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榮恥鑑定師
-
2 # 遇見淨心
在我國,父母都忙於工作,老人幫忙帶孩子是非常常見的一種情況。
老人參與帶孩子,在教育孩子方面和父母產生一些矛盾,也是非常普遍的一種現象。
一、老人帶孩子的特點
1、活動量很少。
老人體力下降,精力不濟,坐著不想動,老人不出門,孩子也就沒法出門,老人希望孩子乖乖的坐著或者睡著,但活動量對幼兒非常重要。
2、容易過度保護。
孩子安全第一,年輕父母精力足可以隨孩子跑來跑去監護安全,老人做不到跟著孩子跑,就會限制孩子的活動範圍。又擔心孩子出事,那就索性鎖在身邊。
3、不重視孩子的獨立性。通常飲食吃穿方面處處想的周到。怕孩子餓,寧肯追著喂孩子,導致孩子飲食過量,飲食習慣差。
4、過度關注孩子。老人會時時刻刻盯著孩子,孩子舉手投足都有監管,壓力很大,會讓孩子很壓抑。
老人幫忙帶孩子會形成各種家庭矛盾,隔代教養考驗多方面關係,需要年輕父母理性應對。
二、育兒觀念不同
老人與子女之間的衝突,有一部分源於觀念衝突。
老人育兒理念陳舊,認為自己把子女培養長大了,認為自己那一套非常切實可行。好比: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茅草窩。別的方法再好,自己沒用過,不認可,自己用過的方法,用著才比較安心,比較踏實。哪怕那個方法際上並不見得有多好。
三、怎樣幫老人轉變觀念
1、尊重老人
老人自有一套教育孩子的方法,的確是好的地方,父母也要悉心學習,不要全部排斥。這樣老人才會有存在感,覺得自己好的做法,孩子們還是認可的,不好的地方,他也就不會堅持。
如果你全盤否定老人的教育方法,那就是矛盾的起源。
你要相信,你如何優秀,如何高明,你都是你的父母教育出來的。
老人心裡肯定想:你小子都是我教育出來的,我把你教得那麼優秀,你不認我這一套做法,是怎麼回事?你小子翅膀硬了,不把爹媽的話當回事了?
所以,不要急於求成,要學會尊重老人:爸爸媽媽,你看你們都把我教育這麼優秀,你的這個做法非常好,我們再怎麼改進一點,因為現在時代不同了嘛,再改進一點就更好啦!
當然啦,兩改三改後,肯定是照著你的說法去做啦。
2、利用權重親人
在你的這個大家庭裡邊,一定有老人非常信的那種親人,有的是長輩,有的就是老人的其他子女,我們把這種人稱為權重親人。
比如說,我家老人就是最聽她女兒的話,也就是孩子的姑姑。有什麼問題跟老人無法溝通的話,那麼我就會找孩子的姑姑說,一般同輩的人,觀念都差不多,也很能理解自己的立場,她很願意幫自己去說話。
趁著孩子的姑姑來看孩子的機會,和老人拉一拉家常,這個事情就搞定了啊。這是最見成效的一種方法。
3、利用專家
如果你家裡沒有老人的權重親人的話,那麼只有請專家,通常老人會比較信任專家,讓專家說出建議,會更容易執行。
首先是醫院的醫生,每次孩子體檢的時候,建議不要只是父母兩個人抱著孩子去,這個時候把老人帶上,一般在體檢的時候,醫生都會給出許多培養教育孩子好的建議,讓老人在旁邊聽一聽,老人一般比較相信醫生說的話。
其次,利用電視裡的專家。經常放一放育兒頻道,大家在一起看電視的時候,並進行議論,老人耳儒目染的,也就接受你的觀點啦。
4、交流議論
好多問題,如果你直接針對老人去提的話,他可能心裡一來就很反感很排斥。
老人只是旁聽者,相對而言老人比較容易接受。
大家都愛孩子,都想以自己的方式對孩子好,要維持家庭和睦,讓孩子有良好的成長環境,就要做好心理準備,努力避免問題產生。
總之,沒有完全和睦的家庭,老人父母雙方都需要清楚自己的位置和該做的是明智的相處,孩子感受到兩代人的愛,會成長得很好。
-
3 # 童心媽咪
解決方法是讓父母學習育兒知識,並從幫忙帶孩子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
如果父母帶孩子的時間比你自己長的話,就讓父母比你還懂育兒,你懂得比他們少,就不會看不慣他們的方式,衝突自然減少。相反的,因為他們比你懂,遇到育兒問題的時候,你虛心請教他們,這樣他們從育兒中就獲得了價值感,也會更加願意繼續學習。
相反的,如果你懂得比父母多,很容易看父母的教育方式越來越不順眼,但是你帶孩子的時間又比父母少得多,最終你的知識也只能停留在理論上。而且父母因為沒有得到認可,她們的付出沒有獲得價值感,以他們的領悟能力也無法從你平常隻言片語的傳遞中真正領悟到教育的真諦。所以最終孩子還是沒有受益。
加上很多時候,雖然年輕人懂得的育兒理論比父母多得多,但是如果沒有真的長時間帶孩子,沒有把這些理論真正的實踐,就不知道老人在實際帶孩子過程中遇到什麼困難。都說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當我們站在理論的制高點指責父母的方式時,會讓父母很委屈,讓父母帶著這種狀態去帶孩子,孩子必然也會受到不好的影響。
-
4 # 全球私塾聯誼會
在小孩的教育問題,我經常和父母起衝突。有什麼解決辦法嗎?
我來回答一下我切身的感受。
在家庭生活中,容易發生衝突的兩個方面一個是經濟問題,一個是思想觀念問題。在對待小孩的教育問題方面與父母發生衝突,既有經濟方面的問題,也在思想認知的問題,而思想認知方面的不同應該是更主要的。
首先,我們要思考一下為什麼會發生衝突?
在對待如何教育孩子方面,一般爺爺奶奶這一代的在教育孩子的思想上更多的傾向於身體的餵養,偏重於傳統的要孩子吃多吃好;在學習方面的教育一般多傾向於隨意的“散養”方式或者是對現代的教育新思維沒有多少認識。大多年輕的父母在餵養孩子方面更多的是追求高品質、高品牌的食物,而是否符合傳統的符合傳統的飲食大多數人不在意;對孩子的教育一般傾向於嚴格要求,追求高素質、重攀比。由於價值觀念的不同,許多時候自然會發生衝突。
然後,在理清發生衝突的主要原因的基礎上,我們再來尋求相應的對策,怎麼辦呢?
我們要達成的共識是,父母所做一切都是出於對孩子的疼愛,只是在實施的過程中方式方法有些不同。在這麼一個共同的基礎,我們與父母溝通交流起來就更順暢了。隨著年齡的增長,父母已經有了較固定的思維方式,並且一般來說是難以突然糾正的,站在理解的基礎上,我們與父母交流就要懂得了謙讓。所以,對待各種“衝突”的解決方式,一是要冷靜,要理解;二是要注意溝通的態度和方法;同時我們也要考慮是否有經濟方面的問題限制了父母。
如果與父母的種種溝通都難以解決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我們要做的可能就只能是儘量自己帶孩子了。而在自己帶孩子的過程中,處理好與父母之間的、與學校師生之間的,經及夫妻之間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孩子的教育的成績的優劣,很大程度上取決各種教育關係的處理上。對此就不做深入回答了。
在下東土,身處曲阜,常常是帶孩子們識識字、練練字,更多的是帶孩子們讀國學經典,汲取聖賢智慧,希望各種老師多來指導,在下有禮了。
-
5 # 朱九十
這是目前很多人都面臨的一個的問題。
電視劇《安家》裡的宮蓓蓓,不滿意公婆的教育方式,買房搬家,分居而住。如此的簡單粗暴源自於她有足夠的經濟實力,高知白領,收入不菲,當然可以,而現實中呢,沒有幾個擁有如此雄厚的經濟實力。當然也選擇不了她的解決方式。
那現實中這些問題是不是就解決不了了呢?也不是,有句俗語說得好: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
想要解決問題,首先就要先了解問題的本質,找到矛盾的焦點,才能最終解決問題。
一、不論是因為在孩子的教育上的哪方面引起的衝突,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都是出於希望孩子好這樣一個初衷。既然能產生衝突,就說明彼此意見不統一,觀點不一致。就是說矛盾的雙方都會認為自己是對的,但其實結果可能是有一個是對的,而另一個是錯的,也可能是這個問題本身就沒有什麼對錯,只是自己更堅持了自己的觀點而已。這時候最需要的就是停下來,仔細思考一下,問題出在哪?自己的觀點有沒有問題,如果沒有,那麼如何心平氣和的跟老人把道理講清楚才是最需要做的事情。
二、既然是用了衝突這個詞,那就說明當時的情緒很激動,這個時候不適合解決任何問題,等情緒都平靜下來了,再坐下來和顏悅色的與老人進行探討,我想一般應該都可以說得通。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就是,一定要不急不躁,用一個微笑的表情和一個平和的心態,如果能做到這些,我想問題應該能得到解決。
本人認為,萬人萬家,萬家萬事,每個家庭都是不同的,不同的人,不同的環境,不同的親疏關係,所以,所書所訴僅供參考,具體的解決辦法還要根據具體的情況。
-
6 # 亮星
1.如果你和另一半有能力自己帶孩子,那就和老人保持"一碗湯"的距離,既能照料到老人,又能按照你的觀點教育孩子。
2.如果你由於客觀還沒物質、精神"斷乳",要依靠老人的話,話事權肯定不大,不管願意與否,表面上得了便宜就得賣乖。
3.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在孩子面前,雙方要保持一致性,要不,這以後很大可能得是個熊孩子。
-
7 # 學習力教育視點觀察
解決的辦法只有一個:共同參加學習。
家庭成員之間在家庭教育理念上不一致是很常見的社會現象,但是這種現象對孩子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教育上的手錶定律充分說明了這個問題。有一隻猴子撿到了遊客遺落的一隻手錶,然後這隻猴子很聰明,透過一段時間的摸索,掌握了這隻手錶的用法,後來越來越多的猴子來詢問這隻猴子時間,而這個猴子群體因為有了這隻手錶確定時間,生活變得越來越有規律,所以,慢慢的這隻猴子在猴群中的威望越來越高,最終被推舉為猴王。所以,這個猴王認為手錶給他帶來了好運,於是他又積極的去尋找更多的手錶,結果真的找到了好幾隻手表,但是每隻手錶的時間都不一致,當猴群中的猴子來問他時間的時候,猴王也非常的苦惱,不知道該告訴猴子哪一隻手錶的時間,而時間的混亂導致了整個猴群生活失去規律,最終憤怒的猴子把它推下了猴王的寶座。
在孩子的教育中也是如此,如果家庭成員教育理念不一致,孩子必然無所適從,最終會導致非常糟糕的教育結果。這就是教育中非常著名的手錶定律。
家庭教育中要避免手錶定律帶來的巨大危害,最好的方式就是家庭成員共同參加現代家庭教育知識的學習。本身家庭成員之間對家庭教育都不專業,互相之間要說服是非常困難的,所以去參加專業的學習是最好的解決路徑,一方面可以讓家庭成員之間的教育觀念統一起來,另一方面又可以學習到科學的現代家庭教育知識,讓科學的教育知識指導孩子的健康成長,也可以避免因教育觀念不一致造成的家庭矛盾。
-
8 # 宮爆魚丁兒
相信這已經是當今社會普遍存在的一個現象了,“父母”和“父母的父母”的教育理念存在分歧!
先來分析下這個現象存在的主要原因:
1、主導權的衝突!
父母平時工作忙,沒有時間帶小孩,在小孩上幼兒園之前這段時間,基本是交給老人帶的,似乎老人幫帶小孩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對於年輕的父母來講,他們從小就是在父母的“幫助”下一路成長起來的,現在老人再“幫助”他們帶帶孩子,無非就是再幫一次。但是孩子是自己的,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還是要遵循自己的主張,自己擁有對孩子的主導權!
對於老人來講,年輕的父母在他們眼中永遠是孩子,他們從一出生就是家裡的焦點,他們的成長也是在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愛下呵護起來的,父母對他們的期望無非就是找到一個穩定的工作,有一個穩定的家庭,因此當他們出現“孩子”這一“累贅”之後,老人自然而然的接過了這一棒,幫他們處理這一“麻煩”。而且在老人眼中,他們連自己都照顧不好,哪能照顧的好孩子?為了他們的工作穩定、生活和諧,這個重擔只能自己來挑、當仁不讓!
那麼,問題就來了!因為年輕的父母和老人之間都預設自己對小孩的主導權!
2、經驗和科學的衝突
老人的經驗育兒理論
對於老人來講,帶孩子他們具有天然的優勢,因為有過“一次”經驗,如今不過是複製這個經驗再來一次!
再說了,用老話講“老人吃過的鹽,比你們年輕人吃過的米都多!”帶小孩,年輕人就應該多聽聽老人的經驗之談!
年輕父母的科學育兒理論
對於年輕的父母來講,雖然他們是“第一次”,但是他們也為此做了很多的攻略,付出了很多的辛勞,社會在不斷進步,當今社會的競爭不斷加劇,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因此科學的育兒才是促使孩子快速成長的正確路線!
3、“雙標”的存在
年輕父母的雙標
年輕的父母因為習慣的養成、電子工具的普及,易對孩子的教育與自己的要求上存在雙標!
比如“玩手機”、“看電視”、“晚睡晚起”等等,父母們知道經常看電視、玩電子產品對眼睛不好,知道小孩需要早睡早起對身體好,但是他們自己卻做不到!
老人的雙標
都說隔輩兒疼,祖輩對孫輩的疼愛往往是“亂花漸欲迷人眼”的。
有人從心理層面分析過,覺得可能是老人在年輕的時候忙於工作,對他們自己的孩子疏於疼愛,因此在他們閒暇下來的時候,把這份愧疚彌補於下一代身上了。
因此老人有時候對於孫輩的疼愛是縱容的,這和他們當初對待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來比較是存在雙標的!
因此,基於以上三個方面的原因,年輕的父母與老人之間在育兒上發生衝突是不可避免的。
下面我們來談談解決辦法:
1、先認同,再分享
這個辦法主要解決的是溝通問題,良好的溝通方式往往能夠幫助衝突雙方快速化解衝突。
當年輕的父母看到老人帶小孩一些不妥言論、不妥行為的時候,不要馬上予以反駁,那樣會讓老人下不來臺,讓他們感覺不被尊重,並且在孩子面前的權威性受到了挑釁,也容易造成以後孩子不聽老人話,久而久之容易激化矛盾。
建議可以先認同老人的觀點或者行為,說一句這樣是為了孩子好,將自己和老人先劃到同一戰線上,然後再分享自己的方法,這樣讓老人更容易接受,感受上是在和他分享心得,而不是否定他;同時這樣又可以在孩子面前樹立大人的威信,給孩子傳遞一個訊號“大人沒有內訌,一致對小孩”,這樣更有利於孩子的管教。
2、借用“專家”建議
有些老人往往不聽孩子們的建議,因為他們自覺經驗豐富,對於孩子們的說法嗤之以鼻。
同時有些這樣的長輩,往往又很信服比如“微信”裡轉發的一些專家的觀點,因此建議年輕的父母,當出現分歧時,可以借用一些對自己有利的“號”或者所謂專家的“文章”,轉發給老人,潛移默化的影響老人固執的思維,或者讓老人能夠慢慢接受一些新鮮的觀點,從而今後能更好的交流。
3、全家統一標準
這個辦法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大人要做出一些“讓步”。
具體是指大人要克服自己的一些不良習慣、適當減少自己的一些娛樂時間,做到“由奢入儉”!
比如大人晚上下班回家之後,遠離手機、不看電視,陪孩子一起做一些手工活動,或者講講故事、做做遊戲,總之就是陪著孩子一起玩,而不是讓電子產品替代。
無論是年輕的父母還是老人都要統一標準,不能在父母這裡“儉”、在老人那裡“奢”。
大人們從思想上統一戰線,同時從行為上同進同退,這樣才不會互相生氣、互相指責、互相拆臺,而是互相理解、互相幫襯、互相搭臺。
結語:
無論對於老人來講、還是對於年輕的父母來講,雙方雖然有時候對於孩子的教育理念不同,但是出發點還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孩子好!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老人同樣懂得這個道理,因為當時他們也是這麼過來的。希望大人們在考慮到孩子感受的同時,也考慮下大人的感受,這樣衝突和矛盾自然就不會存在了。
-
9 # 東光小周的生活日記
各位寶媽和父母的教育孩子有衝突,實屬正常。老年人和年輕父母的觀念不一樣,父母年齡大了,教育孩子完全靠經驗,we年輕媽媽善於學習與交流,堅信科學教育寶寶才是正理。這一點最容易與父母起衝突。其實有矛盾和衝突並不可怕 ,只要大家善於面對積極溝通,這樣就能避免衝突的發生。
1 有衝突的地方進行有效的溝通。
無論是當奶奶的還是當媽媽的,對海的教育問題上,有自己的想法時,要及時的溝通,千萬不要各自較勁,各顯所能,年輕人要爭取得到老人的理解,老人要懂得適當的退步,畢竟現在社會都在進步 和原來的教育觀念有太多的不同,畢竟父母才是第一監護人,要懂得放手才是最好的狀態。
2 作為子女,老人幫忙看孩子,一定要心存感激。
無論如何老人能幫自己帶孩子,那是情誼,不是應盡的義務,所以要心懷感恩,感謝老人的辛苦付出。
3 溝通態度
首先無論有多麼大的意見 溝通的時候不能著急 要先聽下老人的原因和經驗,科學育兒的經驗更多來自實際生活,把各種教育意見的利弊關係和老人仔細認真的解釋清楚,更多的引導老人認識科學育兒的有點和回報。
綜上所述,育兒其實是一個世紀難題,想要妥善的解決,不能憑藉一己之力,及時有效的溝通,為了給孩子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那些說的最多的話就是 及時溝通 相互理解。願我所說的這些能夠幫助到你。
-
10 # 最近那些
1.隔代教育是當下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因為教育習慣不同,育兒理念有分歧,所以很容易彼此發生矛盾,但是大家的出發點都是好的,都是為了孩子好。所以有分歧沒有關係,關鍵是要進行良好溝通,讓彼此的行為達成一致。可以找時間邀請家庭成員都坐在一起,聊一聊在自己的角度來看什麼是對孩子第一重要的,第二重要的,以此來理清每個人的思路,在彼此都瞭解當相互的想法後,再做出合適的安排,對孩子的教育起到最好的作用,同時又兼顧了每一個人的想法。
畢竟在很多關於孩子的問題上,哪怕分歧再大,也不是完全對立的。拿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奶奶送吃的喝的來說,媽媽想培養孩子的專注度,奶奶想保證孩子的營養,其實這也是可以兼顧的。比如規定孩子每次專注作業30分鐘後,休息10分鐘,在休息的時間段補充營養,不就能夠一舉兩得了麼。
2.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父母和老人不是競爭關係,而是戰友關係。在隔代教育中經常發生爭吵,有時候原因並不是事情的本身,一般的事情經過溝通都能夠得到解決,實際的原因在於父母方和祖父母方逐漸演變成了競爭關係,各自一方都希望得到孩子的青睞,所以良性的互助關係也就變了性質,孩子夾在中間也是苦不堪言。
無論是哪一方,都應該將孩子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否則雙方發生爭執,尤其是為了一些不起眼的小事鬧得不愉快,孩子反而會以為是自己的責任,以後有需求也不敢提出,心理上極其壓抑。遇到這樣的情況,不妨多徵求一下孩子的意見,仔細聽孩子的想法,放下對對方的成見,透過更良性的溝通來化解矛盾。
3.在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和學習的大事上,要統一家規並明確執行,最好的辦法是明文制定一套絕對不能接受、需要幫孩子改正的不良行為列表,及對應的懲戒措施,還有孩子在家學習的時間規劃,以及按時完成目標的獎勵辦法。無論是誰當值帶孩子,當孩子出現列表中的不好行為時,當處在規劃中規定的時間範疇時,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都必須按相同的懲戒措施和獎勵辦法來處理。
讓孩子明白要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無論是對誰撒嬌無用的。所有規定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孩子的未來共同努力,獎懲分明,相信任何家庭成員都會積極配合。
4. 有一些習慣一下子沒能改也不是多大不了的事情,慢慢來,包括對老人教育理念的轉變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變過來,應該慢慢薰陶。先用自己的方法演示,別人也會看到效果,慢慢地他們就會覺得你的方法也許更可行,就會逐漸學會採用你的方式。
每次使用一種方法都有一段試用期,觀察下這個方法對孩子是否有作用,因為不同的個體也許有不同的反應,在逐步實驗的過程中如果發現管用那麼就持續堅持實踐,直到也讓其他家庭成員看到效果,大家就都會都慢慢地按照你的方法去做了。
5.對老人幫忙帶孩子要帶著
感恩的心,我們要抓住機會多誇和多肯定老人在照看孩子上的功勞。事實上也是這樣,他們本該輕鬆的晚年生活,卻用來幫我們帶孩子,孩子晚上起夜喝奶蓋被子都是要婆婆操勞,她們晚上都不能睡個安穩覺,很是辛苦,所以我們的態度一定要誠懇,將心比心,家庭關係更融洽,孩子才能更健康地成長。
回覆列表
只知道“衝突”這個果,但不知道那因是“為了小孩的教育問題”中的啥具體內容,因此,不好給出不糊弄人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