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馬雲向妹妹、妹夫、父母借了一萬多,李嘉誠向叔父、堂弟借了4萬多,郭廣昌從親友那裡東拼西湊了3萬8千塊……他們為什麼能夠“借”錢起家取得成功而別人卻不能?
11
回覆列表
  • 1 # 完美理財

    大佬的第一步,往往是從借錢開始

    企業家們往往有著異於常人的思維和敏銳的商業嗅覺,進而深挖商機。但成功之路往往不那麼一帆風順,許多商界大佬走向成功的第一步,首先是從借錢開始的······

    馬雲的起點,是向妹妹、妹夫、父母借的一萬多。

    31歲的馬雲發現網際網路的潛力後,向妹妹、妹夫、父母籌借一萬多,加上自己的幾千元積蓄,共2萬元開始開拓網際網路市場,開創為中國企業提供網際網路的線上資訊的“中國黃頁”。

    創業初期的馬雲時刻提醒自己“網際網路是影響人類未來生活30年的3000米長跑,你必須得像兔子一樣快,又要像烏龜一樣耐跑。”

    在當時網際網路還未成為基礎設施時,馬雲四處推廣遊說自己的黃頁業務,功夫不負有心人,中國黃頁當時最高營業額達700萬元。

    李嘉誠的起點,是向叔父、堂弟借的4萬多。

    李嘉誠已連續15年穩坐世界華人首富的寶座。2014年,李嘉誠的淨資產達到310億美元。

    李嘉誠創業之初積蓄僅有7000港元。他向叔父李奕及堂弟李澍霖借了4萬多元,加上自己的積蓄,總共五萬餘港元資本,在港島的皇后大道西,開設了一家生產塑膠玩具及家庭用品的工廠,取荀子《勸學篇》中“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之意,將廠定名為“長江”。

    如今60載彈指一瞬,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實業、長江基建已涉足電訊、地產、酒店、零售、製造等多個領域,橫跨50多個國家,累計僱傭員工已逾47萬人!

    郭廣昌的起點,是從親友那裡東拼西湊的3萬8千塊。

    然而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這位出身農家的少年郎僅用3年時間,就將3.8萬變成1個億!

    可以說,每個企業家都是能夠衝向百米冠軍的種子選手,而家人朋友的幫助,就是助力企業家們衝向終點的助跑器。

    借團隊

    成功的老闆懂得收羅人才,為我所用

    創業初期可以透過借錢來彌補資金緊張,但當公司真正成立的時候,企業所帶團隊就顯得尤為重要。經營企業說到底是經營人,管理企業說到底就是借力。

    失敗的領導以其一己之力解決眾人問題,而成功的領導則懂得集眾人之力解決企業問題。

  • 2 # hi蟲

    謝謝悟空邀請。三位大佬異於常人的靈感思維,方能佔先機。李嘉誠敢在原始積累財產過程中抄底香港地產,(香港七十年代反英統治尤其厲害,港人人心惶惶,地產低潮期)。再到九七亞洲金融危機,看看李嘉誠做了什麼?抄底!馬雲呢?在北京到處拉投資宣傳網際網路,沒成功,北京可是中國的首都(呵呵呵!頂級員外啊!)其團隊一路的撞牆碰壁可知艱辛困苦。轉輾杭州,最後誰注資?軟銀!不是中國財團。別噴哪國人與哪國,創業需要的是鈔票。郭廣昌!藥業中的翹楚,當其行走各街道時,您在幹什麼?別噴,過去的機遇行業拿現在來說誰都知道,現在請靈感思維先知大聲告訴我們,那一行業將來出首富!成功了能說出一萬理由,失敗了能說出一萬理由;呵呵呵!請自重。

  • 3 # 幫學寶

    時代決定風口,圈子決定人脈,人脈決定未來!

    當然對於資本基本沒有雪中送炭!這就是資本的逐利性!

  • 4 # 總局市局核名

    首富比爾·蓋茨曾說:“任何一個聰明的企業家都善於藉助別人的力量,這樣可以大大加快你成功的速度。”

    諸葛亮為何屢戰屢勝?原因就是懂得如何“借力打力”。赤壁之戰,他設計佯攻,僅用3天時間借曹軍10萬支軍箭,後又巧借東風大敗曹軍!

    古往今來,透過“借力”成功的人不在少數,縱觀許多白手起家的企業家:馬雲、馬化騰、李嘉誠、郭廣昌······在商場廝殺時,也都少不了用“借力”助其登頂事業珠峰的故事。

    正和島綜編文章

    整理 | 陳紅

    借人情

    大佬的第一步,往往是從借錢開始

    企業家們往往有著異於常人的思維和敏銳的商業嗅覺,進而深挖商機。但成功之路往往不那麼一帆風順,許多商界大佬走向成功的第一步,首先是從借錢開始的······

    馬雲的起點,是向妹妹、妹夫、父母借的一萬多。

    31歲的馬雲發現網際網路的潛力後,向妹妹、妹夫、父母籌借一萬多,加上自己的幾千元積蓄,共2萬元開始開拓網際網路市場,開創為中國企業提供網際網路的線上資訊的“中國黃頁”。

    創業初期的馬雲時刻提醒自己“網際網路是影響人類未來生活30年的3000米長跑,你必須得像兔子一樣快,又要像烏龜一樣耐跑。”

    在當時網際網路還未成為基礎設施時,馬雲四處推廣遊說自己的黃頁業務,功夫不負有心人,中國黃頁當時最高營業額達700萬元。

    李嘉誠的起點,是向叔父、堂弟借的4萬多。

    李嘉誠已連續15年穩坐世界華人首富的寶座。2014年,李嘉誠的淨資產達到310億美元。

    李嘉誠創業之初積蓄僅有7000港元。他向叔父李奕及堂弟李澍霖借了4萬多元,加上自己的積蓄,總共五萬餘港元資本,在港島的皇后大道西,開設了一家生產塑膠玩具及家庭用品的工廠,取荀子《勸學篇》中“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之意,將廠定名為“長江”。

    如今60載彈指一瞬,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實業、長江基建已涉足電訊、地產、酒店、零售、製造等多個領域,橫跨50多個國家,累計僱傭員工已逾47萬人!

    郭廣昌的起點,是從親友那裡東拼西湊的3萬8千塊。

    然而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這位出身農家的少年郎僅用3年時間,就將3.8萬變成1個億!

    可以說,每個企業家都是能夠衝向百米冠軍的種子選手,而家人朋友的幫助,就是助力企業家們衝向終點的助跑器。

    借團隊

    成功的老闆懂得收羅人才,為我所用

    創業初期可以透過借錢來彌補資金緊張,但當公司真正成立的時候,企業所帶團隊就顯得尤為重要。經營企業說到底是經營人,管理企業說到底就是借力。

    失敗的領導以其一己之力解決眾人問題,而成功的領導則懂得集眾人之力解決企業問題。

    所以,成功的老闆往往懂得如何收羅人才,為我所用。

    1、馬雲的十八羅漢

    1999年在一個叫湖畔花園的小區,彭蕾、蔡崇信、張瑛等17人在馬雲“我們要做世界上最偉大的網際網路公司”的鼓動下,建立了阿里巴巴。

    坦白說,僅憑馬雲一人之力是難以成就今天的阿里神話的。正是借力這18人,在經營過程中,在各自的領域各顯神通、各司其職,為阿里巴巴走向神話披荊斬棘,馬雲才有今天的成就。

    以蔡崇信為例,蔡崇信被稱為是馬雲背後的男人,每次阿里在最困難的時候他都會出面幫忙,高盛的500萬美金和孫正義2000萬的美金風投離不開蔡崇信盡心盡力的幫忙。

    雖然“十八羅漢”居功至偉,但阿里並沒有被“創始人意志”綁架。2009年,“十八羅漢”集體辭去創始人職位重新競聘,阿里巴巴告別“創始人時代”進入“合夥人時代”。“作為創始人的標記——1-18的工號也變成2萬多。”

    “十八羅漢辭職”只是馬雲系列計劃中的最後一步。早在2007年12月,也就是阿里巴巴B2B業務上市後一個多月,馬雲就以“幹部輪休學習計劃”將孫彤宇等部分創始人“替換下場”。之後,阿里巴巴100多位高管中,創始人只剩下6個;在五六人組成的最高決策層中,創始人也僅有馬雲和蔡崇信兩人。

    馬雲用心良苦是為了給更多優秀人才“騰出空間和位置”。阿里要變得更強,就需要借力更大範圍的團隊力量,只有新陳代謝不停,才能打造鐵打的營盤。

    2、史玉柱的四個火槍手

    史玉柱在二次創業初期,在很長一段時間,連工資都難以發出,人心惶惶,哀聲載道。但有4個人始終不離不棄,那就是後來被稱為4個火槍手的,史玉柱大學時期的“兄弟”陳國、費擁軍、劉偉和程晨。

    多年以來,史玉柱能夠叱吒於風雲多變的商業江湖中,無不借力於追隨他的那些骨幹人馬,那是一支極具凝聚力、異常穩定的核心隊伍,甚至當史玉柱因負債不能露面時,他的“四個火槍手”依舊力挺。

    無論是馬雲的18羅漢,亦或是史玉柱的四個火槍手,我們都可以看出:其實經營企業的過程是一個借力的過程,只有越來越多的人願意把力借給你,企業才會成功。真正的成功,不在於你能做多少事,你會做多少事,而在於你能借多少人之力,為我所用,去成就多少事。

    人才資源對企業尤為重要,它決定著你的團隊的戰鬥力強弱。如果不能合理的發揮人才長處對人才和企業都是一種極大的浪費。因此,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要會愛才好士,網羅優秀人才,使其發揮價值,成為成為中流砥柱的干將。

    藉資本之力

    BAT都是有靠山的!

    當企業發展成一定規模時,借小錢已根本滿足不了企業的胃口。唯有借力盤踞雄厚資源的資本投資,企業才會更加羽翼豐滿,早日打破發展禁錮。

    美國500強企業95%都是上市公司。作為中國網際網路企業代表,BAT的每一家都曾借力資本的力量使實現企業質的飛躍。

    1、阿里巴巴借力軟銀、高盛

    馬雲的成功,借力日本軟銀起到了很重要。

    阿里的上市,回購雅虎股票這些都得到了孫正義的支援,可以說軟銀是馬雲的後援財神。

    2000年,馬雲引進第二次融資,2500萬美元的投資來自軟銀、富達、匯亞資金、TDF、瑞典投資等六家風險投資商,其中軟銀為2000萬美元。

    2004年2月,阿里巴巴第三次融資,再從軟銀等風險投資商手中募集到8200萬美元,其中軟銀出資6000萬美元。

    軟銀不是阿里巴巴最初的風險投資商,卻是堅持到最後的一個。

    軟銀不僅給阿里巴巴投入了資金,在後來的發展中還給了阿里巴巴足夠的支援。尤其是2001年到2003年的網際網路低谷時期,軟銀慷慨解囊,緊隨阿里團隊,助力阿里渡過了危險時期。

    2、騰訊借力香港盈科、IDG

    騰訊QQ的前身OICQ在被馬化騰團隊開發不到一年,使用者註冊量逐漸突破100萬,這令馬化騰的團隊十分激動。

    但長期資金的投入加上無法找到這款軟體盈利的方法使得騰訊公司賬面不足1萬元。此時的馬化騰團隊面臨兩個選擇:一是把騰訊賣掉,二是增資減薪。

    馬化騰團隊選擇第二種。馬化騰、張志東將工資由原來的5000減為2500,其他三位創始人從2500減為1250,這在當時的深圳,僅能勉強維持生計。馬化騰差點把騰訊賣掉,但當投資人最高出資60萬元,令馬化騰難以接受。

    這時美國IGD的出現給騰訊帶來了生機,馬化騰團隊將騰訊估值為550萬元,願意出讓40%的股份,最終募資220萬。李嘉誠的二子李澤楷創辦的香港盈科也在馬化騰團隊危難時給予資本支援。可以說,如果沒有借力IGD和盈科的投資,騰訊早已命喪於當時。

    2003年,騰訊借力高盛劉熾平,在香港掛牌上市,透過上市騰訊籌資14.38億元,一時間造就5個億萬富翁和7個千萬富翁。

    2016年,風雨18年的騰訊市值突破2000億港元,登頂亞洲市值最高公司。

    3、百度借力德豐傑

    德豐傑公司是被百度團隊精神感動的。在考察的過程中,他們在這家中國企業身上看到了矽谷式的創業精神。當時的百度在4個半月內,比原來預計的6個月提前1個半月就做出了當時全球領先的中文搜尋引擎,李彥宏團隊在技術上的鑽研打動了德豐傑投資公司,使其在2000聯合IDG等第一輪投資者向當時剛剛成立9個月,只有十幾個人的百度投資了1000萬美元(德豐傑佔比75%)。

    在李彥宏創業時期關鍵時刻,百度借力德豐傑的投資,在技術的精進上有了更好的發揮。可以說,如果當初沒有借力德豐傑,百度就難以有全球最大的中文搜尋引擎、最大的中文網站如此成就。

    無論是借力團隊、還是借力資本,其最重要的,就是人脈資源的積累。

    哈維·麥凱拓展人曾說:“建立人脈關係就是一個挖井的過程,付出的是一點點汗水,得到的是源源不斷的財富。”

    真正的人脈資源積累,關鍵不是認識很多人,而是認識正確的人,認識有價值的人。

    借趨勢之力

    依託國家利好政策

    每一次國家的重大戰略或者科技發展的風口,都有一批嗅覺靈敏的企業家謀勢而動。這是考驗企業家戰略眼光的重要標準。

    借力者強,借勢者智。真正的獨到的企業家善於伺時勢而動,借環境之力,用其敏銳嗅覺、犀利的眼光、長遠的謀算使企業站在制高點,威震八方。

    1、萬通六君子借勢海南開發

    1991年下半年,海南的經濟遭受第一次低潮。由於磚廠停產,潘石屹不得不重回海口。在漂泊的歲月中,他結識了同在漂泊的馮侖、王功權、劉軍、王啟富、易小迪等幾個意氣相投的朋友,他們共同創立了海南萬通,後來人們把他們稱為“萬通六君子”。

    1992年初,鄧小平先後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視察,並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史稱“南巡講話”。在這次“講話”中,鄧小平說:“要抓住機會,現在就是好機會”,鄧小平的話無疑是給潘石屹這一批人帶來了福音。

    潘石屹曾在各種場合曾多次表示:“我最感激的一個人是鄧小平,要沒有他的南巡講話,海南不可能發展,也不可能有我們的今天。”

     

    在“南巡講話”後,海南經濟急劇升溫。海南經濟逐漸恢復活力,房地產作為第一個產業發展起來。時勢造英雄,“萬通六君子”抓住時機決定在海南炒地產。也因此賺得了企業發展的第一桶金。

    2、馬化騰借勢粵港澳大灣區

    今年兩會期間,馬化騰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提出議案:發揮協同創新優勢,打造粵港澳世界級科技灣區。

    隨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

    借力國家政策的支援,2017年6月20日,馬化騰在首個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主題的高峰論壇上發表講話稱:“粵港澳大灣區抓了幾副好牌,恰恰反應未來科技發展的趨勢。”

    在馬化騰眼裡,未來,軟體、硬體、服務三位一體,缺一不可。這是大勢所趨。這個趨勢恰恰是粵港澳灣區的優勢,包括香港、深圳、廣東很多珠三角企業,剛好具有這三者優勢。如果能把這三方面的優勢整合起來,將大有可為。

    這不是馬化騰第一次向政府提交議案獲得支援,在2015年“兩會”上,馬化騰提交《關於以“網際網路+”為驅動,推進我國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建議》的議案,表達對經濟社會創新的建議和看法。隨後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網際網路+”行動計劃。

    借力政府的利好政策,以騰訊為首的網際網路公司在推動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大資料、物聯網、電子商務、工業網際網路和網際網路金融方面都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政府在引導網際網路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方面也發揮了積極作用。

    無論是萬通六君子借勢海南開發獲得第一桶金,還是馬化騰借勢政府的灣區計劃及網際網路+行動計劃,時勢造英雄,他們都是時代的弄潮兒,在時代的風口又造就了時勢。

    借勢實際上就是利用環境資源。無論是網際網路+計劃還是港澳灣區經濟計劃,亦或是近年一直在貫徹落實的一帶一路政策,依靠政府的利好宏觀政策,可以助力企業更好拓展業務進而降低企業時成本,為企業發展開拓空間。企業在關注宏觀政策時亦可以把握微觀市場方向,以市場為導向,瞭解使用者需求,發掘商機。

    結語

    智者當借力而行,慧者運力而動。無論是借人情、借團隊、藉資本,還是借趨勢,所謂借力,其實就是突破自身條件,整合資源,實現資源的最優利用。

    總結大佬們的借力之道,其實都是得益於他們整合資源的能力,在他們的創業過程中,對人才資源的珍惜、人脈資源積累、環境資源利用始終貫穿發展始末。

    荀子曾說:“君子善假於物”透過自己的努力帶來的能量終究是有限的,只有透過借勢乘力,利用外界的無限潛力和能量,成功才會離你更近一步。

  • 5 # 小朱觀世界

    說起馬雲相信大家都是認識的,他從一個教師走向今天的世界首富,從白手起家到世界級的企業家,僅僅花了19年,他的成功為很多人樹立了很多的形象,馬雲今天的成功離不開一個人,這個人並不是孫正義,並不是,這個人是一個外國人,他叫做莫利、英文名叫Morley

    從馬雲認識莫利開始,他們的感情持續了幾十年,馬雲有這麼流利的英語,這也是有莫利的其中原因,1980年的馬雲認識了莫利,並於莫利開始了交談,並練習這自己的英文口語,而且有這莫利的錯誤糾正,才能讓馬雲有了今天這麼一口流利的英文。

    在馬雲讀到大學的期間,馬雲因沒錢但時也讀不完大學,當時的莫利寄了200澳幣給了馬雲,當時的200元澳幣約RMB1050元,而這200澳幣也讓馬雲順順利利的讀完了當時的大學,可以想到如馬雲沒讀完大學,也不會有了今天的成功,面對媒體的採訪,面對莫利的幫助,只能用心去描述。而馬雲在也澳大利亞某大學成立了一筆2000萬美金的獎學金,而獎學金叫做:Ma-Morley(馬&莫利)

    從而馬雲的成功離不開身邊幫助過他的每個人,相信網友們知道了馬雲的創業勵志事件,可以激勵那些頹廢的網友們,人活著就是要向前,只要邁出了,就有可能成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天龍八部》裡的王語嫣,大家有何看法?最後選擇段譽是真愛還是對舊愛的心灰意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