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老五釣魚筆記

    1.釣底無口

    2.浮漂有雜亂的動作,左右搖擺晃動,提竿沒魚

    3.魚經常會在下沉的時候介面導致釣餌不到底

    4.提竿的時候經常會出現矛到魚的情況

    有時候不能確定是不是離底,只能釣離底試試,釣離底有口能釣到魚,不用判斷,直接釣就可以,事實勝於雄辯。

  • 2 # 周果果小果

    有時候大家發現釣著釣著發現魚不吃餌了,這時有可能魚已經離底了,實際判斷魚是否已經脫離水底,還有其它一些根源,我們今天就簡單的講講怎麼來判斷被釣的魚已經離底。

    首先停口,停口也就是釣底時,底層魚突然間不吃餌,一方面可能受天氣等影響,另一方面可能是魚已經被釣完,受天氣的影響多數情況下會出現離底上游的現象,特別是在夏季垂釣的釣友都知道,往往早上是釣底層魚,可到了中午就不得不改變釣法,釣浮層魚了。因為天氣熱,魚已經上浮了。

    其次要看行程中是否有魚介面,這個問題一般是最有說服力的,如果離底了,那麼肯定是一點點的往上移動,所以,當我們浮漂即將到位時,出現了漂亮的介面動作,而且揚竿中魚的話,這基本上就能說明魚兒已經脫離底層,這就需要我們調整釣法,來應對魚情的變化。當然如果介面的魚不對我們要釣的物件魚,如小白條等雜魚,這就需要我們多打幾竿看看,三五竿後,發現介面的仍然是小白條,那麼說明底層魚沒動,只是小雜魚中下層鬧鉤而已。

    最後,如果調釣都比較合理的情況下,出現的漂像讓我們迷糊不解時,可能已經脫離底層,如在釣底時發現漂的抖、顫、橫向小幅位移等。因為這時魚在鉤餌的上方,魚刮線或是在魚線旁邊流動都會使我們很靈敏的浮漂出現異常的漂相。

  • 3 # 釣魚人老高

    垂釣方式眾多,不管是釣底、釣離底,還是釣浮,核心是鉤餌要處在魚群所在的泳層,唯有這樣,魚接觸鉤餌的機率才更大,漁獲才能更多。回到釣友的問題“釣魚時如何判斷魚群已經離底了”為更全面、更準確回答這個問題,筆者結合野釣經驗,從以下幾個方面分別展開描述,具體如下。

    1、垂釣技術判斷魚是否離底

    2、從水情、魚情判斷魚離底情況

    垂釣技術判斷魚是否離底

    釣魚人實際揚竿垂釣過程中,碰到魚離底的情況不在少數,大多具體操作驗證魚是否離底,具體如下

    首先魚突然停口是魚群離底的開始。絕大部分釣友先釣底,像筆者所在的魯西等地,目標魚也多以屬底層魚的鯽魚、鯉魚,包括部分掠食性的鯰魚、硌牙為主,也註定了底釣的流行。窩點投擲窩料後,魚群聚集,正常施釣,但時有突然停口的現象。當然魚停口的原因眾多,大魚進窩也也會造成停口,所以需要釣友進一步判斷,下文會詳述。突然停口後,再多次揚竿,即便更換不同味型餌料,浮漂依然孤零靜止不動作,那麼釣友需要考慮魚群是否離底。

    其次釣行程是檢測魚是否離底的常用方法。魚群離底上浮,但到底遊弋、活躍在哪個泳層並不清楚,這裡涉及到水深、水溫、溶氧量等多重因素,所以魚群具體在多深的位置難以確定,所以這時多用釣行程的方法確定魚群是否離底。行程釣法的過程是浮漂入水、翻身、豎立,再緩慢下沉;鉤餌在鉛墜的牽引下低速下落,同時給浮漂一個下拉力。整個過程極其緩慢,無疑延長了鉤餌在各個泳層的停留時間,給魚的吞食即截口的發生留出了足夠的時間。如果在鉤餌就位、浮漂達到設定目數期間,有截口的發生,則說明魚群已經離底上浮;並且鉤餌入水時間越短,浮漂就有大的頓口出現,則說明魚群離底上浮越貼近水面。

    值得注意的是,活躍在中上水層截食餌料的可能是小白條、翹嘴等雜魚,並非是目標魚種,在連續幾次抽竿後依然是白條截口,那麼可能是小魚鬧鉤,魚突然停口是其他原因可能性更大些。

    從水情、魚情判斷魚離底情況

    前文從技術的角度判斷魚群是否離底,其實在實際垂釣過程透過對水情、魚情的一些變化分析,也可初步判斷魚群是否離底上浮。

    1、冬季、早春陽光輻射增強,水溫回升,魚可能離底上浮

    魚是冷血變溫動物,對水溫變化異常敏銳。冬季水溫低時,鯽魚、鯉魚多棲息在深水區水底某一位置,極少遊動,一旦白天陽光輻射增強,中上水層水溫回升,魚在趨溫性的驅使下,會離底上浮。所以冬季、早春揚竿垂釣時,如果出現突然停口的情況下,經驗豐富的釣友會向選擇釣離底、釣浮,時有較好的魚情、漁獲。

    2、夏季陰雨他天氣,水體溶氧量不足,魚可能離底上浮

    夏季整體氣壓偏低,水體溶氧量多有不足的情況,特別是在陰雨天氣。這時如果觀察河流、湖泊,尤其是死水塘的水面,常有大魚泛起的水花、漣漪,這多是魚離底上浮所致。當然陰雨天氣,中上水層水溫下降,利於魚群活躍是一方面,但更多是中上水層水體溶氧量相對豐富,魚在趨氧性的驅動下離底上浮。筆者曾多次夏季陰雨天氣揚竿,碰到魚停口後,果斷釣離底、釣法。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儘量選用一些粉末狀、霧化佳的窩料,避免沉底卻誘不到魚,造成浪費。

    3、黑坑搶魚,窩料造成魚層混亂,魚也可能離底上浮

    黑坑開塘正釣前期大多是散炮搶魚,粉末狀、霧化佳的窩料分子分佈在各個泳層,如果再遇到氣溫穩定、適宜的天氣,極容易造成魚離底上浮,即魚層混亂。魚群分佈在各個泳層,此時如果簡單的依然釣底,恐怕會錯失不少魚口。絕大部分的釣魚人會選擇釣行程或飛鉛釣法。比如飛鉛釣法,不改變原線組的情況下,只是將鉛墜上移至距離8字環10-40公分的位置,子線長度、擺動幅度大大增加,鉤餌入水後緩慢下沉,延長在各個泳層的停留時間,增大截口的機率。

    寫在後面

    本文首先從技術的角度,對如何判斷魚群離底上浮做了介紹,接著從水情、魚情的的視覺,對魚群上浮的可能性做了描述。其實實際垂釣過程遠比本文描述的複雜,還有其他不確定因素導致魚的離底上浮。所以釣友應結合具體環境,分析魚的狀態,確定具體原因,在針對性地採取措施,包括對餌料味型、線組搭配的調整,相信這樣施釣,釣友會有更好的漁獲。

  • 4 # 工作之漁

    這是個有趣的問題,魚在水下我們無法看到,想要知道魚的泳層是否變化,只能靠推測,而對於經驗豐富的釣魚人這並不算難。既然是離底,那指的肯定是原本生活在底層的魚類,能夠意識到魚離底,說明出現了一些訊號,導致我們的鉤餌和魚不在同一水深了,最終的結果就是魚獲不佳。

    之前的文章有講過,每一種魚都有對應的泳層,這跟魚的身體結構、習性特點、食物需求有關,比如,在不同的水層中水壓大小差異較大,直接導致水中溶氧量不同,對於氧氣需求量較大的魚類可能只能生活在水的中上層了,再比如,如果主要的食物是水中的腐植、動植物殘渣或者蝦貝螺類,那麼很明顯這些東西都分佈在水底層,自然魚也會生活在水底了。關於判斷魚群是否離底,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魚群離底的原因分析;判斷魚群離底的依據有哪些;離底後的作釣方法;

    最近在附近的河裡釣了一次魚,由於天氣十分炎熱,氣溫接近35度,原本底釣鯽魚或者鯉魚,到下午時,居然完全停口了,周圍不停地有鯉魚在打水,看得人乾著急,於是想著是不是鯉魚上浮到水面了,於是改釣離底,結果效果仍然不理想,反而被水面小白條不斷的鬧窩,最後無功而返了。

    魚群離底多半是身不由已

    魚作為水中主要的生物體,也是一種進化十分完美的動物,別看它們不像哺乳動物那樣,擁有四肢和發達的大腦,其身體構造在水中靈活自如,擁有靈敏的感知能力,對味道的捕捉,危險訊號的預測都是比較精準的。這裡要講的主要是魚最初級也是最重要的本能——趨利避害!

    根據上文所說,魚有固定的棲息泳層,那為何會選擇離底呢?主要有兩個原因:

    1、底層缺氧,感覺不適。

    根據水壓的計算原理,越深處的水壓越大,我們都有這樣的感知,在游泳時,當水沒過膝蓋時並沒有什麼不適的感覺,但是進一步往深水處走,當水到達胸口處時明顯感覺到透不過氣來,這其實就是水壓的作用。

    由於底層水壓相對錶層更大,水中的氧氣在高壓作用下會無法完全溶解於水,被擠壓到上層,所以水底層的溶氧量會更低一些,按照這個原理來講,生活在底層的魚耐氧性會更好。但是如果當水底氧氣含量進一步減少時,魚的感知比較明顯,會出現身體上的不適,為了獲取到更多的氧氣,魚只能離開底層朝水面上浮。

    2、受到食物誘惑的驅使。

    能夠讓魚離底的第二個原因就是受到食物的誘惑,攝食是動物最基本的生理訴求,俗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其實釣魚也是用食物作為誘餌,促使魚吃鉤。當底層的魚發現在離底處存在食物時就會離底去覓食,我們釣魚人經常說用餌將魚“打離底”,就是這個意思。

    如何知道魚離底了呢?

    1、拋竿鉤餌入水後,經常出現截口的現象。

    截口的意思很好理解,就是半路攔截的意思,指鉤餌還沒有就位就被水中的魚攔截住了,多出現在中上層小魚身上,而這裡指的是底層魚上浮攔截的情況。這和我們上面講的那種情況比較相似,魚可能是從底部上來攔截搶食,也可能已經懸浮在水中,恰好看到魚餌,不管哪一種情況,當被底層魚截口時就要考慮是不是出現了離底的情況。

    2、水面有魚打水的現象。

    野釣時,我們經常看到有魚跳出水面,尤其是在夏天非常常見,而且多半是鯉魚,這是最直觀反應魚離底的訊號,鯉魚作為底層魚,跳出水面多半是感到不適,為了呼吸不得已而為之。

    3、在雨前或者悶熱的天氣出釣。

    這幾種天氣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氣壓比較低,這就會直接造成水中氧氣含量下降,而底層本身溶氧量就低,這無疑是雪上加霜,即使我們看不到水中魚的活動,但是可以推測出為了獲取到充足的氧氣,魚會選擇離底。

    針對魚離底應該如何作釣有人說既然魚離底了,那就釣離底啊,這是不可取的,根據上面魚離底的兩個主要原因可以看出,魚並不是自願離底,例如當水中氧氣含量下降時,魚會缺氧感受不適,此時根本無心吃餌,並且鉤餌離底也不符合底層魚低頭吃餌的習慣,所以不能這樣想當然的進行調整。最好的辦法就是選擇水相對淺的區域繼續釣離底。因為我們要解決的是水中氧氣含量的問題,只要找到水中溶氧量相對豐富的位置即可,而淺水處正好滿足,如果實在夏季,這個淺水處還必須有水草或者樹蔭的遮擋,不然淺水處溫度會比較高,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深淺是相對的,最好選擇1-1.5米的深度為佳。寫在最後

    綜上所述,仔細觀察水面魚的一些動靜和根據天氣情況進行推測,是能夠判斷出魚是否已經離底的,但是一定不要想當然的隨著魚的離底而改變調釣方式,釣離底只會越釣越沒口,如果是改釣中上層魚類,可能會有一些效果。

    在自然水域中作釣經常會遇到文中說的魚離底的現象,其實這已經說明今天可能不會有太大的收穫了,以我自己的親身經歷來看,在鯉魚頻繁打水的河中,很少能夠釣到大個體的鯉魚,除非選擇夜釣或者選擇氣候合適的天氣用長竿守釣。

  • 5 # 燕趙釣魚人

    如何判斷魚離底,這個簡單的說,就是餌料下底沒口,而下底過程中會有介面,而且不是偶然,說明魚已經離底了。

    離底有自然原因和人為的原因。

    自然原因一般多是水體溶氧量造成的,水的底部溶氧量小於表層,在底部溶氧量小於4毫克/升,魚就會起浮,甚至會到水的表層,這時魚是不會有吃餌慾望的。如果離開底部後,水體溶氧量充足,魚便不會在往上層遊,畢竟越接近水錶越危險,而是在適合的層位遊動,遇到餌料也會攝食,這就會出現介面。

    人為原因有兩種,但原理基本一樣,一種是水體底部溶氧量沒問題,魚吃口也很活躍,為了快速獲魚和引誘魚搶食,通常會用釣行程的方法配合霧化效果好,比重輕的餌料,將魚引誘到一個水層,進行垂釣。另一個原因,本來釣底,但因為餌料霧化沒控制好,在中途霧化過多,沒有把魚壓在底部,魚為了爭食而起浮。

    不管什麼原因,不管餌料到底是否有口,只要中途介面多,提竿能中魚,就應判斷魚已經離底,果斷開始釣浮。

  • 6 # 愛釣鯽魚的老哥

    釣魚時,如何判斷鯽魚已經離底,主要的根據是:窩內一直有星,就是沒有鯽魚吃鉤,有時,當你把鉤子放入水底的過程中,七星漂並沒有下沉,此時此刻就說明,鯽魚是在半水中吃鉤,只要經常的發生,就說明鯽魚已經是離底。

    像現在,雖然是秋天,氣溫依然很高,只要你在釣點,窩子打過後不久,就會看到鯽魚並沒有沉入水下,而是在半水中游來游去的,說明,鯽魚已經聞到酒米的香味了,只是因為水下缺氧,在水下並不舒服,但又不想放棄美食,怎麼辦呢?在半水中比較的舒服,此時,鯽魚群就會浮在半水中,並不是浮在半水中,永遠都不會沉入水底,根據老哥多年來的釣魚經驗,只要時間久後,還是會沉入水下的。

    這種現象產生後,我都是隻要看到有鯽魚浮頭,採用釣浮的方法來釣,只要這個釣點鯽魚沒有滑口,相對來講釣獲的機會還高於鯽魚沉入水下,因為你的肉眼是能看到浮在半水中的鯽魚的大小,看到鯽魚稍大點的,就把魚鉤放在這條鯽魚的面前,慢慢的沉入水下,鯽魚也會屁股一掘,跟著鉤子沉入水下。不一會,就會有鯽魚給你釣上來。

    其實,我最喜歡釣半水中的鯽魚,可見性的總比什麼也不清楚,在視覺上讓你放心,知道有鯽魚,也就有等下去的信心了。

  • 7 # 風帆海

    從魚種的習性上來說魚群是不會離底,鰱鱅上層,鯽魚鯉魚底層,白條追餌介面。但是,確實也會有例外。

    魚群離底了歸結為兩個原因:

    1.外因,一般是大環境的原因。

    在一些魚不舒服的情況下,缺氧,氣壓低,水質惡化,體表寄生蟲,這些時候會離底。這不屬於人為因素,也不好改變,不做探討了。

    2.人為因素,垂釣手法原因。

    探討這個還是拿底層魚,比如鯽魚鯉魚來說。它們是底層魚,但不代表它不吃上層的東西,糧食、草籽,昆蟲、飛蛾這些掉落水中以後它們也能上來吃。鯉魚吃荷花的攝影作品可以證明這一點。

    有些攝影人拍攝到鯉魚躍出水面吃荷花。開始人們不相信說是P的,結果越來越多的攝影愛好者拍到了這種畫面。

    也就是說魚有追隨食物的本能。餌料鬆散,霧化太快,拉餌,拋竿頻率快等都會造成你打了一個立體窩。從水面到水底一個筒狀的窩。之前說過魚有追隨食物的本能。也就是說魚群哪個水層都有。就是我們說的離底了。表現就是:

    1、漂不立起來,橫在水面。

    2、漂立起來不再下沉,或者頂起來老高。

    3、漂斜的,忽上忽下。

    4、空鉤率上升。揚杆打不到魚,跑魚的情況變多

    5、錨魚的情況變多。

    這種情況漂相不穩定,跑魚錨魚會讓你很快炸窩。那怎麼解決呢?

    1、補一點比重大的顆粒料。養養窩。

    2、停止拉餌,換掉霧化快的餌、散餌。

    3、搓大餌,讓餌料快速下底。

    4、加鉛,讓餌料快速穿過魚層落底。

    5、放緩拋竿頻率。

    這樣魚群就會慢慢回到底部。發現魚離底就要壓一下節奏,一杆是一杆的釣更平穩,更容易中獲大魚。

    換一根長尾漂釣行程也是個辦法,就是在運動中去抓口,還有往上擼鉛皮座讓浮漂快速立起來都是辦法。但我還是推崇回到本初狀態,讓魚群回到底部,穩紮穩打,也不耽誤釣大體型魚。

  • 8 # 菩提樹下千年

    以我個人的經驗 ,如果你在浮漂下落過程中,多次目標魚截口,這可以說明魚群離底了,具體原因我總結了幾點:1.餌料霧化太好,魚群離底去搶食。2.中上層水溫高於底層水溫,魚兒上浮。3.下層有大型非肉食性魚類,小魚躲避上浮,這種情況很少,我遇到過幾次。一點淺見,請大家多多指正。

  • 9 # 漁躍龍門趙哥

    一,水面有魚花

    二,出現截口

    三,鉤餌到底沒有口

    四,悶熱

    五,有漂訊打不到

    六,魚漂晃動沒有口

  • 10 # 釣友小z

    對於大多數魚種來說,我們一般的是採用的底釣法,尤其是釣鯽魚這種常見的魚類。到底正口,漂像簡單,吃口輕晰,一提一個準,那感覺的確是妙不可言。可是在實際的垂釣過程中,真的能事事入我們所願,魚兒們不會出現我們計劃之外的變化嗎?答案是否定的。

    魚兒也是有感知的動物,它會隨著環境的變化,比如水溫、氣壓、未知的危險等因素而改變它們原來正常的生活和棲息方式,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魚情變化了。重要的事說三遍,“魚情變化了”,這個也是為什麼在相同的地方釣魚,有經驗的釣手,能很快正確分析出魚情,然後對釣法、餌料、線組做出正確的變化。而你雖然和他相距一個釣位,但無法獲得好的魚獲的重要原因。

    停口也就是釣底時,底層魚突然間不吃餌,一方面可能受天氣等影響,另一方面可能是魚已經被釣完,受天氣的影響多數情況下會出現離底上游的現象,特別是在夏季垂釣的釣友都知道,往往早上是釣底層魚,可到了中午就不得不改變釣法,釣浮層魚了。因為天氣熱,魚已經上浮了。

    其次要看行程中是否有魚介面,這個問題一般是最有說服力的,如果離底了,那麼肯定是一點點的往上移動,所以,當我們浮漂即將到位時,出現了漂亮的介面動作,而且揚竿中魚的話,這基本上就能說明魚兒已經脫離底層,這就需要我們調整釣法,來應對魚情的變化。當然如果介面的魚不對我們要釣的物件魚,如小白條等雜魚,這就需要我們多打幾竿看看,三五竿後,發現介面的仍然是小白條,那麼說明底層魚沒動,只是小雜魚中下層鬧鉤而已。

    搭配建議:黑坑盛宴基礎料或本地飼料粉+大紅餌+金版超誘+尺上(或大新或啟用)水比1:0.8-0.9,如果想增加餌料香味,可用一窩或鋼3代替超誘,如果想增加腥,可用6號鯽或冬釣鯽等。鯉魚餌新增適量鯽魚餌,狀態、味型、入口性都會更好,根據其他料的多少決定拉絲新增量,少可不再新增。

    最後,我感覺如果調釣都比較合理情況下,出現的漂像讓我們迷糊不解時,可能已經脫離底層,如在釣底時發現漂的抖、顫、橫向小幅位移等。因為這時魚在鉤餌的上方,魚刮線或是在魚線旁邊流動都會使我們很靈敏的浮漂出現異常的現象。

    常見的離底施釣,其實也並不是完全魚兒離底了,我們在離底的情況下垂釣上了底層魚類,正確的說是我們在不斷的拋餌施釣過程中把底層的魚兒誘至了離底, 或者魚群不斷增加開始搶食,對還未落底的霧化餌料吸引上來,施釣時不難發現,當魚兒開始接餌時,魚層感覺會越來越淺,甚至釣著釣著可以達到半水及水錶。

    但相對來講,底層魚類覓食的訊號換做在離底的狀態下,我們看到的浮漂訊號會大大失真,尤其是在魚群密度較低的情況下,空竿率也會大大增加,所以一些有 經驗的釣者會很好的控制餌料的霧化狀態與抽竿的時機,能把魚留在水底儘量不要誘至離底。當然我們在密度較高的魚塘及魚口較生時,當然還是改變戰略,儘量把 魚誘至離底,這樣可以更加快速的上魚。

    離底施釣是一個過程,不是像釣中層魚那樣直接找魚層針對施釣,尤其是鯽魚。鯽魚品種很多,除了河內鯽外,大部分 品種的鯽魚都是底層覓食,故此我們誘魚要從底層開始,釣離底我們必須用拉餌,拉餌的狀態好壞直接影響到漁獲,既要有散落的霧化餌料又要有留鉤的被吞鉤餌, 這個必須要有一定的實踐經驗才能做到,設想要釣離底時,就低的魚口必須放口,至少在初階段釣底層時出現魚口我們必須放一半以上,慢慢的我們便會看到一些接 口,這個訊號就代表我們可以進行離底階段。

    此時適當的減去鉛墜,把浮漂往下拉5cm左右,餌料既要比釣底時拉的大些,還要不斷留意浮漂下沉時的動作,儘量 到位就把鉤餌拉掉,慢慢的我們會看到更多的介面,此時我們再往下拉一浮漂距離,開始正常施釣,魚群因為底層就不到餌料會抬頭上浮接餌,每一個浮漂下沉的停 留、點鈍、上頂、甚至黑漂均是上魚的訊號

  • 11 # 眼鏡哥說魚

    可以肯定的是,能夠提出這樣的問題,說明你是一個用腦子釣魚的人,同時也可以說明你是一個努力想提高釣技的人。很多釣魚人從來不會仔細觀察,更不會思考底層魚離底的問題,所以一旦遇到底層魚離底也就無從應對了。

    底層魚離底的原因

    底層魚離底的主要原因有三點:

    第一,水底的水溫過低,由於水面附近能夠接受Sunny的照射,所以晴天的時候水面附近更溫暖,此時底層魚有可能離底上浮,進入更溫暖的水層。

    第二,水中的含氧量降低,越接近水面含氧量越高,所以當水中的含氧量整體降低的時候,魚就會離底上浮,進入含氧量更高的水層。

    第三,水面附近有大量食物,如果有大量的食物聚集在水面附近,或者是不斷有食物從水面掉落下來,魚就會離底上浮,進入食物更豐富的水層。

    判斷底層魚已經離底的方法

    底層魚離底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在釣魚的過程中頻繁出現離底介面,也就是鉤餌還沒有到底浮漂就出現加速以及停頓訊號,並且抬竿能夠中魚。如果多次出現這種現象,並且鉤餌到底之後幾乎沒口,就說明底層魚已經集體離底了。

    底層魚離底後的釣法

    很多人會認為釣離底的魚應該選擇釣浮,其實這是不對的。因為底層魚離底存在很多的不確定因素,例如魚離底的高度不同,有些魚可能離底50公分,有些魚可能離底1米。如果採用釣浮的辦法就無法覆蓋到所有的水層,所以正確的做法是釣行程。

    選擇一支吃鉛量較小的浮漂,同時增加調目,並且減輕餌料的比重,讓鉤餌下沉的速度更緩慢更均勻一些。鉤到到底之後不要等待太長時間,沒有魚口就果斷抬竿換餌,然後重新拋竿入水。採用這樣的方式主抓鉤餌在下降過程中出現的離底介面訊號。

  • 12 # 垂釣大咖

    魚群離底一般都是講的鯉魚、鯽魚這類底層魚種,導致魚群離底的原因有很多環境變化、水情變化、食物變化都會導致魚群離底,那究竟如何才能判斷魚群是否離底呢?

    浮漂的動作

    浮漂是釣魚人的眼睛,雖不能像水下相機那樣直接觀察水底魚群的所在水層,但是透過浮漂的動作可以輔助我們判斷魚層狀態,釣底時沒有魚口且浮漂的動作為左右的晃動或者上下的點動,這就是魚離底的表現,沒有貼底覓食導致釣底沒口,離底遊動過程中蹭線導致浮漂發生上下、左右的晃動,這種動作一般都是無力且提竿不中魚。

    餌料下降過程中截口頻率

    釣底是指浮漂站立後出現中魚的情況,這種情況視為底釣,隨著頻率的拋竿入水,餌料在下降過程中會伴有餌料霧化,特別是在密度比較高的黑坑、競技塘中最容易出現魚離底的情況,主要是由於餌料霧化引起的魚群上浮,當魚群上浮後最常見的便是下降過程中的截口,如果此截口次數發生次數頻繁即可證明魚群上浮,一般常見於密度較高的塘呢。

    魚群上浮的解決辦法

    如果出現了以上兩種現象則完全可以證明魚群上浮,接下來我們只需要如何作釣即可,好多釣友都知道遇到這樣的情況直接釣離底即可,這種方法沒錯,但還有一種更為適合這種魚情,就是飛鉛釣行程,加長餌料的下行時間給足魚截口的時間過程,行程可以從上到下全水層搜釣特別適合釣離地魚群。

    寫在最後

    還有好多種環境變化導致的魚群上浮,但是一般環境變化導致的魚群上浮都不會好釣魚,例如氣壓較低水體溶氧量下降導致的魚群上浮,魚一般就不會開口所餌了,所以釣離底也是要根據魚情進行判斷,並不是所有的離底魚群都好釣。

  • 13 # 大別山小農人

    非常高興來回答你的問題。魚的種類有很多,就會有許多生活習性不同的魚,有的魚喜歡生活在中上層,比如草魚和鰱鱅,但是也有許多魚生活在底層水底。有野釣經驗的釣友肯定知道這些底棲類魚會有離底的時候,究其原因主要和溫度,溶氧量及魚類所需的食物有著密切的關係的,所以在判斷魚群是否離底時就要注重這幾個方面的影響,下面就從三個方面簡單介紹一下魚群離底的大機率情況。

    一、根據天氣判斷

    我一直就強調天氣是影響魚生活的首要因素,在這裡它就包含了溫度及水體溶氧量兩個因素。我們可以大致判斷一下,如果當天氣溫穩定,氣壓也穩定,也沒降水,也沒起風,那麼肯定就不會出現離底的情況。當有一種或者幾種因素髮生改變了,比如降水了,那麼氣溫就會降低,並且帶來水體溶氧量增加,那麼當我們垂釣沒口時,很可能就出現魚群離底的情況。所以在野釣的時候,不能死腦筋,發現變化的因素就要適時分析調整,如果把握不了就用事實驗證,下次經驗自然豐富了,在這裡就是強調釣魚要善於觀察,善於改變。

    二、根據魚情判斷

    一般我們釣底層魚類,比如鯽魚,鯉魚等,如果把握好上魚的節奏的話,是肯定能感覺到魚群變化時的細微改變,像吃口沒有規律了,口亂口雜,或者是有口打不到,浮漂左右亂晃動,但就是不上魚。運氣好的時候可能會遇到截口,才恍然大悟,原來魚群是離底了,運氣不好的時候會錨到魚,小魚還能錨上來,如果錨到大魚時,可能會炸窩,那就麻煩了,剛剛發現魚群上浮的問題就被攪的窩裡沒魚了。

    三、根據水情判斷

    這裡的水情主要就是指水裡是否有魚類所需的食物,有時候起風或者降雨後,水面就會有許多漂浮物,這些物體含有草籽,有機碎屑等魚類愛吃的食物。如果水面看不到,也有可能沉到水裡,但是由於物體比重較輕,所以會懸浮在水中,就會引來魚群覓食。再就是水溫也可能引起魚群上浮,當有溫暖的水體注入,或者氣溫升高了,溫度首先上升的是上層水層。比如冬季連續晴朗的天氣,鯽魚就會游到水皮處來曬太陽,增加身體的活性。

    寫到最後

    透過以上分析,我們就能瞭解到魚群離底的原因了,但是可能還有其它導致魚群離底的原因,還有待於實踐總結,魚群離底後可以考慮釣浮或者是釣行程,釣截口,改用比重較輕的餌料。

  • 14 # 魚不開口咋整

    水底有醬層(臭塘底),水草密集等水底情況複雜的情況,易造成水底溶氧量不足,使得魚兒無法下底或不能水底自由活動。魚群只能離底上浮至合適區域。

    由於水面有漂浮著大量魚兒的食物,或是我們在垂釣過程中餌料的霧化,散落;造成魚兒追餌離底上浮。

    魚兒是變溫動物,有著很強的趨溫性。在晴朗的日子裡,水面溫度升高也會上浮,魚兒為以

    調節自身需要,而離底上浮。

    由於天氣方面的方面的原因,氣溫升高造成氣壓下降,使水底溶氧量不足。或是魚池魚兒密度大,耗氧過快,導致水含氧不足,魚群為了保命,不得不離底上浮。

    前三種情況,我們可以根據漂訊上的反應,或根椐過往經驗上判別。當我們在拋竿時浮漂上有輕微晃動,或是在鉤餌下行過程中出現了超時停頓,點顫位移,加速下沉等情況。這就說明魚魚群已經離地,我們可以釣浮了。當然我們也可以根據釣法的不同,採取打頻率或以釣行程以飛鉛的方式,透過控制餌料的比重,提高餌料的霧化,溶散性等,逐漸 誘魚脫離泳層。

    在垂釣過程中,我們可以從底釣開始,然後,根椐魚口變化,逐步下拉浮標一漂深,逐漸找魚層,哪裡口多,哪裡口實,那裡就是魚群泳層。調漂的方式,我們可以調高釣低,也可以帶餌調釣,也可以憑著自己對調釣原理深度的掌握,隨心所欲,信手拈來,但萬變不離其中。

    但由於氣壓方面的原因,造成水底溶氧不足。魚群離底上浮。這種情況下,通常魚是不會開口的。在人工養殖場內可以開啟增氧泵給水增氧,在野外垂釣,釣點選儘量選擇有水草或是有活水的區域進行垂釣。

  • 15 # 石頭釣魚記

    釣魚如何判斷魚群已經離底了?個人的觀點是:連續多次出現底層魚截口情況,很大程度上就說明魚群離底了。

    個人感覺:除了生活在中上層魚種外,之所以魚群選擇離底,主要是因為它們感覺待在底層已經不適合了,需要離底才能找到它們認為的“舒適地帶”。

    釣魚這麼多年,個人認為魚群離底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1,水底溶氧量低,魚群迫使離底。

    這種情況多出現在氣壓低並且無風的天氣。我們垂釣時,確實窩子打成了,也釣上來魚了。但釣著釣著突然感覺浮漂頓口少了,魚兒蹭線的動作多了,偶爾出現截口。出現這種情況很大機率表明魚群已經離底了。

    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可以選擇釣離底。但從這麼多年的釣魚的經歷來看,這種情況魚群的離底就是選擇釣離底,效果也往往不好的。

    2,雨中或者雨後出現的離底。

    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是:在雨中或者雨後,大量的新水注入進來,導致水底的泥沙流動上浮造成水底渾濁,這時的魚群感覺到不適應,被迫選擇離底。這也是我們垂釣在雨中,大多數釣著釣著突然停口的原因所在。

    如果這時出現多次截口,魚群很大程度上已經離底上浮了。遇到這種情況我們選擇調離底,垂釣效果一般還是不錯的。

    3,餌料致使魚群離底。

    遇到這種情況,首先要恭喜你,你運氣爆棚了。說明你的餌料不管是狀態,還是味型對於窩子裡的魚群來講比較“對路“,這也是“發窩”的表現。

    這時的窩子裡已經聚滿了魚,都在迫不及待等著你餌料的到來。很大程度上是你餌料的霧化誘使魚群上浮的。遇到這種情況,你就等著”爆護“吧!哈哈哈

    這種情況和第二種類似,都會出現截口,但絕對比第二種截口多。這時你可以試試釣小飛鉛,選擇釣行程,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漁獲。本人遇到這種情況的次數也就區區幾次而已。呵呵呵!

    總而言之:

    魚群離底有一個共性的訊號是底層魚多次出現截口,這樣的話很大機率說明魚群已經上浮了。

    最後作為釣魚人呼籲:釣魚謹遵“留大放小”的原則,自己製造的垃圾隨手帶走,並分類放置。

  • 16 # 春暖花開3195291440295

    十分鐘前,俺一提竿就有魚上來。現在,過了十幾分鍾了,咋那魚漂動都不動了?唉,這魚啊,就七秒鐘的記憶。咋能讓它記住這個窩呢?俺不知道,魚也不知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果園又到噴打石硫合劑時候了,果農朋友想知道怎麼熬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