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星輝650

    草料,嚴格講,是草和料,

    草是乾草,料是以豆類為主的料,

    其實亞洲真正的馬場在燕雲,不在塞外,

    這是農耕技術與遊牧技術交匯之地的改良餵馬法,

    草原馬,品種好,吃的不行,中原馬品種次,吃的好,養法先進,

    燕雲有大豆豆類種植出產,馬是吃馬料的。大大彌補了先天品種上的不足。甚至實現了某些方面小小的反超優勢,這也是漢唐強大的地方。

    北方的馬是吃草的,吃有草籽的草,和青草,這種草比干草營養價值高,但不如中原的馬料

    河套地區糧產區,馬也吃的高階。

    馬謖,是諸葛亮手下,

    為何叫馬謖,因為粟是馬糧,

    沒錯,好馬有時吃得不比人差,

    雖然是摻著新增。

    《黃河大合唱》裡

    有張老三我問你,你的家鄉在哪裡?

    我的家在陝西種的高粱和小米。

    高粱小米大豆,都是戰馬草料的內容。

    當然,不都是純糧食,而是穀殼豆餅豆腐渣棉籽餅這類高能高營養下腳料。也有真正的高梁大豆。

    由其高梁,高梁多數是釀酒和餵馬的,人直接吃高梁米反而不多。

    但這些東西草原沒有,也種不成。

  • 2 # 淡定談

    俗話說:“馬無亱草不肥”,馬在夜裡睡覺都是站著睡的。馬在牧區是散養的,晚上僅圈起來而已。馬進食速度很慢,是用牙齒貼著草皮啃食的,嚼細後嚥下,對飲水較挑剔,非淨不喝。不像牛,牛是用用舌頭卷裹著草大口吞下的,吃飽後再慢慢反芻細嚼,髒水也會喝。所以,馬為了滿足身體需要夜裡都要進食。馬被作為軍用或民用,在役用時佔用了其大量進食時間,而且體力消耗又大大超過其正常消耗,因此光喂草料或自行覓食豎持不了多久就會垮掉。所以服役期間必須要加喂飼精料,以補充和增強營養和能量的攝入,一般是在草料中新增玉米、蠶豆。黃豆尤佳,但不宜多食、長食。其實民用及軍用運輸多以騾為主,因為騾更耐粗飼且耐力好還抗病。乘騎、軍用都用馬,因其跑得快且更機靈、通人性。過去茶馬古道上的馬幫馱用的大多是騾,騎用才是馬,馬幫出行少則十天半月、多則半年以上,他們是不帶飼料的。在人煙希少的道上每日僅能行走二十多公里還要分二稍走:趁早走二三個小時選擇水、草較茂地點御䭾放牲口自己找草吃,人則生火做飯、休息三四個小時再趕下稍路程,也是十幾公里,再息下過夜。行走在人煙較稠密道上則可日行三十公里左右,喂料可靠馬店或沿途的秸杆、稻草為補充。長途馬幫不帶飼料全靠沿途自給解決,人畜都很艱苦,為從長計宜故每馱載重僅限120斤、日行三十公里左右,是為馬幫規矩,可保證騾馬在僅供青、黃草料條件下體能不致超支。

  • 3 # 漩渦鳴人yy

    草籽啊!我們現在吃的小米大米不就是草的種子嗎?

    小時候的我們一直都認為這個牛啊,馬啊驢啊,都只需要喂草就行了,畢竟在書上學到一句話叫做水牛吃百草!就是水牛這個生物吃什麼草都行,但事實上普通的馬匹也就是那些咱碼或者是驢呀之類的東西,你為他們吵也著實夠用,可如果是打仗的戰馬,你如果只餵它草,那你簡直就是犯了大忌!

    在戰場上戰馬需要爆發很高的爆發力,才能夠保證戰場上面你的軍隊縱橫無敵,這種高的爆發力是需要消耗能量的,就好像你運動的少,做的少,你吃的就少,你運動的多,做得多,吃的就多,戰馬在戰場上需要跑那麼長時間,需要有那麼高的爆發力,也需要吃好的東西,但普通的草裡面所含的營養畢竟太低了!

    很多的草,它的纖維素是很難被消化掉的兒,吃太多的草又容易脹氣或者是胃撐的慌,所以一般來講為了讓戰馬擁有良好的爆發力以及能夠讓戰馬養膘,所以中原王朝都會拿自己的糧食來為自己的戰馬,而現在的話統稱為精飼料!

    這方面當然遊牧民族是專家,天生就和這些馬匹為伴,他們自然明白馬需要什麼東西!但是我們大家都知道北方的戰馬他缺乏糧食,那成捆成捆的糧食運到草原上去,早就不值那個價錢了!那麼這些草原上的民族究竟是靠什麼東西去餵飽這些戰馬的呢?

    很簡單,北方的遊牧民族發動戰爭的時期一般都叫做打秋風,就是秋天的時候為什麼會選擇這個時候?因為秋天的時候草原上面的草開始結籽,也就是草的種子已經長出來,並且已經成熟,在這種情況之下,為戰馬吃草的種子也相當於,為戰馬吃精飼料!

    所以每年秋天的時候遊牧民族會選擇南下去進攻南方的農耕文明,也正是因為這個時期戰馬已經吃的膘肥,馬壯可以發動戰爭,當然,雖然草籽很多!可是也不如南方種植出來的糧食所含的營養較大,因此有條件的話還是寄希望於能夠搶奪一些南方農耕文明的,這些糧食作為戰馬的食物。

    這個東西是北方遊牧民族專門用來餵馬的!或者是用來喂牲畜的!牛乳裡面含有豐富的營養,這個乳清雖然他主要的奶已經被吸收掉結塊兒!但是其中所含的營養成分還是在的,起碼比那些普通的草要好的多,因此也會拿這個東西喂牲畜。

    當然,如果說當年好圓出現旱災或者出現一些其他的情況,實在是沒有東西吃的時候也會有一種特殊情況,就是殺了一些身處,然後把這些牲畜的肉給剁成碎末跟草混合在一起,這也是一種沒有辦法的辦法!

  • 4 # 音樂小妖

    很多小夥伴們表示古代戰爭最好的兵種可能就是騎兵了,畢竟在冷兵器時代,人類的武器還不足以壓制戰馬這種強大的生物,所以騎上了戰馬,直接就是如虎添翼一般。

    但是很多瞭解戰馬特性的小夥伴們又表示,戰馬這種生物不能光吃草,不然的話根本就沒有多少耐力,真要上了戰場就是個坑。

    所以為了戰馬可以發揮自己最大的作用,還要給戰馬加一些料,比如說一些精糧之類的食物,可以說一匹馬所吃的食物可能比人還要好。

    那麼問題也來了,古代之時北方的遊牧民族就是因為糧食不夠吃才會南下打秋風,但是他們的馬匹在沒有足夠草料的情況下,又如何保證戰鬥力呢?

    其實人家遊牧民族養了一輩子馬,怎麼可能會想不到這些問題呢。

    為何叫遊牧民族,說白了就是居不定所,哪裡有肥沃的草原,他們就會遊牧到哪個地方。

    就是為了讓自己所養的各類牲畜可以得到百分百的食物,畢竟草這種東西雖然是馬匹最喜歡吃的東西,可是這玩意不頂餓。

    說白了就是吃的快,消化也快,以馬匹的消化能力,幾乎就是不停嘴的整整吃上一天,最多也只是吃個半飽而已。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所以草原上的遊牧民族才會如此重視水草豐富的地區,因為這是他們的根本,但凡水草出現短缺,最直接的後果就是自己的牲畜被餓死。

    所以說平時,這些所謂的戰馬幾乎都不會被放出來的,只是偶爾才會騎出來小小的鍛鍊一下,以保證這些馬匹不會退化而已。

    真正可以肆無忌憚的使用戰馬的時候,可能只有秋天了,因為這個時候大量的草類開始結籽了,而這些所謂的草籽就是整個水草上面的精華所在。

    當戰馬吃到這些草籽的時候,可以直接長出大的肥膘來,這個時候的戰馬就可以進行打仗等重體力方面的運動了。

    所以北方的遊牧民族南下掠奪的行為也叫打秋風,當然了為了保證戰馬可以得到很好的利用,打秋風的時候,一般就是一人兩騎或者三騎。

    畢竟是北方的遊牧民族,戰馬的數量跟中原不能比的,人家的產量高,所以一個人騎兩三匹馬並不是什麼難事。

    在馬匹膘肥體厚的情況下,還要分成三班倒,如此一來馬匹的戰鬥力更上一層樓。

    而且秋天過後,自己也儲存了大量的草籽當成馬匹的口糧,就算南下打秋風沒有得到什麼戰利品,依然可以保證戰馬的資質不會降低。

    所以說對於當時邊界線上的漢族百姓來說,秋風是一個讓大家很糾結的時間,因為農作物的成熟讓百姓得到了生活的根本。

    卻也因為此時的遊牧民族南下,從而被搞得家破人亡,可以說北方的遊牧民族年年都會南下入侵就是因為自己的戰馬把明年要長出來的清草種子讓吃掉了。

    於是自己的草原就開始大範圍的開始縮小,從而造成了自己的食物不足,所以大家只好將這些草籽當成精糧,然後帶著戰馬南下掠奪。

    這就是一個巨大的惡性迴圈,因為戰馬把草籽吃光,使明年的水草質量下降,為了南下掠奪,再次把草籽當成精食,從而提高戰馬的質量,結果就是草籽的數量進一步被減少,最終當整個草原上面的草籽數量降低到一個很極端的數量時,這個的遊牧民族要嘛南下跟中原拼命,要嘛只能坐在原地等死。

    可以說如果不是因為中原百姓的存在,或許草原上面的遊牧民族自己就把自己給玩死了,當這個部落終於因為糧草不足而滅亡後,這片草原再次因為沒有戰馬的原因再次煥發生機。

  • 5 # 求佛天子

    蒙古馬還真就只吃草,明末政治腐敗到極致,軍官貪汙軍餉也罷了還剋扣軍馬草料也就是豆子之類賣錢,還對基層士兵有如下對話,蒙古人的馬都只吃草,大明的馬為何就要吃精料。呵呵,這特麼就是強詞奪理,馬和馬不同,人家的馬長期被狼群,風雨大雪篩選過,馬兒死亡率非常高。內地呢,隨便就拉匹馬交配,死亡率也低,這和蒙古馬就沒法比。或許內地的河套地區的馬兒好點。

  • 6 # 崑崙283981851

    不管戰馬還是什麼馬,都是要吃料的,凡是家畜都是要喂料的。不喂飼料戰馬沒有力氣,怎麼打仗啊,這就像人一樣,既要吃糧食,也要吃蔬菜肉類等,東北有句農諺‘養馬比君子,古時候打仗,都是糧草先行,即使遊牧民族打仗,也少不了糧草,一是交換,二是搶掠,遊牧民族裡也有少量種植業,包括放羊的,羊不打仗也不出力幹活,還是要喂料的,這是常識。’

  • 7 # 夏蟲欲飲冰

    其實,大家印象裡遊牧民族全靠放牧為生的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因為一部分遊牧民實際上也種田,《漢書·匈奴傳》中就有匈奴人種植穀物的文字記載:

    “會連雨雪數月,畜產死,人民疫病,谷稼不熟,單于恐,為貳師立祠室。”

    而且遊牧民族種田的規模也並不小,據史書記載,當衛青率兵5萬北擊匈奴時,曾圍攻匈奴人的趙信城,並在城中找到了大量糧食,其存量足夠5萬大軍吃數天!甚至餘下的糧食還都無法全部帶走,只能放火燒掉:

    “(衛青)行二百餘裡,不得單于,頗捕斬首虜萬餘級,遂至窴顏山趙信城,得匈奴積粟食軍。軍留一日而還,悉燒其城餘粟以歸。”

    一般遊牧部落開墾的土地被稱為“騎田”,大多隻種一季農作物。當遊牧部落遷移到水量充沛的地方時,比如河西走廊和西域等地時,一些遊牧民就會種植一些穀物。

    在漢匈戰爭時期,漢朝人就驚奇的發現匈奴人很喜歡在邊塞地區進行軍屯,防備漢軍的襲擊:

    “匈奴怨諸國共擊車師,遣左右大將各萬餘騎屯田右地,欲以侵迫烏孫西域。”

    並且,匈奴人不光自己種田,他們還常用較好的待遇吸引漢民到塞外開拓種地,為自己服務,這種行為讓長城內的漢朝君臣非常痛恨:

    “邊人奴婢愁苦,欲亡者多,曰:聞匈奴中樂,無奈候望急何!然時有亡出塞者……盜賊桀黠,群輩犯法,如其窘急,亡走北出,則不可制。”

    而匈奴人收穫的穀物除了自己吃食以外,大都會拿去餵養戰馬,增加戰馬的營養。

  • 8 # 觀上靈雲

    題主說的草,應該是農村路邊上的草,而不是牧區上的草。

    牧區的草是牧草,是非常有營養(相對來說)的草,而不是路邊的小草,有句詞“風吹草低見牛羊”,就是這種草。

    這種草吃起來比較甜(含糖量比較大),而且富含蛋白質,適合牲畜食用,今天的牧區開始特意種這種草,由於人工參與了,所以草長的更好。

    吃這種草不需要額外加料。

  • 9 # 晨筱雨623

    北方遊牧民族粉馬是用來騎的,中原地區老百姓的馬是用來拉車的。運動量不一樣。北方遊牧民族馬匹在夏季要養膘的,夏天水草肥美,養足了膘,秋天才能南下打劫。

  • 10 # 唐吉訶德明哥

    不知你們有沒有見過野外的馬,我小時候是親眼見過馬吃小鳥和雞的。而且大部分馬在人靠近正面的時候會張嘴咬你的。所以說,馬真不是不吃肉,是沒那個機會。

  • 11 # 脂肪故事

    數千年來,生活在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始終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

    這些遊牧民族,時常越過長城,給中原政權造成了嚴重的威脅,甚至一度打到了中原王朝的京城。更有甚者,當中原王朝氣運不濟時,遊牧民族更是入主中原,替代中原王朝建立政權。、

    遊牧民族的戰鬥力之所以如此之強,一半的功勞來自於他們胯下的馬匹。馬匹為遊牧民族提供了強悍的機動能力、強悍的衝鋒能力、強悍的長途奔襲能力、強悍的戰場變陣能力、強悍的戰場突擊能力。

    那麼,遊牧民族的戰馬吃什麼呢?

    一、戰馬平時以草為主食

    遊牧民族一般是以部落形式存在,大多數時間政權結構是比較鬆散的,他們按照劃分的勢力範圍,逐水草而居。戰馬當然是以草為主食的。

    但是,優良的牧場上,草的品種與中原地帶不同,優質的牧草,含有豐富的粗纖維、糖分,蛋白質,所以在草原上,彈盡糧絕之時,靠吃草也能支撐幾天。

    這些優良的牧草就是戰馬平時的口糧!草原上成群的馬匹就是靠這些牧草而生長、繁衍,但是,純粹吃草的戰馬,體力和狀態很難適應劇烈的戰場消耗。

    為了保持戰馬的狀態,牧民們會在草料中新增鹽巴,隔一段時間喂一些青稞、豆料、或者是高粱、蕎麥、燕麥等“帶種籽”的精飼料。

    這樣做的目的是確保這部分戰馬不掉膘,能夠隨時拉得出去,保證整個部落的戰鬥力。

    當然,以遊牧民族的“家底”,不可能所有的戰馬都有這樣的待遇,只能有部分擔任“戰備值班”任務的馬匹能夠有這樣的享受。

    二、戰馬戰時的飼料

    當發生戰事時,戰馬的飼料標準就提高了。簡單地說,就是馬料中的豆、麥、高梁的比例高了,戰馬能夠攝取到更多的營養,能夠保持良好的體力,適應戰場的高消耗。

    在很多時候,人和馬吃的是一樣的。只是人不吃草而已。在戰場上,即將衝鋒和作戰時,騎兵還會抽空給馬補充豆料、鹽水,確保戰馬始終保持在最佳狀態。

    另外,還有一些更極端的作法,就是在戰馬的飼料中新增適量的生肉,力求在最短時間內提升戰馬的狀態,但馬的消化系統,並不能長時間食用肉類。

    一個成熟的騎兵,會把馬看成最好的夥伴,把馬照顧的無微不至。只有馬匹狀態好了,騎兵的生存機率才會更大。

    遊牧民族對中原王朝的軍事行動,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規律,那就是秋風乍起,胡騎犯邊。秋天的時候,草都結籽了,這些植物的果實富含糖類、澱粉,馬吃了之後,會變得膘肥體壯、油光水滑。

    所以,秋天往往是遊牧民族戰鬥力最強的季節,一到秋季,中原王朝就要整飭邊防、嚴加戒備了!

    三、騎兵,冷兵器時代的大殺器

    冷兵器時代,一支精銳的騎兵,幾乎是無可抵禦的存在。

    元朝兵鋒遠至歐洲大陸,靠的就是彪悍的騎兵。他們在作戰時,至少是一人雙馬、甚至三馬、四馬,一路上換乘而騎,不至於用盡馬力。

    中原王朝就悲催多了,中原地區的地形氣候,適宜農耕,卻不適合放牧,總體而言,中原地區的戰馬是相對短缺的。

    尤其是石敬瑭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之後,大片優良的牧場落入契丹人手中,四百多年的時間,中原王朝基本上是被遊牧民族碾壓的。

    打仗最終還是國力的較量。農耕文明的效率、穩定、產出是遊牧文明所無法比擬的,只要中原文明遇到了年景,出幾個雄才大略又頭腦清醒的皇帝,遊牧民族可就悲劇了!

    結語: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同源同宗,只是由於所處的環境氣候原因,走上了不同的發展形態。

    但是,這兩個文明一直在碰撞、交流、融合,最終,兩個文明又合而為一,迴歸到中華文明的主流中。

    戰馬,作為冷兵器時候最重要的戰略資源,已經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鋼鐵的坦克、裝甲車、飛機替代了戰馬,摩托化步兵更是全面超越了古代的騎兵。

    但是,魂還在。

  • 12 # 愚言7

    我父親年輕時曾養馬,可惜老人家作古已兩年了,我只能從我不多的閱讀和過去聽親友講述中來回答這個問題,如有不對望包涵。

    一,飼料不止是草和糧食。我1985年回東北老家,二伯家大兒子養了一匹黑色的駿馬,不同於常見的蒙古馬,據說是日本軍馬的後代。毛色油亮,他說經常是飼料里加大豆莢之類。白居易有地黃詩,當時農民用挖出來的野生地黃去富貴人家換糧食,而富貴人家將地黃用來餵馬,可使馬肥壯而毛色油亮。我少年時曾就這個問題向學醫的小姨請教,她也認為這法子沒問題,同時給我講,農民有用女貞子喂牛的,催肥效果跟地黃餵馬一樣。這也就是我們看唐代馬的造型肥壯不同於其它朝代的原因。

    二,軍馬加料。《明史·流賊傳》記載,李自成軍隊的戰馬餵養,用開膛的人屍體做馬槽,放上飼料,這些馬一旦上陣對敵人常常又踢又咬。有些史料記載,戰馬上陣前,常喂一定量的烈酒令其保持一定的興奮度,唐代馬也有喂酒的,但一是低度酒,二是馬是表演跳舞用的並不上戰場。

  • 13 # 金生4810

    遊牧民族的戰馬也是和中原一樣,也得加料!吃的也是糧食!缺糧食時還得加點肉那!

    為什麼遊牧民族總是一人配多匹馬就是因為精料不足,所以要輪流騎乘以節約馬力!

    而且馬這玩意吃的可比人多多了,所以有個詞叫人吃馬嚼,就是說的別看騎兵人數佔的比重少,但是吃的了不少,差不多一半的給養被馬吃掉了!

  • 14 # 無錫風向標戶外阿珂

    戰馬肯定是要加料的,即使是民間幹活的普通騾馬如果在農忙時節或是需要騾馬乾活時都要加料,光吃草吃不能滿足營養需求的。

    四川、雲南、貴州一帶山區滇藏、川藏間那些馬幫的騾馬平時放在山上自由的吃草,遇到農忙季節幹農活或是要走馬幫前,馬腳子們把散養在山上的騾馬趕回來給騾馬釘上馬蹄鐵。每天早晨出發前一邊裝馱一邊在騾馬腦袋上掛一個口袋,裡面是一些麥粒玉米粒等精飼料。完成裝馱的時間差不多馬也吃完了口袋裡的飼料。中午馬幫休息做飯,馬腳子們卸下馬坨放馬自由吃草。吃好飯休息夠了,把騾馬喊回來裝馱同樣喂一次精飼料。

    馬幫的馬只要新增一點精飼料就可以了,戰馬可不僅僅這樣還要新增更多的好東西,餵養戰馬更復雜成本更高。

  • 15 # 白山和黑水

    古代遊牧民族打仗時候,通常一個戰士攜帶兩到三匹戰馬的,一個騎乘其餘用來託帶物品,應該攜帶一定的加料,況且古代遊牧民族的遠征並不像我們理解那樣,他們是走到哪裡生活到哪裡的,是個漫長的過程,攜帶整個家庭,至於急行軍的進攻,才由戰士單獨騎馬出征,時間比較短,就不需要攜帶大量飼料,隨地吃草即可。

  • 16 # 靜大官人

    古代中原王朝都有"防秋"的說法,這是因為,秋天歷來是遊牧民族南下打草谷的黃金季節,所以要防。

    為什麼一年四季裡頭,偏偏秋天才是遊牧民族的黃金搶劫季?為啥中原王朝不用防春、防夏、防冬?

    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只有秋天,草原上才會生長出累累串串的草籽,馬兒吃了這些營養豐富的草籽之後,又肥又壯,最適宜出征打仗。其它三個季節都沒草籽,馬兒只能吃草,冬季甚至只能吃草根,這時候騎著瘦馬去打仗,那是拿自己的財產和生命開玩笑。

    當然,草籽的營養肯定比不了糧食,但是遊牧民族有個巨大的優勢,人家馬多啊,一個騎兵有好幾匹馬,一旦馬力不濟,隨時都能更換新的坐騎,不像漢族騎兵那樣,只能照著一匹馬往死裡操,必須喂糧食補營養催膘。查查安史之亂和蒙古崛起時的戰例不難發現,這些遊牧民族,戰時都有專人負責集中放牧戰馬,不停的輪換休息,交替上陣。

    最後,遊牧民族並不是完全沒有糧食,秣馬也絕非漢族的專利。牧民在和平時期,可以利用邊貿互市的機會,用草原上的牛馬換取內地的糧食。他們自己也會竭盡所能的嘗試種植糧食,比如東漢的羌族,除了放牧牲口,還在河西走廊開闢了成千上萬畝的麥田。再比如明代的蒙古人,他們建立了板升城,招攬了一幫漢族白蓮教徒開荒種糧。至於當時的滿洲人,更是種地的一把好手。

  • 17 # 大漠孤煙直62

    遊牧民族的馬,農耕民族的牛,歷來都是國法保護的寶。戰馬對匈奴(這裡指代北方遊牧民族)極為重要,飼養上也早掌握了先進技術,很早就用穀物飼養戰馬。食草類動物,雖然食草,但離不開穀物。因胃功能有異,在穀物需求量有所不同而已。馬相比於其他食草動物更需穀物,比耕田的牛還需要。戰馬因遠騎和軍事鬥爭需要,更需要穀物飼養以保證戰鬥力。否則,戰馬就會落驃、脫虛、乏力而減少戰鬥力。

    題意是指非農耕穀物種植區的塞外,戰馬加料是怎麼解決的呢?首要的關鍵須懂戰馬為什麼需要穀物飼養。穀物含大量碳化物且耐飢又強身,人類故將穀物作為主糧。食碳化物優在不太會肥胖虛浮,因此,人口牲口皆食,體格強壯,骨格硬郎。人況如此,馬亦如此,即“人強馬壯”也。那麼,塞外戰馬加料(精飼料)怎樣麼解決的呢?首先,不需去翻閱達爾文的學說,以實踐作簡單解答。草和穀物是相生食物鏈。人類有婚配生子,植物有開花結實,植物籽實是人類畜類的生命所繫。有的植物幾乎無籽實,可是根莖可供食用維生,根莖綻粉和營養元素比籽實更高。草有嫩葉也有籽實,保證了人類和畜類的生存繁衍,北方遊牧民族早知戰馬需要加料,塞外草原的籽實是戰馬加料的首要途徑。

    其次,農耕是解決塞外戰馬加料又一重要途徑。匈奴是以畜牧為主業的遊牧民族,在實踐中掌握了戰馬和其它牲畜需要穀物的特性,懂得種植穀物解決人口牲口生存的重要性。中國古代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碰撞,實質是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互補融合。漢代以降,黃河流域的農耕文化不斷北移,因多種因素使漢民不斷北遷匈奴區域,促使塞外草原的匈奴很早就出現了農業。古代農耕主要是以種植穀物為主,漢民北移後直接為蒙古草原上匈奴等遊牧民族,提供了人口牲口必需的穀物。戰馬是匈奴帝國之寶,為它加料肯定優先於其它一般。考古發現諾顏山匈奴墓葬中,發現了許多殘存的農作物種子、農具、盛有穀物的大型陶器,並發現大量鐵製的農業器具。見諸漢朝中期以來的史冊,史載漢武元狩三年(前119),衛青兵出定襄,霍去病兵出代郡,雙子星座大敗匈奴,獲得匈奴的大量粟米。衛青揮師深入1000餘里,攻佔寘顏山趙信城(蒙古杭然山南),獲得匈奴儲存於王庭的大量粟米,可見匈奴當時已有一定的農業生產水平。

    再次,交換是人類的必然,尤其是群體社會。遊牧部落農業畢竟有限,難能滿足人畜對穀物的需求。怎麼辦?主要是透過戰爭掠奪和互市貿易獲取穀物。因此,匈奴和其他遊牧民族總是把農耕民族當作“戶頭”,動輒犯邊劫掠。遊牧民族還怪怪地將這種行為稱之“打穀草”。因此,筆者刻意將漢代對匈奴的主動攻擊,稱之為“反擊”和“進擊”。匈奴,興也戰爭,敗也戰爭,戰爭使匈奴的無數戰馬死於沙場,戰爭使匈奴的無數戰馬餓死斃命,戰爭使匈奴的人口牲口無法保障糧草,這是導致匈奴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當然,大漢王朝也損害嚴重,不作詳述。今天,戰馬退出第一線,各國皆撤騎兵部隊,這就是歷史。寫於2019.7.1

  • 18 # 草原人家乞顏-巴根那

    蒙古馬一般不用加料,養好了,拿來騎,瘦了放出去吃草,換一匹騎,蒙古馬耐力好,耐粗食,耐嚴寒,和蒙古漢子一樣,吃苦耐勞

  • 19 # 飛行者埃裡克

    沒有什麼神奇的原因,就是他們馬多,中原部隊一人雙馬已經是高配了,他們一人三馬五馬,蒙古西征的時候甚至有一人七匹馬的奢侈配置。所以,即便只吃草,他們也能保持馬的體力。而且他們基本都是輕騎兵。馬的負荷也不太大

  • 20 # 蜂鳥1

    古時候遊牧民族的生活環境跟馬的生存環境還處於半自然選擇的狀態,所以草原上馬的體質不是中原圈養的馬匹所能比的,大漠草原上去哪裡找精料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企業規章制度如何培訓,如何公示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