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龔166916589
-
2 # 使用者伏瑞端
那華雄把張飛給砍了!關羽被呂布刺死了!因為張飛性急,沒到跟前就大喝一聲,華雄早有準備,故此將他砍了。又因為呂布馬快,關羽的馬瘦,載不動一百公斤的關西大漢。還沒縱馬,早被騎赤兔快馬的呂布一躍上前,手起戟落,將關羽刺於馬下,再一戟,結果了性命。還因為,呂布箭術高明,百步穿楊。關羽最怕箭,生平屢被射傷,故還沒等關羽的馬到,呂布神箭早已射穿關羽的咽喉,落馬身亡,血流不止。
-
3 # 不沉的經遠
如果換成張飛對華雄,那麼華雄未必會死,這倒不是說張飛武藝不如關羽,而是要殺死華雄這個級別的武將需要一定的運氣。即使換成呂布來,都未必有把握做到。
華雄雖然在演義裡出場時間不長,而且可以說是被關羽秒殺,但是他的武藝不弱。在遇到關羽前華雄一連秒殺了聯軍四將,其中祖茂更是孫堅手下的大將之一。和他並列的程普、黃蓋、韓當三人在此後都有不俗表現,特別是程普。對上太史慈都能打上三十合不分勝負。
祖茂和程普等人並列,武藝肯定不會太差。但是遇到華雄時祖茂卻連一個回合都沒堅持住,直接被華雄一刀砍死。因此即使保守估計,華雄的武藝也應當和張遼、夏侯惇、張郃等人相當,足以算得上一流之列。
在演義中這個級別的武將很難被殺死。比如像夏侯惇滎陽戰呂布,雖然才打了十個回合左右就不敵敗走,但是依然全身而退。還有像張郃,先後對戰過趙雲、馬超、張飛和黃忠,也是此次戰敗以後順利脫身。
因此張飛要擊敗華雄肯定沒問題,但是未必能把他殺死。
而關羽先和呂布交手,結果不會有太大改變。關羽和呂布也打過一次。在曹操攻打徐州的蕭關之戰時,呂布中計被曹操擊敗。呂布敗退途中先後遭到張飛和關羽的截殺。這兩戰都是最終打平,最後因為追兵趕來呂布不得不落荒而逃。
當然,關羽和呂布這一戰前呂布體力已經損耗不少,不是公平條件下較量。但是關羽和張飛是同一層次的高手。虎牢關之戰張飛既然可以和呂布打上五十幾個回合不分勝負,那麼關羽一樣至少可以和呂布戰上幾十個回合。
而按照張飛的火爆脾氣,看到關羽無法擊敗呂布只會衝上去更早。所以最終肯定還是關羽、張飛聯手大戰呂布,結果沒有任何改變。
-
4 #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演義裡是關羽斬華雄,張飛對呂布(與呂布大戰無六十回合不分勝負),按照題主的意思換一下,張飛對戰華雄,關羽對呂布會是怎樣的結果呢?
我個人覺得的話張飛必能斬華雄於馬下,關羽對戰呂布結果與張飛戰呂布一樣打上個五六十回合不分勝負。
華雄再汜水關前斬殺的都是魚蝦級別的小將,像俞涉、鮑忠、潘鳳這樣的也就是跑跑龍套的。祖茂我就更不想說了,靠著偷襲還被華雄反殺,這些人上不了檯面,華雄也沒有與正兒八經的一流猛將交過手,唯一的與關羽這樣的一流猛將交手,也是一個回合被秒殺。
張飛與關羽號稱三國僅有的“萬人敵”猛將,張飛曾經與武藝天下第一的呂布數次大戰而不分勝負,面對雜魚級別的武將也基本上是秒殺。實際上張飛與關羽沒交過手,但兩人各有特點,張飛是越戰越勇越猛,關羽是靠快、準、狠、穩,長久戰關羽不一定能敵得過張飛。
關羽能斬殺華雄,張飛當然也能斬殺華雄了。關羽對呂布,呂布當時是巔峰狀態,關羽也是年輕力壯,但關羽缺少與猛將實戰的經驗,靠著打黃巾刷了一波經驗。
呂布有赤兔馬的加成,加上精湛的武藝,呂布想要快速擊敗關羽也很難,關羽刀法沉穩老練,不僅善於進攻也善於防守,兩人打個五六個回合沒啥問題的,最後估計還是劉關張三人齊上打跑呂布。
-
5 # 我是文娛生
我的觀點是結果不變,張飛斬殺華雄,關羽對戰呂布,三英戰呂布也將上演。這些裡面有個大前提,就是還在演義裡。下面將從3個方面來推演我的觀點。首先,從整體小說的佈局,情節發展來說。
三國演義我們現在來看,結局、劇情都非常的清楚,在什麼節點,上演什麼劇情。紅花綠葉必須被安排的妥妥當當的,情節才跟得上。汜水關前,華雄作為董卓出場的虎將,作為先鋒上陣殺敵。何等威風霸氣,可是註定他要一死,還是被秒殺的尷尬。
十八路諸侯聯盟中,劉備三兄弟是最弱的,也是最寒磣的。沒兵沒糧缺將,所以作者要給劉備集團加威望,沒有溫酒斬華雄,不妙了他,怎麼會有後面的三英戰呂布、煮酒論英雄、過五關斬六將等等一系列操作呀。華雄不死,劉備本來就不如袁術孔融之流,曹操看不上的。所以,不管是張飛還是關羽,都必須要秒殺華雄,來給劉備集團刷出存在感。感覺這是作者給劉備集團正式出山來祭旗的,之所以是關羽出手,乃是人物角色設定分工不同罷了,關羽更適合。
從武將層級來說,華雄不管這兩兄弟誰來都是一死。三國是亂世,群英閃耀,每個勢力都有自己的核心人物與主戰武將。我們以呂布為例子,假如他的各項資料指標都是100(武力值、護甲、速度),獨一檔,單挑從來不怵誰。那麼關羽、張飛、夏侯惇、許褚、太史慈、甘寧等等屬於第一集團,數值基本都是在90以上僅次於呂布。
華雄其實也不弱,潘鳳、俞涉都死與他手,跟東吳的黃蓋、程普相當。屬於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所以差距明顯,只能作為刀下亡魂,不管誰來誰來都是一個結局。
關羽對戰呂布,結果基本不變上面已經說到,呂布是三國武將中獨一檔的存在,張飛、關羽在一個層級。單打獨鬥的話,呂布必定勝出,只是回合多少的問題。如果是關羽提前戰呂布,在明知道不敵的情況下,張飛肯定也是會上前助陣關羽。三英戰呂布的故事基本不會變,因為故事的武將能力設定不會改變,情節發展需要此戰來奠定劉備的知名度。
-
6 # 初心如舊
《三國演義》裡如果打華雄的是張飛,一開始戰呂布的是關羽,結果會怎麼樣?
這個提問的關鍵,按照《三國演義》中,羅先生最初設定,斬華雄就是給關羽完成的。如果臨時換作張飛,先肯定地說,斬華雄是辦不到的。但打敗則有可能,而且,還得費點事,不會很輕鬆。然後需要拐彎抹角、轉上一大圈,再設法讓關羽出場。不過,這事有點不厚道。斬華雄本來就移花接木,是搶人家孫堅的功勞,再這麼折騰,讀者即使不說,羅先生臉上也掛不住。
如果硬讓張飛打華雄,可能會是這個樣子: 第一關,出戰阻力 。關羽請戰時,袁術說,吾諸侯聯軍讓一馬弓手出戰,豈不被人恥笑?張飛要戰華雄,比關羽更不堪,袁術可能都氣出病來了,咱這麼多上將、大將,怎麼能叫步弓手應戰啊?曹操也是左右為難。那隻好說,這是千年後,想看看熱鬧,就通融一下嘛!第二關,喝壯行酒。張飛雖然膽大,但自制力不如關羽,而且,嗜酒如命,一定不會說 : “酒且斟下,某去便來”!必定順手接過,一飲而幹,還意猶未盡,連連咂嘴 : “好酒、好酒!再來!再來”!這麼一種局面,曹操怎麼辦?不能硬煞風景啊!只能順著張飛性子,再斟、再喝,一直到熏熏大醉,歪歪斜斜,柱著丈八蛇矛,伏在馬上,出賬而去,眾諸侯目瞪口呆。
第三關,驚險戰局。這麼一種狀態,要張飛打贏,顯然太過難為。華雄見了,也不過於認真,只是覺得好笑,這聯軍咋讓一醉鬼來?比劃兩下,來了一個許褚護糧第二招數,點到為止。張飛雖受小傷,但比許褚輕得多。既解決這難為提問,又不違反歷史真實,兩全其美。第四關,回大帳交令。“鑾玲響處,馬到中軍”,翼德肩窩流血,神情沮喪,有氣無力對袁紹拱手 : “小將無能”!第五關,各種反應 : 曹操驚顎,劉備無語,關羽氣惱,袁術暗喜,羅先生尷尬不已! 以下再看關羽先戰呂布。
呂布正窮追公孫瓚,猛見一刀,刺斜裡自空劈下,呂布畫戟一震,戟頭落地、地上被戳出一個大坑,戟尾往上頂於呂布腰勒,赤兔馬急馳之間,未及收蹄,呂布被頂得呲牙咧嘴,痛徹心扉。扭頭一看,一紅臉大漢飛馬躍出,大喝一聲 : “休得逞能,關某在此”!這一幕,被不遠處的張飛,看得清清楚楚,忍不住手舞足蹈 : “打的好,三姓家奴,總算碰上對手了”!呂布轉顏失色,羞愧難當,戟法散亂,戰關羽過一百多合,仍無結果。
呂布正焦慮急躁,一旁的張飛,早已躍躍欲試,不顧呂布臉面,
-
7 # 中行偃1
《溫酒斬華雄》一節是整部《三國演義》中歎為觀止的篇章!
作者用虛實結合的手法,實寫會場,虛寫戰場;實寫戰鬥結果,虛寫戰鬥過程。在於“鼓聲”、“喊聲”、“鑾鈴聲”這些是耳聞,人頭是眼見,這些都是實寫。而那精彩的對決,關羽斬將時的神威卻都是虛寫。作者在這裡把這些具體交戰的過程一概省去了,為的是抓住傳神之處,突出精彩的側面,收取以虛寫實、以實補虛的效果。那天摧地塌、嶽撼山崩的宏偉戰爭場面和氣氛,始終強烈地鼓盪著讀者的耳膜,依然讓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受。(溫酒斬華雄)
這是關羽的亮相之戰、成名之戰,期間用袁紹的話“可惜吾上將顏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懼華雄!”為將來的斬顏良、誅文丑埋下伏筆……把關羽敏捷、威猛的英雄形象依然表現得淋漓盡致。
正是由於關羽具備這些優秀的品質,才使得曹操對他無微不至!曹操初見關羽就“一見鍾情
-
8 # 文娛小士
如果對戰華雄的是張飛,華雄未必會死。
在演義裡,關羽和張飛的武藝其實難分高下,但是關羽卻又有很多誅殺同等級名將的戰績,而張飛卻沒有,這不能說張飛弱,只是因為張飛和關羽的戰鬥風格不同而起。
關羽是那種擅長突襲,並且爆發力極強的武將。當初他之所以可以一刀將華雄斬於馬下,正是因為他突然的爆發讓華雄措手不及,而高手過招一個失誤就可以致命,華雄的死大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對關羽沒有足夠的瞭解,顏良和文丑同樣也是這樣。
而張飛的特點是力量大,並且打法兇狠,不要命起來連呂布都怕,但是張飛對上跟他同樣級別的武將,一般都做不到一擊必殺,這個可以參考他和馬超的對戰。華雄同樣出身西涼,他的戰鬥方式跟馬超必然有點類似,所以要是他對上張飛,雖然可能會被張飛的力量所壓制,但起碼也能打上幾十回合。
因為華雄的武力並不低,在關羽出場之前,他可是連斬四員大將:鮑忠、祖茂、俞涉、潘鳳,其中祖茂的實力跟程普、韓當是差不多的,由此可見華雄的武力不容小視。並且,如果華雄感覺打不過張飛,可能還會逃,而張飛由於不擅長突襲,自然就很難取華雄性命。
而打呂布的時候如果先出手的是關羽,那麼關羽可能會先落敗。如果關羽先出手,那麼他面對的是一個完美狀態下的呂布,關羽又可能幾刀就把呂布斬於馬下嗎?自然不可能,那麼他就面臨呂布全力的反擊,那時的關羽無論在武力還是技巧上都不如呂布,等他的爆發回合一過,他就很大可能招架不住呂布的攻勢,甚至很快會露出敗相。
那麼這時就要看張飛的支援是否及時了,如果張飛不能及時救援,關羽應該會受傷,甚至率先退出戰場。而如果張飛能夠及時支援,那麼情況也會和原先的三英戰呂布差不多,只不過張飛單獨面對呂布可以堅持幾十回合不敗,而關羽未必可以。
而且,如果關羽先出手的話,劉備估計會和張飛一同支援,畢竟他身為兄長,看人的眼光也毒辣,必定會比張飛早一步判斷出戰場上的情況,那麼他就會提醒張飛,然後讓張飛趕緊跟上。不過他們註定留不住呂布,因為當時的呂布實在太強,而且正處於巔峰狀態。
不過總的來說,當時的劉備、關羽和張飛也算是大大地露臉了,畢竟他們當時連諸侯都算不上,此戰過後卻名揚天下。
-
9 # 魁哥說歷史
前言:就《三國演義》而論,呂布是一等一的武將,單挑能力屬於超一流。除了呂布之外,像張飛、趙雲、關羽等人,也是萬人敵,單挑實力僅次於呂布。在《三國演義》第五回中有兩場精彩的打鬥,分別是關羽斬華雄,還有三英戰呂布。這兩場戰鬥結局,分別是關羽“溫酒斬華雄”和劉關張三英大敗呂布。試想,汜水關前如果張飛戰華雄,虎牢關前關羽先戰呂布的話,結果會如何呢?
關羽斬華雄一戰成名,讓一名原先只是馬弓手的小將開始揚名。關羽斬殺華雄之前,華雄已經連勝殺死多個諸侯戰將了,諸侯中無一人敢於去單挑華雄,最後憑藉關羽的自薦,曹操秉著試試看的心思讓關羽出戰,關羽幾個回合之內就把華雄給斬了。
關羽斬華雄雖然不是秒殺,但是過程相對輕鬆,可見關羽和華雄之間武藝的差距還是比較明顯的,但從“關外鼓聲大振, 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嶽撼山崩”,等描述中可以看出戰場的激烈程度,華雄實屬不是好斬殺的。
如果張飛出戰斬華雄的話,其結果估計也能將華雄斬於馬下。因為張飛和關羽一樣也是萬人敵角色。和關羽不同的是,張飛持續作戰能力很強,很少有人能和張飛大戰五十回合以上的,馬超和呂布除外。
張飛首先能和呂布大戰一百多回合不分勝負,這個單挑戰績顯然已經超越了任何別的武將了。其次張飛對陣一些武藝稍弱的將領基本上都是秒殺的級別,不拖泥帶水,如袁術大將紀靈等人,與關羽大戰三十回合尚不分勝負,遇到張飛不到十個回合就被秒殺了,說明張飛在特殊情況下,能一招制敵。
其次張飛也不懼怕華雄,在二哥關羽請戰的時候,張飛對關羽也是信心滿滿,認為關羽必然會斬殺華雄。從關羽斬了華雄回來之後,張飛看見關羽立功,對於下一個對手呂布,張飛上前主動打呂布。按理來說都知道呂布比華雄要厲害很多,但張飛看到公孫瓚敗給呂布之後,還敢迎難而上,救下公孫瓚,大戰呂布,說明華雄在他眼裡也不夠格,殺呂布才能顯示出自己的真本事。
綜合上述或可以得出張飛如果戰華雄,或許會比關羽斬得更加快,因為張飛單挑在面對比自己弱的對手,不拖泥帶水能迅速戰勝。而關羽爆發力強,能勝華雄或許憑藉著自己前幾個回合的那種排山倒海之勢,把華雄硬生生地斬了。
虎牢關三英戰呂布中,最先出場的張飛,與呂布大戰了五十回合不分勝負,此戰足以證明張飛是當時第二猛將了,前面幾個諸侯將領如武安國,公孫瓚等人其實也不弱,但是同呂布交手都被迅速擊敗,張飛能頂住呂布五十回合。
如果三英戰呂布的時候,第一個出場的不是張飛而是關羽,其結果會如何呢?從最終結果來看應該是差不多的,關羽不可能擊敗呂布,這點是肯定的。但關羽能和張飛一樣堅持五十回合嗎?顯然還是有點難度的,因為關羽不擅長持久戰。
三國演義中這樣描寫呂布與關張之間的交手:
呂布見了,棄了公孫瓚,便戰張飛。飛抖擻精神,酣戰呂布。連鬥五十餘合,不分勝負。雲長見了,把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龍偃月刀,來夾攻呂布。三匹馬丁字兒廝殺。戰到三十合,戰不倒呂布。
如果呂布知道關羽出戰,必然會提起精神來和關羽交戰,因為原先關羽秒了華雄讓呂布多多少少會有點威脅,所以在得知對手實力如此強的情況下不敢輕敵。在呂布拿出百分百實力的情況下,關羽接戰會十分困難,可能二十回合就會敗給呂布。
因為張飛在和呂布堅持了五十回合不敗之後,關羽前去幫忙再次和呂布打了三十回合同樣不分勝負,說明關羽的到來讓呂布潛意識下拿出自己真實的能力,兩人都無法對呂布造成威脅的情況下,呂布單獨面對關羽,關羽的結果可想而知。
關羽首先和呂布交戰,關羽肯定是無法勝呂布的,因為關羽之勇也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強,斬顏良文丑都是赤兔馬的速度佔據了一定的優勢,虎牢關下赤兔馬在呂布手裡。其次關羽張飛也僅僅打了呂布個平手,且張飛一共打了八十回合,和呂布打平手的絕大出力者是張飛,並不是關羽。如果關羽單獨面對呂布,相信頂不住張飛的時間,張飛會馬上前去幫助關羽一起打呂布。
結語
沒有赤兔馬加持的關羽應該比張飛稍微差一點,如果張飛先戰華雄,可能比關羽殺得還快,而關羽先戰呂布,或許二十回合敗給呂布。
(本文以三國演義為主。)
回覆列表
演義
十八路諸侯討董中。關羽溫酒斬華容,是作者偷天換日,真正斬容者是東河孫堅。有據可查《吳志孫堅傳》《後漢書獻帝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