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漠雪

    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公曆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之一,為法定節假日。

    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節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是一年一度中國人對自己祖先表達敬意與感謝之意的節日!然而,在清明掃墓的期間,有些禁忌與忌諱是你該避免的。下面說說清明拜山的相關問題,為您理清如何避開煞氣、擋抵厄運。

    清明祭祀--清明祭祀為何說“清明拜山”此處的清明拜山指的是掃墓的意思,江南及南方諸多墓園在山上,故稱為拜山。北方通稱為掃墓或上墳。含義都是一樣的,即祭祀逝者的一種活動。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在中國,祭祖是和孝道繫結在一起的。若是不參加祭祖,就是一個不孝順的人,一個忘記祖先的人。

    清明祭祀--清明節掃墓有民族之分嗎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是我國最大的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因此我國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也有些民族會在其他日子裡進行類似活動。

    清明祭祀--清明拜山的通常程式首先要先掃墓,就是將墓園打掃乾淨。其次是祭祀,這一程式很關鍵,一是寄託哀思,二是與先人相感,因為山有靈而無主,先人有主而無靈,與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得到山川的靈氣。這就是風水。掃墓時,人們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修整墳墓,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此後圍坐聚餐飲酒;也可放風箏,甚至互相比賽,進行相關活動。婦女和小孩們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將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有的則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謂“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即:修正墓地--上香--上肉--敬酒--拜祭--放炮送別…

    清明祭祀--清明拜山越早越好嗎不是,需要根據自己情況,最好是在5-7點,即寅時。古代曆法中,為一。當然,現在通常不會那麼早,最好在下午三點前完成清明拜山活動,因為陽氣已逐漸消退,陰氣逐漸增長,若是時運低的人,很容易會招惹陰靈纏身或騷擾。

    清明祭祀--懷孕的婦女能清明節去拜山嗎通常來說懷孕的婦女要避開清明拜山活動,不僅如此。嚴格說來,女性來例假,最好也不要參加此類活動,特別是不能在下午三點後參加清明拜山活動。

    清明祭祀--清明節可以在家拜祖先嗎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墓地去舉行,但由於種種原因,很多人不能回鄉參加清明拜山活動,那麼也可以在家拜祖先。方法是在家裡陽臺或客廳,朝家鄉方向,擺上祭拜用的食品,燒上三支香,鞠躬三次,默唸相關詞語。然後,再燒紙錢祭祀。

    清明祭祀--清明節悼念逝者買什麼花合適通常是菊花,因為我國古代把菊花當作寄託之花,有思念和懷念的含義。白色菊花是最適合的,也可以搭配一些綠草,如百合,綠葉,康乃馨等,會更漂亮。黃色菊花有長壽菊之稱,比較適合看望病人。

    清明祭祀--清明節早上為何要看看自己的額頭掃墓的當日早上,洗漱之前,先照鏡看自己的額頭,看看有沒有烏黑的氣色,如有則表示時運較低,儘量當日避開掃墓為宜;若一定要去,可隨身佩戴玉器(古玉效應更好),以作化解。

    清明祭祀--掃墓之前需禁食嗎掃墓之前最好禁食:當你動身開始掃墓,就最好不吃食物或食素了,衣著整齊,以表示對先人的禮貌和尊重。

    清明祭祀--掃墓為何需要奉香給山神土地掃墓時,除了將帶來的香燭冥鏹、鮮花果品、紙錢、酒等物及先人生前喜歡吃的東西(祭祀禮品多寡隨意),擺放在墓前外,還要燃點香燭,奉香給看管墓地的山神土地,因為山神土地是墓地的守護神。此後才是恭敬地向先人叩拜上香獻花,然後燃燒冥鏹,奠酒(即將酒灑在地上,這代表向先人敬酒),禮畢,可以聚餐飲酒,待香燭點完後可離開。

    清明祭祀--掃墓時為何不得嘻笑怒罵因為墓地是陰靈的安居之所,故不可跨過墳墓及供品,大聲喧譁、嘻笑怒罵,汙言穢語,亂跑亂碰,隨處小便,這樣做不單隻對自己的先人不尊敬,更且對附近的靈體構成滋擾。更不能踐踏別家墳墓或對墓穴設計評頭品足,會被視之為褻瀆,遇到不好的氣場,那便惹到一身麻煩回家。清明祭祀--為何要謹慎在先人墓地照相在中國,祭祖並不只是紀念祖先,而是明顯得帶著向亡靈敬拜,祈求的意思,在此特別提醒朋友們:謹慎在先人墓地照相,無論是掃墓者自身合影,還是掃墓者與墓地合影。更忌諱照相時將其他墳墓拍進鏡頭。否則,你的運勢很可能下降,各方面失衡。清明祭祀--清明節什麼情況 “燒包袱”“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一種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收錢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籤,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

    清明祭祀活關於包袱裡的冥錢,種類很多:一、大燒紙,九K白紙,砸上四行圓錢,每行五枚;二、冥鈔,這是人間有了洋錢票之後仿製的,上書“天堂銀行”、“冥國銀行”、“地府陰曹銀行”等字樣,並有□都城的圖案,多系鉅額票面,背後印有佛教《往生咒》;三、假洋錢,用硬紙作心,外包銀箔,壓上與當時通行的銀元一樣的圖案;四、用紅色印在黃表紙上的《往生咒》,成一圓錢狀,故又叫“往生錢”;五、用金銀箔疊成的元寶、錁子,有的還要用線穿成串,下邊綴一彩紙穗。舊時,不拘貧富均有燒包袱的舉動。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設供案,將包袱放於正中,前設水餃、糕點、水果等供品,燒香秉燭。

  • 2 # 莊慕護膚

    鞦韆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之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 3 # 第一工場

    清明節在我國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我國每年最重要的祭祖節之一。在我們安徽老家,清明時節都要掃墓祭祖。

    清明節這天,家家戶戶習慣在門頭上方插上買來的柳枝、往墳地祭祀已故的先祖和至郊鄉踏青遊春。清明節懸插柳枝的習俗由來很久,傳說以此可避邪御災,故有的婦女還習慣在這天將柳葉插於頭上。民諺曰:“清明不插柳,死後變黃狗。”此俗語雖屬無稽之談,但其卻印證了插柳俗是旨在避邪御災。

    清明節踏青遊春,主要是為祭掃祖墳的,俗稱為上墳。上墳活動在清明節前三天後三天均可,但必須是在上午完成。上墳祭祀前,先在墳冢上方插上紙標和鮮花。然後是在墳冢前擺放祭品,通常為酒食及死者生前愛吃的菜餚或果品等,比較考究和富有的家庭,還常以豬、羊、整雞、整魚等物作祭品,真正的雞、魚、肉、蛋等食品,常在祭祀後取回,用以犒賞平日看墳的人和與先祖生前有交好的族人,以期保佑後輩平安、幸福和富貴。祭祀正式開始時,先焚燒紙錢、冥幣和柱香等,鳴放鞭炮和禮花,祭者按輩份先後向亡靈磕拜和祈福。動情者,祭祀者有時會失聲慟哭,悲情難止。

    清明節的習俗除了祭祖、掃墓以外,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積極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求鍛鍊身體。

  • 4 # 豆子漫談

    都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相信各地清明祭祀,都會有不同的習俗,今天跟大家聊聊我家鄉的清明祭祀習俗。

    清明祭祀,是為了祭祀緬懷先祖,並祈求先祖庇佑的活動。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掃墓,關於掃墓,我們當地有這些習俗:

    一、掃墓時間

    我們當地掃墓,並不侷限於清明當天,而是在清明之前就開始了。而且還分為了新墳、舊墳,新墳指去世三年內的,超過三年的就是舊墳,新墳掃墓要比舊墳早一天。

    現在因為假期等原因,有一部分人,不分新舊墳,而是在清明節當天進行祭祀。不過在清明當天講究比較多,老人們說是,清明當天超過中午十二點,地府大門就要關閉。所以在清明當天祭祀的,必須在十二點完成。

    二、掃墓人員

    因為是祭祀活動,所以家裡人都要出現。不過我們當地要求,自己家的媳婦還有出家的閨女,是不能去的。這是舊時傳下來的習俗,可能是以前的婦女社會地位低,造成的這種結果。

    不過現在好多人家放棄了這種習俗,但是懷孕的媳婦一般還是不讓去的。當地並沒有公共墓地,都是看風水選出來的墓地,不是需要爬山就是需要下溝,懷孕的媳婦,家裡人自然不會讓去。

    三、祭品

    祭祀活動,祭品肯定不能少。作為給祖先的祭品,一個是錢,就是元寶、冥幣、紙錢之類的,本意是讓先祖們在另一個世界,能過好。還有一個就是食物,我們那裡有特殊的祭品。

    蛇饅頭,就是豆沙餡的饅頭,上邊還要纏上面製成的蛇,蛇還分單雙頭,據說雙頭蛇會更厲害。據說饅頭作為祭品,還是諸葛亮發明的。至於為什麼在上邊要盤上蛇,民間有幾種說法,一是蛇變龍,表達對後代的期許。二是蛇守墓,希望祖先安好。三是蛇溝通陰陽,能跟祖先建立聯絡。

    碗菜,各家不太相同,但是都有的,就是一塊兒汆湯過的帶皮豬肉,上邊放焯過的菠菜苗。

    四、祭祀

    流程大概就是:祭拜,燒紙錢,放鞭炮,添土,栽蔥種樹。這裡說說特殊的,一是添土,二是栽蔥。

    添土,這個習俗一直流傳。我們當地都是土墓,而且每年只有清明才會上墳。一年下來風吹雨淋,墳包難免不齊整,所以大家都會把祖先的“住所”,給稍微修整一下。將雜草去除,把坍塌不平整的地方添土修整好。現在除了修整之外,還會用土,把祭祀焚燒留下的火種給徹底撲滅,防止森林火災發生。

    在墳前栽幾棵蔥,很多地方沒有這個習俗,只有種樹一項。至於栽蔥,是因為,蔥同“聰”,在先祖墳前種下蔥,就是希望先祖能保佑後代,聰明伶俐。還有就是,鬱鬱蔥蔥,希望子孫後代繁榮昌盛。

  • 5 # 神經坦克天為誰春

    清明是一部古老民風的詩意長卷

    中國傳統節日的民俗風情,都浸潤在詩詞歌詠的長卷之中。清明更是如此。《全唐詩》中,涉及有“清明”“寒食”意蘊的作品凡335首,《全宋詞》中,更達520首之多,典雅生動、詩意如畫、歷久彌新。

    清明是一部古老民風的傳承史

    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起於西周。唐以後,人們將拜掃祭祖作為寒食節儀範,因寒食節就在清明的前兩日,時人遂將拜掃祭祖延至清明。有宋以來,清明節寒食節漸漸合二為一。而清明節的時令又與農曆三月三古老的上巳節時間臨近,因此,清明節逐漸融合了寒食節和上巳節的習俗。清明節的習俗中既有寒食、祭掃的習俗,又繼承了上巳節踏青遊春的習俗。

    清明是一闕慎終追遠的婉約詞

    當浩蕩春風送來熙和暖意,綿綿春雨洗清天地浮塵,古往今來的文人騷客留下了無數美妙的詩意華章,一首首、一闕闕以清明為主題的經典詩詞,穿越浩瀚時空浮現眼前。或祭祖尋根,或詠歎離別,或踏青遊春……有詩的清明節讓傳統文化更顯厚重,畢竟,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興之所至,往往發而為詩、為詞,既助雅興,又豐富了節日文化內涵。

    清明是一幅異彩紛呈的風俗畫

    沿波討源,溯流而上,一幅中華民族的傳統民俗風情畫以詩詞的形式鋪陳開來。有遙寄哀思之悲情,又有踏青、賞花、盪鞦韆之遊興,又有寒食、插柳、放風箏之舊俗,復有遊春、雅集、賽詩會之雅趣……發軔於悠遠歷史深處的清明詩詞文化,為探索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清明文化風俗,提供了清晰的歷史線索。詩意清明裡,吟詠踏歌的先賢詩人款款走來、閃現於眼前……

    清明是一壺芬芳濃郁的杏花酒

    春雨、愁緒、酒家……最合祭拜祖先、追思故人的情愫。“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唐朝大詩人杜牧感時傷事的《清明》,堪稱清明景物韻律詩畫魁首。南宋楊萬里看到春風吹綠的野草,淹沒了去歲的小徑,梨花重又新生,感慨萬千,遂作《寒食上冢》:“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餘。”於是,萬般情愫便婉結成一懷“愁”緒出來。

    清明是一曲寄情山水的交響樂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宋代吳惟信的這首《蘇真堤清明即事》勾勒了一幅尋春、賞春、享春,留戀春光至日暮,意猶未盡踏青遊的美妙圖畫。清明節亦名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綻蕊吐綠、遊春踏青的好時節,文人墨客豈能不吟詠抒懷呢!宋代程顥攜酒踏青,走進芳原綠野,寄情山水,留下《郊行即事》:“芳原綠野恣行時,春入遙山碧四圍。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磯。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飛。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明代王磐沉醉在鶯唱、鮮花、綠野、楊柳、佳人笑的春色裡,留下《清江引·清明日出遊》:“問西樓禁菸何處好?綠野晴天道。馬穿楊柳嘶,人倚鞦韆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透露了時人寒食禁火、踏青賞花、盪鞦韆的風俗線索。清人鄭板橋清明踏青,隨口“畫”出《春詞》一曲:“春風,春暖,春日,春長,春山蒼蒼,春水漾漾。春蔭蔭,春濃濃,滿園春花開放……”全文用67個“春”字,描盡踏青好風光。

    清明是一座緬懷先賢的高士碑

    《靈石縣東北三十五里神林晉介之推祠》:“古人有至心,不在狷與忍。國祿既弗加,吾身可以隱……”明末大儒顧炎武詩讚先賢介子推“功成不必在我”的高士情懷。介子推是春秋高士,輔佐重耳十九載功成復國、稱霸春秋,避國祿于山野焚死柳下,晉文公重耳曉諭全國,每年這日禁忌菸火,吃寒食,親戴柳以記子推,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唐人韓翃的《寒食》詩,記載了漢唐延續的寒食、取新火的習俗。“春來日日困春酲,徂歲如馳得我驚。山寺饋茶知穀雨,人家插柳記清明。”宋陸游的《春日》和宋陳允平的《瑣窗寒》(禁燭飛煙,東風插柳,萬家千戶),都記載了“清明插柳”的風俗,而此時的“清明插柳”已經與“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白首”祈福迎祥的春天新希望聯絡在一起了。“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人高鼎之《村居》是吟詠風箏的絕唱,隨鼓盪春風寄情一紙鳶、一軸線,放飛心情、放飛希望、放飛夢想……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深受人們喜愛的一種習俗。“階下兒童仰面時,清明妝點最堪宜。遊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在《紅樓夢》裡,曹雪芹借探春寫的《風箏》詩,寫出了清明放風箏舊俗和風箏斷線時的惆悵,感嘆人生無常。

    清明是一個風花雪月的情人節

    《詩經·鄭風·溱洧》:“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蕑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春天裡,在三月三日鄭國的上巳節,少男少女遊春相戲,互結情好的情景宛若浪漫的詩劇:溱河,洧河,春來盪漾綠波。少男少女,手執蘭草遊樂。姑娘說:“去看看?”小夥道:“已去過。”“請你再去陪陪我!”洧河那邊,少男少女,互相調笑戲謔,送一支芍藥訂約。彼岸芍藥,花賦深情,歌詠了這個春天的節日,記下了人們的歡娛,詠歎了純真的愛情。有民俗學者考釋:發軔於上巳節的清明節,是最早的情人節,比西方瓦倫丁情人節早了數百年。難怪杜甫踏歌而吟《麗人行》:“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清明是一次曲水流觴的賽詩會

    《蘭亭序》:“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凡四十一人,在山陰(今紹興)蘭亭暢遊水畔、祈福雅集。當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名士們曲水流觴即興賦詩。雅集共賦詩37首,匯成《蘭亭集》,王羲之用蠶繭紙、鼠須筆,乘酒興作序……於是,“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自那年的三月三日起,驚豔千載……而清明雅集,遂成士林傳統。

    詩意清明裡,無論是追念先人的悠悠哀思,還是勘破生存與死亡的豁達豪邁,抑或是踏青賞花遊春的喜悅歡愉,詩意、哲理、激情皆澎湃其間,總之,帶給我們的都是中華民族薪火相傳的文化傳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對周星馳的電影《新喜劇之王》怎麼看呢?覺得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