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立水
-
2 # 神科堂
非常感謝能夠回答這個問題
村上春樹,從06年開始到14年,連續九年都能夠入圍諾貝爾文學獎,但是每次都是遺憾錯過,因此被戲稱為“著名陪跑員”。也不知道是運氣原因還是確實不符合諾獎的評審標準。村上春樹的作品非常暢銷,不過諾獎的評選標準並非是以是否暢銷來判定的。每次能夠提名,但是有沒有獲獎,主要還是他的語言風格有著一種淡淡的感傷,如果深度挖掘的話,就會發現人類深處有著非常大的苦悶和孤獨,所以或許是看在能夠打動人類深處靈魂的原因,所以才會被提名。從另外一方面來說,他其實並沒有對於社會現象的有著很深的嗅覺,在他的作品中,我們能夠看到的是,無視社會矛盾,淡看人生的態度。那麼與諾獎失之交臂也是情有可原的。
再來說說金庸先生,他的作品都是武俠小說,很多都是基於中國古代為背景,那麼這樣的文化背景也讓很多的中國人認可了金庸先生的小說,但是翻譯過來的過就會有不少的問題,就像之前國內非常火的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很多對於我們來說笑點十足的語句,翻譯成英語之後,就會發生本質上的變化,這也就導致了金庸先生的小說在翻譯之後形成了很大的差距,就單單拿“降龍十八掌”來說,要怎麼翻譯,雖然硬翻還是能夠翻譯出來那個意思,但是總是感覺不對味道的。還有很多在我們開來通俗易懂的詞語,到了國外,也很難達到想要的效果。比如:內裡,門派和少林寺。因為我們很多都是瞭解的,所以一聽就知道了,也能找到與之相對應的情景。而且按照金庸先生武俠小說的特點,在很多的章節中都會有結語出現,多為詩句古文,還有很多的中國特有詞語,比如“凌波微步”,“九陰真經”,“天山折梅手”,這樣的詞語真的是為難英語。
而且諾貝爾文學獎在二戰以來,很多都是頒發給後現代主義的作品,或者說是更多的頒發給那些在思想上有著深刻意義的文學作品。而這一點,剛好是金庸先生的小說所欠缺的,畢竟國人肯定都喜歡爽文,而不是鋪陳半天,然後再講上半天的的大道理,這樣的武俠,或許早已經消失在茫茫大海中了。
當然了,其實金庸先生的作品也有很多的意義,比如愛國情懷,家國理念等等。無論是否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金庸先生的作品永遠是我們喜愛的武俠世界。
-
3 # 小小嬴政
這個不能比的,諾貝爾文學獎自設立以來,就有一套自己的評獎規則。依照諾貝爾本人的遺囑,文學獎必須頒給“在文學創作方面有最佳理想傾向的人”。這怎麼理解呢?也就是說,獲獎者的小說不是給普通人看的,而是讓人產生一種對社會、對制度有所思考的。
依我來看,諾貝爾評獎的原則不看小說銷量,不看小說關注度,只看小說在主題上是否具備一定的社會性。此外,小說的文學技巧是否新穎也是一個重要的關注點。
所以你會發現近年來得獎的很多文學作品都屬於高冷作品,不僅晦澀難懂,而且缺少娛樂性。以這樣的標準去套金庸的作品,連諾貝爾文學獎的入門級別都達不到。即便是村上春樹,數次獲得提名,也因為其作品缺少深刻的社會性而與諾獎失之交臂。
此外,諾貝爾文學獎表面上看是面向全球作家,但是它的評審委員基本上都是西方人,所以多年來,對於來自於東方的文學作品或多或少還是呈現一種排斥的心理。在西方評委看來,東方國家,包括中國、韓國、日本的小說不能稱之為文學,只能稱之為通俗作品,內容簡單,寫作技巧簡單,十分膚淺,難登大雅之堂。
況且,金庸從1972年以後就封筆了,一個已經封筆了幾十年的作家,是不會得到評獎委員會關注的。還有一個問題不容忽視,那就是語言習慣問題,金庸的小說植根於華人土壤,只要是箇中國人就能明白小說寫的是什麼。可是如果要拿去評獎,就必須把金庸的小說翻譯成英語,這恐怕是世界上最難的事情了。
因為金庸武俠小說中的一些特定名稱根本無法翻譯,或者說,強行翻譯出來以後,完全失去了原有的味道。例如“凌波微步”、“六脈神劍”、“任督二脈”等等。“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這兩句中國人都懂意思的話,請問用英語怎麼翻譯?
既然無法翻譯,也就沒有辦法進入諾獎評審委員會的眼簾,也就談不上評獎了。說來說去,這還是一種意識形態之爭,西方人對於文學的觀點跟中國人大相徑庭。我們的標準是所有人都能看,且看得懂,能夠體現地域文化,通俗且具備正能量。
而西方人覺得,好的小說應該把強烈的社會批判意識放在第一位,而不能無原則的取悅大眾。金庸先生不願意也不可能為了取悅諾獎而改變自己的寫作風格,他從頭到尾都是華人世界最優秀的武俠小說作家,這一點無需什麼評獎委員會認定。
最後還需要說明一點的是,包括諾貝爾文學獎在內的整個諾貝爾獎評審近年來都被西方國家操縱,成為他們反對我們的工具。凡是和他們理念不同的國家的作品,基本上沒有入圍的可能。
而那些平時比較聽話的國家,他們的作家作品入圍的機率變得很大。所以諾貝爾獎,我們看看就好,就當是娛樂一下,千萬不要當真。更不能捨本逐末,丟失了自己的本真。
-
4 # 老夫沒文化
為什麼都是寫小說的,村上春樹可以獲得那麼多次諾貝爾獎提名,而金庸大俠卻一次提名也沒有?
這個提問很有意思,下來俺來談談俺個人的觀點。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明白的是兩個大前提:
第一、金庸是香港作家,是用華語寫作的,創作的小說是武俠題材;村上春樹是日本現實主義作家,創作的小說是嚴肅文學,就是反映現實生活的文學題材。
第二、諾貝爾文學獎是瑞典皇家學院設立的獎項,諾貝爾文學獎頒給“在文學方面創作出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咱先來說村上春樹這個作家為啥成為諾獎陪跑人明白了上面的兩大前提,就可以捋順為啥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八九成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以至於,輿論界給村上春樹起了一個綽號:“諾獎陪跑人”。
很顯然,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是描寫現實世界的,就是透過現實世界,表達出作家的這個世界的一種人文關懷,是透過文學藝術構架起一個理想的王國。
小說裡虛構出的這個世界,給人以溫暖,給人以力量,給人以理想,這部小說能讓全人類讀者閱讀後,產生一種向著美好的嚮往和期許。
咱再來說說香港作家金庸
金庸無疑是華語中讀者最為廣泛的作家。但金庸的小說不屬於嚴肅的現實主義題材,是在我們華語讀者圈裡的一種純娛樂的武俠題材。
金庸小說裡那些人物的蓋世武功,神秘莫測的絕招,在華人之外的讀者圈子裡,就是一種“玄學”,一種胡編亂造,那些人物表現出的武功是沒用現實根據的。金庸小說裡那些武功不叫誇張,叫誇大。誇張是作家在真實的基礎上的提煉而成;誇大就是沒有跟進的臆測任意沒有邏輯的誇大。
西方文化裡有一個很重要的東西“邏輯性”,而金庸那些武俠小說是按照中國傳統文化去寫的。就是說,金庸想讓郭靖怎麼樣,郭靖就怎麼樣。金庸武俠小說裡,那些人物的蓋世武功,奇妙劍術,完全是脫離了實際的空想,就不可能實現,太虛假。
可以也因此,金庸的小說在華語閱讀者之外,並不流行,因為不符合華語之外的人群閱讀趣味或者說文學邏輯。只有咱們眾多的華人把金庸的武俠小說當成娛樂來讀,娛樂就是哈哈一笑而已。
所以金庸的武俠小說,在諾貝爾文學獎評委的意識裡,還不能用諾獎評定“在文學方面創作出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這個標準來衡量,所以金庸這位作家紅這麼久了,作品也很暢想,而不被諾獎評委們提名。
個人觀點總結:村上春樹的小說是寫現實生活的,他的小說是構建了一個人類共同理想的世界,符合諾獎評定的標準,所以村上春樹經常被諾獎提名;而金庸的小說是玩的,用我們過去的話說,是通俗小說,就是和嚴肅文學差了一個檔次。
-
5 # 墨之客江南煙雲1
金庸所寫是“通俗文學”!是代有“杜撰”性質的“歷史”體材的類民間文學的俗文化。並非諾獎所關注的描寫現實“人生”的範疇的純文學作品。諾獎要求的是世界性的共性人生。
-
6 # 電視劇裡看歷史
為什麼都是寫小說的,村上春樹可以獲得那麼多次諾貝爾獎提名,而金庸大俠卻一次提名也沒有?其實這和諾貝爾文學獎規則有關
諾貝爾獎是瑞典化學家,炸藥大王諾貝爾用其大部分資產設立的國際大獎,主要分為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等五個獎項,1968年,瑞典國家銀行在成立300週年之際,捐出大額資金給諾貝爾基金,增設諾貝爾經濟學獎。
至於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價規則,在1900年6月29日公佈的《諾貝爾基金會規章》中規定:“不僅包含純文學,並且包含在方式和風格上具有文學價值的其他文學作品”,從而使文學獎擴充套件到了整個人文學科的領域。
由此看來,其實金庸老爺子的作品是完全能夠參加評選的,至於為何金庸沒有入選,小編以為理由有二其一,諾貝爾文學獎近來的獲獎作品其實基本上都是比較高冷的作品,這些作品雖然沒有太多的受眾,但實際上有著不小的社會價值,因此才能受到評審會的青睞。
其二,金庸老爺子和村上春樹比起來有一問題,那就是金庸的作品以武俠小說為主,這裡面很多東西充滿了中國元素,翻譯成英文後人家可能都不認識,影響力不大;再說金庸老爺子都封筆多年,並不符合評審會的入選標準
-
7 # 超哥侃古今
通俗小說不可能拿諾貝爾獎的,別說金庸了。就是外國的柯南道爾,大仲馬在世也不可能拿獎。象牙塔裡文學家喜歡的調調和普通人不一樣
-
8 # 豫東阿哩哩
金庸是天馬行空,虛無縹緲的東西,金庸寫的東西都是老百姓不敢去做或不敢做的事,虛構出來的英雄,從古至今缺的都是英雄,現實中沒有然而小說裡你想要的他都有,而春上春樹在我們心裡,早已是羅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了。
-
9 # 超越文體社
諾貝爾科學獎還好說 文學獎他算個屁?西方人能讀懂中國文學?不說別人 就說莫言,這是中國最好的小說家?我看差遠了
-
10 # Sunny6608765
村上的作品,還是很不錯的。挪威的森林、1Q84、開往中國的小船,都是很好的作品,有時代性、在很多國家有不錯的銷量,影響了大量的人。
-
11 # 每日精句
首先,我們不得不承認,諾貝爾文學獎可以算得上是世界文學獎中最好的榮譽,是不是之一我不知道,不敢武斷。
其次,諾貝爾文學獎是不是受一些政治因素影響呢?我覺得任何獎項都是有一些政治因素影響,但是,為什麼諾貝爾獎人人皆知呢?我覺得還是它的公平性是得到人們認可的,所以,政治因素是有,但是不大。
最後,諾貝爾文學獎為什麼不給金庸?因為“文學”的概念很窄,真正的文學是寫人性的真實的東西,是反映一些歷史背景、人倫常理、社會實踐等等,它不是讓人心情愉悅的東西。
諾貝爾文學獎的榮譽,我個人感受,還是遠大於我們國內的魯迅文學獎或者是矛盾文學獎的,先不要罵我,我也是中國人,我也愛我的國家,但是不能因為愛就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我以前也不知道諾貝爾文學獎到底為什麼不給中國人,也有類似政治因素、地域限制等等想法。自從莫言先生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我就非常好奇的讀了莫言的《蛙》和《豐乳肥臀》,還有一本好像叫《生死疲勞》的書,讀完,我多少明白了一些,但還是有所疑惑。
說實話,我也是一個文學愛好者,放在以前。我只敢說我是一個寫作愛好者,為什麼呢?因為以前我對文學的理解太過狹隘,太過膚淺,甚至都不是那麼一回事。真正開啟心結的是讀《豐乳肥臀》時,剛開始,我很害羞很害怕,這不是應該是禁書嗎?單從書名就可以禁了呀?到後來的《蛙》,再到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等等,我突然覺得文學就是寫人性,人該有的吃喝拉撒,還有的七情六慾都是文學。包括一些得大獎的電影,大家有沒有發現,都有對性淋漓盡致的展現?這不是低俗,這是真實。當我讀完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又發現,畫家和文學家也是有相通之處,他們都是站在一個人類的旁觀者角度去解答人所不敢表達或者表達不出來的東西!再說小仲馬的《克萊孟梭事件》中對克萊孟梭拿人體模特作素材的描寫,雖然模特脫得光光,但是你感覺不到作者描寫的一點猥瑣,而是非常專業和神聖!說到這裡,現在有好多借著藝術家的名聲幹見不得人的事的也有,我們嗤之以鼻就可以了。回到正題,再說餘華的《活著》,讀完這本書,我好久都沒敢拿起書看,因為我不明白他為什麼把它稱作“活著”?那段日子,我就想一個苦行僧,一直在努力參透這個問題。直到有一天我明白了:活著就是活著,苟且也好,美好也好,活著不需要理由的,因為親人的一個個離去,你傷心至死也順理成章,因為一個個親人離去,你活著也沒問題,為什麼非要生死相許?那是誓言,不是生活。這好比現在的我,我很愛國,真的很愛國,假如有一天有人拿我的兒子威脅讓我不要愛國,我真不敢保證我會捨棄兒子去愛國,因為這你們就不能說我不愛國吧?要是有人拿我的性命威脅讓我說不能愛國,那我現在就可以“給他性命!”因為我愛我的兒子勝過愛我。後來,我讀了餘華的《兄弟》、《第七日》、《在細雨中呼喊》、《許三觀賣血記》,讓我徹底明白了什麼是文學作品!文學是真正能讓人瞭解到一些人性、歷史、哲學等等貨真價實的東西的。讀完閻連科的《受活》又開了一扇門,“原來寫作可以這麼寫?”他的句子樸實無華,卻比喻的恰到好處,貼貼切切,就像是信手捏來,就像是在貧瘠的土地變廢為寶。
我也嘗試著讀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讀不下去,一個是人物關係太複雜,一個是幻想東西太龐大,我覺得讀《百年孤獨》不如讀《紅樓夢》,我認為《紅樓夢》絕對是史詩級的一本書!《百年孤獨》誰再推崇也不及!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就不及小仲馬的《茶花女》。有些書不能拿字數來衡量,也不能拿快感來衡量。
中國出了一個莫言得諾貝爾文學獎我們應該高興,應該欣慰,但是也不要太過崇拜,因為我覺得餘華會得,閻連科會得,他們都是有資格得諾貝爾獎的。中國的作品走出去是好事情,是世界瞭解中國的大門。
我別的不敢說,我是89年人,誰能給我推薦一下我這個年齡段的好的文學家?至少我沒有見到過,我甚至懷疑都沒有一個人敢拿著他的作品來和我說:“這是我們年輕人的文學作品!”我覺得中國的文學斷層已經出現,是崇洋媚外的思想太過嚴重,是金錢至上的共性太過嚴重。我們的人均閱讀量都少的可憐,我們總是說太忙沒時間,我們真的沒時間?
寫作,就是一顆心,一隻手,一支筆,一張紙,主要是心,我們現在寫作除了不用心,什麼手段都用!其實,要說中國的閱讀量低,也是不正確的,主要是現在我們的書太厚,動不動就成千上萬萬的字一本書,我們追更都得一年半載呀?社會風氣不好,底層的人玩不起,高層的人看不起,所以斷層出現是必然的。
我們不要太過於崇洋媚外,也不要太過於自信盲目,我們應該做一個新時代的有認知的中國人,好的東西拿來,不要把那些不好的也捎帶回來好不好?我們丟棄我們不好的,不要不管不顧把好的也扔掉好不好?
總體來說,中國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是好事,假如茅盾文學獎和諾貝爾文學獎同時頒給村上春樹,你覺得人家會領哪個?不要說茅盾文學獎不對外開放,就是對外開放,人家稀罕嗎?作為新時代中國人,你們要實現這個理想,假如茅盾文學獎和諾貝爾文學獎同時頒給村上春樹,讓他寧願領茅盾文學獎也不領諾貝爾文學獎,那才是你們該做的事,那才是中國強大的完美展示!我就算了,一個工人,掀不起大風大浪。
自我感覺良好,或者是崇洋媚外嚴重,都是會我們對我們文化悠久的大國的不擔當、不負責!
-
12 # 正道商業策劃
評什麼獎都有其機制,不符合其機制,再好都不能得獎。其實文化之用是見仁見智,無論是暢敘己見還是警世戒人都有其作用,只是作用大小有差別,也會因時、因勢、因事不同而有所不同。
-
13 # 般若自在
國外發起的獎項,畢竟不懂中國文學的心。國內的作品影響力小,沒有真正走出國界。文化是世界性的,文學要有自己本土的風格,面對世界要有更寬廣的胸懷擁抱世界的文學。
-
14 # 書海悟賞
作為金粉,先生在世的時候,很希望他能拿到諾獎。可惜現在也沒機會了……
下面開始理智分析問題,金庸為什麼拿不到諾貝爾文學獎?因為他寫的是武俠!
金庸作品成也武俠、敗亦武俠,正因為武俠小說這一特殊文學載體的桎梏,讓金庸先生至今尚未獲得與其創作能力、作品受歡迎程度相符合的文壇地位。作品知名度和影響力更勝莫言和村上春樹的金庸,每次評選諾貝爾獎時卻悄然無聲。通俗文學的弊端金庸的武俠小說屬於通俗文學這一大類,而通俗文學作為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表現形式,它們太過於市井大眾化、太過於“下里巴人”,本身就和文學象牙塔中,那些學者們崇尚的“陽春白雪”,南轅北轍,水火不容。
而諾貝爾文學獎多頒給那些有現實意義的,富有哲理性的,文字藝術感強的作家。
武俠文學載體的桎梏在武俠世界中,因為武功高手們擁有“武功”這種特權,他們就自然而然地成為遠高於沒有武功的普通大眾的存在,無論是俠客還是魔頭。
而在這樣的武俠江湖裡,絕不可能會是接近真實歷史的世界,而只會是一個星月無光,強者為尊,而弱者毫無人權的社會。
但這樣的世界觀是和時代不符的,諾貝爾文學獎所推崇的是向上的,反抗的,趨向於人人平等的世界觀,社會不應該透過武力的高低來分出三六九等。
外國讀者的接受度金庸構架的小說世界,本身是依託於漫長的中國歷史而存在,許多真實歷史的帝王將相,知名人物。而金庸小說的主人公,甚至直接參與了歷史上的許多重大事件。
這就對外國的讀者有了更多的要求,需要了解中國的基本歷史,清楚一些中國古代的風俗習慣,而這也影響到了作品的普及度。
-
15 # 使用者111076947924張華
在我看來,一是因為曰本文化更貼近西方價值觀,日本脫亞入歐的社會、文化背景使得村上春樹的作品更容易為西方關注、接受。金庸先生的作品是地地道道的中華傳統文化下的一片森林,其人生觀、價值觀、審美意趣是古色古香中國氣派。而西方世界的文化優越感及意識形態的傲慢使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委不可能有偉大的包容的世界視野。人是社會的人,偏見永遠都在,不然托爾斯泰等那麼多大家為什麼不能得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只是西方世界文化的遮羞布,西方文化的殖民性、侵略性、傲慢與偏見從來都沒有放棄它的擴張目標,所以它總是選擇別的文化的缺口進行殖入,由此,諾貝爾獎並不值得推崇。
其二,金庸先生的小說到底脫不了言情小說的窠臼,雖然情節離奇驚怪,語言張弛有度,人物刻畫也可圈可點,但總的讀下來難逃和張恨水小說一樣的命運。讀完也就讀完了,沒有多少讓人深入思考的東西。
村上春樹的小說說到底也是言情一路,只不過加入了一些時尚的西方的價值觀,得到諾貝爾獎提名在情理之中,幸好還有幾個比較有識見的評委,從純文學的高度設一最後門檻。
-
16 # 雪舞的時節
凡有華人飲水處,便有金老爺子筆下人物的傳說。金庸小說在華人世界的影響,可謂是笑傲江湖。然而,都是寫小說的,村上春樹可以獲得那麼多次諾貝爾獎提名,而金庸大俠卻一次提名也沒有呢?
第一,諾貝爾獎有一條規定,參評的作者要一直致力於文學作品的創作。眾所周知,金庸先生在1972年刊登完《鹿鼎記》後就宣佈封筆,所以金庸先生參評諾貝爾文學獎是不符合規定的。而1972年的時候香港還沒回歸祖國,金庸先生包括在此之前不參加評選,也可能是出於避免政治上敏感的考慮。
第二,武俠小說一直被視為不入流的文學,地位尷尬。武俠小說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被視為市井文學,難登大雅之堂。當代的一些比較知名的作家,包括李敖、王朔、易中天,都瞧不起武俠小說,認為武俠小說和現代社會脫節,會敗壞群眾的鬥志。這種看法確實有失偏頗,值得商榷。
第三,諾貝爾文學獎並不是文學作品好壞的標準,好作品都值得起時間的考驗。我們知道,由於國際形勢的複雜,諾貝爾文學獎的評比常常被某些大國當做政治打壓的工具,公正性正在慢慢缺失。
所以,金老爺子不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又不影響我們對他的喜歡,老百姓喜歡的才是最有價值的,不是嗎?
-
17 # 漫畫家譚曉貓
金庸的武俠看著挺爽快的,沒什麼內涵或者花架子的文筆,一招一式打來打去,就像漫畫七龍珠,或者說電影復仇者聯盟,看完也就是個爽,從文學色彩和深度上客觀上講還是不夠的,不用說什麼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哪個小說漫畫電影英雄主義都會為點什麼,這點深度遠遠不及村上春樹。簡單粗暴地說就是武俠小說就是娛樂的,瞎編的,稍微結合一點現實從而架空一個世界,說白了就是讓大家看著好玩,過癮。至於悟出什麼道理和教育意義都是後人加上去的,只著他得諾貝爾文學獎,那海賊王火影忍者寫成小說都能得獎了
-
18 # 與你比鄰而居
不管喜歡金庸的人怎麼吹,金庸的小說基本都看過,但是從來沒覺得寫的有多好,不是不好,而是和梁羽生古龍等等一些作家的武俠小說並不突出。而且武俠小說寫出花來也只是個娛樂,文學價值那是一群吃飽了沒事幹的人瞎jb解讀。能得諾貝爾獎才搞笑了。
-
19 # 陳無痾
不要過度神話諾貝爾獎,金庸先生會在乎嗎?肯定不在乎啊,做人最重要的是開心嘛。你寫書出來,就一直在思考能不能獲獎???多累啊?那還不如不寫書,在家待著呢。創作本身的樂趣何在?我們中國的文化是真的博大精深,那些評委根本就搞不懂。自己開心就好,獲不獲獎不重要,需要鍍金的都是泥胎,自身可以發光的不需要。
-
20 # 老羊說文學
各種獎項都有各自的規則,諾貝爾文學獎也不例外,“一份獎給在文學界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這是創辦人阿爾弗雷德在遺囑中表明的頒獎原則。
那麼,什麼是理想傾向的作品呢?據專業人士分析,諾貝爾文學作品需表現人類普遍情感,以民族、歷史變遷為基本點,敘事手法具有創新性。
村上春樹的作品主要描寫日本青年一代的情感波折較多,個性張揚,小資情懷充斥其中,最出名的應該是《挪威的森林》這部作品,但縱觀整部小說,缺乏文學作品的厚重感和深度,只能吸引年輕讀者的喜歡,難以跨越不同人群“鴻溝”,所以雖然多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但最終卻名落孫山,兩手空空。
在講金庸之前,我覺得有必要先說說文學的兩大分類流派:純文學與型別文學(通俗文學)。
如果按照分類來看金庸的作品屬於型別文學,也就是通俗易懂,不管文學素養高低,只要認識裡面字,就能看的懂,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去思考的作品。另外,當然還有語言的的問題,金庸的作品的自帶民族文化底蘊,“飛雪連天射白國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雖然在華人圈中久負盛名,可對於西方人來說太難於理解。
那麼,如此看來金庸小說與諾貝爾文學獎的差距可就十萬八千里了,沒有提名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不過金大俠已是傳奇,獲不獲諾貝爾又有什麼必要呢?
所以,大家不要覺得寫小說就是在搞文學,文學是高雅的,是需要一定素養才能欣賞的。
回覆列表
審美不同
中西文化差異較大,西方文學較為開放,文學作品亦是如此,文筆之間描述大膽,針對性強,但若細心品味,難獲其中之優。不像《紅樓夢》每讀一遍,都會有異樣的感覺,別樣的收穫,一本書能當做多本來讀。
從生活方式,人文文化,到審美存在太多不可避免的差異,對於“刀劍”而言,他們應該更喜歡“槍械”。
題材的受制武俠小說,被歸納為通俗文學,被稱作為“市井文學”。
但作為一個金庸武俠的愛好者,我認為金庸先生的作品對於書中所承載的歷史背景褒貶以及封建社會中那些傳統的封建思想的批判,還有之後那不屈於“無理”的俠義精神,使人看後熱血沸騰。
村上春樹的作品有深度,我看過他的《挪威的森林》,作品很好,但卻難逃脫“情情愛愛”。而情深之中難免會生出異樣的孤獨,這種為逃離孤獨感的自我救贖,覺得太過晦澀。
固執的文學審美及難以預料的因素經典雖一直延續,那是因為經典。但在經典的基礎上時代也在不停創新,在百年之前,不曾有人想過《哈雷波特》的問世,這是一部典型的西方文學作品,而且被翻拍為電影,傳閱度之高讓人難以想象,不過作為文學作品來說,可能它缺乏應有的“深意”,但絕不能說它沒有價值,這本書所展現的想象空間是巨大的,它的影響貌似並不低於哪一部獲獎的作品。金庸先生的作品亦是如此。
文學作品不是靠借簡簡單單的幾個人就能加一判定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環境,喜好不一。
還有各種其他方面的因素,比如:政治因素,社會因素等等。
也難以做到絕對的公平公正。
結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審美,有自己的喜好,作為文學作品的評定,很難用一個單純的獎項來證明,它需要時代的傳承,讀著的傳閱來證明其本身應有的價值。
村上春樹之所以多次提名是因為其作品繼承的日式的悲情寫作風格,悲的讓人憐憫。
而金庸先生的作品未被提名,測是因為那固執的審美所產生的題材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