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億拾言
-
2 # 親了長頸鹿
有人說,多一所學校,就少一座監獄。但這句話缺少一個定語,一所“好的”學校才可能有這種效果。一所學校它好不好,看它是不是有好老師。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告訴我們,也許,世界上真的沒有教不好的學生,而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天宮放映員
失敗者該去哪?
一個事業失敗的單身胖子馬修在戰後不知道去哪,因為生活所迫,他必須放棄他曾經熱愛的作曲事業,四處做音樂代課老師謀生。他經人介紹,來到了一個遠郊的學校,這所學校,它的外形和內部的管理制度就像一座監獄。
一個因被學生砍傷而辭職的老師告訴馬修,這裡不宜久住,馬修在這所輔育院別想有事業上的成功,不被學生捉弄死就算好的。比如有學生雖然有天使的外表,但他的內心卻是魔鬼;又比如因為他沒收了學生的香菸而被砍。最後馬修只能聽到類似祈禱的告別語:祝你好運!
什麼是教輔院?
輔育院是法國的一種學校,裡面的學生一般是社會上有問題的學生和上不起學的學生,管理十分嚴格。嚴格到天宮放映員覺得它就是“監獄”。這裡的學生進來後就被判定,他們必定要接受極為嚴格訓誡,他們的學習對他們來說只是懲戒。
有些學生有問題,需要懲戒。那麼孤兒,比如“小不點”派皮諾,為什麼也需要在這裡接受懲戒?呵呵,誰讓他爸爸媽媽都死於戰爭了呢。透過派皮諾的遭遇,我們可以看到,或許輔育院的教育物件過於龐雜,沒有實現它本身預定的職能。
馬修在輔育院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隨意挑選一個學生去關禁閉,以鼓勵學生之間檢舉揭發,直到找到惡作劇(善良的神父被弄壞了眼睛)的“兇手”。馬修是為難的,但他必須這麼做,因為他還沒有熟悉輔育院的套路。
方法很重要:
依據馬修的理解,對學生的懲戒方式是可以改良的。即使找到傷害神父的真兇,關他禁閉,對他又有什麼好處?於是馬修在知道了真兇之後,他換了一種懲戒方式,他讓那孩子照顧神父。孩子在照顧神父的過程中慢慢開始覺察到了自己行為的過失,知道了自己的錯誤。
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馬修慢慢發現,這些在校長眼中的“魔鬼”,其實都有自己的理想。比如有的想當飛行員、有的想當消防員、有的想當間諜、有的想當拿破崙,卻沒有一個想當代課老師。那麼,如何改變?
馬修請求校長做一個實驗,這個實驗的根據是,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錯誤的教學法。於是,失敗的作曲家開始組建一個合唱團。他根據每一個學生的天生稟賦來進行分組,高音、低音、中音,獨唱皮埃爾和助教派皮諾。他慢慢發現,這些孩子並不是無可救藥。慢慢地,合唱團開始發揮作用,全學校的學生和老師都開始發生改變。
皮埃爾的改變很不容易,他是成就最大的,最後他成為一名成功的指揮家。皮埃爾因為單親家庭出身而孤僻內向。他因為知道馬修喜歡自己的媽媽而對馬修產生反感,丟了墨水給馬修。馬修怎麼辦?
馬修採取“漠視”的方法,短暫地不讓皮埃爾獨唱,他告訴皮埃爾,合唱團不是沒你就不行。皮埃爾漸漸明白,對於世界來說,缺他一個不缺、少他一個不少。也就像他對於他媽媽一樣,他並不是不可缺少的,於是他明白了自己的位置。多年以後,他成為了一名成功的指揮家。
成功與失敗
馬修最後不得不面臨失敗,他所做的實驗成果最終被校長竊取。因為違反所謂“校規”,他被校長解除職務。他所堅持的,“每個孩子都可以有所成就”的理念,在現實中遇到挫折。失敗的馬修離開學生的時候有一種失落,居然沒有一個學生送他。
但是,後來他發現,因為學生們有了規則意識而只能給他疊紙飛機送行。他們在上面寫上自己對一個失敗教師的告別語,馬修感到極為欣慰,因為自己雖然是個失敗者,但自己的實驗卻成功了。
“在此刻我感到一陣喜悅和樂觀,我想像全世界呼叫,但有誰會聽呢?沒人知道我的存在。”
失敗的馬修一生都沒有做過什麼成功的事情,但是在他領養的“小不點”派皮諾看來,他的一生都是成功的,他和皮埃爾都認為,有些成功並不能用金錢和社會地位來衡量。
天宮放映員結語:
《放牛班的春天》說:
如果一個老師改變一些方法,世界上確實可能減少一座監獄;如果有些老師一直拿學生當做罪犯,那麼罪犯以後還會進入監獄。
-
3 # 領築平臺的消防小築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很優秀的電影。
可以說,這部影片在口碑和票房上都達到了傲人的成績,如果你沒有看過話,確實應該好好的去品一下這部影片。
說回影片本身,它講述了一個與教育有關的故事。
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音樂家克萊門特丶馬修去了一所外號叫“塘低”的男子寄宿學校當助教,面對著頑劣的學生,他依靠著自身的魅力以及利用了音樂的力量,改變了他的學生,打開了一個又一個封閉的孩童之心。
電影故事很長,我卻介紹的很短。其實主要還是因為我相信有相當部分的朋友未曾或者打算去看這部電影,所以我就不做這方面的劇透,給大家一個更好的觀影體驗。
我是在高中看的這部影片,那時候我曾為老師的不公平對待而煩勞,故此我十分想擁有一個如影片中那個善解人意的馬修一樣的老師。
馬修算得上如父親一樣的老師,他會允許自己的孩子犯錯,也會發現孩子們身上的潛力和優點,他很普通,卻也十分偉大。
就如這部電影的譯名一樣,放牛班的春天,當將孩子們的心“放出來”,才會迎來春暖花開吧!
說道這裡,我便給出這部電影的第一個評價:標榜之作。
我一般不會根據某平臺對影片的評分而去談論它的好壞,我始終認定一個道理: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
在豆瓣上它達到了9.2的評分,超過了97%的音樂片和99%的劇情片。
看電影也是一樣的,不要隨意去相信別人和你說的好不好看,而是自己去觀看去感受,這樣會更加的真實。(當然對於現在很多一看就知道是騙錢的電影,不要去支援了,會滋長不正之風的。)
當然,對於《放牛班的春天》來說,它的高評分是當之無愧的。
這是一部很令人感動的電影,天籟的童聲,充滿愛心的老師,以及一個個天真無邪的孩子都會緊緊的抓住你的心,讓觀影者們能更好的走進劇情中,感受影片中所包含的精神。
尤其是影片中那一首首震撼人心的童聲歌謠,曾不止一次的讓我感動,讓我回想起了美好的童年。
“用心之作”和“感人之作”是我對這部影片剩餘的評價。
想說的還有很多,但我還是推薦朋友們能自己去觀看影片,那樣能更好的去了解它,思考它,感受理性教育的“魅力”。
(文 三水一點艮)
-
4 # 電影爛番茄
毫無疑問,這是一部淨化心靈的經典佳作。
同《死亡詩社》一樣,《放牛班的春天》也是一部關於教育的影片,《死亡詩社》是用詩歌解放學生們的思想,《放》是用音樂重塑孩子們的靈魂。
《放牛班的春天》的故事很簡單,音樂家馬修老師,來到一所男子寄宿學校,學校裡大部分學生都是難纏的問題兒童,體罰在這裡司空見慣。校長只顧自己前途,殘暴高壓。
馬修嘗試改變這裡,他重新創作音樂作品,組織合唱團,用音樂建立和學生溝通的橋樑,開啟學生們封閉的內心。
馬修發現學生莫朗琦有音樂天賦,但是單親家庭長大的莫朗琦,性格孤僻內心敏感,他循循善誘挫敗了莫朗琦的驕傲感,最後還讓小莫朗琦參加給伯爵夫人表演的機會,莫朗琦感激馬修,終於明白老師良苦用心。
最後馬修老師還是被校長開除了,但是他得到了所有人的認可。
這部電影絕對是最感人真誠的傳世之作了。
縱觀整個影片,採取回憶方式敘述,感動觀眾的經典片段有太多。
比如馬修老師的仁愛。在對待莫朗琦,馬修老師明知道他偷皮夾翻看樂譜,還是為其遮蓋。
莫朗琦看到馬修老師與母親坐在陽光下有說有笑,心裡有了波動,向馬修老師扔墨水。
學生們都站在馬修老師這邊,但是馬修老師告訴莫的母親不要埋沒了他的歌唱天賦,雖然不讓他參加合唱團,但在給伯爵夫人表演的那天,讓莫朗琦單獨唱了一曲,並微笑與莫朗琦對視。
在那一霎那,他看到莫朗琦眼神裡被寬恕的喜悅,看到莫朗琦被肯定後眼神的溫情。
這時候的眼神交流不僅說明馬修老師仁愛教育的成功,也讚美了師生間美好的情感交流。
最讓觀眾感動得莫過於結尾片段,馬修老師被開除要離開學校,孩子們直接集體反抗校長,在緊閉的教室唱歌告別馬修,自由的紙飛機飛出窗外,一雙雙小手在窗邊揮舞著。
片中的失去雙親的小可愛派皮諾,抱著自己的小熊娃娃跟隨老師,在週六的黃昏離開,伴隨著橘黃色的梧桐,那條道路通往快樂和天堂。
這部影片應該是最感動我的電影之一,也是常年佔據豆瓣top前20的偉大電影之一。電影鮮明地體現了愛這個字眼。
裡面有句經典臺詞:“教育不僅僅是為了知識,愛才是果實。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溫柔、寬容與理解。每一個孩子都來自純淨無邪的地方,永遠是人間萬分疼惜的珍寶。”
透過孩子們的轉變和馬修老師的仁愛與校長的嚴懲作對比,說明只有愛才能讓孩子心靈更加清澈透明,只有愛才能讓孩子們的生活愉快和諧。
愛是人類最偉大的力量,可以戰勝世界一切邪惡,在成長的過程中遇到像馬修這樣的好老師,是幸運更是幸福。
舉手投足間,都能看到一個人的真實和光芒。
無論什麼樣的生命,亦鮮活亦黯淡,都需要愛給予肯定,才能以優雅的姿態最終定格。
愛與被愛,總是相輔相成。只要生命中充滿愛,充滿希望,即使身處黑暗,也能看到黎明的光亮,感受生命的熾熱。
-
5 # 咖咖爆米花
《放牛班的春天》是關於教育的影片,一個管理制度非常苛刻的學校,
一群稱為問題學生的孩子,一個鐵血無情的校長,一位出色的老師。
“池塘之底”是一所再教育學校,這裡“關押”著傳統觀念上的問題學生,調皮搗蛋、胡作非為、性格缺陷等等是對這群孩子們的定義,在這裡,教育的方式只有一個:懲罰。校長制訂的制度對這群孩子們進行嚴格殘酷的管理。關禁閉、被罰進行一個月公共服務、取消所有娛樂活動、打板子是校長對所有孩子們的不定期懲罰。直到,一位落魄的音樂家作為助教的來到--馬修的來到,他用詩歌、音樂和自身行動去引導學生和幫助學生,解放學生們的思想,重塑孩子們的靈魂,他容忍他們的搗蛋、包庇他們犯下的錯誤。他的行為讓孩子們吃驚,他讓勒蓋萊克去照顧被自己弄傷的大叔讓他明白將功補過的道理。他善意地對莫朗奇的媽媽撒謊好讓她安心,同時也保護莫朗奇。他偷來校長的柴火為孩子們燒熱水洗澡。他拒絕了校長的制度,拒絕去批評和懲罰任何一個孩子。他用自己的寬容和愛去感染孩子們。
當馬修讓孩子們寫下自己將來的夢想時,教室裡異常的安靜,孩子們都認真的寫著。其實,在孩子內心充滿了對人生的渴望,只因為制度的束縛而將夢想深深地埋在心底。
在我看來,影片對我們的現行的教育體制和方法有著借鑑意義。我們是填鴨式的教育方式,學生們唯一的任務就考分,不重視開發學生們的興趣愛好,我們的教育同樣有太多的條條框框,我們的孩子也正在失去著獨立的思想。
影片告訴我們,教育是來解放學生們的思想,塑造孩子們的靈魂,教育的本質就在於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不是記住別人的思想,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思考。
最後就是,影片的音樂很好聽的,孩子的聲音,天籟之音!當然,影片的譯名也非常有意思,“放牛班”就是說這些孩子被人像放牛那樣管理,對他們不管不教。“春天”不正是生命週期的一個新的開始!這部影片真的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
6 # 放牛經典影視
這是一部評價比較高的電影,也是老師推薦給我們的,為了完成作業我才去看的這部電影,但看完以後,怎麼說呢,其實我也沒記住多少名字或其他的,但那張照片我卻很難忘掉,那個有著所有人的照片。後來我帶二次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已經不記得那個改變了他們命運的老師的名字,但我卻有點不開心那個指揮家也不記得了。
-
7 # 鋼子影視
行為主義教育理論認為教育者必須使學生及時知道其反應是否正確,並透過反饋來強化正確反應,改正錯誤反應。顯而易見,影片中咆哮如雷的校長便是行為主義的最佳代表。他所強調的以「懲罰制度」為核心的大棒政策,正是反饋和更正反應的手段。為了讓學生學會正確的反應,這種強化是非常及時而有力度
但在影片中,其結果便是學生在校長面前噤若寒蟬、規規矩矩,在背後則變本加厲、恣意妄為。因此,這種教育思想的弊端也在影片中暴露無遺。那就是將人視為動物,將孩子們視為難以溝通的特殊人,僅僅進行簡單的、刻板的行為訓練,而無視孩子們豐富的內心活動和情感因素
-
8 # 強哥說劇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關於教育和音樂的法國電影,於2004年3月17日上映。
電影一經上映就獲得眾多好評,併入圍2005年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故事發生在法國鄉村一個叫“塘底”的學校,從名字就能看出這不是間普通的學校。
塘底的意思就是池塘之底,所以這裡的學生都是一些問題少年,不僅學習差還不聽話。
學校的校長是一個暴脾氣,對於不聽話的學生都是採用處罰的教育方式。
後來來了一個叫馬修的學監,同時還是一個懷才不遇的音樂家。
為了教育好這些孩子,馬修就組織了一個合唱團教孩子們學音樂。
剛開始並不順利,後來經過馬修的不懈努力。
不僅改變了這些孩子,還和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作為一部教育題材的電影,電影把主角放在了一群問題少年身上。
影片採用了一種倒敘的敘述手法,是透過一個著名音樂家的回憶開始的。
這些少年不僅學習差還特頑皮,老師和家長都不喜歡他們。
校長對他們的唯一教育方式就是處罰,從來都沒有真正關心過他們。
校長只在乎自己的名譽和利益,把馬修組建合唱團都歸功於自己。
學校失火馬修帶學生逃過一劫,他不但沒有感謝馬修還把他開除了。
校長和馬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個暴躁一個冷靜。
一個自私自利一個無私奉獻,生活中不乏校長這種型別的老師。
尤其是對那些學習不好,又不聽話的學生,往往沒什麼耐心。
但我們更需要像馬修這樣的老師,作為一名老師不僅要有耐心還要講究方法。
處罰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帶來相反的效果。
要善於發現學生身上的發光的地方,對每個學生要用不同的教育方式。
影片中最感人的地方是在影片結尾,馬修被校長辭退並禁止學生和他說再見。
然後學生就用紙飛機和馬修道別,把他們想說的話寫在紙飛機上。
學生們從一開始對馬修的討厭,變成了對馬修的喜歡。
馬修用真心和音樂改變了他們,而不是用暴力和處罰。
馬修讓他們找到自信,讓他們看到了希望。
對於這些處於叛逆期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和他們溝通。
影片中的音樂也是一大看點,音樂貫穿了整部影片。
是整部影片的核心,導演是用音樂來敘述整個故事的。
影片一開始的一段音樂表演,暗示此片是和音樂有關。
再到後來馬修想組建一個合唱團,想讓音樂改變這些孩子。
他先讓每個孩子唱一首,根據中高音給他們分組。
孩子們得這段歌唱表演,雖然唱得不是那麼動聽和標準。
卻給人一種天籟之音的感覺,唱出了他們的內心和性格。
馬修也正是透過他們的歌聲,對每個孩子有了進一步的瞭解。
從而根據每個孩子的特點,給他們安排不同的角色。
讓他們更好的發揮各自的長處,最終成功組建了合唱團。
俗話說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
教育不管是對個人,還是對國家都非常重要。
它不僅決定個人的生存,還決定一個國家的發展。
所以教育好下一代非常重要,他們是未來的主人。
教育孩子要像馬修那樣講究方法,而不是像笑著那樣簡單粗暴。
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
整體來看《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不僅有扣人心絃的劇情。
還有美妙動聽的音樂,是一部充滿人性關懷和教育意義的電影。
-
9 # 溫潤如玉小少年
這部教育電影,讓沒有夢想的人找到了夢想。
這裡有一群被人厭惡的孩子,這裡有一個天使般的好老師,他們實現了他的夢想,他幫助他們找到了夢想。
馬修,曾經他是一位音樂家,卻沒有施展才華的機會,失業後,池塘之底,是他最後也是唯一的選擇。他寬容的對待池塘之底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他讓一群迷路的孩子找到了靈魂之所,而他也因為這一群孩子也重拾了夢想。這些孩子都是天使與惡魔的結合。
善與惡總是相伴相剋的,在校長眼裡,這群孩子阻礙了他升官的機會,但在馬修的眼中,他們就是一群可愛善良的天使。能看到的都是美好的。
但在馬修心中,或許也有一個遺憾吧,如果孟丹沒有被放逐,在這兒和他們一起,或許……但是卻又沒有或許
-
10 # 王小民的吐槽
《放牛班的春天》的故事,算不得多麼的驚豔。
一群頑劣不堪,有著各式各樣小毛病和小心思的後進生;
完全放棄溝通,只會使用暴力鎮壓的教育者;
看不出立場所在,平時如局外人機械一般行事的旁觀者。
而主角,則是機緣巧合,作為一個闖入者,打破這潭死水。
他可能迷糊,可能反常規,可能滑稽可笑,可能抑鬱孤獨,可能看起來一點都不靠譜。
但他必定是滿懷大愛並且樂於溝通的,透過他的眼睛,我們發現了這些調皮搗蛋的學生柔軟而又敏感的內心世界,看到了他們身上的悲劇,閃光點和可愛之處;
他必定有著特殊的技能,比如說音樂,比如說耐心,比如說超級高的情商,能夠融化孩子們內心的冰雪,打破藩籬,獲得他們發自內心的尊重與認同。
自然會有一兩個孩子作為被拯救者的代表被突出表現,與別人不同的是他們可能天賦更高,可能身世更加悲慘,可能更加叛逆,可能更加敏感。
所以他們的成長更快,也更加變得不可控,我們不知道會有什麼事情發生在他們身上,但是知道一定會有事情發生。
《放牛班的春天》的故事,大致如此。
這種套路太過常見;小民前幾天看的《超脫》,只論框架,幾乎如出一轍;而《天才少女》,《心靈捕手》之類,在角色分配和情節推動上,也只是有細微之處的不同。
好多中國產電視劇用的也是類似的套路,比如小時候看過的《十八歲的天空》,差不多就是。
情節絕大部分都是可以預料到,闖入者的改造成功,孩子們的被拯救都是幾乎註定的發展,所以最大的懸念集中在反派和結局上:
我們不知道反派是會一黑到底還是被真情感化,也好奇闖入者的結局究竟是體面落幕還是功敗垂成。
電影諳熟調動觀眾好奇心的小把戲,所以安排了校長與孩子們一起踢足球,站在桌子上玩紙飛機戲碼,讓觀眾們一度有了教育者全面向善,最終反派另有其人的錯覺。
比如那個五音不全,有脾氣暴躁的插班生蒙丹。
也不能完全說是錯覺,畢竟最後導致馬修被辭退的那把火是蒙丹放的。但是站在電影的教育者視角,孩子沒有被拯救而是在歧途上走得更遠,更應該追究的,還是不當的教育方式和殘暴的教育者的過錯。
蒙丹的唱歌跑調自有其寓意,所有學生透過合唱這個渠道組成了一個團體,而蒙丹的音感和脾氣,使其疏離於這個團體之外。
馬修對於蒙丹的改造中途夭折,而從前半段看也不見得會成功,電影在這裡的表述頗為曖昧,不知道是限於時長,還是悲觀的態度,抑或是完全沒有考慮。
雖說是改編自老電影(忘了叫啥了),但是電影給我的感覺更像是特呂弗的《四百擊》的續篇,工讀學校的場景除了變成彩色和《四百擊》中幾乎沒什麼不同。完全可以看成四百擊的安託萬入學後,來了一個叫馬修的新老師,開始了這段新故事。
不到100分的時長有些捉襟見肘,涉及到的勢力和人物這麼多。因此除了馬修老師,其他的人都或多或少的有些平面化;配角們當然可以寥寥數筆就勾勒出精髓,但是作為另一方的孩子們人數太多,所以很多隻能靠留白和意會。有得必有失,這樣做意外的增加了文字的解讀性,也讓觀眾對電影的討論熱情始終不減。
最後,再說一句音樂:
聽不懂,但很好聽。
-
11 # 神的電視機
作為在豆瓣評分裡排名第十四的電影,它可以給觀眾帶來一次豪不誇張心靈洗禮。
電影主要講述了一位音樂家來到一所較為扭曲的寄宿學校來當音樂老師的故事,這裡的校長只顧自己的前途,對學生們採取這殘暴的高壓態度。善良的音樂家決定利用組織合唱團的方式開啟這些依然封閉的孩子們的心。
但離別的時刻是難以避免的,孩子們疊好了無數個載著感恩與留戀的紙飛機在音樂家離去時從視窗放飛,一切都是如此美好且動人。
這種電影適合任何時候的你,不論你正處在人生中的哪個階段,它都可以帶給你別樣的欣喜與感動,加上片中少年們美妙的歌聲,更是增添了電影在視聽上給觀眾帶來的享受。
描寫感人師生情的電影並不少,但《放牛班的春天》絕對是不可被替代的那一個,它可以用不緊不慢的節奏和樸素淡然的色調對你的心靈進行洗禮,屬於不可多得的好電影之一。
-
12 # 野離離
當被問及為什麼要教孩子們跳鬼步舞時,校長張鵬飛說,現在的孩子嚴重缺乏鍛鍊,自己的女兒就是其中很典型代表之一。手機和其他電子產品儼然成為了孩子們“忠實的玩伴”,長此以往,將導致孩子們近視,身體素質變差,注意力不集中,對學習失去興趣。
而學習鬼步舞,一來是利用孩子們的課間時間,可以保證孩子們有足夠的鍛鍊時間,增強體魄,陶冶情操,同時可以有效幫助孩子們依賴手機等電子產品,加上這種舞蹈目前非常流行,也很受孩子們的喜歡,還有助於加深師生關係,可樂不為?
當然了,這種“別人家的”校長或老師,有的會教鬼步舞,有的還會教唱歌,組合唱團呢,他就是《放牛班的春天》裡的代課老師--馬修。
這部豆瓣評分居高不下的經典之作《放牛班的春天》出自導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之手,而這位導演並非科班出身,他其實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古典吉他手,但因為之前有過同別人一起製作電影的經歷,積累了堅實的功底,才能將這部處女作拍出一鳴驚人的效果。
《放牛班的春天》用倒敘和插敘的方法講述了一個代課老師透過音樂傳遞愛,來感化那群原本頑固不化,調皮搗蛋,有著性格缺陷的問題學生。
馬修來到這所“池塘之底”的學校前,對這所聲名狼藉的學校有所耳聞,在他來的第一天正是陰冷晦暗的冬天,在鐵門口看到一個叫貝比諾的小男孩在等著他的父母,但小貝比諾不知道的是他的父母在戰爭中已經雙雙死亡。
第一次上課,班裡的學生就給了他一個下馬威,那些叛逆到無法無天的學生們不怕他,也不想尊重他。還沒開始上課手拿包就被學生哄搶,直到那位人人望而生畏,奉行“鐵血”手段的校長出現才停止,即便這樣,他還是為了使學生免於被關禁閉而打了圓場。
這位生性善良仁慈,博愛大度卻又才華橫溢的老師跟麥神父一樣,其實他心裡也一直認為,沒有那個孩子生性是惡的,那些外表看起來破罐子破摔無可救藥的學生,其實理解他們的人都明白,他們的內心其實住著一個妄自菲薄的小可憐。
所以,在後來的很多事,比如手提包被偷,寧願被體育老師誤解也沒有說明真相;莫翰奇的母親來探訪正在被罰的兒子時,為了不讓母親失望而對其撒了謊;向校長申請自己處理班上犯錯的學生,而不是一犯錯就處罰,關禁閉。即便是處罰,會以另外一種更為積極有效能讓人真正認識到錯的方式來進行。
苦心孤詣,至情至性,智慧幽默!這位可愛的馬修老師因為對音樂的敏感,發現孩子們似乎對唱歌挺感興趣,說實話,那個階段的孩子,對音樂都不會排斥,畢竟,音樂作為一種能釋放人的心情,寄託內心的思緒的神奇存在,或許這晦暗的“池塘之底”能成為孩子們幸福童年的天堂呢?
合唱團成立了,而馬修老師也開始創作一度發誓永遠不再觸碰的音樂。“永遠別說永遠”,確實是,誰知道以後呢?當孩子們尤其是莫翰奇那Teana般的嗓音,唱著那些聖潔安寧卻又積極向上的歌曲時,作為觀眾的我們,內心彷彿有一股乾淨清揚而令人感動的情愫在流動著。而這個合唱團,也彷彿給學校帶來了日漸明媚的Sunny。
而當Sunny照進“池塘之底”,孩子們內心的真善美猶如那需要光合作用的海藻,開始甦醒。那些曾經孤寂無助,傷痕累累,自暴自棄的靈魂也能被溫柔以待。
後來雖然也有波折,因為那自私殘暴的校長哈珊,馬修被迫離職,並且令他馬上就走,走之前不能再去見孩子們。失業伴隨著失意,悲情的氣氛,讓人一度心酸不已。
善良會被傳染,心靈也能相通,在離開經過教師高樓的窗前的時候,班裡的孩子們從視窗扔出那些寫著他們對老師的愛和祝福的紙飛機,一隻又一隻。
在上車之前那個孤兒貝比諾跑著趕來,拿著一些簡單的行李,他一心是想要跟馬修老師一起離開,對他而言,恩師如父,而這,這也是最好的結局。
這位“過氣的音樂家,失業的代課老師”,卻能用一種超越倫理和階級的大愛精神,一種最深沉最厚重的人文情懷,救贖了孩子們,也治癒了許多人的心靈。
不完美,卻能讓人潸然淚下。馬修其實也有自己的喜歡的人,只是命運捉弄,最終只是將這份純潔美好的風景永遠地藏在自己的心裡。
猶如那清澈優美的歌聲,心絃和鳴,就像春天的燕子穿過柳葉,就像繁華盛開在溫暖熱情的Sunny下,就像那魚兒在水底悠閒吐著泡泡,也像莫翰奇最後站在世界的舞臺上,從容地指揮音樂合唱團。
擁有夢想的人,肩負傳播愛的使命的人,不做選擇題,只做證明題。所以,永遠別說永遠,一切皆有可能。
-
13 # 語教班17313209
《放牛班的春天》用倒序和插敘的方法講述了一個代課老師透過音樂傳遞愛,來感化那群原來頑固不化,調皮搗蛋,有著性格缺陷問題的學生。
馬修來到這所學校前,對這所聲名狼藉的學校有所耳聞,在她來的第一天正是陰冷晦暗的冬天,在鐵門口看到一個叫貝比諾的小男孩正在等他的父母,但小貝比諾不知道的是他的父母在戰爭中已雙雙死亡。
第一次上課,班上的同學就給了她一個下馬威,那些叛逆到無法無天的學生們不怕他,也不想尊重他。還沒開始上課手拿包就被學生哄搶,知道那位人人望而生畏,奉行鐵血手段的校長的出現才停止,即使是這樣,他還是為了使學生免於禁閉而為他們打圓場
這位生性善良仁慈,博愛大度卻又才華橫溢的老師跟麥神父一樣,其實他心裡也一直認為,沒有哪一個孩子天生就是惡的。
所以,在後面的很多事,比如手提包被偷,寧願被體育老師誤解也沒有說明真相,莫翰奇的母親來看正在被罰的兒子時,為了不讓母親失望而對其撒了謊。向校長申請自己來懲罰班上犯了錯的同學。而不是一犯錯就處罰,關禁閉,而是要以另外一種更為積極有效能讓人真正認識到錯的方式來進行。
苦心孤詣,至情至性。馬修老師因為對音樂的敏感,發現孩子們似乎對音樂很感興趣。所以,合唱團也因此成立了,而馬修老師也開始創作一度發誓永遠不在創作的音樂。
善良會被傳染,心靈也能相通,在離開經過教室高樓的窗前的時候,班裡的孩子們從視窗扔下那些他們對老師的愛和祝福的紙飛機。一隻又一隻。
這位過氣的音樂家,失業的代課老師,卻能用一種超越倫理和階級的大愛精神,一種最深沉,最厚重的人文精神救贖了孩子們,也治癒了很多人的心靈。
-
14 # 小瘋鳥電影
我們絕大多數的家長,都為孩子的教育問題操碎了心,甚至從胎教就展開競爭, 沒有家長不希望給孩子提供一個好的環境、好的教育,讓他最好能直接贏在人生的起跑線上。
今天要給大家推薦的這部電影,很不幸,孩子們並沒有一個良好的家庭背景和教育環境,但幸運的是,他們擁有過一位難得的好老師。這就是曾經提名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放牛班的春天》。
從片名可以看得出來,“放牛班”就是垃圾班、差班的意思。
這部經典的法國電影講述的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一座被稱為"池塘之底"的特殊學校,面對一群被大人放棄的野孩子,用合唱團的方式,改變了學生以及他自己命運的故事。
馬修是一位才華橫溢的音樂家,可是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他沒有施展自己才華的機會。1949年是我們新中國成立的時間,而那時候的法國處於二戰戰敗後,動盪蕭條的狀態。所以馬修儘管有才華,卻也只能去一間專門管問題孩子的輔育院當老師。
這間學校對待孩子的方式基本上就是,用暴力解決一切,當然越壓迫越叛逆。馬修並沒有放棄,他利用自己的專長創作了一些曲子,用音樂開啟孩子們的心扉。正因為馬修對固有思想的批判和挑戰,真正的教育才開始在這所學校出現。
學霸和學渣之間,就差一個好老師。
在我們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遇到很多老師,有的是學校裡的老師,有的是課堂外的老師,我們經常說,其實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堂課。
-
15 # 影視控
如果要問我,我最喜歡的氣質是什麼?
我會回答:溫柔。
溫柔的人和風景都給人以安全感,而溫柔的電影也給心靈同樣的感覺。
故事在一個有些禿頂的老師和一群難管教的學生之間發生,他們一起組成這個放牛班,而“放牛班的春天”既是學生們的春天,也是學監先生的春天。
故事發生的學校被稱為“池塘之底”,大概等於現在的問題學生收容中心,這裡的孩子們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被送到這所學校,他們也的確沒有那麼乖巧:惡作劇、抽菸、欺負弱勢的小孩,他們就像是能夠被一眼看到未來的“壞小孩”,只能在池塘的最底下,看不到天空。
然後,他們迎來了新的學監——克雷芒馬修先生。
馬修先生是個音樂家,他和孩子們的互動也主要發生在音樂上。
他聽到學生們在背後唱對他帶有侮辱性質的歌,卻從歌聲中聽到學生們不錯的音質,於是開始組建一個合唱團。
但他做的不僅僅是組建一個合唱團,他將他的教育觀念融入到每一次和學生們的相處當中。
他永遠選擇尊重。
不同於總是選擇暴力手段的校長,馬修先生從一開始便沒有把自己放在一個很高的位置,他認真地看待每一個學生,他會蹲下來詢問佩皮諾問題,以一個平等的位置認真發問,而不是簡單忽略。
對於偷十萬法郎的郭邦,他也沒有輕易判斷對方的行為,而是耐心地詢問對方原因。
因為尊重,馬修獲得那個總是很膽小又固執的佩皮諾的信任,結束他漫長的週六等待,成為他人生中“父親”形象。
也因為尊重,馬修先生得知學生“想買一個熱氣球”的想法,感受到孩童心中的純真。
他有發現優點的眼睛。
當學生在背後唱對他有侮辱性質的歌,他沒有生氣,反而發現他們的好音質而成立一個小合唱團。
他讓每一個學生唱歌,然後判定他們在合唱團中的位置。即使是總是走調的學生和不會唱歌的學生,他也能夠讓他們成為樂譜架和指揮助理。
當那個有破壞傾向的孩子被帶走,他脫口而出的是那句“他可是我唯一的男中音”,人人都能看到孟丹的過分,只有他記住的是學生獨特的聲音。
他總是那麼寬容。
在馬修先生剛剛來到這所“池塘之底”時,他便遇見了學生們對馬桑大叔的惡作劇,但是他選擇讓學生以照顧馬桑大叔的方式去彌補自己的錯誤。
當莫杭治在黑板上畫他的樣子以逗樂全班學生的時候,他沒有生氣,而是以回畫莫杭治的方式巧妙地解決。而即使是在被莫杭治用墨水包砸中之後,他仍然在指揮時溫柔地看向莫杭治。
他的寬容就像音樂,讓人放鬆,也引導著人走向更加光明、更加有希望的方向。
馬修先生走的那個片段實在是太感人,孩子們沒有出現鏡頭中送他,卻用歌聲與飛出窗外的紙飛機表達他們的感謝和不捨,還有窗戶中伸出的那些搖擺著的小手,那是經歷過善良和信任,終於伸出池塘的手。
這樣的電影和這樣的教育觀念,始終是被期待和需要的。
回覆列表
就我個人而言覺得這部電影挺好看的,很讓人感動。
說說印象最深的幾個點吧。第一個點是:當馬修老師去到那個學校後,發現那群孩子調皮搗蛋後,選擇用音樂去感染他們時,那群孩子在就寢前唱歌時候的神情真的真的很感染人。
第二個點是當時有領導來學校,馬修老師讓孩子們唱歌,當時皮埃爾因為一些原因是站在一旁的,後來馬修在屬於皮埃爾的唱歌部分示意他的時候,他開口唱的那一個瞬間被感動到了。
第三個點是馬修老師要離開這個這所學校的時候,曾經那些調皮搗蛋,目中無人的孩子們用屬於他們自己的方式送別了馬修老師,當那些紙飛機透過那個小視窗一個個飛出來的時候,終於馬修老師曾經的付出都得到了肯定與回報。那些紙飛機其實也是孩子們對馬修老師的愛吧。
還有一個點是馬修老師走的時候最終帶走了佩皮諾,這個可愛的呆呆的小男孩。
這部影片最體現出來的就是一個老師的偉大,他的不放棄每一個孩子,教他們透過音樂來表達自己的這種方式是讓人動容的,即使當時在組建合唱團的時候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對,但好在結局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