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北海77724
-
2 # 波比夏
努力,因為一懶毀所有。
戴維·鉑金斯提出,聰明可以分為神經智力、經驗智力、反省智力,也就是一個天賦聰慧的人,一個勤奮練習的人、一個格局高擅於理性思考的人都是聰明人。
就拿自媒體來說,很多人一開始都信心滿滿,買了幾千的攝影裝置準備拍Vlog做網紅,最後都束之高閣要麼閒魚轉賣。
火得起來的博主無一不是能堅持日更,高頻穩定輸出的,也許他們並沒有那麼大的天賦,但努力+堅持,鐵杵才能成針。
光是這點堅持的毅力就比很多腦袋聰明天賦異稟的人能成事了。
漂亮也是如此,天賦美麗的人、勤奮完善自己的人和懂得打扮揚長避短的人,都可以是美人兒。
你以為美女都是天生麗質不需保養嗎?她們背後付出的努力比你想得多得多。
張天愛減肥吃了一年的小黃瓜番茄才瘦了二十斤,到現在上節目看到炸雞也只敢吃一小塊雞胸肉。楊冪為了保持少女感,米線只挑一根嚐嚐味道。舒淇甚至說,在香港的酒會上,雖然是滿目美食佳餚,大家都是端著一杯紅酒閒聊,只會吃一點蔬菜沙拉。
很多人瞧不上勤奮努力的人,覺得他們是太笨沒有別的辦法了,實際上,能夠專注努力,意志堅定,持之以恆,就已經說明TA的某些神經系統非常優秀。
蘇軾的《晁錯論》言道: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楊康仗著自己天資聰穎家世顯赫就一直瞧不起郭靖,他天賦平庸,領悟力蠢得像豬,但他貴在知之為知之,不知一直練到知,從一招一式緩慢積累,最後成為武功蓋世的神鵰大俠。
不然,你勤奮一個試試,30天早起跑步下班學習做不做得到?
-
3 # 評也
最重要的方向性,你沒有提出來。
如果是方向正確的情況下。努力比天賦重要。
如果是方向不正確的情況下。天賦比努力重要。
-
4 # 紅塵彌勒
這個不必再懷疑,天賦永遠比努力更重要。
雖然人們將天賦和努力分成1:99的關係,強調努力之於人後天的重要性,甚至誇大到幾近100%的絕對化比例,但這並不能就此掩蓋天賦之於努力的巨大先天優勢。
縱是百分之千、百分之萬的努力,也比不上那看起來可憐兮兮的1%的比例,因為那是成功與否的決定性因素,而不是忝占上位的所謂努力。
這個天賦與努力的差別,體現在藝術領域或者技術領域尤其明顯,一般性的粗活體現不到天賦之於個體的巨大差異。越是在摳細節、拿細活的裉節兒上,越能體現這天賦散發出來的無窮魅力,要比那些費勁巴力卻出力不討好的努力高出不止一個層次,也遠遠不止一個級別。
後天的努力,固然有它的價值,也被人們十分珍惜和珍視,就是因為歷史上確實有這樣的例子,明明一個天賦平平的人,卻透過不懈的努力和執著追求最終完成了自身的三級跳,從一文不名的無名小卒直接跨入到天下聞名的當世領袖,實在令人刮目相看,所謂“士別三日”,其意也正在於此吧。
比如那個三國時期“白衣渡江”的呂蒙,還有近代被人捧上天的曾文正,都應該屬於這一類的典型代表。但這樣的例子實在在萬千成功人士的典籍裡鳳毛麟角,少到可憐。縱覽五千年,也是屈指可數的那麼幾個,並不代表絕大多數,也不能用統計學機率性論來判定它的成功率。
我們更應該把這種極為罕見的成功現象看成是一種極小機率的個人奇遇性、機遇性,或者說是由於個人的機緣妙造,天賜其便,成此功業。
並不具有普遍的指導性現實意義。
其實,我們也在私下裡看到過很多畢生為之奮鬥的例子,從不吝惜自己的汗水,卻從來也沒跨入成功的大門,這才是最廣泛的差別化常態,這也是我們可以目睹的最最冷酷無情的現實狀況。
一個人的智商是有指數的,這個在過去很被人鄙夷,卻在現在越來越多的被承認它的可靠性和真實度,這就是現實給予這種汗水論+勤奮論=成功的最有力回擊,也是無數事實加以驗明正身的,事實勝於雄辯,這個現實不容置疑,也無可置疑。
但是,後天的努力,總歸是一種態度,可以證明一個人的後天毅力和執著精神,但也僅僅是這樣的表象,並不見得就能據此取得無以復加的偉大榮耀。少數可以顯示的證據也只能說明這是一個機率性事件,沒有絕對化的比例,也符合現代唯物主義的觀點,只是由於天時地利人和的各項機緣,巧合到一處恰逢其時的爆發才促成了這樣的機緣,卻不會施捨給每一個有此夢想的努力人,這就是現實──一個被無數事例證實過了的無以批駁的殘酷事實。接受也好拒絕也罷,總歸是不以你個人意志為轉移的,這也是我們必須接受的現實形態。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
5 # 騎車的烏龜
從小我們被灌輸的思想就是,才能是上天所賜。從這個層面看,似乎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可以擁有正確的基因組合——他們生來優秀,因此天才寶寶構成了美麗故事的主題。
但“這不是真的”!因為科學完全不能定位才能的基因,它也無法解密一些更引人入勝和實用的東西:10000小時法則。這一法則是由20世紀70年代的心理學家們提出的,他們認為所有的世界級專家(從作曲家、外科醫生到足球運動員)都需經歷10000小時(一般超過10年)的刻苦練習。
10000小時法則的關鍵在於:沒有例外之人。沒有人僅用3000小時就能達到世界級水準;7500小時也不行;一定要10000小時——10年,每天3小時——無論你是誰。
-
6 # 夢千夕
你覺得天賦真的比努力重要嗎?為什麼?
天賦決定了你能達到一件事情的高度,而努力決定了你能夠做好一件事的程度。態度決定高度。
天賦這種事情是沒有任何辦法改變的,就好像以前讀書的時候,物理壓軸題,班上的學霸看一眼就能很清楚的把解題過程什麼的寫出來,而我可能想了很久都想不出來,這就是人家的學習天賦。就好像清華北大這種學校,單單靠努力還是沒有幾個人能夠考上的,這一類學校看的還是學生本身的學習能力,也就是天賦。
那既然這樣努力有什麼用呢?
天賦只是決定了一個人做一件事情的難易程度,並不能決定他做就一定會成功,就好像他學習能力強,但是高中不好好學,一直逃課打遊戲,你覺得這樣的人能夠考上好的大學嗎?也比如清華大學也有被退學的。
努力只是讓我們這種平凡人能夠把一件事情儘自己最大的能力做到更好,也就是盡人事,聽天命,如果天賦比你好他們還比你努力,你想過你怎麼生存下去沒有呢?狀元筆記就是個很好的例子,為什麼你的筆記不值錢,而他們的值錢呢?
天賦決定了你的起點可能比一些人好一些,但是絕不代表了你的終點就一定比別人好。
-
7 # 作家天地
我覺得天賦重要,但後期的努力更重要,擁有天賦,而後期不努力,再由天賦也白搭,努力,比天賦更重要,沒有努力,天賦只是埋進土裡的黃金,沒有任何價值。《傷仲永》這篇文章我們在初中就學過了,仲永幼時機敏,很小就會賦詩,但是後來,他沒有繼續努力學習,充實自己,後來跟普通孩子並沒有兩樣。可見後天的努力是成就先天天賦的必然途徑。
上帝關上了你的那扇門的同時,會幫你開啟另一扇窗。蔡國慶原來是唱美聲的,做了扁桃體手術後,他曾一度認為自己不能唱歌了,但是最終,他透過努力,透過另一種方法,也就有了今天我們認識的蔡國慶。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有天才,鬥具有某一方面的天賦,但天賦和努力缺一不可,天才一種機緣,是恰好的獨特的特點與所努力的方向一致了的結果。但又有有幾個能做到獨特與努力統一呢,所以才會出現天賦這一說。從某個角度來說,每個人都是天才,因為我們各自由不同的獨特。
-
8 # 懂你的娟姐
對於天賦和努力我只想說他們是相輔相成的,一樣重要,因為只有天賦不努力的話是一種天賦的浪費,如果沒有天賦的話,再努力可能都是徒勞的,就像小雞配了最高階的游泳裝置去跟小鴨子學游泳,你說它就算是天天不停的練習它能學會嗎?(私信“報告”,免費獲取孩子天賦報告一份)
-
9 # 淺夏薔薇花11
一事無成,跟天賦無關
音樂神童莫扎特,六歲就能彈得一手好琴,十歲就能創作出不少曲目,人們驚歎於他的天賦異稟,認為他所擁有的一切都是天生才能,他生來就是一塊美玉,不需要再雕琢,就能令世人矚目。
人們對天賦有種莫名的崇拜,不管做什麼事都要想看有沒有天賦,並且認定沒有天賦,是做不好一件事的,這些“天賦論”的擁護者不相信努力的意義,只要沒有天賦,再努力都沒有用。
難道我們這些沒有天賦的普通人就註定了平庸一輩子嗎?
《天才假象》這本書能幫我們揭開神童背後的秘密,讓我們瞭解到神童到底是否天生才能,沒有天賦的人怎樣才能成就卓越?成就卓越的關鍵點是什麼?這本書都將給我們答案。
當我們看到神童莫扎特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時,忽略了他的家庭因素和環境因素。事實上,莫扎特的父親是著名的作曲家和演奏家,在莫扎特三歲時就開始讓他練琴,父親對他近乎苛刻的訓練,才讓他能夠再6歲就演奏出優美的曲子,這時,他的練習時長已經達到了3500小時,而他10歲時譜的曲子也是在父親的幫助下完成的。
看到這裡,相信大家都明白了,莫扎特的年少成名,裡面摻雜著勤奮、長時間的練習、父親專業的指導等因素,而不僅僅是人們說的天賦使然。愛迪生說:“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賦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可見努力佔得比重要比天賦大得多,而且起決定性作用。
本書主要講了那些所謂的天才,都是經過了不懈努力才取得成功,那麼,我們普通人怎麼才能跟他們一樣成就卓越呢?作者在書中列舉了“天才”的成功秘訣,我們可以學習起來,告別平庸,成就卓越。
一、一萬小時的刻意練習成就天才
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一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
本書的作者透過自身的經驗,與其他體育界與音樂界名人的例子,向人們證實了,一萬小時的刻意練習才是天才們的法寶。就像我們開頭說的音樂神童莫扎特,他練習的時間已經遠遠超過了一萬小時,他的成功是必然的。
重要的一點要明白,這一萬小時裡的練習,都必須是有目的的練習,而不是盲目地機械式練習,有針對性的刻意練習,在達到一萬小時的時長後,才能成功。
二、成長型思維的重要性
人們的思維分為兩種,一種是成長型思維,一種是固定型思維。
固定型思維的人就是“天賦論”的擁護者,他們推崇天賦,害怕改變,認為努力無用,遇到困難就會放棄,給自己找各種理由。他們遇到問題,常常用慣有的經驗去解決問題,而不是根據問題的本質去分析,去解決,固定型思維的人喜歡待在舒適區,不喜歡挑戰,他們不喜歡批評,更不會去改錯。
成長型思維的人剛好相反,他們會主動尋求挑戰,喜歡新事物,主動學習,他們認為只要努力,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他們不怕失敗,失敗對他們來說就是一堂課,他們不存在失敗一次就一蹶不振,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是終身學習者,學習是他們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
三、內在驅動力
怎樣才能找到自己的內在驅動力呢?
首先你思考一下,審視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件事,這件事能給你帶來什麼好處?而這個好處就是你的內在驅動力。有內在驅動力的人,做什麼事情不需要別人監督,半途而廢的都是內在驅動力不足。
看完這本書,你會明白天才是不存在的,想要變得優秀,需要的依然是那句老生常談:勤奮刻苦。學習的道路上沒有捷徑,腳踏實地地努力學習,你終究會變成更好的自己。比你優秀的人都在努力,你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呢?
-
10 # 動心時刻
努力和天賦,我覺得肯定是努力最重要了。
即使你很有天賦,但是你不努力,那麼夢想還是不會實現的,成功也是一樣,需要百分之一的天賦和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持之以恆的堅持才能成功。
-
11 # 造霧菌
肯定是努力更重要,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比起天賦,努力更實際。
決定成功的因素並不僅僅只有努力和天賦,它還有許多方面的因素。天時地利人和缺一都不可,而努力和天賦只是讓我們加快邁向成功的步伐而已。
其實,我們所說的天賦大都是些虛幻的東西,沒有任何人能不學習僅憑天賦就隨隨便便取得成功,所謂的天賦絕大多數都是人的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不排除某些人天生就擁有某種能力),這些都是後天自己培養出來的,慢慢地就會變成屬於他的天賦。那些少年神童,有的可能真的有天生的天賦,但絕大多數都是有著獨特的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才讓他們成為神童。
而努力就是我們普通人成功的基礎,堅持不懈的努力其實也是一種天賦,我們持之以恆,不放棄不動搖,用自己的努力抓住機會,也可以讓我們變得和別人不一樣。我們努力了,也可以從容平靜地接受失敗,不怕挑戰和困難。
-
12 # Aaron4568
聽過一句話,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根本沒達到拼天賦的地步。
之前深以為然,涉世兩年,奉為經典。
-
13 # 狂吃不長
我覺得因該是天賦最重要。這是基於以下原因: 從先天天賦與後天努力的作用上看,先天天賦的作用遠大於後天努力。天賦是內因,努力是外因。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外因要透過內因才能起到作用。毫無疑問,先天天賦是成功人士必須具備的一個內因,而後天努力只是促進其成功的一個外因。顯然,在兩者共同促進事物發展的過程中,天賦起決定性作用,努力起輔助性作用,天賦決定上限,努力決定下限,古人云,“朽木不可雕也,孺子不可教也,糞土之牆不可汙也”,也強調了天賦的重要性。
“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但那1%的靈感更重要,甚至比99%的汗水還要重要”。 也就說明,一個有所作為的人必須有1%的天賦, 99%的努力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而這1%的天賦就是區別,直接決定是是否能夠成功,所以哪個更重要 呢。 從強調先天天賦與後天努力的結果上來看。過分強調後天努力,容易讓人們盲目努力而不能看清自己應該努力的方向,盲目把沒有成功歸功於自己的勤奮度還不夠,殊不知自己可能並不擅長這一領域。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裡興趣就是一種本能,就是天賦,沒有這一領域的天賦,盲目的努力只會做無用功,浪費時間,所以在努力之前,每個人都應認清自己的天賦,才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認清天賦的重要,最大限度的發揮天賦的潛能,在屬於自己天賦的領域,有所建樹。只有認清自己的天賦,並配合後天努力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並不是否定努力的重要性,從兩者的關係上看,天賦比努力更重要。如果僅僅依仗努力而忽視自己真正的天賦,只會事倍功半,收穫甚微。如果具有一定的天賦,再擁有努力的態度,那麼就會事半功倍,水到渠成。數學王子高斯,不就是因為在數學方面有天賦,少年就嶄露頭角,解決了很多數學家努力了很多年也沒解決的問題嗎?所以我覺得一個人還是天賦最重要的。
-
14 # 瑩瑩2019
天賦論無論是在學校還是職場都一直甚囂塵上。我天生不適合幹這個,我沒有這方面的天賦……人們相信自己某方面是定型了,即使付出努力也不能改變什麼。相反,人們相信,那些做出成績的人是由於他們有“天賦”,這不但可以緩解他們一事無成的自卑心理,也能順理成章幫助他們放棄努力。
比如,當提到邁克爾喬丹、畢加索時,如果問你為何這些人取得了這麼偉大的成就,你第一反應是什麼?誠實地說,你是不是想到了天賦?似乎天賦把人與人之間拉開了一個鴻溝,無法跨越。
當美國網球冠軍約翰.麥肯羅,一個有天賦也相信天賦的人,在看到了吉他大師巴迪.蓋伊在酒廊的精彩演出之後,回到家裡,把自己新買的黑色萊斯.保羅牌吉他摔了個粉碎。
因為他相信自己沒有彈吉他的天賦,即使付出努力也沒有作用。
就像龜兔賽跑這個故事告訴人們的,烏龜只有在有跑步天賦的兔子失誤時,努力才是有效的。而有天賦的兔子一旦醒悟過來,烏龜是怎麼也趕不上兔子的。
如果有人告訴你,這些結果都是信念的力量,而這種信念源於你的思維模式。甚至這種思維模式的差異,會導致不同的人生,包括在婚戀、職業、下一代成長方面,你會不會覺得這是故弄玄虛?
這是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的研究結果。德韋克教授研究了體育界、商界、教育界大量的案例,並組織大量的實驗,透過觀察比較分析發現,人們在思維方式上分為兩種:固定型思維,相信天賦,不相信努力,害怕挑戰;成長型思維,相信努力會讓自己更優秀,接受挑戰,而人們之間最大的不同來源於思維方式的差異。
比如,你相信喬丹是因為有天賦而成功的,而喬丹自己怎麼說呢?他說:我有超過9000次投籃沒有命中,曾經輸掉約300場比賽,有26次,人們相信我會投出決勝的一球,但是我沒有。喬丹高中被校隊淘汰,後來也沒能進入他想效力的大學校隊,最初可以選擇他的兩家NBA球隊也沒簽下他。這不能責怪當時人的眼光問題。因為當時的喬丹就是個小球員,沒有任何天賦的展現。對於喬丹來說,“堅韌的意志和決心比某些身體上的優勢更強有力。”
卡羅爾.德韋克把這些研究結果和發現都寫在了《終身成長》這本書裡。這本書裡有大量鮮活的例子,可以讓人們對體育界、商界的成功人士有更深刻的理解,糾正原來的偏見。除了成功人士,德韋克教授還描述了很多與成功失之交臂的人,並對他們的思維模式進行了深入分析,帶領讀者看到,固定型思維模式是如何讓人固步自封。
如果你說,我對做成功人士沒有興趣。那這本書也有適合你的內容:書中還描述了在婚戀關係、親子關係裡,成長型思維模式如何幫助人們發展更親密的關係,如何破除固定型思維模式的負面影響。在教育方面,作者的發現與一些教育家的研究結論不謀而合,而作者提供的深刻思想根源,更是幫助人們理解為何要這麼想、這麼做。
德韋克教授在書中記錄了一些人的改變,包括商界奇才傑克.韋爾奇在轉變思維模式後給企業、員工帶來的影響,體育運動員在轉變思維模式後獲得的成績。就如喬丹所相信的那樣,“成功源於頭腦”。確切地說,在德韋克教授看來,成功源於思維模式。
書中還記錄了親密關係中,人們採用成長型思維模式後,給關係帶來的質的變化,比如校園霸凌轉而幫助弱小者,孩子停止內疚和自責,把注意力放在努力求知、獲得個人提高上。
德韋克教授在書中也真誠披露了自己曾經也是個固定型思維模式者。她袒露了曾經覺得自己與眾不同,後來學習了成長型思維模式,她改善了和丈夫的關係,尤其是和長期冷戰的母親的關係。
德韋克教授不止告訴你成長型思維模式好,更重要的是,在書的最後一章,她還透過一些案例的細緻講解,詳細講述瞭如何培養這種思維模式。
拿到這本書時,我為這本書的書名感到尷尬,似乎是在講某種雞湯製成原理。讀完這本書,我發現了先入為主的偏見如何妨礙人們成長。現在我覺得,書名《終身成長》,恰當表達了德韋克教授的主旨、希望。這份希望由組織發展理論創始人沃倫.本尼斯表達了出來:我相信,每一個人,無論是處在什麼年齡或者什麼情況下,都有實現自我改變的可能。
回覆列表
努力更重要
我們曾學到過一篇文章《傷仲永》,講述了一個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後天父親不讓他學習和被父親當作造錢工具而淪落到一個普通人的故事。文章借仲永為例,告誡人們決不可單純依靠天資而不去學習新知識,必須注重後天的教育和努力學習。假如每個人都是一樣大的瓶子,天賦是瓶子口,努力就是往瓶子裡注水。因為每個人天賦不同,有的人瓶口大,注水快,有的人瓶口小,注水慢。但有的人卻能付出更多的努力去收穫更多。但是這一切的前提都是你願意往瓶子裡注水。你不去做,它永遠是空的。
蔡國慶原來是唱美聲的,做了扁桃體手術 後,他曾一度認為自己不能唱歌了,但是最終,他透過努力,透過另一種方法,完美的表現了自己,他的歌聲飛遍全國每個城市每個鄉村。努力,比天賦更重要,沒有努力,天賦只是埋進土裡的黃金,沒有任何價值。比如再來說姚明,雖然說他個子高但是兩肩窄而臀部寬,臂展小於身高,跟腱短加刀削腳,對於打籃球來說,他的天賦並不多好。連他自己都說:“其實現在的小孩兒裡面,比我當初身體好的實在太多了。但最重要的並不是身體,而是你究竟想不想去做?如果你想去做了,那這個想法又能堅持多久?”最終他依靠自己後天努力使球技高超,在NBA成為一個出色中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