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以禮觀書
-
2 # 歷史紀聞
解讀《康熙王朝》
姚啟聖康熙皇帝說最恨姚啟聖這種人,在心裡已把他殺一千次了。即使對鄭經和噶爾丹,康熙也沒有如此深仇大恨。為什麼呢?因為未從內心歸順朝廷的姚啟聖,代表的是一種知識者的清醒,是一種對滿族皇權的輕篾和對官場陋習的厭惡。這種“從道不從君”的清介之氣,對於專制統治者來說是很不舒服的。而如姚啟聖之巧舌如簧,冷嘲熱諷,擅議朝政,在康熙看來便是妖言惑眾,有動搖朝綱之害,他怎能不覺著如芒在背?
很長時間以來,中國社會對知識分子(所謂“士”)的看法就呈矛盾糾葛狀態。知識者經常被賦予重大的社會責任,被稱為“社會的良心”。同時,社會各界對“士”又偏見極深,知識者被認為是“會說不會做”的眼高手低之人,是木訥迂腐的書呆子,知識者的潔身自好、持重守節被看作是“故作清高”。 歷史經驗表明,中國知識者在經濟-政治-文化結構中的尷尬位置,決定了他們多數人的複雜人格及其命運。專制統治者懂得,欲坐穩江山,先要聚攏人心,“人心之中,最重要的又是士子之心”,朱元璋說的簡潔:“治天下以人才為本”。
這是因為知識者有思想、有見解,在民間具有影響力,執政者要鞏固政權,使政權獲得人民的認可,取得合法性,必須先爭取“士”的認可與支援。同時,“士”的才智和能量又讓統治者感到恐懼。為了保證君主的權威和君權的永恆性,統治者不惜動用暴力鎮壓“士”的理性精神和反抗慾望。 中國曆代知識分子中,總有一些不甘於沉淪,勇於擔當道義和責任的人,他們“以天下為己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們敢於對不合“正道”的社會政治,做不屈不撓的反思批判,而且,社會越黑暗,統治者越殘暴,知識者的這種反抗和批判越頑強,越堅韌。孟子曰:“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從司馬遷、嵇康,到柳宗元、辛棄疾、文天祥,再到李贄、黃宗羲、王夫之、龔自珍,這樣的“士”代不乏人。
中國古代思想之精華,智慧之結晶,於今日仍有其重要價值者,恰恰是在這些具有堅韌意志和高貴品格的“士”的手中產生的。 看電視劇《康熙王朝》,多處令我深思且產生共鳴,最讓我能找到自己的影子的是姚啟聖。
康熙皇帝想要煞一煞“當世奇才”姚啟聖的傲氣,將他獨自一人關在牢裡,擬將他關上三個月,傳令下去:任何人皆不可與姚啟聖交談,違者重罰。獄卒都被震懾住了,誰都不敢造次。只是依舊好酒好菜相等姚啟聖。一日姚啟聖無聊之至,看見別人依舊不動聲色的送上酒菜,他再也忍不住了,痛徹入骨地大喊 “你們別老是酒呀菜呀,得拿些書呀!就是拿本老皇曆來也好呀!”隨即啜泣起來。長達3個月的幽禁,回京途中康熙召見姚啟聖在行轅中談話,之後姚啟聖藏起了一本書。康熙知道後對他說,朕平生兩樣東西不送人,一是嬪妃,二是朕讀過的書。這本《仕林佚語》朕還沒讀過,你拿去讀吧!姚啟聖感動得淚都出來了。
-
3 # 飛鴻吟
姚啟聖是我最喜歡的人物。有才有德,且智慧過人。一腔正義、兩袖清風、滿腹經綸。
他只忠於正義、忠於法律。
他不愄強權、一身正氣。
他是中華民族難得的正能量人才!
他不拘小節,包容各方。
他不為貪功,只為不辱使命。
他能上能下,能屈能伸。
他會風乾練,不走過場。
他不攀龍附鳳,大氣凜然。
他是正義的化身,才智的縮影。
他是最完美的中華好兒男!
-
4 # 尼古拉斯奇異果
周培公在推薦姚啟聖的時候,眾人都感到奇怪。是啊,在那個年代,康熙和他的臣工們是對姚啟聖能從一品封疆大吏做到九品芝麻官感到驚訝,而我在沒見到姚啟聖出場時就感覺這人實在是不簡單,在我們這個年代,別說是封疆大吏被免職,就是那些市級領導調動到同級別的政協,都氣的罵娘,至於丟官丟命的也大有人在。
從姚啟聖能坦然面對官場得失,就說明此人有大氣、大志。 如果說周培公屬於實戰派的領導,那麼姚啟聖則是大學教授下海--應屬於書院派領導,此人不甘寂寞卻又自甘下流,做個九品馬廄也還敢擺譜?此人剛正不阿卻也會諂媚逢迎,姚啟聖諂媚不像索額圖、明珠之流,他諂媚的直叫康熙心癢癢,用康熙的話說,真是錐子鑽進褲襠裡--既扎人還想出頭。 這樣的大臣康熙不是不喜歡,只不過表面不說罷了,因為有能耐的人才都是有很多毛病,經常犯有小毛病的人才才好管理,不像索額圖、明珠之類,他們表面沒多大毛病康熙也不好整治他們,等他們有了大毛病,那時卻尾大不掉了,即使整治他們,也傷及自身。索額圖明珠經常拍馬屁,康熙習以為常,縱觀全劇,姚啟聖只拍一次馬屁,卻是大屁,姚啟聖說,生在康熙之年,乃啟聖之幸!是啊,只有康熙,才能啟用姚啟聖,啟用了姚啟聖,才有了他平臺之功,論功勞,魏東亭、周培公等人功勞更多、更大,但人生結局卻都沒姚啟聖的完美,這與大屁之功不是沒有關係。 當然,姚啟聖退休以後,能住皇上行宮、得萬卷秘籍,其結局如此完美,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本人臆斷,大概有以下幾點:
一、周培公厥功甚偉,卻沒有得到朝廷厚恩、康熙的報答,康熙甚為遺憾。作為周培公的推薦人,康熙厚待姚啟聖,也算彌補了對周培公的不公。
二、功成名就後,姚啟聖已近七旬,一個快死的老頭,對康熙來說是沒多大的威脅的,因為後來還要對葛爾丹開戰,厚待功臣,也能激發將來的將士奮死報國。
三、姚啟聖嗜書如命,很迎合康熙的脾氣,姚啟聖當年在南方講學,桃李半天下,所以他也是漢人士子的代表,厚待姚啟聖,取得漢人士子之心,對鞏固清廷極為有利。
四、姚啟聖人雖剛正不阿,但是嘴實在是壞,他要是想損誰,其言語必定惡毒。如果康熙待他不公,他還不知道能用什麼言語損人呢,但事實是康熙對他待遇很高,劇中雖然沒說,但也能想到,姚啟聖的大馬屁一定不少。皇帝不怕惡人,但也怕難纏的人,康熙要做萬世聖君,只靠那幾個會說好話的奴才是不行的,必定要有姚啟聖這樣能寫能說的人筆墨伺候,他才能青史留名。
-
5 # 哄你開心
姚啟聖,清代著名政治家。姚啟聖一生沒白活,他實現了人生最大價值。人嘛,就是要活出個樣來給自己看,給親友看。姚啟聖,活得硬氣,活得有聲有色,不枉來世一遭。
-
6 # 森劉
自古以來,忠臣鬥不過奸臣,君子鬥不過小人。幹事的鬥不過不幹事的。幹事的免不了犯點錯誤,功過分清,功大於過就是忠臣。不幹事的永遠是沒錯誤的。永遠是正確的。姚啟聖是幹事的。
-
7 # 松原老聞頭
對姚啟聖這個歷史人物不太瞭解,只是透過電視劇才知道一二。但電視劇往往藝術誇張,很多不符合歷史人物原貌。但僅就電視劇刻畫來講,姚啟聖應該還是一個城府極深的人。在收復寶島臺灣上還是有歷史功績的。
-
8 # 海洋8980
姚啟聖,浙江會稽人,是清王朝康熙時的重臣,三藩之亂姚啟聖顯示出了過人的軍事才能,後平定臺灣,封兵部尚書,太子太保。
縱觀姚啟聖一生,他文韜武略,確實是一代名臣帥才。
-
9 # 弩馬揚鞭
歷史人物,很難準確評價,何況康熙也未給蓋棺定論,我們最多也只從電視劇上獲取印象。
我以為姚啟聖是一個滿腹經綸,通曉軍事,善於用兵的希有人才,此人膽大但不妄為,路見不平挾正義而敢出手,不畏權貴而敢於擔當正義。此君卻也持才傲物,剛愎自用。兵不厭詐亦善兵出詭道。屢立戰功而被康熙重用為正一品兵部尚書,太子太保,說明此人確確是出類拔萃之頂尖人才。
大凡這類人物不可避免遭人忌恨而遭報復陷害,受攻訐侮陷是此種高傲持才之人不可避免的下場。
總之,姚啟聖是個傑出的軍事人才,國家之棟樑,康熙確也英明知人善用,使此君能為國建功立業,有利則有弊,一物之兩面是也,權為個人之見焉!
-
10 # 仁者愛山333
對“國家”概念,“天下”概念的理解不同,認識就不同!某百家講壇的講師不是因講清朝皇帝的好處,被打一事?滿清對江南著實是zhimin統治!怎麼說?我們真的沒那層次!千秋功罪,最難說!
-
11 # jianchi
這該怎麼說呢?
姚啟聖這個人聰明過人,能力極強,所以一介漢人卻能在康熙時作到一品大員,福建總督,可謂是位極人臣、紅極一時。
姚啟聖雖非貪官,但對百姓來說卻屬酷吏。
在福建海禁之時,百姓衣食無著,弄條小舢板半夜出海偷偷的在海邊打點魚蝦,全被姚啟聖按違反海禁而捕捉斬首,一村一村被姚啟聖屠殺殆盡的村莊比比皆是,因違反海禁被牽連之人塞滿了福州監獄,福建百姓恨不能寢其皮食其肉。
所以他竟管在康熙平臺大業中立下汗馬功勞,但平臺之後立即被康熙撤職,實為康熙貶他而平福建民憤。
-
12 # 胡瑞嵐298
姚啟聖是大清之幸的將領,三藩叛清,姚啟聖在福建等地拒三藩,頗有功績;鄭成功及鄭經兵將搔擾福建沿海,其領兵克敵;姚啟聖被康熙重用後,招降鄭軍兵將領多人,他與李光地保薦施琅為水軍大帥,施琅一舉平臺後不久病逝
-
13 # 不忘初心
姚啟聖從歷史上來講,對於圍臺禁海立下了不朽功勳,面對大清朝當時的滿人當權和皇室戒令,一個漢人官員能夠行使權力,真可謂有膽有識,不愧為千古一臣。
-
14 # 孟明視就愛嗑瓜子
姚啟聖早年清兵入關後,遊歷於北直通州,受辱於土豪,一怒之下歸附滿洲旗軍,清朝檄署通州知州,姚一上任,隨即拘捕了該土豪,並把他杖刑打死,只好棄官而走。
在路上,又看到兩名清兵凌辱女子,姚設計殺了二人,把女子救出。
康熙二年中舉人,授廣東香山縣知縣。前任知縣因積欠公款而禁錮,啟聖義勇代償。
後被廣東總督盧興祖彈劾“與澳門葡萄牙人勾結,擅開海禁”的罪名,判死刑,遇赦放歸,以經商維生。
三藩之亂時,姚啟聖組織團練數百人,捐納家財十五萬兩白銀,投效大將軍正白旗都統康親王傑書,署諸暨知縣,剿平紫山土寇,後為浙江溫處道金事。
臺灣談判傑書疏薦姚啟聖接任福建總督,續與臺灣進行談判。姚於福建總督任內,攻佔廈門、金門。
姚啟聖多次舉薦鄭成功之降將施琅,施琅終得任用。但是施、姚隨即發生衝突,最後,康熙帝聽信施琅,交付水師,命姚啟聖負責後勤補給。
隨即打敗臺灣,俘虜了鄭克塽,施琅封侯爵,姚啟聖卻一無封賞,心裡憤恨不平,同年十一月,姚啟聖患背疽,一怒而逝。
從姚啟聖早年行事所看,其遊俠氣質明顯,有仇必報,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其敢於擅開“海禁”其膽識不同常人,在今天看來是一種進步,但對於當時的清朝統治者是大逆不道的。
而後其經商自費組織團練投軍,參與“平定三藩”,從新走上仕途,第一他能拿出鉅額家產投軍說明他的經商能力很強;第二願意投軍建功立業說明他是一個不敢平庸的人;第三傑書大力支援推薦他,說明他個人能力很強。
再攻打臺灣的佈局中,先大力推行“禁海”政策,切斷大路與臺灣的貿易往來,佔據天時,厚攻佔廈門、金門為後續攻臺佔據地理優勢,力薦降將施琅為攻臺佔據人和,他的攻臺策略最終讓施琅成功收復了臺灣。
但是論功行賞,施琅封侯爵,而姚啟聖已是兵部尚書、太子少保,的確已經是封無可封,不可能讓康熙給他封王,所以從這件事看姚啟聖權利慾望太重,不知進退,這對於封建帝王來說是個大忌。
對於姚啟聖來說生在順治時期,建功立業在康熙王朝,在史書上留下濃重的一筆,這是他人生的光輝時刻,可功成名就不知進退,一怒而逝又是多麼的悲哀!
-
15 # 火熱情
姚啟聖是清王朝的功勳人物,尤其在康熙年間收覆臺灣建立了不朽的功勳,這也許就是清朝眾多歷史人物中,讓人永遠銘記的歷史人物。
-
16 # 沁園春雪144160832
歷史像一面鏡子,照出世間百態,在封建王朝裡,雖然也崇尚文化,對於知識也渴求,但很多時候當政者也是有懼怕像姚啟聖那樣即有文化,又傲骨敢於直言之人,別忘了大清是推行“文字獄”最為嚴重的朝代,康熙實際根本不喜歡像姚啟聖這樣的官員,姚從事業的鼎峰跌下來也是自然的事,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姚啟聖還是功大於過的。
-
17 # 奧萊連諾上校
後人不該評判前人的,只看戲。因為時代不同。先入為主的想法總歸不足。六七十年前還地富反壞右,踏上腳永世不得翻身,當權派是走資派,現在是剝削有功,腐敗人人嚮往之。
-
18 # 於涵
才子,俠義,民族英雄,此人物僅限史上擁有,那時不用高薪養官,也不用高薪養兵,僅僅高覺悟,高風格造就了英雄。
-
19 # 清風鑑史
姚啟聖走在了時代的前線,沒有受到民族偏見的影響,一心一意為滿人服務,但是他過於的看高康熙的氣量,導致沒有善終。
姚啟聖一生三起三落,但是就是太倔,導致最後死之後還是自己孩子給他出錢辦理的喪事。他早年因為受到當地地主的欺壓,才投靠的清廷,攻破當地後,仗打地主來解自己的怨恨。後來路過一地,看到三個士兵在調戲良家婦女,他假裝過去勸說,然後奪了士兵的刀,結果了三個士兵的姓名。年輕的時候頗具俠氣,他對滿清的統治內心是接受的。也極力的維護滿清的統治,最著名的就是他平定三藩之亂。他在家鄉召集鄉丁百餘人就拉起了隊伍,直接就去幹耿精忠的叛軍了。他的部隊越做越大,聯合清王庭軍,直接從福建打到廣東,最後一起聯合剿滅了吳三桂。這三個人說他們是反清復明,可剿殺逃到緬甸的南明皇帝也是他們三個。實際上漢人對他們是不信任的。所以說,姚啟聖幫助平定三藩,我不認為是什麼助紂為虐。
最讓我傷心的是,他後來由於性格問題,只是跑到了東北一個馬場去做個小官。康熙皇帝想要結果我們漢族人最後的念想,去佔領臺灣,就又想到了姚啟聖。姚啟聖還戲弄了欽差,但是還是趕赴前線,跟施琅一起消滅了鄭氏殘黨。但是他為漢族人說話,說漢人受到的待遇不公平。就讓康熙皇帝最煩姚啟聖,甚至說殺他內心想殺他一千次了。
姚啟聖是個有本事的人,幫助滿清做了那麼多的事。或許就是因為他性格的問題吧,充滿俠氣,非常的感性。導致他並不能討好帝王,獲得重用。
-
20 # 三月客
姚啟聖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作為前明的秀才,飽讀詩書,學富五車,視權利、官位為糞土。
姚啟聖
但是讀書人的悲哀就是如此,胸懷治國救世的良策卻遭遇改朝換代,滿清入侵。有人罵他是一位“漢奸”,因為他甘於做滿清的走狗,可是他作為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讀書人,他能做些什麼,他能做就是利用自己畢生的所學來救那些生在底層的貧苦人民。
姚啟聖劇照
他做了知縣,卻為了百姓而獲罪朝廷。
他為康親王出謀劃策,幫助其很收復了失陷叛軍的土地。
他為官廉潔,兩袖清風,滿身的才氣深的得康熙的喜歡,所以一路高升。
姚啟聖劇照
他舉薦良才,敢以自己全家的性命為施琅擔保。
政治上高瞻遠矚,軍事才能突出,軍紀嚴明,與民秋毫無犯。
他雖在清朝為官,卻多次敢於上書表達對朝廷滿漢不平等的不公,甚至多次提倡漢族文化,貶低滿族的文化,認為朝廷應該多多推崇漢族的文化,遺棄滿族的一些落後的文化。
他盡心盡力,任勞任怨,最終病死於任上,卻沒有為自己置辦後事的錢。
姚啟聖,不愧是當時讀書人的榜樣!
回覆列表
浙江會稽人姚啟聖,為前明秀才,是一個睚眥必報的人物。順治初年,清軍佔領江南。姚啟聖前往通州,被土豪侮辱而投效清兵,被任命代理通州知州。姚啟聖隨即將土豪抓捕杖殺,後辭官離去。同時,他又是一個路見不平敢奪刀相助的英雄漢。順治十六年,他一次郊遊,遇見兩個兵卒搶掠女子,上前佯裝好語相勸,奪取佩刀殺了兵卒,救下女子送還其家。
《康熙王朝》姚啟聖劇照
他於是前往歸附族人,被給了一個漢軍鑲紅旗的戶籍,並以康熙二年的舉人被授予廣東香山知縣。此次仕清後的姚啟聖,在朝廷頒禁海令的情勢下,擅開海禁,被罷免當了六年的知縣。
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姚啟聖看到康親王傑書統兵進討,於是自費招募兵丁,前往軍前效力。傑書委任他為諸暨代理縣官。姚啟聖賣力廝殺,康熙也不吝嗇,論功行賞,在耿精忠投降後,任命福建布政使。
康熙帝的平藩大戰,給姚啟聖的復出和崛起創造了機會。姚啟聖忠於職事,不懼兇險,在鄭錦和吳三桂聯合進軍下,他迎難而上,將吳系大將韓大任說降,得到其部卒三千人編入親軍。
康熙十七年五月,福建總督郎廷佐向中央報告他戰功卓著:一、自領一千多人馬,安排其子姚儀統率,隨大軍進剿鄭錦,屢立戰功;二、他籌措甲冑、弓箭,以備軍用,用了白銀五萬兩,“皆出私財”(《清史稿•姚啟聖傳》)。
康熙十七年七月,新任福建總督姚啟聖,偕海澄公黃芳度從永福進兵,收復平和、漳平。劉國軒等緊逼至泉州蜈蚣嶺。姚啟聖排程多路大軍夾擊,連破鄭錦營寨,斬殺其部將十餘人。劉國軒兵敗逃遁海澄,姚啟聖乘勝攻克收復長泰縣。康熙大喜,馬上下詔,將姚啟聖進封正一品。清朝的總督,多以兼部院主官如兵部尚書,高配到從一品,而姚啟聖被直接進封極品,自是罕見。姚啟聖更是一鼓作氣,再次連敗劉國軒的捲土重來,並遣軍渡海,攻下金門、廈門。康熙帝將其封兵部尚書、太子太保。
榮耀巔峰的姚啟聖,有了破格的品秩官職,卻來了被彈劾的問題。彈劾他的左都御史徐元文,是康熙身邊的重臣,很得聖心恩寵,以正直廉潔著稱。徐元文說:姚在香山,“穢績彰聞,革職提問,永不敘用”(《清史列傳•姚啟聖傳》),趁耿精忠叛亂,“孑身戎行,遂冒軍功”,“以虛詞為實事,以乾沒為己貲”。
《康熙王朝》陳道明版康熙
康熙二十二年(1683)八月,施琅攻克臺灣,姚啟聖還兵福州,不久病逝,享年六十歲。
姚啟聖死於背疽,人生亦如悲劇。康熙並未因他的死,按例賜祭葬,給諡號。第二年九月,朝廷追究姚啟聖修造船舶、軍械虧欠四萬七千兩銀子,應追繳。康熙帝感念其生前勞苦,免於追繳。而對於他殉職任上,卻始終沒有蓋棺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