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當代曹植

    糧草千里轉運,十不存一,都被運糧之人和牲畜吃掉了,另外,天災及土匪也會造成損耗。

    軍餉要發,立功要有獎勵,死了要有撫卹金,甚至屍體還要運回來,戰爭期間,士兵的飯量也會增加,這些都很費錢。

    戰爭期間,要招兵買馬,尤其是後勤人員會大大增加,這不僅費錢,還會使農業勞動力減少,影響來年的糧食產量。

    打完一場仗士兵手裡的武器都七零八落了,就要回收重鑄,再運送過去新的武器!

    運輸費、重鑄費、新武器的製造費... .

  • 2 # 真正鱷魚不哭

    打仗又不是光發工資的問題。

    武器裝備糧秣被服不用錢嗎?一打仗這些東西都在迅速消耗,而補給地並不總在戰場附近,千里運糧要多少人力物力你知道嗎?

    而且除非是小打小鬧過家家,真要打一仗,哪怕是區域性戰爭,也要進行相當規模動員。為戰爭服務的脫產人員會增加很多,這些人不花錢嗎?

  • 3 # esperanzaww

    瞭解下我國封建時期的募兵制度(府兵制和募兵制)。

    達到十萬人規模的軍團,如果只是訓練打戰,不管別的,你看中央政府能養幾個這樣的軍團。

    府兵制就是軍團計程車兵在非戰時,基本上都是農民身份,種田的。只有在戰時,國家號召的情況下,他們帶上自己的裝備,去軍隊集合。這才是大部分時期封建王朝的現狀。

    募兵制就是現代這種職業軍人,負責軍隊事務,不管那些生計的。

    一旦進入戰時,府兵制下計程車兵拋下農活參與戰爭,如果戰爭時間跨時不短,這直接就讓國家少了數萬甚至數十萬健壯勞動力,糧食產量大大縮減,以及他們為了戰爭時可以打勝戰以及活命,中間的訓練以及廝殺會對後勤補給造成非常大的壓力,古代紡織業在這樣大批次提供的情況下,質量不高,各種損耗。

    古代農業不發達,只是農民比例較高,生產的糧食如果富餘較多,那國家人口也會大幅度提高,畢竟那時候有口糧食就能多活個人。國庫在這種情況下,平時本身就不會很富裕。再加上國家領土領域跨度比較大,那些產量大省在健壯勞動力缺失的情況下,如果再碰見一丁點的蝗災或者乾旱,你說這對國家壓力大不大。

    綜合以上,一旦打仗,國庫會不會空虛?

  • 4 # 看太陽昇起

    需要採購和製造很多東西,比如馬,糧食,兵器,藥品,季節變化需要的衣服,需要的帳篷,搭帳篷和建設兵營的用具。喝的水,煮食物用的灶。弓箭。如果水上,還需要戰船。鎧甲。

    東西壞了需要修需要換需要補充,人壞了需要治傷治病,需要補充兵員。

  • 5 # 辛鐵說歷史

    第一,軍餉

    沒有戰爭的時候,士兵拿軍餉,拿的是基本工資,一旦有戰爭發生,士兵的軍餉就多了,除了基本工資,還要有激勵士兵的軍餉,不然士兵憑什麼去賣命。

    據記載,明朝的邊境軍隊的月薪是1兩銀子,不要以為這很少,1兩銀子在明朝夠種地人,節約點一年夠用。

    第二,吃糧

    平時沒有戰爭,士兵們吃飯吃的很多都是自己的工資,而一旦發生戰爭,士兵集結起來,吃的是國庫裡面的存量,這裡就要看戰爭規模了,1萬人的軍隊,和十萬人的軍隊,糧食消耗可是十倍!

    第三,運糧也吃糧

    古代打仗,運糧的人,很多都是民夫,而且數量很多,軍糧運往戰場,人拉車,動物拉車,都是要吃糧食的。

    明朝時期,有記載從陝西運糧到哈密衛,糧食吃掉了29/30,只剩下三十分之一。

    用水運會好很多,也有記載,從江南運糧到京城,也吃掉了兩三成糧食。

    第四,陣亡撫卹

    戰爭就會死人,死了之後,對家裡的老父母,妻子兒女都是有撫卹的,這筆錢可是非常多的。

    如果打了勝仗還好一些,如果打了敗仗,那開銷就更多了。

    根據史料記載,明朝戰士陣亡,國家照常發薪水3年,3年後,薪水減半再發15年!我們想象一下,這是多大的開銷。

    第五,耽誤糧產

    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不僅僅是士兵的事情,而且需要徵調民夫,用來運糧,處理雜物等,民夫的徵調會耽誤民間的糧食種植,耽誤糧食產量,古代的糧食產量很低,況且,打仗經常是一打就是幾年。

    延伸

    我們古代的王朝和很多北方的遊牧民族不太一樣,我們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但是古代的遊牧民族往往是不打仗,各玩各的,一旦有戰爭集結,都是自備戰馬,自備糧餉,然後邊打邊搶。

    這就是為什麼宋朝寧願每年給遼國納貢,也不願意發動戰爭,因為戰爭太費錢!

  • 6 # 矇昧中的覺醒

    打仗時國庫空虛,主要原因不是士兵軍餉。

    古代國庫給軍隊的支出:

    運輸損耗

    皇帝:運輸隊長,你發貨和收貨的數目不對啊,怎麼回事。

    運輸隊長:這不怪我,你問護衛隊長。

    護衛隊長:我們吃了,山高水遠,我們車伕加上護衛隊幾百上千人,還有那麼多拉貨的牲畜,每天都要那麼多糧食,而且路途坎坷,稍有不慎糧食就掉落懸崖、河流等等,十不存一啊,陛下。

    皇帝:ok,下次讓戶部多給你一點。

    軍餉

    皇帝:將軍,你為什麼來當兵?

    將軍:升官發財。

    皇帝:士兵,你為什麼來當兵?

    士兵:吃飯,拿餉。

    古代土地產量低,如果稍有天災人禍,百姓就會“破產”,所以參軍是古代很多人無奈之下的選擇。

    撫卹金

    戶部:兵部的,你怎麼又要這麼多銀子和糧食?

    兵部:沒辦法,前線打仗、輜重運輸、訓練新兵哪一個不要錢要糧。

    戶部:上次都沒要這麼多,這次多太多了吧?

    兵部:打仗、運輸都會死人,死人就要補償,這年頭給銀子還都不好使,那些遺孤們可守不住銀子,而且很多地方買不到糧食,所以撫卹金就給銀子+糧食,快點給我吧,你戶部大門外面五十個大漢等著拿糧食回去呢!

    戶部:(눈_눈),馬上發,烈士撫卹金馬上發。

    貪汙

    皇帝自言自語:錢怎麼用這麼快……

    貪汙官員私下裡: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果然不是虛言,這樣發財了,哈哈哈。

    總結

    諸葛亮第二次北伐中原,差點成功,但是都因為缺糧不得不退兵,後來他創造了木牛流馬,減少了運輸成本,後來的北伐才免於受制於糧食問題。

    不管是冷兵器時代還是近代熱武器時代,糧食是首要物資,所以新中國成立後,確定中國18億畝耕地紅線,禁止任何人侵佔耕地

    不要歧視農民,等你面臨困境的時候你會發現,還是這些農民生產的糧食救了你。

  • 7 # 海中巖haha

    沒錢是因為兩方面的原因,一個是軍餉,一個是後勤。貿易

    軍隊有長期兵,這部分士兵不管打不打仗都是有軍餉的,但和平時軍餉並不高,戰時要按軍功發放高額獎賞,這筆錢要遠高於平時軍餉,如果有了傷亡還要有撫卹,這個錢也是很多的。還有平時沒錢時軍隊還有欠餉,規矩是不管欠多少,開戰前要一次都給清了,叫皇帝不 遣餓兵,都要足餉軍隊才出動。長期兵數量少,小規模的戰爭可以打,如果是大戰軍隊不夠用就要急徵平民入伍,徵的人數越多軍餉自然就越多,這錢平時是不花的,就更明顯。

    後勤花錢就更多了。以不新徵軍隊用長期兵為例來說,軍隊平時在一個固定地方駐紮,糧食就近供應,運輸沒什麼問題,如果一個縣養一千個士兵,只要農民趕著馬車把糧食給他們送去就行,軍隊自己去拉也沒問題。但如果發動戰爭,軍隊要集合到上千裡以外的地方打仗,不管讓農民給送糧食還是自己去拉,路上都要浪費很多。農民送上千裡的糧食,路上自己要吃掉一半了,送兩千裡,90%都要路上吃掉了。再遠根本就不可能送了。解決辦法就是在路上設糧倉,在開戰前就讓農民把糧食運到糧倉,並且隨著戰線向前推,糧倉不斷向前建,由軍隊向前運,等把糧倉的糧食吃完就不行了。還有軍裝武器,平時消耗量是不大的,戰爭中要大量消耗,也是要大量花錢的。如果戰爭規模很大問題就更嚴重了,要徵用更多的農民上戰場,地沒人種,糧食產量要下降,戰爭開始後貿易影響,收入也要下降,花錢直線上升,收下直線下降,當然越打越窮。能越打越富必須是勝仗還能搶到戰利品。中原王朝進攻少族,打下草原也沒有收益,所以總是虧損。而少族南下進攻,總能搶到金銀財寶,總以總是賺。這是中原王朝對少族打仗總虧的原因。

  • 8 # 知常容

    戰爭是國家最大的大事,沒有比這個更大了,因為需要動員全部力量,不僅僅只是軍餉的問題,不是因為作戰計程車兵的工資而出現空虛

    一、作戰的物資消耗

    冷兵器時代的作戰也是需要物資消耗的,比如箭,刀,馬匹,糧草,同時行軍還需要帶行軍的器物,這些都是正常的物資消耗。

    非正常的物資消耗還有一次作戰失敗的物資損失。比如劉備討伐東吳失敗之後,所有物資都損失掉了。

    其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漂流,塞江而下。——《陸遜傳》

    水戰時需要的戰船消耗,陸戰時需要的器物,這些都是平時不戰爭時用不到的資源。

    還有一方面的物資消耗不是消耗在戰場之上,而是消耗在路上。古代交通不便,部隊無法就地取糧,所以只能造運輸。這些運輸的人員自然也需要吃飯,所以一斤糧食送到前線可能需要陪上半斤甚至一斤的消耗。

    所有古代作戰的半徑受制於運糧的長路。

    諸葛亮為什麼不採用魏延的奇襲長安之策,其中最主要的一條就是糧食會出現問題。

    二、人員消耗

    人員消耗一方面指的是戰爭減員,比如士兵戰死,這些需要撫卹。另一方面後勤需要用到大量的民夫,如果正是農忙時間,那麼勞動力就會出現短缺。

    比如劉備和曹操爭奪漢中的時候,蜀地是男女都上戰場了,你想想誤了農時,糧食就會出現問題 ,這是看不見的損失,也是實實在在的損失。

    還有人員的損失,就是因為戰爭使得當時的人員損失。

    結語:

    戰爭是很可怕的,所以孫子兵法開篇第一句: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和平是很珍貴,除非萬不得已才會發動戰爭,好戰者必亡,因為百姓肯定承受不了這麼大的負擔,但是忘戰者必危,因為國與國之間沒有永久的和平。

  • 9 # 文史並蒂

    首先,打仗的開支不只是軍餉。更確切的說,軍餉只是打仗開支中很小的一部分,除此之外,犧牲將士的撫卹、表現英勇將士的獎勵、兵器的打造、糧草的運輸等都是十分巨大的開銷,尤其是兵器的打造代價非常大,古代冶煉技術並沒有這麼發達,生產一個武器的大家不小,而這些武器大多又都是消耗品,所以會佔戰爭支出的一大部分。

    其次,戰爭時期與平時的軍餉是不一樣的。在古代動不動就是幾十萬人的肉搏戰,而一個國家是不可能養這麼多的專職軍隊,他們更多是以軍農結合的方式存在,在平時大家就是登記在冊的普通百姓,並不領軍餉。而一旦進入戰爭時期,這些人就會被徵召入伍,就開始領軍餉,所以進入戰爭時期,領軍餉的人是增加的。

    最後,還會有一些其他額外支出。打仗是一個系統工程,牽扯到方方面面,而方方面面都是需要錢的。比如說,要進行遠征軍,糧草就要從國內運到前線,那個年代沒有什麼火車汽車,水路有時候也不好使,這就需要專門派人運輸糧食,而這些負責運輸糧食人的既需要吃飯,也需要發工資。以明朝打安南為例,糧草都是從雲南徵集,在農忙時節大家沒工夫運送糧食,朝廷不得已就僱傭商人運送,而代價就是付給他們不小的報酬。

  • 10 # 何以知世

    很簡單啊,古代軍隊很多不是像職業軍人一樣,平常是要種地的,不僅不花朝廷的錢,甚至有可能有盈餘,比如明朝戍邊就有盈餘,不過後來是因為政府的腐敗,吞沒軍田,欺壓民眾,所以才沒錢。

    還有就是軍功有可能要花很多錢,比如斬首多少就獎勵多少錢,像漢朝打仗,經常也有青壯年跟著打秋風的,在他們看來,這不是人頭,而是錢。

    運輸糧食路上消耗很大,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漢朝運送十石糧草,能到一石就不錯了。除了人吃飯,更重要的是馬,馬的食量是人的六倍,而且馬都是慢慢積累下來的,一場仗打下來死的比人還多,死一個人撫卹金是十萬,而一匹馬值20萬,漠南之戰死了11萬匹馬,還是很傷的。

    古代打仗是一件非常耗費錢糧的事情,所以很多時候官員是不願意打仗的,尤其是戶部,錢袋子兜不住啊,如果要是打那些偏遠地區,耗費糜大,結果又沒啥收益,所以肯定就不打了。

  • 11 # 大山裡的幼稚鬼

    戰爭一旦打響,就需要將分散在各地的軍隊進行集結,畢竟戰爭不可能就發生在重兵駐守的地區,是需要調集其他地區軍隊進行統一指揮的。

    軍隊集結首要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徵收糧食,戰時軍糧的消耗是極大的。

    一方面是部隊正兵的口糧,另外一方面是運輸輜重輔兵的消耗。朝廷需要從各地調配糧食,而這一個過程需要徵發勞役,勞役也是要吃飯回消耗掉一部分糧食。

    同時勞役也是重要的勞動力,一旦被徵發去運輸糧食,在戰爭結束之前,是不太可能返回家鄉的。不能回家,就意味著一個家庭損失了一個重要的勞動力,這對於農耕社會而言,有時候往往是致命的。

    因為一次大規模的戰爭,持續時間很長,這就會導致農業勞動力不足,農業生產不能保障。一次戰爭過後,往往就是一年乃至幾年的農業產出水平遠遠低於沒有爆發戰爭的年代。

    無農不穩,在農業產出不能保障的情況下,往往會加具土地兼併,為了口糧自耕農們不得不賣掉田地,甚至舉貸,最終淪為永遠在還地主債務的佃戶。

    戰時消耗的軍用物資也是平時的很多倍。

    首先運輸糧食軍械物資,就需要大量的牲畜,這些牲畜征伐自各地,在運輸過程中也會出現比平時高的損耗,這種損耗短時間內是無法彌補的。

    其次,在戰爭過程中,所消耗皮革、生鐵、木料等物資也是巨大的,而為了軍械物資補充的即時,又需要徵發勞役進行這類軍需原料的開採和生產,整個過程中的損耗都需要錢糧支撐,以及犧牲農業勞動力的代價。

    最後,軍械物資的生產不可能集中在一個地方,原材料的運輸調配,這些對於交通不發達的古代社會而言,損耗是相當極大的,地方政府所積攢的錢糧,很大程度上會因保障後勤而揮霍一空。

    戰時軍餉支出比平更高。

    為了保障一支軍隊計程車氣以及穩定,往往在大軍開拔之前,會一次性發放好幾個月的軍餉作為安家費(至少也是倆月)。而平時軍隊的軍餉很大程度上都會出現拖欠的情況,這一部分也會按照比例補足,或者直接全額補足。這對於國家財政而言,戰時軍費支出必然會暴增。

    同時,古代軍隊作戰,振奮軍心靠的不是愛國主義教育,也不是忠君思想,靠的就是錢糧土地的物質獎勵。一場戰爭中,無論最終結果是勝是負,總會有一定的斬獲,而這些都需要發放比平時高出很多,乃至是一個士兵一年的軍餉作為戰鬥激勵。

    除了發錢這種直接的物質獎勵外,還有升官。而升官並非只是授予官職,同時還會給與不同等級的物質獎勵,最直接的就是土地的賜予、食邑、在稅收方面的特免等等獎勵,而這些往往是以損害農民的利益實現的。

    戰時對生產的破壞是巨大的。

    古代軍隊只有極少數的部隊能夠實現對老百姓的秋毫無犯,大多數軍隊紀律性極差,一旦爆發戰爭,將官們極難約束士兵,甚至為了保障軍隊計程車氣,會縱容士兵對所駐紮地的百姓進行勒索劫掠。

    從軍隊集結,對普通老百姓的傷害就已經開始了。因為大戰所集結的軍隊來自五湖四海,來到集結地之後,客軍沒有多少強烈的鄉土觀念,由此就會造成對當地社會秩序的衝擊,而因為是戰時,當地官府對涉及到軍隊的事務是沒有多少約束的能力的,甚至於不敢約束,而將官為了不造成譁變,對這類事件往往也是縱容態度。

    當軍隊攻城掠地,或者收復失地之後,對於老百姓而言,這又是另外一場兵災,財富一夜之間被掠奪不說,燒殺搶掠對農業生產也會造成極其惡劣的破壞,往往軍隊所過之處,想要恢復往昔的繁榮,甚至需要十幾年的時間。

    往往一場戰爭下來,死亡最多的不是士兵,而是老百姓,不僅僅是敵對勢力人民群眾人口財富的銳減,自身也會產生極大的損失。

    戰後撫卹的龐大支出

    戰爭必然帶來死亡,戰後對犧牲將士的撫卹,這對於王朝而言,也是一筆沉重的負擔,這種撫卹往往會持續很多年,甚至出現拖欠不給的情況。

    古代王朝的戰爭,無論是對外或者對內,對於政府而言,幾乎都沒有什麼戰爭紅利,只會給王朝造成巨大的財政支出,而更巨大的支出,卻是那些看不見的,分攤到每一個人身上的隱性支出,這包括了人民財產、農業勞動力、乃至於老百姓的生命。

  • 12 # 愛之育之

    冷兵器時代,道路艱險,交通工具簡陋,只有畜力與人力。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若戰場稍遠,運輸的物資還未送到目的地,就有可能被消耗殆盡。一名戰士,一群后勤保障人員,也不一定能及時補給,因此沒有雄厚的財力是難以維持戰爭的。故曰:戰鼓響,金錢光,國庫虛,百姓殃。《孫子兵法》招示: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 13 # 納蘭談史

    1.軍餉支出:包括兩方面一是官兵的俸祿,二是官兵的給養。一般在發生戰爭的時候為了激勵士兵俸祿必然要上漲,另外立功將士的賞賜也很多。給養多是指糧草,在戰爭期間士兵體力消耗很大,戰期過長所以糧食消耗巨大。

    2.軍械物資:在戰爭前夕後勤部是最忙的。是由於戰場上刀劍無眼水火突發狀況太多盔甲和兵器很容易受到損壞,加上冷兵器時代鐵銅資源十分珍貴批次製造困難,刀劍長矛、箭矢、盾牌、戰馬、戰車、戰船、被服輜重支出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

    3.民夫徵調:在古代很多情況下部隊裡的糧草和物資多是由民夫運輸少數士兵督運的。民夫也不白乾活國家是發工資和管飯的,尤其是值農忙期間補貼的會更多。

    4.醫療供給:在冷兵器時代,傷亡士兵數量很大,所以就非常需要一支龐大的醫療隊伍和醫藥物資。戰場上藥物使用的很大,軍隊醫療體系的建設花銷也很客觀。

    5.將士撫卹金:戰場上戰死的將軍和士兵都是國家的烈士,國家將會給予其家庭大量的撫卹金。

    6.城池維修和難民安置:戰爭無論勝負這筆錢都是必要的支出。城牆城門維修、城內民居建築損壞、難民安置都需要大量資金,加之剛剛經歷戰亂地方上很拿出這麼一筆鉅款就要靠國家撥款了。

    所以在古代一場規模性的戰爭國家花銷是很可觀的一筆支出,在歷史上很多的盛世王朝戰爭後都出現過國庫空虛的現象更何況是小國了。

  • 14 # 貓圖怪談

    不打仗的時候可真看不出國庫空虛,反正不打仗的時候得過且過,空虛了,好像大家也沒有什麼緊迫感,不怎麼想解決問題,反倒是一打仗王朝的各種毛病就暴露出來了,這就顯得國庫空虛比較嚴重啊。

    就比如說乾隆末年國庫就因為貪汙腐敗,空虛得比較厲害,後來嘉慶時候也沒面臨什麼嚴重的軍事危機,頂多是由農民起義,還被鎮壓下來了。

    於是到了鴉片戰爭的時候就顯示出來清朝快要完蛋了。這是因為如果沒有英國這樣強大的威脅出現,僅僅鎮壓叛亂和起義,頂多是花點錢,讓國庫稍微空虛一點,好像大家得過且過日子也過得下去,等到英國這樣的大boss來了,發現這日子也過不下去了。

    所以題主發現問題所在了嗎?其實王朝承平日久,國庫一般都還是比較空虛的,原因就是各種官僚貪汙腐敗,在和平的年代裡變得奢侈,也並不把國庫空虛當一回事兒,反正也沒有什麼眼前的威脅,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當時的官也不是什麼公僕,也不會對王朝的死活盡心竭力,完完全全就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突然來了強大的敵人,王朝就會措手不及,發現國庫空虛,要了老命。

    更何況平時軍隊還真不是一樣的數量,有的時候軍隊在和平時期還有缺員現象。這是因為原本軍餉不該被貪汙腐敗,但是軍頭為了喝兵血,比如說軍頭本身統領著3萬人的軍隊,朝廷因為貪汙腐敗,只給他2萬人的軍餉,一萬人的軍餉被貪汙掉了。而他又要貪汙一部分,到了小兵手裡的錢可能也就只能養活一萬人。手下小兵因為他喝兵血貪汙腐敗,不堪忍受,逃跑了2萬人,他照樣報3萬人的餉額,不會說他這邊已經虧空了兩萬人的。就這樣,到了王朝末年,有些軍隊甚至只有足額的30%,可以說,別說國庫空虛了,軍隊也不是一樣的數量,很有可能也虧空了。

    等到遇到強大的敵人的時候,發現軍隊虧空這麼多,還要臨時募兵,這就是一筆很大的花費。

    募兵後還要把軍隊派到前線上去,這又是很大的一筆花費,想想現在買高鐵都需要搶票花很多錢,當時連高鐵什麼都不具備,運輸還需要牛馬,不僅要運人,還要運輜重,運武器,這些的花費就更是巨大了。

    為什麼劉邦在統一天下之後,把蕭何評為首功?因為蕭何就是管他後勤的,如果沒有後勤,劉邦打仗肯定會不順利。而由於管後勤並沒有體現出很強大的才能,沒有張良出主意和韓信帶兵那麼光彩,所以大家都意識不到蕭何的重要性,然而蕭何在漢初三傑裡確實是最重要的。後勤的難度絕對不亞於在前線打仗,如何籌錢,如何籌糧,如何把糧食和錢以及武器等送到前線,給軍隊裝備,這些都是很難的問題,也是很花錢的,需要很強有力的統籌才能才可以做到。

    所以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打仗的時候,中央的財政就會更加捉襟見肘,本來就沒有錢,又要運兵,又要裝備,又要運糧食,這些花出去就真的是花錢如流水,比和平的時候只需要練兵是要花的更多的錢。

  • 15 # 薪燃424

    首先,冷兵器時代,各國常備軍數量有限,中國古代常備軍軍數量最多的時代是唐:50餘萬,宋:64萬,明:80萬(後期衛所不算,畢竟都成農奴了),清:80萬。這樣看來,冷兵器時代國家常備軍數量有限,戰爭爆發的時候,國家需要把駐守在各地的常備軍調集集中使用,在調集的過程中,需要花費大量的運輸費。然後是後勤問題,歷朝歷代作戰,都要徵召民夫,民夫並不是讓他們穿上盔甲拿起武器去打仗。而是讓他們作為運輸隊,為前線運輸物資。而10萬軍隊作戰,就需要將近百萬民夫和人力軍力充當運輸隊(因為還需要士兵和軍隊保護這些運輸隊),即使是近現代的解放戰爭中,淮河戰役解放軍出動兵力60萬,支前的民工就有550萬之多,可見後勤的壓力有多大。而這些農夫則是國家財富的主要製造者(種田)大量使用必然耽誤土地糧食產量,造成糧食減產,這是個惡性迴圈。所以歷朝歷代都會對大規模軍隊勞師遠征比較牴觸,畢竟當時周圍不錯的產糧區都在中原王朝手下,出去打,沒啥產糧區,後勤只能國內運,這就要命了。

  • 16 # 見證我心靈的成長

    俗話說,槍炮一響,黃金萬兩。冷兵器時代,戰爭的耗費也是極為驚人的,除了軍餉,在其它方面也是需要花錢的,而且數目龐大。打仗花費最大的是糧草,你不但需要徵收足夠的糧草,還要把糧草運到前線去,這就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敵人也不會任由你運送糧草,會在半路伏擊或者襲擊你的糧草基地。在三國演義中,曹操聽取許攸的建議,帶領五仟精兵直撲袁紹的糧草重地烏巢,用火燒了烏巢,這導致袁紹前線官兵聞訊軍心大亂,大敗而歸。在演義中有多處火燒敵方糧草情景的描寫。糧草是重要的戰略物資,不能保證供應,就會嚴重影響戰爭的勝利。打仗就會有人員傷亡,死了要發錢撫卹,傷了要給錢治傷。打贏了還要要給有功將士封官加爵,賞賜大量財物。這都是大筆花費。戰爭會極大的破壞社會生產力,一打起仗,老百姓無法種地了,商人也無法做生意,政府就無法收賦稅了,財政收入大幅減少。漢武帝北伐匈奴就把文景之治幾十年積累的財物消耗一空,造成國庫空虛。

  • 17 # 狼的影子319

    一,軍餉會成倍增加,用來激勵士兵,

    二,軍需用品大量的損耗,車,馬,服裝,鎧甲,兵器,

    三,後勤成本,乾隆時期的金川戰役,運上去一斤糧食要耗費十七斤糧食,這還不算淄重人員的薪酬,牲畜的徵集費用,草料,車輛的維修,

    四,傷員的費用,陣亡的撫卹,喪葬,

    五,地方政府為支援戰爭,徵糧,籌款,提供民夫,都需要花錢。

  • 18 # 史之策

    打仗可以暫時不發工資,但是不能不發糧食與武器。

    對於打仗,歷代兵法都是遵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倘若國家真的發不起工資,士兵們行軍打仗也花不到錢,將就著湊合。但是如果沒有糧食,誰還有力氣拿起兵器?

    打仗就是比的誰錢多,誰就是最後的贏家。古代冷兵器作戰,消耗的是軍餉、糧草、武器裝備。軍餉可以暫時隔後,先說糧草與武器裝備。古代之所以糧草先行,就是為了保證將士可以吃的飽。但是運送糧草需要人,這些人不僅有百姓,還有官兵。《夢溪筆談》記載:

    三人餉一卒,極矣,若興師十萬。輜重三之一,止得駐戰之卒七萬人,已用三十萬人運糧,此外難復加矣。

    宋朝打仗10萬大軍,就有3萬人負責輜重,剩下的7萬人才能打仗。三個農民對應一個士兵,也就需要30萬人運送糧草,才支撐得起10萬大軍出行。這是在理想條件下的說法,如果中間出現了敵方部隊騷擾,或者是瘟疫。如果運送糧草的軍隊出現大量死亡,所消耗的就更高。

    再說武器消耗,古代冷兵器是面對面作戰。大刀砍、長矛戳,一場戰爭下來,很多武器直接報廢,更不用說那些射出去的箭羽。這些武器裝備的損耗,都需要錢來彌補。倘若士兵戰死,安撫的錢不能拖,這還是一部分消耗。

    那打仗為什麼不能以全國之力去對抗?一般打仗都是舉全國之力,增加賦稅與徵兵。這就造成了百姓賦役加重,但是勞動人口減少(徵兵),因此形成了惡性迴圈。也就出現了冷兵器時代,一打仗就缺少軍餉的情況。

    而和平時代就不一樣了,只需要正常的賦稅,就完全夠軍隊的開支。而且勞動人口也不用大量減少,可以生產更多的糧食。雖然和平時期有屯糧,但是無法支撐長時間作戰。

  • 19 # 新知傳習閣

    戰爭在歷史上絕對是一件大事,隨便舉一個例子,就明白了。

    東漢時期在西域都護府只能維持2000-3000人的常駐軍隊,一旦打仗了,這點兵根本就不夠用。最好的辦法是向周邊國家借兵,當然從國家調兵也可以,那也只能派出不到一萬的兵力。

    為什麼漢朝就派不出一支強大的軍隊來參戰呢?難道是東漢派不出更多軍隊嗎?

    不是,就是戰爭的開支太大了,漢朝根本支撐不起。

    根據漢書的記載,從長安運往西域的糧食百不餘一,就是說運一百車到前線大概也就只有一車了。

    路上運糧食的人要吃一部分,護送的官兵也要吃一部分。運糧食的車子質量不好,出現故障又丟失一部分,被風吹日曬雨淋和其它自然災害再浪費一部分,甚至被強盜和敵軍搶劫一部分。

    總之能送到前線時,就沒有多少了,這浪費太大了,要花的金錢太多了。

    秦國之所以能統一天下,就在於建立了一個法西斯式的國家。

    商鞅變法消滅了兩個階層,一個是讀書人,一個是商人。把秦華人變成了兩個階層,一個是士兵,一個是農民,其它的全部消滅了。

    因此,我們看秦國的文職官員,大部分都 是山東六國的才子,因為秦國只需要士兵和農民,一切都是為戰爭為核心來打造,這樣對於戰爭來說是非常有效率的。

    這才是秦國統一六國的最重要的原因,而不是其它。

    在歷史上,每打一場戰爭,都要準備好多年。

    第一招募訓練士兵要花錢,第二士兵們要軍裝和武器馬匹也要花錢,第三戰爭上要用掉許多的醫藥伺服器也要花錢,第四戰死計程車兵也要撫卹,第五打勝了要賞賜,打敗了要賠款。

    我們來看下西漢就非常有說服力。

    從劉邦被困白登山之後,西漢就開始休養生息,發展經濟,準備和匈奴的最後決戰。歷經呂后、文帝和景帝三世,才讓西漢的國力空前強盛,可以與匈奴一戰,當然也確實打出大漢 的國威,把匈奴趕出了漠北。

    但漢朝也受到了巨大的損失,到了漢武帝晚年,經濟嚴重衰退,甚至出現很多農民起義。天下流民四起,在戰場上死傷計程車兵太多,傷殘計程車兵過著艱難的生活。沒有參與戰爭的人生活條件也特別差,西漢政府差不點就崩盤了。

    因此我們的歷史上的明智之士這樣說: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天下雖大,好戰必亡。

  • 20 # 脂肪故事

    此事說來話長,但是隻要能夠深入瞭解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形態和政治生態,就差不多了。

    第一,冷兵器時代的軍隊建設和現代的軍隊建設,有很多的區別。在冷兵器時代,維持常備軍的費用和戰爭時代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在和平時期,只需要維護訓練、馬匹的餵養、裝備的維護即可。但是,一旦進入戰爭狀態,為了滿足高強度作戰的要求,必須要保證一定烈度作戰條件下營養的供給,對肉、鹽等,都有數量的質量要求。

    而且,打仗的時候吃不飽吃不好,輕則士兵無戰意,重則譁變,這個責任誰也承擔不起。

    第二,戰時的後勤供給和和平時期有很大的區別。平時,軍糧供給均由當地解決,或者透過漕運轉移支付等諸多手段,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是一旦開戰,則必然要重用民夫、馬匹等等,運輸成本極高。

    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對後勤的信賴極大。裝備的損壞修復、兵器、箭支的補充,馬匹的補充等等,耗費極大。

    第三,凡戰必有功賞,只要一打仗,士兵立功的獎賞,甚至是立下大功的獎勵,是一筆相當大的支出。

    即便未立功勞,也得勞軍,定時派人前去慰問等等,以安軍心。

    第四,朝堂鬥爭的需要。不管打仗,戶部總是要哭窮的,倆字“沒錢“。不然,錢花光了,還得自己想辦法。就算仗打完了,那窟窿誰來補?

    加稅?不怕民變?

    第五,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最高境界就是以戰養戰。依靠戰爭,奪取人口、牲畜、糧草、金銀等等,能夠極大地充實國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普通人來說,安逸的生活是好的,還是滿腹激情、充滿壓力的生活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