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隋煬帝說天下

    古代的防腐技術可是很好的。

    屍體防腐

    古人認為人死後,魂氣升於天,而形魄歸於地。死不過是生命的又一個輪迴,在另一個世界也是像生前一樣的生活。因此他們一方面要幫助魂氣順利升入天庭,另一方面就要好好地伺候形魄。因而人們古人尤其重視屍體的防腐工作。

      屍體防腐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時期而產生的有意識的行為。古人認為,墳墓是死後在陰間生活的另外一個場所,所以為了保證自己在地下繼續享受生前的榮華富貴,所以很重視墓室的修建,並進行一定的措施進行保護。而對於屍體的儲存,則是保證形魄的重要措施,所以墓葬之內的防腐處理也就包含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對屍體的防腐處理,二是對用以儲存屍體的棺槨進行處理。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古人們絞盡腦汁,想出了屍體防腐的八大秘籍。

    防腐秘籍一:死後即時沐浴消毒

      為了保持屍體的完好,古人死後入殮之前首先要進行沐浴,先要用香湯沐浴屍體,再用酒擦洗。這種習俗起源很早,早在東周時期就已經存在了。周王室主管祭祀的官員小宗伯下就有鬱人和裸人兩種差役,前者用鬱金香草煮湯和用黑黍釀酒,後者則用香湯和黍酒沐浴屍體。浴屍活動一般選在招魂之禮進行完畢之後,由甸人、管人、祝、外御等負責實施。《周禮註疏》卷十九中有王死後沐浴時用酒浴屍的記載:“王崩大肆,以秬”,就是說,周朝的王侯死後都要進行沐浴,沐浴用的就是黍酒。據說這樣沐浴出來的屍體能夠保持香美而不致有腐臭味。對此,賈公彥疏:“大喪築鬻,則此酒中兼有鬱金香草,故得香美也。”

    其實,用這種以混合鬱金汁液的酒對屍體進行沐浴,和活著的人用於煮蘭湯以沐浴的蘭一樣,具有清香和消毒作用。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發掘之後,有關研究人員對棺液進行化驗,檢測出了乙醇和乙酸。這說明了說明埋葬之時棺內放置使用了酒。人死後進行沐浴的習俗,主要是出於這樣的考慮:人死後的靈魂要到祖先那裡去,人不乾淨,祖先要拒納死者;另一方面,用酒沐浴屍體,經過蒸煮後,實際上具有一種消毒和殺菌的作用。酒的噴灑則更有利於封棺後加速棺內氧耗,建立缺氧條件,並在一定的時間內可以抑制細菌的生長和繁殖,使屍體在最初的腐敗過程減慢或停止下來,這樣對於屍體防腐及儲存是有作用的。這大概就是古今屍體沐浴習俗流行的原因。

      此外,中國古代還有用汞、砷對屍體進行防腐的習俗。經化學鑑定,馬王堆女屍之所以千年不腐,在於其兩個明顯特點:一是經過了汞處理,二是對屍體進行了黍酒及其他物體的浸泡。考古人員分析棺液沉澱物,驗證了裡面含有大量硫化汞、乙醇和乙酸等成分,對屍體細胞起到了固定作用,這成為古屍不腐的一個關鍵因素。

     防腐秘籍二:使用多層紡品纏裹

      屍體的腐敗,細菌的分解是主要原因。而細菌又分為需氧菌和厭氧菌,抑制需氧菌的活動除了要實現殺菌消毒外,必須嚴密密封屍體以防止空氣進入。

      在先秦時期,對人死後的衣著進行了嚴格的限定。給屍體服衣稱之為小斂,放屍入棺為大殮。小斂之時所用的襲服,《儀禮·士喪禮》載:“乃襲三稱。明衣不在算。”三稱,就是指爵弁服、皮弁服、緣衣三套衣服,但是這不包括沐浴之後所穿的明衣。實際上來說是至少要穿四件衣服。除了包裹厚厚的衣物外,還要為死者填塞耳朵、覆面、裹首、結跗、縛手、套屍,然後在外面再以衾(單被)包裹,以絞結紮。可謂裡三層、外三層,嚴嚴實實的將屍體包裹起來,最大限度的避免屍體暴露於充滿細菌的空氣之中。

      為什麼選擇紡織品而非其他物品裹屍呢?這裡面是有一定道理的。入葬之初,墓室內的環境是不可能隔絕到防止腐敗菌生長繁殖的地步,但墓室中的氧氣很快被隨葬品中大量的禽、魚、肉、蛋等有機物的氧化分解所消耗,又因為內棺和墓室都是密閉的,因此在槨室中形成了缺氧環境,從而使需氧菌得到了抑制。但是此時還有厭氧菌存在,一樣能夠導致屍體腐敗。用紡織品裹屍,是因為屍體的蛋白質、脂肪及隨葬的絲織品分解產生的有機酸,使棺內環境逐漸向酸性轉化,導致厭氧菌無法適應並最終死亡,這樣屍體的腐敗過程終於停止了。

      還是以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女屍為例,這具女屍全身裹各式衣著約二十層,然後從頭至足橫繫絲帶九道,臉部還覆蓋著面罩。經過這種處理後的屍體,最終導致千年不腐,出土時栩栩如生。

     這個道理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眾人皆知,但是在實踐起來卻不一定每個人都以此為準。西漢時期的劉勝墓以出土驚豔世人的金縷玉衣而聞名,但是這件金縷玉衣並沒有阻擋他身體腐爛的速度。更令他不曾想到的是,這件寶物卻經常成為盜墓賊垂涎的東西。儘管劉勝的陵墓躲過了盜墓賊的“光臨”,但是他的屍骨卻沒有因為金縷玉衣的庇護而得以儲存,反而腐朽的連考古學者都不曾注意到金縷玉衣中竟然還有屍骨存在,這真是跟劉勝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

     防腐秘籍三:運用冰塊降低溫度

      屍體的儲存,除了上面兩種方式之外,用冰塊冷凍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冰的防腐作用,主要表現在降溫方面,這對於降低腐敗菌的活躍程度,延緩屍體腐敗所起的積極作用。

      春秋時期的國君、貴族死後,舉行完招魂,在陳放屍體供人瞻仰時,如果是夏天,一般要在屍體周圍擺放冰塊,用以降低溫度,防止屍體迅速腐敗。《禮記·喪大記》:“君設大盤造冰焉,大夫設夷盤造冰焉,士並瓦盤,無冰。”《儀禮·士喪禮》:“士有冰,用夷盤可矣”,但是那時沒有現代的製冰手段,冰的儲存是非常困難的,因而只有達官貴族才具備使用冰的條件。

      古代不是沒有冰箱而是沒有製冷的冰箱。冬天的時候,人們在冬天把湖或河的冰鑿成一塊一塊,然後窖存起來用稻草、泥封好。等夏天的時候取出來用來儲存易壞的食品。那時一些官宦人家有一種冰箱,這種冰箱分為兩層,上面放食物下面放這種天然冰。儲存屍體也是同一個道理。在夏天時,把冰放在大盆裡然後把盆在屍體下面。以此達到防腐的目的。

     當然,也有一些因為自然因素導致屍體被冰化現象而保持多年的例子。1991年,在阿爾卑斯山區發現了一具“冰人”屍體。這個冰人臨死時穿著鹿皮外套,外加一件防寒防雨的草編大衣,頭戴一頂圓形小帽,此外,還帶著一張弓、十幾支箭和一把銅斧。冰人被髮掘後,即由直升機運往德國的英斯伯拉克法醫研究所。經放射性同位素測定,這冰人系5300年前的古屍。這是迄今發現並儲存得最完整、最古老的古屍,要比中國馬王堆的古屍還要古老3000多年。現在它的面板、內臟,甚至眼睛都保持完好,看來用冰凍的措施來儲存屍體也是古人的一個不錯的選擇。

    防腐秘籍四:屍體摘髒脫水風乾

      人死後屍體會很快腐爛,主要是由內臟及軟器官腐爛並引起其他部位腐爛所致。如果將內臟及軟器官及時摘除並輔助以其他措施,能夠相對容易的較長時間儲存屍體。古代木乃伊的製作便是其中的典型。木乃伊法在古代被認為是一種近乎完美的屍體儲存技術,它的製作是一個相對複雜的過程。中國古代雖然有類似的屍體儲存技術,但是論最完善的技術,當以古埃及的製作方法為首。

      首先是用融化的松脂塗在面部,保護面部形象,防止它乾燥得太快。接著就是進行摘髒方式了:先將鑿子從左邊鼻孔塞進去,將篩骨搗碎,再用工具在顱腦中轉動破壞腦髓,用一根很細小的長柄勺從鼻孔裡伸進大腦將腦漿舀出來,最後把一些藥物和香料塞進空空的頭骨中去。接著就是取出內臟。胃、腸、肝、肺等都要掏出來,然後用棕油作清洗液,洗淨胸腔腹腔。

      再就是脫水過程。先填進用布包的泡鹼和其他臨時填充物,然後把它置於乾燥的泡鹼粉里約40天,待吸乾了水分後,取出裡面的填充物,改放用碾碎的藥品、桂皮、泡鹼、鋸末等填充的布包,最後細心地縫上切口。待屍體抹上牛奶、葡萄酒、香料、蜂蠟、松脂和柏油混合物後,就要對其包裹晾曬。一般是掛到屋外任其自然風乾,以達到長久儲存的目的。

    防腐秘籍五:利用葬玉儲存屍體

      在今天看來,這種方式應該屬於最無效的一種,但是卻被古人相當看重,此處暫且略作介紹。前文已經提到,劉勝的金縷玉衣並沒有像他想象中的那樣保全他的屍骨,但是古代帝王們為何如此熱衷於用玉石陪葬呢?要解開這個疑團,還得從他們的信念上尋找原因。

      玉石在新石器時代即被人們所認識和利用,商周時期的玉石器有禮儀、實用、裝飾等多方面的用途,死後也有專門用於隨葬方面的用處,比如放在死者口中的玉琀、握在手中的玉片、蓋在死者面部的綴有玉石片的絹帛面幕及圭璋等禮玉。《周禮·春官·大宗伯》記載:“蒼璧禮天”“黃琮禮地”,《周禮·春官·典瑞》:也曾提到“璧琮以斂屍”。

      到了漢代,盛行玉石可保證屍骨不朽的信念。《後漢書·劉盆子傳》雲:(赤眉)發掘諸陵,取其寶貨,遂汙辱呂后屍。凡賊所發,有玉匣殮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淫穢。《抱朴子·對俗篇》也說:金玉在九竅,則死人為之不朽。

      因此,劉邦及其後人們非常推崇用玉石儲存屍體。漢代專門為儲存屍體而做的葬玉在漢玉中佔有很大的比例,主要有玉衣、玉琀、九竅塞、握玉四種。而春秋戰國時期盛行的“綴玉面罩”和“綴玉衣服”在這時也發展成為玉衣,它是皇帝和高階貴族死後專用的殮服。完整的玉衣,分為頭部、上衣、褲筒、手套和鞋五大部分。依據墓主身份的差異,文獻記載有金縷、銀縷、銅縷三個等級。這些玉衣的玉片,有表面平素的,有雕刻有柿蒂紋或雲紋並鑲飾金絲或金葉的,有表面印有蟠螭紋的。據《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的玉衣“縷為蛟龍鸞鳳龜麟之象,世謂蛟龍玉匣”。

    那麼,玉石為何除了作為玉衣等陪葬品之外,還被製成九竅塞呢?九竅塞是填塞或遮蓋死者的眼、鼻、耳、口、肛、陰等九個竅孔的,其目的是防止體內的“精氣”從九竅中逸出,企圖使“死者為之不朽”。其中含在死者口中的九竅塞是最重要的,這種塞子被稱為琀。以什麼材質作琀,本無定製。商代為貝,到了漢代一般就是用玉來做了,而玉琀中使用時間最長的則是玉蟬。漢魏六朝,玉蟬的使用極為廣泛。以蟬作琀,可能與蟬的生態特點有關,希望死者像蟬一樣,在土中復生。只可惜,在已發掘的漢代墓葬中,蟬形玉琀依舊,而那些屍骨倒已無存了。

      防腐秘籍六:棺內放置花椒香料

      香料可以保持空氣清新,也可以使人體散發迷人香氣。同時,由於它本身還具有防腐殺菌的效能,早在幾千年前就被塗抹在屍體上用來防腐了。古埃及人用乳香製造的香屍(木乃伊),至今還儲存在金字塔裡。我國出土的古屍千年不腐,其中也有龍腦、安息香等香料的功勞。

      考古人員在挖掘河北滿城劉勝墓、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時,都在墓內發現了花椒、香囊、香枕等物品。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一件陶燻爐裡也裝滿茅香,還有一件裝有高良薑、辛夷等和茅香混合物的燻爐。湖北江陵漢墓中,棺內放置有殺菌作用的香料,加上棺槨四周以木炭、沙石填塞,使墓室與外界隔絕,造成了密閉的環境。在這種環境之下,再用殺菌藥物香料消毒,對屍體儲存極為不利的腐敗菌就很難生存了。另外,花椒、香料的氣味具有較強的揮發性,充溢於棺內的這種氣味對棺內微生物的活動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所以,在古代,這一類物品被大量用於墓中。古代的文獻中也有這樣的記載:盧弼《三國志集解》卷六引《述徵記》雲:劉表冢在高平郡,表之子琮搗四方珍香藥物數十石,著棺中。蘇合消疾之香,莫不畢備。永嘉中(310年),郡人發其墓,表貌如生,香聞數十里。

      當然,用香料浸泡屍體或者將其放在屍體周圍,除了消毒之外,還對屍體保鮮有較好的作用。所以,古人用特製的香酒沐浴,達到了屍體的防腐敗和防自溶的作用。另外,人們還在古墓中發現了一些用來存放薰香的香爐,這說明當時的人們已經發現薰香對屍體也有防腐、防毒的作用。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長安中大疫,宮人得疫”,燒了闢疫氣的月支香以後,“宮中病者差”。可見,古人用香料陪葬,不僅僅是想保持屍體散香,更主要的是為了防蟲、去蠹、祛邪,防止屍體腐敗、黴變。

      防腐秘籍七:優質材料製作棺槨

      除了對死者進行必要的防腐措施外,古人還對棺槨進行了一些技術上的設定。制棺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儲存屍體,所用的材料及其厚度都要有利於儲存屍體。早在春秋時期,人們就已經很熟練地認清了各種木材的種類和效能。不知道是理論的積累,還是實踐的歷練,柏木、松木、梓木、楠木等很早就被人們列為製作棺槨的備選木料,並且還排列出了各個級別用料的標準:柏槨者,謂為槨用柏也。天子柏,諸侯松,大夫柏,士雜木也。

      正如以上引文所言,秦漢時期規格比較高的墓葬如秦公一號大墓、馬王堆漢墓、西漢的幾座黃腸題湊墓的棺槨,用材幾乎全為松、柏等松科屬類植物。這些考古發現也證明了古代文獻記載的準確性。秦公一號大墓主、副槨室選用具有耐腐性強等一系列優良特性的側柏材;南、北墓碑及箱殉選用較易腐爛、切面不易光滑等效能較差的麻櫟;匣殉所用的可能是很差的木材,現在只能依稀辨出其朽跡。到了西漢時期,棺槨的用料及規格發揮到了極致。這就是“黃腸題湊”的出現。

      “黃腸題湊”是一個很形象的說法。“黃腸”,就是指柏木的黃心,即去皮後的柏木。“題湊”指木枋的頭一律向內排列,這樣的堆積形式牢固。“黃腸題湊”,合起來解釋就是指,陵寢槨室四周用柏木枋堆壘而成的框形結構。棺槨周圍用木頭壘起一圈牆,上面蓋上頂板,就像一間房子似的,外面還有便房。天子以下的諸侯、大夫、士也可以用題湊,但一般不能用柏木,因為墓葬用材有嚴格的等級限制,不過可用松木、梓木代替。漢代的名將霍光死後,漢宣帝考慮到他生前的卓越貢獻,“賜給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各一具”。

      使用“黃腸題湊”,一方面在於表示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另一方面也有利於保護棺木,使之不受損壞。不過這種墓葬確實代價很高,如北京大葆臺出土的“黃腸題湊”,黃心柏木多達15880根!儘管浪費,但是隻要能夠達到最佳的防腐效果,古代達官貴族們才不管那麼多呢!可以說,“黃腸題湊”是古人制作棺槨防腐技術的一個極致。

    防腐秘籍八:選擇高地進行埋葬

      防腐技術有多種,除了上面的幾種形式外,對於墓地的選擇也有很深的學問。在古代,高地埋葬是人們選擇墓地的一個普遍規律,其原因在於,一是對“形勝吉地”的選擇,二是它能夠比較有效的防止屍體腐爛。《呂氏春秋·節喪》記載:葬不可不藏也,藏淺則狐狸掘之,深則及於水泉,故凡葬必於高陵之上以避狐狸之患,水泉之深。

      這是說高地埋葬可避水溼、狐患。高地之上利用瀝水,避免地下水對墓室進行滲透,也就可以有地效防止棺槨及屍體過早地腐朽了。高地埋葬最早源於戰國時期。齊康公的高山之巔墓葬,開獨特墓葬形式之歷史先河,為後代帝王的墓葬形式提供了很有建設性的參考標準。齊康公墓位於山東煙臺芝罘一座高山上,至今經歷約2300多年風霜雪雨的剝蝕,仍然存有一個約有四五十立方米的封土堆。封土堆的中心地帶,現存一個長約2米,寬1.5米,深不過1.5米的坑穴,可惜裡面的齊康公屍體,早已經不知去向。他生前可能未曾想到,高山墓葬可以抵制身體的快速腐朽,但是不一定能抵擋得住盜墓賊的侵擾。

      高地墓葬的形式發展到後來就是實行崖葬,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四川地區的懸棺葬。它們的葬址一般選擇在臨江面水的高崖絕壁上,在懸崖上打鑿數個孔釘,用木樁將棺木置其上,或者將棺木一頭置於崖穴中,另一頭架於絕壁所釘木樁上。人在崖下可見棺木,“地仙之宅,半崖有懸棺數千”,懸棺因此而得名。

     懸棺葬工程艱險,耗資大,但是由於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護屍體,在貴族中還是十分盛行。不過至今,岸葬仍存在許多令今人費解的疑惑:一具冷冰冰的屍骨,一口沉甸甸的屍棺,如何會“飛”到那高高的懸崖上呢?懸棺又如何安葬呢?現代有學者曾採用絞車、滑輪等機械裝置,把一具重約150千克的“棺材”吊進了一個距離水面20多米的懸崖洞中。他堅信此舉“重現了二千多年前古人吊裝懸棺的壯觀場面”,從而“解開了中國懸棺這一千古之謎”。但是,由於脫離了距今千百年的時代和深厚的社會歷史背景,說古人採用絞車、滑輪之類的技術令人實在難以信服。

      清代許瓚則認為,古人是利用雨季水位抬高,船載棺槨將其運進預先選好的洞穴裡,等水位降低後,棺槨便留在了懸崖絕壁上。另外,還有人參照東南亞古代居民安葬甕棺的辦法,提出了一種設想:依靠繩索、長梯之類的攀緣工具,將屍骸、板材、殉葬物品和制棺工具等一一包裹,借個人的力量運送到選定的洞穴中,然後現場制棺成殮並予安葬。還有人認為,古人可能透過架設棧道、升置懸棺的方式設定懸棺。

      不管古人採取何種方式,懸棺葬這種方式還是相當成功的。四川地區至今,仍有很多懸棺高掛於千仞絕壁,裡面的屍體也得到了千年的安眠。

  • 2 # 奇石怪松

    慈禧死後幾十年不腐是因為她嘴裡含了一顆‘夜明珠'加之棺槨封閉嚴實緊死,這可能是慈禧屍體不腐爛的主要原因。至於棺槨裡放滿金銀珠寶貴重物品對慈禧的屍體不腐有沒有重要作用?可能還要專家及考古學家們做鑑定。其實慈仁死後屍體幾十年不腐沒有太大神密隱情。

  • 3 # 會之臣

    我們為身在中國而自豪,我們為自己的國家能夠實現繁榮富強而驕傲。大河漲水小河滿,我們在享受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的同時,更應該懂得珍惜,懂得維護,並積極投身於新一輪的改革發展。 不過,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對於我們每一個人而言,唯有真抓實幹,唯有埋頭苦幹,才能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才能讓國家層面的“紅包”更厚實、更豐盛。

  • 4 # weiqinhuan

    慈禧太后死後20年身體沒有腐化,完全好好的,嘴裡含著夜明珠,身上是玉器。揭開棺材裡面屍體詐屍會動,夜明珠被盜墓把臉都割一刀取走,結果夜明珠還是追回來。

  • 5 # 樅陽鄉村攝影

    我還是用首詩來回答這個問題吧!

    防腐人文技術高,

    不然屍體早煙消。

    生前保養多安好。

    死去珍珠口內叼。

    防毒當歸它上品,

    除菌應屬你風騷。

    若無大盜賊心起,

    怎見慈禧碎骨遭。

  • 6 # 路之意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逝世,享年74歲(1835年出生)。慈禧太后,一個才華橫溢的女人,給中國帶來了恥辱。她的死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慈禧好像在她去世之前得了很嚴重的痢疾,腹瀉的時候把肚子裡食物都排掉了,也就是胃腸裡邊空空如也,而屍體腐敗就是因為腸胃的食物而滋生細菌導致腐敗的,貌似也正因為這個把她的元氣都卸沒了,另外她的棺槨密封的也特別好,與空氣隔絕,好像也有玉器等這些東西幫助吧,這些都會有助於儲存屍體。

    那麼慈禧太后究竟是怎麼死的呢?

    史書中雖然說她患病,但是並沒有說她到底患的什麼病,翻閱《清宮醫案》我們發現慈禧在很早之前就有腹瀉的症狀,只不過慈禧一直沒當回事, 醫案上記載慈禧是死於老和病。她先患腹瀉,以後得併發症,兼及肝肺等臟腑,以至胃納減弱,病情加重。再加上她帶病堅持理政,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最後心力交瘁,衰竭而死。

    有專家說慈禧得的病實際上是一種慢性病,在初期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兆頭,慈禧也照常處理政務,甚至在臨死之前也沒有太大的反應,其中清宮的《內起居注》就證明了這一點,然而在死前幾天一個最大的症狀就是經常腹瀉,之後便是咳嗽、肋疼、口渴、舌幹及肢體軟倦等毛病,此時的慈禧仍然對權力戀戀不捨,每天發出的奏摺非常多:十五日批出龐鴻書、王士珍等人折片十四件;十六日批出陳夔龍等人折片十件;十七日批出楊士驤等人折片二十五件;十八日批出端方等人折片十五件,發諭旨兩道;十九日批出錫良等人折片十九件,發懿旨五道;二十日批出外務部折片四件,發諭旨兩道。

    然而到了十九日這一天慈禧突然病重,便吃不進飯去了,到了二十一日這一天已經病入膏肓,兩天之後慈禧去世,享年74歲,一代女皇,最終卻因腹瀉而死,實在是讓人唏噓不已。

    那慈禧為何死後一年才出殯,又被人說臭氣熏天?

    因為一般皇帝都是要陪葬金銀財寶,而那時候因為慈禧的“造作”導致國庫洗劫一空,所以不得不拖時間來湊齊金銀財寶。當然放置一年的屍體當然臭氣熏天。

    在咸豐皇帝死後,慈禧就開始垂簾聽政,說好聽點是垂簾聽政,不好聽了就是想捏著權利為所欲為。也不想想,她那時候本來就是一個貪圖享樂的貴婦,根本也聽不懂朝政,只是想把權力把握在自己的手中紙醉金迷花天酒地。

    朝廷極度腐敗不堪,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而導致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就是慈禧太后。

    而那時候的西方列強都已經打到了家門口,她還整天揮霍無度,彷彿列強的到來和自己毫無關係一樣。據記載,當年的慈禧一天的花費就有四萬兩白銀。而當時國庫虧空,而各地引起戰爭,他們在打仗的時候就連軍費都不想給,擺明了就是想自己貪了。

    而那時候的帝王可能是因為好面子等等的因素,他們都喜歡厚葬。就在下葬的時候,都會準備大量的珍貴寶貝放入墓葬中,難不成是想死後也抱著金銀財寶?

    而慈禧當時在清朝的地位其實就相當於皇帝,所以在慈禧死後,清政府也是張羅著為慈禧辦理豪華的葬禮,當然慈禧生前也是特別揮霍無度的,死後國庫虧空也很難蒐羅到金銀財寶,所以慈禧的屍體所以也就一直都停放著。

    等到一切都安排好之後,慈禧的屍體已經停放了一年了…但是一般的君王都會做防腐處理的,所以基本上應該不是屍體上所染髮的味道。

    她死後下葬的時候,她的陪葬品都是由馬匹拉著,可想而知那是有多麼多的陪葬物品。而當時慈禧的墓葬距離又比較的遠,一路上就留下了很多馬糞,時間久了就會有很重的味道,可能惡臭味就是由此而來。

    慈禧為什麼能死後幾十年不腐?

    原因有三:

    其一,慈禧太后屍體不腐還要從她的死因說起。

    據記載,慈禧太后是得病身亡,死於痢疾,就是咱們現在通常說的腸胃炎,不能吃飯,一吃就拉肚子,據說她最後死的時候,身體嚴重失水,基本腸胃裡也沒有什麼食物了。大家都知道屍體腐爛是從腸胃開始的,她腸胃裡都沒有東西,所以屍體腐爛的速度就會的慢了。在清朝,醫療裝置並不發達,得了腸胃炎也沒有好的治療方法,想想執掌大清朝四十多年的太后竟是因此而亡,疾病饒過誰。

    其二,屍體不腐還與當時的氣候有關。

    據說慈禧太后死於冬天,慈禧死後要葬入清東陵,距北京一百多公里,清朝的交通並不發達,從北京至清東陵少說也要走上半個月,由於天氣寒冷,慈禧太后的屍體並沒有腐爛,獨特的天氣使她的屍體一直處於低溫狀態,這也是一個原因。

    其三,慈禧太后屍體不腐與修建的地宮有關。

    一般的地宮陰冷潮溼,去過清東陵旅遊的朋友們知道,外面天氣哪怕酷暑難耐,慈禧太后的地宮依舊陰暗寒冷,這樣的環境,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屍體的低溫度,可想而知,慈禧太后屍身不腐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結合了自身身體狀況和天時地利,這就不難想象為何清朝沒有采取防腐措施,而慈禧太后依舊能夠屍身不腐了。

    最後,終究是逃不過盜墓賊的法眼啊,在清朝滅亡後,立馬就有盜墓賊將慈禧太后地宮裡面值錢的東西都偷走了。

    孫殿英怎麼盜慈禧墓的?

    1928年7月,國民革命軍第十二軍在軍長孫殿英率領下,駐紮在薊縣的馬伸橋一帶。那裡距清東陵只有二三十里。皇陵裡埋藏的大量寶藏讓孫殿英垂涎三尺。

    前清護林大臣蘇必脫林被孫殿英部下綁架,在死亡威脅下,老頭兒指認了慈禧陵的地宮入口。於是當晚幾十名士兵在明樓旁的琉璃照壁下揮鎬掄鍬,一批累了,另一批替換上來。快到黎明時,挖到了一堵堅固巨大的青石磚牆,這就是封閉地宮的金剛牆,鎬、鍬挖下去根本無濟於事。無奈,師長譚溫江只好請來了工兵團將牆體炸開,慈禧地宮的入口才算找到。

    待透過洞內重重關卡,深入到陵寢內部,已是7月9日夜間。譚溫江聽說發現了慈禧的棺槨,非常高興,命令工兵團長顓孫子瑜和劉副官率領二十多個士兵開棺取寶。

    在燈光照耀下,慈禧巨大的棺槨金光閃閃,富麗堂皇。棺槨由名貴的金絲棺木製成,慈禧入殮後,工匠們又在外層罩以金漆。在金漆上,由喇嘛用藏文書寫四大天王經咒。在金槨裡面的紅漆填金內棺上,內外佈滿填金藏文經咒,在棺蓋之上還刻有九尊團佛等圖案。

    片刻間,金光四射的外槨就被刀砍斧劈得七零八落。匪兵們將碎槨木搬開,現出裡面的紅漆內棺。為避免棺內寶物被刀斧震壞。顓孫子瑜和劉副官命令幾名士兵小心地在棺蓋下方用利斧鑿出幾個長方形的豁口,鐵鎬伸進豁口撬了幾下,棺蓋露出了縫隙,士兵們將刺刀密排著插入縫隙中。棺蓋很快被刺刀、利斧撬開,棺中的屍骨和珍寶被一層薄薄的梓木“七星板”覆蓋,掀開“七星板”,是一層柔和光亮的網珠被,當挑開網珠被時,棺內射出五顏六色的珍寶的光芒,在燈光照耀下,珠光寶氣閃爍輝煌,耀眼奪目,整個地宮後室也光亮起來。

    地宮中,匪兵們四處搜尋散碎的寶物,你爭我奪,爭吵叫罵,拳打腳踢。慈禧的龍袍被撕碎,鳳冠被踩扁,褲褂上的各色寶石、佩物被一搶而光。

    孫殿英臨走前,又派人下地宮搜查,拖出了火併而死的兩位士兵屍體和3位受傷或嚇傻計程車兵,將遺棄的鎬頭、利斧等物一一撿拾乾淨,用碎石亂碴胡亂地把地宮入口填塞一下,才放心離去。

    7月9日、10日,孫殿英從馬伸橋來到馬蘭峪親自坐鎮。11日,譚溫江、韓大寶從馬伸橋司令部調來20輛車,將盜得的珍寶全部拉走。譚、韓率軍開拔,不知去向。

    東陵守護大臣毓彭聞知東陵被盜,嚇破了膽,不敢再駐守東陵,偷偷溜回了北京。既不敢上報溥儀,也沒有聲揚於世,閉門謝客,躲在了家中。後來溥儀將他開除出宗室,以示懲罰。

    東陵被盜一個多月後,經新聞界披露才被世人所知,引發了極大的震驚。

    結語

    不管怎麼說,慈禧太后是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最有權的人物之一。她統治中國長達近半個世紀,影響之深遠,後人對她的評價,自然是極具爭議、譭譽參半。

    客觀上說,她的過遠遠要大於她的功,她所做的一切遠遠抵不上她對中國和華人民造成的莫大災難和悲劇,對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莫大阻撓和破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糖尿病人必須少吃哪些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