷技術含量很高,主要在穩定的動力系統和精準的制導系統上。

    制導系統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魚雷基本都是聲自導魚雷,但有個問題不能解決。就是海里的環境本來就有許多的自然噪聲,這個要濾掉,如何設定就是個難事,因為海里的情況是變化的,濾波的閾值很難選;另外,聲制導魚雷也很好乾擾,只要一個聲誘餌,魚雷就會轉向追誘餌去了。

    目前先進的重型魚雷都採用了線導+主/被動聲自導技術,這樣大大的提高了制導的可靠性、精確性、抗干擾性。線導就是用一根線連著魚雷,可以控制魚雷,基本不受干擾,這根線是很細很長的銅芯導線,現在有用光纖的;還有尾流制導技術,尾流包括聲尾流、湍流尾流、氣泡尾流、磁性尾流、光尾流和熱尾流等各種尾流,尾流制導技術主要是依靠探測艦艇的聲尾流和氣泡尾流來追蹤目標,由於尾流的獨特性,防干擾效能很好。

    現在的先進魚雷加上了線導和尾流制導一起,基本做到“雷無虛發”。

    動力系統

    魚雷的動力系統有一個發展過程,最早的是蒸汽瓦斯魚雷,現在是電動力和熱動力魚雷,動力系統的效能決定了魚雷的航速和航程。電動力和熱動力魚雷各有優缺點。熱動力魚雷航速快、航程遠,但是噪音大,航跡明顯,隱蔽性差,航行深度受背壓影響大,技術難度大,造價高;電動力魚雷噪音小,不排氣,無航跡,隱蔽性好,可以在大深度航行,不受背壓影響,造價也比較低廉,但是航程和航速比不上熱動力。

    現在發展方向在改善魚雷航深對熱動力推進器的影響,和提高電池效能以是電動力魚雷航程航速提高。這方面研究已有成果。另外為了解決電動力魚雷航程短的問題,還可藉助於空投及火箭助飛的發射方式,進一步提高魚雷的作戰效能,

    火箭助飛魚雷是一種很有發展潛力的技術,就是給魚雷裝有上箭助推器,飛行一段後再入水尋敵。這種新技術魚雷因速度快、射程遠,因而倍受軍事大國喜愛。美國研製的"海長矛"火箭助推魚雷飛行速度約2馬赫,射程可達110-160公里;俄羅斯在SS-N-16基礎上研製出了新型火箭助飛魚雷"颮"系統,時速達1.6馬赫,水中攻擊距離10000米。

    三、對於各國來說,製造魚雷存在“能不能、 要不要 、值不值”的問題

    能不能,是在技術上。上文己介紹了魚雷非常複雜的技術特點,這就使許多國家沒有這個能力。高技術武器不是你知道原理就行的,還要能造出來,造出來還要可靠,不然就是個笑話。比如早期魚雷有仿製的,因為對稱推進器其中一個不工作,魚雷在海上轉一圈衝發射艦回來了。另外就是能造,還有技術發展週期,你造出來了,但已落後。如同瓦斯魚雷剛出來是多先進,現在是文物了。

    要不要,這個簡單。內陸國家肯定不要,連海都沒有,要它何用。其實許多地區小國哪怕有海,有海軍,費心費力造魚雷也沒必要。魚雷只是攻擊武器的一種,不能起決定性作用,它不像核武器。

    值不值,這個有考慮的價值。研發製造魚雷需要很大的投入,如果一個國家要研發製造,就要考慮投入如此多的人力財力幹這事,值不值。當然也有小國造魚雷的,比如瑞典,造的還很不錯。但它就是造出來賣的,賣軍火很賺錢。這個很值。從以上可以看出,魚雷不是人人都能造的。

    目前,世界上裝備和使用魚雷的國家很多,但能夠研製和生產魚雷的國家卻屈指可數,只有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瑞典、中國等廖廖幾個。其中美國的魚雷研製水平一直居世界領先地位,而俄羅斯在與美國的激烈競爭中,其魚雷發展獨樹一幟,是唯一可與美國分庭抗禮的魚雷生產大戶。

    魚雷不是你想造,想造就能造的。

  • 8 # 山騾

    現在造的基本上都是自導或制導魚雷,除了外形,幾乎毫無關係!是高科技產品,能造的不多,能自主研發首創的可能還得減半!炮彈用了幾百年了,能和 " 銅斑蛇 " " 紅土地 " 等制炮彈比較嗎?能和末敏彈比較嗎?

  • 9 # zauk3

    能造導彈的比能造原子彈的多,能造原子彈的比能造潛艇的多,能造潛艇的比能造魚雷的多。記住,搞得定靠譜的魚雷,前面的就都不成問題了。想想魚雷是個啥:攜帶殺傷戰鬥部,能自動尋的,自動導航,自動控制潛航深度潛航姿態的水下兵器。說穿了就是一枚集成了潛艇所有主要功能的自殺式微型潛艇,所以能搞定魚雷,潛艇就不是難題,但是要把殺傷彈頭,尋的導引頭,自動駕駛控制裝置,動力裝置整合到直徑600毫米以內,長不過5你以內的,絕對是考驗你整體會工業實力的,真的非常難。

  • 10 # 放鬆的心3

    現今世界對應魚雷的至少也是反艦導彈級別,現在世界上真能研製反艦導彈的,無非也就是中、美、俄、英、法、意、挪、瑞、日,韓、伊和臺灣地區在外界幫助下湊合也算能研製,跟研製魚雷的國家其實基本上也是重合的。

    魚雷需要在狹小的體積內做到高密度設計,本身就很難。魚雷還需要大功率,1940年代的熱動力魚雷就要很小的空間內塞下500馬力的發動機和變速箱,這已經非常難了,現在還有上千馬力的,也都是要靠錢燒出來、靠技術堆出來的。而且還要承擔水下的高壓,都需要比普通設計更高的要求。美國MK48魚雷,推進功率500馬力,和蘇俄主戰坦克580馬力的發動機功率相近,遠大於步兵戰車。

    有導線的魚雷是比發射後不管的更晚出現的,是因為發射後不管的魚雷本身導引頭捕捉目標的距離近,所以需要靠母艦遙控到目標附近,讓導引頭捕獲目標,這才開始搞的。早期的制導魚雷,都是發射後不用管的。當然了,無制導魚雷也是發射後不管。

  • 11 # 如假包換的柿子

    我用最簡單的方式來回答吧。二戰參戰國一共61個國家和地區,能有錢裝備魚雷的國家也就20個國家。剩下的基本都是內陸國或者是打醬油的。

  • 12 # 意本正經的胡說八道

    飛機二戰就有了,現在每個國家都有,然而,飛機發動機,中國造還不行,世界上也就只有幾個國家會造。為什麼,技術積累不夠。

  • 13 # 專業直羅鍋

    一個秘密,世界上最厲害的武器就是俄羅斯的“核魚雷”。無限期潛航,一顆魚雷能消滅美國一個航母群。即使把俄羅斯從地球上抹去了,核魚雷還是會在以後的一百年或者兩百年裡繼續執行任務。直到自己爆炸。所以俄羅斯人不造航母。

  • 14 # 黑白歷史

    不說魚雷這麼高科技的東西,就算是子彈,又有幾個國家能造的?這裡面涉及到的東西都不少,比如材質、車床及子彈形狀等工程學知識,不是單純的造一枚子彈就行了的。

    而魚雷比子彈複雜無數倍,能單獨造魚雷的,都是基本擁有較為完善工業體系的國家

  • 15 # 無殼的小蝸牛

    你別說什麼魚雷,武器了,你就一普通民用的產品,比如手機,夠熟悉的吧,夠滿大街了吧?全世界能生產的也不超過十個國家呢!

  • 16 # 傑143351409

    主要是市場太過狹窄了。要知道即使是美國海軍這樣的使用者30年內的總需求也就幾百枚而已,現代潛艇六個魚雷發射管只有一個是裝魚雷,其他全裝導彈,另人們總注意魚雷的爆炸威力卻忽略它命中率很低實戰能力堪憂,鉅額投入卻用處太小還不如直接買。

  • 17 # 青山不掩

    任何武器都要滿足戰場特定的需求,魚雷個頭小,威力大,再大的軍艦也害怕。所以交戰雙方都樂於使用。這就是題者說的用爛了。

    當然,魚雷也不可能一成不變。你用矛,他有盾。攻防雙方都必須與時俱進,不斷改進,更輕巧,更靈敏,更快速,更準確。從這個意義而言,怎麼可能會爛?不可能的。進步的速度略微慢一點,下一場戰爭就可能面臨滅頂之災。所以武器有研發,更多的則是改進,永葆青春。

    魚雷用爛了?

    子彈不是更早嗎?一直傳承至今。

    炮彈的使用不一定晚於子彈,到今天,炮非常多,射程達到了幾十上百千米,已經躋身近程導彈之列了,敢與導彈爭高低,風韻猶存,怎麼用爛了?

    當然用爛了,也不完全是貶義。

    爛的另外一個含義,就是普遍運用,恰說明威力猶存,恰說明魚雷的成本,與可能的戰果相比,所謂價效比高。價效比越高,正適合窮人,窮人的武器,價錢低廉,威力無比,就可以一直延續下去,無論你覺得爛不爛。

  • 18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現在能造魚雷的國家肯定包括二戰時期會造魚雷的那些國家,其實普通的魚雷製造技術並不難,但是重型反艦魚雷的製造技術難度很大,這個技術難度能有多大呢?也許你能出造彈道導彈、亦或者你能造核武器,但是你不一定能造出重型魚雷。其實二戰時期能造出重型魚雷,國家也並不多,也還沒到爛大街的程度,而且很多國家的魚雷技術都不穩定,其中德國和美國的魚雷引信就很坑爹,經常命中卻不炸,為了解決魚雷引信的問題,美國甚至都邀請包括愛因斯坦在內的大量科學家來研究。

    得到了二戰之後,各國對魚雷的使用要求越來越高,所以研發難度也越來越大,技術難度也越來越高。二戰時期的魚雷都是直航式魚雷,打出去就是一條直線,一旦對方機動躲避那基本就沒了,而現代的魚雷除了艦艇本身的主動被動被聲納系統引導以外,魚雷本身也擁有主動搜尋系統,所以現代的魚雷可以嚮導彈追蹤戰機一樣可以改變航向主動搜尋敵方軍艦的位置。所以無論是從前期研發、中期製造還是後期採購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整體下來耗費的資金不是一個大國還真的用不起。

    像印度雖然號稱地區大國,但無論是技術儲備還是科技研發印度都落後一大截,像普通的輕型直航式魚雷會造,但是重型反艦魚雷印度目前都沒有掌握這個技術。像印度研發了並向周邊小國賣了一些輕型直航式魚雷,賺了幾千萬美金。但由於自己沒有重型魚雷的技術,所以花了兩三億美金向法國購買了一批重型魚雷,用來裝在之前向法國購買的潛艇上面,不然印度買回來的潛艇就是真的只是一把沒有子彈的槍。

  • 19 # 軍武小咖

    海軍是最容易拉開差距的一個兵種,世界一流海上強國的海軍實力,要比普通中等國家的海軍實力領先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在19世紀時期,一些海上強國就已經裝備了萬噸級別的鉅艦,而在一百多年後的今天,大部分國家仍然不具備製造萬噸戰艦的能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世界上能夠建造航母的國家共有6個,而現在世界上能夠建造航母的國家仍然不超過10個。

    百年海軍的說法絕不是空穴來風,海軍武器的發展週期相對緩慢,更新換代的速度也比較慢,想要擁有一支強大的海軍,往往需要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技術積累。而海軍武器的研製技術,一直都是制約小國發展海軍的重要門檻。現代海軍使用的大部分武器,都只有少量國家能夠生產。這些武器裝備的門檻比較高,一方面是因為一些海上裝備對於工業體系的要求較高,另一方面是因為一些海上武器技術不斷更新,只有極少數國家能夠跟得上技術革新的速度。

    魚雷從十九世紀中期就被髮明,一直到現在仍然只有9個國家能夠建造,能夠製造魚雷的國家,比能夠製造核武器的國家還要少得多。能夠製造魚雷的國家比較少,主要是因為現代魚雷的技術含量門檻過高,跟得上魚雷技術革新的國家太少。現代海戰打的就是科技,用一戰時期的技術製造魚雷,對於大部分國家來說都沒有任何的技術問題。然而用這種技術製造出來的魚雷,根本沒有能力適應現代化戰爭的需求。

    因此在魚雷技術不斷髮展的時候,只有一些資金足夠充足,技術積累較為豐富的國家能夠跟得上技術的進步。而對於那些沒有跟上技術發展的國家來說,與其生產落後的老舊魚雷,不如花錢去進口其他國家生產的新型魚雷。特別是一些小國,生產魚雷需要一連串的配套設施,而購買魚雷只需要花錢即可。因此除了部分海上大國之外,大部分國家的魚雷都是進口的,掌握魚雷生產技術的國家也就少之又少。

  • 20 # 使用者92780611160

    魚雷作為深海利器,其本身的研究難度並不比導彈差多少。可以說兩者製造水平相當接近。而開發一整套魚雷作戰系統,則要比大部分反艦導彈困難得多。 首先魚雷的動力系統就是一個大難題,如今魚雷的動力系統主要分為熱動力、電動系統兩種。熱動力系統具有推進快、射程遠等優點,電動力則由於噪聲小、隱蔽性高等特點。但常規潛艇往往擁有幾千噸的排水量,而重型魚雷只有幾米長,1噸多的重量,要在裡面實現同等技術,這樣的技術難度可想而知。

    從世界上第一枚魚雷“白頭魚雷”服役以來,魚雷已經在水面艦艇上服役了上百個春秋。從最早的壓縮空氣動力魚雷、火藥燃氣動力魚雷,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內燃機魚雷,再到現代的先進線導、自導魚雷,魚雷的技術水平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蘇聯、英國、法國、義大利、日本、德國都具備獨立研發魚雷的能力。而在這一期間內,魚雷也大多是不具備制導能力的直航魚雷,其設計主要包含動力源、推進器和戰雷頭,基本結構已經接近於現代魚雷。其製造難度主要體現在機械精密加工上,比如對高壓縮燃料罐的密封、戰雷頭全向引信設計等。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納粹德國和美國都推出了自己的聲學魚雷。美國Mk.24型聲學的魚雷,與直航魚雷的主要不同體現在引導過程上。透過戰雷頭上的聲學部件,可以分辨出最近、最大的螺旋槳音音源,從而跟蹤、撞擊而實現對海軍艦艇的殺傷。在這一時間內,魚雷的技術含量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不僅要求極端精密的高精度加工能力,也要求相當優秀的電子原件生產、開發能力,才能製造出聲學魚雷。一般來說,獨立的火控雷達和導彈本身就能組成簡單的反艦導彈系統,而潛艇的魚雷則需要聲納、資料處理、專用魚雷發射管甚至潛艇特殊的CIC控制檯,才能實現準確的命中。單從製造一枚魚雷或者導彈來說,兩者難度相差不大,而為兩者分別開發一套體系,難度則有著天壤之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換手機,朋友推薦了opporeno2z,不打遊戲。咋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