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澹奕
-
2 # WZANBA
大明亡於順,就是李闖。
大明正處於閹黨和東林黨爭得你死我活時期,閹黨敗了,文人集團順便也把武人給滅了,軍隊也成了文人的軍隊了。
天災人禍,峰煙四起,農民兄弟進皇城了。可惜這位李闖無治世之能,把吳三桂給帶溝裡了。帶溝裡了他就不起身了,要一臭到底,把惡狼放了進來。
南明還不知死活分好幾個山頭,鐵蹄之下無完卵,就被搶了家長之位了。
女真真的小小的?明初就有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東海女真三部,何來小小之說?
小小的日本經濟全球第三,軍事全球第七,真的小麼?
-
3 # 寒鯤
明王朝滅亡,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歷代王朝所不能跳出的那個“魔咒”般的經濟問題:“土地兼併”,是土地兼併引發了一系列明末危機的連鎖反應,最終覆亡了明王朝。
“土地兼併”一向是“以農立國”的古代中國一統王朝所難以徹底解決的重大隱患,由於數量不小且越發龐大的皇室、軍功貴族與士大夫階層必須擁有大量的土地資源作為自身政治特權的保障,皇權必須對皇親勳貴提供大量以土地、勞力為核心的賞賜以維持王朝的中央運轉,又必須對鄉紳士大夫提供以參政權為核心的斂財機會方能籠絡住地方基層政權。這樣,隨著一個王朝的長期存續,就會有大批透過“利滾利、地滾地”大地主出現,而皇權又絕不可能在王朝中後期對這些皇親、勳貴、鄉紳採取過激的均田舉措。土地兼併也便因此而成為歷代一統王朝的瓶頸,使其無法維持三百年以上的國祚。
具體到明末,大地主強取豪奪的物件,絕不僅僅是普通的編戶齊民,甚至連衛所屯兵的田也佔了個夠嗆。編戶齊民的稅賦是明朝財政中最正規的主流來源,而衛所屯兵的田產則是支撐明朝軍事的物質基礎。編戶齊民不斷被瓦解為大地主的“佃農”甚至“莊客”,衛所屯兵不斷淪為了無田產的窮鬼,明朝的財政與軍力便紛紛被鏽蝕掉了。以至於明末朝廷屢屢在稅賦正源之外加派苛捐雜稅,都不夠明末危局之下的財政運轉與編練新軍,更別提那些被徵稅的層層官吏所“加徵”、“貪墨”了的財賦。
以自耕農為主體的編戶齊民,甚至屬於國家供養的驛站人員、衛所屯兵,在大地主力推的土地兼併與朝廷官吏的苛捐雜稅之下,紛紛走向破產入貧的經濟慘境,這就滋生了脫離於國家民戶與兵戶管轄的“流民”。“流民”隊伍壯大之後,便開始“呼嘯山林、劫掠為生”,相比於位置固定、來向固定且有長城防禦體系抵擋的塞外蒙古、女真,“清剿”流民的工作量是相當巨大的,相應的“軍費”也是一筆大數目,這就又反過來進一步惡化了明王朝的財政狀況。財政的危機,又進一步影響到了內憂外患的軍事局面的惡化,以及皇權與士紳大地主之間政治關係的惡化,整個明王朝便徹底陷入一個各個階層、各個派系相互杯葛、相互侵奪甚至相互報復的糜爛境地。
-
4 # 小學生wo
大明王朝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中也可以算是極為璀璨的一個王朝了。其他的王朝都是自北而南統一中國,而大明王朝是第一個自南而北一統天下的。而明朝的滅亡令許多人磋嘆不已,悲哀的王朝,悲哀的時代,許多人都在探討明朝為什麼會滅亡?幾乎每個人都想穿越時空做回崇禎,來挽救大明王朝。
明朝滅亡的原因也是大家一直討論的問題,接下來小編就發表一下自己的意見。原因有以下幾點:其一文官集團勢力過大,皇權受到抑制。事實上嚴嵩死後,大明的文官們一直是鐵板一塊,皇帝再也無法分化,控制。這也導致了皇權的衰落,皇帝不上朝。其二明末經濟制度的超前發展(黃仁宇,杜車別觀點)與其他朝代的致力於重農抑商不同,明朝末年江南地區種植經濟作物,對外貿易的發展。國家制度的變革,以貨幣代替糧食的稅收政策。
商業的過度發展衝擊了以農耕經濟為主的中國封建社會,造成了社會動盪。以至於明朝的滅亡。
-
5 # 夏後殷鑑
一亡於苛捐雜稅。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二亡於天災人禍。天災是因,人禍是根。明末全國各地出現大規模的災荒,根本原因是吏治腐敗,賑災不力,災民遍地,導致李闖十餘騎入河南,出則有百萬饑民相隨的情境。三亡於內憂外患。在明朝處於風雨飄搖之際,遼東滿清鐵騎揮兵南下,使其不能相顧。四亡於勾心鬥角。君臣猜忌,宦官專權,特務遍佈,朋黨互爭,離心離德。至明亡時竟無人出來挽救時局,甚至許多大臣還與起義軍互通聲氣,希望明朝早點滅亡,自己好在新朝搞個一官半職。換句話說朱姓天下可以換,我的私利必須保。
-
6 # 禹音
明朝的滅亡是無可避免的,必然的。很多人認為,崇禎皇帝誅殺魏忠賢是一個重要原因。魏忠賢市井出身,為賭債所逼自閹入宮,倚仗天啟皇帝寵信升為司禮監秉筆太監。
然而滅亡的原因,是明朝以“仁”治天下的立國精神,如果單純以意識形態來約束子民,用道德代替法律的制度,墜入歷史深淵是必然的。一個國家的興衰與其體制制度有很大的關係,制度失敗,再有能力的人都成為了悲劇,但願我們不要重蹈覆轍。
-
7 # 愛古典的好娃娃
明朝滅亡絕不是一句迷信又籠統的“氣數已盡”。
要說明朝的滅亡,實在是一個個複雜歷史事件的綜合集合。有人說其滅亡原因可以追溯到萬曆朝,也不是沒有道理。
總的來說,明朝末年,朝廷之內百官貴族腐敗不堪,朝廷之外民間百姓流離失所,疆域外有日益強大的虎狼夷敵,疆域內無團結一心兵強馬壯的軍隊,可謂是大廈將崩,迴天無力。
細說起來,大明朝的滅亡,其直接原因,大概不外乎以下幾種。
一、天災明朝末年,西北、華北地區爆發了大面積的旱災和蝗災。萬曆初年至天啟年間的五六十年間,陝西地區幾乎無年不災。
1、旱災:旱災是明朝後期最嚴重的自然災害,崇禎時期,幾乎連年皆旱,糧食絕產,草木枯焦;霜雪災害發生頻率僅次於旱災;水災發生次數較旱災少,崇禎二年、八年及十四年均出現“暴雨突發,山洪成災”。
天啟七年(1627),陝西北部大旱連年。災害出現後,統治者不僅不幫助災民渡過難關,還催迫稅糧,更把農民逼上絕路。
有的饑民吃光了蓬草、樹葉,最後竟至“炊人骨以為薪,煮人肉以為食”, “死者相枕藉,臭氣薰天”, “閭閻十室九空”。
2、蝗災蝗災往往伴隨旱災而起,頻繁的極端天氣,一方面直接威脅人的生存,另一方面給農業生產帶來毀滅性打擊。從崇禎八年起,兩京、河南等地“飛蝗蔽天,田禾盡損”。
崇禎九年(1636),飽受多年旱災的河南、陝西和山西,又發生更為嚴酷的蝗災。到崇禎十三年(1640),黃河、長江兩大河流的中下游地區及整個華北平原都是蝗災的重災區。
3、瘟疫崇禎七年(1634),又有瘟疫首先在山西太原府的興縣出現,“天行瘟疫,朝發夕死。至一夜之內,一家盡死無孑遺。百姓驚逃,城為之空”。
崇禎十四年(1641),北直隸大名府,“春無雨,蝗蝻食麥盡,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歲大凶”。河南陽武縣“瘟疫大作,死者十九,滅絕者無數”。滎陽縣甚至出現了“民死不隔戶,三月路無行人”的悲慘景象。
二、人禍1、朝廷腐敗天啟七年(1627)明思宗繼位,明思宗勤於理政,不近聲色,力圖重整朝綱,實現明王朝的“中興”之治。
但是,他雖有中興之志,卻缺乏中興之才,不僅未能針對當時的民族矛盾特別是尖銳的階級矛盾提出切實可行的正確對策,反而因其諸多的決策失誤、舉措失當而使朝政變得更加混亂與黑暗。
明思宗其人剛愎自用、虛榮心強,他要求臣下完全按照其旨意行事,聽不得逆耳之言,以至於無端殺害了許多賢良之臣,又任用無能奸佞之輩,終至無力迴天。
另外,明朝立國276年,但是耕地面積卻一直在減少。原因一是耕地被皇宮貴族貪官汙吏徵用;二是田地被將領們私吞變賣坐收其利;三是明朝官員貴族不需要交糧納稅,農民賦稅嚴重不得不將自己的耕地變更到士紳大戶名下。
崇禎皇帝登基時,明朝耕地只有400多萬頃,而滿清王朝確立時所統計的耕地卻是1100餘萬頃,由此可見明朝時期的農民被壓榨到什麼程度。
2、內憂外患,民不聊生連年出現災害和饑荒,至天啟、崇禎年間更是“赤地千里,井邑空虛”,農民起義自然發生了。
從天啟七年陝西的王二起義開始,接連又有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隊伍走向壯大,明王朝的版圖上烽煙四起,此時的帝國已經是千瘡百孔。
天啟七年,遼東受了天災,袁崇煥和皇太極都遭了災,緊缺糧食。為解決糧食問題,袁崇煥決定,去關內調糧,補充軍需。為解決糧食問題,皇太極決定,去關內搶糧,補充軍需。
三、國際環境另外,有研究表明,明朝末年的國際金融貨幣市場,對明朝的滅亡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當時明王朝財政縮水,民間貿易市場大亂萎靡不振,與國際金融價格的變化不無關係。
知識補充:明朝的鼠疫根據一些明朝的記載,崇禎十六年(1643年)8月至10月,“京城內外病稱疙瘩,貴賤長幼呼病即亡,不留片刻”(《花村談往》)。
作為帝國的首都,北京受到的打擊當然首當其衝,1644年4月,李自成攻進北京時,他面對的差不多是一座“人鬼錯雜,日暮人不敢行”的死城,幾無抵抗。
北京在1643年的8月到12月間,保守估計死亡於鼠疫的人數已高達全城人口的1/5。
鼠疫是鼠疫桿菌借鼠、蚤傳播為主的烈性傳染病,廣泛流行於野生齧齒動物之間。臨床上表現為發熱、淋巴結腫大、肺炎、出血傾向等,其致死率極高。
-
8 # 真真假假紅樓夢
看看《紅樓夢》裡給出的答案。
《紅樓夢》第八十回
那麼王一貼給出的藥 是什麼藥呢?
叫“療妒湯”。“妒”即“內鬥”。
《紅樓夢》第八十回:有一種湯藥,或者可醫,只是慢些兒,不能立刻見效的。”寶玉道:“什麼湯?怎麼吃法?”王一貼道:“這叫做‘療妒湯。’用極好的秋梨一個,二錢冰搪,一錢陳皮,水三碗,梨熟為度。每日清晨吃這一個梨,吃來吃去就好了。”寶玉道:“這也不值什麼。只怕未必見效。”王一貼道:“一劑不效,吃十劑;今日不效,明日再吃;今年不效,明年再吃。橫豎這三味藥都是潤肺開胃不傷人的。甜絲絲的,又止咳嗽,又好吃。吃過一百歲,人橫豎是要死的,死了還妒什麼?那時就見效了。”
一邊是滿清的入侵,另一邊是各掌權者的鼠目寸光,明爭暗鬥。更有利慾薰心,阿諛奉承,不切實際之談的東林黨人和明朝遺老!
比之滿清的入侵,這些無休無止的內鬥,加上東林黨人和明朝遺老們的治到死的“藥”,實更為可恨!
王一貼的藥,根本就是空談救國。
寶玉要尋的藥,也只是一劑只能治到亡國滅種的藥。
南明之亡,實亡於內鬥與東林黨及明朝遺老的神助攻!
王一貼其形象,也是作者對那些不以恢復明朝社稷為大計,每天只打著自己的算盤,利慾薰心,目光短淺的南明掌權者的批判,是對那些只知道阿諛奉承,以及不切實際之談的東林黨人和明朝遺老的熱辣嘲諷與無奈!《紅樓夢》第八十回:說著,寶玉焙茗都大笑不止,罵:“油嘴的牛頭!”。
寶玉之大笑,真不如說寶玉之大哭!
《紅樓夢》的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以假為真,以真為假,難以評說。
罵王一貼是“油嘴的牛頭!”多麼貼切!
這種人,不就是葬送“大明”的牛頭馬面嗎?
《紅樓夢》第74回探春語:“可知這樣的大族人家,若從外頭殺來,一時是殺不死的,這是古人曾說的‘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必須先從家裡自殺自滅起來,才能一敗塗地!”
大明之亡,可悲!可嘆!
王一貼的“藥”,乃亡國滅種之藥!
正如文中所說:死了還妒什麼?
是啊,死了還鬥什麼鬥?
-
9 # 前山小牧童
明朝實際上是在內憂外患、內外交困、內外夾擊兩重打擊下走向滅亡的。滅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明中後期土地兼併嚴重,大量失去土地的農民變成了時刻處於飢餓威脅的流民。明朝中期出現了太監直接管理、收稅的皇莊,他們倚勢大肆強佔農民土地,皇親貴戚也不甘居後,群起強掠。據《明會要》記載,至弘治十五年,農民土地減至四百二十二萬頃,較之明初洪武年間田地總數八百五十多萬頃減少一半。失地的流民嘯聚成群。
二是朝廷苛捐雜稅名目繁多,有地農民不堪其重紛紛棄田出逃,加入“流民”隊伍。明中後期苛捐雜稅名目繁多,有地農民不堪其重。有史記載:從明萬曆四十八年(1618年)至崇禎十年(1637年),明朝的賦稅竟然増加了6倍。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福建三》記載:“民田一畝值銀七八兩者,納餉至十兩。”也就是說,由於內憂外患,遼餉等軍費大幅増加,使得賦稅也大幅增加,再加上地方各級官員層層盤剝,一畝產出六兩銀子的田地,至少要交納十幾兩的稅。據錢泳《履園叢話》記載,到了崇禎末年,盜賊四起,年穀屢荒,人們都以無田為幸運,有土地的農民也棄田出逃,從而導致出現流民遍天下的現象。
三是軍餉欠繳,軍紀失範,軍心渙散,官兵屠民害眾,民不恨賊而恨兵,望“寇”剿官軍。無稅可徵便無餉可發,官兵便四處劫掠,害民擾眾,百姓生靈塗炭。明末大臣馬世奇在向崇禎皇帝解釋老百姓起義的原因時說“非附闖也,苦兵也。”“苦兵”,是因為官軍破家、殺人、屠城,“人之居者、行者,不得安保其身命”。李清在《三垣筆記.下.弘光》中描述,左良玉的兵一半要算強盜,甚是淫汙狠毒。老百姓“遂至視賊如歸。人忘忠義”。官軍剿“寇”,而百姓望“寇”剿官軍,可見民心所向。無餉可發也導致軍心渙散,軍人打仗也是出工不了力。據《甲申傳信錄》記載,李自成攻北京時,明朝守北京大營的軍隊是40萬人,部將數以千計,“臨敵力戰,死於疆事者僅二人而已。嘻!”可見,明朝氣數已盡。
四是攘外安內軍事接連失敗,朝廷處於內外夾擊、內外交困、內憂外患不絕的境地,疲於應付,無力迴天。明萬曆年間,東北女真部崛起,努爾哈赤建立了女真少數民族政權大金,釋出明軍“七大恨”檄文,打出反明旗幟,嚮明朝宣戰,在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薩爾滸之戰中大敗明軍。是役,明軍十多萬人在5天時間損失了6萬,文武將官死了300多人,明朝元氣大傷,軍事上失去主動進攻力量。此後,寧遠、錦州、大淩河、松山等戰役皆以失敗告終,明軍已無力固守遼東,關外已無可戰之軍。與此同時,內部社會矛盾也因賦稅徭役苛政被日益激化,加之連年大旱災荒,顆粒無收,饑民遍野,生活困苦,被逼揭竿而起,形成燎原烈火。他們會師河南滎陽,聚合13家72營的聲勢浩大的力量。李自成伏商洛、出河南,張獻忠佔四川,掠湖廣,使明朝在剿滅農民軍的鬥爭中也元氣大傷,幾無可用之兵。後期完全處於內外夾擊、內外交困、內憂外患不絕的境地,加速了滅亡的步伐。
五是閹黨專權,冤殺將才,罷斥能臣,用人和策略上不斷失誤,自毀軍事長城,造成軍事鬥爭根本失敗。明朝後期,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長久把持朝柄,殘殺忠良,先後冤殺戍邊將才熊廷弼、凌遲處死袁崇煥、傾軋罷黜孫承宗,加之明朝歷來重文輕武,連軍隊的統帥都從手無縛雞之力百無一用的書生中選拔,導致軍隊毫無戰力可言。《明史.卷二五九.袁崇煥傳》有言:“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徵決矣。”孫承宗被參劾去職後,高第出任遼東經略,居然下令拆撤了寧錦防線,匆忙之間,撤進山海關內的明軍把儲存的幾十萬石軍糧丟得精光,朝廷在關外苦心經營了幾十年的防禦體系和穩定的軍事形勢頃刻陷入新的危機之中。
六是崇禎志大才疏,治國無謀乏術,昏招迭出,加速明朝滅亡。崇禎性格上的弱點為執政帶來滅頂之災。他為政首鼠兩端,沒有定策;用人心存疑忌,失察不彰;為人苛責寡恩,馭下酷嚴。施政時剛愎自用,性子急躁,政事不明得失,軍機不論成敗。面對農民起義軍,他所委任的入非庸即佞,剿撫兩議,茫無成算;他御下太嚴,卻厲而不明,在他統治的十七年中,換了14個兵部尚書,被他殺死或逼得自殺的督師或總督,除袁崇煥外還有10人,殺死巡撫1人、逼死1人,史稱“崇禎五十相”(在位十七年,更換五十位內閣大學士、首輔)。這些對於崇禎來說,無疑是自折股肱,適以利故,加速了明王朝的覆亡。《明史·流賊傳》載:莊烈之繼統也,當夫群盜滿山,四方鼎沸,內外大臣救過不給,人懷規利自全之心。言語戇直,切中事弊者,率皆摧折以去。其所任為閫帥者,事權中制,功過莫償。敗一方即戮一將,隳一城即殺一吏,賞罰太明而至於不能罰,制馭過嚴而至於不能制。加以天災流行,饑饉洊臻,政繁賦重,外訌內叛。譬一人之身,元氣羸然,疽毒併發,厥症固已甚危,而醫則良否錯進,劑則寒熱互投,病入膏肓,而無可救,不亡何待哉?
-
10 # 色飽和度電話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族建立的統一封建政權。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應天稱帝,改元洪武,建立明朝。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順天府。明朝東北包括奴兒干都司,北至長城,西北至亦力把裡,西南包括烏思藏都司、朵甘都司,東南包括小琉球。明朝時期,反擊蒙古、安撫西北,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明朝開創了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弘治中興等盛世。期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和僱傭經濟,商品經濟空前繁榮,是中國歷史的黃金時期。明朝時期君主專制達到新高峰,但也存在著社會危機,崇禎十七年,李自成農民軍攻入北京,明朝滅亡。明朝共歷十二世、十六帝,國祚276年。
-
11 # 無筆
明朝,公元1368年太祖朱元璋登基,公元1644年北京陷落,明朝滅亡。
明朝滅亡的原因多了,要是詳細論述明朝如何滅亡,不僅要說清楚清軍入關、李自成的始末,還要詳述南明歷史,估計一本書都寫不完,我就來說說明朝滅亡的幾大原因吧!
自然原因明朝末年,正值小冰期,據記載,旱災洪災交替出現,地震海嘯時有,在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很差的明朝,自然使農民的生活得不到保障,甚至是難以生存,而明末人口眾多,外加土地兼併日益嚴重,自然災害的助推使得流民遍地,農民起義接連不斷,大大消耗了國家財力物力。
養的閒人多明朝規定,皇室後裔享受國家補貼,許多朱姓子孫都是住豪宅,深居不出,揮霍著國家財政。但是明朝初年還好,皇室子孫沒有幾個人,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人口激增,皇室人口更是爆炸性增長,明末朱元璋的子孫達到100多萬,都是優等待遇,國家的賦稅錢糧被他們消耗眾多。
內憂外患明末內憂外患,內部黨爭不斷,宦官干政,而最後的幾個皇帝除了明思宗崇禎皇帝,都是昏聵無比,政令難以出紫禁城。而山西陝西農民起義不斷,李自成的農民軍所向披靡,直逼京師。外部有女真崛起,從努爾哈赤起,女真人開始大舉侵犯邊境,危及京師。而明朝的朝廷並沒能連續發出開明的政令,扭轉即將崩潰的大局。最終,1644年北京城被闖王李自成的大順軍攻佔,崇禎帝自縊而死,隨後清軍入關,明朝此時還有江南半壁。
南明政權並沒有站穩腳跟就開始黨爭,所以也沒有維持多少年,1683年,主政臺灣的鄭氏家族被康熙皇帝打敗,至此明朝正朔無存,宣告徹底滅亡。
-
12 # 桃花石雜談
但如果細究明朝的滅亡,有一點恐怕不得不提,就是在明朝滅亡時,人類已經開始進入了全球化時代,因此明朝的滅亡,其實也是有一些看似天意,實則是全球化帶來的人禍影響的。
明末連年旱災導致農民起義此起彼伏
大家知道,其實明朝並非直接亡於滿清,而是亡於李自成和張獻忠等人所領導的農民軍之手。而明末民變四起,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陝西地區遭遇連續的旱災,導致大量農民無法維持生計,迫不得已只能揭竿而起。
而現代的歷史學家和科學家在分析公元1600年到1644年之間的氣候史料時發現,這四十多年期間,全球的氣溫出現了顯著下降。年平均氣溫大約降低了一度左右。可不要小看這一度的變化,像中國這麼廣大的地區,年平均氣溫下降1度已經足以引起很多氣象災害了,比如引發陝西民變的罕見大旱。
而透過進一步分析,一些科學家又發現,這幾十年出現的氣溫下降,其實並非天災,而是人禍。
明朝滅亡前後,世界突然進入一個小冰期,導致各地連續出現災害天氣
大家知道,在公元1492年,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揭開了殖民時代的序幕。而歐洲人移民美洲的一個直接後果是美洲土著人口的大量滅絕。據估計,歐洲人來到美洲之前,美洲大約有5000萬到1億人,而歐洲人來到美洲之後,大約90%的土著美洲人滅絕。如此多的人口滅絕所造成的直接後果是美洲大批農田再也無人耕種,導致野生樹木瘋長,而綠色植物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大量吸收二氧化碳,使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大幅降低,從而使溫室效應大幅減少,最終的結果就是世界各地出現小冰期,氣溫顯著下降。而這正是明末出現大量天災,導致各地民變此起彼伏,無法控制的主要原因。
美洲土著的大量死亡,是出現小冰期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然,天災並非明朝滅亡的唯一原因,但確實是重要原因之一。而明末的天災,確實可以追溯到地球另一端的那場人禍。從這個角度看,這也是明朝遭受的一場無妄之災吧。但從更加宏觀的角度看,人類在大航海時代開始進入全球化之後,全球各地就已經很難再有完全孤立存在的政權了。如果一個政權無力去影響別人,恐怕也就註定會被別人影響,甚至成為別人行動的犧牲品,哪怕這個行動和自己完全“無關”,所以這可能也是明朝的宿命吧。
-
13 # 戰史解碼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族建立的統一封建政權。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應天稱帝,改元洪武,建立明朝。從1368年到1644年,共歷12世,16帝,國祚276年。
朱元璋明朝的滅亡在我看來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它也經歷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都無法擺脫的命運。從古至今,任何一個朝代的興衰都有著一定的共通性。一個朝代的興衰史就如同一個公司的發展史,為了方便理解,在此我們姑且將大明王朝看作大明公司。
1368年一個叫做朱元璋的創業者在經歷了種種磨難,打敗了無數競爭者之後終於將公司做成了一個市值非常龐大的企業,成為了行業的領頭羊。朱元璋這個人可是個狠角色,雖然其人沒有讀過太多的書,但卻有極高的天分,在短短的十幾年間就從一個街口小商販搖身一變成為了一家大型上市公司的董事長。朱董事長在掌管公司的時間內透過一系列的舉措,將公司領入了快速發展的道路。
大明疆域圖
朱棣董事長雖然透過非法手段得到了董事長之位,但好歹是跟前任董事長一起打過天下,也是一個有本事有能力的人,所以大明公司在他的領導下發展的也不錯。不過俗話說富不過三代,後續的繼任者開始出現不學無術,安於享樂之人。好在大明公司底子後,再加上偶爾出現一兩個有能力的繼任者,大明公司才沒有在短時間內破產。但到了公司發展的後期,公司的債務已經十分龐大,已經到了資不抵債的地步,儘管最後的一任董事長盡力挽回,卻也無法改變公司破產的命運。
大明公司的興衰受到了兩個因素的影響,一個是行業的前景,另一個是掌舵人的能力。行業前景就是所選擇的社會制度,大明公司選擇的是封建制度,與資本主義行業相比,這一行業從唐宋時期就開始走下坡路了,到了大明公司創立時,這一行業基本成了夕陽產業。雖然在大明公司創立初期,朱董事長憑藉自己的超強能力打下了一片天地,但大明公司從根本上來說就存在著發展瓶頸。因此,一旦接管公司的人是庸才,大明公司就只能日漸蕭條,直到最後破產清算。
-
14 # 若非610
天下沒有不亡的朝代或國家。
明朝滅亡的原因,顧炎武說的就很透徹,“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和這一句對應的是“雪崩之下,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滿清的官吏系統和明朝也不一樣的,明朝的官員相對都是比較清廉的,滿清的官吏在關外時就已經貪鄙成風了。滿清本來在太平天國時就該完蛋的,靠著洋人的扶持又支援了幾十年罷了。
-
15 # 歷史的天空2299
我個人理解是一是明朝氣數已盡,明朝後期皇帝有喜歡道教的,有喜歡當木匠的,有荒淫無度的,上樑不正下樑歪,皇帝不行,用的大臣也是些奸邪之輩,導致超綱敗壞。
二是崇禎皇帝個人的原因。崇禎皇帝生性多疑、急於求成,不具備雄才大略、扭轉乾坤的個人能力,錯殺袁從煥、太監作為監軍瞎指揮也加劇了軍事上的失敗。
三是貪官成群,貪官橫行。許多政策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好的政策得不到貫徹執行,朝廷裡面烏煙瘴氣。
四是朝廷內閣、軍隊裡面缺乏扭轉乾坤的人物,都是一些小修小補的大臣,缺乏戰略眼光。
五是天災人禍。遇到百年未遇到的旱災,朝廷財政困難,官員貪汙賑災款,老百姓沒有吃的 導致流民太多,只有參加農民起義軍造反。
-
16 # 鄉村發展代言人
明朝之亡,亡於制度。可以說,明朝的大樹所倒,其爛於根,明朝所亡,正是由於它的政治制度出現了令其足以滅亡的問題。冗官,冗員的存在,加之官員內部鬥爭激烈,黨派利益之間爭鬥不休。自廢除丞相制度後,其所用的首輔制度,更大的激發了官員之間的內部矛盾,皇帝與官員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築的不斷惡化,量變到達質變,導致這個大樹,自根由下至上的毀壞!
-
17 # 坐看雨收雲散
三百多年的大明王朝,到了朱由檢手裡雖已是千瘡百孔,但國家機器尚能運轉。朱由檢也是個勵精圖治,雄心煥發,積極向上的繼承人。論實力,李自成和皇太極雖聲勢不少,但與建制完全,黃河以南半壁完好的大明王朝,還是差距不小的。大明這座大廈的傾倒,是統治階層內部的問題,心臟壞掉了。機器執行就不正常了!朱由檢是個缺乏勵練的毛頭小子,雖然聰明但是對付不了官場上的那些個老油子。大明朝是文人的天下,武人在大明朝堂是沒有發言權的。本來大明朝到了中後期,內閣文官集團和宦官太監集團,這兩種勢力共同維持大明這臺機器的運轉。內閣負責施政,宦官代表皇帝監視官員也包括軍隊。皇帝負責官員的任用。大明王朝在這樣的三足支撐下維持著奇葩的平衡。對於滿清也能形成對峙局面,對於義軍也能有壓制作用。宦官集團和文官集團像兩隻鬥雞,始終爭鬥不已,雖然鬥但基本能維持平衡。崇禎帝在文官扶持下登上了帝位,對宦官集團打擊過重,文官集團沒有了壓制,文官內部的黨派林立,爭風吃醋互相拆臺。你上臺幹事,他在後面施陰招下絆子。朱由檢本身就是皇子,王爺生長在皇宮內院,紫禁城也沒出去過。缺乏勵練,又沒有宦官集團的邦助,怎能控制住,這群官場幾十年的滑頭官員。反被這群人當猴似的耍弄。比如,軍費緊張皇帝皇后皆節衣縮食。而號召百官捐銀,首輔竟然帶頭不捐。是不是很滑稽?文官看不起武將,武將得不到皇帝的信任。當李自成逼進北京時,文官集團竟無一個人提議撤出京城,儲存實力。而崇禎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心內深恨這群官員,無奈無人可用。崇禎當了十六年皇帝,內閣首輔換了五十多位。可見崇禎的無奈!沒有大臣能替自已解憂,他們只想著自已的烏紗帽。該殺不該殺的大臣,忠臣,崇禎自已都糊塗啦!
朱由檢最後吊死煤山,是出於悲憤和失望。悲憤的是自已的無能。失望的是眾大臣竟無一人前來救自己這個大明天子。而是大兵壓境考慮的是自己身家的安危。悲憤的是自已沒有早看透自已的臣工,失望的是大明王朝已回天乏術。對嗎?
-
18 # 歷史大帝
襄陽、洛陽的失陷,對明朝打擊十分沉重,所謂“洛陽國帑”“襄陽軍資”,現在這兩城都被農民軍所得。明朝兵科給事中張縉彥說:“襄陽再陷,南北咽喉,拱手資賊,中原腹心,千里流血。”朝廷內外不少要員向負責剿殺農民軍、“請剿自效”和“率師南討”的兵部尚書楊嗣昌發動猛烈攻擊,出現了交章論列的局面。刑部主事雷演祚列舉了楊嗣昌六條可以處死的罪狀,說他狡詐欺公,說謊欺君,使張獻忠入川,罪不可赦;兵科給事中左懋第說楊嗣昌領兵虛偽欺詐,在楚則徵巴蜀之精兵自衛,使張獻忠得入川,在川則徵楚豫之精兵自衛,造成“藩封死亡,社稷阽危”,罪莫大焉。其他如吏科給事中章正宸、河南道御史《初春等,無不上疏彈劾,列舉楊嗣昌種種罪行,弄得明思宗崇禎帝不知所措,楊嗣昌自己也又氣又怕,深感末日已經降臨。
是年二月二十八日,正值楊嗣昌五十四歲生日。為了強作鎮靜,他擺出了祝壽的宴席,一些地方官僚被邀請前來祝壽,不料四川總兵左良玉卻派人送來了一份特殊的生日賀禮——一封痛詆“督師輔臣”的長信,信中左良玉將楊嗣昌在軍事上的錯誤予以羅列,歷數其失,毫不留情,最後以“玩寇貽患”四個字給楊嗣昌下定論。楊嗣昌讀過此信後,不覺仰天長嘆,心中無限痛楚,不知從何說起,只有絕望的感覺不時地襲上心頭。氣息奄奄的楊嗣昌,想透過求見惠王朱常潤來探得朝廷的態度,同時也希望惠王能在崇禎皇帝面前替他說情。不想朱常潤非但拒絕接見,反而派人傳話說:“老先生要見我,還是先到襄陽去謁見襄王吧!”受到苛刻的揶揄和譴責。楊嗣昌更感到事態的嚴重性,除羞愧難堪之外,便是進一步的憔悴和絕望。他給湖廣巡撫宋一鶴寫信,宣洩了心中的委屈和最後的哀鳴,說天降奇禍,突中襄樊,叫他無面目以見天子,只有一死了之。三月初一日,他把軍政事務暫時委託給督師、行轅、平事萬元吉代辦,然後在沙市徐家園服毒自殺。
楊嗣昌的死訊傳到京師,滿朝文武議論紛紛,很多人主張:其人雖死,其罪難逃,應該以律治罪,開棺戮屍。因楊嗣昌是崇禎帝朱由檢當時力排眾議欽點委以重任的大臣,所以崇禎帝對大小官員的非難極為不滿。果真將楊嗣昌開棺戮屍,那皇上知人善任的聖明將何以存在?因此崇禎帝首先詔諭兵部,說襄陽失守,文武官員都罪不可逃!四川總兵左良玉、湖廣巡撫宋一鶴和巡按汪承詔,以不聽調遣,剿殺不力,處以革職立功自贖;河南巡撫李仙鳳、總兵王紹禹、陝西三邊總督鄭崇儉皆因配合楊嗣昌不力而被逮殺。楊嗣昌是明廷中一個具有很高的政治、軍事素養的能臣,他的勢窮自殺,是明朝失敗的象徵。
明崇禎十五年(1642)五月二十五日,李自成率軍包圍了開封城,採取圍而不打、長期圍困的戰略戰術,將開封城圍困了近五個月,城中糧草不繼,騾馬也全被殺光了,普通百姓大都餓死,守將高名衡無計可施,與周王一起密奏朝廷,請求炸開黃河大堤,借暮秋洪水襲擊農民軍解圍。九月十四日深夜,朱家寨、馬家口兩處大堤同時潰決,河水橫溢,洶湧無比,百里之間,波濤一片。農民軍火速向高處轉移,溺死數萬人。九月十六日,洪水衝破開封城北門,以一丈多高的巨浪衝進城內,全城頓時汪洋一片,周王府及其他各王府也全部淹入水中,周王搭船北渡逃命,高名衡和文武官員也紛紛偷渡逃走,只有那無數的百姓爬在屋頂上嗷嗷待斃。農民軍奮力搶救難民,明軍卻乘機炮擊,使大批無辜的難民死於洪水之中。明軍水淹開封的暴行激起了巨大的民憤,崇禎帝朱由檢卻下令獎賞開封守城將官,高名衡加封兵部右侍郎,賞銀四十兩,其他各官也俱因護藩決堤守汴有功而升賞有加,而那古老繁榮的開封城,百萬人口葬身魚腹,殘存者不到十萬,這些人紛紛投身到農民軍中,去推翻明王朝。那“勤政愛民”的崇禎帝,除了自己滅亡外,就是在營造一條不得好死的通道。
-
19 # 這些歷史要讀
氣數已盡,天災人禍、內憂外患,最終耗盡了明王朝最後的生機。
1、天災人禍;
自崇禎即位以來,明朝就天災不斷。其中破環最深的是崇禎大旱。
崇禎大旱是指發生於1637~1643年間的一場舉世罕見的特大旱災。其持續時間之長、受旱範圍之大,為五百年所未嘗一見。
在崇禎年間,中國南方和北方23省相繼遭受嚴重旱災。乾旱少雨的主要區域集中在華北、河北、河南、山西、陝西、山東等地區。這些地區都連旱5年以上,旱區中心所在的河南省,更是旱了整整7年之久。其中尤以1640年最為猖獗。
嚴重的乾旱又伴隨著可怕的北旱南澇局面,而且旱區還逐年向東、南擴大。而北方的旱災過後,又迎來可怕的氣候反彈。公元1640年以後,北方大地的降雨突然暴增,災害又轉變為北澇南旱。
在古代,小農經濟是相當脆弱的,如此嚴重的旱災直接摧毀了明朝的農業生產。致使北方大地餓殍千里,流民百萬。
旱澇災害輪番上陣,伴隨而來的是可怕的次生災害。在崇禎大旱期間,瘟疫流行、蝗蟲災害猖獗。關中部分地區幾乎到了戶戶死絕的可怕境地。這一點,在電影《大明劫》中中就有所體現。
天災不斷就算了,此時的明王朝更是人禍不斷。先是天啟年間的閹黨橫行,在魏忠賢的折騰下,大明朝局昏暗,人心惶惶。隨後,崇禎撥亂反正,又到東林誤國。
但不管是東林還是閹黨,其實都不是什麼好東西。他們和廣大士紳階級勾結,繼續兼併土地,使得廣大農民本就惡劣的生存環境進一步惡化。最終官逼民反,造成了規模巨大的明末農民大起義的集中爆發。
2、內憂外患;
天災人禍致使關內風雲驟變,烽煙四起。陝西、山西、河南等多省相繼爆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以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為代表的闖軍不斷壯大,攻城掠地,各地官軍又剿滅不力。
而此時,關外的滿清又不斷南下侵擾明朝。崇禎面對內憂外患的局面又缺乏明確的戰略方向,致使明朝在內外雙線中越陷越深。年年兵禍加上天災不斷,使得本就瀕臨破產的明朝財政徹底崩潰,最終形式惡性迴圈,耗盡大明的有生力量。
天災人禍,最終演變成內憂外患,這是明朝明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這也是為什麼明朝的滅亡很值得我們去同情的原因所在!
-
20 # 忘川星玉
明朝亡於內憂。而明朝的繼承者南明則是亡於外患。
明朝末年,明帝國在統治了中國近三百年後漸漸的其內部矛盾開始不斷的激化爆發。當時的明朝,正值地球小冰期,民間糧食減產嚴重。雖然明朝官方多次開倉放糧,但是地方官員卻同當地土豪劣紳相互勾結,不僅趁機貪汙賑災糧餉,而且還趁機兼併大量的農民的土地。農民們活不下去,紛紛逃離家鄉,而成為了流竄各地的流民。由於這些失去土地,逃離祖籍的流民在明朝的法律屬於非法,所以絕大多數農民不得不上山做了土匪,山匪。
後來,流民越來越多,隨著流民的大量聚集,再加上明朝地方官員貪贓枉法,苦苦相逼。明朝先後爆發了以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為首的農民起義,明朝大廈將傾。
起先,明軍多次打敗高迎祥,李自成等人,將農民軍擊潰,在一段時間內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高迎祥戰死。李自成等人不得不逃去山林。但是明朝政府卻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流民的問題。反而各地方官員仗著官府新勝更加的剝削壓榨農民,趁機以查繳闖賊的名義非法剝奪良民百姓的土地,這無疑大大削弱明政府的權威,使得其更加的失去人心。後來,李自成趁著明軍精銳在關外同清軍交戰的機會又迅速拉起了一支隊伍,李自成提出不納糧的口號,迅速收買了大量的農民。短短一個月不到,竟然糾結了百萬之眾。
此時的明軍精銳被清軍拖在遼東,崇禎皇帝不得不派遣孫傳庭前往平亂。這孫傳庭在崇禎的督促下,幾次打退了闖軍的進攻。可惜明朝早已經失去民心,搖搖欲墜的江山,又豈是一兩個人可以拯救的呢。後來,孫傳庭大敗,十萬軍隊全軍覆沒。從此李自成長驅直入,再也沒有人阻擋其進軍的腳步。北京城落,崇禎自殺殉國,明朝滅亡。
此時的南方,依然掌握在明朝手裡。各地先後擁立不同的明朝宗室做皇帝。這些政權,各自為政,互相攻打,並沒有團結在一起。而此時的清兵早就收買了吳三桂,又擊敗李自成,成功入關。而南方的明朝殘餘勢力此時則還在互相攻打,爭權奪利。例如軍閥左良玉擁兵百萬,但是其為了爭權奪利,不以大局為重,而是儲存實力,眼睜睜看著清兵長驅直入而不出兵阻止。妄圖以此作為同南明交易的籌碼。等到他出兵時,清兵早就已經完成了戰略部署,左良玉的百萬大軍頃刻間便土崩瓦解。
南明小朝廷在此等情況下,完全靠李定國一人支撐。李定國將軍先後收復了雲南,廣西廣東大部,正要進軍福建浙江同鄭成功會師,結果南明重臣,狗漢奸孫可望卻在此時經受不住滿清榮華富貴的誘惑而投靠了滿清,李定國軍被陷於被動的境況之中。就連永曆皇帝都不得不逃到了緬甸。吳三桂進軍緬甸,先李定國一步俘虜了永曆皇帝,並將之殺害。李定國在得知永曆皇帝遇害後,吐血殉國。其部眾退入今果敢地區。李定國臨死,仍不忘恢復中原,可惜明朝氣數已盡,又豈是一兩人可以阻擋。
由於失去了李定國軍的的呼應,民族英雄鄭成功北伐失利,先後丟失福建浙江大部,不得不退入臺澎金馬等島嶼。鄭成功為了取得抗清基地,毅然向臺灣進軍,驅逐了荷蘭人。鄭成功此後又多次組織北伐都以失敗告終,最後含恨而死。1683年,鄭成功子孫鄭克爽投降清朝,明朝最後的殘餘勢力宣告滅亡。
明朝的滅亡,標誌著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中斷,使得中國漸漸落後於西方國家。明朝滅亡後,清朝實行海禁政策,使得海路貿易被迫中斷,從此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被連根拔除,使得開放被迫終止。明朝是在內憂和外患的雙重打擊下而滅亡的,由於其自身統治集團的腐敗,導致嚴重的內亂,使得滿清趁機入關,最後落得個滅亡的下場,讓人唏噓。
回覆列表
明朝亡於李自成的大順政權而非女真人。內訌不斷的南明倒是被女真人所收拾掉了。另外,女真從來都不是弱小之輩,要知道當年的契丹與北宋,都是被女真人所滅。
明朝晚期,天災人禍不斷,經過萬曆三大徵國力大損,國內農民起義不斷,而女真與蒙古聯合,很順利的攻入了山海關,入主中原。
蒙古人有一句俗語“先長出的耳朵不如後長出的犄角堅硬”,一個王朝立國多年之後就會開始腐朽,各種隱患爛到深處,開始大量出現,就像被蟲蛀空的大樹,外表很強,其實早就虛弱不堪。女真人再一次把握住了機會,將巨大的明帝國一舉擊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