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火星影視人

    公元195年孫權的兄長孫策接替父親的事業,起兵征戰江東,十五歲的孫權跟隨於左右。

    少年時的孫權即體現出曠達開朗、溫柔而多決斷,崇尚俠義的性格特點,且“蓄養門客,與父兄齊名”,還經常參與部隊內部的計謀商議,年紀輕輕便在戎馬生涯中經歷錘鍊。

    其後,孫權隨兄討伐廬江太守劉勳。劉勳敗逃後,又進軍沙羨,進行對江夏太守黃祖的討伐。孫策去世後,孫權被朝廷冊拜為討虜兼領會稽太守,駐守在吳郡。孫權繼其兄孫策成為江東之主時,年方一十九歲。

    從此,開始了他平定江東的征途,最初掌管江東時,局勢動盪不安,在部下張昭、周瑜等人的輔佐下,地位逐漸穩固。

    經過平定安撫山越諸族,討伐叛亂,很快便穩定了江南局勢。在203年—208年期間,又三次討伐江夏太守黃祖並收得大將甘寧,為日後稱霸江東成為一方之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大軍南征,直意要取下東吳。

    此時東吳的內部卻在戰與和之間不能形成統一意見,孫權經過權衡利弊,綜合分析了多種因素後,果斷決定令周瑜、程普領兵,與劉備合兵抗拒曹操。

    發起了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並大破曹操號稱的“百萬雄兵“,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初步形態,奠定了其江東的帝王大業,那一年,孫權僅僅二十七歲。

    其後,孫權繼續開拓領土,平定交州各郡。並不斷在外交過程中與曹操和劉備進行博弈。

    曹操和劉備在年齡算得上是他的父輩,孫權比曹操小27歲,比劉備小21歲,在三人中年齡最小。

    但孫權在政治手段和志向抱負方面卻完全不處下風,就連曹操都曾發出“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嘆。

    黃龍元年(229年),孫權於武昌(今湖北鄂城)正式登基為帝,建國號為吳,孫吳王朝正式建立。在位32年,再算上他從江東出道之日起,叱吒江東50餘載。

    孫權能在江東實現長期的政權統治,在當政方面確實有過人之處,對內善於用人,能充分了解手下人的特點並善加挖掘利用。

    對外則善於隨機應變、適時調整政治策略,對於天下局勢的認知非常到位。

    孫權作為當權者,所做決斷能順應天下形勢的需要,可以根據形勢的風雲變幻做出合適的調整,必要時甚至採取對魏稱臣,屈身忍辱等手段來達到其政治目標。

    太元元年(251年)冬十一月,孫權在到南郊祭祀天地後便得了風疾,第二年夏四月,病逝,終年71歲,在位24年。諡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葬於蔣陵。

    孫權作為吳國基業的創始者,其統治江東期間,在政治、軍事、經濟方面都達到了很高的成就,東吳政權也是“三國”裡面維持了最長時間的政權。

  • 2 # 王欣歌

    無論在三國演義中,還是在三國志、資治通鑑等正史中,孫權早起的形象都是以睿智著稱,在跟隨父兄東拼西殺中鍛鍊了自己的意志與堅韌的鬥志,父親孫堅被荊州伏兵射殺,少年孫權獨自去荊州拜見殺父仇人劉表,索要父親屍體,在劉表面前,孫權有理有據的回答,讓劉表讚歎,恨自己的兒子不爭氣,與孫權相比,如蠢牛笨驢!少年之肩扛起父兄留下的基業,對待父兄昔日舊部,如張昭、周瑜、魯肅、黃蓋、程普、周泰等文臣武將,孫權禮遇有加,待之如家人,用親情感化,以兄弟叔伯之誼待眾人,所以大家願意為孫權效忠,最感人的一幕就是孫權徵合肥,被張遼兵馬圍困,危難之際,周泰以身死命保護孫權,身批魏軍數十槍!孫權為止流涕,與周泰把盞至大醉!曹操對孫權也是讚賞不絕,曾說過“生子當如孫仲謀”之語,這些例子都能論證早年的孫權是比較優秀的政治家!可惜隨著這批東吳舊部的逐漸去世,東吳的朝廷中文臣武將基本上來自於當地士族,如丞相陸遜、顧雍等,對於當地士族,孫權是不得不用,又不得不防,怕他們形成大的勢力架空自己的權力,尤其是立儲這種敏感的事件,朝中士族分為幾派,有擁護孫登的,也有擁護孫和、孫霸的,孫權藉此事件嚴酷打擊士族,孫權的晚年很像漢武帝劉徹的晚年,多疑、剛愎、殺伐!最終導致士族與孫權貌合神離,孫權死後,吳國朝政在寒族諸葛恪與孫家外戚的鬥爭中內部宮廷政變不斷,末代皇帝孫皓是一個暴君,失去了當地士族的支援!所以當“王浚樓船下益州”的時候,吳國只能“金陵王氣黯然收”…很像蜀國滅亡的那個畫面,當地士族都是急匆匆拋棄了舊政權,投入新政權的懷抱。

  • 3 # 大嘴廚的電影夢

    首先,孫權的行為乖張,只是體現在廢立太子的一系列事件中。在其他方面,孫權的行為,依然體現著他高超的判斷能力。

    有這麼一件事可為例證:

    蔣琬在蜀國執政後期,對於伐魏,曾經有過一番奇思妙想。之前諸葛亮伐魏,目標一直是關中,並因此不惜耗費轉運之力,翻越秦嶺運糧。但如今蔣琬執政,卻認為與其攻打關中,還不如順漢水而下,攻打上庸。這個建議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對,但蔣琬執意於此,不聽勸阻。

    而訊息在傳到吳國後,完全走了樣,吳國人聽到的版本是這樣的:

    自諸葛亮死後,蜀國已多年不修戰備。如今,他們又開始重整軍備了,而且竟然是在造船!還有,蔣琬之前一直在漢中,最近卻突然回到了成都!

    再者,兩國之前有約定,蜀吳對魏國兩方牽制,互為犄角。可此次司馬懿攻吳,蜀國卻紋絲不動。

    種種跡象表明,蜀國可能已經跟魏國結成了聯盟,將不利於我國!

    吳國不少人因此紛紛上書,希望孫權早做準備。

    但孫權卻不贊同這種看法。他認為,首先,蜀國沒有伐吳的動機;其次,蜀國的沉默只是訊息閉塞所致,並不是作壁上觀。

    事後的情報,一如孫權所料。

    從這件事不難看出,孫權的判斷能力一如既往的深刻!

    於是問題來了:為什麼在有關太子一事上,他的表現卻如此差勁?

    這首先是因為在針對蜀國的判斷中,孫權沒有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所以能夠冷靜準確的做出判斷。但在太子的廢立一事上,孫權卻接收了太多嘈雜的資訊。正是這些本來毫無意義的資訊,極大地影響了他的選擇。

    而這種影響又與老年人接受資訊的習慣有關。

    就比如孫權,在廢立太子的一系列過程中,他幾乎完全不聽元老重臣的勸誡,反而極其親信身邊的人,尤其是親人。

  • 4 # 王涉

    不算

    屬於有心無力,孫策被暗殺,留下的是一個爛攤子,江東士族不服孫氏,手下老將幾大派,周瑜名聲太高,文官集團各懷鬼胎,孫權可謂是如履薄冰,透過聯合,在赤壁一場大戰,加速東吳內部融合,士族逐步接受孫權,時間是漫長的。

    孫權大部分時間在整合內部,對外打仗不是主要活動,有天險,以防禦,觀望,偷襲為主。

    到了後期孫權無力,是他太累了,而文武們則各自為自己打算,投入到太子身上。

    孫權是幸運的,剛上臺不久,遇到赤壁之戰,反而加速了東吳內部抱團,又趁機偷襲荊州,坑死關羽,然後陸遜竟然打敗劉備,一連串幸運。造就了孫權,孫權能力不足,依靠謹慎混事,他的手下也曾趁機多次襲擊魏國,屢屢失敗,可見孫權和東吳的軍事能力,防守有餘,進攻不足。

    綜合來講,孫權前後比較穩定,東吳一直正常發揮。

  • 5 # 喜歡吹風的小智

    在《三國演義》的主要人物中,羅老對孫權這個人物的塑造不是很成功,不如曹操、劉備有鮮明的個性,也沒有歷史上真實孫權的那種英雄氣概。給人的感覺是幸運兒,還有些優柔寡斷和反覆無常。讀完三國,人們對這個人物的興趣並不是很大,所以寫孫權的文章相對其他三國人物就少了許多。

    說實話,不管是《演義》中的孫權,還是歷史上的孫權,都沒有其父“江東猛虎”孫堅的勇敢剛毅,沒有其兄“小霸王”孫策的蓋世銳氣,沒有一代奸雄曹操橫掃北方、詩蓋寰宇的震撼氣魄、沒有亂世梟雄劉備艱難創業、布衣起家的傳奇經歷。可能唯一使他顯得卓爾不群的就是那“碧眼紫髯”的另類相貌。其實,若仔細透視這個歷史人物,就可發現,作為“二十四年興大業,龍盤虎踞在江東”的一代亂世君王,孫權是一個擁有非凡政治才華的大英雄!

    首先,孫權用人當屬一絕。他繼承父兄基業,缺乏沙場磨礪,算得上在鬥爭中學會鬥爭的人。他以容納百川的魅力使大批能臣武將為自己盡忠,讓江東真正做到了人才濟濟。他撒手放權放得很厲害,因為他確實沒有軍事才能,所以周瑜、呂蒙、陸遜都曾掌握著巨大的軍事統帥權利,而孫權是非常放心,為什麼?因為精通政治的他深知這些人才對自己是萬分的忠心耿耿,周瑜與孫策情同手足,相當於自己的兄長,呂蒙、陸遜是自己親手提拔起來的,都對自己感恩戴德。正因為有這些精英人才的輔助,孫權才能雄距江東,爭霸天下。

    孫權不是軍事家,沒有統領三軍、馳騁疆場的本事,但不能苛求他樣樣精通,不懂就是不懂,作為一國之主,他在戰前的表現絕對是個最佳君王。赤壁戰前,曹操強兵壓境,孫權大喊:孤與老賊,勢不兩立,當即揮刀砍去桌案一角,以表決心。於是,江東上下同仇敵愾,取得了赤壁之戰——這一奠定鼎足之勢的經典戰役的輝煌勝利。當時,孫權還不到30歲。此後,曹操進攻濡須口,孫權親自乘舟檢視曹營情況,後寫下“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足下不死,孤不得安”一信給曹操,如此膽略,確為豪傑!再往後,孫權重用呂蒙,奪取荊州,襲殺關羽;重用陸遜,不畏劉備龐大蜀軍,火燒聯營,再奪勝利。雖不少人為關羽之死和劉備之敗嘆息,也有些三國迷因此恨透孫權,但從歷史角度看,孫權的一系列行動一再地表現出他是亂世的豪傑!曹操、劉備,一奸一梟,怎會想到,他們一生最慘重的失敗,是孫權——這個他們的晚輩人物(因為他們與孫堅屬於同輩)賜予的!

    孫權能屈能伸,有大丈夫之氣概,他在曹丕、劉備先後稱帝后,向魏成臣,雖被一些人說成是厚顏無恥,但確實是高超的政治計謀。幾年後,他也登上皇位,正式建立了吳國。執政期間,他派人航海,加強對臺灣的聯絡,設定農官,實行屯田,發展經濟,促進江南土地開發,再次顯示出了卓越的治國才華,這也是他對中國歷史的貢獻!

    對於任何一個歷史人物,都當客觀評價,孫權晚年性格猜忌,殺戮無度,與早年判若兩人,為此後東吳政局混亂埋下了禍根。但總體來說,孫權仍不失為一代英豪,中國古代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謀略家。《三國演義》中,趙諮對孫權的一番精妙評論,可以概括孫權的傑出。他說,吳侯乃聰明、仁智、雄略之主也。納魯肅於凡品,是其聰也;拔呂蒙於行陣,是其明也;獲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三江虎視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指曹丕),是其略也!如果說趙諮的話有吹捧之嫌,那《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的評論就是非常中肯的了,他說: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足之業。而宋朝文豪辛棄疾更是對孫權佩服的五體投地,就讓他那一首好詞結束本文吧。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 6 # 博超講堂

    可以說孫權是“前明後暗”,這也是大多數有作為的君主們的一個通病。他們基本上都是執政前期勤勉、英明,國家治理得很好,但到了後期,就變得胸無大志、貪圖享樂、經常犯昏,典型的代表有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康熙、乾隆。

    那麼,稱得上孫權“前明”的事例主要有:

    一、重用周瑜,取得赤壁大戰勝利。

    東吳政權的接班人孫權是東吳的第三代領導人,父親孫堅和哥哥孫策是東吳的奠基人 ,孫權是守業人。因為父親和哥哥都早亡,年僅18歲的孫權就從哥哥孫策手裡接過執政東吳的重任。孫策臨終遺言說道:“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 周瑜是跟隨孫策多年的心腹大將,他們親如兄弟,也是連襟(孫策娶了大喬,周瑜娶了小喬)。孫權聽了哥哥的話,重用周瑜,任命他為大都督,總領全軍。在曹操率八十三萬兵馬來進攻時,孫權果斷地聽從了周瑜的建議---誓死抵抗,並在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避免了東吳的滅亡。

    二、重用魯肅,聯合劉備,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周瑜也是短命之人,年僅三十六歲便病故。孫權任命魯肅接替周瑜大都督之職。魯肅也是一位非常有能力和有大局觀的人,他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併力促孫劉聰盟以對抗曹操,使得曹操不敢南進。

    三、任用呂蒙為都督,奪回荊州。

    赤壁之戰後,劉備在諸葛亮的策劃下,用很不講究的手段奪取了荊州。東吳空費錢糧、人力、物力,赤壁大戰的勝利果實---荊州讓劉備竊取。荊州對東吳來說簡直太重要了,荊州在敵人手裡就會對東吳構成巨大的威脅,這讓孫權寢食難安。周瑜、魯肅在時都沒有奪回荊,魯肅死後,孫權任命呂蒙為大都督。後來用計,假意讓陸遜接替呂蒙以麻痺關羽,關羽果真大意失荊州,孫權終於如願奪回了荊州。

    四、用陸遜為都督,火燒連營,取得夷陵之戰大捷。

    關羽失了荊州並被東吳殺害,劉備在蜀稱帝后第一件事就是伐吳為關羽報仇。劉備不惜舉全國之力,率領70萬兵馬大舉伐吳,並一路勢如破竹。在東吳生死攸關之際,孫權果斷任用陸遜為大都督抗蜀。結果陸遜不負重任,火燒劉備連營,取得夷陵之戰勝利,避免了東吳“亡國”。

    以上事例,均體現了孫權執政前期的睿智,善於用人,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從而保住了東吳的江山。在東吳內部治理上,孫權也是選賢任能,發展經濟,使得政權更加穩困。難怪曹操都誇孫權“養子當如孫仲謀”(孫權字仲謀)。

    但在孫權執政後期,他卻連出昏招,致使東吳走向衰敗。那麼稱得上“後暗”的事例有:

    一、太子的廢立。

    孫權稱帝后,立長子孫登為太子。孫登很有才華,很合孫權心意,但他死得太早,年僅三十三歲便病故,孫權非常傷心。孫權又立孫和為太子,但他又給魯王孫霸和孫和一樣的待遇,並縱容兩個兒子的黨羽之爭。後來事態無法控制,孫權一怒之下,殺了孫霸,廢了孫和,立了年僅九歲的孫亮為太子。

    二、殘害賢臣。

    孫權晚年變得多疑,愛猜忌大臣,並任用酷厲殘害賢臣。使得眾臣人心惶惶,不敢進言。功臣陸遜因為進忠言而被孫權說成謀反,導致陸遜憂鬱過度而死。

    三、迷戀仙術,加重賦稅。

    孫權年老的時候迷戀上了仙術,想要長生不老。和秦始皇當年一樣,多次派人去海外尋找長生不老藥,結果空耗錢糧,使得百姓賦稅加重,百姓怨聲載道。

    四、獨斷專行。

    典型事例是孫權不聽大臣勸說,一意孤行,竟相信遼東太守公孫淵,把東吳兩萬兵馬用船運到遼東,想對曹魏進行包夾,但這都是公孫淵設的圈套。兵馬到遼東後,公孫淵就斬殺了東吳將領,並收了運去的兩萬兵馬,東吳可謂損失慘重。

    以上就是孫權執政時期的“前明後暗”。其實這也很好理解,封建帝制,皇權至上,都皇帝一個人說了算,誰也保證不了始終如一的英明,如果總英明,就不會有王朝的更替了。

  • 7 # 鬢華雖改心無改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這是辛棄疾對孫權的評價,後拍的《新三國》把孫權寫的小肚雞腸,總是懷疑先後這幾個大都督,要篡他的權,沒有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反而成了畫蛇添足。無論是歷史上的、小說裡的孫權都是一方霸主,雖然不是創業之主,守住東吳,還是有一定能力的。

  • 8 # 剪輯經典電影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孫權為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為東吳的建立者。前期的孫權,備受各方豪傑的推崇,周瑜曾贊他擁有“神武之才。曹操有“生子當如孫仲謀”之感慨,劉備有“吾不可以再見之”的讚歎。按照歷史描述早起孫權英武果斷,膽略過人,作為上位者除了擁有深謀遠慮外,還能審時度勢,下聽臣辯,極具君王之才。

    大約在建安七、八年間,他就開始推行屯田。東吳的屯田分為軍屯、民屯兩種,採用軍中編制,設定典農校尉、典民都尉、屯田都尉等官職管理屯田事務。屯田兵且耕且戰,屯田戶只種田,免除役事。公元226年,孫權還採納陸遜的建議,擴大屯田面積,並將自己駕車的牛由八頭減為四頭,用於耕地。他還身為士卒先,親自耕田,“與眾均等其勞”,這些作為大大鼓勵了士農的情緒。

    孫權後期(黃武元年,222年)時代情況:

    1、無奈託孤。本來孫霸被殺,可以讓孫和繼續做太子,可最後沒有,孫權就到了生命的盡頭,只能讓小兒子孫亮做皇帝,為天下大亂埋下禍根。

    2、呂壹事件。多疑好殺是孫權晚年的特點。就像明朝錦衣衛、東西廠之類的人物和機構,暗中調查手下大臣,甚至像丞相顧雍都不能倖免,這個人就是呂壹,儘管後來呂壹被懲處,但是並不意味著不會出現第二個呂壹。

    3、多疑好殺。在太子問題上,自己屢犯錯誤,卻牽連著殺死了若干位忠心耿耿的大臣,包括殺死太子太傅吾璨,戰功卓著的朱據,多次寫信質問,逼死了戰功彪炳的大將軍、大都督陸遜。

    4、晚年的孫權,昏庸多疑。氣死陸遜,殺張溫,流放虞翻。廢無罪太子孫和,賜死四子魯王孫霸,立幼子孫亮為太子,立孫亮之母潘氏,潘氏掌權,架空孫亮,這就為後來,權臣參政,殺害孫亮,再殺害孫休,至孫皓,親信宦官,荒淫殘暴,言行舉止好似昏庸君主一般,極度敏感、猜疑成性,並十分容易產生焦慮和妄想,由此他越來越獨斷專權,使東吳的穩固局面受到了嚴重的破壞。誤信公孫淵、又好神仙術,先後廢了第二任太子孫和,賜死了四子魯王孫霸,這些都與早期的他有天壤之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晚足總盃切爾西vs利物浦怎麼看?